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讀懂古今第一善書《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時間:2018/9/9 作者:無為

《太上感應篇》

古今第一善書

《太上感應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之一,非常之重要,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

此書歷經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也是民國佛門泰斗印宗大師一生最為推崇、刻印最多的三種經典之一。《太上感應篇》內容從發心立願,一直落實到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禮儀道德,是修學者「超凡入聖」的階梯,也是個人「轉禍為福」的關鍵。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污,治安愈敗壞。歸結其原因,是因為現代人過於迷信科學,對於善惡的標準、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得不夠清楚,甚至於誤解得很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招致苦果。

《太上感應篇》則對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為善得何善報、作惡得何惡報,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能夠徹底明了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為善,以期集福消災。

以下就是《太上感應篇》中與現代人關係最近的精華語句。

總綱

禍福人自召,報應影隨形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譯】

禍福沒有一定的門徑,都是人們自己所感召來的。善與惡的報應,就像是影子緊跟著形體一樣,永遠都不會分離。

【悟】

感是感召,應是報應。這是在告訴人們,造作善惡之因,必得禍福的果,「有感必應,隨感隨應」。自召就是自己招來,自作自受。天地並沒有私心,吉凶禍福是自己所招引的。

人的念頭未動時,心地是清淨的,只因念頭剛動,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壞事就是惡。最初只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後來日積月累,就有善人和惡人的區別。

而招禍或得福都是取決於起心動念之時,所以太上一開始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警告世人在起心動念時,要加緊提醒自己保持警覺,若有絲毫差錯,果報就會天差地別。

種善因得樂果、造惡因得苦果,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無奈愚痴的人不相信,往往背善向惡。因為他看到現在的人,有些善人的命運坎坷,而有些為惡的人卻能享有高壽。看到現世所受的種種果報都不一樣,於是就會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因果之理不足以採信」。

要知道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上天也有未能立即了結的案子;世上純善或純惡的人少,時而為善、時而為惡的最為普遍。念頭會轉變,報應也會隨之斟酌。有的報在自己身上,有的報在子孫;有的報在現在,有的報在未來。報應的大小快慢,雖然經常會有變化遷移,但絲毫都不會產生錯誤。

這就是俗語所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譯】

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乎道理的就必須退避不為。

【悟】

順天理、符人心,心地坦蕩、平等、公正、耿直的,就是「是道」;逆天理、違人心,行於逆亂、艱險之途的,就是「非道」。這兩句,一個教人遷善,一個教人改過,但都是要人退「非道」而進「是道」,最後統歸到一個「善」字而已。

這兩個「則」字要加緊著力,是非要在當下一念辨別清楚,進退必須即時決定,下定斬釘截鐵的魄力,不能有絲毫的遲延、猶豫。在這轉念之間,不小心就會墮入魔關,所以要時時省察,事事謹慎修持,才能體悟其中的真義。

最養人、最增福報的12善事

勤行之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譯】

不走邪惡之途,不在暗處欺人。

【悟】

不履邪徑,是從心源上打點得堂堂正正。即使是一絲毫的邪路,所關甚小,但到此處也要斷然不走,那大處就可了解。

不欺暗室,是從心源打掃得乾乾淨淨,雖然在屋內最深暗、只有自己知道之處,其環節最隱密,這時也是斷然不肯茍且,那麼明顯處就可推知。

能夠如此,然後積功累德,種種善事,就可以一以貫之。

積德累功。

【譯】

積聚德業,累進功績。

【悟】

德業不積就不會崇高,功績不累就不會增大。就怕不肯發心去做,或是做到一半就中途停滯。所以發了善願就要具有真信、勇猛、精進、堅永之心,不可以因為吝嗇錢財而中止,不要怕人譏笑而懷疑,不能因為安於逸樂而不願奮發,不應該被私慾牽絆而猶豫,不要因為事大而怕難,不可因為善小而忽略,不能以事忙而推卸,不應該為了矜惜名節而不救。

