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五講(1-3)


時間:2019/7/9 作者:慧悟

《往生論注》2016第五講(1)——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看偈頌:【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這是依報的第十七種莊嚴功德,稱為“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所有的眾生,他所有的願望,在極樂世界都能得到滿足。阿彌陀佛為什麼會興起這一願呢?是見到他方世界,比如我們這個世間,有諸多的願望不能得到滿足,這裡就舉出幾種類型。或者有“名高位重”就是社會地位很高的人,比如國王、大臣這些社會知名度很高的人,想要過一點個人的、隱一點的生活,那都是不可以的。因為是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常常是沒有自由的,叫“潛處無由”。或者還有一些平民百姓很希望出人頭地,乾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讓大家都能夠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是常常沒有進身成功的機會。還有一些人希望壽命長一點,但是常常就要短命,甚至還有一些人不希望有那么長的壽命,但是死也死不了,這些都是他的業力的系縛,自己做不了主。

比如這裡提出阿私陀仙人,佛陀剛一出生下來淨飯王就很高興,請那些能占相的,來看他生下的太子未來的命運怎么樣。這時候就把阿私陀仙人請來了,他在雪山修行一般是不出來了,但這么一個重大的事情他過來了,淨飯王對他也很禮遇,趕緊就讓人把太子抱出來給他看,他一看就流淚了,把淨飯王都嚇一跳,你看我兒子竟然掉淚了,是不是我兒子有什麼不幸?阿私陀仙人說,不是為太子是為我自己流眼淚。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在家就能作轉輪聖王,如果出家的話一定能成佛。但據他的看相,這種透明的超勝轉輪聖王的相,那一定要出家的。一定要出家他就能成佛,成佛就能講佛法。他知道自己壽命不長了,馬上要生到無想天去了,等不到這個太子成佛講法的時候。他為自己不能聞法來掉下了悲傷的眼淚,這也是他的業力。他雖然具足五種神通,過幾年就要去世,他也沒有辦法延長。在人類社會這些不如意的事情,被業力所牽引的事情那是太多了,這就是“業風所吹不得自在”。

是故這位法藏菩薩就發願,使我未來住持的剎土,所有的眾生都能夠稱心如意,滿足他所有的願望,這個願就發的了不起。我們在這個世間八苦當中就有一個求不得苦,我們有很多的願樂常常得不到滿足,得不到滿足就很沮喪、就很失落、就很痛苦,在我們這個業感的世界當中,求不得苦是普遍的現象,現在竟然有一個剎土,就是法藏菩薩發願成就的剎土,是遠離求不得苦,要求的所有的願望都能滿足。那么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再有我們這個世間財色名食睡的願望了。但是往生之後也有,他追求更高的生命價值的願望。比如說他要供養諸佛,要帶種種供養具去,按自己的業力情況他沒有這種福報,那阿彌陀佛給他滿足,所有的供養具在極樂世界都能獲得。他要到極樂世界修十大願王,在這裡我們天天也發十大願王,但是叫我們去圓滿十大願王,沒有這種能力,到極樂世界就能圓滿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不僅能禮敬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乃至能分身散影禮敬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能夠有能力稱揚讚嘆佛的功德,能夠有福報供養種種的莊嚴具,能夠代佛弘化,種種辯才這些,就是修道方面的願望都能夠得到滿足。

再就是我們眾生,可能在因地沒有往生之前就發過願,願我往生之後趕緊回來度眾生,到了極樂世界這個願也能滿足。極樂世界是無量壽,但是阿彌陀佛又很慈悲,修短自在。你想在極樂世界無量壽就讓你無量壽,你想離開極樂世界再回來也滿你的願,你就可以回來。回來度眾生但有一個底線,阿彌陀佛給這個已經往生的人加持,他再不會墮到三惡道,他還能夠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滿足往生者在因地發度化眾生這個願。能夠“各稱所求滿足情願”。可以說極樂世界就是大圓滿的一個法界,這是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以及六字洪名佛法的力量。它主要的是來自阿彌陀佛果地上,全體功德的賜予,就能令往生者一切願望得到滿足。由此我們就會理解到,我們眾生有百千萬億的願望,其實抓住核心,滿足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願,就等於圓滿所有的願。這就是在願的方面這種總持、這種陀羅尼、這種一法具足一切法的神妙的作用。

