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6講(共15講)


時間:2019/6/11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6講(共15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前面的經文中,佛回答了須菩提所問的兩個問題:如何應住,如何降伏其心。古德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止,一部《金剛經》大義已盡,以下是一重一重斷疑。就是說到上一節課講的菩薩但應如所教住這句為止,整部《金剛經》的大義也就講完了,下面的經文是一重一重的斷眾生的疑惑。好,我們先看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是斷第一種疑。佛在上文中講菩薩應無住相布施,擔心須菩提心中會起疑惑,既然是以無住相來布施,如何能得佛的相好莊嚴之相呢?因為眾生都認為,成佛就是像釋迦牟尼佛住世那樣,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大家也都有這樣的種種想法,一想成佛,就想起大雄寶殿里的釋迦牟尼佛,覺得將來成佛了就是像釋迦牟尼佛的身相。我們每天修六度萬行度化眾生,心裡還不能執著一絲毫的相,怎么能夠修成像佛那樣的莊嚴之相呢?佛為了斷除眾生的這種懷疑,所以這裡舉了一個話頭,試試他對這個無相之義是否徹悟,於是佛就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裡的身相是指佛的應身相,就是佛為了度化眾生示現住世的這個色身相。佛的色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這個色相,如來是指的法身實相。我們通過玄奘法師翻譯的這句經文,我們來對比大家能更好的理解,玄奘法師翻譯的是可以諸相具足觀如來不?諸相具足就是指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問須菩提,可以把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這個色身之相當成法身嗎?是這么一個疑問,佛來試探一下。須菩提深達法性,知佛的應身雖然是相好莊嚴,但是是生滅無常之相,而法身是性、是自性、是法性、是猶如虛空、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他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接下來須菩提自問自答解釋為什麼這樣說。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裡的即非身相,窺基大師註解為非無相身,非就是無,就是不是無相身。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所說的身相,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相,色身相是有相的,有相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父母所生,是有生有滅的,而法身是無相的,不生不滅的,怎么能把有相的色身當成無相的法身呢?所以須菩提在這裡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用有相的生滅身,當做不生不滅的無相身的,不可以身相見如來的。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句經文不僅是對須菩提解釋的一種認定,認可,而且推而廣之,不僅是佛的應身是因緣和合,當體即空,佛的色身應身相都是因緣和合,當體即空,所有一切世出世間,十法界的依正因果,染淨諸相,無論凡聖,都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當體即空的。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我們也常掛在嘴上,但是真正的去行起來很難的,一遇到境界了還是執著相,沒有看到他的法性的。我們凡夫今天之所以貪嗔痴的習氣這么重,之所以每天被各種的煩惱所纏縛,就是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虛妄之相,執著這個相,執著這個虛妄之相為實有。我們執著我們這個色身為實有,想盡辦法讓他長生不老,還有執著事業,執著愛情感情,執著這些親人等等。我們每天都在為這些自以為實有的妄相而奔波忙碌,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緣所生法,未生之前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的,滅了之後也不存在,這些東西只是在生後滅前這中間的一個存在期間,它的因緣和合的假相而已,它是沒有本體的,不是永恆不變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使我們再怎么想努力去抓住,那些你嚮往和迷戀的這些相,這些東西最終都是會消失的,它沒有本體的,因緣散了就不復存在了。也許有人聽到這裡心裡會產生消極的想法,認為這些東西既然沒有,我也不去做任何事情了,我也不去理會任何的東西了,這樣又錯解了佛法了,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我們還要借假修真,回到我們永恆不變的真我和自性當中裡面的,回到真我去的,這就是我們佛法的作用的。就像我們都是在求健康求長生不老,自古以來都是求長生不老,皇帝煉丹去求仙草都是為了這個色身的長生不老,我們今天學習了佛法,知道這些追求是錯誤的方向,這個色身是四大組合的怎么能會長生不老呢?有生必定就有滅的,四大五蘊的假合相怎么能夠長生不老?不可能的。追求什麼長生不老?《心經》中說,不生不滅,是我們的本性。我們應該是回歸到真正的長生不老的、永恆不變的真我,我們的自性,這就是我們佛法存在的真理它的必要性。佛講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怕大眾墮無為坑,生斷滅見了,就像師父說的著空了,著斷滅見了,不去回歸到真正永恆不變的真我里去了,所以下面接著說: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雖然世出世間凡所有相都是因緣假合而成,當體即空,但是要想見到法身實相離不開這些妄相。因為法身是無形無相,是不會自己顯相的,它要是在這些妄相上顯現,這些妄相又是依法性而顯現的。就像我們說這個燈,它的光、亮度是從哪顯的?是電的作用,這一切的現象是什麼的作用?就是清淨本性所顯現的,一切色相之所以形成都是法性的作用,也就是我們佛性的作用。我們剛才用電來解釋這個燈,它的燈光是電的作用,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就像空中的白雲,白雲經過風的吹動,它會現出種種的相狀來,或者現獅子的相,或者現山河大地的相,或者現大山的形狀,秋高氣爽的時候我們說白雲是最好看的,現相是種種的。儘管它千變萬化出各種的相狀、形態,這個現相,但是它的本體還是白雲,它的體性還是白雲,種種的現相沒有離開白雲。同樣,世界上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色相,都是佛性的顯現,都是自性所變現的。古德說“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說的太明白了,禪宗有一句話,“拈一莖草,就是丈六金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性和相就是一體,離開相怎么能夠見性呢?

