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3講


時間:2018/12/18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第3講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本經的序分,極度稱揚讚嘆佛的殊勝功德,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本經的正宗分。在正宗分中,普賢菩薩廣說能夠成就佛殊勝功德的普賢行願,大家請看經文: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要想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佛功德,應當修持十種廣大行願,下面列舉出這十大行願的名稱。這個十大願王我們都很熟悉,我們上一節課講過,這十大行願都是由自性本體而發起,都是稱性的修行。大家要明白,我們修行時,必須離念亡情而本智自照,就是離開妄念去除執著,讓本覺的智慧自然起觀照,那麼所修的一切行,一一皆成普賢行。這是在講十大行願之前,我們對修行十大願王先有一個總的認識,而在後面學習的時候我們去認真的領會,這樣就有利於我們更好地修持,下面是對十大行願詳細具體的解釋。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

聖是聖人,聖人有世間聖人和出世間的聖人。世間的聖人,指的就是世間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資治通鑑》中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比如我們中國的堯、舜、老子、孔子等,大家公認為聖人。出世間的聖人有四聖的分別,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聖人,菩薩是大乘聖人,佛是極聖,聖中之聖。普賢菩薩位居等覺,所以善財童子稱他為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這是善財童子作為當機者,來代大眾請問普賢菩薩,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這十大行願,該如何的去行持。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十大行願中,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禮指的是禮儀,禮是體現在身和口上,比如合掌、問訊、頂禮都屬於禮;敬就是屬於意業,是指內心恭敬。我們為什麼要禮敬諸佛?因為諸佛萬德莊嚴,是無上福田,我們要學習佛的德行,敬仰佛的德行,禮敬十方三世諸佛,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這樣不但罪滅恆沙、增福無量,而且對治我們貢高我慢的習氣,長養我們的平等心慈悲心。清涼國師說:「由心恭敬,運於身口而禮故,除我慢障,起敬信善。」修行人由於內心恭敬,帶動身體和語言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能夠降伏我慢,生起清淨恭敬心和信心等善法,以此來培養我們、栽培我們成佛的善根。

我慢是因為有我執,也就是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的色身為我、為真我,以我為中心,輕慢他人輕視他人。《唯識論》中說得明白,「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們拋開名相,簡單地說,我慢就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說到底,就是與法不相融的業感障礙心。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慢如高山,雨水不停,卑如江海,萬川匯集」高山上的水,我們看都是往下流的,雨水再多也停不住,如果你總是覺得比別人高、比別人強,那麼佛法的法水就流不到心裡去,所以我慢是我們修道的障礙。印光大師常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我們現在要修普賢廣大行願,成就如來功德,首先要對治我慢,如果不能修持禮敬,折伏我慢,那麼後面的稱讚、供養、懺悔等普賢行都無法承辦,性德也是無法顯現,所以修持禮敬放在一切修行的首位。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名叫法達的禪師,他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法達法師知道六祖惠能大師在廣東曹溪南華寺,就前來去拜見。當他頂禮六祖的時候頭不著地,六祖就呵斥他,「禮拜不投地不如不禮,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麼?」法達回答說,我念《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念三千部,我們說確實了不得的,現在我們也有些居士現在在念《法華經》,《法華經》要是念慢的話呢,兩天能念一部,誦的比較熟呢,也要一天念一部,那也就是說三千部《法華經》,我們一天念一部的話也要十年了,十年如一日持誦法華,可見法達禪師的修持也是非常好的,只是六祖觀他我執未去,說他心中必有一物,就是說法達心中還有我執有我慢。於是六祖為他開示,「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意思是說,我們頂禮本來是為了折伏我慢的,而你雖然頂禮,頭卻沒有叩到地上,這是因為你心中還是執著四大假合的假我,有假我你就有我慢,你執著這個假我,罪業就會隨著產生。那如果你能放下我執,離四相,心中不執著絲毫的功德福報之心,就是我們講的不著功德相,那麼你的心就與自性相應,所得的福德反而會無量無邊。法達禪師聽了之後心生大慚愧,知道自己這十年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我們都是這樣,每天都是師父我誦多少部經,我多了不起,我們都是誦經不明真義,與義作仇家。後來他寫了一首偈子來感恩六祖,「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這樣的公案還有很多,在清末明初的時候,寶華律宗第二代祖師見月律師,在他的自傳《一夢漫言》中提到這樣一件事,當時是一個饑饉之年,一位五十多歲的比丘尼名叫心聞,為了學戒,帶領她的徒弟九人來到見月律師的道場,乞求安居三個月。她供養道場六十擔米二十兩銀子,因為在這個饑饉之年,這個數量也是非常可觀的了,見月律師看到比丘尼的態度非常誠懇,於是心生憐憫,答應了她們,叫她們在這地方結夏安居。沒想到在設齋供眾的時候,心聞比丘尼不肯禮拜僧眾,這是有違佛制的,比丘尼縱然年過百歲,也要禮拜年輕的比丘。在供齋完畢後,見月律師就問心聞,你不怕路途遙遠來這裡發心學戒,為什麼不進齋堂禮拜僧眾呢?按照律制,比丘尼我們剛才講了,她縱然年過百歲也應當禮初夏比丘,初夏比丘就是剛剛受過具足戒的比丘,剛受戒的比丘,年過百歲的比丘尼也要禮拜,見月律師就對她說了,現在你自大慢僧,不是來學戒的。心聞說,我到別的寺院去供齋,方丈都是以待客之禮來對我,我並不禮拜,律師說,他們是因為貪圖你的利養,敗壞法門,見到有供養因緣的比丘尼,眾僧敬如生母,他們是為了得到更好更豐富的供養,那這樣的人不是善知識,是獅子蟲,我們這裡雖然清苦,但是寧肯絕糧斷餐,必不敢違反佛制邀利,今天所設的齋作為我們常用的自住,就是說不算你的供齋,你供養的銀子還給你,你帶來的米在下院,你把它帶走,到別處去修學吧。比丘尼心聞當時心裡沒有悔悟,接過銀子,帶領她的徒眾就到後山暫住,直到三天以後,心聞又領徒眾們到山上,一齊跪到見月律師的門外哭泣,懇請和尚慈悲,聽容她的懺悔,和尚的所有言教她們都能一一遵守奉行,還有寺院的幾位執事僧也為她們拜求,於是見月律師見到她的態度誠懇了嘛,將她安排在鹿山莊結界安居,並且派闍黎等每半月去教誡,為她們講本部毗尼。