請看下面偈頌:【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這是總結性地表達願生的願望。這個“是故”就是成上起下,由於介紹了極樂世界,器世間的十七種功德成就是那樣的勝妙,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功德。介紹這些是屬於觀察門,是讓我們以智慧來觀察,這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這種觀察是屬於智慧層面的。這種觀察的目的是什麼?是要讓我們產生信心。因為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透過觀察極樂世界依報莊嚴產生信心,信心產生之後就生起願往生的心,他落腳還是在信願往生上。而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有內在的鉤鎖關聯的次第。這種排列都不是隨便排列的,先談清淨功德的總相,然後就十六種別相來說明總相的。所以清淨功德緊接著是量功德,講極樂世界的國土的廣袤。性功德講極樂世界緣起的法性,是怎么緣起的。然後次第地講他的形狀、他的構件,他的色彩,他的感觸,身觸的情況等等,直到最後表達一切所求滿足,這就是構成了觀想的一個次第。這樣就解釋器世間十七種清淨功德成就,就到這裡結束了。

《往生論注》2016第五講(2)——大安法師

這裡曇鸞法師就選用了“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是苦義”。這怎么理解?五受陰,受陰就是我們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我們眾生的五陰都是有煩惱的,叫有漏五陰。有漏五陰肯定就有欲望,愛染生死。聲聞教就認為,這個五受陰起就是一切痛苦生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苦義。站在大乘佛法的角度,要通達五受陰空無所有,內外常空。五受陰也沒有什麼起,本來就沒有生起誰生苦呢?沒有生苦的對象。這才叫真苦義。所以就叫五受陰通達空無所有。既然空無所有,也沒有苦不苦的意思。就離開了苦和不苦的這種對待。《中論》直捷它的本源去表達它的真相,談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都是表達一切法的空性。畢竟空,無所有。直達這個本源。《維摩詰經》裡面所表述的,就跟《不增不減經》裡面,對眾生的如實的、本質的界定是同一類別的。所以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把阿彌陀佛、菩薩,都放在眾生的這個概念當中來表述。

請看偈頌:【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這就開始了阿彌陀佛的八種功德成就。這是第一種“莊嚴座功德成就”。就是他的蓮華座,這蓮華座是以無量的、種種珍寶,是珍寶當中最好的叫“大寶王”。這個大寶王極為微妙、極為清淨,來構成蓮華台。阿彌陀佛是本著何種的依據,來莊嚴這個蓮華座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些一生補處菩薩在最後身成佛的時候,“敷草而坐”。釋迦牟尼佛就是苦行六年,放棄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粥,恢復氣力之後就到了菩提迦耶,賢劫千佛都是在那個地方成佛的,是由於下面有金剛台,如果不在那個地方,所有的大地承載不起會崩陷。所以在菩提迦耶,帝釋天就變化成一個樵夫,給太子獻上了吉祥草,太子接受這個草,鋪在畢缽羅樹下就菩提樹下,在那裡夜睹啟明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人天見他坐在草上成佛就不是很勝妙,就生不起增上的信心、增上的恭敬、增上的愛樂、增上的修行,就是有不理想的地方。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等我成佛的時候,我成佛的佛座,是以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作為我成佛的寶座。這裡就用了《觀無量壽佛經》,華座觀屬於十六觀裡面的第七觀。第七觀就談到如果要想觀阿彌陀佛的話,就先要作華座想。想極樂世界地面上有大寶蓮華王座,這個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有數百種珍寶合成,每一珍寶又有相應的光色,這都是談華葉的莊嚴,一個華瓣上就有八萬四千脈。就經脈,經脈就猶如天然的繪畫,每一個經脈又能放八萬四千種光,這個蓮華的葉子,最小的也有一萬里。“縱廣二百五十由旬”。一個小由旬就是四十里,一個小葉子都有一萬里。每個葉間各有百億摩尼珠王來莊飾,一一摩尼珠又放數千種光明,這個光明就像寶蓋,這個寶蓋又由七寶合成,遍覆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這些都要觀想清楚。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是沒有這種能力,這是報身佛的華座啊!每個蓮華八萬四千葉,一一葉又有八萬四千脈,一一脈又有八萬四千光,怎么去想這個?想破腦袋也想不清楚。

