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第66-70集1998-2006年)


時間:2019/8/28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十六集)1999/10/1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66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願的最後兩句,我們還是將經文念一遍: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一願我們講了好幾次,實在是彌陀大願的核心,我們必須要有相當的認知,對於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才能夠產生堅定的信心,不至於造成誤會。現在從日本許多地方傳來,所謂「本願念佛」,祖師們提倡是決定沒有問題的,傳到後世許多人曲解了祖師的意思,反而變成念佛人的一種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明了的。所以穩穩噹噹的修行,一定要依靠這一部《無量壽經》。所謂本願,絕對不是只有這一願;我們很清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是,這才是本願真正的意義。說穿了,確實就是這一願,這個十八願是核心。十八願是什麼意思?其餘的四十七願,就是這一願的註解;四十七願要不明了,這一願還是沒有搞透徹。這一部經到底又是什麼回事情?我們同修們在這裡聽經聽了不少,我們明了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詳細說明,它有連帶關係。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是事實,必須要警覺到,我們起心動念還是為這個臭皮囊,這樣能往生嗎?不行。所以我們的信心不能夠建立,願心發不出來,還要有意、無意在毀謗三寶,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說念佛只要依本願就行,十念就能往生,什麼罪業都可以造,沒關係,帶業往生。害死人!古德給我們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由此可知,《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這個明顯的告訴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整部的《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所以《華嚴》裡面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至心信樂」,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能做到?你要做到了,那就是本願念佛,沒錯。至心,是真誠到極處。換句話說,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絕對沒有一個雜念,才叫「至心信樂」。決定不是說,信阿彌陀佛,還信名聞利養,還信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樣摻雜在一起,這不叫至心,與本願完全不相應。自己迷惑顛倒,自害害他,這個因果背大了。

末後這一句,我們尤其要提高警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是最重的罪業,佛經裡面告訴我們,這五種:第一個是殺父親,殺母親第二,害阿羅漢第三,第四是斗亂僧眾,第五是起惡意於如來所。這是《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佛說的,這五種罪,阿闍世王都造了。華嚴家所說的五逆,意思大致相同;他是殺父,殺母,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個說法一般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這個說法。

為什麼說這五種是大逆不道?殺父害母,父母對我們有生育之恩。我們這個身得自於父母,能夠長大成人,得自於父母的照顧。佛在經論裡面一再的教導我們,父母之恩跟佛恩是相等的,所以佛陀的教誨,第一就是教我們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淨宗的同修,對於《觀經》所講的修學基礎都非常熟悉,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求生極樂世界的方法,世尊沒有開示之前,先說「淨業三福」,明白的教導我們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很重,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所有一切人修行成佛,方法決定不是一種,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成無上道,哪一個法門都能成佛,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對法門的選擇,是因為各人的根性不相同,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修學比較便利。這個要懂,法門平等,眾生根性不平等。但是無論什麼人,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以「淨業三福」做基礎,這個要懂。我們學佛如果淨業三福修不好;換句話說,你基礎沒有,你的道業怎麼能成就?像蓋房子一樣,你沒有地基,你不能起房屋。沒有地基,只能搭個茅篷,現在搭個帳篷可以。

三福是堅牢的基礎,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佛法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圓滿。成佛了,就是孝道、師道做到究竟圓滿,我們要認識清楚。殺父、殺母,這個罪就重了,叫大逆不道,這是把你的基礎完全毀掉了。五逆前面兩個是親,是孝道,後面三個是師道;你不能夠孝養父母,你還殺父害母;你不能夠尊師重道,你還要殺害老師。阿羅漢是老師,僧團是培養師資的學校,就像現在的師範學校一樣。僧團是佛門的師範學校,這裡面培養師資,你把這個場所毀掉、破壞。佛是我們根本老師,他老人家智慧大、福報大,什麼人也害不了他。眾生以惡意對佛,提婆達多害佛,出佛身血,讓佛受了一點兒輕傷,流一點兒血,這是可能的;重傷是沒有辦法害佛的,但是他用心太惡了。所以這五種罪逆,諸位想想看,兩個屬於孝道,三個屬於師道,跟淨業三福前面這兩句,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墮阿鼻地獄。

我們今天學佛,對父母不孝,這是常事。每一個人反省反省,我們對父母所盡的孝道都不夠,沒有盡孝;但是殺父害母,決定沒有。可是對三寶裡面所造的罪業,有意、無意可能都造。你要害阿羅漢,阿羅漢在哪裡?你找也找不到。可是跟阿羅漢等流的,就是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發心弘法的人,這一些人等同阿羅漢。他將佛法,不辭辛勞的介紹給社會大眾,推薦給社會大眾,目的是覺悟一切眾生,你要破壞這樣的道場,你要害這些法師,這個罪業跟五逆罪是相等的,叫等流罪。我們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讀過,都是墮地獄。

佛在經上說,五逆罪必墮無間地獄,是一大劫中受無間苦。這一個大劫,是一個大千世界成住壞空,時間之長,天文數字。造這種罪業,結罪輕重不同,從什麼地方知道他不同?看他的影響深廣。如果影響得深,面廣,這個罪就又要加重了,不只一個大劫,二個大劫,三個大劫,十個大劫,百個大劫,千個大劫都有。要看他造作罪業的影響深廣來結罪,非常可怕!

前天我們同修送來一張,從電腦裡面傳來的一封信,這個信上沒有地址,我們也不知道怎樣回覆他。信裡頭內容告訴我,念佛的同修毀謗其他的法門,他說他聽到非常難過。這個毀謗的人,說是我的徒弟、我的學生,他說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我在此地可以告訴大家,現在老師管不了徒弟了。父母都管不了子女,老師怎麼管得了徒弟?現在講人權,講民主自由,他愛怎樣就怎樣,他不犯法,所以現在不可以用倫理道德的眼光來辦事。我們只能說,我沒有毀謗其他的法門就可以了,別人毀謗,不乾我的事。在過去父母跟老師要負責任的,現在父母、老師沒有辦法負責任,他不聽。從前不聽犯法,現在不聽不犯法。

民國初年,大概在民國二十一、二年那個時候,我還記事。我大概是在什麼年齡?十歲左右的樣子。這六十多年前,中國的法律還有一條叫親權處分,大概現在你們都不懂這個名詞了。那個時候法律,有親權處分,有這一條。有這一條,兒女不敢不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到衙門去告狀,「我的兒子不孝,你們把他槍斃」,那個法官拿來,不需要審問,立刻槍斃。父母有這個權,為什麼?父母都不要你了,父母是最疼愛子女的,父母不要你,可見得你這個社會無法容身,你趕快去吧!那個時候親權處分。到以後,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這條法律取消了。所以從前兒女,縱然做壞事情,表面還要服從,不敢得罪,怕父母一發脾氣,要殺你,你沒有辦法,誰都救不了你。

現在民主自由開放,什麼都講人權,尤其是在外國。我有一年在舊金山,也是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小孩出走了,離家出走。家裡父母到警察那裡去告訴,請警察幫忙把小孩找回來。警察先問他:你小孩今年多大年歲?他說:十八歲。警察一聽十八歲,你還找他幹什麼?美國十六歲就可以獨立,就可以離家出走,父母就不能管他了。十六歲以上就不管,十八歲了,你還要找他幹什麼?你看看有什麼法子!所以我們要明白現代環境,我們只能夠勸導,沒有絲毫約束的權利。聽的人,他喜歡聽,喜歡做,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他不高興,他要任意毀謗,誰都不能奈他何!後來算總帳是因果,法律它不管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現前社會的狀況,我們自己要懂得,看到人謗佛、謗法、謗僧,我們唯有合掌念阿彌陀佛替他消消災;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什麼辦法?

但是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學習《華嚴》,《華嚴》是世尊最圓滿的教學,有理論,有方法,末後還示範給我們看。善財童子他是代表一個修學大乘的人,凡是修學大乘的人,他的名字都叫善財童子,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叫善財童子。善是表善根,這個人有善根,財是表福德,《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善財的名號,是代表一個有善根、有福德的人,這個人就叫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是代表菩薩的修學階段,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四十個位次;回向跟登地當中有加行,也算一個位次;十地、等覺、妙覺,一共五十三個位次,是代表這個意思,叫五十三參。這裡面總共有五十五位善知識,代表我們現實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社會各種各類的人物。

在接觸裡面鍛鍊自己,煉什麼?將佛教誨我們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無量方法,法門就是方法,落實在生活當中,這叫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我們一天到晚的生活,教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在《華嚴經》裡面叫做佛華嚴,過佛華嚴的生活。念佛人,是最標準佛華嚴的生活。善財童子參訪第一位善知識,就是念佛的一位法師,德雲比丘,他修的是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在無量法門,先講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一個開始,一個總結,自始至終不離念佛,用意非常之深!

每一位善友學一個法門,沒有學兩個法門,只學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每一位修學人,他的態度,自己謙虛,讚嘆別人,沒有毀謗;無論見到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真誠的讚嘆,哪有毀謗?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你才避免造罪業,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說的,你要認為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壞,統統是佛說的,你不叫謗佛?這些法門的經論,喜歡這些,排斥那些,謗法。自古以來,依照這一些法門修行,成就的人有多少?聖賢僧。所以有意無意,我們都在造謗佛、謗法、謗僧,這樣的人不能往生。

我們在《華嚴》裡面應當要學到,世出世間一切法個個第一,沒有第二,所以我們禮敬的心才生得起來,不會有驕慢,不會貢高。我在大眾當中,我很特殊,別人不如我,今天講特權,佛法裡頭沒有特權,佛法裡頭是平等法,佛跟一切眾生都平等,生佛平等。這是大經裡面所說的總原則、總綱領,決定不可以違背。明白了,真正體會到了,不但是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只有讚嘆,決定沒有毀謗。佛法之外,世間還有許許多多的宗教,許許多多的學派,諸位要知道,也平等。

這個平等,一般人很難體會到。「生佛平等」這句話,諸位常聽,經論裡面常常看到。生是眾生,九法界都是眾生,地獄跟佛平等嗎?畜生跟佛平等嗎?我們眼睛裡頭決定不平等,佛眼睛裡看絕對平等,只是形相不一樣。相是假的,相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性是真的。宗門常講狗子也有佛性,狗子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的佛性,跟阿彌陀佛的佛性,沒有兩樣,一樣的,它怎麼不平等?佛從性上看,所以《華嚴經》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是有情眾生平等,無情眾生植物、礦物也平等。

什麼叫一真法界?平等真法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我們現前。佛見到,我們見不到。佛何以見到?佛平等心,見到的是平等法界。我們的心極不平,所以一真法界就在面前,我們都見不到。諸佛如來,諸佛從相上講,《華嚴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叫諸佛。為什麼?他們都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有情眾生分上稱之為佛性,無情眾生分上稱之為法性,法性跟佛性一個性,他們見性了。見性的人,心是平等的;沒有見性的人,心不平等,心有高下。所以諸位修學,你自己有沒有見性,從這個地方勘驗,自己就明白了。不要去問別人,問別人靠不住,現在騙人的事情很多。

我有一年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五個年輕人,這五個年輕人自己以為開悟了,明心見性。怎麼知道?說是有西藏的這些仁波切,給他摩頂授記,這五個人開悟了。他們趾高氣揚,目空一切,瞧不起人。我去講經,難得他還來聽;聽完之後,要我給他證明,他們是開悟的。我一看,搖搖頭,你沒開悟。他很生氣,他問我:西藏仁波切都說我們開悟了,法師,你為什麼說我沒開悟?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找我,你怎麼會開悟?騙人的事情太多了。開悟的人心是平等的,他還有貢高我慢,還要來找我痲煩,這個人哪裡會開悟?所以自以為是,是道道地地的煩惱習氣絲毫都沒有斷,他悟在哪裡?被人家騙了。

所以我們自己修學功夫,自己可以勘驗,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順逆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接觸都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不是從外面刺激來的,外面刺激那是苦樂憂喜舍,那是煩惱、是習氣。這個歡喜心是從自性裡面,法喜充滿,是平等心裏面流露出來的。佛與大菩薩、法身大士,見一切眾生滿面笑容,和藹可親,他是自性流露。凡夫歡喜,稱自己意思歡喜,那是什麼?那是煩惱的現象,我們一看就看出來,假的不是真的。唯獨佛菩薩的歡喜,經上講「常生歡喜心」,他那個歡喜永遠不變的,與順逆境緣不相干的,這是真樂。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那個樂叫壞苦,西方世界如果是苦樂之樂,我也就不想去了。他不是苦樂之樂,他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嚮往的,應當要發願求生。

這個地方講,造五逆罪能不能往生?看樣子,好像是不能往生。可是你要把經文看清楚,五逆要連著「誹謗正法」,就不能往生。如果單單是五逆罪,不毀謗正法,還是可以往生。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看,《觀經》「下品下生章」,都是造作罪業的人,其中不乏造五逆罪之人;阿闍世王也是,五逆罪造全了,五逆十惡。這個人有善根,臨終的時候懺悔,徹底回頭改過自新,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佛在《阿闍世王經》上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很高,上品中生。這是給我們做了證明,造五逆罪,不毀謗正法,懺悔一樣能往生。因此我們對於現前造作一切重罪的人,不可以輕視,不可以小看,我們沒有神通、沒有天眼,不知道他的根性,說不定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像阿闍世王一樣懺悔往生,品位還在我們上面,我們還不如他,這個很有可能。

所以對於世間造作罪業的眾生,我們也是恭敬,恭敬不讚嘆,這是五十三參裡頭教給我們的。為什麼不讚嘆?他的言行,不可以做社會大眾的榜樣。善財參學,善知識裡面有造惡的、有行善的,行善是社會大眾好榜樣,善財都讚嘆,行惡的不讚嘆,都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但是禮敬,決定是平等的,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貢高我慢。如果有貢高我慢,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懺悔。為什麼?是菩薩道上最大的障礙,念佛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你一個人要特殊,要高過一切人,阿彌陀佛縱然慈悲答應你去,其他的人跟你不能相處,你還是去不了,這個道理要懂。

過去李炳老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人。我們要想一想,他這一句話的意思。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習氣毛病不除。習氣毛病里最嚴重的是貪瞋痴慢,貪瞋痴慢表現在事相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念頭障礙了自己往生,縱然一天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只能在佛門裡面修一點痴福。為什麼說他痴福?貪瞋痴慢沒斷,所修的福就叫痴福,福報他會在六道享。六道裡頭決定不是人天兩道,多半都是在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錯了!大錯特錯!

由此可知,經文真正重要的,就是「誹謗正法」這一句,我們萬萬不可以做,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要養成一個習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養成一個壞習慣了,很想改,很不容易改過來;不是不想改,真想改。古人的教學是在童年,好教,從小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這兩句話很有道理。我們這一生非常不幸,生長在戰亂的時代,沒有受到好的教育,誰來教我們?現在更困難,古聖先賢的教誨,幾乎被社會大眾遺棄了,忘失了。可是唯有這個教學,才能夠救自己,才能夠救度一切眾生。

過去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師告訴我,教學的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以前。父母教誨,老師教導,嚴格的訓斥,所以嚴師出高徒。二十歲以上,他成年了,在中國古時候行冠禮,成年人了。成年人,他有過失就不好講了,講了難為情。所以二十到四十歲有過失,善知識對你只能夠暗示,決定不明說。為什麼不能明說?成年人都要面子,父母、老師也都要顧及,要維持你的尊嚴;但是你有過失,暗示你,希望你能從暗示裡面回頭覺悟,改過自新。所以中國的詩詞歌賦,多半都是含著暗示,不說穿。四十以後,再有過失,暗示都不可以,不說了;你有善的地方,稱讚你,你有過失,絕口不提;也就是說四十以後,不能教了。可是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所遭的難,大難!這個難就是《無量壽經》上講「先人不善」,先人是我們的父母、老師;「不識道德」,他們對這個大道理不清楚、不了解;「無有語者」,沒人教我們;我們今天所作所為,一身的罪業,佛菩薩看到原諒我們,「殊無怪也」,不怪我們。

我們今天對於社會廣大民眾教導,唯有講經說法。大家聽了,聽了覺得我有這個毛病,決不是說你,我們講經沒有對象的。你聽了,這個好像就是我的毛病,可見得你覺悟了。悟了之後,你要改。你聽懂,聽明白了,發現自己毛病了,給諸位說,這叫開悟。把自己毛病改正過來,那叫做修行,你是真修。知道自己毛病,要不肯修,雖悟不修,跟沒悟,沒有兩樣。所以學佛,真正有功夫,真正得受用,沒有別的,隨順佛陀的教誨,我們就成就了。凡是不能成就的人,雖然學佛,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還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種人這一生不能成就,只是在佛法裡頭跟佛菩薩結一個善緣;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出不了六道輪迴。

黃念祖老居士在大經註解裡面,引經據典提醒我們,毀謗正法的人,墮阿鼻大地獄中,不只一劫。這個世界壞掉了,成住壞空了,他轉到其他世界阿鼻地獄去受罪。如是輾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還沒有辦法出頭。什麼原因?毀謗正法,罪極重故。所以毀謗正法,破和合僧,是一切罪孽裡頭極重的罪業。我們翻過來看,如果是護持正法,培養弘法人才,那個功德一切諸佛如來說不盡。極重的罪業,極大的福報,都在一念之間。

這一次,李木源居士率領大家到中國去朝山參學。北京那邊的同修們,對他非常關心,請他在協和醫院做一個短暫的身體檢查。檢查的報告叫人看到很擔心,不太理想,北京那邊打電話、傳真告訴我。李居士十年前那一些X光照片,沒有送去給他們看,送去給他們看,那不嚇到了!這個體檢在平常人是相當嚴重,在他若無其事,他不是凡人,用凡人的眼光來看他,就會看錯了。為什麼?凡人有我,有我就會有病。菩薩無我,無我就沒有病,誰害病?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沒有自己。一切佛事,佛事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叫做佛事。如果成就,眾生有福,如果不成就,眾生沒福。

我們看看新加坡的同修有沒有福報?應當可以相信,聽經的人這麼多,念佛的人這麼多,這個地區有福報。我們這個道場,看起來還不錯,挺興旺的;但是跟古人道場比,差遠了。現在我們這個道場,每天講經兩個小時,念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但是晚上念佛的人不多。我們希望到明年,過了年之後,講堂講經應當有四個小時,每天要有四個小時。你們同學們要發心,現在你們每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希望明年每一個星期能講兩個小時,加一個小時;下午講兩個小時,晚上講兩個小時,要有四個小時的講經。念佛堂念佛的同修要多,挽救劫難,自利利他,真實功德。我們再要不認真的乾,災難降臨的時候,後悔就莫及了。要知道,我們在這個念佛堂念佛,功德無量無邊。只要你在這裡念,字字句句、聲聲佛號,都是回向給這個世界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是為這個念的,這就是回向。我到這兒念佛,不是為我自己一個人,為一切眾生。

所以念佛、聽經,聽經,鬼神都要求聽經。現在有很多人不曉得,我們二樓齋堂,那個地方電視播放講經的錄相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有很多人說,這一個人都沒有,電視忘了關!不是忘了關,是鬼神要求。所以也有同修問他,你要聽經為什麼不到講堂來聽經?為什麼不到念佛堂去念佛?他們說,講堂的光太大了,念佛堂、講堂有佛光,他們要進這個門來的時候,他說他們很難過,受不了,要求在二樓。所以我們給這些鬼神,給他皈依,給他傳授三皈,他們在那裡聽,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我們此地鬼神要求聽經,上一次你們也聽說過,杭州東天目山齊居士給你們做報告,那一邊的鬼神也要求聽經。他們那邊每天也播放,大概是兩個小時的錄相帶,鬼神要求增加時間,兩小時不夠。但是他們山上沒有電,他們播放錄相帶,用自己自備的小發電機。可是還是要答應鬼神的要求,多播放一些時間,鬼神都要求聽經。最近我又聽說,中國大陸也有許多鬼神要求聽經,要求念佛。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再要不乾,後悔莫及。

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有幾句話開導我們,他說:五逆謗法,不得往生,是佛的方便說,佛的意思勸勉我們不要造重罪,意思在此地。五逆十惡,毀謗正法,只要到你臨終的時候不毀謗,也能往生。臨終時候懺悔,過去毀謗錯了,都能往生。可見得佛家的慈悲,真正是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要記住,人生在這個世間苦短,中年以上的同修都已經有這個感觸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感觸非常明顯。想想過去六、七十年,就像在夢中一樣,如同昨天一樣。既然覺察到人生苦短,何必造業?

