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居士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時間:2018/9/7 作者:君合

居士,在佛教的眾多經典里也被稱作「白衣」。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相傳,印度人一般皆以鮮白之衣為貴,故僧侶以外者皆著用白衣,從而指在家人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為在家人之代用語;相對於此,沙門則稱為緇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著白衣,故亦以白衣稱之。從佛教在中國初傳起,「居士」對於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漢學家考證,漢代居士楚王劉英奉佛,其領地內有僧人和居士共同修習佛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僧團。楚王英還守奉齋儀,建立寺廟,塑造佛像,課讀佛經,帶動居士團體弘法,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在該地區的發展。

東漢時期的譯經活動離不開在家居士的大力支持。首先,當時的譯經事業並沒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主要通過民間的形式,居士是其中最具規模的參與者。外來僧人在翻譯經典的同時進行佛理的宣講,眾多居士便會聚集聽經聞法,再將佛教思想傳播出去。其次,佛教的譯經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文人學士的配合,其中文化程度高的居士通過協助翻譯佛經、宣說佛理,讓國人逐漸了解外來佛教的思想,讓佛教在中原大地上廣為流傳。

熟悉傳統文化的居士,通過不斷地努力,援儒、道入佛,積極的論證儒道與佛根本的一致性,積極倡導三教一論,使得佛教這一外來宗教能在中國文化里生根發芽。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居士代表人物—牟子,就在中國佛教史上最早提出了佛道儒三教一致論。牟子的思想對佛教在中國進一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整箇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兩晉時期是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一大批中國佛教學者脫穎而出,其中居士發揮了重要作用。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從者百餘,皆端整有風序」,其中就有一個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居士群體。他們修行精進,對佛法的理解深刻。在東晉安帝元興元年,該群體中的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等123人還與慧遠大師在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推進了淨土信仰在中土的流傳。

南北朝時期,以「競陵八友」為核心的文人集團(同時也是個居士文化集團),常常組織成員交遊名僧、參與佛事、踐行教義、辯護佛理等。這種集團化的交遊極大的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將佛教與中國文化在文學領域率先結合了起來。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得到了進一步的流傳和發展,為隋唐時期的佛教中國化盛況奠定了基礎。隋唐時期中國化佛教宗派的建立,標誌著中國佛教發展鼎盛時期的到來。入宋以後,佛教興盛之局面不再。清明時期,佛教的發展更是趨於衰落,但此時佛教居士興起一股研究佛學的風氣,為佛教的復興帶來了巨大的助力。

明代,一批卓越的文學家、思想家對佛教的研究使得佛教極具時代特色。明代文學家宋濂、袁氏三兄弟、李贄、焦竑都是極具影響力的佛教居士。他們不僅篤信佛教,還對佛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相關著作,極大的擴大了佛教的社會影響力,也為近代佛教文化復興運動中居士佛教的興起來開了序幕。清代佛學發展比較蕭條,但在家居士對佛教的研究和修行成為了這一時期佛教發展的重要支柱。王夫之、宋文森、畢奇、周夢顏、彭紹升等對佛教產生了深遠影響。

清代居士中對佛教影響最大的還是金陵刻經處的創辦人楊文會。他在27歲時讀《大乘起信論》後對佛教產生信仰,並立志搜求佛經,刻印流通。清同治五年,與同志者十餘人募捐集資,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光緒二十一年,他與斯里蘭卡的佛教居士、摩訶菩提會會長達磨波羅在上海見面,相約復興印度佛教。光緒三十三年,他在刻經處設佛教學堂,名「祇洹精舍」,自編《佛教初學課本》等教材,招收學生,講習佛典,並聘蘇曼殊教梵文和英文,為振興中國佛教而培養佛學人材,也為赴印度傳法做準備。宣統二年,他又在南京組織了佛學研究。楊文會以及其弟子在佛教研究和傳播中有著巨大的成就,成為近代佛教乃至社會的一大特色,對中國思想文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由於近代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和民族的多災多難,傳統佛教在近代明顯地衰落了,然而也正是近代中國社會的現實,刺激了近代佛教文化的復興。在近代佛教復興的過程中,居士佛教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代佛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居士成為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力量,由居士組織的佛教團體也為數不少。1918年在上海成立的「居士林」(不久又改名為「世界佛教居士林」)就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在家佛教信徒的團體。20世紀二三十年代,「居士林」幾乎遍及全國各大城市,例如在北京有「華北居士林」,在長沙有「湖南居士林」,在天津有復興密宗的居士林等。其他還有「上海佛教淨業社」、「上海市佛教青年會」等,也都是居士組織的佛教團體。這些團體在組織佛學研究、創辦佛教刊物、從事社會慈善事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動了近代佛教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

居士在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在很大程度上豐滿了佛教思想、傳播了佛教文化,賦予佛教新的生機。我們作為當代的居士,也應該扛起弘揚佛法的大旗,福慧雙修,以創造我們這個時代輝煌燦爛的居士佛教文化。(菩薩線上原創/整理,轉載需經作者授權。)

參考文獻:

楊文會,《楊仁山居士遺著》,和裕出版社,1982.

孫亦平,《艾香德牧師與中國佛教:民國時期宗教對話的一個案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

洪修平,略論居士佛教對中國佛教文化的貢獻,佛學研究,2017.

趙博超,從南北朝上層居士看佛教中國化,2014.

陳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文津出版社,2001.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文津出版社,2000.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