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濟群法師: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時間:2019/1/4 作者:漯河天地秀

問: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濟群法師答:作為居士來說,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還有八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關於五戒、八戒的內容,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的「五戒十善」和「八關齋戒」這兩部分講得比較清楚,可以作為參考。如果我們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進一步受菩薩戒。《優婆塞戒經》就是在家居士修學大乘菩薩戒的範本,系統介紹了從發菩提心到行菩薩道的整個修學過程,太虛大師曾大力弘揚。此外,《瑜伽菩薩戒》的開遮也非常善巧,對在家居士修學戒律有極大幫助。而《梵網菩薩戒》是頓戒,相對來說要求會更高,行持起來難度也較大。

問: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破了戒,對戒體有什麼影響?

濟群法師答:對於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體的,必須通過相關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體。此外,也有不必通過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禪定時具足的「定共戒」,成就無漏聖道時具足的「道共戒」。但從凡夫境界來說,惟有通過受戒這一形式,才可能得到戒體。在家居士受持五戒,表面看來比較簡單,其實嚴格做好也不容易。尤其在當今這個時代,處處充滿考驗。為慎重起見,在家居士可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如果受戒前沒有一點把握,也沒有徹底改造自己的決心,之後就很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輕戒,而破戒則是犯重戒。如殺人就是犯重罪,會失去戒體,就像茶杯落地後摔成碎片,無法修補得完好如初。而犯輕戒的話,就像茶杯沾染了污垢,清洗之後還能繼續使用。所以,犯了輕戒可通過懺悔彌補,這是對治犯戒的有效途徑,所謂「懺悔得清淨,懺悔得安樂」。一旦犯了重戒,則會失去戒體。

問:為什麼要受「八關齋戒」?可以自受嗎?

濟群法師答:「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

不少佛弟子都受過五戒。五戒的規範,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們獲得人天福報。而八關齋戒更接近於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為在家居士種下出世解脫之因而慈悲開設。其意義在於,在家居士可通過受持這些戒律,感受清淨、離欲的出家生活。因八戒已接近沙彌戒,故受持功德極大。佛經記載,一日一夜受關齋戒的功德,相當於一生受五戒的功德。有條件的話,希望大家多去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應在如法道場,禮請出家僧人傳授。若所在地沒有僧人或清淨道場,也可在佛前自受。近年來,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每月都為信眾傳授八關齋戒,具體時間在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大家有機會可去體驗一下。

問:過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幾點?持八戒到後半夜時,可否休息一下?

濟群法師答:按現在的時間計算,「午」為十二點。古代沒有時鐘,通常是在陽光下立一根棍子,當影子到達正中,就是正午時分。持午的人,從當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現時才能進食。所謂明相,並沒有具體時間,以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紋為準。

八關齋戒並未要求不倒單,可正常休息。受持八戒,必須了解戒相,才能正確持戒。與五戒相比,八戒的重點有二:一是不淫慾,一是不非時食。五戒要求是「不邪淫」,允許夫妻間正當的性生活。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內,則須嚴格戒除一切兩性行為。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及第七條「不坐高廣大床」,也是為了幫助我們守護「不淫慾」這條戒。至於「不非時食」,也是五戒所無,須嚴格持守。

問:十齋和六齋有什麼區別?

濟群法師答:區別只是在於時間多少,十齋為每月十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註解:此系〈地藏經〉的十齋日]。六齋則是每月六天受持齋戒,分別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但還有一個概念需要澄清,通常,人們總是將持齋等同於吃素,其實這是錯誤觀念。齋,為過午不食,亦含清淨之義。佛教中有八關齋戒,求受者除過午不食外,更要奉行儉樸、清淨的生活,那才是齋的真實內涵。也就是說,我們要在這六天或十天中過著嚴格、清淨的修行生活。雖是在家居士,但所持戒律已接近出家人,此為持齋。如果僅僅是吃素,其他還和往常一樣,貪嗔痴絲毫沒有減少,就不算持齋,只是吃素而已。

問:為了不痲煩別人,可以不說實話嗎?

濟群法師答:佛教所說的妄語,有大妄語、小妄語及方便妄語之分。如果是怕痲煩別人,沒吃飯卻說吃過了之類,屬於方便妄語。其目的既不是為了傷害、欺騙他人,也不是為了個人利益,通常是沒有妨礙的。還有一種情況,則是為了利益眾生。戒律記載,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隻被獵人追趕的鹿從他面前跑過。當獵人追來詢問時,老比丘卻指了另外的方向。他這麼做,完全是出於對鹿的慈悲,雖是說了妄語,卻沒有罪過。若以菩薩戒衡量,這樣的妄語還有功德。在菩薩戒中,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可以殺人,可以偷盜。但我們必須明確這麼做的前提,必須沒有絲毫利己之心摻雜其中,而不是為自己的貪慾或煩惱找藉口。自我非常狡猾,會用各種方式進行偽裝。如果不能完全確定自己的發心,決不要輕易在火中取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