佛法裡面說得太多了,「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造作罪業?何必跟人過不去?你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做損人利己之事。翻過頭來,多做損己利人之事,這是你修福,你將來都能帶得去的。我們自己在短短時日裡頭,受一點兒苦難,算什麼?要想到來世時間長,無論落在哪一道時間都長;你要能夠生天,享福的時候長;你要墮三途,受苦的時間長。唯獨人世,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不能不覺悟。佛教給我們的話,句句都是好話,句句對我們有真實長遠的利益;不是利益他,利益我們。

佛教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修六波羅蜜,六種圓滿。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全心全力去做利益社會、利益民眾,利益眾生的事業,這叫菩薩業。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只有一個真誠的善心,真誠的善意,真誠的善行,這就是發菩提心,修菩薩道。這是真實的,除此之外,全是假的。假的,不能幹,我們要乾真的。真正能存三善,力行三善,你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天災人禍你都能夠避免,這是真實的。決定不能夠造惡,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要能夠悔改,改過自新就好。

造作一切罪業的人,多半是不能夠相信佛法,縱然也在佛門裡面受過三皈五戒,那是形式上的,不是真實的。他對於什麼叫佛法,他並不理解,甚至於錯解了,曲解了。這些都是聽經少的原因,所以經教要多聽,常常聽,我們的錯誤觀念才能夠轉得過來。我們同學當中,不僅是在家,出家的同學許多錯誤的觀念,依舊轉不過來,日常生活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什麼原因?聞經鮮少,太少了。我們這才明了,為什麼世尊當年在世,苦口婆心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每天講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為的是什麼?為勸化一切眾生,覺悟回頭。為令一切眾生得利益,不為自己,他自己早就成佛道了,還要搞什麼?諸佛菩薩只有一個為眾生,我們要想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習,念念也要為一切眾生。

造作罪業的人,佛經裡面講他的罪障說得很多很多,平常我們講二障、三障,這是總說。障礙太多了,無量無邊,說不盡。一般說來,第一個遇不到修學的機會,不見佛,遇不到善知識,這是重障。為什麼?見佛,能遇善知識,這一生得度的機會就有了;如果這一生遇不到,必定是隨業流轉。第二種障礙,不得聽聞正法。縱然見到佛,遇到善知識,他有障礙,不能聞法;凡是到講經說法,他總是有別的事情障礙他,這個障比前面一個還要重。聞法才能覺悟,不聞法,遇到佛,遇到善知識,能種一點兒福,決定不能夠轉迷成悟。佛法教學的關鍵,就在轉迷成悟。佛家常講,初學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這是福,修福;第二個階段轉迷為悟,是修慧;福慧雙修,才能夠轉凡成聖。如果只做到第一條轉惡成善,你來世享人天福報,出不了三界。要想脫輪迴、出三界,一定要智慧,一定要轉迷成悟,這是佛法教學的中心。第三種障,不得承事諸佛。這是當然的,這一層是難,在我們這個世間不容易做到。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辦到了,你每天都可以去供養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這從果上講,前面兩種障是從因上講,這一種叫果上障,你沒有能力任意親近一切諸佛如來。

我們修福修慧,實在講,就是希望能成就圓滿的功德。可是我們細細想想,哪一個人不造罪業?這五逆罪,其他的罪業更不必說了。我們對於父母,雖然沒有殺害,欺騙父母,很平常的事情。殺害父母的罪極重,欺騙父母的罪也不輕。欺騙老師,那更不必說了。考試還作弊,作弊不就是欺騙老師嗎?不肯認真努力用功讀書,騙老師,騙取分數。所以你從佛經裡面來看,罪過都不輕;但是只要我們能夠回心轉意,只要能夠懺悔念佛。「念佛」這兩個字的意思無盡的深廣,為什麼?《華嚴經》上給我們說,任何一個法門都圓融含攝一切法門。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含攝一切法門,門門都如是,我們哪裡懂這個道理?

念佛要怎麼個念法,才能夠圓攝一切法門?我們將佛法歸結一個總綱領,讓諸位容易記,容易學習。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慈悲的心,我們用這個心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看得破,放得下,自在、隨緣而不攀緣,這叫念佛。所以這十句,每一句裡面都圓攝其他的九句,這樣念佛是真正回心懺悔念佛。縱然過去無知,造作五逆十惡,我們臨終還是能往生,阿彌陀佛真正是大慈大悲。可是你如果一生不肯回頭,不肯改過,那就沒有法子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諸位在家的同修要真正發心,對於家裡面的兒女要好好的教導。學校教育雖然不講了,社會大眾我們也看不到了,我們從家裡頭做起。我在這兩年來,聽到英國人已經在開始做了,他們做得很好,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有佛學的課程,他們從根紮起;幼稚園、國小、中學、大學,都有佛學課程。澳洲現在跟進,澳洲最近也開始從幼稚園做起,我上一次到澳洲去訪問,澳洲一些官員希望我們提供他教材。我回來之後,給我們培訓班的同學們說,希望同學們留意,我們編一些教材,提供他們做參考。外國人覺悟了,外國人回頭了,我們還在痳木不仁,還不知道回頭。

所以我就想到了,外國人何以能想到這個問題?英國是基督教的國家,澳洲也是基督教、天主教的國家,怎麼想起來學佛,還要教小朋友從幼稚園學起?我想這都是在七十年代,受湯恩比博士的影響,湯恩比博士的話沒有白說。如果他們真認真,從小就來教導佛法的課程,湯恩比博士的功德就太大太大了。我們知道,歐洲人在這兩、三個世紀,造作的惡業極重,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基督徒、天主教徒深深相信末世的預言。前天還有一個雜誌社來訪問我,問我對於他們講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的看法?這是從《聖經》裡頭來的,講到世界末日。看看現在全世界的災難,好像世界末日的徵兆,愈來愈明顯了。雜誌社以這個主題,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告訴他,佛教裡頭沒有世界末日的講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一萬年,佛法滅了之後,《無量壽經》還繼續存在一百年,這個經最後滅;《無量壽經》都沒有了,還有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還延續相當一段時間。所以我們佛弟子們,看這個世界還挺樂觀的,不像他們那麼悲觀。

但是我告訴他,災難肯定是有。災難從哪裡來的?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在經上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什麼?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什麼?我們的思想行為。我們的生活環境,隨著我們思想行為在轉變;換句話說,我們的心善行善,我們的環境就會好轉;如果心不善,行為不善,我們的環境就會變壞。壞,就是天災人禍。所以從佛這許多教誨當中,我們細心去觀察,現在這個世間的人,他們每天想什麼?他們看的是什麼?聽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仔細觀察,就知道這個世界是治世還是亂世,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現在社會大眾宣揚正法,他不來聽;我們供養這些佛像,他不要看。他要看些什麼?看些奇奇怪怪的,妖魔鬼怪,我們看到非常恐怖,他喜歡看這個。我們這個梵音,他不喜歡聽,他喜歡聽噪音,你說有什麼辦法?那些音樂,我們都不能忍受,他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就曉得,這個世間有劫難,空前的劫難。要挽救這個劫難,唯一的方法,現在只有靠宗教了。所以我深深希望每一個宗教裡面傳教師、宗教領袖們,要認真負起教化眾生的使命,我跟每一個宗教往來,目的在此地。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只有從這個地方想方法來補救,希望能夠轉移人心,希望大家都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其他宗教雖然不說,但是斷惡修善是所有宗教都講的。我們能夠把這一條做好了,這個世界就有救,劫運就可以轉。

在佛門裡面,針對現前社會大眾的根機,化解這個劫難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三世諸佛應化在世間,一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宣說彌陀法門,救度一切苦難眾生。不是說其他法門不好,其他法門都需要很好的根性,為什麼?沒有帶業成就的說法,都是要斷惑證真;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斷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這才能超越十法界,證得法身大士的果位。都不容易,我們現在眾生根性做不到。做不到,這不得已,只有求阿彌陀佛,求帶業往生。這裡講造五逆重罪,毀謗正法,只要你能真正徹底回頭,改過自新,念佛還是能得生。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法門,道理在此地。想一想,其他法門我都沒有能力學,這個法門還可以。學了幾年,自己具足信心,確實依照這個法門能成就,肯定能往生。所以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無論在言語上,無論在態度上,絲毫疑惑都沒有。

所以古德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以念佛往生的願為本願中心。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經教不能不探討,不能不透徹,為什麼?如果不透徹的理解,迷信本願念佛有沒有成就的?成就的人不能說沒有,有。哪一種人?有善根福德的人。實在說,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錄》裡面,那一些念佛往生的人,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的,什麼本願不本願他完全不懂,人家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老實實天天念,最後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坐著走,很多。他們為什麼成就?他們成就只有一個條件:「老實念佛」,他老實。老實人是心裡沒有妄想,有個本願都是妄想,所以他能成就。

他成就品位還高,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比不上他?我們天天打妄想。展開經卷,從頭念到尾一直打妄想,這怎麼能成功?所以說經要會說,聽經要會聽。會說,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要離相。會聽,馬鳴菩薩講「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會聽。果然能夠離一切相,像這些念佛往生的,死心塌地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他這個腦子裡頭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這種人決定往生,絕對是高品位的往生。他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我們不如他,比不上。

如果有妄想、有雜念,沒有別的辦法,就深入經藏,深解義趣。真的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一切放下。所以我們放不下的原因是沒有看破,要想看破,一定要靠經教。世尊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沒有別的,幫助我們看破而已。只要看破,放下不難,一念之間就放下,念頭就轉過來了。這一念轉過來,就轉凡成聖。我們今天困難,就是轉不過來;轉不過來,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總是轉不過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希望把講經的時間再增加兩小時,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這一願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十七集)1999/10/30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67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經文第七行,看第十九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這一願非常重要,「聞名發心愿」。我們如何知道它重要?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世尊為我們開示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第十八願所說的「十念必生」,這是一向專念;這一願就是教我們要發心,只有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所以這兩願是相表里,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就沒有空過了。這個身在這世間,古人所說的最後身,無量劫來到這一生為止,我們畫了個休止符了,再也不會到六道來輪迴,決定往生淨土。下一次如果再來,是乘願再來,決定不是凡夫,不是業力來受生的,下一次再到這個地方來,願力受生的,這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僅是下一次到這個世間來受生,願力來的;如果功夫好的人,現前就能夠轉業力為願力,不需要到極樂世界打個轉來回,現在就轉了。有沒有這種人?有,自古以來,就很多。那我們願力轉過來了,將來往生能不能去?給諸位說,往生那就隨你自己意思,自在往生了!這是淨宗無比殊勝的法門。

願文裡面我們要特別留意,『我作佛時,十方眾生』。「我」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世尊在許多經裡面都給我們介紹,他已經作佛了。「十方眾生」,這沒有差別,當然包括我們在內;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不分國籍、不分族類,這個族類是十法界,不分宗教信仰,統統包括在其中,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可是我們概念當中多元文化,範圍還是有限,為什麼?因為多元文化沒有把畜生包在裡頭,我們講多元文化只是講人道,不分國家界限、不分民族界限、不分種族界限、不分宗教界限,畜生沒有在裡頭,餓鬼道沒有在裡頭,天道沒有在裡頭,地獄道也沒有在裡頭,所以我們的多元文化跟佛比起來是少元文化,而不是多元文化。

佛家這個「十方眾生」,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多元文化,我們要能體會、要能認識,你的心量要拓開。處處是個小心量,菩提心發不起來,菩提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菩提心是究竟圓滿覺悟之心。你發這個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相同,跟十方諸佛菩薩的心相同,大乘法里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都能成就。大乘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小乘人沒有發菩提心,他出不了十法界,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大家要懂。怎麼個念佛法?這個地方又教我們,你看末後,「一心念我,晝夜不斷」,念佛是一心念。我們現在念佛三心二意,講到後頭我再跟諸位詳細報告,你要曉得怎麼個念法、怎麼個發心,你就決定得生。所以「十方眾生」包括我們在裡面,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覺悟?我們肯不肯乾?

下面說:『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但是經上講的是「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南無」不是名號,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現在我們到中國,中國人對人尊稱,尊敬的某某先生,南無就是尊敬,就是這個意思;要用現代話來說,尊敬的阿彌陀佛。我們要懂得意思,名號只有四個字。聞名,我們現在都聞名,這個說法含糊籠統,你要認清楚這個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大乘經裡面的「聞」,那個意思就深了,這個聞是菩薩修學的聞、思、修三慧。如果要不是菩薩聞思修三慧裡面的聞,我們今天所有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應當統統往生了,為什麼古德還常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真正往生不過三個、五個而已,那一萬個都是聞名的,為什麼真正往生只有二個、三個、五個?由此可知,這個聞是菩薩三慧裡面的聞。那真的是三慧裡面的聞,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人決定得生,決定作佛!

「三慧」,那個慧是什麼?那個慧是戒定慧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是說大乘法一定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我們有沒有持戒、有沒有修定?念佛的人要不要持戒、要不要修定?如果說念佛人不需要持戒、不需要修定,這個話說錯了,對於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產生障礙。我們要記住,世尊開導我們這個法門,基礎是「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就是戒。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遭遇到家庭、國家的變故,真正覺悟世間無常,所以才回心轉意,求生淨土,她有這麼一個念頭。這淨土在哪裡?她不知道,向世尊請教。世尊很慈悲,世尊也不主動勸她,世尊將十方諸佛剎土以神力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她都看到了,看了之後,她選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不是釋迦牟尼佛勸她到極樂世界,她自己選擇的。選擇之後,世尊對她讚嘆,她選對了。向世尊求教,如何能夠得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沒有講方法之前,先講淨業三福。你們想想看,淨業三福如果不重要,釋迦牟尼佛何必講?告訴你,你老實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世尊沒有這個說法。我們讀經,這些地方關鍵之所在,非常重要,怎麼能疏忽?

淨業三福是持戒,尤其是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沒有?如果這條沒做到,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三千個大頭,都不能往生,這是跟你講真話、講實話。何以故?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經上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我們自己要把自己養成上善之人,才有條件跟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做同參道友。他們是上善,我們是上惡,那怎麼行?阿彌陀佛再慈悲,拉著你去,到那個地方,你看到那些人看不順眼,那些人看你也看不順眼,你進不去。不僅僅是西方極樂世界,世尊在末後告訴我們,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兩句話多麼重要!三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這些人都是未來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什麼法門你都學不成就。

所以淨業三福,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特別把它提出來,來介紹、細講,真正希望這一生當中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不能不認真乾!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看能對得起父母嗎?能對得起老師嗎?佛把這兩句話擺在最前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用中國話來說,「孝親尊師」,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所以我為大家介紹,我肯定的說,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孝道、師道,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到這個地方圓滿;孝道圓滿了,師道圓滿了,就成佛了。徹始徹終,佛的教學就是「孝敬」而已,孝親敬師,沒有別的。我們不在這上奠定基礎,這一生勢必要空過了。

我們今天有把握往生,把握在哪裡?我這個基礎紮實,我做到了。修行修什麼?修正錯誤的行為,過去不懂得孝親,不懂得尊師,現在聽了佛的教誨,我們明白了,把不孝修正為孝順,把不敬修正為敬師,根扎到了。以前我們對一切眾生,實在講沒有慈悲心,尤其對於不善的人、不善的事、不善的物,毫無慈悲;現在我們把它修正過來了,不但對於善人、善事、善物,我們有愛心,對於惡人,對毒蛇猛獸,我們也有愛心,這叫修行。如果對於順境還有貪愛,對於逆境還有厭惡,我們沒有修行。天天聽經是一樁事情,行?沒修。信、解、行、證,你只有信、只有解,沒有行,古人說得好,「有解無行,等於不解;有解無信,等於不信」。我們在佛門裡混了一輩子,「信解行證」四個字一個都沒有,依舊是個輪迴心造輪迴業。用輪迴心念阿彌陀佛,也是造輪迴業,還是要搞六道輪迴。

諸位如果要是看看灌頂法師,這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我過去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讀他的註解,他的註解叫疏,讀他的註疏,他在末後列出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句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那個時候年輕,剛剛學佛,我看了這一句非常疑惑,我向李老師請教,念佛再不如法,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李老師聽到我這個發問,他說:好,這是大問題,我不給你一個人說,我到講經的時候跟大家來講解。念佛人何以會墮阿鼻地獄?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背了佛法,違背佛法,破壞念佛人的形象,一般社會大眾看到這個形象,嚇得不敢念佛,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樣結罪的,我聽了之後才恍然大悟。所以古人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修道的人很容易墮地獄,原因是什麼?他破壞佛法形象,讓人一接觸,學佛原來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佛不能學!是從這個地方結罪的。灌頂法師那一篇開示,非常值得我們警惕,他從地獄道一直講到佛道,十法界,念佛人十法界不一樣,你到底生到哪一個法界?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白。

三福第二福,小乘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沒有前面這一福,第二福就沒有了。這個三福就好像三層樓一樣,第一層人天福,第二層小乘福,第三層大乘福,你人天福報都沒有,哪來的小乘?三皈談何容易,不是說在佛門裡面,佛菩薩面前念個皈依咒,你就得了三皈,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真的皈依了,皈是什麼?回頭,依靠。三皈,佛法僧三寶,怕你看到這些字起了誤會,著了相,所以唐朝禪宗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三皈,他不用佛法僧三個字,他用「覺正淨」,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再跟我們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個解釋我們就清楚了,不至於發生誤會。

怎麼皈依?我們就想覺正淨的反面,就是我們現前的狀況。覺的反面迷,我們迷惑顛倒,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是你真的皈依佛。正的反面,邪知邪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六道凡夫知見都不正,不要以為我的想法正確,我的看法正確,錯了。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什麼時候你證得阿羅漢果,你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相信我的意思正確的。阿羅漢證得了正覺,菩薩證的是正等正覺。如果不承認自己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你就沒有辦法回頭。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同學們,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說,放棄自己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誨,我們依經,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就是回頭,就皈了,回皈了,依靠佛的教誨。我們現在沒開悟,沒開悟我們就離不開佛、離不開法。法就是經論,經上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做,經上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就不做,依教奉行。

最基礎的教法,最根本的教法,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奉事師長,我們做了沒有?佛教我們修慈心,我們有沒有慈悲?不殺,不但不殺,絕不惱害一個眾生,如果令一個眾生生煩惱,我們就有過失了。修十善業,十善做了沒有?這是佛教我做的,這是最低的,最起碼的。如果我們都沒有做,我們學的是什麼佛?我們還要想往生,往生是一定的,往生阿鼻地獄也是往生,往生到哪裡去?災難多,迷惑多,我們不能不這樣說,從前老師講經說法很含蓄,點到為止,現在怎麼點都不會覺悟,只有統統說出來;統統說出來你覺悟,那你就很了不起,含蓄誰懂?所以今天決定不可以再欺騙自己,欺騙自己沒救!三途墮進去容易,出來可就不容易了,所以這是不能兒戲,決定不能開玩笑,你要在這上疏忽了,那你將來的虧吃大了。別人怎麼搞法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要把自己照顧好,一定要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

