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真正修行的人,往往具備這三種​特徵


時間:2019/5/24 作者:紫竹林中觀自在~{釋新善}

佛教在印度滅亡之前,有一支由新疆傳入漢地,被稱為北傳佛教,也叫大乘佛教。另一支由尼泊爾傳入東南亞國家,被稱為南傳佛教,也叫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由來是因為他們自稱修菩薩法,甚至修到佛法。而南傳佛教因為只修羅漢法,被大乘佛教修者稱之為小乘佛教。當然了,歷史上一直為這些事在進行著相關的辯論。甚至有種互不承認的感覺。雖然他們互不承認大乘與小乘的區別,但他們的宗旨是一樣的,都有修行的最終目標——達到涅槃的彼岸,去佛國世界。

不論是修大乘佛教,還是修小乘佛教的人,雖然從學佛的方式上有所區別,但是他們往往都具備這三種特徵!

一、志向堅定,心如磐石。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都會將自己擺在一個修者的位置上。這種人,他不會與一般人發生紛爭。即使有事,也會就事論事,以理說事。當理說不通時,就會三緘其口,保持沉默。任由外界對他的評價,也不能動他一絲心念。

因為他們有極強的忍辱能力,並且,有極強的信仰在心,對於很多的世事,也有著極強的洞察力。不爭,不代表不知道事物的起因以及結束。恰恰相反,那代表著他對事物的見地,已經超越了「爭」的範疇。一爭,心動,事物就會發生變化,因緣隨之而起。那麼,在這一點上,修行的人與非修行的人,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不動,才能看出修與不修的區別。

目犍連已具備大神通,能降服毒龍,然而遇到外道婆羅門棍棒加身,卻不反抗。雖然遍體鱗傷,卻仍以為是自己之罪,內心不生絲毫怨恨。

二、內心清淨,不執外相。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都會以達到內心清淨為目的。這種人,他不會為名而行事,也不會見財物而動念。即使需要錢物,也必定是用相同的東西作為回報。如果所財非義,亦不輕取。

這種高度的自控能力,並非人人可以做到。因為普通世人,見財起心者多。並且世人多數都在尋找讓自己更富有、更有地位的方法。所以,他們心念不息,妄念四起。而真正修行的人,有一個戒規所約束,日積月累,看淡名利,已成習慣。最後做到戒由心發,行由戒止。

玄奘大師一路西去取經,沿途各國皆以禮相待。其中有讓他當國師的,他都沒有答應,一心一意完成自己的使命。最後取回真經,功成名就,為一代高僧之典範。

三、心常慈悲,出言必善。

一個真正修行的人,都會心懷慈悲,出言必善。因為他們看到所有眾生,都具備如來德相,在未來,一切眾生都將成佛,所以,他們對誰都要慈悲,並規勸眾生們向善,使他們可以早日脫離苦海,去佛國相聚,永享福報。

因為他們心懷慈悲,所以常做義舉。比如放生,超度,行善積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因為他們知曉因果,善用因果,所以,常出善言,不為自己的將來,埋下種種阻力。即使被惡語相向,因為善良的原因,也不會惡語相還。只會淡淡一笑,不記心頭。

提婆達多數次加害佛陀,佛陀始終以慈悲待之,避之。即使提婆達多分離佛教,佛陀仍然覺得他佛性未滅,仍是可度之人。雖然提婆達多因害佛陀而墮惡趣,但是佛陀仍然沒有忘記他。等他的罪業償完之後,最終佛陀以他的慈悲,將提婆達多度向涅槃的彼岸,脫離苦海。

修行者所有的行為,都將成為他修行史上的記載。更多感人、殊勝的記載,均被十方世界諸佛所演說。所以,每一個真正修行的人,他都會珍重自己,也會端正自己的行為,成為世人效仿的楷模。

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