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二十三


時間:2018/9/26 作者:學佛娃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全論分四部分,今天是

甲三、論義分二(乙一、造論分支;乙二、所造正論)

乙二、所造正論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 類,分二

丁二、廣講彼等之義,分三

戊一、廣講所抉擇之三智,分三

己三、(廣講所斷基智)可分為五:一、基智自性;二、基智差別;三、基智分類;四、如何修持之理;五、如此修持之果。六、三智之結語。

庚一、(基智自性):

什麼叫基智?所謂「基」指斷除了增益而成為基礎的蘊、界、處諸法。《俱舍論》裡講了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這三種分類都是針對不同根基意樂的眾生而宣講的。無論是五蘊、十八界還是十二處,都包含了即輪涅一切法。要在輪涅一切法上斷除增益,從這個角度安立基。

僅僅通達這一切的補特伽羅人我空性部分,為聲聞之證悟;聲聞,小乘阿羅漢在一切法上,了知人我之空,在一切法上證悟人無我,一切法之上都沒有一個自我的存在,他了知這樣的真諦,這就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

通達以二我為空性從而離戲之境界,為大乘之證悟。大乘證悟的二無我,不僅了知不存在自我、人我,還證得不存在法我,一切法無實有。

佛在經中講,為了小乘的修行人,佛宣講了人無我,為了大乘的修行人,佛宣講了二無我。那麼這裡主要講的是基智,即無論是人還是法,都不是實有的,都是空性的。大乘修行人了知人和法都不可得,都自性空,這是大乘的基智。為什麼說基智呢?主要是把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攝的一切法,在輪涅一切法上了知任何法都不可得。無實有也就是自性空的意思,這是大乘的基智。小乘的基智,是在輪涅一切法上,了知人我、自我了不可得的真理。他們對法的耽著還沒有斷除,所以他們的證悟不究竟。

在此處,也有一些不同的觀點,有些論師認為直接宣說的是小乘的基智,但有些論師認為直接宣說的是大乘的基智,間接宣說的是小乘的基智。有些認為直接宣說小乘的基智,間接宣說大乘的基智。

基智是通過九種法來表示的。這裡主要講的是大乘的基智,但也間接講了小乘,小乘對於大乘來說是以所斷的方式具足,所斷就是所要拋棄的,不能墮入這種邊,所以在這裡也作了宣講。大乘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難以形容,在這裡以九種法來表示這種基智,前幾個講的都是小乘大乘基智的差別,通過這個了知所斷基智,也能了知能斷基智,就是自己能證得的境界。

住於大乘證悟境界的基智,直接宣說了小乘之證悟境界,間接以所知共同必要的方式,而宣說了「以智不住三有」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總共九種法來表示,其中前六法宣說了大小乘之差別分類,其餘最後三法則以宣講真實道的方式來抉擇基智。

經云:「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之般若波羅蜜多者,非此岸非彼岸,亦不住於此二之中間。」

大乘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不住於任何一邊,不住於涅槃,也不住於輪迴,也沒有住於此二之中間,也就是說他是不住的。住任何邊、任何法都是不究竟的,大乘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不住一切法,不住於輪迴涅槃邊,也不住中間、有無實、任何法之間,這就是佛在經中講的,《現觀莊嚴論》也在詮釋這樣的真諦。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間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在前面講了,對治基智指的是菩薩相續中所具備的無漏智慧,不住於任何一邊,不住於涅槃,也不住於輪迴,不住於任何法。

如果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從證悟對治基智的角度而不住於有寂呢?有是輪迴,寂是涅槃。下面講的都是不住的原因。

實有而具備自性的五蘊,就是所謂的「此岸」,乃凡夫所行所見之境的生死之邊;凡夫以分別念把一切法視為實有,認為有自性,這種耽著執著叫輪迴邊,也同時存在生滅邊。五蘊相續斷滅的無實有,即是所謂的「彼岸」,也叫涅槃之邊,遠離生死之邊叫涅槃邊。五蘊包括一切法,一切法都不存在、息滅的意思,即不存在,也是無有自性的意思。

