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三十七


時間:2018/12/22 作者:學佛娃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現觀莊嚴智度竅訣論》。

庚一、(廣講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為二:一、相續中所生之殊勝加行;二、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

辛二、(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觀修次第)可分為三:一、相續中生起殊勝加行之時段;二、生起所依之補特伽羅;三、彼等補特伽羅之觀修次第。

壬二、(生起不退轉相所依之補特伽羅)可分為二:一、略說不退轉相所依補特伽羅;二、廣說不退轉相之分類。

癸二、(廣說不退轉相之分類)可分為三:一、加行道不退轉相;二、見道不退轉相;三、修道不退轉相。

子三、(修道不退轉相)可分為二:一、差別事——修道;二、差別法——不退轉相。

醜一、(差別事——修道)可分為三:一、修道本體;二、釋名;三、修道分類。

寅三、(修道分類)可分為二:一、真實分類;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

卯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可分為二:一、消除於數量之爭辯;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

辰二、(消除於分類之爭辯)可分為二:一、消除因勝義中增減不合理故不應有修道之斷得的爭辯;二、消除通過世俗中觀察剎那之性而認為獲得遍智不應理的爭辯。

巳一、(消除因勝義中增減不合理故不應有修道之斷得的爭辯)可分為二:一、爭辯;二、答覆。

午一、(爭辯):

前面講了九種修道之不退轉相,修道本身沒有分別,這是從所斷的角度進行分類的。所斷障礙有九品,能斷智慧也可以分九個。有實宗論師認為,按大乘教理,安立能斷、所斷並不合情合理。對此進行爭辯。

不可說性中不可有增減

則所說修道何斷復何得

如果有人認為:經云:「若不可說無增無減者,則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等,亦應無增無減。」照此說來,諸法即為不可說之空性。從空性的角度來講,諸法是不可喻、不可言的,也是遠離增減的。

在此空性當中,作為違品的所斷,道之障礙之消減,以及其對治智慧的增上都是不可有的,不可成立的,既然如此,則所說的「修道」九種所斷又如何斷除,下下品等智慧妙果等又復如何獲得呢?前面講過,斷除上品之上品的所斷障礙,就可以獲得下品之下品的能斷智慧;反之,斷除下品之下品的障礙,要靠上品之上品的智慧。那麼,在空性當中,這些對應關係如何成立?所斷與所得都不應當存在。

因為你們承許空性如同虛空,沒有任何分別,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等,是遠離二邊的,那麼這樣的究竟涅槃大空性,就無法成立以能斷斷除所斷的觀點。前面講了九品所斷,以九品所斷安立九種修道智慧,對此進行爭辯。小乘有實宗認為,如果是空性,就無法安立因果,安立能斷所斷。所以有此爭辯。

午二、答覆:

如所說菩提此辦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此亦彼為相

儘管作為盡無生智的菩提,是以滅盡障礙且不復重生來安立的,除此之外,並不存在實有本體。這是盡無生智的含義,它本身這也是觀待法,從「滅盡障礙而不復重生」這個角度安立菩提果,即究竟智慧。

然而,在獲得究竟的菩提果之後,卻能以永脫輪迴之苦的方式來滿足自他希求解脫大義的心愿。如同前面所說的菩提一樣,此等修道也能以斷除所斷、獲得證悟的方式,來成辦自他所欲之事。證得菩提可以永遠脫離輪迴之苦,這正是我們的所求,如此,我們就可以達成心愿。前面我們講怎樣證得菩提,同樣,修道也是如此。斷所斷、證所證,最後永遠地脫離輪迴,獲得究竟的菩提果,以獲得證悟的方式來成辦自他所欲之事。

菩提是真如空性之法相。此修道同樣亦被承許為是以彼空性真如為法相的,因此,針對有部、經部的言實事師們的爭辯,只能以「毫無意義」來予以答覆。菩薩入定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對境和有境一味一體,僅僅是大空性的狀態。