我們淨宗在三皈裡面特別著重「淨」,淨是什麼?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一心念佛,一心是清淨心,二心就不清淨。什麼叫一心?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憶佛念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事情難!你要問我,我怎麼修的?我怎麼念的?我告訴你,我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法。《華嚴》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差別,我是這個念佛法。蚊蟲螞蟻也是阿彌陀佛,妖魔鬼怪也是阿彌陀佛,樹木花草都是阿彌陀佛,《華嚴經》上佛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阿彌陀佛。那你問我,我念得錯不錯?我念得不錯,為什麼?我有根據,根據是淨土三經,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西方世界六塵全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你六根所接觸的全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佛法,跟你們念的不一樣,你們阿彌陀佛之外還有其他的佛,我沒有,其他的佛都改名叫阿彌陀佛。一心稱念,一向專念,這個我們心覺悟了,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第三福裡面,第一句「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薩才發菩提心,二乘還沒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今天幾個人懂因果?真正相信因果,決定不會造惡因。我們在佛經上讀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跟眾生就不一樣。菩薩覺,眾生迷;迷的時候敢造罪業,敢造惡因,果報現前,那時候害怕了;菩薩不怕果報,菩薩怕造惡因,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很小心,很謹慎,絕不造惡業,他不造惡業,當然就沒有惡報。菩薩覺悟,我們迷惑,起心動念都是罪業,地藏菩薩《地藏經》上講的。

空一法師回來之後跟我說,他在中國大陸講《彌勒菩薩所問經》,前面供彌勒佛像,兩次彌勒佛像都打破了,所以他來問我。我說不可以供彌勒佛像,除非什麼?什麼佛菩薩像都沒有,可以;如果你能夠找得到其他佛菩薩像,不可以。應該供什麼?本師釋迦牟尼佛;經是他講的,我們今天升座,代佛說法,求佛加持,一定要供釋迦牟尼佛像。這是你們講經的法師以後要記住,不管講什麼經,統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本師,你怎麼可以把本師換掉?不可以的;我們前面,本師在前面。但是我們這個講台上供養地藏菩薩,為什麼供養地藏菩薩?本師教我們的。世尊滅度之後,到彌勒菩薩降生之前,這一段時間很長很長,沒有佛住世,所以世尊把教化眾生的使命委託給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這一個時期的代理佛,我們供他可以,他是代理佛。這個事都要有根據,不可以隨便供的,我們一切依教奉行,這才是佛弟子。

「深信因果」,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是功課。同學們有些人不錯,來找我:法師,你看到我的過失,你要給我說。還很難得,還來說這個話,我跟他講道理。我在求學的時代,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教訓學生,教訓兒女,都在童年,沒成年;男子還沒有滿二十歲,可以教訓他,女子沒有滿十六歲,女子十六歲成年,男子二十歲成年,可以教訓她,成年之後就不可以,成年之後不能講,他有什麼過失毛病不可以說。不可以說怎麼辦?暗示,也就是我們常講點到為止。那他不懂?不懂就算了。四十歲以後就不能說過失了,暗示都不可以,為什麼?人到四十,到晚年了,你要懂得,古人常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以後就是晚年,你們報紙上天天看訃聞,不到六十歲走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人到這個年齡再沒有人說你過失了,暗示也沒有了,我們怎麼辦?有過不能改,將來決定墮三途。唯一的辦法讀經,所以佛教你「讀誦大乘」。

大乘經怕你念不懂,祖師特別慈悲,印光大師大家都知道,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的話。印祖怎麼教我們?教我們念三本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為什麼他要教我們念這三種書,不教我們讀誦大乘經典?這三種書念了之後,很容易發現自己過失,沒人給我們講了,我們只有自己常常念。所以我過去在台灣,把《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訂做晚課,我勉勵同學們,晚課做完之後,《太上感應篇》念一遍,認真反省,裡面所說的善法我們有沒有去修?所說的惡法我們有沒有斷?

讀誦大乘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改過自新,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不知道自己有過,總以為自己心善、行善,每天做很多好事,做許許多多功德,都沒有人稱讚我,還有找我痲煩。我對得起別人,所有一切人都對不起我,迷惑到所以然處!究竟怎樣救自己?除了讀經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要多讀,古人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天天讀,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真讀書的人他真乾。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他那些簡短的開示,一再的告訴我們「真乾」!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沒有乾,聽是聽了,學是學了,沒有落實在生活上,沒有把我們錯誤的念頭改過來。改過最殊勝的從心上改,從行為上改還改得不徹底,心上改是徹底改過來了,那就叫真乾。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看不清楚,看到這一面,那一面沒看到,看得不圓滿,看得不完整,所以許許多多造作的時候,惹起後面不好的果報,這些事情太多太多。那用世間話來說,你的學問修養不夠,你的見識不夠,我們自己要不努力怎麼行?是非曲直都顛倒了,所以讀誦大乘就非常重要了。今天我們讀誦大乘,還是要守住印祖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念《了凡四訓》,一定要念《感應篇》。《感應篇》文字不多,一千三百多字,天天要念,《了凡四訓》至少一個星期念一遍,這叫紮根的教育。我們學佛不能沒有根,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不在這兩部書上下手,所有一切修學全部落空。

「勸進行者」是大慈大悲,幫助別人。我們自己回頭了,幫助別人回頭,這個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世出世間第一等功德的事情,就是幫助別人回頭,幫助別人覺悟。恩德當中也是這個第一大,佛的恩德,世出世間無與倫比。佛對我們什麼恩德?幫助我們覺悟。我們要不接觸佛法,要不讀佛書,我們怎麼會覺悟?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菩提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所以念佛有戒、有定,這是說出「聞」,聞是三慧裡頭的聞,不是我們這裡隨隨便便聽聞的聞,那你就把這個字搞錯了。這一聞就明了、就覺悟,這個明了、覺悟就用「思」這個字做代表。所以要曉得聞思修三慧,這三個字,三是一,一而三,不能分開,沒有先後,這才叫做菩薩的智慧。你要把它分成三個,聞是聞,思是思,修是修,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聞是代表接觸,眼見、耳聽、身觸,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用一個「聞」做代表;這一接觸,你就通達、就明了,通達明了用「思」做代表;這一通達就不迷了,不迷就是「修」。所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一次完成,沒有先後次第,這叫三慧。我們做不到,阿羅漢也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如果將聞思修三個字分開,我們都能做到。所以一定要懂得,三慧那個慧,聞慧、思慧、修慧那個慧,慧是戒定慧之慧,你智慧不開,你決定沒有聞思修,沒有三慧。智慧開了之後,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三慧現前。我們也可以說,戒定慧的慧是根本智,菩薩三慧是後得智,戒定慧的慧是智慧的本體,三慧是智慧的起用,體用不二,這個說法諸位就比較上清晰一點,概念就比較搞清楚了,不可以誤會。這是「聞我名號」。

聞名之後一定發心,為什麼?三慧起用,決定發心。發什麼心?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他的心覺悟了,一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他就覺悟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這個名號全部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聽到這個名號焉能不覺悟嗎?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搞是非人我,不覺!為什麼不覺?不懂名號的意思;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不知道,所以他不覺。這就是為什麼名號功德這樣殊勝,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去作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領著大家念佛?天天講經說法好辛苦。你們想想如果你是釋迦牟尼佛,你怎麼作法?我相信你一定領著大家念佛,不要講經,這多舒服!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要教理搞通才行,不通不行。可是也有不通的人,他念佛也能往生?那是過去生中學過教,學通了,他不是不通,他本來是通的,偶爾一個地方阻塞,搞得現在不通,但是現在教他念念,那個阻塞很容易就打破,他又通了,這樣才能往生。這就是佛法講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成熟,雖然不通教理,他也能往生,他是這一生不通教理,多生多世他學過這個教理,所以他能一心稱念,他能萬緣放下。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這一生當中又沒有好好的學,所以放不下,永遠在阻塞當中,他怎麼能成就?這一些理事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所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還是天天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

現在還有一樁事情,我聽同學們跟我說,中國大陸有不少的同參道友也都念佛了,說念佛想法師,糟糕不糟糕!這個觀念錯了。大勢至講「憶佛念佛」,你不可以說憶念法師念佛,你這個心有二用,你不是一心,你是二心,這樣不能成功。所以大陸同修回去要勸告大家,專念阿彌陀佛,不要想法師,想法師障礙你往生。我都把話說清楚,將來你不能往生不要怪我,我沒障礙你。我好像是在八五年、八六年,我在香港講經,我母親第一次到香港,我們在香港見面,從解放之後,我們相隔三十六年,第一次見面,她聽我講經。我下台之後,跟她談話,她就講她非常想念我。我就告訴她,從今以後不要想我,想阿彌陀佛,她能聽得進去。想阿彌陀佛好!將來我們都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就天天在一起嗎?想我還是搞六道輪迴,永遠不能在一起。想阿彌陀佛好!很重要很重要!千萬不要搞錯了,這是真正覺悟。

菩提心,意思很深很廣,為了介紹方便起見,古人常講兩種菩提心:一種是緣事菩提心,一種是緣理菩提心。從事上講,就是通常所說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在本經裡面,四十八願就是菩提心,阿彌陀佛所發的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那個眾生很可惡,那個眾生我討厭他,還度他嗎?可見得我們菩提心是假的。喜歡你,我就度你,其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哪有能力度別人?全是講假話!這一個心一發,你的心就得平等,所以真正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發這個心就是此地講「十方眾生」,你關懷十方眾生,愛護十方眾生,全心全力幫助十方眾生,這是菩提心發起來了,你怎麼會對眾生有好惡這個念頭?對一切眾生還有愛好、還有討厭,你的菩提心沒發。惡鬼現前,惡魔現前,你也愛他,你也要去幫助他,這才叫菩提心。今天你要看到惡鬼惡魔,都嚇死了,嚇呆了,菩提心嚇跑掉了,不行!菩提心跑到哪裡去了?

一定要知道怎麼個發法,發了之後要兌現,要把它落實。要落實,那自己一定要修行,修行從哪裡修?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我為什麼要斷煩惱?為度一切眾生斷煩惱,不是為自己。為自己斷煩惱不是菩提心,你菩提心量太小了,那是為度自己,不是為度眾生;二乘心,不是菩提心,二乘沒有菩提心。我為一切眾生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我們今天在這裡有沒有學法門?沒有資格學法門。所以我勸同學們在無量經典裡面選一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八個字什麼意思,你懂不懂?一門深入是修定,長時薰修是從定裡頭開慧,我們今天走的這個路是戒、定,是從這裡下手。如果一開頭你就學法門,你決定失敗,你決定錯誤,為什麼?智慧沒有開,你所學的那些法門,清涼大師說得好,「增長邪見」,不是增長智慧,是增長邪見。什麼時候才學法門?智慧開了。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文殊是他的老師,他在那個會下做什麼功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做這個工作,他修戒定,斷煩惱。一門就是斷煩惱,一門就是修清淨心。煩惱輕了,我們不能說斷,斷太難了,煩惱輕,智慧長,你再涉獵其他的法門容易了,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佛法修行的秘訣。我為什麼特別感謝李老師,這個秘訣他老人家傳授我的,我在他會下,十年學五部經。你們在佛學院一個學期都不只學五部,我十年學五樣,而且這五部經你們要聽聽的時候,你也許就不以為然了。我第一部學小乘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二部學《佛說阿彌陀經》,第三部學《普賢菩薩行願品》,都是小東西、小分量;第四部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部學了個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

李老師的教學,一部學會了,才可以學第二部,一部沒有學會,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那什麼叫會?他老人家的標準,上台去講,講的要他認為可以了才行,他要認為還不行,那你還是要繼續學你這一部。方法好!一門深入,讓你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學《楞嚴》是三年,三年腦子裡就一部經,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能得定,能開慧。《華嚴經》我沒學過,《法華經》沒學過,《華嚴經》是我啟請的,是我們八個同學啟請老師開講《華嚴》,我是其中之一。我只聽一卷,《華嚴經》第一卷我聽完了,我到台北去講《華嚴》,我那一卷聽了,後頭七十九卷我都會講了。《法華經》我沒聽他講,我也會講了。

這個方法老師教的,我真肯學。他教我讀一部經,我就讀一部經,教我不可以看其他的經,我就不看其他的經,我就學會了。別的同學不相信,表面上跟老師學一部,其他的還搬一大堆,天天在那裡翻,天天在那裡看,不聽話!所以老師不是偏愛,老師教學平等的,我能夠得到,我聽話,我絕不違背老師的教誨。規規矩矩的學就是持戒,一心專注就是求定,你每天在研究、每天在講解那是慧,戒定慧三學這是打根基,奠定基礎。以後智慧逐漸逐漸開了,其他經教可以涉獵了,我講的東西很多,至少也有三、四十種,那些都不是在台中學的,所以紮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決定是先斷煩惱,斷煩惱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布施,一個忍辱。你們讀《金剛經》,《金剛經》我在台中學過,很認真的學過,我記得時間是一年。布施是放下,你要能放得下,它裡頭講六波羅蜜,這兩個講得最多,講得最多就是最重要的。首先你要能放得下,其次你要有耐心,你要能忍得過,然後你才會有進步,才有精進,才有禪定,才有智慧。所以你不能放下,你不能守規矩,持戒就是守規矩、就是守法,你怎麼會有成就?六波羅蜜我們要落實,樣樣放不下,不行!不能入門。老師選學生,實在講就選這兩個條件,你能夠放下,你有耐心,這個人就可以造就,他就要選擇來培養你,來幫助你,來成就你。這兩個條件沒有,緣不成熟,他就是想幫助,也不會成就。為什麼?你本身不具備條件,很重要!所以一定是先斷煩惱,六度就是斷我們六個煩惱,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切眾生六大煩惱,佛用這六個方法來對治。布施度慳貪,六道凡夫的貪心重,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捨不得放下,吝嗇。慳貪是?慳貪是餓鬼,古人常說「與鬼做活計」,這話什麼意思?天天過的是鬼生活、鬼日子,慳貪是鬼。現在過的是鬼日子,將來死了以後他作鬼去了。布施度慳貪,布施就叫你一切放下。

我從小沒有學佛,我喜歡讀書,非常愛書。我到台中去,李老師建一個,剛剛好那個時候,建「慈光圖書館」,還在籌備期間,我到台中去見他,他叫我到圖書館去。我收藏還有一些書,我把我所有收藏的書,全部捐贈給圖書館,我能放下,最心愛的東西我能夠施捨。所以你要落實,要有行動去表現,真正能放得下。李老師見我面之後,我捐獻了那些書籍,在這個圖書館做義工,他就很留意,真正發心想學。持戒,守法,決定依教奉行,老師怎麼教,我們就怎麼做。所以我一入門,他先給我三個條件,我確實遵守。第一個條件,我都跟諸位報告過,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出家、在家的大德講經說法,一概不準聽,我奉行。其他的法師、大德講經都不可以聽,那造謠生事還能聽嗎?更不可以聽了,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從今天起,你看的書,無論看什麼書,要經過他同意,老師沒有同意的,什麼書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不承認,一律作廢,跟到我從頭學起。這是持戒,完全遵照他教導的方法去做,老老實實,我們才有成就。他教你,你要不肯聽,那就無可奈何,就沒法子了。

此地演培法師是我的老友,已經往生了。他非常可惜,他在作小沙彌的時候,他童年出家,親近諦閒老法師,這是清朝末年、民初一代高僧,他跟我說諦閒老法師對他也是這三個條件。到以後我們才明白,這三個條件是祖祖相傳,看到這個學生可以造就、可以栽培,用這個戒律來限制你;至於不能造就、不能栽培的,沒有這個條件。我在台中同學當中一打聽,老師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他,只對我一個。為什麼不對別人對我?我能守,別人不能守,你要求他,陽奉陰違,他做不到。老師有智慧聰明,你做不到,不限制你,你肯做,限制你!

諦閒老和尚也要求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在諦老那裡住了還不到一年,開小差跑了,偷偷的跑了。跑到哪裡去?跑到廈門南普陀親近太虛法師,太虛法師在辦佛學院,他動了心,跑到那裡親近太虛法師。太虛法師教學跟諦閒法師完全不一樣,太虛是新派的,採取西方這種教學制度,開很多課程,請好多老師,就是現在佛學院;諦閒老和尚教學,是自古以來師承。所以我是從師承里學出來的,不是佛學院學出來的。師承,老師對學生決定負責任,只要學生肯學;不肯學,那是沒辦法。肯學,老師對學生負完全責任,這個恩德就大了。

所以都從斷煩惱下手,煩惱斷了之後,才有能力學法門。我們看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戒定慧三學成就了。慧一開,老師就不限制了,出去,趕緊出去,去參學去,什麼人講話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完全開放。為什麼以前不開放?以前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怕你接觸之後,你被人誘惑了。現在你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只要有這個能力,你出去,去參學,古人講出師,你有能力可以,現在講畢業;沒有這個能力,畢不了業。有這個能力才可以畢業,老師就讓你出去,不會多留你一天,為什麼?多留你一天,對不起你。所以在老師會下成就什麼?根本智;出去參學,圓滿後得智,你的智慧才真正圓滿,那個時候才「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智慧沒有開,不能學多法門,學多法門決定有障礙。這是發菩提心,從事上講要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境界,要不斷的提升,所以末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自己不能夠把境界逐漸向上提升,你得不到真實受用;真實受用完全在提高境界,這個時候學佛才法喜充滿。

今天我收到一個同學給我寫了一個條子,哪個人轉給我的,我也不曉得。他就是講念佛念得非常煩惱,常常聽到我說念佛法喜充滿,他這個法喜就是起不來,天天生煩惱,問我怎麼辦?還是老老實實念下去。為什麼有煩惱?你的妄想雜念太多,你的功夫不得力。念佛要放下,念佛堂法師,領導念佛堂的法師叫堂主,堂主時時刻刻提醒大眾,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一句佛號,這警策的話。一面念佛,一面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憂慮、還有妄想,你功夫怎麼能得力?再重要的事情,進了念佛堂都放下,不去想它,等我念好佛之後出來再想,再辦事。你出來就有智慧了,沒有進念佛堂辦這個事情怎麼想也困難,念了佛之後出去再想,一想就通了,事情就辦好了。但是你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你佛也沒有念好,是事情也沒有想好,你兩邊都錯了。所以念佛同修要記住,念佛的時候,天大的事情都放下,都不要理會。佛號一堂功課念完之後,離開念佛堂,該辦什麼事,再去辦事。這個樣子,你佛也念好了,事也辦好了,你兩面都得到。決定不能夠合在一起,辦事的時候又要念佛,事情也會辦糟糕,辦錯了;念佛的時候想事,佛號也念得不得力。所以還是不如法,如法決定得法喜充滿。如果再有疑惑,聽經;聽經是斷疑生信,轉疑為悟,所以經不能不聽。

我們這個道場殊勝,就是每天有講經、有念佛。講經雖然一天只有兩個小時,兩個小時對我們現在的根性,確實不夠,我們要想功夫得力,每天至少要四個小時聽經。可是一般人每天要找四個小時聽經,幾乎不可能,每個人有家庭、有工作,哪裡有這麼多時間?儘量找空閒的時間,要多聽經。理不能不明白,事不能不清楚,理事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才會放下。你現在學不通,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道理不懂,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他放不下。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很容易放下。你能放下,你的心是清淨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還會生煩惱,你完全沒有放下。

「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有一個講法,專求淨土。這個對我們現前這個境界的人來說方便,我學佛求什麼,我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什麼都不求,其他的樣樣都放下,那也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在在處處,隨緣隨分,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肯學的人。如何介紹?三輪演法。我們確實有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幫助別人,這個心很重要!我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說給別人聽,還要做給別人看,為什麼?你說人家才相信!你能說,你自己做不到,自己所做的跟你所說的完全相違背,人家不相信;必須把經典上教誨,我們要做到,別人就相信了。做給別人看,這才是真正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就是真正幫助自己;由此可知,愛護別人是真正愛護自己。愛護自己,不愛護別人,真正害了自己。這個道理不深,很淺顯,淺顯的事理,多少人迷惑,多少人都不懂。諸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諸佛菩薩有沒有得到利益?得大利益;什麼大利益?沒有人不尊敬佛菩薩,這是大利益。哪些人愛護自己,不愛護別人?看看中國歷史,古時候歷代帝王,愛護自己,他也愛護別人,他要不愛護這個國家、不愛護人民,人民會把他推翻,所以他也愛國愛民。死了以後,忘記乾乾淨淨,我問你,漢朝皇帝叫什麼名字,你能說得出來嗎?你說不出來。他雖然愛人,他裡頭更愛自己,所以不行,不能跟佛菩薩比。佛菩薩只愛眾生,完全沒有自己,所以一切眾生都尊敬佛菩薩、敬愛佛菩薩,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嗎?這都講得很淺顯。往深的地方講,往真的地方講,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個理太深了,一般人很難體會。