再進一步來看,這個華台上還有莊嚴,這個蓮華中間有蓮華台,這蓮華台也是能勝寶構成的,這個蓮華台又有八萬金剛寶、赤色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來莊嚴,就在這華台上,法爾自然地是有四根寶幢,像寶柱一樣的四柱寶幢,一一寶幢的高度有百千萬億須彌山那樣的高度,這也是我們想像不出來的。一個須彌山就是八萬四千由旬,有百千萬億個須彌山的高度,幢上又有寶幔,寶幔就類似布的莊飾,又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來莊飾這個寶幔。這么多珠子,一一寶珠又能放八萬四千種光,一一光又變現八萬四千種異種金色。異種金色就是在黃金這一個基本色裡面,都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的黃金色,遍布在極樂世界的七寶地面上,這種光色就有種種變化。奇異的多樣化的形態,或者變成金剛台,或者變作真珠網,或者變出種種華的雲,於十方世界隨意變現。不僅在極樂世界本土變現,在他方世界也變現,這就說明寶幔珠光的神妙作用。變現出來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性的、審美性的,是施作佛事,是令眾生覺悟、修道、證道的這個功能作用。這樣的華座顯現的妙德,就不是世間法的範圍了。那是大不可思議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就概述為“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觀經》說這樣的華座是法藏菩薩願力所成。觀想華座想成就,就能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談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首先跟他形成一體的,是要觀想、認知阿彌陀佛的蓮華座的功德成就。

請看下面:【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這是“莊嚴身業功德成就”。意思就是阿彌陀佛具有八萬四千相,相有八萬四千好,好有八萬四千光,這個“一尋”,一尋不要理解為就是七尺,一尋是代表兩手展開的這個距離。阿彌陀佛的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一般的兩手展開的距離相當於人的身高。阿彌陀佛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於是他的光也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這個範圍都有多大、多寬,我們都想不出來。可能這個地球所有的電腦聯網,也算不出來他的距離。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生起這樣的莊嚴身業的願呢?這裡面也是有緣由的。也是為了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是見到有的佛身只是一丈光明,比如釋迦牟尼佛他是化佛,化佛示現八相成道,在濁世當中他的身體的光就是一丈光明。這樣跟一般人的身體的光比較,就算不上太超絕。因為轉輪聖王他的相好跟佛也大體相同,只不過是沒有佛的這個相那么透明、清淨而已。就三十二相,像提婆達多也有三十相,只是少了肉髻頂相和眉間白毫相,除了這兩相之外他跟佛差不多,遠遠看還以為是佛來了。提婆達多出身貴族,長相莊嚴、智慧深妙,以後又跟著阿難去學了點神通,在空中能夠變大變小,就使得阿闍世王子對他產生了信心了,產生信心就給他豐厚的供養了,供養以後提婆達多就野心就上來了,就想要取佛代之了,就教唆阿闍世王子作新王,我作新佛。新王、新佛開始一個新的紀元了,這樣就生起了一個宮廷政變,以及提婆達多害佛、下地獄的這么一個情形。

還有“刪闍耶等敢如螳螂”,這個刪闍耶是何許人也?他的全稱叫刪闍耶毗羅胝子,是屬於六師外道之一。這個六師外道在佛陀的時代,也是社會影響力很大的。當時佛率僧團在王舍城結夏,王舍城的郊外有一個孔雀林園,這些六師外道也率著他的徒眾在那裡坐夏了,然而這些六師外道個個都是比較自負的,也自稱自己是一切智人,有神通,懂得天象,法術等等。這個刪闍耶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外道是什麼思想呢?他是否定真理標準,懷疑一切。憑著自己的興趣來判斷是非,認為任何問題都不是絕對的,都可以用對立的理由去否定它,所以就稱為詭辯論者。

