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問答

淨土法門:童蒙養正的重要性應該怎樣認識?其用意所在?


時間:2019/3/26 作者:myjs

:第一個問題,童蒙養正的重要性應該怎樣認識?其用意所在?

: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世界上許許多多古聖先賢,都肯定人性本善。在中國童蒙讀誦最普遍的無過於《三字經》與《弟子規》。《三字經》上開頭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把童蒙養正的真諦說出來。人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跟佛法裡面講的佛性、真性是一個意思,是純善、純淨。這個善就是聖,就是聖人,就是佛菩薩;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是佛。現在為什麼不成佛,成了凡夫?那就是習相遠。無始劫以來,染污許許多多的不善,從純淨、純善墮落到善惡裡面去了,有善有惡就變成凡夫。十法界裡頭有善惡,我們曉得,六道裡頭有善惡,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善惡,那才叫純淨純善,那是性本善。所以,聖賢教育沒有別的,無非教我們恢復到本善而已,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超凡入聖的教育。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目標是什麼?目標是成聖、成賢,就是讀書志在聖賢,這是從前讀書的方向跟目標。現在人沒有了,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聖?不知道什麼叫賢?現在唯一的是怎麼賺錢,怎麼樣享受,怎麼樣取得崇高的地位,搞這些了,目標、方向整個錯誤了。你問童蒙養正的重要性怎樣認識?你就想想,古今教育的方向跟目標所在,完全不相同。所以,今天講到養正,這個正是正知正見,就是把小朋友要養成菩薩、養成佛,大聖、大賢。今天不但是,小朋友當然無知,家長不希望人作聖人,不希望小朋友作聖人、作賢人,希望他做大官發大財,大家都有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目的在此地。所以,這樁事情不是個單純的事情,也不是一樁小事情,這是大事情,一定要大人覺悟。

在古時候古代,一直到清朝末年,一般民間,我們是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的大人,我們做小孩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大人還是教我們要學聖、學賢。還沒有被這些名利、五欲六塵享受衝擊,還有這些觀念。可是到了民國三十幾年、四十幾年,逐漸逐漸對於聖賢教誨漸漸淡忘了。到現在也不過是半個世紀,幾乎聽不到再有人講到聖賢這個名詞,這使我們感覺到非常悲哀,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此地。你要想救這個社會,救眾生,我們今天深深的體會到,要不能夠恢復聖賢的教育,社會的動亂是永無止境,而且是幾何級數在增長。到最後,最後我想時間也不至於太長,那就是外國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所以,這是很值得憂心的一樁事情。

今天學佛也不例外,佛為什麼學不好?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佛法入門,《金剛經》上講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能把四相破了,你才能入佛門。你只要有四相,你就是學一千年,你也入不了門,難在此地!能把四相舍掉、破掉的話,一下就入門,容易得很。所以在中國,諸位曉得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大徹大悟,五祖忍和尚把祖位傳給他,他那一年二十四歲,不難!難在哪裡?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放不下。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支配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只要有這三個念頭,你就永遠是凡夫,永遠搞六道。在六道裡頭,上面你去不了,上面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你沒有分,你在輪迴裡頭打轉都在欲界。

我天天講,講了四十六年,幾個人聽懂了,真的令講的人都灰心了。古時候教好教,好教什麼?從三、四歲就開始教,紮根!長大之後縱然被染污,還不至於離譜。小時候沒有教,現在已經養成這個習氣,要想斷這個習氣太難太難了,不是徹底覺悟真正回頭的人,做不到!這樣的人,一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兩個,非常非常的艱巨,這是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第二個問題問的是,有的小朋友讀了一段時間的經文後,就變得很傲慢,笑話同學,譏諷老師,這是否教育的失敗?

:這當然是失敗。可是這個學生他有沒有學好?他沒有。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說過一句話,很值得我們省思。他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能就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老夫子最佩服的一個人,最仰慕的一個人,其才華有如周公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為什麼?傲慢、吝嗇,那就不必談了,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種教學,學生起了傲慢心,是你的教學全盤失敗。為什麼?聖學,功夫愈深人愈謙虛、愈恭敬。你說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禮敬,沒有絲毫傲慢心,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怎麼敢有絲毫傲慢!怎麼敢有絲毫輕視!所以,只要你有傲慢,覺得自己了不起,別人不如我,你在聖學上你什麼都沒學到。

我們中國古老的諺語有一句話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看一個人的學問從哪裡看?看他的性情,溫和。孔老夫子,學生讚嘆夫子之德,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是什麼?這是你真正學到了。聖學的人你一定是很溫和、很善良,對人、對事、對物很恭慎、恭敬,跟人相處一定是忍讓,決定沒有相爭的,沒有意氣用事的。所以,這個教的是失敗了,你拿《論語》這個標準來一比,你就曉得你全盤失敗了。學生教成功的時候,愈教愈謙虛,愈教愈恭敬。

問:第四個問題,鼓勵舉辦讀經比賽活動,是好還是不好?有相反的呼聲,應該怎麼對待才好?

答:有兩方面的看法、意見,這個事情正常的,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要看你舉辦的用意何在?你舉辦的目的何在?你先要把這兩個決定,然後才能夠談上我們應不應該舉辦。如果我們的目的、意義,是要表揚我們童蒙養正教學的成績,我覺得這個沒有必要;如果是要提醒社會,童蒙養正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有必要。而且學生是真正學到了,不是拿到舞台上去表演的,他真正學到了,這個比賽活動就有意義。

實在講,比賽這兩個字不太好,不如用表演,不要用比賽;比賽裡頭就有勝負,聖學裡面沒有勝負,聖學是平等的。所以,我跟許多宗教往來,很多大學裡面開的有「比較宗教學」。我聽到這個課程,我就跟教育部長建議,我說這個比較宗教,我們能夠比較宗教,我們就超乎宗教之上了,我的智慧、學識超過孔子、超過釋迦牟尼佛、超過耶穌。為什麼?我們才能比較。你看學生的成績,老師才能比較。

我們是凡夫,他們是聖人,我們怎麼敢比較他的東西?我們今天的心態只有老老實實認真學習。釋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師,耶穌也是我的老師,穆罕默德也是我的老師,摩西也是我的老師,我只有恭恭敬敬、誠誠懇懇向他們學習,我才能得到東西。我要一比較的話,我的傲慢心就起來了:他這個不行,都不如我。學習的心態是你成功失敗的關鍵,今天你看看,學習宗教的,目中沒有宗教。為什麼?他高高在上,誰也不如他,學佛的佛也不如他,學道的道也不如他,他第一大。大就是自尊狂妄,那些小朋友從小就養成自尊狂妄的話,那大的時候還得了嗎?他心目當中沒有父母,沒有老師,一切人都不如他,這問題就嚴重了,這會造成負面的、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表演的時候,是表演學習,表演教學,教學的表演。老師帶著學生上課,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把《弟子規》完全落實,這個有意義,這個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些啟發。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