必須發心,他才能『修諸功德』。什麼是「功」?功夫,就是你很認真去修。「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所謂是一分耕耘則一分收穫,你才能有所得。修什麼功德?下面就舉出來,『奉行六波羅蜜』,具體給我們說出來,知道我們修什麼。佛在一切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的兩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住。六波羅蜜是一法,這一法裡面包括了無量無邊的佛法,一即一切;無量無邊的佛法,都可以歸納在這一法裡頭,這個六度法。

我們要常常去思惟、去觀察,然後才把自己的根性,根性轉!鈍根可以轉變成利根,小、始根性可以轉變成圓、頓根性。一切眾生根性不是天生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不定法。善導說得好,善導大師講念佛往生的品位,「總在遇緣不同」。他的話是個原則原理,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什麼緣故?也是總在遇緣不同,這話是真的。雖然佛在經上講,根性裡頭有不定性,不定性那個遇緣轉變容易;定性的,定性也能轉,不過就比較上痲煩一點就是了。不定性的遇緣他就能隨著轉,定性的那緣要相當深厚,他就能轉得過來,這個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得很多。尤其是世尊給我們表演,給我們做示範,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常隨弟子裡面,我們在經上常常讀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根性不齊,從上上根到下下根全都有。上根的人跟到釋迦牟尼佛,常常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兩、三年開悟的,七、八年開悟的,十來年開悟的,有!中下根人,二十年、三十年也覺悟了。由此可知,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絕了。

我們今天修學,雖然比不上佛祖那樣殊勝的緣分,在我們這個時代同學當中,我們的緣算是相當殊勝了。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成就?還是在「緣」這個字上。這緣什麼?你要能掌握到這個緣,如果疏忽了,不知道把緣抓住,讓這個機會空過了,那就可惜了!你要是能夠掌握住,緊緊的抓住,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我們要問怎樣才算是抓住?佛在經典上,這個話說了不只幾萬次,每一部經論裡面都要重複十幾句,大經更不必說了,要重複幾百次、幾千次:「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一念你們都知道,你們也會念,但是你沒有做到。受,接受,能信、能解,這是受;持,永遠保持,不能夠失掉;受持裡面,持還要做到、要落實,把你所信的、所懂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落實到生活裡面,這叫持,那叫受持,你真的做到了。做到還不夠,天天要讀,讀經是親近老師、親近善知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而不忘失,這樣你天天會有進步。後面「為人演說」,做出榜樣給別人看,這也是表演。別人看了之後,一定有所感動,有善根的人就會感動;沒有善根的人有疑惑,他向你請教,你再為他講解、為他說法。

佛法是師道,師道尊嚴,「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你要是個法師,或者你是大德居士,你有能力講經說法,一定人家來啟請,他不會啟請怎麼辦?有權巧方便,找別人,你去叫他請;總不能自己說,自己說不好意思,這是善巧方便。要他來啟請,沒有啟請,自己到那裡給他說法,自古至今找不到這個例子。雖然經上告訴我們,菩薩為不請之友,不請是個人,兩、三個人,不是團體。團體決定要遵守規矩,要尊師要有禮節,來恭敬啟請,為什麼?那是表演給人看。一定要有啟請,然後才能給他講經說法,這是禮節。

譬如現在國家跟國家往來派使節,中國派一個大使駐新加坡,一定要徵求新加坡政府同意,如果不同意,另外再換一個人,這是禮節。人家道場向我們這個地方來請求法師去講經,他來請我,我沒有時間,要我派一個法師去,我派一個法師也一定要徵求他的同意,所以預先跟他磋商,他同意了,我們再派這個法師,他正式的邀請函就寄過來了,我要徵求他的意思。這一次「紐約淨宗學會」請法師講經,我得先徵求他們,我派悟本法師去了,他同意,邀請函寄過來,我們這才請人去。絕對不是說沒有禮節,隨隨便便邀請我們就去了,不像話!人家不尊重,這個要懂。兩、三個人說法,那可以作不請之友。正式升台,上講台,決定不可以,要維繫師道的尊嚴。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大道,不是小道。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十八集)1999/11/6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6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經文第七行: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這是第十九願,「聞名發心愿」。『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這幾句上一次跟諸位報告過了。今天我們接著再看底下經文,『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我們看這一句。四十八願是淨宗修學的核心,而實際上,也是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教化眾生的總綱領。「修諸功德」,這一句是總說。諸是多的意思,多到無量無邊,佛法裡面常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還是一個數字,每一個法門裡面再要展開,那就是無量無邊了。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功,通常講是功夫,德,是講果報,這個德,跟得到的得、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所以修功是因,證果是德,我們得到果報,這是德。什麼是功?平常我們在講席裡面舉例子說,持戒有功,禪定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開慧是德,開智慧了。由此可知,功是從修因上講的,德是從果證上說的。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是要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然後才能得到善果;修善因,得善果。

這一句說得很籠統,只是說了一個原則,下面這一句就給我們落實了,「奉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修的,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我們每一位同修都發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要發心作菩薩,發心作菩薩一定要奉行菩薩六個原則。菩薩行,這六條一定要做到,你才是真菩薩。第一條是「布施」,布施這裡面含義非常之廣,佛也用歸納的方法教導我們,第一是財布施,第二是法布施,第三是無畏布施。怎樣將這三種布施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才叫真正修菩薩道,真正過菩薩的生活。所以大家不要忘記,關鍵在前面一句「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個真正覺悟的心,真的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真正明了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虛空世界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你真的覺悟了,叫大徹大悟了。悟了以後,你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就完全改變了,沒悟之前是迷,念念自私自利,悟了以後就覺悟了,覺悟之後念念為一切眾生,不再為自己了。

所以這三種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服務的項目有財富服務,有智慧、技術、能力服務,有保護一切眾生安全的服務,這就是佛經上講的三種布施。財布施裡面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用我們的勞力、用我們的體力。這個說法,諸位還是不容易體會到,必須舉例說明。往年我們在美國,曾經以家庭主婦做例子,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如何將菩薩行落實在主婦這一個工作崗位上。月初我們在馬來西亞,也曾經做了一個簡短的報告,如何將菩提心、六度行落實在一個酒店這種工作上。也有同修問我:法師,菩提心、六度行如何落實在我們道場?沒說過。其實我們道場早已經落實了,只怪你自己粗心大意,你沒看出來。

道場是個學校,跟世間一般學校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世間學校所教導的是學生,沒有成年的學生,國小、中學都沒成年,我們中國人講童子,教的是童子;我們這一個教學機構教的是成年,其實連童年、青少年,一直到老年,這是社會教育,我們都在一起學習。主持道場的這些大德,他們認真努力經營,以自己的財力、物力、勞力,還要用心思去策畫、去籌畫,智力全部奉獻,貢獻在這個場所,為一切有緣眾生能夠參與道場共同來學習,這就是修布施,財布施,外財、內財都包括在其中。沒有為自己,一切為大眾,一切為這一個社會教育工作能夠做得更美好,做得更成功。如果做這個工作裡面還有自己的名利,要想獲得自己的名利,那菩提心沒有了,那是世間慈善事業,有果報,三界之內有漏的福報,那叫福德,不叫做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功德裡頭決定沒有自私的念頭,決定不會有一念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切為眾生,一切為教學,沒有絲毫自己的得失利害夾雜在其中,這叫功德,這個心叫菩提心,差別在此地。

第二種是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教學。這個道場有解門、有行門。解門,用現在話來說是學術,理論上的學習,我們在這邊講經、教學,這是屬於理論、方法、境界,我們在一起研究討論。念佛堂,包括我們的生活,這是實踐,我們要把在經典上所學習到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落實,這是法布施,我們做到了。無畏布施,最重要的要有一個意願,盡心盡力維護社會的安定,世界和平,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開一切憂惱、災患。我們在新加坡這個地區推動多元文化,族群和睦,宗教融合,這是屬於無畏布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提倡素食,常年不斷的供養飲食,這裡頭財布施、無畏布施都具足。多一個人到這兒來吃素,社會上就少一個人殺生,讓一切眾生離開恐怖,這是屬於無畏布施。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外財布施你得的是外財,內財布施也得健康長壽,佛經上講色身相好,得色身相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長壽,健康長壽。我們天天在這裡乾,我們在修因,「修諸功」,下面就「德」。得財富不缺乏,我們不需要多,財富夠用就行了,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世間人身體要講求怎樣去保養,我們學佛沒想到保養。你們看看林長李木源居士,一天忙到晚,他一天兩個小時睡眠,吃東西很不正常,常常一天忘記吃飯,現在我們勸他三餐飯一定要正常,好像最近我看他吃飯比較正常,吃飯的時間我看他在飯廳。他生病了,連中國大陸都傳真給我,要我勸他,別人勸他不聽,我勸他也不聽。所以我看了傳真過來,我根本就不勸他,我說:沒用處!他絕對不會聽;看醫生、吃藥,絕對不會接受的。我看他氣色不錯,精神很好,三寶加持。所有一切的藥物都有副作用,有病才要吃藥。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妄想上來的,一天到晚想到病,什麼病都被你想出來了,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說的話不聽,要去聽醫生的,聽一些人胡說八道,這個已經遠離佛陀的教誨了。我們深深相信佛菩薩真實教誨,健康從哪裡來?從心理上來,心清淨,心真誠,這是健康的根本,心慈悲能化解一切的毒素。

今天這個世間生活環境很不好,非常不正常,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常常感慨說,現在人哪裡是過日子?三餐飲苦食毒。你看看肉食,肉食的毒最多,在台灣,其他地方的情形我不太明了,台灣我聽人說,台灣養的豬六個月就殺了。用一些化學肥料,豬吃了之後,很短的時間就長得又肥又胖。那個肉裡頭都有毒素,所以人吃了這個肉,什麼怪病都生出來。雞六個星期就長大了,不是自然長成的,是人工,用這些化學藥物催它長。所以,肉食裡面含的毒素太多太多了。這個世間種種的怪病,半個世紀之前沒聽說過有這麼多怪病,從哪裡來的?病從口入。素食裡面也不正常,蔬菜用的農藥,米聽說裡面還摻什麼滑石粉,也是摻,那個米很漂亮,又好看,粒又大,吃的不養人。所以李老師講,佛經說得沒錯,我們每天吃苦飲毒。三餐不是吃飯,服毒!這人還能健康嗎?

毒這麼多怎麼辦?慈悲心可以解毒,不要找解毒的藥,解毒的藥裡頭也有毒。真誠清淨心不會被污染,慈悲心能夠解毒,所以用我們自己的內功,不要求外頭,用內功;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的身體哪有不健康的道理?一定會健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給我們看,他不僅僅說,他還做給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也做給我們看。在我們這個小道場,李木源居士跟我兩個人也在做。我們深深相信,也認真體驗得到,「境隨心轉」,身體是屬於境界,身體是隨心轉,不要被外面物轉了,不要被別人幾句話就轉掉了,那你的虧就吃大了。

布施才能得清淨心,布施才能得禪定,才能得智慧。布施講到究竟就是放下,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完全放下。放下之後,不是什麼都不做了,放下之後要提起,提起什麼?利益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累不累?給諸位說,不會累的。為自己才會累,為眾生不會累。為眾生,沒有自己,誰累著了?有自己就會累,有自己就有煩惱、就會生病、就會死;自己要是沒有了,誰累了?誰煩惱了?誰生病了?誰死了?都沒有了。凡聖就在這一念之間,這一念轉過來,超凡入聖,念頭轉過來,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讓我們明了事實真相,好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對我們有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好處,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問。世間所有的教學都比不上佛法的教學,它這個利益太殊勝了、太大了,你學了立刻就用得到,就用上了。布施,我們道場在做;同學們明白了,學會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這個道場,在你的家庭,在你的工作當中,乃至於處事待人接物,全用得上,我們的生活就是菩薩行,我們起心動念就是菩提心。不但能斷慳貪,慳貪的念頭都沒有了,這是一個真正修布施波羅蜜的菩薩。

第二條叫「持戒」。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守法。前天台灣有一位天主教的信徒,給我寄來十幾本書,我看到非常歡喜,看到他們最近印的《新舊約全書》。我翻開來一看,前面有教宗保祿二世的一篇序文,開端的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他說,《新舊約》,這是聖經,要不斷用現代語來翻譯。所以我看到這一本,跟我從前所看的譯本不一樣,現在翻得更淺、更白話。他懂得契機,意思是一樣的,講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這是我們佛教要學習的。所以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別人,言詞愈淺顯愈好,佛家的這些名詞術語儘可能的避免,我們自己學習,這些東西有用處,簡單明了,但是介紹給初學,他很難體會。所以說持戒,幾個人懂得什麼叫持戒?換一個名詞講,他就很容易了解,「守法」,這大家都懂了。持戒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先後程式,有條不紊,這就是持戒。

所以戒律就是法律,每一個宗教裡頭都有他的規矩。天主教裡面有他們的憲法,有他們的法律,有他們的規矩,它的組織非常嚴密。佛家是純粹教學,尤其是屬於私人教學,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性質幾乎完全相同,私人興學,私人教學,所以沒有組織。佛教沒有組織,不但沒有組織,而且也沒有固定的學生,跟學校不一樣,學校學生都固定的。佛家教學這個場所學生不是固定的,所以每天我們都看到很多新面孔,第一次來的,初來的同學們我們也都要照顧,所以過去所講的重要的義理,也得略略的提一提,不能忽略初學的同學。

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遵守,這是持戒。國家的法律我們要遵守,地方上的法規也要遵守,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文字的風俗、習慣、道德,都要細心去尋求,要認真的奉行,我們在社會上與一切人往來,李老師說的,不會讓別人對你討厭,讓一切人對你生歡喜心、恭敬心,那是你有高尚的品德。你能夠守法,至少社會上大眾可以接納你,不至於厭棄你,你無論做什麼事情,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有人問,為什麼要持戒?為什麼要講理?道理就在此地。人不能脫離社會獨立生存,一定是要依靠大眾,所以守法就非常重要。佛家持戒跟儒家的禮是一個意思,儒家講守禮,佛法講持戒,現在人講守法,這是一個人生活在世間必須懂得的,一定要守規矩。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尤其在新加坡這個地區,地區很小,居住的種族很多,每一個種族有他們的習俗、有他們的規矩,我們跟他們接觸,要多問,不要失禮,多問多學習,這是持戒波羅蜜。在居士林,居士林這個組織也有它的章程,有它的董事會,有它辦事的法則,講堂有講堂的規矩,念佛堂有念佛堂的規矩,課堂有課堂的規矩,齋堂有齋堂的規矩,我們能守規矩就是持戒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做得很圓滿。

第三條「忍辱」波羅蜜。忍辱,用現在的話來講,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凡事欲速則不達,很細心,很有耐心,這個事情才能做得圓滿,才能做得成就。我們自己日常生活要有耐心,我們學習更要有耐心,佛法的修學不是短時期的,為什麼?我們的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修,修正這一些毛病習氣,什麼時候你的毛病習氣統統都修正過來了,你就成佛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毛病習氣,他還要修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思想行為,一切眾生哪一個人不需要修行?不肯修行,那永遠犯錯,一直錯到底,這個過錯會招來果報。經論裡頭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胡作妄為,果報現前,這個時候害怕,害怕也來不及了;菩薩果報不怕,怕造因,菩薩知道造惡因後面一定有惡的果報,果報如果不在今世,來世、後世。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佛在經典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一切眾生,我們自己亦復如是,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在造大大小小的善惡業,天天在造。連睡覺都不老實,睡覺作夢,作夢也在造業,你就想多麼可怕!

世間人沒有智慧,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過去未來、此界他方有沒有?有,佛不但說得清楚,佛要我們自己親證,證明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用什麼方法證?佛教給我們修學方法,修戒、修定、修慧。你得定,定是清淨心,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沒有了,你就得定,這得小定,這個小定,六道裡面的狀況你會完全見到,你有能力接觸到。能再將對一切人事物分別的意念斷掉,你就得更深一層的定功,也就是你的清淨心更純,你能夠見到十法界。如果連妄想也斷掉,你這個定功達到極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根源現象你完全明了。佛說這些是教我們自己可以證得的,我們不是完全靠他,完全隨順他,不是的。我們可以把經典上所說的,自己統統證明、證實,它決定不是假的。所以修學的時間要長,要有耐心,你才能做得到。尤其在初學的時候,如果沒有耐心,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這個條目,古時候翻經的法師把忍耐翻作忍辱,針對中國讀書人說的。古代中國讀書人對於侮辱看得很重,所謂是「士可殺不可辱」。士,用現在話說是知識分子。讀書人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能接受。所以翻經大師看到中國人這個習氣毛病這麼重,忍辱,辱能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這個意思對我們現代修行人來講太重要了,我們今天小小一點委屈都受不了,都不能忍受,你還修什麼行?你還會有什麼成就?