詭辯論者就是像捕捉鰻魚,滑溜溜的抓不住,不可知論者。這個外道是舍利弗、大目犍連之前的師父,舍利弗、大目犍連他們是婆羅門種姓出身,在少年時期都有向道之心,看到社會上的集市這些玩樂心生厭離,心生厭離就乞求父母要出家修道,好不容易通過絕食取得了出家的機會,就投刪闍耶門下出家了。但刪闍耶這個外道他也是能夠修到非想天,禪定功夫也很厲害,也有一些神通,也懂得醫方法術。但他的本事,舍利弗和大目犍連七天七夜就學到了,就作了五百個徒眾的教授師。但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在那待了一段時間,覺得刪闍耶的這個道不究竟,不能解決大問題,就心裡存一個心,兩人商量好,看看有沒有更高明的善知識,最後終於舍利弗碰到了馬勝比丘,聽到馬勝比丘讚嘆佛陀說的一個偈,就對佛心生嚮往,他聽那個偈就得到了初果,就有這么利根。所以趕緊跟大目犍連說,“我們要一塊應該要投世尊出家”。但就要跟刪闍耶去告別,也要有點知恩報德,不能就這么走吧,就告別。首先感謝刪闍耶還是精心教誨學了很多,但是他們現在要去投佛陀了。刪闍耶就覺得,他就不同意,連續三次乞請刪闍耶就是不放,在這種情況下,舍利弗、大目犍連就準備自己走了,不是由於你不放就不放的,畢竟還有一個更高的真理在召喚他。就離開。他的五百個徒眾,看到舍利弗、大目犍連上根利智,我們學了幾十年學不到東西,他七天就學到了,他現在是尋求新的信仰對象,我們也要跟著他一起去,這些五百個徒眾也一起過來了。所以就說舍利弗、大目犍連帶了五百個弟子一塊投佛出家。原來倒不是舍利弗、大目犍連弟子,是刪闍耶的徒眾。刪闍耶就是一直阻撓這些人投佛出家,這就是說他螳臂當車的這個意思,就還是自負傲慢。如果他真的把身家放下來,也跟著舍利弗、大目犍連一起投佛出家,不是很好嗎?他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後就由於他的徒眾都沒有了,孤家寡人了,他就生起大煩惱吐血而終的。

這一類都是說什麼呢?感覺到身業的莊嚴還有所欠缺,才使得提婆達多、刪闍耶這些人敢於跟佛來分庭抗禮,甚至害佛。所以就發願要莊嚴自己的身業,真的是阿彌陀佛的身業,身高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眼睛就像四大海水,白毫就是五須彌山,那是無量的莊嚴。

《往生論注》2016第五講(3)——大安法師

這裡施設了一個問題,這是在第八觀像觀。先觀想了華座成就之後,就觀想阿彌陀佛的像,在這一觀裡面就有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文,這就是《觀經》裡面表達的,“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段話是觀佛和念佛的最高的理則、依據、原理。正好就提出這一段來發問,這段法語的法義是什麼?

首先要理解什麼叫法界身,這個身有兩種意思。有積聚義,有依止義。比如說五陰聚集在一起構成了這個身。這個界,界是六根所緣的差別、各別,所以“身為集成界名事別”。比如說眼界,眼界要有五個因緣合成。首先眼界緣根,就是有眼根、然後有色法、有空、有照明、還得加作意,有這五種要素名為眼界。這個眼,但自行自己所緣之境,不會緣其他的界,是所緣之境有差別。這是你的界,這是他的界。比如耳,什麼叫耳界?耳界要有耳根、要有音聲、要有空、要有作意,有這四緣構成了耳界。鼻界鼻要有鼻根、要有香味、要作意,構成了鼻界。把這個界的意思搞清楚之後,就說“諸佛如來”,這裡諸佛如來可以理解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這個法界就是眾生的心法,這個心既然是法界心、是眾生的心法,它就是一切生佛本具的自性清淨心,這個清淨心能生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諸法,所以就稱為“心為法界”。這個法界也能生出諸佛如來的相好莊嚴的身。就好像色能生眼識一樣,是故佛身就稱為法界身。這個法界身他也有他的界,界名事別,這個法界身不行其他的境緣,說入到眾生的心想當中去。