在勝義當中,按大乘教理,描述究竟的涅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樣的狀態,但是在名言中,可以觀待安立。比如,觀待所斷,可以安立能斷智慧;觀待能斷智慧,可以安立所斷的障礙。從名言的角度講,可以以能斷斷除所斷。

關於這一點,雖然有些人的回答是:儘管在勝義中,作為無上菩提的無漏智慧之本體無有增減,但在世俗名言當中,於成就所調眾生利益方面,卻可以有「如所說菩提,此辦所欲事」的對應,但由於對言實事師們而言,無上菩提在勝義中無有增減的比喻是不可成立的,所以不能這樣進行解釋。

大乘佛法里講的空性,小乘是不承許的。「如所說菩提」,如果僅僅是大乘佛法里講的「空性」,那麼這個比喻在小乘有實宗是不承許的,所以比喻不成立。

小乘講的涅槃是最後五蘊滅盡的寂滅為究竟涅槃。小乘講五蘊沒有了,是以證悟智慧而滅盡的,不是暫時沒有了。三種無為法其中的一個叫抉擇滅,他們承許的涅槃是抉擇滅。以他們的觀點或教理,是這樣安立涅槃的。大乘講的涅槃是遠離二邊的,是大空性,二者是不同的。所以,菩提如果僅僅是指大乘佛法里講的大空性,對方是不承許的,比喻是不成立的。

對此,應如龍樹菩薩所言:「大乘說無生,余說盡空性,盡無生義同,是故應忍許。」你們說的「滅」與我們說的「寂滅」和「無上」是一個意思。你們講的「無我」、「寂滅」,與我們講的空性是同一個含義,所以你們也應該認同大乘的這些觀點。

對於只要是空性,便無法安立因果、斷得的有實宗來說,他們的究竟之果——作為抉擇滅的具有自性之菩提的比喻,無論是小乘所認為的滅盡以前所有的空性也好,還是以本體而空也罷,其空性的內在含義都是一體的,故而應當以不畏懼大乘所斷而「忍許」。此處以小乘自己的涅槃作對比。對方也是承許涅槃的,但是與大乘涅槃的含義有著天壤之別。小乘自己不承許大乘的修證,但大乘佛法講的大空性和大涅槃,是正確的、應理的。而比喻的時候,不是依照大乘的菩提和涅槃,而是以小乘自己的以抉擇滅為自性的菩提來比喻,這是在比喻方面它的一個獨有的觀點。承許不同,空性應該都是一樣的。麥彭仁波切認為,這才是與所作答覆一致的要點。

由此可知,輪迴顯現並不能成立其本體,而只是自己分別念的顯現。輪迴本來是不存在的,屬於客塵,一分別就產生輪迴,如果不分別不產生輪迴,在講因明時已經講了這個道理。

所謂在捨棄輪迴之後的寂滅,也不過就是分別念的滅盡而已,這是小乘所承許的。因此,雖然依靠緣於遠離增減取捨的真如平等法性之智,來逐步斷除分別念以及從分別念所產生的兩種障礙,並依次獲得證悟之智慧,並不是從真如法性的層面而言,而是從滅盡誤解真如法性之分別念的層面出發而安立的境界。因此,我們應當懂得,能如實照見法性平等之義,便是獲得了不住有寂之邊的究竟涅槃,不像小乘墮入了寂滅邊。

經云:「佛告善現,一切法真如,是謂無上正等菩提。」此段內容,便是對上述之義的詮釋。《現觀莊嚴論》講的都是佛菩薩的境界,對於凡夫來說,很難掌握,與盲人摸象無異。所以一定要按照佛經和講義的內容講解、學習、領會,否則有了偏差,也有極大的過失。

巳二、(消除通過世俗中觀察剎那之性而認為獲得遍智不應理的爭辯)可分為二:一、爭辯;二、答覆。

午一、(爭辯):