必須不避嫌、不避怨、不因循、不間斷、不魯莽、不圖報、不務名。凡是遇到任何善事,都要歡喜從事、委曲成就,這樣才是真正的積功累德。

正己化人。

【譯】

端正自己,勸化別人。

【悟】

端正自己有許多功夫,感化他人有很多妙用。人若能端正自己,沒有不能端正事物的。惟獨能夠守得正、行得正,人人都會尊敬他;人人都知道要尊敬的地方,就是他的心能夠接受感化的地方。若能在這個可受感化之處,以至誠心從小處去感動,自然稍微一撥就能轉化,稍微一挑就有顯著效果,沒有不順從的。

若以我的正來顯示別人的不正,縱然只是稍微責備,他人一定不願接受訓誨,所以會強爭是非曲直,這不就會斷絕他的善心嗎?這就是最近喜歡行善者的通病,每次都因出手太重,使得執著頑固的作為,讓他人沒有改過的餘地,這是要深以為戒的。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譯】

憐憫孤獨者,周濟鰥寡者,尊敬衰老者,關懷年幼者。

【悟】

孤寡是人生的不幸,老幼是人生必經歷程。憐憫、周濟、尊敬、關懷等舉動,也是自然而然去做的良心表現。如果不是天下最兇狠的人,沒有人會把凌辱孤獨、逼迫鰥寡、欺負老弱幼小當成樂趣的。

周文王的施政,也只不過是說要哀憐孤單無依的人;孔夫子的志願,也不過是說讓老年人得到安心,讓幼小的人得到關懷。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譯】

應該憐憫他人因作惡所招得的凶禍,讚嘆他人因行善所獲得的福報。

【悟】

凡是剛開始作惡,只因一念之差,未必無法勸導禁止;縱然惡事已造,仍有一股清明善念,未必無法救助化解。世人每每像仇人似的拒絕他們,他們雖想改過而不可得,這真是悲哀。

人有善念善事,我若是能夠激勵、勸勉、讚揚他,使他的成果能夠更圓滿,功德行持更充足,那麼別人的善行,也就是我的善行,這樣便是無窮盡的功德。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譯】

幫助他人的急難,救助他人的危困。

【悟】

玄天上帝說:「他人患難顛沛時,若能善用一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助祖先,下能庇蔭兒孫。」又說:「推倒與扶持,一樣都是用手;陷害和讚嘆,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句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譯】

看見別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

【悟】

現在的人見到了別人的得失,不能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去的念頭。起初還只是為了利己而已,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妒忌成功、樂見失敗,只是徒然敗壞自己的心術,而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譯】

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悟】

誰沒有缺點,如果張揚就不免傳播開來,會降低他人聲望,更可能使他破罐子破摔、逼著他操守墮落,這種罪過應該歸誰呢?如果不是肆無忌憚的小人,就絕對不會這麼去做的。

自己若有長處,則應該像擅於經營的商人,能夠深藏不露最好;如果露了出來,那就會有危險。因為會惹人注意,招人嫉妒,所謂樹大招風。

人的一生必定都有他的長處,重要的在於須韜光養晦、涵養德性、日新又新,然後才能成就德行。

遏惡揚善。

【譯】

阻止惡行,讚揚善行。

【悟】

大凡人們所作的惡事,並不是天性如此,只是習慣已染得很深,混亂錯雜而無法挽救。有的明知故犯,有的不知而誤為,當推論行為之形成時,已造成彌天罪業;追究其開始,只因一念之差。

然而在寂靜的夜晚,靜心體會,每個人都具有天理良知,當開始走錯路,惡念開始萌生時,應苦口婆心地提醒,竭力來阻止他。只要是人,誰沒有良心,只要知道了,誰不想改惡向善?即使不幸已經造了大惡,我如果能夠至誠地予以感化、遏制,他的善心未必不會生出來。知錯能過,便善莫大焉。

推多取少。

【譯】

把多的推讓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

【悟】

《佛遺教經》說:「多欲的人,因為多求利益,痛苦煩惱也多;少欲的人,無所貪求和欲望,就沒有這種憂患。人若想脫離痛苦煩惱,應當靜觀知足;知足,就是能得到富樂安穩的地方。知足的人,即使是躺臥在地上,也非常安樂;不知足的人,縱然是處於天堂,也不會稱心。」