但是我們凡夫從生下來,就是把性所顯現出來的這種相,性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宇宙萬物、一切的假相都當成了實有,認妄為真。我們對這一切假相的分別執著就像烏雲遮日一樣,讓我們不能透過現象見到諸法空性,不能見到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凡夫。而二乘人認為,凡夫因為執著色相造業受報,所以要想了生死必須要遠離色相,所以二乘人斷我執,破有守空,破相守空。但是破有守空也不對,因為我們剛才講了,相是性顯現的,不能毀相的,相是性所顯現的,性相是一體的,空有同時,性相一如,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他破有守空,所以他們雖然了了分段生死,不再六道輪迴,但是因為執著空,法執未除,還有變易生死,還沒有圓證菩提,所以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這都是誤入歧途。佛在這裡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諸相就是一切的色相,是假有,非相就是真空,是我們的本體,是真空本體,這個真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佛法裡面講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一切的色相都是由這個真空妙有的本體所變現出來的,這個真空本體和色相是一體的。古大德也舉例子用這個來說明,“以金為器,器器為金”,什麼意思?金子所打造的所有的器皿都是金,你不能毀相的,相它也是有,但是它不是實有,這些金子所做的器皿,我們做的盤子碗筷子,以金為器,器器為金,這個碗盤子,這些它有,但是它的本質是金,你不能毀相的,你只通過這個碗盤子,見到的是金的本體這就對了。你說這個相沒有,那這個性可以顯相的,所以真空本體和色相它是一體的,就是《心經》中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不是兩個體,而是一體,色空不二。儘管色相千差萬別,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可見空不在色之外,何必滅色明空。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見這些金所做的器皿,你就知道它就是金,不執著相,但是也不能毀相。若見諸相非相,見到它的本體,那么相就不能障蔽性。則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性,那就何必去滅相呢,沒有必要去滅這個相的,即相就見性,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接著看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是斷第二種疑惑。上文中講行無相因得無相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須菩提擔心眾生,尤其是末世眾生,對於此甚深之法不生信心,所以問佛不知還有人信此法嗎?言說章句,就是上面所說的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這裡所說的實信並不是悠悠泛泛之信,而是了解佛法的義理,並且信心堅固,任何的事情、任何的情況下都不會動搖,這叫生實信。須菩提在這裡問佛,還有眾生對佛所說的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能生起真實的信心嗎?如果眾生不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那佛豈不是白講了。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就告訴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說,不但現在有人能對此法生起信心,就是在如來滅後後五百年,仍然有持戒修福的人,能對修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生起實信。後五百歲指的是什麼時候呢?在《月藏經》中講,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是解脫堅固,正法盛行,佛弟子依照佛的遺教修行,能夠解脫三界的很多,就是能夠證果的很多。其中我們都熟悉的龍樹菩薩,他在印度就被譽為第二代釋迦。還有優波毱多尊者,他雖然出身低微卻聰慧過人,十七歲的時候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點化出家,二十歲的時候就證了阿羅漢果。他對佛教的發展貢獻很大,功德幾乎與佛等齊,只是他的形像不如佛祖莊嚴,所以被人們稱為無相好佛,沒有相好、相好不夠。這是第一個解脫堅固,證果的多。