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獲化生安住相續解脫的心咒:緣起法身偈


時間:2019/3/10 作者:清凡居士

緣起偈(咒):又叫法身偈,不譯句意,直讀音即稱緣起咒。緣起咒:嗡耶達日瑪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達塔嘎多哈雅巴達得堪匝友呢若達誒旺巴德瑪哈夏日瑪納所哈。

翻譯過來即: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還有其他各種大同小異翻譯,如靈光寺出土經文: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緣起咒是一切善逝的法身,誰見緣起即見善逝。哪怕是將它放在油柑子大的小塔當中,今生中也能生起梵天福德。持誦一遍此咒能清淨一切罪業,平息,遣除一切違緣,如果觀想任何事物而誦,相當於造佛像或佛塔。

若觀想任何供品而誦,則等於供養遍滿世間界的供品。如果恆時念誦,則圓滿一切心愿,任何損害也不能侵害,完整受持一切正法。如果誦十萬遍,那麼將如願實現一切所求之事。在它的各種事業儀軌中也有宣說。大圓滿系解脫咒中說這也是能獲得化生安住相續解脫的心咒。總之,一切如來得手印,猶如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全知麥彭仁波切著的《淨除業障百咒功德》講的。

佛陀教義的核心即緣起,見緣起即見如來,見緣起即見解脫。

「諸法從緣起」,這裡的法指的是生死等煩惱法,這些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為有導致它們產生的原因。「如來說是因」,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煩惱或擾亂的心態,如無明、貪著和嗔恨等;一是由煩惱或在擾亂的心態下引發的有害行為。「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大沙門指佛陀,我們現在所經驗的種種無法令人滿意的問題,是由無始以來的煩惱和有害的行為所導致的。我們如要改變這種命運,佛陀如實地告訴我們:當導致苦惱的因息滅時,這種因所導致的苦惱也將隨之息滅,就如同當我們停止向燈盞里注油的時候,這盞燈必將熄滅一樣。

由此緣起偈所揭示的佛陀教法的心要就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解脫之道。緣起偈總攝佛說四諦法。其初二句「諸法從因起,如來說是因」攝四諦的初二諦:法=苦諦、因=集諦。後二句「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攝四諦後二諦:還滅=滅諦、如實說彼還滅=道諦。因此總攝無我、十二因緣和中道等教法。

緣起咒是起連線因緣作用的。這個緣起咒很重要,不管跟佛、佛法連線因緣也好,跟任何一個善因緣的連線,都是依靠緣起咒。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可包括在緣起咒的內容中,也可包括在名言的緣起和勝義的緣起當中。因此緣起性空是佛陀教言中最主要的竅訣,是無死的甘露,是能摧毀黑暗的一盞明燈,是斷除分別念和邪宗的銳利寶劍,是醫治煩惱痛苦的妙藥。

緣起偈(咒)非常有名,當年,釋迦佛座下的第一雙弟子——舍利弗、目建連——由聞此偈而證初果。現在我們每天念誦,也希望能得到此智慧的薰染。

佛曾在《佛說造塔功德經》中言: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善男子。如是偈義名佛法身。汝當書寫置彼塔內。何以故。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說名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這首法身偈的流傳還有一個故事:

在佛經中都有舍利弗、目犍連聞偈悟道,皈依佛陀,成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來雙勝」的記載。當僧伽已擴大到千人以上時,佛陀率領大比丘眾來到了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與頻毗沙羅王會面,並接受了國王供養的竹林精舍。當時在王舍城有散惹夷()及其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也在其門下並且是會眾之首。他們二人約定,無論誰先得到「不死」,即解脫或涅盤,就應立即告訴另一個人。

一天,舍利弗遇到佛陀的大弟子、最初五比丘之一的馬勝尊者,被尊者行乞時安祥、莊嚴的神態所吸引,趨前請問。當得知尊者是大沙門喬答摩的弟子時,他十分渴切地想要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請求尊者無論如何也要告訴他一些佛陀教義的心要。於是馬勝尊者便對舍利弗說了一個偈頌,這個偈頌就是後來佛教經典經常引用的「緣起偈」,又叫「法身偈。

舍利弗聽了這一偈頌後,當即證得清淨無垢法眼——「一切觀待因緣而生者,亦必觀待因緣而滅。」並對馬勝尊者說:「如果這就是佛陀所說的法,那麼你一定已經證得了往昔多無數劫所未曾見的一切苦的寂滅!」

舍利弗回去將此偈頌轉告了目犍連,目犍連也同樣當即證得了清淨無垢法眼。他們二人勸說其他二百五十弟子離開了散惹夷,一同去皈依佛陀,而散惹夷本人則拒絕接受勸告。當他們遠遠地向著竹林精舍走來時,佛陀預先告訴眾比丘說:「這兩個正在到來的人將成為我最殊勝的弟子。」

這則故事,在諸多有關佛陀和弟子的傳記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義。因為從這裡體現出佛陀時代,人們在知見抉擇上的嚴肅不苟。這種抉擇是一種自我認知的過程,而決非僅靠某種權威或對權威的仰信。在知見上抉擇的過程,本身也是覺悟的過程,而覺悟不僅是知性上的,同時也是實踐意義上的解脫。

佛經中,佛陀開示與會四眾弟子:「成道的因緣,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般特比丘雖然只懂得一首偈子,但是他一心虔敬受持,自然能夠心領神會,當下身口意三業清淨如雨後天霽。反觀世人學佛,雖強記多聞,卻不能時時觀照思惟,在行住坐臥中精進落實,只不過將佛法當成世間知識學習,所以無法受用。」於是佛陀為大眾說了一首偈語:

「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