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7講(共15講)


時間:2019/6/12 作者:修心

宏圓法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第7講(共15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請看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這裡是斷第三種疑。上文中佛講到法與非法都不應取,但是釋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在菩提樹下證果,而且世尊現在正廣開般若之談,正在說法度眾生,以此來看,明明有佛明明有法,為何世尊還要教眾生法與非法都不應取呢?佛擔心須菩提心中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了讓他斷這種疑惑就提出兩個問題:如來有菩提可得嗎?如來有法可說嗎?我們看須菩提是如何的見解。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須菩提雖然示現的是未證佛道,但是他已得無諍三昧,我們前面說過,他在諸弟子中是解空第一,他深悟中道妙理,明白修因要離相無住,證果也是離相無住,所以他回答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的無有定法是什麼意思?《大般若經》中說:“佛得無上正覺時,所證佛法,依世俗故,說名為得,不依勝義,若依勝義,能得所得,俱不可得”,意思是說,說菩提法可得是為了隨順世間故而說,如果從第一義諦上來說本無菩提可得,所以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須菩提回答佛的第二個問題,如來有法可說嗎?回答這個問題。《維摩詰經》中說:“乎說法者,無法可說,眾生見佛成道說法,不過是佛的方便罷了”,是佛的善巧方便。在《大涅槃經》嬰兒品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在嬰兒啼哭的時候,他的父母拿著黃色的葉子對這個嬰兒說,你不要哭了我給你黃金,嬰兒見了,聽到以後他就停止了啼哭。然而黃金並不是真正的黃金,只是父母的方便。佛所說的法就像這個黃色的葉子,是佛為了度眾生成佛,是為了度眾生入諸法實相的方便之說。就像我們要建樓房,建樓房先畫圖紙,圖紙是為了建好樓房的方便,圖紙決定不是樓房,它是為了方便用的。大家一定要明白,佛說法是為了讓眾生恢復自己本具的佛性,就像我們建房子是一樣的,說法就像圖紙,它只是圖紙,是為了方便恢復我們的諸法實相,為了恢復我們的本性,而佛法本身並不是佛性,就像圖紙的本身不是房子,不是建築物,佛法是讓眾生莫作諸惡、精進修行佛道的方便。就像我們剛才講的為了不讓嬰兒啼哭的黃葉,就像這個圖紙,都是方便,為了讓眾生不誤解佛法,不執著在經文的文字上面。所以佛說嘛,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一字未曾說就是表示諸法實相是當體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了不可得,它是方便的,所以須菩提回答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是須菩提對上文的解釋。如果說有定法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有法可說,這是執著有,未出凡情。如果說無菩提可得,無佛法可說,這是執著空,又落聖解。執著空或者是執著有都不是實相,因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我們凡夫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我們總是把有和空對立起來,就像這個杯子放在這裡,大家認為就是有了,把杯子拿走,沒有了,這就是空了,總是執著有和沒有。杯子裡有水了就說明有,杯子裡的水喝完了,空了。人活著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我們總是執著現象上的空和有,總是對立的,而諸法實相是妙有真空,它是妙有,妙有,是因為清淨本性所顯的相,這個相又是因緣和合的相,所以說是妙有真空。妙有非有,指的是世間的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我們剛才說了,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當體即空。而真空不空,指的是一切的色相之所以形成,都是法身實相的妙用。法身無相,但是它能顯一切的相,所以說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是一體的。你如果執著空,或者你是執著有,就不能見性。執著了,不是執著空就是執著有,不是諸法的實相,只有空有兩邊不著,才是中道、才是實相。所以如果心中執取有菩提可得或者無菩提可得,一動念就落入兩邊了,同樣,你如果說有佛法可說或者說無佛法可說,一開口不是著空就是著有,菩提無相不可取,般若無言不可說,所以須菩提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如果執著有菩提可證,有法可說,這就錯了,所以說非法。如果執著無菩提可證,無法可說,這也錯了,所以又說非非法。就像經文所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無論是執著法相還是執著非法相,其實都是我執,都是錯的。所以既不能執著法相也不能執著無法相,不能執著有法相也不能執著無法相,皆不可取。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上文中說,兩邊都不能執著,既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無佛法,這裡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因為一切的賢聖都是依照此法而修行而證果,只不過他們所修的程度的淺深不同的差別罷了,這裡說所以者何,提問為什麼兩邊都不能執著呢?所以者何,因為一切賢聖都是依此法而成。十住十行十回向這稱為賢,初地到等覺稱為聖,佛稱為極聖,這裡說一切賢聖都包括在內了。無為法指的就是真如,真如本無差別的,所有的眾生真如都無差別,一切的賢聖依真如無為之理的修證,由於根機的不同,根機利鈍的不同,他所修證的功夫有淺有深,所證果位就有賢位、就有聖位的差別,就是這個意思。就像經中舉的例子,兔子、馬和大象這三種動物要渡過恆河,兔子它是浮在恆河的水面上入水很淺的,馬的四肢足都是在水裡的,入的深一些,但是還沒有到河底,而大象是四足都沒入到水底了。雖說它們入水的位置不同,但是恆河水底是一樣的深淺的,就是它的深度都是一樣的。這裡的河水就是比喻真如,眾生的真如本性都是一樣的,就像這裡的恆河的水都是一樣深淺的,只不過三種動物的腿有長有短,所以入水的位置各不相同,這裡是比喻不同根機的人所證的果位的差別,這是修行所證根機的問題,但是真如本性都是一樣的,不管你是賢位還是聖位,但是都是必須是依此法而成,這個是絕對無謬的。

