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金剛經白話(第二十五至三十二品)


時間:2018/8/22 作者:妙音居士

第二十五品 化天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你們不要認為如來有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看法。為什麼呢?實際上沒有眾生是如來度脫的。倘若有眾生是如來度脫的話,則如來還執著於我的、他的、眾生的、存在著的現象。須菩提!如來說有我時,並不是說真的有我。然而凡夫俗子,卻以為我真實存在。須菩提!所謂凡夫,如來說其本身並非凡夫。」

提示:

此品大意,與前面「無法可說」一品相同。不過前面是就所說之法言,此地是就所度之眾生言。然而說法原為度生,度生便須說法,所以大旨相同。此處凡聖並舉,以明平等法界,義不同前。

有我者,則非有我:是說聽法的人認為我區別於他、眾生而獨立存在,事實則是眾生本為一體,無從分別我、他、眾生、壽者,都在一個畫面里,只有區域顏色不同而已。所以,不可以分別我、他、眾生、壽者。

凡夫,則非凡夫: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好比清醒的人,凡夫好比是醉酒的人,本身都是人。所以說,凡夫本不是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你怎麼看?可以借著三十二種相好來辨認如來嗎?」須菩提回答說:「正是如此,可以憑三十二種相好識別如來。」佛說道:「須菩提!倘若根據三十二種相好來辨別如來的話,轉輪聖王就是如來。」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按我對佛所說道理的領會,不應該籍著三十二種相好辨識如來。」

此時,世尊便就此而說偈語:「若依相貌辨別如來,按音聲尋找如來,這種人入了邪道,不能真正見到如來。」

提示:

此品意顯一如,觀相即是觀性。此地講的我,是指如來,是真我,不是單指色相,還要認識到本性才算是真的見到我了。

轉輪聖王:以十善化世,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他有輪寶。輪寶既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所以稱作輪王。轉輪聖王,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業而成,不同佛之由無漏法身而現者也。最大的輪王是金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

如來:在此是指佛所具有的無上智慧與大能,稱作如來。如果只是見到了佛像,而不了解佛的本身所開顯出來的屬性,便是沒有見到如來呀。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看法:如來不是因為修得圓滿相貌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須菩提!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是因為修得圓滿相貌的緣故,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須菩提!你若產生這種觀點,那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便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滅的。不要有這種觀念,為什麼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看一切事物都是不生不滅的。」

提示:

表面說「具足相」,實則隱含修「福德」之義也,因為具足相,由修福德來。在上品經中,已經說明修得「三十二相」的人,不只有佛,人之中的轉輪聖王就已經具有了。所以,修得「三十二相」不能成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證據。其實,還差的遠著呢,應當繼續修行呀。

道理雖然是這樣,但是,如果你真這麼看的話,那就著相了。什麼「相」呢?「斷滅相」。什麼叫斷滅相呢?就是誤認為「相」有生有滅。其實自性本來沒有生滅,然而相會變化,但並沒有生滅,只是由一個相變成了另一個相而已,中間並沒斷層也沒有消失過。

為什麼「若作是念」便會著「斷滅相」呢?愚以為「因,而得;不因,而得。這都是在講『修因證果』的道理。一提到因果,便是緣生之法,而本性空寂,本來沒有。你如果真那樣想,那便執著法相了。一執著,相即有生有滅。所謂生滅,只凡夫的錯覺,那並不是真的生滅,是變化。所以說斷滅相,則非斷滅相。真菩薩,行門千變萬化,依一法而能行一切法。一切法,是一法所變。」

斷滅:有生有滅。一切法本自不生,當亦不滅,所以是不生不滅;說斷滅,便有輪迴。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譯文:

「須菩提!倘若菩薩將恆河沙一樣多的世界中所有寶物用來布施;如果又有人,領悟了一切事物都不能分別,並親自證實了這一真相,此菩薩便勝過前面菩薩所得的功德。須菩提!這是因為眾菩薩不接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向佛請教道:「世尊!為什麼菩薩不接受福德呢?」「須菩提!菩薩所修的福徳,不應該貪圖和念念不忘,因此說不接受福德。」

提示:

忍:忍可,真正認可,親自見到了、證實了、承認了。得忍者,心定也,於一切法都不再執著,這樣一切修行才能圓滿成就。當然,要證得八地菩薩的果位時,才能真正見到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這一事實真相。

註:任何人所修的功德,只要一享受,功夫就沒有了,不過六道之只的福還在,功德就只剩下福德了。福德再多,不能跳出三界六道,終是在輪迴之中滾打而已。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說:如來來了、又走了、坐著呢、在躺著。這種人沒有領會我所說的道理。為什麼呢?所謂如來,沒地方來,也沒有地方去,因此稱為如來。」

提示:

江味農居士:「念佛人須知,彌陀來接而未曾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然雖說未有來去,何妨現來現去。何以故?不來不去,是理體;有來有去,是事相;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所以,儘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儘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最要緊的,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會;不來不去即在來去上做出。這是念佛求生之要訣。得此要訣,決定往生,且決定見佛。」

這個要決怎麼理解呢?愚試舉一例:「一個人睡著了,進入夢鄉,他去了哪裡呢?一個人從夢中醒來,又從哪裡來呢?本身並沒有動過呀。」所謂是「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又說往生西方,只是從七寶池中的蓮花中現身出來而已,從哪裡去的?佛就在那裡,花一開,你見到了,沒有來此處接你呀。即便是你念佛之前,本身也早在極樂世界中了,只是沒有現相;佛號一起,七寶池中現蓮花化身,有了相而已;並不是說你本來不在那裡,因稱佛名才去的。」

「然而,從因果上講,也確實是因稱念佛名,佛來接引,往生極樂。這是從相的生滅上講,其實相沒有生滅,只是從此處由有變為空,從他處由空變為有。相的變化說明我本無處在,故無我;而又無處不在,故法身無邊。所以,一往生,一切生,報身、法身、應化身都能隨意現身。」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譯文:

「須菩提!如果善男信女們,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你怎麼看?其實微塵還可以細分為鄰虛塵,這些鄰虛塵的數量多不多呢?」「甚多,世尊!為什麼呢?倘若微塵是實實在在的話,佛便不會說微塵還可以再分了。這是為什麼呢?佛說鄰虛塵,本身就是虛空,僅立名為鄰虛塵。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本身空空沒有實體,只是立名為世界。為什麼呢?如果非要說世界上還有什麼是實在的話,就現前而言只有虛空。如來說虛空,本身也是個幻像,姑且立名為虛空。」「須菩提!所謂虛空,本身卻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但是凡夫俗子,卻想當然地認為真有其事。」

提示:

微塵:前面已經解釋過。佛說微塵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卻並非最小微粒。微塵已是人類用眼睛及附助工具能觀察到的最細微者。七倍微塵為一金塵,七倍金塵為一水塵,所謂金塵、水塵,能在五金之空隙,或水之空隙中往來者,則微塵之細可知。七倍水塵,為一兔毛塵,其細等於兔毛之尖,由此可知微塵之細。實際上微塵仍可析之為七個極微塵,則非肉眼所能見,惟天眼以上能觀察,至此已是色相的邊際,不可再分。然而若以慧眼觀察,更可析之為鄰虛塵,鄰虛者謂其鄰近於虛空,虛空相當於今天所講的等於零,恰好比虛空有點顏色而已,本身空空無有實體。由此可知微塵則是七七四十九個鄰虛塵集合而現,並無實體。所以說「微塵,非微塵」,色即是空。由此可知,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堆鄰虛塵的集合體,再多的鄰虛塵本身還是虛空,沒有任何實質的東西。

古德講:佛所說微塵眾是指一微塵由鄰虛塵構成的集合體之意。所謂七份、七七四十九份,並不是指確定的倍數,而是方便說,是個概數。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一堆鄰虛塵的集合體,還是虛空,虛空不能再分了,稱之為一合相。因為虛空本身也不是真實的,仍然是阿賴耶識的幻境。然而僅就虛空本身而言,其並非真空,佛所說地、水、火、風這四大同時充滿其中,何處有緣生起便在何處現相,這僅僅是方便說而已。其實,虛空的真實狀況是無法可說的,不可思議的。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說:佛說我有我的見解、他有他的見解、眾生有眾生的見解、一會兒一個見解。須菩提!你怎麼看?這種人領會我所說的道理了嗎?」「世尊!這種人沒有領會如來所說的道理。為什麼呢?世尊所說我的、他的、眾生的見解、變化不定的見解,並非我的、他的、眾生的真實之見,也不存在種種變化不定的真理,只是假名為我的見解、他的見解、眾生的見解、變化不定的見解。」「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對於一切事物,都應當像這樣去認識,這樣去看待,這樣去相信和理解,不要去總結規律。須菩提!這裡所說的規律,如來說只是表面現象而非內在的道理,所以稱之為規律。」

提示:

這個般若,是講「空」理。前邊說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現在又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見」和這個「相」有甚麼分別呢?這個「相」,是以眼見,眼睛見著相,而執著這個相。這個「見」,是以心取謂之見,前邊是以眼,這個是以心,看見一種現象便想當然的認為他就是這個道理或那個道理,即產生了一種觀念、見解。這個心要是著到這個見上,這是一種微細的執著;那個相呢,是一種粗的執著。粗的執著屬於一種皮毛的執著;細的執著是在你的意識裡邊的分別執著。所以,皮毛外邊的這個相的執著容易去,容易空;而這個細的執著,屬於意識的這種執著,很難把它空了。如果一個人的錯誤的觀念、見解不把它打破,糾正過來,那麼很難得把它空了,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來講,令人不但降心離相,而且也要降心離見。把這個見離了,才能證到人空和法空、空空的境界。

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現代文化與古典文化的斷層,當今很難找到合適的辭彙直接注釋這句話,在此加以說明。

見,見解、觀念、看法。真實之見只有一個,不會我一個、他一個、大家各自有一個,一時一個看法,一會兒又變成另一個看法了。真理是唯一的,決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然而,世人固執己見,不願意放下成見,成見放不下,則難解如來所說義呀!