作為實相法性,並非是以本體而住於此二邊,而是雙運之大平等。如果對輪涅分別就是邊,大乘是要遠離一切邊戲的。如果以分別心來造作,都屬於邊、戲,但是諸法的作為實相法性,是不住於任何一邊的,這是雙運大平等。無論輪迴還是涅槃,若不存在都同時不存在,若存在都同樣存在,都是無有自性、平等性的,都是一樣的。菩薩所證得的是諸法的究竟實相。這裡主要是斷除分別就可以,斷除分別之後剩下的就是平等,平等是究竟的,分別是暫時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實相,分別是塵埃,也是暫時的。

也就是說,因不住於有實法、無實法,以及所有的邊、法,以及位於其中間的第三種法之上,不住一切法的意思,了知有實無實法也是片面的,或者是偏墮之有法,並了知有實無實二者平等或者三世在法性平等界中也為平等的智慧,所以稱之為般若度。

三時是過去現在未來,也是分別心的範疇。不住三時平等的智慧,這是般若度。只要墮入任何邊都不是真正的般若度,不是究竟的智慧,不能到達彼岸——大乘所宣講的彼岸。對三時有分別是凡夫,平等是佛,平等才是真正的般若度。所以我們以這種平等性智,才可以度一切苦厄,才能到達究竟的彼岸。

不住於任何輪涅之邊的法性大平等之法,一切法的自性本來就是平等的性質。即稱為「基般若」、「如來藏」或「法界」;這講的基般若是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叫如來藏。大乘諸法的究竟實相,也就是二轉法輪里講的大空性,與三轉法輪講的如來藏是一個意思。

法界、法性或緣於彼法的有境,主要是菩薩的境界,如是通達的智慧,即稱為「道般若」。從不住於寂滅之邊的角度而言,這種大乘菩薩具備的境界,是智悲雙運,既不墮入有邊——輪迴邊,也不墮入寂滅邊。以什麼不墮入寂滅邊?以無緣大悲。為什麼說無緣呢?真正的大悲心是平等的、本具的,是遠離分別的,所以叫無緣大悲。分別心的範疇不是真正的大悲心。無緣大悲不墮寂滅邊,而小乘修行人比如說小乘阿羅漢沒有大悲心,會墮落寂滅邊。

道般若被稱為「無緣大悲」;從不住於三有之邊的角度而言,道般若則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這指的是智悲雙運的部分。以智慧不墮入三有,指的是輪迴邊,有這種般若智慧,所以不會墮入輪迴邊;有無緣大悲,所以不會墮入寂滅邊。不墮入兩邊,以此來安立大悲和大智,實際上是智悲雙運。

若能如理如實地證達上述之理,則不會墮入任何一邊。輪涅平等,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均是此意。前面已經學習過,八地以上菩薩才能真正證得這種境界,現在很多人都是凡夫,說這些是沒有意義,所以應該從基礎開始修行,才是如理的。

而作為所斷之聲聞道,則將輪迴執為有實之法。他們認為輪迴也是存在的。對於大乘菩薩來說這都是所斷,要遠離的所。又將諸蘊滅盡的涅槃執為無實的斷滅,輪迴是實有的,涅槃是無實有的。輪迴是苦的,最後諸五蘊滅盡的這種寂滅是一種解脫,他們有取捨的分別,想超脫輪迴,想獲得寂滅的境界。

他能了知無我,輪涅一切法上面,他也了知沒有自我的存在,也能證悟人無我的境界,但是對這個境界還是有執著、有分別的,以大乘的智慧來分析,還是無法超越於偏執的心與心所之行境。

心與心所之行境都是墮入兩邊、偏執的,所以也不能超離三界之境,故不能使心滅盡。三界之境是指不能超離分別的範疇。以小乘的觀點,五蘊都滅盡,但以大乘的智慧來分析、觀察,還是沒有滅盡。他們進入寂滅的狀態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心,大乘講的阿賴耶識還是沒有斷除的。以證悟甚深平等性而將心滅盡的後得,這是大乘的境界,才是菩薩之對治基智。小乘是墮入二邊的,大乘菩薩要對治這種基智。