初心證菩提非理亦非後

誤認錯解二諦並執迷不悟的諸眾提出:倘若勝義當中是這樣的,那麼在世俗名言中,修道也不應該起作用,沒法斷除所斷障礙。因為心是剎那生滅的本性,它的所有剎那不可能在同一時刻出現,而必須有序地依次產生。心的本性是細微相續剎那的無常,這是大乘小乘都承許的。因此,以世俗與勝義之心最初產生的前剎那而獲證菩提是不應理的。因為無法獲證的緣故(尤其是第一個剎那),而以沒有經歷前前剎那的後後剎那,亦不能獲證菩提。也就是說,前前後後的每一個剎那都不具備獲證菩提的能力,並且在後後剎那的時候,由於前前剎那已經滅盡而不復存在,所以不可能獲證菩提。

前前剎那沒有獲證菩提,僅僅依靠最後一個剎那也不可能獲證。以此類推,前前、後後每一剎那都不具備獲證菩提的能力。如果是從剎那的角度分析,確實是這樣的。但這些剎那以分別念可以聚合,可以安立相續。

午二、(答覆):

由燈喻道理

這個比喻佛在《般若經》裡也講過。其實彌勒菩薩講內容的都不離《般若經》。麥彭仁波切的講義里,每一段都講了出處。如果不精通《現觀莊嚴論》,就不可能精通般若。有些人想的太簡單了,念幾遍《金剛經》、《心經》,就好像精通了般若一樣,這是不可能的事。《現觀莊嚴論》才是般若的含義,如果不精通《現觀莊嚴論》,怎麼可能精通般若呢?

縱然以前後的每一個剎那等等都無法獲證菩提,站在剎那的角度分析,確實是這樣的。但就像雖然油燈的火苗也是剎那生滅的本性,卻能依憑眾多剎那的延續,而在不觀待前後的情況下維持燃燒,直至燈油燃盡、燈心耗畢。一切法都是剎那的本性,但是在分別念面前、在名言當中,可以安立相續,離開分別心是不可以的。

不是前一個剎那燃燒,也不是後一個剎那燃燒,但是很多剎那不斷地延續,可以維持燃燒,直至油和芯都沒有了。不是僅僅第一個剎那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也不是僅僅最後一個剎那起到了這樣的作用,而是很多剎那。比如一千個剎那的延續,以此最後燃盡了油,耗畢了燈芯。

因此,由即便燈火的前後剎那不可能同時相聚,但卻能相互觀待的緣起甚深之理的比喻道理即能推知,即使在前後心不能同時聚集的前提下,依靠前前的發心,也能增上後後的境界。由此可知,產生徹悟所證真如法性之究竟智慧,並息滅煩惱障、所知障、習氣障等所斷的觀點是合情合理的。佛經中也以「初心起時後心未起」等內容,以及油燈的比喻直接宣說了這一點,《般若經》裡也如是宣講了這樣的道理。

醜二、(差別法——不退轉相)可分為二:一、與比喻相結合而略說;二、廣述。

寅一、(與比喻相結合而略說):

顯八深法性

由油燈所比喻的彼等道理,便可以彰顯昭示即將宣說的八種甚深法性。這個比喻說明的是遠離二邊的大空性,是究竟涅槃,從八種甚深的角度來闡述。

寅二、(廣述):

生滅與真如所知及能知

正行並無二巧便皆甚深

所謂八種甚深具體包括:

(一)若用比喻來描述,則以前前後後的每一個發心,都不應該生起菩提等等,但勝義當中無生,與世俗名言當中仰仗緣起無欺而生二者相互之間卻並不相違。對這個道理不是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而是通達了必須在同一個本體上,二者互不排斥的平等雙運之殊勝證悟境界,便是生甚深。

此處講的是超越的境界,跟我們的思維的方式不一樣,以我們的思維方式看全是矛盾的、相違的。一般凡夫不懂、不明白是正常的,如果一介凡夫都搞懂了、明白了,那反倒錯了。

(二)同樣,以通達諸法剛剛產生,便會在自己成立之時的第二剎那毫不停頓地消逝毀滅,與勝義中因無有自性而無有壞滅二者之間互不矛盾、一味一體,而精通二諦之無二無別,便是滅甚深。