第二個五百年就是禪定堅固,這個時期佛弟子們修四禪八定的,有修念佛三昧的,或者修數息觀、空觀等,雖然證果的少了,但是還有人得禪定三昧。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期,眾生的根性越來越差了,人們大多捨棄修禪定,而是多研究經典。很多人通達佛法,這個時期講演、講經說法、註解經典的風氣非常的盛行,佛教就是在這個禪定堅固期的末期和多聞堅固期的前期傳到中國來的。所以在魏晉隋唐時期大乘佛教盛行,每一個道場都講經說法,重要的經論有許多人來註疏、來做註解。據說晉朝的道安法師在講經的時候,最少有一萬多人在聽法,這就是多聞堅固。第四個五百年就是塔院堅固了,也叫塔寺堅固。研究佛法的人少了,人們大多不喜歡學習無漏之法而好有漏之行,到處建塔修廟,求人天福報。第五個五百年就是斗諍堅固期,進入到這個五百年佛法就到了末法,到了末法時期,眾生我執非常重,各立門戶橫生爭端,使得學佛的人無所適從。好,我們看經文,這段經文所講的後五百年,是指的什麼時候呢?窺基大師在《金剛般若經贊述》中說:“今言後五百年者,謂於五時中皆有持戒修福等也”,也就是說後五百年是指佛滅度後的五個五百年,這五個五百年都包括在內了。意思就是說在這五個時期當中,能對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能夠生起實信的,不是尋常之人,而是持戒修福善根深厚。《大智度論》中解釋說,持戒是指出家人,修福是指在家居士,出家人持戒是無畏施,在家居士供養三寶、到寺院做義工、供佛拜佛都是能夠修福。這些持戒修福之人,對於本經所說的般若真空妙理能生信心,能夠相信此法真實不虛。正因為佛滅度後後五百年,還有持戒修福之人能對此法生起信心,以此為實,所以佛對須菩提說,莫作是說,就是說不要輕慢眾生。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這是解釋佛滅度後後五百年,持戒修福之人,能夠對此般若真空之理生起真實信心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不只是親近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而是親近了無量千萬佛而種善根,這是說善根非常非常之深厚,這些持戒修福之人親近佛之多,所種善根之深。這裡的善根指的是於佛法中種善根,種的是成佛的因,如果不於佛法中修善,你就是以恆河沙七寶布施,恆河沙七寶,無量的珍寶來布施,那你所得的果也只是人天福報,也是生滅的,也是有漏的,福盡還墮落。《法華經》中講“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念一聲南無佛,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種下了成佛的因,永遠不壞,所以稱為金剛種子,不管多長時間,哪怕是無量劫,機緣成熟遇緣就起現行,就能成佛道,這就是於佛法中種善根。就像我們平時以恭敬心來念經拜佛、供養三寶,以慈悲心平等心幫助一切的眾生,這都是種善根,於佛法中種善根。這些持戒修福的人,之所以能對《金剛經》所講的,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能夠生起實信,就是因為曾經於久遠劫來,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們的善根都是非常非常深厚的,才能夠生得起實信的心。

其實我們今天能夠深信極樂世界,深信只要信願持名就能往生淨土,也是曾於佛法中種了很深的善根。我們見過好多老太太老菩薩們,臨終的時候聞到了佛法,一念求生淨土,所以大家都懷疑這個是真的嗎?為什麼我天天念佛不一定能往生極樂世界,他臨終聞到了,一輩子沒做什麼好事,臨終聞到佛法了他就能往生,這就因為什麼?曾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於淨土法門有大因緣,一念臨終他生起實信他就往生,就是這樣,人的善根深厚,你不能只看眼前的,否則他不會生起深信切願的。你們今天能夠受種種的考驗磨難,師父說這都是鍛鍊,能夠深信極樂世界這都是善根深厚的,不要小看自己的,不要只看眾生所造的業,其實他造的業是習氣,我們本來是佛,你只要善根深厚,你有信願的行、信願的心、信願堅固皆可往生。

好,我們再來看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這一句經文,有的法師把它和下面一句經文,是放在一個段落裡面的,就是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我們按照窺基大師的註解,它和上面的一句經文是一段的,“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這是窺基大師所分的段落。我們先來解釋一下淨信,淨信就是清淨信心,認為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真實可信確實無疑,心中沒有絲毫的夾雜,絲毫的懷疑,這稱為淨信。按照窺基大師所註解的意思來講,就是說,對此章句能夠生起一念淨信的人,都曾親近供養過無量的諸佛,更何況能夠生起信心乃至受持此經的人,那曾經親近供養的諸佛更多,善根也就更深厚了。