庚二、(基智差別):一、遠近之差別;二、所治能治之差別。

基智自性,講的是輪涅一切法上了知二我不可得,人和法都不可得,這是大乘;間接講了小乘的輪涅一切法上人我不可得,沒有自我的存在。

大乘小乘的基智都是了知諸法究竟實相的有境智慧,都能斷除增益,但還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差距。菩薩以自己所證的大乘基智的智慧,可對治那些墮入有邊無邊等邊際的分別和執著。

辛一、(遠近之差別):

彼由緣相門非方便故遠

由善巧方便即說為鄰近

佛經中以「於名貪,於相亦貪」等間接宣說的聲聞所具備的智慧。是因耽執於基道果法之相而不能如實證達平等之性,繼而由緣於有實無實之相的方式而行持;他是有分別的。由於不是修持菩提之方便——大悲與智慧雙運等等,所以是離真實般若對治基智或者果般若及其遙遠的遠基智,為小乘之教規。

這是小乘佛法里講的無我智慧,他們證悟了無我的境界,但是還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基道果,對有實法無實法,輪迴涅槃要做取捨,超脫輪迴獲得涅槃。他們的方便也不具足,主要是沒有大悲心的攝持,最終還是落入寂滅邊,所以他們離大乘之道,離究竟的佛果還是很遙遠的,所以叫遠基智。他們最後也會進入大乘道,進入寂滅持續好長時間最後通過佛的提醒,從入定中出來,重新進入大乘道修行。

而作為菩薩之基智,則與前者截然相反。不是以有實無實來分別諸相而證達平等之性,由與一切真如之法無有遠近並如理通達的善巧方便,即宣說為與果般若真正鄰近的近基智。

這講的是二者的遠近差別,小乘離究竟佛果很遙遠,大乘基智里究竟佛果特別臨近。

辛二、(所治能治之差別)可分為二:一、所治能治;二、結語。

壬一、(所治能治)可分為二:一、宣說基道之所治能治;二、宣說果之所治能治。

癸一、(宣說基道之所治能治)可分為二:一、宣說所治;二、宣說能治。

子一、(宣說所治):

色蘊等空性三世所系法

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經云:「以無善巧而言色空,其行亦為貪。」講義里處處都有佛經里相關的教理。諸如將基位色法等五蘊視作以別義之我而為空性之類的想法,將三世所屬的一切法也同樣看待的觀念,以及將布施等六波羅蜜多和菩提分法作行為之想,都是作為所斷違品的所治基智。

諸如五蘊等一切法上以我來空,即不存在自我,也就是沒有實質性的我。過去時中種了善根,今生獲得了善果;如果現在行持善法,將來就可以獲得善果等三世的分別念。小乘,比如六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支分,這些都是道,以這些道之智慧來斷除違品。他們有這樣的觀點,這也是一種分別。所以對大乘菩薩來說,這都屬於所斷違品、所斷基智,都是要對治、斷除和遠離的。

子二、(宣說能治):

施等無我執 於此令他行

此滅貪著邊

對於布施等等,不但自己能安住於因布施者等三輪不可得,所以無有我執的境界,也沒有法執的境界,並能令所調他眾也行於此境,這是大乘菩薩。菩薩行持布施時不住於任何法,是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而行持的。這種息滅實執貪著之邊的智慧,便是能治基智。

能治基智不墮入任何邊、不住任何法,比如行持布施時,布施的對境——眾生,所布施的法,布施的補特伽羅都不可得,三輪都是本體空性,以這種智慧來行持。這就是能治,也就是菩薩之能斷,以能治基智可以斷除所斷基智。

癸二、(宣說果之所治能治)可分為四:一、所治貪著之本體;二、所治貪著之因;三、貪著之能治;四、此因所引之餘義。

子一、(所治貪著之本體):