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要懂得;換句話說,是清淨心的基礎。清淨心怎麼修成的?從忍辱修得的。凡事不能忍耐,你修得再好,完全修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為什麼?心不清淨,一點定功都沒有。念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功夫成片不能得到,功夫成片得不到,往生淨土你就沒有把握,什麼原因?你沒有耐心,你不能忍辱。定慧是從這裡生的,如果你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每天侮辱你的,給你氣受的,給你罪受的,那是什麼人?大菩薩摩訶薩。沒有這些人,我們忍辱從哪裡學?你要把找你痲煩這些人看作冤家對頭,好了,這個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錯了!所以真正覺悟之人,明白人,會把天天侮辱我的、欺負我的、陷害我的,都看作是諸佛菩薩,他真的是諸佛菩薩,使我成就忍辱波羅蜜。

諸位在《金剛經》上讀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世尊在這部經上引用這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的詳細介紹是在《大涅盤經》裡面,《大涅盤經》對於這一段故事說得很清楚。歌利王,歌利是梵語,歌利王要翻成中國意思是暴君,不講理的,看到這個修行人,他看到不順眼,凌遲處死,用刀子割肉,一片一片割,這樣叫他死。這個修道的仙人心地清淨,如如不動,歡喜接受,他把歌利王看作佛菩薩,成就他忍辱波羅蜜,沒有一絲毫怨恨心。今天我們修行,遇到小小挫折、小小不如意,怨聲載道,你說他可憐不可憐?他對於佛法絲毫沒有覺悟,天天在學佛,白學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今天這一天當中受了一些氣,是不是把對方看作佛菩薩,來教我修忍辱波羅蜜的。

你們問我念佛,我告訴你,我心中、眼目當中所看到一切眾生、山河大地,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我是這個念佛法。你對我好、恭敬,阿彌陀佛,你侮辱我、毀謗我、作賤我,你也是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分別。我修了五十多年了,現在修得心這麼清淨,這麼平等,這麼快樂!我這個忍辱波羅蜜是那位菩薩教給我的,當時我還沒有接觸到佛法。今天在座有我一位老同學,南京第一中學的校長,他知道我忍辱波羅蜜跟誰學的,也是我們同班同學,白振寰,這個人現在不曉得在不在了?我跟他學的。怎麼跟他學的?我在學校裡面,實在講,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學生,挺頑皮,專門欺負這位同學。這位同學是青年軍退下來的,抗戰期間回響「十萬青年十萬軍」,我們同班,我喜歡跟他開玩笑,常常欺負他,常常侮辱他。我記得的印象非常之深,學校里舉行美術比賽,我那個時候畫了一張畫,那是校園寫生,我得第三名。我畫的是什麼?我就畫我的同學,他在那裡寫生,我就畫他,畫他在那裡畫畫,我得第三名。你畫得不錯!不是,我這個畫跟別人不一樣。什麼不一樣?你們畫的是靜物,我畫的是動物。

我年輕時候造的業跟袁了凡一樣,所以以後讀《了凡四訓》,我感觸非常深,總是處處喜歡挖苦別人,拿別人來開玩笑。可是我這位同學難得,他在背後都讚嘆我,從來沒有說我一句壞話,別的同學告訴我,我聽了之後難過,懺悔!學期終了的時候,我跟他道歉,我的忍辱波羅蜜是從他那裡學來的。以後接觸佛法,對這個道理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從小對於財物看得非常淡薄,我喜歡布施,從白同學這裡學會了忍辱,這個兩個條件是我學佛真正的基礎。從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同學當中他也常常提到,我有兩個長處:布施、忍辱。這是跟他十年學教,能得一點成就,關鍵在此地。所以不能忍,什麼都不能成就。

我們懂得這一條之後,無論在生活,無論在學習,無論在工作,愈是艱難愈要有耐心,決定不能夠浮躁,浮躁一定壞事,不能成就,小心謹慎、細心去處理,事情決定能做得圓滿,做得成功。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培養耐心,對於順境、善人,要有耐心,要能夠忍,忍什麼?不能墮在情緣之中,如果墮在情執裡面,痲煩大了。到以後怎麼?離開就痛苦了,愛別離,苦就來了。所以順境、善人,古德教給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對順境、善人,離開的時候沒有痛苦。這個要忍耐,佛家講要化感情為理智。經上講情跟智是一個東西、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情,悟的時候叫智。智,分離的時候,心裡不會有任何影響,情就有影響。所以對於順境、愛緣要看得很輕,決定沒有絲毫執著,不生情執。對於逆境、惡緣,惡人相處,心地也要清淡、淡泊,不生怨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永遠保持清淨平等,沒有忍耐的功夫你做不到。清淨平等心是大道,是佛道,是菩薩道。

古時候出家修行人沒有這個功夫,沒有資格出去參學;換句話說,老師一定叫你在他身邊,不能離開老師。什麼時候老師會叫你出去參學,不要再跟老師了?這個功夫得到了,你才有資格出去參學。參學什麼?接觸廣大的社會民眾,你有能力,你有本事,順境裡頭不生貪愛,逆境裡頭不生瞋恚,在一切人事物之中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在哪裡完成?社會,不離開社會,不離開生活,不離開工作,在這個裡面完成。人家一讚嘆生歡喜,幾句毀謗的話要氣好幾天,凡夫一個!不是修行人。所以我們自己要記住、要明了,如果我們也有這種情形的話,那我們這麼多年的佛白學了。這一點功夫都沒有,你怎麼會有成就?

第四「精進」波羅蜜。進是進步,世間人常講不進則退,佛法也是教你進步,不但進步,精進,精是專精、精純,純而不雜的進步,所以精進用得很有道理。怎樣才叫精進?絕不摻雜自私自利的意念在裡面,那就叫精,摻雜絲毫自己念頭在裡頭就錯了。要用佛法的話來說,著相就錯了,就不是精進,離相才是精進。所以《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叫真精進。如果著相修善,那只有進不能叫精,精這一個字的揀別就是離一切相。離一切什麼相?我相,我相前面跟大家說得很多,我相就是執著,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三種是分別;佛學術語裡講,我相是煩惱障,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所知障。你能夠遠離一切分別、執著,二障,兩種障礙就沒有了。兩種障礙斷掉了,你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就統統現前了,如來智慧德相。

我們今天最困難的是執著,堅固的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有個我,起心動念沒有忘掉我,我的尊嚴受到損害,我的面子受到損害了,糟糕不糟糕!哪有什麼面子?面子在哪裡?都是一個幻想。給諸位說,諸佛菩薩不要面子,諸佛菩薩不要尊嚴,沒有一個人不尊敬他。世間人好面子,要尊嚴,要尊嚴得不到尊嚴,要面子結果是沒面子。為了尊嚴,為了面子,堅固執著,不能忍辱。諸佛菩薩不要尊嚴、不要面子,什麼都能忍,人家成就戒定慧三學,成就菩薩三慧。所以我們的錯誤觀念,錯誤的想法看法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深明這些道理。尤其是佛的經教,意在言外,深廣無盡,我們不細心去體會,你怎麼會看出來?不但要細心體會,要身體力行,你才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你不能夠身體力行,你怎樣去研究、怎樣去揣摩,結果你都把意思搞錯了,曲解了,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所以佛法要行,不要說,認真努力去做,才有真實的成就。

在我們初學,精進,我勸勉同學學一門,專攻一門,成就真實的智慧。古時候教學的理念,跟現在人完全不相同,其中的得失,我們要明了。中國人,諸位細細去讀歷史,你讀中國歷史,讀世界其他國家民族歷史,你然後細細做個比較,你就了解,中國人有真智慧,創造力非常強而且豐富。為什麼現代中國人會變成這個樣子,遠遠落在西方的後面?原因雖然很多,但是第一個原因,喪失民族自信心,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失去了信心,盲從西洋,造成今天的災難。我們不能不曉得,實在講曉得的人真的不多,為什麼不知道?不讀書之過。

我們在講席當中,偶爾也會提起來,中國人真有智慧,無論看什麼事情,看得很深,看得很遠,證明他有智慧、他有定功、他有耐心,懂得防非止過。中國古時候教學懂得精進,懂得這個道理,儒跟佛的教學,道家也不例外,就是佛法裡面講求根本智,開後得智,智慧才能現前。什麼叫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中國自古以來的教學,重視在德行上。國小教育,我們看古禮裡面記載,兒童七歲「就外傅」。

古時候大家庭有內外之分,內院是眷屬所住的,賓客不能進內院,所以家裡面請的老師,老師是住在外院。七歲以上小孩,可以讀書了,跟著老師,老師教什麼?生活教育,國小是生活教育,現在人不懂得生活。教什麼?教灑掃、應對,教你知道怎樣侍奉老師、伺候老師,它是一個實踐的教育,不是口說的,完全在生活當中。你學會了之後,你這一生就知道怎樣孝養父母,孝養父母從老師那裡學得來的。生活教育,從七歲到十二歲。讀書只教句讀,沒有講解,只天天叫你念,老師督促你,看你的程度,你的程度高,大概每天可以念二十行、三十行,從前教讀書算行數的。一行二十個字,一面十行,十行就兩百個字。智慧高的,大概一天可以讀六、七百字;程度差的,大概每天可以讀七、八十個字,四、五行,四行八十個字,五行一百個字。以什麼為標準?十遍能背,以這個為標準。老師教給你了,你念十遍,書本關下來背給我聽聽,以這個為標準。十遍不能背的,那行數再減少,十遍可以背的,能背得很好,再可以加幾行。用這個方法,來測驗每一個學生程度不一樣,那時候叫上書,上書的行數不相同。十遍能背了,老師在那裡坐著聽,叫他大聲的念,念一百遍,照著書念一百遍,這是聰明的;程度稍微愚鈍一點的,背兩百遍。

天天背書,背書幹什麼?修根本智。你要知道小孩要不這樣子逼著他,他那個小頭腦裡頭也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造業。不許他胡思亂想,用這個方法幫助他修定,修清淨心。這個有五、六年的時間,幫他養成了,他心地清淨了。心地清淨就開智慧,清淨心起作用是智慧。所以到十三、四歲進太學,從前沒有中學。太學是國家辦的,進太學那都是公費,你的生活費用國家發給你,這在古書上我們都看到的。太學裡面讀書,那就更快樂了,大概一個老師教十幾個學生,不會多的,現在講都小班制的,人數多了,老師精神照顧不過來。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真正好老師,好的教學,學生決定不可以超過十個人,老師的精神完全能照顧。太學裡面講解,講的什麼?你過去所讀的,所讀的書在這個時候來聽老師講解,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讀書樂,因為書你都會背過了,老師也會背過了,所以太學裡面講學不要用書本,說第幾章、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曉得,都背得很熟了,一生都不會忘記。到八十歲、九十歲寫文章引經據典,不要去查書,哪裡現在到圖書館查書?那被笑話了!

從前教學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智慧的教學。現在教學,現在是常識的教學,你所學的全是常識,沒有智慧。所以搞得生活過得這麼苦,世間這麼亂,沒有智慧。所以我們自己實在深入去想,古時候的教學比現在好,現在教學遠遠不如古人。我早年也教過佛學院,教了幾年之後,我再不敢教了,為什麼?佛學院是失敗的教育。今天學校教育也是個失敗的教育,能把人教成訓練成功,還是要私塾的教學才行。所以我們這裡培訓班是私塾教學,只有一個老師,不能請第二個老師。第二個老師,那跟我們想法、看法不一樣,教法不一樣,你們就學亂了。

我學成,我跟方東美先生,老師一個,學生我一個。跟章嘉大師學,也是老師一個,學生也是我一個,我從這裡紮根的。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那個班的學生二十多個人,不是一對一了,二十多個人,我有根底。教學的觀念跟方法不相同,成就不一樣,一門深入叫精進。現在學校裡面老師很多,科目很多,那叫什麼?雜進,你學得很雜,你也在努力求進步,雜進;再說得不好聽,亂進!所以你不開智慧,你所學的那些東西,到社會上遇到這些人與事一些糾紛,你沒有能力解決,你往往做錯事情,沒有智慧。中國古老的那種教學方法,外國人沒有學到;現在外國人想學了,可是還是沒有想到,沒有學到。這是中國教學的精髓,幾千年的經驗,代代出賢能之人,都是這個方法培育成功的。

我們要深深反省、深深檢點,將來如何能夠把這種理念、教學的方法,落實到現代學校教育;不是做不到,能做到。譬如學校一個學期開了有幾門課,請了有很多老師,實在講用中國的理念方法,學校就省很多事情,一門一門的教,不是許多門同時教。許多門同時教,譬如說這一個鐘點學國文,下一個鐘點學英文,這腦子裡亂七八糟,迷迷糊糊。如果說國文這一門課,用兩個星期、三個星期專門學這一門課程,他在這兩、三個星期,他頭腦里一樁事情,專門做這個,專門想這個,他的成績一定比分開來的好。這個科目教完了,到第四個星期我們再換另外一個課程,他的精力完全是集中的,這就符合佛家講的精進。

儒跟佛到什麼時候才叫你廣學多聞?根本智得到之後,佛法裡面講開悟之後,才可以廣學多聞。沒有開悟之前,著重在定功,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是修定,是修根本智,也是修慧,慧裡面的根本智。等到你智慧開了,就是我剛才講,順境、逆境,善人、惡人,你在這個境界裡頭心得平等、心得清淨,你才有能力廣泛的涉獵,什麼東西都可以讀、都可以學,什麼樣的環境都可以接觸;為什麼?你能不動心了。沒有這個能力,不可以,一接觸一定會出事情,會惹痲煩,會讓你退失道心,你的學業、道業都會退失,你沒有根!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在他老師會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學,那個慧就是根本智。戒學,懂規矩,能守法;定學,心底有主宰,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他一接觸,他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真妄,這叫根本智,這才出去參學。參學是廣學多聞,學得快,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哪要那麼痲煩!諸位同修在此地,如果真正掌握到這一個原則原理,你這一生哪有不成就的!我得之於老師,今天傳授給大家。你們都清楚、都明了,我跟大家講經沒有準備,任何地方請我去講演、講經,我從來沒準備過。為什麼?不能準備,準備了全是死的。不準備,我這裡看看大家眼睛、看看大家動態,我就知道了,我講的是活的,不是死的。雖然是活的,記錄下來,句句話還是聯貫的,不是亂七八糟,還是有順序、有條理、有層次。智慧要緊,根本要緊!

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十年,你們很多同學都知道學五部經,分量都不多。《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都看過,我們這個紙張大概是五張,五張、六張的樣子;《佛說阿彌陀經》,分量也不多;我第三部學的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通常流通的小本子;第四部學的是《金剛經》,《金剛經》只有五千多字;這以後學了一個大經,《大佛頂首楞嚴經》,這一部經大概有五、六萬字。十年的功夫,學五樣。這五樣,大概在現在一般佛學院裡,我想可能一個學期,頂多一年就完成了。老師教我一部一部的學,一部沒有學完,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他是很不客氣的對學生說,你同時學兩部,你沒有能力,老實講你沒有能力,乖乖學一部,一部學好了,再學第二部。那還要老師很認真的做個審查,你有沒有能力再學第二部?教你精進,專攻。到智慧開了之後,你再接觸經教,一接觸就通達。我們這才感謝老師,這老師真的是個好老師,沒有學過的這些經典,我們展開來統統都會,一點困難都沒有。

《華嚴》是個大經,分量太大了,尤其前面,不曉得真的不知道從何下手。我慫恿,請求老師講《華嚴》,那時候也有點私心,我們聯合八個同學,八個同學聯合起來啟請,請老師講《華嚴》,老師答應了,我們歡喜。我聽一卷,八十卷我只聽一卷,這一卷聽懂了,後面全就懂了。他老人家在台中講,我就在台北講,我講的進度超過他。為什麼?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他一次只講四十五分鐘,我一次講一個半小時,沒有幾個月就超過他了。感謝老師教學方法,懂得什麼叫精進!非常可惜這樣好的教學方法,現在人不知道採用,把它丟掉了,學學外國的方法,外國好東西固然有,不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有,不值得學的也不少。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有很多好東西,外國人連作夢都沒有想到,這個遺棄實在是太可惜了,對我們國家民族的損失太大太大了。

六波羅蜜第五個是「禪定」。禪定的意思是自己胸有主宰,不受外境所動搖,這叫禪定;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不是這個意思。你要是看錯了,你怎麼能落實到生活上去?禪定的定義,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得很好,「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其實祖師這兩句話,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真的禪定。我們每天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人群,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接觸不障礙,沒有妨礙,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障礙產生在哪裡?產生在妄想分別執著,你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事事無礙。我們今天跟其他宗教往來,我們捨棄執著,不是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嗎?非常親切,比一般朋友還要好,知心的朋友,不執著就沒有妨礙了;一有執著痲煩來了,彼此不相往來。離開分別執著,十法界裡面障礙都沒有了,這是禪定的基礎。外不著相,內不起分別執著,這叫禪定。換句話說,禪定就是真誠心,就是清淨心。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教學,實在講中心是兩個字:「忠孝」。儒家教學是這兩個字為中心,佛法教學也是這兩個字。什麼叫做忠?不偏不斜才叫忠,你那個心在正中,一點偏斜都沒有。你有妄想,心偏了,你有分別執著,你的心斜了,就不忠。「忠」這一個字,你的心永遠守住正直、正中,一絲毫偏斜都沒有,這叫忠。忠是真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真心,這是佛性。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忠就沒有了,那個心就歪掉了,那個忠字要歪一點,它不能顯得那么正。所以中國的文字,這是符號,充滿了智慧,讓你看到這個符號就曉得它是什麼意思。

「孝」這個字的意思,是表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是孝。孝這個字是會意,忠也是會意,叫你看了這個符號,體會意思。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個意思很明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外國人現在講代溝,代溝就拆開了,孝就沒有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一個我,這是孝的本意。有過去、現在、未來,就有空間的十方,十方三世是一個整體,這是孝的本意,外國人不懂。中國人過年要祭祖先,外國人看到很奇怪,祖先你又沒有見過面,你也不認識他,幾百年、幾千年了,你還紀念他幹什麼?他不懂孝道。他不但祖先不紀念,他父母也不紀念,兒女長大離開父母了,可能一生都不會跟父母見面。所以美國的老人很可憐,精神生活非常痛苦,老的時候物質生活有國家照顧,每天吃在那裡,坐在那裡曬太陽,等死!我看到非常難過,真的是我們中國俗話講「坐吃等死」,跟中國人理念不一樣。

中國人的教育,少年培福,少年奠定福德的根基,教他怎麼樣做人。所以中國小朋友,確實沒有外國那一種天真活潑,天真活潑他享福。中國的兒童要學得像大人一樣,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規規矩矩的,一點不敢犯過。為什麼?沒福給他享,要教導他、折磨他。壯年的時候,為社會服務,為家庭服務,造福;晚年享福。外國人是兒童享福,先把福享光了,所以他老年受苦。中國這是顛倒,小孩叫他受一點苦,沒有關係,老年的時候享福。這一種道理,外國人哪裡會懂!所以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家庭,看到日本人的家庭,長輩跟兒女住在一起,他們非常羨慕。我在美國很久看得很多,讚嘆羨慕,他們沒有。可是現在的中國人,現在的日本人,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住在一起,實在講不是孝順,互相利用,利用老人看家,做家事,心不一樣了。

我們追究起根本原因,都是把中國固有的這種教學捨棄掉了,所以造成今天社會上的困境。哪一天能夠把中國古老這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恢復,世界上人才會有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時代雖然天天在進步,這一些原理原則絕對不會退轉,不會退的,無論什麼方式,這一些理念、方法都能夠用得上。它不但不落伍,說實在話,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我們要認清楚,要緊緊跟隨著,世間才會美好,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幸福美滿。所以不可以輕易為外面境界所動,學佛還會被外境所轉,你的佛學到哪裡去了?我們能夠不為境界所動,過得比別人都好,讓別人看到羨慕,這就是接引眾生,這就是幫助他。他看到了,他羨慕,他就會發心來學。

我過去在美國,也住了不少的城市,那時館長在一起。每天課餘,我們都在外面去旅遊,生活得非常愉快,一天到晚滿面笑容。鄰居一些美國人看到就來打聽,你們為什麼這麼快樂?他非常羨慕。那時候我們就教他,我們有一些年輕的出家同修給他們講,我們快樂都是念阿彌陀佛念來的,教他也念阿彌陀佛,也有人他真的相信,真的也去念了。其實懂得佛陀教誨真實義,依教奉行,把經典裡頭字字句句落實到我們生活,生活怎麼不快樂?落實到工作,工作一定輕鬆愉快,做得成功圓滿;落實在應酬上,無論什麼樣的人,連冤親債主都變成好朋友,這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受用。方東美先生他懂得,所以他把佛教介紹給我,他說「佛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也把他這一句話證明了,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生沒有空過,這一生的生活非常充實,過得真有價值。

六波羅蜜最後一條是「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是智慧的意思,為什麼不翻?叫尊重不翻。因為佛法所求的就是這一條,前面五條都是屬於手段,這一條才是目的。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學佛沒有別的,就是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慧才能達到一切圓滿。智慧怎樣求?一定要依照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戒、定、慧。戒是守法,老師教給你的這些方法,你不肯遵守,那你就沒有法子成就。

古代儒家、佛家的教學,教初學都是三個條件。第一個,跟一個老師,不能跟兩個老師,完全聽從老師的教誨,老師以外任何人都不可以聽,只能聽一個,聽了,你心定了;聽別人,你這老師有問題,好了,你心馬上對老師信心失掉了,你就走邪道了。只準聽老師一個,其餘的出家、在家大德,再高明,再有德行、名氣,都不可以聽,一個老師跟到底。第二個條件,老師指定你這一個課程,認真努力修學,老師沒有指定的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李老師給我的,你從前別的地方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律作廢,你跟我從今天起,一切從頭來起。這三個條件,師承,古往今來沒有例外。但是今天不行了,今天用這三個條件找學生決定找不到,沒有人肯相信。所以我可能在這個時代是最後一個師承,我還相信,接受老師的教導,我對老師感恩戴德,實在是不容易,成就得來不容易。得來在自己的信心,老師的慈悲,我們自己真肯學,老師真肯教。所以師徒如父子,比父子還要親,孝親尊師,都在其中。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就講了一遍。