一說到根機,我們看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修行人的根機說真的越來越劣了,現在我們每天也讀《金剛經》,但是你說修無為法叫他無住,很難的很難的。每天功德箱裡放錢多了都要給我說一下,師父我往功德箱裡放了多少錢,你們布施多少都要給師父說的,都是在著相,不是修無為。所以我們看現在眾生的根機劣,每天讀多少經都要給師父來匯報,師父今天我又讀了幾部經了,都不是用無為法而修行。現在根機劣,眾生修證越來越難,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師父講淨土法門的時候,經常用智者大師和蕅益大師的教導來給我們做對比,真的,沒有對比你們就不知道自己的程度,我們用智者大師來做對比,智者大師在臨終的時候,他的弟子就問他所證果位,智者大師回答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智者大師說,如果我不是建造塔寺,不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利益眾生的話,必定能達到清淨六根的果位,所謂清淨六根,就是圓教十信位。還有一次智者大師在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的時候,他入定了,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還沒有散,他還親見釋迦如來在靈山說法,他入這個定,他的師父慧思禪師給他的印證說,“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就是說他所入的定是法華三昧的前方便,他入這個定。還有一次,智者大師在華頂修苦行的時候降伏魔王波旬,這都是非常厲害的,非常厲害的功夫的,所以後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我們看,以智者大師這樣的修持到臨終的時候還沒有證入十信位,可見修行有多難,修行有多難。幸好我們今天遇到淨土法門了,《彌陀經》中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一講到這師父就有精神,特別有精神的,哪怕你是帶業往生,你也阿鞞跋致三不退的菩薩。我們現在一有人說,師父我是菩薩再來,阿彌陀佛,師父往生也是菩薩,那是真菩薩,你這是錯覺,不懂佛理,往生皆是阿鞞跋致。我們再回來說這個高興的事情,前兩天有個居士往生了,師父八年前來的時候她對佛法還沒有深刻的認識,真的沒有深刻的認識,是個女眾,最後出家了,最後經過自己對淨土法門的信願往生了,據她的家人說瑞相非常好的,見光了,見蓮花了,她的家人說的在場的都見光了,見到蓮花了。這就是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方便之處,哪怕你帶業往生都是即得阿鞞跋致,皆是阿鞞跋致三不退的菩薩。第一是位不退,入聖流,不會再退到凡夫位了,不會再退到凡夫地了,入聖流了,這是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第二是行不退,恆度眾生,不會再墮到二乘地,不會再墮二乘了,這是圓教八到十信位的菩薩。第三是念不退,這個就非常高的了,心心流入如來果海,他的念念都是與一切種智相應。我們念念都是執著都是分別,而念不退的菩薩念念都是與一切種智相應,念念都是如來果海,這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證得念不退,就是說最低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已經破無明證法身了,他已經見佛性,就好比見佛性的程度一樣,但是他已經見到佛性了,所以說心心流入如來果海,就是這樣。我們現在通過學習《金剛經》,知道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的相都是虛妄相,都是妙有真空,不是實有的,它是妙有真空的,這樣幫助我們看破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的,都是夢幻泡影。我們是要回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裡面,就是回歸到我們的諸法實相當中去的。所以我們三歸依嘛,自歸依佛,覺;自歸依法,正;自歸依僧,淨。要回歸到我們清淨本性當中,不染著。我們現在根機陋劣、依靠自力修證果位,說真的非常難的,但是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你深信切願,一心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阿鞞跋致,圓證三不退,相當於初住位的菩薩。到了極樂世界可以親聞彌陀說法,並與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一起修行,經中說了嘛,與諸上善人,上善人什麼,大菩薩們,一起修行,這樣成佛是快速的。