執佛等微細

執著佛也是細微的貪執,這也是菩薩的所斷。執著佛,比如供佛、想成佛;執著法,想學法、行法,包括僧,對三寶的貪執也是一種所斷。

佛經中云:「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若於如來應正等覺取相憶念,皆是執著……」對三寶著相也是一種細微的執著、貪執。這個細微的貪執是相對於諸如世間的、不好的惡業方面等而說的細微。

此處所說的貪著本體,就是耽執佛果,換句話說,將佛陀如來以及用「等」字所表示的正法和僧眾執為所緣相,而作的頂禮等善法福德,雖然是業障之對治,但同時也是微細的貪執。

剛開始是要執著善法,以此方式去對治惡法、惡業。但是到最後對善法的執著也要斷除,對佛果、法、僧眾的執著都要斷除。否則,這都是細微的貪執,會障礙究竟的成就、究竟的菩提果。

子二、(所治貪著之因):

法道最甚深自性遠離故

貪著的原因:因為諸法之道或者實相,是以自性而遠離輪迴涅槃二邊、有實無實等戲論的緣故,所以其實相最為甚深,即使是對佛陀等等的貪著,也是不可成立。

遠離任何邊——不是實有,也不是無實有。遠離一切邊,比如來去、生死、增減、淨垢等一切邊,所以其實相最為甚深。

什麼叫甚深?不墮落任何邊,所以叫甚深,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不是來也不是去,不是死也不是生,不是增也不是減,不是淨也不是垢,遠離一切邊,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等來形容諸法的究竟實相,所以究竟實相就是甚深的意義。即使是屬於涅槃的,比如佛菩薩的寂滅、證法等也是不可得、不可成立、不可耽著。

子三、(貪著之能治):

知諸法性一故能斷貪著

貪著的能治:因證悟或者了知甚深平等輪涅諸法無有差異,自性大平等的一體性,所以能斷除一切實執貪著,以此法便可以使有寂二邊自然消除。

究竟的實相中,輪迴和涅槃一切法是平等的。清淨染污、來去都是對立法,都是緣起法,都自然消除。

子四、(此因所引之餘義):

由遣除見等故說難通達

色等不可知故為不思議

法性甚深之理由:作為法性之此法真的是甚深,諸法的究竟實相是即矛盾又不矛盾,若是按我們的思維方式來思維,都是矛盾的,但實際都是不矛盾的,所以叫甚深。

作為法性之此法,並不是通過色法等任何有實法無實法之相來了知的。因為其有境,是已經遣除或者不存在世俗名言之量。比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分別的範疇,無法了知究竟的實相。佛講的是超越時空的真諦,遠離言思的究竟實義。並非以眼識等等來看見,以耳識來聽聞等等。所以說,其自性也是甚深而又難以通達,是超離於尋常智慧所思境界的各別自證智慧之境。必須通過禪定、修行才能證得。

我們現在以分別念、言思只能抉擇相似的,比如抉擇大空性時只能以輪番交替的方式抉擇,無法直截了當地抉擇大空性,因為這是言思的問題,所以照見也是有問題的,故不是究竟的實相。包括科學家研究也一樣的,無論用什麼儀器研究也是言思的範疇,所以無法了知究竟的實相。它不是通過我們用眼睛來看、耳朵來聽、鼻子來嗅的,而是遠離我們的見聞覺知,所以叫甚深又難以通達。不是思維、分別心的範疇,普通的智慧、思維是無法了知的,是以各別自證來了知、通達的。

如果有人問道:什麼是並非所見等等的境界呢?