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十九集)1999/11/13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69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第七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

到這個地方是第十九願,這一願跟諸位講過幾次,裡面的含義非常深廣,上一次講了一句,『奉行六波羅蜜』。經文字字句句都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如果含糊籠統念過去,雖然很用功、很精進,到最後往生還是成了問題。原因只能怪自己,對於佛的教誨,沒有詳細的參透,所以才有許多的誤會產生,障礙我們修學的成果,這是必須要注意到的。『發菩提心』,一定要『修諸功德』。「修諸功德」,佛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一定要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裡面,落實在日常生活應酬。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論我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是什麼樣的身分,全都應當落實在六度裡面,這才真正叫奉行。如果我們的生活行為跟六度不相應,你是修的凡夫行,與六度相應就是菩薩行。

我們必須要記住,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善、行善、念頭善,就是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這是善的標準。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能夠落實,不但要能落實,而且要『堅固不退』。可見得菩提心、菩薩行,不是做個幾天就可以放下,至少我們要發心盡形壽;換句話說,活一天我們就要認真的做一天,這個樣子才能相應,然後十念、一念決定得生淨土。要記住,如果我們的心不善、念頭不善、行不善,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古大德講得非常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心不善,念頭不善,行為不善,這樣念佛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只是跟阿彌陀佛結一個緣而已,做為往生的遠因,這一生不能成就。

說到跟阿彌陀佛結緣,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這樣的緣不知道結了多少次,所以我們跟佛的緣很深,生生世世都發願念佛,都沒能往生。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認真依教奉行,我們對於經義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夠透徹。心雖然發了,發得不夠,發得不圓滿,發得不符合往生的條件,所以每一次都是這樣耽誤。這一生當中,這是藉著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我們得人身,又遇到了,務必要搞清楚、搞明白。所以願文,我們不厭其煩給諸位同修詳細的來討論,反覆的來研究,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自然歡喜依教奉行,把多生多劫壞的習氣、壞的毛病改過來,壞習氣、壞毛病就是心行不善。「菩提心」是善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是善行,「堅固不退」是善意,善的念頭,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才是後面經文所說的「三輩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這四個字我們懂了,明了了,我們真發了,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淨土。這是我們不能不了解的,不能夠不明白的。

『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我們從經文,從古大德註疏裡面,明了修學淨宗的人,這真修的人,他們是發大心,他們是修大行。菩提心跟菩薩行合起來,就是普賢行願;堅固不退,決定不改變。前面偈頌裡面我們讀過,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了好榜樣,他在因地修行曾經說過,「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慧型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要學習,菩提道中絕對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很多。我們在修學,過去生中就不說了,就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遭遇有順境、有逆境,我們遇到的人事有善人、有惡人,這四樁事都會造成退墮的因緣;順境、善人,你起貪念,貪念的心生起來,就退轉,就墮落;逆境、惡人也容易墮落,起瞋恚心。所以修行很不容易有成就,就是處處都有退墮的因緣,我們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堅定的毅力決心,要把心安住在道業上。什麼是道業?經中字字句句的教誨就是道業,我們要把心安住在這裡,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決定不可以違背經中的教誨,要「如是願心永不退」,我們這一生才有成就。所以「堅固不退」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很明了。

末後『一心念我』,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念佛要怎麼念?「一心」。黃念祖在《註解》裡面,引用祖師大德的教誨,唯一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會被外境改變,這個叫「一心念我」。一心難,一心從什麼地方生起來的?從真心,勝解,對於經教深刻的理解、殊勝的理解,從力行,認真努力的去乾,一心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所以說,一心就是真實的信心。賢首大師在《華嚴經》註解,他的註解叫《探玄記》,他說得簡單,說得扼要,「一心者,心無異念故」,這個境界高。這個說法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這叫一心;『晝夜不斷』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才是真的叫一心。

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也是這一句,他說的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跟此地願文裡面「一心念我」完全相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這裡頭有懷疑,你這個念就不清淨,有夾雜也不清淨,所以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沒有夾雜,這才叫淨念。相繼就是不間斷,日夜不間斷。諸位總要明了,不是叫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那普通人還能受得了嗎?念是心,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這叫念念不間斷,不是口裡頭稱念不間斷。口裡面稱念,間斷不間斷沒有關係,心裡頭重要。口裡頭縱然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心裏面還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想別的,已經斷掉了,所以那個不管用。心裡頭沒有斷,口裡不念,真管用。所以這個「念」字,諸位要仔細看清楚,「今心」,就是你現前的心,心是阿彌陀佛,我們得會念。

我們這個道場在弘揚《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我們念佛人幫助太大了。《華嚴》的行門,講到修行的方法,以什麼為主?佛雖然在這個經裡面講了兩千個法門,兩千法門都結歸到念佛法門。我們在「入法界品」裡面,看到德雲比丘教導善財童子,他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前面所講的兩千法門,再把它擴大,無量無邊的法門,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正是《華嚴經》上世尊所開導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是個念佛法門。可是你要懂得,佛說的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而是任一。我們修念佛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念佛法門;他修的是禪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全是禪門,念佛也是禪門;他修的是教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教門,念佛也是教門。所以一是任一,不是獨一。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要開智慧,你要會用。今天下午,林長李居士召集新加坡九個宗教的代表,在我們這個地方討論千禧年的溫馨晚會,晚上也在這邊吃飯。我今天下午來得早一點,聽說有這個會,我去聽聽他們,我做旁聽。我們用《華嚴經》的教誨,這九個宗教都是佛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果是基督教的立場,九個宗教全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是所有宗教都是伊斯蘭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觀念正確,一點都不錯,這是華嚴境界,華嚴的思想。諸位想想宗教哪裡有衝突?自自然然和睦相處,各個都是第一,各個都統攝其他一切宗教,華嚴世界多麼美好!

雖然是一,一不壞多,多不礙一,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才叫做真理。希望我們同修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我們的心量就大了,真的《華嚴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講到究竟處,佛給我們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身、同一個智慧,我們的心才能真正做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念我」。這才真正是一心,再沒有分別了,曉得多即是一,這個心才真正不夾雜妄想、不夾雜妄念,心才能做到純一。

《彌陀經》上跟我們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通常說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屬於定;心不顛倒是屬於慧。心不顛倒就是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性相、理事、因果都能夠通達明了,這你心不會顛倒了。真正了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不異多,多不異一,一不壞多,多也不壞一,你真正通達明了,心不顛倒了。一心不亂,古人又給我們說明,功夫有淺深不一樣。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什麼叫事一心?念頭純淨,心裡頭沒有雜念,這是屬於事一心。從功夫成片到清淨心現前,這裡頭功夫有淺深不等;可以說從剛剛功夫得力開始,一直到權教菩薩,這個定功超過阿羅漢,都是屬於事一心。理一心是什麼?理一心是從定開慧了,宗門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屬於理一心。事一心如果不往生,來生到哪裡去?來生一定是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菩薩、佛,四聖法界,看你事一心功夫的淺深。不往生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你也是證四聖的果位,你功夫達到了。功夫成片不行,功夫成片如果不生極樂世界,來生只能夠生天道,功夫淺的人道,功夫好的天道,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這都是屬於事一心的範圍。理一心,如果不求往生,也生華藏世界,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你生一真法界了。

由此可知,法門是不相同,功夫境界沒有兩樣;證得理一心的人,跟宗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同一個境界,同樣的果報;但是求生淨土,那就差別很大了。以理一心不亂來說,不求生極樂世界,你生華藏世界。生到華藏世界是圓教初住菩薩,在華藏世界成佛還要多久?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還要修三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同學們要記住,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是從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算起,如果沒有證得圓初住之前不算。

如果像我們這樣,開始發心就開始算起,我們早都成佛了,無量劫來我們不知道修了多少個阿僧祇劫,那個統統不算,沒有證得圓初住統統不算。不但這個不算,連佛家的國小,從來我們也沒有算過。佛家的國小是小乘初果,我們搞了無量劫,連小乘初果沒搞上。如果你要證得小乘初果,你今天就不會在這兒聽經,證得小乘初果的人叫聖人,這不是凡夫。不管有沒有佛出世,證得小乘初果的人,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果。有佛出世的時候他證阿羅漢,沒有佛出世的時候證辟支佛果,獨覺,緣覺,早已經脫離六道輪迴,生四聖法界,怎麼會到居士林來聽經?

由此可知,斷惑證真是真難!我們無量劫的修行,見思煩惱裡面的見惑就沒有辦法斷掉,縱然你能夠斷個幾品,見惑、三界見惑總共有八十八品,算你有能力斷一半,這一個輪迴又忘了乾乾淨淨,何況斷一半都相當不容易。無量劫又無量劫搞到今天,還搞成這個樣子,我們如果冷靜去反省、去檢點,才知道這個事情真難,真可怕!我們有沒有救?肯定有救,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認識清楚。果然認識清楚,輪迴認識清楚了,這個事情可怕,不好玩,下定決心不再搞輪迴了,從今天起一心一意專求淨土,你這個心要堅定,決定不改變,決定不再退轉,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往生西方比生華藏還要殊勝,剛才說過了,縱然你念到理一心不亂,不求西方,生到華藏,你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夠圓滿菩提。如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宜占大了,很快就圓滿菩提了。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的,下下品是造五逆十惡,造極重罪業,懺悔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什麼時候成就?佛告訴我們十二劫,花開見佛。十二劫,比起無量劫,比起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短了。證得什麼果位?圓教初住菩薩果位。你說這個便宜占大了,我們要不求往生,要想證得這個果位,難!在這個時代幾乎不可能。這個不可能不是我說的,倓虛老法師講的,我們在他開示裡面聽到過,在他著作裡面看到過,他說他一生當中看見參禪的人得禪定,沒有聽說過禪宗開悟的。參禪得禪定,已經就相當不容易了。得禪定的人來生到哪裡去?四禪天,看他禪定功夫淺深,出不了三界。禪宗要開悟,真正大徹大悟了,那看他悟的功夫境界,他能夠超越三界,功夫好的能夠超越十法界。倓老法師說他一生沒見過,不但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才曉得這個法門難。淨宗即使下下品往生,十二劫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下下品往生是凡聖同居土,十二劫你就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成佛證得究竟圓滿菩提,時間很短,不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這個帳,你要能夠把它仔細算清楚了,西方世界不能不去。

我早年學教,學《華嚴》,常常想文殊、普賢,這是華嚴會上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也要發願求生淨土?以後就從算帳上算出來了。文殊、普賢要不求生淨土,他要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這個帳我們會算,一個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愈往上愈難,恐怕等覺菩薩要想圓滿菩提,也得要用一個阿僧祇劫。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想一天功夫就夠了,他就圓滿菩提,哪能不去?所以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回到華藏世界去度眾生,普遍的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念彌陀求生極樂世界,是這麼個道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都是一心,已經證得一心,只要一回向,一個念頭往生,統統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一念頓超,這是華藏跟西方極樂世界的比較。

我們今天有幸,不必經歷華藏世界,從娑婆世界直接就超越了。能不能在這一生往生?實在講就是這麼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九願發菩提心,第十八願一向專念,四十八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願。願文裡面「一心念我」,這個意思非常圓滿具足,事一心,理一心統統具足,才叫「一心念我」。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勸導我們,深信切願,稱念阿彌陀佛。要想到深信、切願,懇切,無比的懇切!你要不把這些理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深信切願的心很難生起。

善導大師是彌陀再來,他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他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這一句話就是第十八願,行住坐臥,不問時劫久遠,念念不捨。這個念是心念,一心專念,不是說口念,你心上真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從來不間斷。這個話我又怕同修們聽了產生誤會,不能不講明白,世間人哪一個人沒有一心專念?有一心專念的人不少,在世間都有成就。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他怎麼成就的?一心專念。諸位要曉得,一心專念是增上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統統具足,這三個緣具足,你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決定現行。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業習種子,善的種子,惡的種子,佛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哪一個不具足?這是平等的。就看你一心專念念的是什麼?你念的是佛,你這一生決定成佛,你念的是菩薩,你一定作菩薩。如果天天念發財,一切時、一切處都沒有忘掉發財,他將來到哪裡去?他財是會發,發了財之後,他將來到餓鬼道去。

所以世間人一心念什麼?一心念貪瞋痴,一心念財色名食睡,他也一心念。凡是一心念的他都得到,財色名食睡他都得到,愈得到他那個貪心愈重,都是一個道理。我們要把那個境界、對象換一換,把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換成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了。所以這個事情不難,難在你能不能轉變?你把你念的對象換過來,一換過來就成功了。世間人常講牽腸掛肚,你牽掛的就是你心裡頭念的,你想想看,哪一樁事情是你這一生當中最牽掛的?那就叫念,就叫一心稱念。凡是一個人一心稱念的,你一生當中最牽掛的,不外乎兩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恨。愛的,你一生牽掛,你沒有辦法舍掉他;恨的,是冤家,那個恨得深,一生都記在那裡,仇沒有報,死都不瞑目,都不甘心。總不外乎這兩樁事情,如何能夠把愛與恨換成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功了。一定要懂得你最愛的牽引你墮餓鬼道,你最恨的牽引你到地獄道,那個結果是往三惡道去,為什麼不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去念阿彌陀佛?果然轉過來,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不但永脫輪迴,而且永脫十法界,不必經歷華藏四十一個階位,頓超圓證無上菩提,一生當中就圓滿。世出世間的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我們要認識清楚,不要把這一生大好的機會錯過了。

念佛人能往生,如果對於教理不透徹,不容易!念佛人往生只有兩種人:一個善根厚,一個福德厚。善根厚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堅定信心,不會改變。我們有善根、有福德,善根福德都不圓滿,都不足。所以佛用經教,講經說法,用這個方法來提升我們的善根,來補足我們的善根,我們真在教下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信心堅定,願心懇切,這一生成就了。福德深厚的人,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老實人,他很聽話,叫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叫他不要打妄想,他就不打妄想,這種人一萬人當中難得找一個,他決定會成就,往生也有很好的瑞相。不但往生佛國有瑞相,來生能夠生到人天,都有很好的瑞相,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明了。所以往生的時候相好,瑞相好,我們沒有智慧、沒有神通,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可以肯定他絕不墮三惡道,這是可以完全肯定的。

所以善導大師教給我們這些話,我們要記住、要明了,念茲在茲,心裡頭唯一牽掛的就是阿彌陀佛。這種念佛,行!能往生,是消極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高。如何提升品位?那要積極的念佛;積極念佛怎麼個說法?幫助一切眾生念佛,這就積極了。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都是觀念上做一個重大的改變,我念佛不是為我自己,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那怎麼個念佛法?這一段願文裡面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做一個好榜樣給一切眾生看,這就是真正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念佛,我們的心、願、解、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應!這種人念佛,給諸位說,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上輩上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一往生就成就,不需要經歷十二劫,連半劫都不需要。

我們這樣才明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娑婆世界不錯!娑婆世界修行,有起有落,大起大落;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是平平穩穩的,沒有起落,所以時間要長。我們在這個地方,只要你真正懂得道理,如理如法的修學,大起,超過那邊人用功;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這些方法,雖然念佛,到大落,那就不如西方極樂世界穩穩噹噹。換句話說,娑婆世界好像你們投資一樣,很大的風險,可以賺大利,但是也會賠光;西方極樂世界很平穩,沒有什麼起落。我們要會把握機會,抓住機會,我們要大起,決定不要大落,大落會落到三惡道去,大起一生就成佛了。關鍵,一切時、一切處,念念當中有阿彌陀佛,天天親近阿彌陀佛,念念不忘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印了很多貼紙,我們在很明顯的地方給它張貼,目的何在?讓我們時時刻刻看到佛的名號,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時時刻刻不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印小張的,大家叫佛卡,小卡片印的佛像,讓你帶在身上,不是護身符,讓你時時刻刻拿出來看看,我念阿彌陀佛,我想阿彌陀佛。年歲大的老人,我見到很多,身上帶著小照片,孫子的、孫女的,他帶在身上,常常看看,他想他的孫子。由此可知,他念他的孫子,念他的孫女,他時時刻刻不忘記,那個叫做念,叫做一心念。我們身上帶小佛卡,就跟老人帶子孫的相片一樣,常常看看,時時刻刻看看,這叫一心稱念。什麼東西都不放在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就叫「一心念我」。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也是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念佛堂念佛,那是形式。形式上念佛對初學的人非常重要,因為初學你的念頭沒轉過來,你的習慣沒養成,這個地方是培養的,念佛堂是課堂的作業。學成之後要落實在生活上,生活當中那是念念不忘,那你是真念佛。念佛堂培養我們念佛的習慣,也是做出榜樣給初學人看,給還沒有入門的人看,幫助他們啟發信心,功德利益無比的殊勝。所以只要我們有空閒的時間,我們都應當到念佛堂來念佛,念佛堂念佛自他兩利,冥陽兩利,既自度又度他,這個道理都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才知道什麼叫做「一心念我」。下面一願是第二十願: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願也非常重要,阿彌陀佛給我們說明念佛的利益,念佛人的好處,念佛人無比殊勝的成就。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因,修因,第二十願是果報,修因證果。發願念佛,發願是第十九願,念佛是第十八願,這個人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諸菩薩眾來接引你。極樂世界的菩薩太多太多了,是不是都來接引你?不見得。哪些菩薩來接引你?跟你有緣的;過去、今生,我們的父母兄弟、老師同學,他們修這個法門已經往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今天看你也成就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他們這些人會跟佛一道來,都是你認識的人。所以你一定要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孤單,不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是孤單的,你這一生再相愛的人,一轉世,一投胎,彼此再也不認識,很難聚集在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然,真的永遠在一起。這也是佛法里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極樂世界菩薩跟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你,都是跟你有緣的人。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廣結善緣,要廣結,將來你成佛的時候,跟你有緣的人多,你度眾生多。我們自己往生,我們結的緣多,來接引的菩薩多,可見得結緣非常非常重要!

今天下午我參加他們溫馨晚會的籌備,我聽說了,今年請客請五千,大概是五千七、八百人的樣子,比去年增加兩千人。去年請的是三千八百人,今年要增加兩千人,而且是各個不同的宗教。佛弟子們都想修福,到哪裡修福?最大的福報打千僧齋,今天我們這個是差不多將近六千僧,六千僧齋,不是一千僧,六千。這六千聽說都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怎麼能稱僧?他是真的是僧,和合僧團。這六千人雖然種族不一樣、信仰不一樣,但是和睦,和合,和合就叫做僧團。六千人在一起祈禱、祝福,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同心同願做十二小時的祈禱。祈禱的時間是從十二月三十一號晚上八點鐘開始,到第二天,就是兩千年元旦早晨八點鐘,這個盛會太難得太難得了!