由此可知,人如果能夠推多取少,自然心地平坦,面對外境都不會受其侵犯擾亂,而常常能夠知足。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譯】

受到侮辱不怨恨,得到寵愛的待遇誠惶誠恐。

【悟】

侮辱到來時,應當捫心自問,如果是因自己而起,就應該接受侮辱;如果錯在別人,侮辱本就不應該有,侮辱的內容其實跟自己無關,所以哪有怨恨的理由?自古以來,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恥小忿,有這種氣度,才能任大事成大功,這豈是心胸狹窄、見識淺薄者所能了解的。

受到尊榮寵愛,即使是分內所應該得到的,也應該守分知足,小心謹慎。因為福中有禍伏藏,太陽到了中午就開始傾斜,月亮到了盈滿就開始缺損,這是不變的道理。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譯】

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給他人後,不再追溯後悔。

【悟】

施人恩惠要求回報,這是貪心還未忘掉;贈送了又後悔,這是吝嗇心還沒有化除。貪吝是君子所不為。

至於追悔這兩個字,更是人生的大關鍵處,所做的惡事若能追悔,那麼將來的惡念會漸漸停止;所做的善事若是追悔,那麼將來的善念就無從生起。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譯】

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也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神靈也會保衛他。

最常做、最損福報的20惡事

杜絕之

受恩不感。

【譯】受到人家的恩惠,一點都不思感恩。

念怨不休。

【譯】惦念仇怨,從無停止。

知過不改。

【譯】知道過失不肯悔改。

見善不為。

【譯】看見善事不肯去做。

自罪引他。

【譯】自己的過失,卻牽引嫁禍他人。

願人有失。

【譯】希望他人失敗。

毀人成功。

【譯】毀壞他人成功。

危人自安。

【譯】讓他人承擔危險,只顧自己安全。

減人自益。

【譯】減損他人,自己圖利。

蔽人之善。

【譯】掩蔽他人的善行。

形人之醜。

【譯】顯露他人的醜事。

訐人之私。

【譯】揭發他人的隱私。

助人為非。

【譯】幫助他人做壞事。

辱人求勝。

【譯】侮辱他人以求勝利。

乾求不遂,便生咒恨。

【譯】乞求於人不能順意,就生髮咒罵怨恨。

見他失便,便說他過。

【譯】看見他人不順利時,便幸災樂禍。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

【譯】見到他人形貌有缺陷或身體殘缺不全,就加以譏笑。

巧詐求遷。

【譯】用奸巧詐偽的手段求取升遷。

毀人稱直。

【譯】毀謗他人以顯示自己的正直。

以偽雜真。

【譯】把假的東西攙雜在真的裡面,為了利益弄虛作假。

總結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譯】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吉神已經跟隨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凶神已經跟隨著他。

【悟】

這裡拈出「心」字,就是告訴世人善惡的先兆,希望世人知道在心源之處必須謹慎。我們仔細推敲這個「夫」字與「或」字,其中若有離開善,就會進入惡的意思。

所謂的心起,就是一個心念的萌生。一個心念雖然微細,卻能夠感動天地,關通鬼神。所以吉神凶神,都是隨著心念立刻到來,不須一絲毫的等待。明朝憨山大師說:「念從起處須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如果能在惡念才剛起來時,一刀就將它斬除,那麼造業的根源當下就能消除,妄念就沒有地方存在,超凡入聖、轉禍為福的樞紐全都在此處。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譯】

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喜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

【悟】

「改悔」兩個字,是告訴人改過遷善的方法、轉禍為福的契機。改是改過,悔是懺悔。天底下純善的人較少,而曾經做過壞事的人較多,但是不善的人完全可以再變成極善的人,所以篇尾歸結出改悔的本旨,是要喝破世人的迷關,使人回頭是岸。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樣長久去實行,那麼從前所造的罪過就能消散,余禍才能夠消除,以後的行持日漸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就會到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