為什麼說不是我們六根的範疇?因為,從色法等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間的一切法自身,都是不可了知的般若實相,不可了知、不可得,沒有實質性的般若實相。色法是世間,十八不共法是出世間,佛有十八種不共的功德,都是屬於涅槃的、出世間的。作為現空雙運大平等之此法,是光明之性、無有離合,顯現之際即為空性,現即是空,空即是現,空有雙運的境界和真諦,所以承許為不可思議。

為什麼叫不可思議?無有離合,不增不減。本來就是這樣,我們成佛也沒有什麼增加,成為凡夫也沒有什麼減少,從佛性的角度來講,始終都是一個狀態、一個自性,永遠不會變,遠離遷變。大家都喜歡念《般若經》,都會背《心經》,但其中的內容是很難懂的,是不可思議的。《心經》裡講的境界,也就是物理學講的疊加狀態,兩種狀態同時存在,其實也就是不存在之意。

由此可知,作為下劣根器的聲緣諸眾,因不了知這一切,所以會墮入寂滅之邊;而所有通達此理的諸大菩薩不從道中退轉的究竟關要,不墮入任何邊的究竟關要,便是此等一切,因此,這也是般若波羅蜜多最關鍵的要領,在初、中、後的所有時際,我們都應懂得遵照此理進行講解,並將其義銘刻於心間。這是麥彭仁波切的教言。

壬二、(結語):

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

無餘諸差別當知如經說

由上所述,關於一切智的觀點或者道理,諸如針對所治品而言的聲緣之道,以及屬於能治品的菩薩與佛陀之道的所有諸等差別,我們應當了知,經中所說的一切也是如此。

為什麼說是一切智?五蘊、十二處都包含了一切法,在一切法上斷除增益,雖然小乘和大乘斷除的增益是有區別的,但是都是在一切法上斷增益,所以叫一切智,但是此一切智和佛的遍知智慧是不一樣的。

麥彭仁波切在講義中處處講經文裡的相關內容,即出處,是想讓大家都明白,這都是佛經里講的,也是佛宣說的,其作用和意義在於能讓大家更加生起信心。

今天主要講大乘、小乘基智的區別,在《定解寶燈論》《中觀》裡也講過這些內容,他們證悟的是不一樣的。但是此處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以前也講過,清辯論師、藏地的遍知榮敦巴、夏瓦秋桑等很多論師認為聲聞緣覺只證悟了人無我,沒有證悟法無我。他們認為聲聞緣覺只要證悟無我、破除我執,就能斷除煩惱、超脫輪迴了,這樣已經達到他們的需求,成就他們所求的果位,就可以了。月稱論師在《入行論自釋》中也講過,佛為了聲聞緣覺講了人無我,為了菩薩講了二無我。佛經里也是這樣講的,他們證悟人無我沒有證悟法無我。

還有一些論師,比如宗喀巴大士的很多弟子,克主傑、賈曹傑等很多論師又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聲聞緣覺不僅證悟了人無我,同時還證悟了整個法無我。如果他們不證悟法無我,就不可能獲得這些果位。

佛在《般若經》裡講三種菩提都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如果沒有斷除法我執,對法還有執著,就不能行持波羅蜜多。所以不僅證悟了人無我還證悟了法無我。

遍知果仁巴等一些論師認為,在證悟人無我的基礎上也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但這一部分法無我屬於自身的五蘊,不管是粗大的還是細微的都了知不可得,都證悟空性。但是其他的屬於他相續的五蘊還是沒有證悟空性。自宗的觀點也是認為證悟了人無我,在此基礎上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但是跟遍知果仁巴的觀點是不同的。

自宗的觀點,人我也是一種法,在其上了知空性這也是一種法無我。小乘了知五蘊的聚合體是不存在的,這種空性也是一種法無我。證悟了人無我,相當於也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

佛經里也有很多小乘修行人——阿羅漢、獨覺佛沒有證悟法無我的說法,因為他們也不是沒有證悟法無我,只是他們證悟法無我的範圍太小了,所以說沒有證悟法無我。他們僅僅是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沒有證悟所有的法無我。

關於基智的區別,《現觀莊嚴論》《般若經》裡講過很多,有近的和遠的區別、能治和所治的區別。所證上也是有區別的,聲聞緣覺是否沒有證悟所有的法無我,只證悟了一部分法無我,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定解寶燈論》裡有七個難題,其中一個就是聲聞緣覺有沒有證悟法無我,所以此處不再贅述。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8月3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