法相:人們尤其是科學家,在觀察事物時,總要去總結其規律,搞出一堆原理、定理,進而去研究其所以然的道理。但是,往往是規律總結的很好,而道理卻有種種局限性,不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可以稱之為真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見到現象這是知,發現規律這是立一個知,這就墮落到無明里去了,還要推究其理,於無明上又加一重障礙,想要得到真理是沒可能的事。其實,物質世界本質上是個精神世界,宇宙眾生全都是阿賴耶識變現之物,眾生只有讓阿賴耶識完全顯現後,才能了知宇宙運行和眾生變化的根本道理。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譯文:

「須菩提!倘若有人聚集了無量阿僧祇世界的所有寶物,用來布施。倘若有善男信女,發菩薩心的人,取此經全部、部分乃至於僅取四句偈等等情況下,完全接受並依教奉行、讀誦,為他人演說,所得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人。怎樣為他人演說呢?不執著任何事物,心地清淨而不起絲毫妄念。為什麼呢?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幻,又像露水或閃電般轉瞬即逝,都應該這樣看待。」

佛說完了這部經。長老須菩提,及眾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世間所有的天神、人、阿修羅,聆聽了佛所說的道理,皆大歡喜。完全相信、接受,並依教奉行。

提示:

一切隨緣生滅的事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現象。變化非常,捉摸不定。就像夢、幻、泡、影,似有無實;又像露、電一樣轉瞬即逝。應該將一切因緣所生法,看作夢、幻、泡、影,露、電。應當知道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也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

有為法:因緣造作而生的法。狹意講,指一切因緣所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隨緣變遷,有生、住、異、滅四種現象。因,遇到緣,即生果報;因、緣、果、報都是有為法。

比丘: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出家男眾。

比丘尼: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出家女眾。

優婆塞: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在家男眾。

優婆夷:這裡指參與此次法會的在家女眾。

尾語:金剛經大義

無上的智慧,像金剛一樣銳利破除煩惱,光明照破無盡的黑暗。

1、無處不道:佛法修行盡在著衣、持缽,次弟乞食之類的日常索事之中。

2、如是修持:善男信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像佛陀化緣這樣安住。

3、度而無度:眾菩薩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知此事實妄心可伏。

4、無住布施:菩薩心無執著而布施,福德不可思量,知此事實菩提心可住。

5、見相知心:心住菩提而不動,便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凡夫即能證如來。

6、正信希有:聞此經典,一念生信,得福無量,方法尚應舍,何況是福德?

7、無得無說:佛法修行,得而無得,說而無說,所以佛法與福報皆應舍。

8、依法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成佛的法門皆從此經出,依教奉行得福無量。

9、一相無相:得無所得,無得而得,法尚應舍,何況功德?

10 莊嚴淨土:心淨則佛土淨,報身雖大不與法身相稱,無執著即生菩提心。

11 無為福勝:依教奉行得福無量。

12 尊重正教:凡說此經之地有如佛塔、寺廟,凡是經典所在之處便如有佛。

13 如法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依教奉行,福德無量。

14 離相寂滅:後生可畏,無任何執著而廣作布施,功德無量。

15 持經功德: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皆應供養,繞行為禮。

16 淨業除障:善男信女依教奉行,淨業除障,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17 究竟無我:做任何事物,都不套用分別心。

18 一體同心:妄念生生滅滅,逝者如斯,當下不停,未來不及。

19 法界通化:福德無實體而不虛有,可在過去、現在、未來流通的等價物。

20 離色離相:相透露著本性,但再圓滿的相也不能將其本性完美體現出來。

21 非說所說:法之本性不可言說,只說法相,透出一點法性,說而無說。

22 無法可得:證如來乃無得而得,得無所得。

23 淨心行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修一切善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4 福智無比:受持、演說,得福無量。

25 化無所化:若名師能出高徒,則國無愚民,高徒當自強不息,方得無量福。

26 法身非相:如來遍滿宇宙,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證如來難知其妙。

27 無斷無滅:萬物只在變化中,沒有斷滅時,放下則回歸本來面目,如來。

28 不受不貪:放下必然不受,不受自然無貪,不受不貪方是本心。

29 威儀寂靜:貪受妄念生波瀾,後浪推前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30 一合理相:抽刀斷水水更流,無法分割方是有,唯見一真,無生二法。

31 知見不生:唯見一真,無生二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2 應化非真:心外無法,一切皆是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