好,我們再接著看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世尊擔心大眾聽聞前面所說,對於如來所說的法不可取不可說,那樣會廢棄佛的言教,甘墮無為坑,所以在此以事相上的有為福德與般若智慧相比較,為了讓大眾受持本經,歡喜流通。

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也經常解釋,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我們現在所見到的一個太陽一個月亮所照之處,稱為一個世界,有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是有千日千月、千須彌山、千個四大部洲、千個四天王天、一千個三十三天、一千個夜摩天、一千個兜率天、一千個化樂天、一千個他化自在天、一千個梵世天,這種千位的進升,有一千個,這樣稱為小千世界,這是一個小千世界,有這么一千個小世界的話,這是一千個世界,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就是小千世界。那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有三次千的進位,一千個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它有三次千的進位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好,我們來看經文,就是說以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用三千大千世界這樣多的七寶來布施,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這么多來用以布施,世尊就問須菩提了,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銀等七寶去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句話挺有意味的,所以師父讀的慢,非常有層次感的,須菩提回答說,甚多。須菩提知道佛問這個問題,是為了校量有相布施和我們的般若智慧哪種殊勝,所以須菩提自己提問,自己來解釋這個回答的原因,答案的原因,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佛在前面問,問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這個福德指的是福德之相,要是從事相上來說,確實是有大小多少之分的,如果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話,布施的財物這么多,那所修的福德當然很多了。六祖說:“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修布施的人以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施,心裡他有能施所施,能施所施就是有相了嘛,那他雖然布施這么多的七寶,所修的福德還是有限的,可以說是甚多,再多也是有相的,所以可以說是甚多。而如果能所心滅,那么就是福德性,福德性它是性,我們說性海,性是無相的,它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虛,猶如虛空,性是量周法界,是不可以用大小多少來說的了,這是福德性。所以在這裡佛問的是有相的布施和所修福德的多少,須菩提也就從福德之相上來回答的是甚多。

我們再看下面。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佛聽到須菩提的回答,知道他已經領會到佛的本意了,於是說,如果有人受持本經,乃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就是四句偈,並且能為他人演說,那么所得的福德,超過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修的福德。我們剛才把福德性來給大家講了,對不對,就是超過的,它是心包太虛的。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受持《金剛經》,給大家說受持不只是讀誦,受持就是領納於心,就是真正能領會經義而得受用,受又比解更進一層,因為用心領會經義得受用,這是受;持就是行持,對於經的義理,領納於心以後,還要照理去行,這叫做受持。如果我們每天只是讀誦《金剛經》,放下經本以後,你該怎樣的執著還是怎樣的執著,該怎樣的著相還是怎樣的著相,這就不能稱為受持。因為你心裡的執著沒有絲毫的減少,還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與經里講的義理所違背的,那就不能說是受持《金剛經》,只能說讀誦罷了,口裡有心裡沒有。

