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時間:2019/3/26 作者:王習訓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無量壽經·第二十八品》)

觀世音菩薩,咱們都稱為「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所以這就說了,「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

這裡特別提出觀世音菩薩。這兩個菩薩都在此土攝念佛人,而這裡單提觀世音菩薩,而觀世音菩薩單獨有這個願。因為大勢至菩薩是攝念佛人,不是非常廣泛。而觀音菩薩就廣泛,你念佛不念佛沒有說,你急難恐怖的時候,你臨時抱佛腳,可以!允許你臨時抱佛腳,這個話就在這。你遇見急難恐怖,你馬上臨時抱佛腳,觀音菩薩馬上就救度。佛這個心胸、氣魄,不是跟常人一樣的。你可以臨時抱佛腳,臨時肯抱佛腳還是不錯的。

《法華經》也說,苦惱眾生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這一念,觀世音菩薩馬上就聽到你的音聲,你就得到解脫呀。

《楞嚴經》說,觀世音菩薩修修修,一切都放下,一切都……,最後就是滅;滅了之後,連滅也滅了;滅也滅了,就寂滅了;寂滅之後,忽然間就是兩個殊勝,「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這個時候,自己的心和佛的心和眾生的心就是一個心了,三無差別了。

所以你眾生的心一有什麼事,就是觀世音的心,觀世音就知道了;觀世音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力量就在這,佛的力量馬上就到了,中間不須要傳達。

《普門品》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能夠給大家無畏,讓你無所畏懼;「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都稱觀世音菩薩為施無畏者。

所以,若有急難恐怖,誰都有這種時候,我有一個老同修在電台工作,後來,解放了之後,就把他解僱、遣散了,給他三個月工資。他就拿這點錢去走單幫,做買賣,維持生活。

跑到北方,過河,這河是凍凍的,走到中間,解凍了,一塊一塊冰都解凍了,底下的水都流了。他在這個時候,退回去也不行了,在中間,也是那麼遠,只有往前走。這個時候他就念觀音了。他說,一生念觀音,就是這個時候念得最好。他也平安度過了。所以急難恐怖,求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無量壽經講座》,黃念祖講述)

海賢老和尚印證菩薩悲願的真實不虛

◎據傳,在海賢和尚十八歲那年,他的腿上長了毒瘡,大幅潰爛,非常嚴重,母親為他四處尋醫求藥,都沒有辦法救他。最後他明白了,這是業障病,他懂得因果報應,感嘆道:「妙藥難醫冤業病。」於是捨棄了醫藥,轉而求觀音菩薩。

在中國民間,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於是他很真誠地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了一個多月後,毒瘡自然好了。這是感應!所以他對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深信不疑,也愈發堅信菩薩確實慈悲,絕對沒有妄語,念佛、念觀音菩薩真能解決問題。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力不可思議。可為什麼有人念就不靈,他念就靈呢?那是因為他的念頭純,他專心,沒有那麼多妄想和雜念。如果是一心專念,念念都會靈驗。海賢和尚天性老實、聽話、真乾,有真誠心、清淨心和恭敬心,具足這些條件,他念就管用。是他的信心和念頭治好了自己的病。

◎海賢和尚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出去要了三個月的飯。他的這份孝心感得一家飯店的掌柜雇用了他,他從十三歲到十八歲這五年間,一直在這家飯店做工。

掌柜的對海賢和尚一家一直很照顧,所以海賢和尚非常感他的恩,一直沒有忘記,雖然出家了,每次回老家總不忘記去看望這位當初的東家。

一九三八年秋,海賢和尚回老家辦事。掌柜的女婿當時正在南陽讀書,需要家裡給他送些冬衣和一些生活用品,可是掌柜的家裡有事,抽不開身,於是就拜託海賢和尚幫忙把衣物送到南陽。

海賢和尚到達南陽的那天,正趕上日軍出動四十架飛機轟炸南陽城。他沒有畏懼,坐在一個牆角下,專心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當時,有七架飛機盤旋在他的頭頂,輪番往下扔炸彈,情形很危險,但是海賢和尚毫髮無損。

經雲,「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海賢老和尚一生,多次印證了菩薩悲願的真實不虛。(《海賢和尚》,妙音著)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

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等。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等。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等。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等。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略書梗概,以勖來哲)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石印普陀山志序》,印光大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