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與其貼上善人惡人的標籤,不如善加看護​身語意


時間:2019/2/26 作者:定英~蔣德英

一說到因果,恐怕一些人會覺得興趣索然。又來上倫理道德課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聽煩了。然而佛法中講因果並非出於道德訓誡的目的,佛法中所有的教導,包括因果在內,都是為了讓我們認識事實。

「業」這個字在梵語裡原本是簡單指「行為」、「行動」的意思,後來它的涵義逐漸擴大,常被用來指過去行為的結果,或是因果業報的整個過程或規律,所以,當我們說「善業」、「惡業」時,有時是指某個善或惡的具體行為,即「因」;有時指善行或惡行的果報,即「果」;有時指因果的過程。

我們在此所說的善惡分別指的是,會帶來快樂的身語意活動和會帶來痛苦的身語意活動,因此它們與人們通常所說道德、價值信念或約定俗成觀念等範疇的善惡不完全相同。

比如宰殺家禽家畜,我們認為這種殺生的行為會在當下和未來都帶來痛苦,所以是惡行,而在很多人眼中,家禽家畜本來就是供人吃的,宰殺它們沒有什麼過失,也不會對自己未來的苦樂遭遇產生什麼影響。

另外,當我們說善惡時,只針對具體的言行或想法,不對人做善惡判斷。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一個人會有善行惡行、善念惡念,但不因此就是善人、惡人。

佛法中講眾生,講眾生因自己造作的業而感受苦樂的果報,善行有善報,惡行有惡報,並由業的力量而顯現上到天界下到地獄的六道景象,但不說善人上天、惡人入地。這是因為,拿六道中我們最熟悉的人道來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善念善行、惡念惡行構成的,沒有絕對的善人或惡人。

人的苦樂經歷源自自己的言行動念,貼上善人或惡人的標籤其實遠不如善加看護身語意來得重要。

——希阿榮博堪布《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

【我們的心靈是一畝田,播種什麼、收穫什麼。現代生活帶來了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讓我們的心田前所未有地乾涸荒蕪,擁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虛。《前行筆記之耕耘心田》結合傳統禪修方法,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以正確的方法去實現身心輕安,像一盞燈,指引我們發掘內心的安樂之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