我們從以上所講的兩個公案來看,法達禪師和心聞比丘尼他們確實都是為了生死而修行之人,而且他們的功夫也不是我們能比的,但是這個境界現前,我們說業力現前也會被我慢所障,更何況我們。所以我們更要警醒,普賢行願的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是幫助我們去除我慢的障礙,生起恭敬心來。

禮敬有種種不同的方式,《華嚴疏鈔》中,清涼國師依寶意三藏法師所說的七種禮,再加上三種,清涼國師把它合為十種禮。

第一種是我慢禮,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我慢禮,就是拜佛的時候,身體象舂米的碓具一樣一上一下的,沒有恭敬心。志公禪師說:「行道猶如推磑,禮拜恰似客舂」意思是說,修行就像推磨,禮拜恰似舂米,這是呵斥這種禮拜的方式。以這種我慢禮的方式來拜佛,雖然看到外表是在拜佛,而內心是毫無恭敬心的。憨山大師在《費閒歌》中說:「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所以這個我慢禮是不合禮儀的,只有身體上的行為,而且也不恭敬,在心裡上絲毫的恭敬也沒有,大家在拜佛的時候,千萬一定要注意。

第二是唱和禮,又叫求名禮,看外表是在禮佛,大聲的唱念和跪拜,實際上也是沒有恭敬心的。我們不是說批評誰,只是說現象,有些拜佛,拜的特別的花哨,動作像跳舞一樣,比楊麗萍跳得還美,但是特別的飄,一點的恭敬心都沒有,純粹是為了顯露自己,而不是謙卑下來心去禮拜佛菩薩,不是懺悔心去頂禮佛足,他只是一種華麗的動作,以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個人的名利。不是批評,這種現象非常多的,非常非常多的,當我拜佛的時候,我也始終在警告自己,不能這麼拜佛,你再莊嚴,也是罪業眾生,也要好好地懺悔。我們比佛的功德、比佛的莊嚴、比佛的等等的一切,我們簡直是差得太遠太遠,我們唯有真誠懺悔,頂禮佛足,來消除我們的我慢心,消除我執,這才是真拜佛,一定要恭敬心,不要自高自大。

