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警官:二十三個行善所不應有的心念和行為之一


時間:2018/12/20 作者:心愿

那接下來這下面,各位看這個『勿』,「勿」,很多「勿」這個,一共二十三條,我給它統計,一共是二十三個,對,二十三個,二十三個「勿」。第一個「勿」,第一個就把你先點出來,勿慳貪,「勿吝財而中止」,就是你不要因為要去行功立德,你要去布施,因為要舍錢財你就停止了,只要是聽到捐錢,你馬上就不想做了。雖然你有時候你也發願,可是你還是不願做,為什麼?你捨不得啊。因為眾生最重視兩個東西,一個身體,很愛惜身體,第二個很愛金錢,這兩個放不下。但是這兩個到最後都不能夠留,錢也不能留,身體也留不住,但是就是捨不得。這第一個,「勿吝財而中止」。所以你剛開始就是,我講說你從慳貪到不慳貪,你從有相到無相,到慈悲喜舍,就剛才我解釋我的過程裡面,我是從一點一點這樣累積的,所以「勿吝財而中止」。

『勿畏譏而自疑』,我們如果常常想去布施,想去幫助別人,有些親戚朋友就比較會固執,他說,布施要幹什麼?無聊的錢拿來花該多好,買賓士啊,幹嘛拿去捐給出家師父,拿去供養三寶,那何必去印經,不用,拿來買賓士車了。那你就怕人家笑,不敢布施,對不對?很多人都是這樣啊,他自己本身也不去行善,專門就造口業,或者說三寶的不是,障礙人家行善的機會,本身業障重啊。我也碰過那種親戚朋友,以前我在吃素的時候,他只要帶我小孩出去,要吃飯,吃啦吃啦吃啦,酒肉穿腸過,沒有關係,吃啦吃啦。我說,你不要把他帶去吃肉了。他就告訴我,他是我親戚,他說,你吃你的嘛,小孩子吃小孩的。我說不行。這是一樣。但是你不要說,你怕人家笑話,就不敢吃素了,對不對?因為你要長養你的慈悲心嘛,這個「勿畏譏而自疑」。

「勿狃於便安而不能奮發」,這些二十三條各位都要記得,這二十三條就是《太上感應篇》講一般人都會犯的毛病,不敢去積德累功了。「勿狃於便安」是什麼意思?「狃」就是什麼?就是說因為他安於習慣了。「便安」就是他環境很舒適。譬如說有些人,先生老公對她非常的好,她要什麼就給什麼,都非常疼她啦,然後家裡也很舒適,住的這個房子也非常安逸、非常漂亮,會俯瞰整個台北市的夜景。吃也很好了,假日禮拜六、禮拜天,我們都出去逛信義區,我們去逛東區,吃美食,那完了以後,我們再去吃好吃的冰淇淋,生活過得很愜意。可是你要知道,這種日子很容易過,我看太多,等一下我就講那個故事,各位聽到就會嚇了,不修行不行啦。

「狃於便安」,跟一般人一樣,而不能夠奮發,你不能夠發奮圖強,學佛也是要發奮圖強。我們講說,學佛要帶三分勉強,有時候你就是要犧牲啊。像我們現在在這邊聽《太上感應篇》,那有些人說,無聊,要聽那個幹什麼?來,出來玩,出來玩了,卡拉OK了,現在天氣這麼熱,去游泳了,對不對?就是這樣啊。世間人就是喜歡這些東西,玩樂,五欲之樂。我們勿狃於便安不能奮發,我們如果要去行菩薩行,我們要去精進用功,我們就選擇這一條路,這一條是佛陀告訴我們的,「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告訴我們解脫的路,我們要走上解脫這一條路,我們不是要去走上輪迴那一條路。

「勿牽於私慾而少於剛斷」,「勿牽於私慾」是什麼意思?「勿牽於私慾」就是說,他可能是有自私自利,他跟自己有關的,可能人家叫他去幫助一件事情,但是這個牽涉到他的利益,或者牽涉到他的,比方說,他既得的利益,或是他自己有個打算,這「牽於私慾」,他個人的私慾,而他就不敢果斷去幫助別人。這個比方說,人家叫你去幫忙,這跟我道場無關,這叫什麼?「牽於私慾而少於剛斷」,你沒有辦法去勇猛的去幫助別人,這個一般都是我執還很重的。

那麼第五個,「勿聊且塞責而半途自廢」,譬如說,人家叫你去行善,你就應付一下,好啦好啦好啦,做一下,表演一下,那又跑掉了。「聊且」就是姑且,「塞責」,就敷衍塞責一下,然後半途就自廢了。

