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第一所放生池在哪?杭州西湖曾為放生池


時間:2018/9/6 作者:定英蔣德英

中國第一所放生池在哪?杭州西湖曾為放生池

中國大部分的叢林寺院,都有一個放生池,既是夏日的一個避暑佳處,也為寺院增添一份臨水之美,同時還是體現佛教的慈悲心,善信培養善根的佳所。因此,叢林寺院必備放生池,已經成為固有的傳統模式之一。

說到放生池的起源,不得不說智者大師,他是第一位建立放生池的人,地點就在如今的浙江天台山。

智者大師金陵弘法八年後,毅然辭去京城的一切榮譽,要求到天台山隱居修行。在天台山居住一陣子後,他發現當地的百姓除去一部分有土地的,大多數以捕漁為生。附近的水域,漁網相連有四百多里,江中還設下捕魚的竹牆,以及溪里築上捕魚的孔堰,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漲潮的時候,魚蝦之類海物便隨潮進入海灣,退潮時魚蝦之類無論大小都因簄攔住而難以逃脫,因此,這種方法當地居民競相為之。另外,有時候由於數量實在太多而來不及收拾,從而使周圍臭氣熏天,屍骨遍地,慘不忍睹。並且不但「水陸可悲」,還造成公私去來的船隻頻遭沒溺,以此死亡不可稱數。見此情景,智者以大慈大悲的心懷,發動僧眾變賣一些值錢的衣服用具等,買下一所魚池充作放生池,但杯水車薪,終究不能長遠解決問題。

當時台州府臨海縣內史名叫計詡,他敬奉佛教,聽聞禪師的救生事跡後便特意禮請他為漁民們開講《金光明經》,智者大師在講經的時侯,更是廣為開示殺生的過患,以及戒殺放生的功德。當講到「流水長者子品」時,羊公賀等人聽後,深感慚愧,聯合全境漁人們,改惡從善,好生去殺,不再設立「梁、簄」捕魚,主動捐出臨海江滬、溪梁等六十三所、近三四百里的魚塘,全部作為放生池。而羊公賀、嚴續祖等簄主也皈依了佛教。從此,始豐溪上漁簄消失,成為法池,鳶飛魚躍,其樂無窮。

在正式改放生池的時候,智顗禪師特意選了個日子,依照《金光明經》中所講述的「放之當為授三歸戒,說大法以結法緣」的救生方式,他泛舟海上,先是為海中生靈講《流水長者子品》,授三皈依,後又灑放粳糧,為生靈作財法二施。這次所救活的物命數以巨億萬,當地的百姓也感於禪師的慈悲與威德,紛紛跟隨禪師學習佛法,改行做了其他行業。這一次的放生,應該說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大規模放生。

放生之事,在《智者大師別傳》中還記載了一條感應之事,說:請智者講經的臨海縣內史計詡後來任滿回到京城,因事被牽連,下獄坐牢。行刑的前一天,計詡在牢中想起智者,虔誠的祈禱大師相救。當天晚上,計詡夢見數不清的群魚,環繞身旁,向他吐泡沫。隔日清晨,皇帝特別下了一道詔書,赦免了計詡的罪。而那天正午,天空中出現黃色、紫色、紅色、白色的瑞雲,凝聚於虛空中,漸漸漂移,最後籠罩整個寺院的上空,同時一群群的黃雀飛來寺院,在屋檐下、樹枝上、嘰嘰喳喳地,直到半日後才離去。智者大師見這個情景,對他的弟子們說:這是魚兒化生鳥雀,來寺院傳信報恩呢!

天台放生池設立,他派弟子慧拔將這事報告了陳國皇帝,陳宣帝聽後,下令從椒江口始,直溯靈江、澄江上游,整個椒江水域都作為施生池,說「嚴禁采捕,永為放生之池。」,這道敕文由國子監祭酒徐孝克撰銘立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由官方認證的放生池,就這樣誕生了。

放生的行為,從智者那時候開始,漸漸地成為佛教徒們一種悲憫群生的表現方式。到唐代,繼承放生池的理念,開始出現「鑿制放生池」的雛型,也就是由最初將把某一江河或其中一段水系當作固定的放生池,而逐漸更多地轉變為在寺院內或是附近鑿建一放生池,以此用來滿足信眾的放生需求。

天台宗的後人,一貫繼承智者的慈悲護生思想,有慈雲遵式大師在宋天禧三年(1020),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濟法門」;又在每年的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聖。另外,天聖三年(1025),又有四明知禮大師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及佛聖誕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知禮與遵式師兄弟二人,在明州和杭州兩相呼應。《佛祖統紀》中對此記載如下:「法師智環,學於法智,楊文公勸法智止其焚軀,作書與慈雲,令師往勸住世。法智(四明智禮)建放生會,請樞密劉筠撰碑記述。師迭書催之,遂得成文。」又,劉筠《敕延慶院放生池碑銘並序》中記載:「每歲以佛生之旦,眾大和會,浮泛彩鷁,演暢竺墳,寤流水之勝緣。識銜珠之善報,莫不競持詭類,鹹造碕潯,縱之于波,快哉共嘆。……」經過兩位大師的共同倡導,不僅放生會再次盛行,並且為此制定系統的放生儀規,至今還為佛弟們所沿用。

南宋以後,由於種種原因,江河放生池以及建築放生池的風氣漸漸衰落,元明(萬曆以前)時期已基本不見記載,直到明代雲棲祩宏大力倡導放生,因「擷取江河」的放生形式普及性不強,從而選擇重新復興「鑿制放生池」的模式,將南宋以後漸衰微的放生池重新振興起來,並一直流傳影響至今。

文/然妙圖/寂戒編輯/果寬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