可想而知,能夠對修無相因得無相果生起實信,能夠修持,可見這個善根之深厚。下面又接著說: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這裡的如來是指諸佛,諸佛悉知悉見,佛是以一切種智而知,以五眼圓明而見。是諸眾生,就是指那些持戒修福之人,對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能夠生起實信,乃至生起一念淨信的這些人,這裡說是諸眾生都包括了,這些人能得無量福德。就像上文所說,所得福德猶如十方虛空一樣不可思量,所以稱為無量福德,這么大的福德只有佛才能知能見。我們曾經講過的一個公案,有一個人把一朵庵摩羅花供養在釋迦牟尼佛的像前,他用無住的心供養在釋迦牟尼佛像前,就這么一朵庵摩羅花,他想知道供養這朵花的功德有多大,就到寺院去問比丘,這位比丘說我只是出家受戒而已,不能通達經教,你去問讀經的法師吧,他就問讀經的法師,法師說我還沒得天眼通,你去問證果的阿羅漢吧。他就去找阿羅漢,阿羅漢入定觀察對他說,你所得的福德到八萬大劫還沒有享完,八萬大劫以後的事情我就不能得知了,我代你去問問彌勒菩薩。他就入定,到了兜率內院去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我們知道,他已經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了,但是他說不能知,等我成佛之後乃能知之。所以這些持戒修福之人所修的福德猶如虛空,只有究竟圓滿的佛才能知能見。

何以故,這是佛自問,為什麼這些眾生能得無量的福德呢?佛在下面又接著自答,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眾生不執著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的色身是我,就是無我相,既然不執著我相了,那么我相所對待的人相也空,人相空了,也就沒有眾生相了,我相本無,哪裡還有壽命的長短之相呢?無此四相,就已達到我空,沒有我執了,無相了,知道這個色身是四大五蘊的假合,沒有真我,沒有真我也沒有對待的人,也沒有眾生,色相因緣和合,所以說也沒有壽者相了。它是組合,生滅法,哪有壽者相?他就不會執著了,這個都好理解。無法相,法相就是指三藏十二部諸法的名相,這些名相是讓我們依照來修行的,是不可以執著的,借著文字般若,它就好比我們的標桿所指的方向,我們要到我們的方向,而它不是目的,就是說它的標桿是讓我們回歸到清淨本性的,所以它只是一種用,但是絕不是目的,不是目的不是本來,我們只能用不能執著。所以六祖說:“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所以無法相就是不執著諸法的名相,不能執著這些名相的,後面還會接著加以說明。無非法相,我們先來解釋非法相,非法相就是認為,根本沒有可以依照來修行的佛法,非就是無嘛,就是沒有可以修行的佛法,不需要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來指導修行,不能有這種念頭的,所以無非法相,就是說也不能執著沒有佛法、無佛法的。就像我們這個杯子一樣,你不能說沒有杯子,沒有杯子你靠什麼來喝水,大家一說空,連杯子都沒有了,不對的,相有性空,杯子只是用,它沒有本體。所以你不能執著法,也不能執著非法,如果說無法相就是謗法,沒有法相也不對,那我們靠什麼去修學達到我們的佛性,我們靠什麼指導,我們靠什麼指引的方向來回歸到本性,所以無法相也不對,所以也不能執著無佛法。就是這樣,無佛法就是謗法。對於這些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生起淨信的眾生,無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皆離,妄念全無,心境猶如虛空,自然得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為什麼無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才能稱的上對行無相因得無相果之法生起淨信呢?若心取相,這個相指的一切的色相,如果不取著境界之相,無論是人是物,當然也包括佛的應身相,都不能去執著的,如果你認為有佛,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是什麼?心取相了。執著相的人是誰呢?還是因為有我了,有了我相就有對待的人相,有了人相必然就有眾生相,有了我相了,指假為真了,那他自然而然的就有壽者相了。若取法相,就是指執著佛經的文字相,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聽,剛才就用這個實例來給大家說明,就是執著取法相,執著佛經的文字,其實佛講經是為了讓人,依照佛經的義理來修行成就佛道的,佛在《楞嚴經》中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我們先來解釋這一段經文,就像用手、手指給你們指月,你們應該看的是月而不是看指,你們要是認為指就是月,不但亡失了,就是說見不到月亮,甚至你都把手指給誤認為了,把手指誤認為就是月亮。