第二句就是,既然阿彌陀佛的這個法界,入到眾生的心想當中,就是我們的念頭裡面、念想裡面,是故眾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因為我們的念想當中就有佛的法身,法身裡面包含著報身、包含應化身,具有這樣的性具的東西。所以從緣起法來看,當我們眾生去事造,就是我這個心去想阿彌陀佛的話,去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於是阿彌陀佛的相好就顯現在我們眾生的心中。這個就是常常表達,“水清則色像現”。水清就代表我們眾生的心在想佛,色像就代表佛的相好就顯現出來,能現的水和所現的像是不一不異的。

這裡面有意思,有人說佛來了,佛是不離開我們的心想的,離開我們的心念是沒有佛存在的,所以不一。就好像水裡面的像,水裡面的月亮,覓之了不可得,月亮撈不起來,這叫不一。但不異,也不能說它沒有。它也歷歷分明,就在那裡。所以一切佛相包括極樂世界莊嚴,都是水清月現的道理,不一不異。如夢中事、如鏡中影、如水中月。所以就說阿彌陀佛的相好身即是眾生的心想。是心作佛,知道我們心具有著佛的相好,我們就要開始來修行,觀佛、念佛這就是作。心能作佛,作佛的當下,能作佛的心就是佛,因為心外無佛。我們能念的心跟佛所顯現的形態,這裡面是有三因佛性的關係在裡面的。

這裡用了一個比喻來幫我們去理解。“心作心是”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原理。譬如這個木頭,木頭跟火的關係。木頭裡面有火,火就代表正因佛性。火不離開那個木,它就能燒那個木,但木中之火也不是隨便能出得出來的,它得要有緣,要鑽木出火,鑽木出火這就是緣因佛性。等到火起來了木頭就被火燒掉了,這時候被燒掉“木即為火”,這就是了因佛性。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的正遍知就是,真正如法界而知的那個智慧。法界就是法性,法界是無相的,所以諸佛是本質上是無知的,離開能知和所知的是無知。正因為佛無知他才能無不知。無知是佛的心性的體,無不知是從體起用的妙用。佛是無心的,無心才能應一切眾生的心。佛是無相的,才能應度眾生的機緣顯現種種的相。佛是無知的,他才能夠了知法界一切事理、性相、因果。從這個去理解佛的正遍知。佛的正遍知這個智慧是無量的深廣,不可測量,就比喻為海。大家都希望要有智慧,特別是希望要有像佛那樣的正遍知的智慧,從哪出來呢?從我們的念佛、觀佛的心想當中出生出來。就是說念佛、觀佛就能生起智慧。

好,請看下面:【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這是“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如來”就是阿彌陀如來,這個微妙的音聲。“梵”也是對音聲、聲音的一種美好的形容。“梵響”能夠遍聞十方無量的世界。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興起這樣的口業莊嚴呢?是考察他方世界,見到有的如來名聲似乎不很尊隆,這裡還是舉出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聲不被所有的人所尊敬。比如有個外道的婆羅門,推著車的人看到佛在那打坐,連名都不稱,就直呼其姓,瞿曇,這是很沒有禮貌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日,當然各種護法善神都很興奮,都傳。土地神,護法善神一直傳到大梵天那裡,這位太子成佛了!但是他只是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這個知名度,並沒有在十方無量的世界,具有他的美好的名聲。於是就會對度所有的眾生的這個佛事上有點不圓滿。於是法藏菩薩就發願,使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妙聲,就是奇妙的、微妙的、不可思議的名聲遐布,就能夠散布到無量廣遠的剎土,使聞到我名號的眾生都能悟證無生法忍。

曇鸞法師所註解的好像是談知名度,其實這裡有兩個方面的理解。一個是他的名聲普聞,但名聲普聞,在十七種莊嚴裡面已經有這個表達了。這裡可能還更側重於包含著阿彌陀佛的口業發出的音聲內在的特點。內在特點就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音聲,能夠令十方無量的眾生聽聞到。