拜佛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我們的內心懺悔、內心恭敬的一種折射在我們動作上反映出來,也不要為了個人的貪慾、為了自己名聞利養而禮佛,否則的話,不僅是骷髏磕破也徒然,而且還會增加過失,我們想想,這是更大的更增加我執、自以為是。

第三是恭敬禮,據《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印度敬禮的禮法有九種:第一是發言慰問,第二是俯首示敬,第三舉手高揖,第四合掌平拱,第五屈膝,第六長跪,第七手膝踞地,第八五輪俱屈,第九五體投地。這九種禮法中,第九種五體投地是最殷重的,佛教也沿用這種禮法,表禮敬為最上者。《離垢經》中講,五體投地時一一發願,我們要學著一點,「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中不起邪見,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之時,震動現瑞證大菩提,願我左手著地之時,於諸外道,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願我頭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五體投地是屬於身業恭敬,發願和稱名讚嘆屬於口業恭敬,以最尊之頂叩三寶最卑之足,恭敬之至,這是發起殷重心屬意業恭敬。以殷重心稱名讚嘆、五體投地,身口意三業恭敬,這是恭敬禮,十種禮法的恭敬禮。

第四個是無相禮,就是深入法性,離能禮和所禮之相,也就是說,要以智慧來觀能禮佛的人和所禮之佛,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包括了十法界聖凡依正諸法,不僅世間的現象界是有為法,就是二乘人所住的化城,甚至菩薩修因諸佛應化,都可以說是有為法。簡要來說,除了如如不動的真如自性,其他十法界聖凡諸法,都是屬於有為法。既然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不實,幻妄不真,那麼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都屬於有為法,也都是緣起性空幻妄不真的,那麼能夠深入法性離能禮和所禮之相,這樣來禮佛就是無相禮。

第五個是起用禮,上面的無相禮是空觀,觀能禮和所禮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空無自性,我們剛才講了,能禮所禮都是有為法,起用禮就是依體起用,依性體而起大用。由前面空觀,知能禮所禮空無自性,不可執著,諸法有一成不變的法相,因此觀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都是虛幻的影像,而這些影像它是怎麼來的?又都是法性的緣起,既然是法性的緣起,法性遍一切法,那麼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也隨法性遍一切法,也沒離開法性。正如禮佛偈中所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修這種禮的,就是這種起用禮的,能夠從空入假,依體起用,這些都是菩薩的修持。

第六是內觀禮,只是禮敬身體內的法身真佛,不向外求。《起信論》中說:「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離念相就是離空假之念,既不執著空性也不執著假有,空有不執,就能直見本覺真性,所以稱為法身真佛。如果背覺合塵,攀緣外境,就是不禮敬;心不攀緣外境,背塵合覺,才可稱為歸依禮敬。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第四無相禮、第五起用禮和第六內觀禮這三種禮,無相禮是空觀,禮真諦佛;起用禮是假觀,禮俗諦佛;第六內觀禮是中觀,禮第一義諦佛。

第七是實相禮,就是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取內真佛,非棄外假佛,如果能這樣不住於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禮諸佛,所以稱為實相禮。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中這樣解釋實相禮:「若內若外,同一實相」,若內是指上面的第四無相禮和第六內觀禮,若外指的是第三恭敬禮和第五起用禮,無論是內在的禮敬方式和外在的禮敬方式,如果能做到非空非不空,非禮非不禮,非取內真佛,非棄外假佛,那麼若內若外,當體即是真如實相。這裡講的是實相禮,禮真如實相。

第八是大悲禮,以上四種禮,雖然觀智圓明,但是未顯大悲利物,這怎麼能稱為菩提薩埵的敬禮呢?也就是說以上四種禮,從無相禮到實相禮是觀智圓明,只有菩提之義,未具薩埵之義,就是沒有慈悲之義,所以這第八種大悲禮,是代一切眾生禮敬。眾生,未來佛,一切眾生未來佛,本具佛性,與聖人圓證的真如體性無二無別,所以這裡以同體大悲,普代一切眾生禮敬。我禮敬了,一切眾生就都禮敬了;我離我慢了,一切眾生都離我慢了,能禮人一具一切,所以稱為大悲禮。

第九是總攝禮,在禮拜時,總攝前面從第三恭敬禮到第八大悲禮,這六種由淺至深的禮法於一觀,在這一禮當中,前面所講的六種通通具足,由有相禮到無相禮,由內觀想到外觀想,使有無內外圓滿無缺,也就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圭峰大師開示總攝禮說:「欲禮敬者,先須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普運身心,禮不可禮,但禮內佛,不向外求,若內若外,同一實相,隨一一禮,普代眾生,方稱普賢行願禮也」,就是說,在這一拜當中,總攝所有禮敬的意義,所有的禮敬意義、境界全都總攝在內,才能稱為普賢行願禮。