所以同修們你們如果想參加,先做心理上準備,去參加。我們佛門的祈禱,林長李居士告訴我,我們念佛,我說,好,不念阿彌陀佛,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為世界祈求和平,消災免難。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苦難太多太多了,這不是為自己,為世界苦難眾生,我們這一天晚上,這十二個小時,專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人愈多愈好。我們去念,他們祈禱的時間不可能十二個小時不間斷,我們的祈禱名副其實十二個小時不間斷。元旦的晚上就是千僧齋大會,修福,好機會!我們去打齋供眾,跟這五千八百多人結緣,這個機會到哪裡去找?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決定不要放棄這個機會,我頭一個帶頭乾。所以我們能夠這樣作法,我們心目當中出席的這五千八百多人,都是彌陀願海裡面諸上善人。十二個小時念觀世音菩薩,最後還是回向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莊嚴殊勝。所以我們很清楚的深信不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歡迎的菩薩眾多,我們眼睛看上去數不清,這些人前來接引,『迎現其前』。

『經須臾間』,「須臾」是時間的短暫。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他說根據《大集經》裡面所說的,他們計算「須臾間」是多久?黃老居士講,用現在的時間來算,是四十八分鐘,須臾間是四十八分鐘。他所講的,我們也不能作準,提供我們做個參考可以。實在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麼長的時間,四十八分鐘太長了。但是祖師大德跟我們講的有許許多多種,他們所說的都有依據,都不能說錯,都有依據,都值得我們做參考。總而言之,再長,時間再長,也不會超過四十八分鐘,這個人就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個說法可能是往生的這個人,在臨終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來了,告訴大家,他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西方三聖,看到諸佛菩薩來迎接,跟家人告別,跟家親眷屬辭行,這樣跟阿彌陀佛走了,一直到斷氣。通常我們大家幫他助念,我們助念的時間,依古來祖師大德的教誨,要連續十二個小時不間斷,這十二個小時是關鍵的時候。這是說往生時間之快速。

願文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要特別注意,『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了不起。什麼是「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阿鞞跋致,這是梵文,譯的音不相同,阿鞞跋致就是阿惟越致,意思是「不退轉」。古大德跟我們說,這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七地是遠行地。如果在《華嚴經》上說,法身大士修滿兩個阿僧祇劫,修滿兩個阿僧祇劫再證得八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阿惟越致,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留意。你要真的體會到了,真的想到了,你就會決心求生淨土;為什麼?便宜占得太大了。我們實在講沒本事,即使有本事念到理一心不亂,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生到華藏世界圓初住菩薩,還要經歷兩個阿僧祇劫,才能作阿惟越致菩薩。現在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經文上講得很清楚,這個人「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它並沒有說上輩上生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這個說法。既然沒有這個說法,那當然一定是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一直到實報土上上品,統統是阿惟越致菩薩,符合本經經題清淨平等的意思,「清淨平等覺」。

這個法門,我們在經題的時候給諸位介紹了,九法界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到哪裡去找?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我們要懂得,凡夫決定是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能夠證得阿惟越致菩薩,憑什麼?給諸位說,全憑這一願,全憑第二十願裡頭這一句,這是阿彌陀佛的弘願。如果我們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證得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就誓不成佛。他今天在極樂世界成佛,而且成佛已經十劫,他的願望統統兌現,沒有一個願望是虛假的。彌陀對一切眾生的恩德,還有什麼話說?一切諸佛如來同聲讚嘆,無量劫的讚嘆都讚嘆不盡,我們有幾個人認識,阿彌陀佛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你真的認得了,阿彌陀佛對我有大恩大德,你就會認真修行,認真修行就是報恩,知恩報恩!我們今天沒有把淨宗當作一回事,沒有認真修學,不知道恩德。所以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這是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無比的威德,帶業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雖然經文裡面,沒有「帶業往生」這四個字,意思圓滿具足。

世尊怕末世眾生懷疑的心重。早年我在美國,陳健民上師,他是密宗的上師,就曾經給大眾宣布帶業不能往生,他提倡消業才能往生。那個時候我剛剛到美國去,好像是在八三年,他提出來的。全世界許許多多的念佛人,被他的說法震撼了,對淨宗產生懷疑。連一位老修行人,周宣德老居士,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同參道友、老朋友,他那個時候住在洛杉磯,他移民到美國去了。我下了飛機,他在機場迎接我,我們坐一個車,從機場到市區大概要五十分鐘,在路上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陳上師講的,不能帶業往生,這怎麼辦?陳上師,我跟他沒見過面,我聽說這個人能言善道,在美國佛教界裡面很有影響力,是傳密宗的,著作也不少。他這麼一提出來,我就給周老居士說:既然不能帶業,算了,別去了。他聽我講那個話不大對勁,他說:為什麼?他眼睛瞪著我,說不出話來。

我看到那個表情,這是提起他的疑情,他的精神能夠專注,然後我跟他說,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去幹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去幹什麼?他愈聽愈不懂,怎麼是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再告訴他,我說: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他們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我說:對不對?他說:對!經上有沒有說?有!那不是帶業是什麼?這他才明白了。連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都帶業,怎麼能說不帶業?業障消除乾乾淨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除他之外統統帶業,只是帶得多、帶得少不一樣,帶得多的人品位低,帶得少的人品位高。

我跟他講西方世界有沒有四土?有!有沒有三輩九品?有!經上都有的。如果沒有四土三輩九品,要沒有帶業的話,怎麼會分這麼多階級?這他才搞清楚了;然後我勸他老實念佛,別聽他的。連這麼一個大德,親近印光老法師,搞了一生,搞了八十多歲,被人家幾句話搞迷惑了,這還行嗎?可見得不簡單,這一個人,前面講的「一心不亂」,他沒有得一心,所以那個心會被境界轉,人家說幾句話馬上就懷疑,疑惑、夾雜、間斷,功夫立刻就退失掉了。以後我認識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給我講,陳上師跟他同學,他們是同一個老師學密的,但是一生不往來。他說他那個道不大對勁,不是正道,這是黃老居士告訴我的。他還有一個同學也不是走正道,那個同學出家了,也不往來。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決定相信帶業往生,我們不要懷疑。

古德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臨命終時,沒有不受業力牽引的,這個時候你自己做不了主,臨終善惡業習都在這個時候現前。這一個事實,我們稍微留意一點就能夠覺察,最明顯的地方是什麼?醫院。我過去在台灣,我有三個同學在榮民醫院服務,他們都是主治大夫,並不信佛教,他們相信有鬼。醫院裡面的醫生、護士常常看到鬼,佛家講的無常大鬼,只要看到無常鬼在病房裡面走來走去,他們心裡有數,這個人頂多三天,不會超過三天,就要走了,常見!所以醫院裡面的磁場不好,我們一般人進到醫院,尤其是醫院歷史久,那個氣氛都很陰,陰森森的,氣衰的人走到這裡面寒毛直豎。我問問裡面的這些醫護人員,你們相信不相信?統統相信,常常見到。所以病人病重,快要走的時候,家裡照顧的人,他就告訴他:什麼人在門口,我看見他了;他所說的,統統都是過世的那些冤親債主、家親眷屬。這個時候是一個危急的關頭,佛在《地藏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他所說的那些人他是真看見了,是不是真的是他的家親眷屬?《地藏經》上給我們說不是的,是他的冤親債主,變現家親眷屬的樣子來接引他,接引去了之後就要跟他算帳,痲煩大了!

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念佛往生人在臨命終時,就是在這個狀況之下,助念的人是他的真善知識。一遇到這種情形,立刻提醒他,「他說:我看到某個人了」,馬上告訴他,不要管他,不要理他,提醒他念阿彌陀佛。他只要一說話,立刻把他打斷。臨終開示就說這個話,不要說別的,別的他聽不進去,就是照顧他正念分明。什麼正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決定不要被這些陰境現前擾亂了,無量功德。韓館長往生,這個境界很少,還是有兩次。這是我們所經歷到的,次數最少的。她有兩次,她一說話,我們立刻把她打斷,不要理他,她說好,跟我念佛,好!就跟我們念佛。不管他是善人、是惡人,是冤家、還是親屬,一概不要理。如果見到其他的佛菩薩也要打斷他,不要理他,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前才可以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其他佛菩薩現前都不要跟他去,這是提醒他的正念。如果沒有一個善友在旁邊照顧,他要看到這些冤親債主,或是起眷戀之心,放不下,他痛苦,或者是起了惡念、邪見,或者是發狂,惡相現前,統統叫顛倒,苦不堪言,他怎麼不墮三惡道?別說往生,人天兩道他都得不到!

所以我們要認識清楚,凡夫往生不是靠自己,完全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一心稱念也要求佛加持,佛不加持,我們一心不容易成就,心不顛倒更要求佛加持。不但如是,我們學教,我常常告訴我們同學,我們對於經教要能看得懂、要能看得深入,靠自己不可能,一定要靠佛加持。我們在講台上,能夠把經教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也不是自己能力,得不到彌陀本願加持,不可能!我們是博地凡夫。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講堂大眾在這裡聽講,你能夠聽得清楚,你能夠聽懂了,聽明白了,聽得歡喜,一樣也是佛力加持。這個法門雖然說是二力法門,仗佛力加持的多,成分多,我們自己只具足深信切願,依教奉行,我們自己只能夠做到這些,其他的完全都是要靠佛力,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認識清楚。千萬不要誤會我自己有這個能力,就產生貢高我慢,反而把這樣無比殊勝、一生成就的法門錯過了。

念佛人,不但在自己進修要靠佛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心心念念不違背佛陀教誨,也要靠佛力加持,我們才不被這個世間境緣誘惑。我們這樣求佛,看看其他的宗教,其他宗教也求神,求上帝保佑,不被魔鬼擾亂,不被外境動搖,他們也求神、求上帝保佑加持他,這個想法作法正確的,決定沒有錯誤。我們凡夫不得佛菩薩諸神威德的加持,靠自己成就,決定不可能。尤其是現在末法時期,我們的業習深重,外面的境緣誘惑力量太強大了,所以我們求佛菩薩,也求護法神,來幫助我們,希望我們心不顛倒,希望我們真正得到一心稱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第七十集)1999/11/20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2-034-0070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九面,倒數第三行: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前面雖然跟諸位介紹過,意猶未盡,我們今天再接著看看,古大德對於這一願裡面精彩的意思,我們多讀讀。幽溪大師在《彌陀經圓中鈔》裡面有一段話說,他說:娑婆世界的眾生,也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雖然能念佛,可是煩惱不能斷;換句話說,煩惱夾雜了正念,也就是說煩惱把我們的正念破壞了。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重視,因為我們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機會不容易得到,真正是古德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聞佛法,所以要珍惜這個機會,千萬不要把這個機會錯過了。我們往往是太大意了,錯過這個機緣的人太多太多,不是一般人,一般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不是修念佛法門的,那個我們不談,已經遇到念佛法門,也有心想求往生,天天在讀《無量壽經》、在讀《彌陀經》,為什麼不能往生?往生的比例差得太遠了!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念佛不能往生,就是把這個大好機會當面錯過,錯過的原因是煩惱不能夠克服。所以這個機會得來不容易,失去很容易。

我們要怎樣克服煩惱?實在沒有能力。幽溪大師說,人在臨命終時,正念現前,心不顛倒,這不是自己的力量,完全靠阿彌陀佛慈悲拔濟;雖然自己不能得到正念,可是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能夠得心不顛倒,他就往生了。這樁事情我們能不能僥倖得到?決定不能。這些人他怎麼得到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他修福得到的。修的什麼福?斷惡修善,這一點他真正去做了,做的有成績,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生修福。所以古德常常跟我們講,尤其是佛門的祖師大德們,教我們一生修福,不要享福,把福報留在最後臨終時候來享。臨終時候享的什麼福?心不顛倒,正念現前,那是臨終的福報。

臨命終時往生的人,他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講他頭腦很清楚,一點都不迷惑。這個事情難!很不容易,我們自己能保證將來死的時候,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這是大福德。有大福德就能夠有大因緣,就會有增上緣,沒有大福德,這因緣就沒有了。因緣是什麼?臨終時遇善知識幫你助念。所以助念,對於我們凡夫學佛來講,是非常重要。助念在什麼時候?人在病重的時候,垂危的時候,但是他神志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幫他助念。他斷了氣之後,這個助念最好能夠延續十二個小時,至少也要幫助他念八個小時,這是一般助念。

有同修跟我講,他說到殯儀館助念,我說那不是助念,那是去超度。助念的時候一定是什麼?病人在家裡,是在他家裡助念;他在醫院裡面往生,在醫院裡助念。不可能在殯儀館助念,殯儀館是超度的,那是超薦佛事,不是助念,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助念的時候是病人還沒有斷氣,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善知識在旁邊照顧他。照顧什麼?照顧他不能失掉正念,正念就是一心跟著大家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人在命終的時候,他一生所造的善惡業統統這個時候會現前。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病人,在彌留狀況之下,也就是他在臨終前三、五天,或者是一個星期,這個時候就有這個現象,他看到許許多多的家親眷屬,說這個人來了,在門口我看見了,那個人在哪裡,他看見了,所說的都是死去的家親眷屬。《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叫陰境現前,這個境界很不好。是不是他家親眷屬?不是的,是他的冤親債主變現家親眷屬的樣子,來誘惑他,來帶他走,帶去之後就要算帳,要報復,這些都是《地藏經》上所說的。

凡是有這種現象,這個善友在旁邊立刻提醒他,不要理會,不要管他,不管是什麼人,就提醒他:不要管他,老實念佛。他念頭一轉,他那個境界就沒有了。所以臨終開示就這麼一句話,那個時候不能念經,經文太長了,愈念他頭腦愈亂,那就糟了。也不能講其他的話,只有一句話,他看到什麼東西,叫他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來了就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不管什麼佛菩薩,都不要理會,都不要去管他,臨終就開示這麼幾句話。守住這個病人,要守幾天,就這麼一句話,日夜不能間斷,時時刻刻提醒他,保持他的正念。所以這個人就有福報,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醒,打斷他的妄念,打斷冤親債主的誘惑,幫助他提起正念,跟著大家一起念佛。他不能念的時候,體力衰的時候,他能夠聽,或者我們看到他嘴在動,這個重要!

往生之後一般都有很好的瑞相,這個瑞相能不能斷定他往生?不見得。他的瑞相當中,只有他自己說阿彌陀佛來了,我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那是真的,那是真的往生。如果在助念期間當中,他從來沒有說過佛來,看見佛了,看見觀音菩薩了,那就很難講;但是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他來生享人天福報,還是有瑞相,凡是有好相就決定不墮惡道,墮惡道的相不好。所以助念一定要到他斷氣之後,延續十二個小時,這叫做助念。基本的條件,他自己本身一定要修福,沒有福報,臨終神志不清,家親眷屬不認得,這就很困難,非常非常困難!我們也給他助念,念總比不助念好,能不能往生,那是很不可靠。但是縱然他墮惡道,也會減輕他的痛苦,這是肯定的。所以助念的功德不可思議!人有福報,在這個時候一定得佛力加持,這一願是佛的慈悲大願。所以佛力加持你,你這個時候心就不顛倒,保持正念現前,即得往生。

幽溪法師這一段話,在玄奘大師譯的《彌陀經》,以及《悲華經》裡面,也有這個說法。玄奘大師所譯的《阿彌陀經》,它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跟羅什法師譯的是同一個原本。羅什大師譯的是意譯,玄奘大師是直譯,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奘師譯本裡面說,「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特別著重在後面這兩句,阿彌陀佛慈悲保佑你,你的心就不會亂,所以一心不亂是這麼回事情。

由此可知,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最基本的心要善,念頭要善,行為要善,種善因得善果,善果就是臨終的時候神志清楚,信願不衰,佛力加持,你說這多重要?都要靠平常的修養,我們才真正有把握。心行不善之人,臨終時候臨時抱佛腳,靠不住,都要在平常用功夫。尤其是現在世間災難太多,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很正確的觀念,這個觀念決定不是悲觀,認清我們環境的事實,決定不貪生怕死,人哪有不死的?問題是死了以後怎麼辦?到哪裡去?死,決不是說死了一切就完了,這個話不但是佛法裡面說它是錯誤的,所有一切宗教家都說你錯了。

人有前世、有後世,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欲知前世因」,我前世幹些什麼?「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過的,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前生所修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來生我的果報怎麼樣?這一生我們的思想言行,這是造作,造因,來世受果報。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知道人生很短暫,一定要抓緊機緣做好事,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做好事,將來有好報,不要說太高的果報,我們生到欲界天、生到忉利天,這不高。忉利天的一天,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千歲,你說那個福報我們人間怎麼能比?人間活一百歲不得了,忉利天才一天。愈往上去福報愈大,天道!所以所有的宗教目標都是升天,它有道理。我們為什麼不在短短數十年之間,爭取生天的機會?

更聰明的人,那還得要有緣分,無比殊勝希有的因緣遇到佛教淨土法門,這個太難得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壽命之長沒有法子計算,這無量壽!有人懷疑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還是有量的,有量的怎麼樣?不想去了。給諸位說,往生的時候是有量的,為什麼?你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有量的,等到你升級,生到實報莊嚴土,告訴你那就真的無量。同居土、方便土是有量的無量,實報土是無量的無量。實報土,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你證得了報身,報身有始無終;同居土裡面,方便土裡面,這個身有始有終;可是實報土裡面,有始無終。你要是嫌方便土、同居土還是有始有終,那你就求實報土好了,你就加緊用功,實報土念到理一心不亂。

所以許許多多人,連淨土裡頭狀況,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在那裡懷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他怎麼會成就?真搞清楚了,西方世界跟其他諸佛剎土不一樣;其他諸佛剎土,同居土、方便土確實壽命是有量的;西方極樂世界四土是平等的,四土是同時存在的,四土是沒有障礙的,這是西方淨土無比的超勝,超越諸佛剎土。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隨便議論,破壞別人的信心,這個過失很重。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讓真正一個求生淨土的人,破壞他的信心,那還得了嗎?這是斷別人的法身慧命,罪過很重很重!

我們只要看現前許許多多念佛道場,念佛往生的同修,他給我們做見證,給我們做證明,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居士林這幾年來,我們老同修往生的,我們都見到瑞相,許許多多預知時至。其中還有好幾位接受李木源居士的提議,告訴他在什麼時候往生,他就選在這個時候,這種功夫不是偶然。這些往生的老菩薩們,給木源居士說,他走了之後,後事請他料理;木源就跟他講,我什麼時候要出國去參學,那你一定在我之前往生,不耽誤他的行程;他就選擇,在他的行程前幾天往生。好幾位!真有這個本事,這不是假的,是我們在此地親眼看到的。

往生的條件經上講得很清楚,「信、願、行」,真信切願,認真去念佛。什麼叫認真?萬緣放下才認真,一面念佛,一面還有許多牽腸掛肚的,這不是認真,認真是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礙不礙工作?不礙工作;工作可以照做,絕不放在心上,所以工作也能做得很好,做得很認真、很負責;做完之後,心裡頭是阿彌陀佛,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變成妄想,變成雜念,變成了障礙。所以夾雜就是障礙,夾雜不是說你念佛的時候夾雜,不念佛的時候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還是夾雜,你心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裡面、工作裡面、應酬裡面,不把這些拉雜事情放在心上,什麼事照辦,不礙事!《華嚴經》上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做到無礙,不放在心上就無礙,放在心上就障礙。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只有經典上給我們的教誨,我們依教奉行。這個事情,各人乾各人的,你真正幹了,別人障礙得了你嗎?障礙不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別人障礙我們,沒有這回事情!你心攀緣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才會障礙你,你心不攀緣外境,對於外境一切隨緣而不攀緣,外面境界對你沒有障礙。所以這個事情障礙在自己,不能怪外面境界,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什麼人能得到菩薩、彌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我們要多想想,然後你就懂得怎樣去求。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的意思非常深非常深!我們凡夫多數人業障習氣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作主,我見在作祟,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這個事情就痲煩了。隨順自己的妄想執著,怎麼會成功?要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我們同學們每一個人都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曾經學佛,都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無量劫搞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是「我」的念頭太強了。我們這一生還是犯這個毛病,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還是我作主、我當家,從來沒有把我放下,這是個大障礙。正念現前的人,只有彌陀,沒有我,天天念阿彌陀,把我換成彌陀,這個人就成功了。我見破了,我執淡了,才會感應道交。

念佛人心地慈悲,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隨分隨力,沒有力量的時候,歡喜讚嘆就是結法緣,有能力的時候要隨分隨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有錢,用財物幫助他;沒有錢,我們有時間,我們去做義工,以勞力幫助他;年歲大了,做義工做不動了,歡喜讚嘆,用善念幫助他、讚美他、鼓勵他。這都是行善,這都是做好事,與大眾結法緣。為什麼要這樣做?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迎接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佛、很多菩薩、很多聲聞,為什麼會這麼多?你結緣結來的。你要不肯給人結緣,臨終的時候只看到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來的人不多,幾個人,不是很多很多。所以平常不跟別人結善緣,怎麼行?結緣這一樁事情,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囑咐學生、叮嚀學生,他的法緣很殊勝。他常常教導我們,廣結善緣,時時刻刻別忘記。