第六個,不要「安於小成而快然自足」,就是說不要做一點點好事,就到處的宣揚,自己覺得說自己很了不起,就「快然自足」,這是一般有時候會犯的毛病。

『勿妄希高遠而不務實修』,就第七個,不要發了很高、很大的那種,就是自己要做怎麼樣,就做很多什麼很大的大善事,但是他從來,雖然他做很多、發很多,但是從來沒有一步一步的去做。他從來沒有真正去做、沒有真正去修,而且真正去實踐,而「不務實修」。我有碰到一個蓮友,他以前就常問我,他說,老師,老師,某某法師叫我發一個願。我說,你發什麼願?他說,叫我持往生咒三十萬遍。我說,你現在持多少?老師,我不想持了。我說,那你發了沒有?他說,發了。我說,那你發了,怎麼可以不照願走呢?老師,聽說往生咒念一念會往生,是不是啊?我說,誰講的?就是這樣,智慧沒有開,到處發願,這個也修不好,那個也修不好,什麼跑來跑去的,沒有一個地方安住。「勿妄希高遠而不務實修」,連一步都踏不出去,就這個道理。

『勿因事大而畏難』,一聽到這個事情說,啊,就很大了,那太困難了,我不要了。就像我當時以前在幫助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財團法人,它是專門在照顧出家人的醫療。四川汶川大地震,他們要去申請、去賑災,到四川去賑災。那也是很困難,沒有幾個可以進去,一個是中國台灣的紅十字會,一個好像是慈濟,他們要進去。這個僧伽醫護基金會也想進去,可是進不去,要申請。後來就申請跟紅十字會合作,用紅十字會名義進去,後來突破了很多困難。

因為要去那邊義診,就要把醫療設備帶過去,把藥品裝箱,包了很多醫藥品,還要聯絡很多醫生,一些設備都要帶過去。如果你一定要說,哎呀,師父,這樣太痲煩了,又要那麼多醫藥,然後又那麼多設備,太痲煩太痲煩了,還要去公文去申請,跑來跑去的,不去了,「勿因事大而畏難」。後來我們還是去啊,去了我也很高興,我到汶川去看那些真正受災難的那些大陸同胞。它們好大啊,他們那個大陸賑災效率非常的高,他們就在一個學校,蓋一個集中的災民的收容中心,那裡面什麼都有,效率真的很快。它裡面有專門從飯店租下來、包下來的廚師,在那邊煮飯給他們吃。

然後我去坐那個遊覽車,他們送我過去,問那個遊覽車司機,我說,司機菩薩,你是從哪裡調來的?他說,我是從貴州調來的。你貴州調來四川支援的?他說,對啊,領導叫我們過來的。當然也要付車資給他啦,要付錢,集中調度。他們真的賑災這方面很有效率,走在四川成都,他們只要掛上賑災車,全部可以走中央車道,那個真的是很不錯的一個體驗。後來我就到,他們到那個地方去,實際現場去體驗他們的賑災,「勿因事大而畏難」。

『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要說這個是一個小事,就像我剛才看那個,剪那個報紙說,這是一個小事,報紙登一登,你是「勿因善小而忽略」,你不想去做。

那麼「勿以事冗而推諉」,不要覺得說這個事情太繁瑣了。有些被救助的人,他可能會有很多的這些限制,他會有很多的這些顧慮。那你要去幫助他的時候,他就有很多很多條件。那你就覺得說,哎呀,這個太繁瑣了,就推諉了,就不去了,這個也有。

「勿矜惜名節而不救患難」,或者是說你很愛惜自己的名節,我們講叫做你就放不下這個身段,你放不下身段,你就不去救這個受患難的人,這個叫做「勿矜惜名節」。

第十二個,「勿勉於昭昭而墮於冥冥」,「昭昭」我剛才講過,就是大家看得到的地方,那麼大家沒有注意的地方,你就不去做了。那這句話的解釋就是說,不要在明顯可見處下功夫,卻在黑暗難見處墮落。這怎麼解釋呢?我的個人解釋就是說,我的看法就是說,譬如說報紙登出來,電視會去拍,有人會報導,有人會給你表揚,那你覺得這個對,人家會知道,那你就去了,這叫做「勉於昭昭」,就是明顯可見處,你就下功夫。那麼如果是說,這個地方這個善事沒有人去注意,電視也不會去注意,報紙也不會去注意,那你就不想去做了,或者是懈怠了,這個叫做「墮於冥冥」。

第十三個,『勿勉於動作而忽於語言』,或者是說有些人,你是一直去做,沒有錯,去行,沒有錯,可是有些人他必須要透過,可能就是要安慰他,用善語去安慰他,所以可能有些必須用語言的部分要去溝通。這時候你不要只有在注意行動,而忽視了語言,就是溝通,叫「勿勉於動作而忽於語言」。

第十四個,『勿空為美言而實行不副』,或者是說,你不要光講很好聽的話,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幫助你,可是你實際去做的,跟你所實際付出的不符合,這叫「實行不副」。

第十五,『勿持於常而忽於暫』,這個地方,我在看其他的解釋裡面,「勿持於常而忽於暫」,這解釋上,我看它解釋有時候,我想了很久,覺得這句話的解釋應該是,「勿持於常」就是說,如果譬如說,我們有布施的習慣,我們會常常養成一個習慣性,「勿持於常」就是我們習慣性會這樣去做,我們常常會這樣去做。可是突然間來了一個變化球,突然間人家叫你做一件事情,可是你突然間不習慣了,是暫時偶發性的發生的,這個你可能就忽略掉,這個「忽於暫」就是,可能它是偶發性的發生的事情。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三十一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