其實這種生滅,以智慧去觀察是不成立的;在名言上、分別心面前是可以安立的。分別心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念,是一種錯覺,所以在他面前都可以安立。所以,生滅在同一時間,在名言諦上是可以這樣安立的。若是有前後的承許就是不應理的。

世俗當中有生滅,勝義當中沒有生滅。對這個道理不是在詞句上,而是意義上精通,是滅甚深。為什麼叫甚深?講的都是超越的境界。

以上兩種甚深,是從證達基法的側面而進行劃分的。基法是指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含攝的一切法。

(三)在有學道階段,依靠智慧而修持真如法性,並戒棄一切毫無慈悲之行,便是真如甚深。

三清淨地——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依靠智慧可以證悟真如。他們完全可以進入入定的狀態,此時他的內心特別寂靜,勝觀特別明顯,一入定,在那個狀態中可以不出定,容易墮入寂滅的狀態,但是他們有悲心,所以不讓自己墮落到寂滅邊。他們還沒有斷除細微的所知障,還沒有證悟究竟的菩提。他們最終的目的是為眾生成佛,但是自己還沒有修到佛的境界,為了眾生,以大悲心,在成佛之前,不讓自己一直安住在寂滅的狀態。麥彭仁波切講義中也解釋了這些內容。

所謂真如甚深,是在真如法性法界當中,通過以寂滅一切心與心所之滅盡定,厲力修持真實空性,而進入平等一味之境界,故而能以難以起定的方式安立為等至。他們可以一直保持這樣的狀態,但他們的境界還是不究竟的,跟佛的境界相比還是有距離的。

雖然八地以後已經獲得該境界,但由於此刻仍具有細微所知障的緣故,所以還不是通徹照見真如法性之真實圓滿佛陀,也沒有獲得正當入定於真如法性之際,而能真實照見一切所知的智慧,因為彼等現有的如所有智尚需進步,故而便以諸佛將其從滅盡定中喚醒的方式來圓滿、成熟、修煉,在從究竟之力當中產生的殊勝等持生起之後,哪怕極其細微的所知障也得以徹底清淨,便成就了佛的果位,而不會僅僅安住在自我單純的入定境界當中。以上所述,便是從這個角度而言的。

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跟佛的境界是很相似的。他們進入的真如也不是究竟的真如法性,還不是究竟的。還有細微的所知障,他照見真如法性跟佛的境界還是有區別的。所以他們的智慧——如所有智,還需要進步、提升,還不究竟,八地以上的菩薩只是相似的如所有智,真正的如所有智是佛的智慧。

要達到究竟的,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所以他們入定需要佛的喚醒,否則容易墮入寂滅邊。他的斷證功德沒有圓滿,要讓斷證功德圓滿。他的所化眾生還沒有究竟成熟,還要繼續做這個工作,還要出定修煉。他要修自己的淨土,自己成佛的淨土還沒有圓滿,沒有達到究竟。所以要讓這些圓滿、成熟、修煉清淨。成佛以後就沒有入定和出定的區別。真如甚深是從這個角度講的。

(四)我們應當知道,雖然因為一切萬法遠離戲論大空性,所以在勝義中,布施等等也無有可修,但是,在世俗名言當中,卻能以無欺的方式無謬行持布施等波羅蜜多。證悟此二者並行不悖的一體雙運,便是所知甚深。

我們現在一念《大圓滿願文》,就以為沒有什麼可修的。在勝義諦上是這樣的,但在世俗諦上不是這樣的,二者並不矛盾。有些人境界高了,達到一定層次,好像不需要修持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多。這都是錯誤的,二諦是永遠不會矛盾的。

(五)因為一切萬法自性不可成立,所以在勝義中不可能見到微塵許的有實無實等法,這便是所謂的「現見真如」。由於不見被宣說為是最殊勝的見,因而無有任何所見與違背現見其本性的分別念。這種遠離一切所緣的智慧所見,便是自明自顯的能知甚深。