乃至四句偈等,意思是說,不只是讀誦整部的《金剛經》,所得的福德超過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之福,你就是只受持四句偈,所超過得福德,也是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得之福,有點繞口。這裡說的是四句偈,有的說這個四句偈指的說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是這四句;也有的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有的說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大家對四句偈種種的認識,其實這裡的四句偈不必拘泥於哪四句,不但是四句,而且三句兩句,一句都可以,我們看,六祖就是聽了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聽到這一句就開悟了。彌勒菩薩說:“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不離身就是不離法身,意思是說,如果見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什麼是見法身?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見色身而不是見法身,能聽明白吧。只要你能見法身就是受持四句偈,就是離四相,無論是受持整部《金剛經》還是受持四句偈,給大家說,乃至受持一句,你只要領悟到這個般若真空的妙理,能做到心無所住,不取於相,那都是叫做見法身,和福德性是一樣的。就像在大海中你取一滴水,那這一滴水的味道也是海水的味道,和海水的味道是一樣的。就像我們念佛法門淨土法門,往生是皆在信願之有無,對不對,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只要信願具足,乃至十念,其實臨欲命終一念就足夠了,那我們現在的一千念一萬念到最後的十念,其實就是為最後的一念來做準備的。這裡也是這樣,你受持一句,你只要是不離法身是一個道理的。受持是自利自度,為他人說是利他度人,如果能以金剛般若自度度人,功德廣大無有邊際,勝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太多太多。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為什麼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所獲的福報如此殊勝呢?佛在這裡解釋說,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般若是諸佛之母,《心經》中也說:“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由此可見,受持此經能夠成佛。俗話說母憑子貴,金剛般若能出生一切諸佛以及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所以受持此經,為他人演說此經,所修福德當然不是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所能比的。

據《金剛經持驗錄》中記載,唐朝的時候有位比丘尼叫做淨真,她住在長安的積善寺中,平時靠乞食度日,一生中從不嗔怒,深得忍辱波羅蜜。她誦持《金剛經》達十萬遍,又專精念佛法門,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在顯慶五年,就是公元六百六十年七月的時候,她染上微疾,她就對她的弟子們說,我在五個月內,在這五個月內,十次見到阿彌陀佛,也有兩次見到極樂世界的七寶蓮花上面有童子在遊戲,並且還曾經有位聖僧為我授記說,你來世當得成佛,尼師就對她的弟子們說了,我已得極樂世界上品往生,然後她就結跏趺坐,命終。經過這樣一夜的時候這個淨真尼師又醒過來,告訴她的弟子說,我已得菩薩位,遍歷十方供養諸佛。和我們彌陀經中說的一樣,遍歷十方供養諸佛,說完就往生了,此時光明遍照寺院。這位尼師往生之前就被授記作佛,由此可見受持《金剛經》的殊勝。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擔心初發心的菩薩,聽聞到一切諸佛和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執著了有佛有法了,所以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裡的佛指的是一切諸佛,法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佛上面所說的諸佛和菩提法,是隨順世間從名相上說佛與法都從此經出,從性上來說,諸佛所證的菩提法,遠離諸相,不可取不可說,不應執著。如果執著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那又是取相了,又已經取相了,那就不是真正的佛,不是真正的法了,所以說即非佛法。經文裡面處處給我們顯真,所以我們要明白,一切諸佛因地修行時都能離相無住,與實相相應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能證得,但是諸佛的心中並不認為有佛道可成,有菩提法可得。正如《圓覺經》中說:“一切如來圓覺妙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只不過是從世間的名相上來說有佛法而已的。我們依照佛所說的法修行,但是心中不能執著有佛可成,有法可得,這樣才能真的領悟到佛的本義,這樣修行才能與實相相應。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