不但看不到月亮,亦亡其指,連指你都不認識了。這個比喻告訴我們,佛經就像路標,是指導我們成佛的,但是佛經的本身它不是真理,所以我們不要執著哪部經我們倒背如流,哪部經我們能把它持誦的倒背如流、講解的頭頭是道,大家可以想想,能講經的是誰?能背經的是誰?還是我,這不還是著了我相了嘛,我們剛才講了,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因我相而起,所以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這樣。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這裡佛擔心大眾誤認為取非法相就做到了不取法相,所以這裡用何以故三個字來警示大家,不要誤會取非法相就是認為無法可修。取非法相,執著非法相了,就是這個意思,認為無法可修,有的人認為這樣就不執著法相了,其實這也是著相,著有不對,執著空也不對,空也是一種相,你執著非法相也不對的,也是著相。比如你教他念佛,他認為不需要念佛,我不著相,我不著相,我不需要念佛,念佛是著相他這么認為的,這取非法相了。你叫他持戒,他說沒有戒可持,我不著相,我們大家經常遇到這種事情的,學佛了,每天還是該怎樣吃怎樣吃,該怎樣喝怎樣喝,你一給他講解,他給說我不執著,我不著相,他就把這個隨緣當成隨便了。你看濟公和尚怎么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面大家都不知道,眾人若學我,如同入魔道。不持戒他就認為他不著相,把隨緣當成隨便了。你教他去拜佛,他說不需要拜佛,我拜佛我是著相,這就取非法相了嘛,也是著我人眾生壽者相,我們應該空有都不著的。我們看,佛講經處處不取著,處處不斷滅,並不是說你認為無佛法可修就是行無相法,如果有取著的心,無論你取著的是有還是取著的無,取著的有相還是無相,取著的有還是取著的空,取就是相。你取你就是著相了,這就會障礙你的見性。你心裡應該沒有絲毫的取著,一絲不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空有兩邊都不著,如果不執著,雖然有相又何妨。所以真正的不取法相併不是滅除法相,而是雖廣修六度而心中若無其事,不為所動,這樣修行既不著法相也不著非法相,才合乎中道,才能成佛。就像六祖所說,“故修行人不得愛著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用我們實際的生活修學例子來講,就是我們平時誦經的時候不在文字上去推敲,這就是不取法相,你只管讀經,一心專注在經文上,就是不取非法相。讀經不去推敲文字,你只管讀,這就是不取法相,一心專注沒有二念,這就是不取非法相,這樣時間久了,雜念越來越少,經中的真實義理自然從你的心性當中就湧現出來。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這段經文是對上文的總結,不應取法,這個法包括了一切法,簡單地說,就是指的有。不應取非法,非法這裡指的是無。眾生在修行的時候,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無論是有還是無,你只要取著,你只要執著了,你就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障礙見性的,所以佛說法和非法,皆不應取。

禪宗有個公案,趙州禪師門下有一位學人,有一天他來向趙州禪師請假到南方去參學,禪師就對他說了,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趕路,三千里路逢人,不可錯舉。這個學人一聽馬上悟過來了,不再去參學了。有佛處不住,無佛處急趕路,這就是說,有佛無佛兩邊都要離,有無都要離,這兩邊都不能著,都不能著就是中道第一義。以是義故,就是以不取兩邊的中道義故,釋迦牟尼佛常對弟子們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就是把自己所說的法比喻為過河的竹筏,竹筏就是用大的竹竿把它一根一根並排紮起來,作為過河用的工具,我們想想,渡過了河,到達了對岸,那就要舍竹筏登岸了,所以說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佛所說的法就像渡河的竹筏一樣,它只是為我們所用的,等到能度眾生脫離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那這個竹筏就要舍掉了,佛法也是要舍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裡的非法,我們依照六祖大師的註解“非法者,生天等法”,所以非法解釋為世間法。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佛法尚且要舍,何況世間等法更要舍了。其實舍法舍非法就是舍心裡的執著,把對法與非法的執著舍掉,捨得乾乾淨淨,情忘則智圓矣。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