第十是無盡禮,能禮之人和所禮之佛重重無盡,如偈中頌曰:「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樣來禮敬諸佛,能禮和所禮都重重無盡,那麼禮敬的功德是無可測量的。

這十種禮,我們就這麼簡單的介紹一下,前面的兩種禮,我慢禮和唱和禮是絕對不如法的,大家以後拜佛的時候,千萬不要以我慢的心,或者求名利的心來禮佛,後面的八種禮都是如法的,值得我們由淺至深的、按次第來修學。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上面講的是禮敬的方法,這段經文講的是所禮之境廣大無限。盡法界虛空界,我們先來解釋法界,法界這個詞我們都經常接觸,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含義呢?佛教對一切的東西,包括事、理、心、境,都稱為法,在這裡,法指的是眾生心,界是界限。心性本來是沒有界限的,《華嚴經》中稱為一真法界,佛與眾生本來是同一佛性,無二無別,都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因為眾生的執著而有了界限,分為十法界。是執著才產生的界限,繼而產生了十法界,然後根據執著,每一界又含十界,所以《法華經》講百界千如。

虛空是比喻,因為法界無邊我們很難去理解,所以用虛空來作比喻,虛空無邊無際大家都能明白,法界就像虛空一樣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佛剎就是佛國土,佛國土十方遍處,東西南北,四圍上下,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這是十方,每一方都有無量的佛國土。三世是指時間上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就是說橫遍十方豎窮三世,這樣無量時空中的所有佛國土都碎為極微塵。我們講過極微塵,七個極微塵組成一個微塵,就是十方的佛國土都碎為極微塵,那麼極微塵的數目,那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沒有辦法計算。這樣一粒極微塵代表一尊佛,這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就是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所禮敬的對象無量無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

這是能禮敬無量無邊諸佛世尊之因,這講的禮敬無量無邊諸佛的因。原因有兩種,第一是以普賢行願力,見一切境界皆是諸佛,這是法力;第二是以深信心信解之智,攝持如上所說諸佛境界明明了了,如同諸佛就在眼前,這是自力。以普賢行願的法力和自心的深信解力,所以能得見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如對目前。《華嚴經》中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講的就是此意。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從這句經文以下是說明能禮之相。悉是都的意思,全部包括,以是用。身口意三業有染和淨的分別,有染有淨,如果造作貪嗔痴殺盜淫、妄語惡口這是染業,就會流轉生死墮入惡道。現在我們是修成佛的因,修佛的功德,所以要修淨業,三業不清淨不能成就如來功德。禮佛的時候,身體禮拜就不會再造作殺盜淫等惡業;口稱佛名或者贊佛功德,就不會再造口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能恭敬 至誠懇切,就不會再起貪嗔痴的念,這就是清淨身語意業。

所以我們經常教給大家,禮佛的時候,不要以為那只是一尊泥像木像、佛看不見我們,所以我們拜佛就可以放肆、可以放鬆隨便。要知道,我們三業的任何一個活動,佛是悉知悉見的,我們心裡動的念頭,佛以他心通知道的清清楚楚。所以拜佛的時候不要東想西想的,就是一心一意恭恭敬敬的禮拜。如果在禮佛的時候,心中想著佛就在我們眼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那麼就不敢胡言亂語,也不敢胡思亂想,而是以最恭敬的心來禮佛,自自然然你就能得到這個禮敬功德的利益。身業清淨無三惡,口業清淨無四過,意業清淨無三毒,身口意這三業清淨,所以說悉以清淨身語意業。

常修禮敬,這三業清淨在時間上沒有間斷,常修禮敬。因為有間斷就有染污,我們講《彌陀經》的時候,不念佛的時候就是念貪嗔痴,意念紛馳總是魔,一有間斷,我們的意念就是貪嗔痴,就不能說是悉以,既然說是悉以,就是常修不間斷,常修禮敬,不間斷的禮敬諸佛。

上面講的十種禮,前面的兩種我慢禮和唱和禮都是不如法的,後面八種都是如法的,我們剛才講過,這裡我們再重複,為了提醒大家的注意,如禮如法的禮佛,這樣我們才能獲得禮佛的利益,才能和普賢的禮敬大行相應。