一般講佛有八種梵音的特質,大家了解一下。第一種是調和音,就是佛的音聲大小適中,而且無論距離多遠,好像他的聲音就是聽得恰好,很合適。佛在世講經說法他沒有擴音器,就是空間再遠的地方,佛的音聲都能過去,很調適、很調和。

第二是柔軟音,佛的音聲聽過去很舒服、很柔軟、不粗獷。音聲是內心的表達,叫心聲,由於佛的心非常的柔軟,所以他的音聲出來,聽過去也非常柔軟,如沐春風。如果心很剛硬的人,他講的話都是聽得很難受,有鐵鍬鏟在水泥板上的那種感覺。

第三是諦了音,就是這個音聲很明白、很哀雅,高雅的音聲有點哀感在裡面,像迦陵頻伽的音聲。

第四是易解音,就是佛的語言非常的簡潔明了。真正語言的表達,孔子也說達意而已,不要搞很多的形容詞堆了又堆,真正高貴的特點就是簡潔明了。佛就有這個特點。

第五是不誤音,不誤就是講話不會講錯,言無錯失。是由於他的身口意都隨智慧行,心很清淨,很細膩,不像我們眾生就是心很粗糙,想表達那個意思講錯了。這一講錯就麻煩了,把意思都搞顛倒了。

第六個是不女音,就不是像女人講話那樣的,是說明音聲很雄朗比較有力度,就像洪鐘一樣的那種音聲。

第七是廣大音,就音聲的力度非常的飽滿,非常的自信,沒有怯弱、沒有害怕的那種東西,講得非常的肯定,斬釘截鐵,如獅子吼一樣的。

第八是深遠音,佛的音聲非常深遠是臍輪發音,聽過去就像雷震傳得非常的遠。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用這種梵音說一音,然後九法界眾生就在一音裡面,聽到跟他相應的佛法,得到相應的理解。所以一音就具一切音,一切音即一音。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證念佛三昧的人,就能聽到阿彌陀佛的說法的音聲。他的音聲不僅在極樂世界本土瀰漫,在他方所有的世界都瀰漫。因為音聲就是他的心光,有眾生的地方就有光明過去,有光明過去就有音聲過去。這才是證到實相的。以願力成就的這種極為微妙的音聲功德,他的梵響能夠令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能夠聞信。

請看下面偈頌:【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這是“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頌裡面是談阿彌陀佛的心業功德成就,就比喻為如同大地,如同雨水,如同暖火,如同清風,如同虛空那樣,用地、水、火、風、空五個元素來表達什麼呢?無分別。佛心是無分別的心,是平等的心,這種平等無分別的心,在功能作用上就表達為大慈悲心。

阿彌陀佛為什麼會興起這樣的心業莊嚴呢?就是見到他方世界的一些佛講經說法,就感覺到有分別的意思,說“此黑此白”。這樣是黑業,這樣是白業,這是不黑不白業就是無記的業。說的法,聲聞法為下法,緣覺法為中法,菩薩法為上法,上上法是一佛乘的摩訶衍法。佛講這些似乎是有分別,不是佛有分別,是眾生的根機不一樣。佛觀機逗教,什麼樣的根機的說相應的法,所以就顯得有無量種種差別,似乎就像世間人一樣有分別心。

所以法藏菩薩就發願,使我成佛的時候,他依照地、水、火、風、空,這個事相上來表達佛心的功德,使我成佛的時候如大地荷負。就是我的心就像大地那樣,大地是荷載一切。樹木花卉,行人行走,各種車輛無論是重的還是輕的,這些雖然有種種的差別,但是像大地一樣平等地荷載一切,它不會去分別。你是做官的我讓你走路,你是乞丐你給我在旁邊等著,它不會這樣,這些都是表達平等慈悲心的。如水,佛心就像雨水滋潤一切,令一切樹木花卉增長,所以是平等看待一切樹木花卉的。這裡面不會去分別你是惡草,你是瑞草,是好的樹木花卉多給你一點雨水。是很差的,很惡劣的就給你少一點。這個惡草代表下根劣器的眾生,瑞草代表上根利智。但是在佛的眼裡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就是佛的平等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