前面是所知,現在是能知。以勝義的觀察量觀察,自性是不可成立的,所有的有實法、無實法都一樣。無可見就是見,這是最殊勝的見。「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種見是最殊勝的見。有些人一說「見」,好像有何種所見一樣。其實一切都無有可見,才是最殊勝的見。

一說不二,都很輕鬆的就能說出來;一說中觀,都很輕鬆地出口,其實這些是很難的,都是超越的境界。真正要到達、證得這樣的境界,要經歷無數劫的苦修。本師釋迦牟尼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最後才證得這樣究竟的果位。

(六)同樣,由於在勝義中任何法都不可行持、不可安住的緣故,所以,通達了悟「不行之殊勝」的上乘之法,便是正行甚深,也就是不執著、不住任何法。

(七)雖然在世俗名言中,可以依靠不捨棄修持諸道而力證果位;但相對於實相而言,能修所修二者卻並不存在,全部安住於本來平等的法性當中。證達以上境界,便是無二甚深;

上述五種甚深,屬於修持正行方式的甚深。

這五種甚深,還可以從基、道、果三方面來加以闡述,從基的角度而言,了知儘管一切真如法性毫無差別,但在圓滿、成熟、修煉尚未究竟,煩惱所知二障還沒有淨除的非時,尚不能行持的智慧境界,便是真如甚深;從道的角度而言,作為外境的所知,有境的智慧,以及作為所修的正行三者,分別是所知甚深、能知甚深與正行甚深;從果的角度而言,所謂無二甚深,即是從現見能修所修無二無別為出發點來進行分類的。

(八)在世俗名言中,不貪求以圓滿二種資糧,而獲證彼等之果——佛的果位,便是善巧方便甚深。換言之,該甚深即是指,通達在真實境當中,由於所得了不可得,自然之相或者自然本智之身皆為無為法,所以不可能通過因法來進行修持。

對於固守空性緣起相違之見者來說,以上八種甚深內部相互之間,是一者排斥另一者的互不兼容、不可調和的矛盾體,所以他們很難證達雙運一體的平等之相。

究竟的佛果也是了不可得的,世間的人、很多外道、很多小乘的有實宗都沒有通達。以前佛講大空性時,很多小乘阿羅漢都吐血而亡,所以詳細思維是很難理解的。我們很多人都是糊裡糊塗,講什麼都沒有什麼感覺。我們並沒有深入地去體會、了知,所以天塌地陷都不怕,但是這些對於智者來說是很難理解、很難接受的。

在八地以後,就可以獲得證悟彼等毫不牴觸之平等相的、具備八種甚深的智慧。眾多論著中認為,與其相順同的身語名言,即是在他眾面前所顯示的不退轉相。顯而易知,此等諸相不僅僅是針對他眾的顯現,而且其自身的境界也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我們平時說的,尤其是漢地學佛人說的這些境界和道理,很多都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多嚇人啊!都好高騖遠,如果不這樣,就像沒有意義一樣,根本沒有興趣。談一地到七地的菩薩境界也不過癮,談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才過癮。所以我經常強調加行基礎,就是因為這點。這裡講的八種甚深,不僅是通過語言身體為別人顯現的,而且他本身的甚深的境界也是存在的。

另外,雖然甚深被劃分為上述八種,但在證悟現空圓融一味的大平等方面,八種甚深的關鍵要點卻是一致的。站的角度不同,其實講的都是超越的境界。真正的真如如同虛空,虛空本身不可以劃分,但通過其他法可以劃分。房子裡、瓶子裡、針尖的虛空,大小都不一樣。天上的虛空被雲遮住,雲多、雲少,雲沒有了、雲有了,顯現的虛空都不一樣。雲全部散開後,虛空才會全面體現出來。

佛經所說的「彼甚深緣起,極為稀有」等等,便是與上述甚深相應的內容。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9月18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