但是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從第四無相禮到第十無盡禮,這幾種需要觀想的禮佛方法,不太適合我們現在的大眾的根機,那麼我們在拜佛的時候如何禮拜呢?我們如果是在道場,大眾共修共同拜佛,我們就要跟著引罄聽著聖號,身體至誠禮拜,聽著引罄,至誠禮拜就可以了。如果是個人禮拜,在這裡教大家一個方法,就是在拜佛的時候,身在拜,你的口在念佛名號上面,耳朵聽著念佛的名號,身體禮拜,這樣身口意三業無染。拜一拜,動作不要急,要緩、緩和,拜一拜的時候,起來以後念三聲佛號或者念十聲佛號,動作緩隨、緩緩和和,動作做到規範,不急不慢,用這種謙卑心。急了是嗔,也不好,急了我們的心急躁,容易引起嗔心來,慢了呢容易懈怠,容易打妄想,不急不慢,用一種緩和柔順的方式,動作做到規範仔仔細細,然後三聲一拜,起來用口念用耳朵聽,這樣一邊拜佛一邊念佛,而且拜佛的動作虔誠,不緊不慢,我們的嗔心也沒有了,我們的妄念也降伏了。心中把佛號記得清清楚楚,不打妄想,慢慢的鍛鍊,身口意三業就清淨了,三業清淨就能和佛相感通。就像偈頌中說:「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就是每一佛所,都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上文中說,以普賢行願力和自心深信解力,一身之前能現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佛,這裡是說,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的面前,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的普賢菩薩身。

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可以一身拜多佛,或者是一身拜一佛,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我們到大雄寶殿,對著釋迦如來,然後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都拜遍了。或者到我們的舍利塔裡面來,我們的舍利塔裡面供奉著四千尊佛像,我們一拜,這四千多尊佛像全都拜過了。這樣就是一拜下去,可以拜很多尊佛,這個我們可以理解。但是要想自己化成無數身去拜無數佛,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大家可以觀想。師父給大家說個例子,大家可以觀想,在湖南南嶽,上封寺的寶生老和尚,在華嚴閣裡面,華嚴閣裡面四面八方全都裝滿了鏡子,他拜佛的時候就出現了多身拜多佛的這種景象,大家去體悟一下。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每一身,又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就是說一身之禮,等同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這麼大數目的禮敬,這是禮敬周遍含容的形象,下面是總結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意思是說,假如虛空界盡了,我修持禮敬才窮盡,既然虛空界,我們知道是不可窮盡的,所以修持禮敬也是沒有窮盡的,這主要是突出修行禮敬沒有窮盡。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為了突出禮敬無有窮盡,又舉出了三個例子,眾生界、眾生所作的業、眾生的煩惱,以這三個例子說明禮敬無有窮盡。《起信論》中說:「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那麼眾生無邊,眾生的煩惱更是無有邊際,眾生所作的業也是無有邊的。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和上句一樣,假如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修持的禮敬也就有窮盡。但是事實上眾生所作業、眾生所起的煩惱是無有窮盡的,所以我修持禮敬也就沒有窮盡的時候。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說前一念是禮敬諸佛,後一念還是禮敬諸佛,這樣連續沒有間斷沒有加雜,不加雜其他的念。如果前一念是禮敬諸佛,後一念就是貪嗔痴,第三念又回到禮敬諸佛了,那這就是已經間斷了,不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了。圭峰禪師說:「若不以普賢觀行之力,如何得念念不斷,願智者審思此文,無以生滅之心,取相之禮而為禮,例下面九門,亦無以生滅取相之讚嘆供養,乃至回向等,而為普賢行願也」。普賢行願我們前面講過,是稱性行願,稱性大願,如果是以生滅之心來取相之禮、來修持禮敬諸佛是不能契入法性的,也就是不能有普賢觀行的禮法,就不可能做到念念不斷。所以不管是修持禮敬諸佛,還是修持下面的讚嘆、供養、懺悔、轉法輪等九大行願,都不能以生滅取相之心來修持,因為以生滅取相之心來修持就不能稱為普賢行願了。

我們看最後一句,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倦,厭是厭足,由於不是以生滅心、取相之禮來修持,就能以普賢觀行力,念念相續不斷,自然身口意三業精進,不疲不倦,這才是普賢行願的禮敬諸佛。

好,今天禮敬諸佛我們就講完了,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