《悲華經》裡面說:「臨終之時我時當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所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這些經文所說的,都給我們做了有力的證明。人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正念現前,確確實實阿彌陀佛這一願的威神加持,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人在臨終的時候,決定不能怕死,這個時候貪生怕死,那就糟透了!我們學佛人在日常要養成一個習慣,古大德教我們,這方法好,我們每天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就想什麼?就想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天天想,到臨終的時候,果然想到了,阿彌陀佛真來了。想了這麼多年,終於把他想到了,你心裡頭不驚不怖。平常沒有這個意願,到那個時候阿彌陀佛來了,嚇死了,不得了,我這要死了。這一個妄想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就走了,你就墮落了。平常要常常想,晚上一睡覺就像等死一樣,所以不怕死。

印光大師自己的小念佛堂,當中就掛了一個「死」字,他老人家寫的,可見得他不怕死,他天天想死。實在說,他老人家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何必要這樣作法?他不是凡夫,他的示現是教導我們末法時期眾生,他是示現教我們。天天看到,我要死了,世緣自然就淡了,就放下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再去想,是非人我也不去計較,還有什麼好計較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的正念,祖師教我們的方法用意很深,最好的辦法,我們也要知道學習。

《悲華經》後面有一段文比較上要深一點,這一段文在我們淨土三經裡頭沒有看到,這阿彌陀佛說的。他說「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這個翳是障礙,無翳三昧就是無礙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其心歡喜故,得寶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這一段文可以做為我們這一願的補充,這是說明佛力跟往生這個人他們的願力,佛是願來接引,我們是求願往生,這兩種願力的大用。三昧是甚深的禪定,如來果地上他的定慧都是沒有障礙的,《華嚴經》上講四無礙法界,這四種: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所以佛現在眾生面前,為求往生的人說法,勉勵他,獎勵他,他的功夫成熟了,永脫輪迴;囑咐他,跟到佛一同來的這些菩薩、聲聞大眾,異口同聲的囑咐他,這個時候他求生的願望得到了,當然是心開意解,業障煩惱習氣一下就斷了,所以他得寶置三昧,這是講往生的人。寶置三昧也有淺深差別不同,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有四土三輩九品的差別;但是都能夠得三不退,都能夠得無生忍,這非常非常不可思議,這是其他修學大乘所希求而求不到的果報。念不退就是經上講的阿惟越致,《彌陀經》裡面講的阿鞞跋致,這是翻譯的不同,它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

阿鞞跋致是翻作不退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退轉有三種。《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第一種「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指的是什麼人?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位子很低。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這證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菩薩初信。初信位的菩薩在智慧比須陀洹高太多了,高明太多了,講斷煩惱相等。智慧不相等,斷煩惱相等,在兩種德叫智德跟斷德,斷德相等,智德不相等。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到這個果位;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從來都沒有辦法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所以才落得今天這個地步。就好比在學校念書,也很用功,好像天天在念,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從來沒有及格過,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無量劫的修學,無量劫參加考試,從來沒有及格過,所以連個國小一年級都沒進去,始終在幼稚園,我們幹的是這一套。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要求阿彌陀佛佛力加持,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真正脫離苦海。

如果真正是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就證得位不退。這個位是聖人之位,有沒有離開輪迴?沒有,還在六道;但是他們這種人在六道,只有人天兩道,絕不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而且人天兩道還有期限的,頂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就出離三界,在一般講證阿羅漢果,大乘菩薩是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有期限的,他不會墮落凡夫,不會再墮三惡道。

第二種「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這是菩薩,不會退轉到小乘。度眾生,菩薩度眾生不容易,菩薩要有堅定的信願修學六度。六度裡面,從事上講,一個布施,一個忍辱,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菩薩會退轉去當小乘?忍不過;你是發好心,善意幫助別人,別人回你什麼?把你當作惡人。你想幫他忙,他首先給你打個問號,你有什麼企圖?你懷的什麼意思?不但不接受,還要侮辱你、欺負你、陷害你,菩薩怎麼能不退心?一退心,那就掉到二乘裡面去了,所以自了漢。行不退,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認識清楚、認識透徹,知道這一些苦難眾生,他們無量劫來迷惑顛倒,這一生當中非常不幸,很可憐!不幸的在哪裡?《無量壽經》佛講得很清楚,「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他遇到這些老師,沒有好好的教導他,自己又不肯好好的學,他怎麼會懂得這個道理?什麼道理?好歹!連好歹都不懂,你還能怪他嗎?所以佛末後說,「殊無怪也」,你就不要再怪他了。菩薩才會不退心,怎麼樣的惡意對菩薩,菩薩也無所謂,菩薩還是不退心,這才叫行不退。

我們再想一想,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會因為眾生難度而退心,我們自己再想一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退心的時候?常有!順境裡面會退心,貪圖享受,不肯捨棄;逆境、逆緣也容易退心,難度!好心去幫助他,還得惡意的回報,算了,不幹了,這退心了。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要維持著不退心,多難!我們在修學四十年當中沒有能夠退轉,得力什麼?得力天天在講經;才有退轉的念頭,念念佛經這又提升起來了。所以要讀經,讀經就是親近佛菩薩,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研究討論開智慧,研究討論當中對自己是莫大的鼓舞,才能保持著不退,才能夠天天在進步,古人所講的教學相長,我們體驗到了。

菩薩為什麼永無間斷的為一切眾生演說?我們細心想一想也有道理,還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為自己,要不為眾生天天講經說法,他就退墮到二乘去了。每天為大眾演說,得到最大的鼓舞,得到最大的勉勵。菩薩不是自己為大眾演說,必定是聽其他菩薩演說,不是講經,就是聽經,決定沒有中斷,才能夠保證維持著行不退。我們這兩天在《華嚴經》裡面讀到,「聞薰成種」,我對這四個字感慨很深很深,我體會到所有修學失敗的人,就是聞薰的時間不夠,我們都是凡夫,不是再來人,一聞千悟那個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凡夫要想成就,除了聞薰成種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你們看看我,我除非是不得已,有應酬、有事情不能脫身,否則的話,任何一個人講經,我不會空過的,我一定來聽經;不但是你們同學講經我會聽,其他宗教講經我也會去聽。不學不能成就,你自己要能夠維持住位不退、行不退,你沒有善巧方便,你怎麼能做到?善巧方便只有聽經、講經,一切時、一切處為人演說,不可以中斷;演是表演,做樣子給人看。獨居的時候,沒有人,沒有人也不能放逸,為什麼?有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鬼神,要做樣子給鬼神看,鬼神也是眾生,普度眾生。

我們這個道場同修對鬼神應該可以相信了,我們二樓、一樓現在放電視,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是鬼神要求的,他們要求聽經。所以杜美璇居士說得很好,她勸他的兄弟們聽經,「你們不聽經,連鬼都不如」,這話說得有道理,居士林連鬼都要求聽經。他們沒有辦法到這個講堂來聽經,他說講堂法師的光太強了,他來到講堂時候他覺得受不了,所以要求我們在二樓、在一樓播放錄相帶,他們在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尤其是夜晚,我們經過那些地方要輕輕的,不要吵到他們,不要認為沒有事就可以大聲叫喊,擾亂他們。他們的心也很慈悲,認為你們也不懂事,你擾亂,他原諒你。你想想看,我們做錯了事情,讓鬼原諒,很不好意思!所以要存真誠恭敬心,雖然看不見他們,我們知道他們也有不少人在那個地方。

第三叫「念不退」。經上常講,念「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個話不好懂。什麼叫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自性般若智慧,古人翻譯「一切種智」。如來所證得的智慧,念念與一切種智相應,這叫念不退。我們把這個話說得白一點,大家好懂,念念與性德相應,這就叫做念不退。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悖,那就錯了,那就退轉。也許有同修要問,什麼是性德?我們從理事兩方面來說,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將經論的教誨總結寫了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從理上說的;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從事上說的。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的心念與這二十個字相應,那就是念不退;與這二十個字不相應,你就退轉了。這二十個字是我們的性德,是如來真實智慧,這個說起來大家就容易懂得多了。

真誠心,決定不自欺、不欺人。可是這個事情很難,為什麼?我們都以為我心真誠,我沒有欺騙自己,我也沒有欺騙大家,這有什麼法子?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他定義下得好。他說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心裡頭起念頭就不誠,我很誠意,已經不誠了,念頭起來了。誠,不容易,誠心一發,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觀無量壽佛經》世尊告訴我們,菩提心的用是深心、發願回向心。所以真誠心一起來,你就是菩薩;不是初信位的菩薩,你是哪個地位的菩薩?初住位的菩薩,圓教初住,超過阿羅漢、辟支佛太多太多了。阿羅漢、辟支佛才是第七信位的菩薩,菩提心沒發;發菩提心是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初住是發心住。初住菩薩是什麼樣子?《金剛經》上所講的初住菩薩,《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初住菩薩。由此可知,初住菩薩已經是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認真努力修六度萬行,這個人念不退了,我們行嗎?

我們今天在佛經上念的就是三不退,我們一樣都沒得到,不但是念不退,我們連位不退都沒有。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子?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好不容易有一點進步,遇到外緣馬上就退轉,所以很難成就。我勸大家聽經,對大家有好處,不是對我有好處,對你自己有好處。你要曉得你不聽經,在家裡用功,沒錯!在家裡面用功,比你聽經這個功德相比差太遠了。因為你在這裡聽經,你得三寶護持,而且真正會聽經的人,這一堂經兩個小時,你在這兩個小時戒定慧三學圓修,你心地清淨,智慧增長。你自己關著門一個人用功,沒有智慧,你在那裡學什麼東西?記問之學。你在那裡讀書,找很多參考資料,寫筆記,寫你的講稿,全是別人東西,東湊一點,西湊一點,湊一大堆,再端出去供養別人,不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怎樣從自性?常常聽經,聽經開智慧。所以閉門造車總是缺點很多,可是你們不相信,我每次到這兒來聽經的時候,看看前面兩排沒有幾個人坐在那裡。所以難信之法,還是相信自己,不相信佛菩薩,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

我在求學學習的時候,跟你們的態度不一樣,我是最喜歡聽經。因為我聽經我自己想到,我跟道場結法緣,跟法師結法緣,跟聽眾結法緣,我的法緣殊勝。關起門,自己在家裡搞,這個緣結不到。而且聽經,這個經我也會講,我講得不比那個講經的人差,我在道場作影響眾,這就得三寶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明白,我懂得,所以我對這個機緣抓住是決定不肯放棄。你們為什麼不肯這樣做?你們不懂,你們不了解,不知道聽經是禮讚諸佛如來,聽經是廣度一切眾生,聽經是真實供養三寶。初學的法師在講台上,看到下面的人很多,對他是個鼓舞,增長他的信心,也對他是個壓力,他要講好,他不講好,下次人不來了,所以對他是個鼓勵,那個功德就很大了。所以聽經的人也要幫助法師,法師,不錯!是有進步,就天天來;看到法師沒有進步了,下次不來,讓他冷場,讓他回去覺悟,這個對於法師獎懲馬上就看出來了。你真用功,我天天來聽經,天天來捧場;看你有退步了,我就不來了,大家也就不來了。所以我們這是培養法師,成就佛法。

三不退,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來講,位不退的,小乘是初果須陀洹,大乘通教是屬於見地,別教是初住,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這都是屬於位不退的;換句話說,他們都是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行不退的,藏教裡頭沒有,小乘裡面沒有,大乘通教的菩薩,別教十回向的菩薩,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這是行不退了。所以十信位的菩薩,他們的智慧,二乘人比不上,這些人廣學多聞,親近善友。念不退,這個高了,因為他們的心行,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與性德相應,這是別教的初地菩薩,圓教初住,通教裡頭沒有。這是三不退的大意,我們明了,我們要學習。

位不退,果位難,證果難,斷煩惱難。但是大乘有方便,大乘斷煩惱的方法比小乘人方便太多了,大乘圓教尤其方便而且快速。大乘圓教從哪個地方下手?拓開心量,所以從根本修,它不是枝枝葉葉的。從根本修,快!效果殊勝,尤其是《華嚴》。所以成佛哪個法門最快?學《華嚴》最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華嚴》到最後,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得究竟圓滿。如果不求生淨土,他們所證的果位是菩薩果位,那個菩薩是華藏世界的菩薩,圓教的菩薩,也就是圓教五十一個階級。特別是十信位的菩薩,很容易證得,見思煩惱很容易斷掉。那就是他念頭一轉,他不為自己了,為一切眾生。活在這個世間為誰?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活著,真正能夠做到自卑而尊人。因為《華嚴經》的修行,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教我們十波羅蜜,六度般若度展開為權智:方便、願、力、智,權智,而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前面五度一樣是事上修的;普賢菩薩教我們發心,拓開心量;以如來的心量,來修菩薩的十波羅蜜,所以他很快就契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五十一位菩薩。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起心動念有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見思煩惱永遠斷不掉。華嚴會上的菩薩,他的念頭轉了,沒有我,眾生的利益,佛法的利益,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利益,他沒有為自己,所以他我執很快就斷掉,沒有我了。不但見惑斷掉,思惑也沒有了,是非人我、貪瞋痴慢統統都沒有了,他怎麼不入華嚴境界?只要有我這個念頭,你就入不了。所以佛法愈是高級的愈容易修,高級是從根本下手,它直截了當破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在《華嚴經》上你所看到的,我們今天所念到的,菩薩眾不談了,我們現在念的是初分,總共有四十多種,我們今天講的族類,四十多種不同的族類,皆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應化的。他這個教學的方法高明,他不是權巧方便,他是事實,他是真實方便,不是權巧方便。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的,我們對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佛不恭敬,我們對一樁事情不負責任,就是對佛不負責任,我們對一個物不恭敬,也是對佛不恭敬。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華嚴學人眼睛當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毗盧遮那如來,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毗盧遮那是法身,這個名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遍一切處」。一切人是毗盧遮那,一切畜生也是毗盧遮那,一切鬼神還是毗盧遮那,這才叫禮敬諸佛。我們對諸佛如來就不叫布施,叫供養,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供養一切諸佛如來,那是華嚴學人,怎麼能有輕慢心?有高下心?

我們今天學《華嚴經》,入不了華嚴境界,什麼原因?我們用輪迴心,入不了華嚴境界。必須舍輪迴心,發菩提心,你就入境界了;換句話說,放棄自私自利,我們才能夠得度。不能夠捨棄自私自利,念念還要為自私自利,永遠摒棄在大乘門外;不但大乘,小乘也入不進去。所以小乘初果你都沒分,你還有什麼傲慢的?自以為是,諸佛菩薩瞧不起你,天龍鬼神瞧不起你,狂妄自大。所以我們讀經,這些地方要細心去體會,為什麼人家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哪個人?善財給我們做榜樣,善財不是一個人,凡是依照《華嚴》理論方法修學的人,那個人就叫善財。善是多善根,財是多福德,多善根的人具足信解,多福德的人他肯真乾,依教奉行,那是多福德,正信、正解多善根,這種人就叫善財。他是《華嚴》的當機者,他學《華嚴》必入境界,那是《華嚴》末後的一品,「入法界品」,他必入法界。

所以說為什麼他能,我們不能?我們的善根福德,說老實話,不輸給這些人。輸在什麼地方?善導大師講得好,「遇緣不同」,他們遇到的緣殊勝,我們遇到的緣比他差。所以「總在遇緣不同」,善導這一句話講得我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緣有四種緣:第一個親因緣,這個不必說,我們大家平等;遇緣不同,不說這個緣。下面三種緣:所緣緣不同,無間緣不同,增上緣不同,所以我們成就就不一樣。如果四種緣,統統都具足,統統都殊勝,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圓證三不退;起心動念,念念與性德相應,行行與性德相應。可是人在一生當中,能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真有善根、有福德。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善根非常非常深厚,深信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願生淨土,娑婆世界的一切都能從心地上放下,這是真正的願生淨土;世緣還放不下,你這個願不是真願,所以切願,你的願不懇切,願裡頭還夾雜,所以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一定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才叫真信切願。雖然沒有讀《華嚴》、沒有學《華嚴》,他的功力跟學《華嚴》的人沒有兩樣。學《華嚴》,無非是理明白,境界轉過來了。他是善根福德厚,也能轉過來,一心嚮往淨土,老實念佛,這個人成功了,所以他能得生。

生淨土兩種人最容易去的:一個是對於道理清楚明白了,真妄邪正、是非利害統統清楚明了了,他自然就有取捨,所以他能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決定得生,這是我們講上上根人;再一種是下下根人也行,他雖然你講理論他不懂,方法他也不知道,說什麼他也不曉得,教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叫他放下他真肯放下,這是老實人。所以這個法門,上智跟下愚決定成就。我們現在是當中,這是半吊子,痲煩!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是《華嚴》最後一招,念佛求生淨土,所以成就跟《華嚴》無二無別,古德把《無量壽經》稱為中本《華嚴》,不是沒有道理。而且最殊勝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太希有太希有了!

我們要相信這一句,今天我們在一起學《華嚴》,入不了華嚴境界沒有關係,只要對淨宗深信切願。當然《華嚴》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拓開心量,幫助我們糾正錯誤的觀念。原來我們要說,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化身的,你不會相信,要給你講,講不清楚;但是學《華嚴》,有這麼長的時間,天天在這兒薰習,慢慢的能接受,知道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我們常常聽說,但是意思太深,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既然是心識所現的,相宗常說,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我們從這個地方相信,肯定一切眾生確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的相分就是毗盧遮那的相分,性相既然不二,所以一切眾生就是毗盧遮那的化現。

普賢菩薩修學的理論與方法,我們才真正體會到,才知道自己應該要怎樣作法,把過去無量劫來,錯誤的想法、看法現在轉變過來,跟諸佛菩薩一個想法、一個看法,那就是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大乘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要是能夠以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一切眾生,尊敬諸佛如來的心尊敬一切眾生,這個人是華嚴學人,這個人是真正覺悟的人。我們平常對人、對父母敢不敢用命令?來!我叫你來!可不可以?跟諸佛如來可不可以用這個口吻?你說不能,我給你說能,現在家裡小孩叫他的爸爸、媽媽,來!我叫你來!有什麼法子?現在家裡頭誰最大?小孩最大,顛倒了,所以世間有災難。佛在經上常講顛倒錯亂,我們不懂這句話什麼意思,現在真的看到了,原來這個顛倒錯亂就在眼前,這個問題嚴重了。小孩從小就養成這個觀念,他大了還得了?

所以這個世界不好玩,要知道趕緊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顛倒了,善惡顛倒,邪正顛倒,是非顛倒,好歹顛倒了,我們非常幸運得人身、聞佛法,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緣,一心專求淨土。對於世緣,我們有生之年隨緣度日就好了,不要再執著,不要再分別,不要再攀緣,什麼都好,反正我趕快走,你們幹什麼都好,這個真正覺悟。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勸勉一切大眾,有善根、有福德的聽勸,沒有善根、沒有福德的,我們的勸導給他阿賴耶識裡頭做種子,都好!不管他信不信,都好!

淨宗法門一切諸佛如來讚嘆,它最殊勝的就是五逆十惡,臨終懺悔,都能往生,叫帶業往生。生下下品,凡聖同居土,都能夠圓證三不退,經上講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都沒講過的,說明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他方世界沒有。所以稱淨宗法門叫門余大道,那個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沒有,只有這個法門有帶業往生,其他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都要自己斷惑證真,這個難了!唯獨這個法門,不需要斷惑,只要具足真信切願。這四個字自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萬不能誤會。什麼叫真信?什麼叫切願?我剛才說得很明白了,如果還有自私自利,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為什麼?信裡頭有懷疑,願裡面夾雜了,那就不是真信切願。真信切願,決定是不懷疑、不夾雜,不懷疑我們都很難懂,不夾雜容易懂;夾雜決定就懷疑,如果真的不懷疑的話,你決定不會夾雜。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是非人我,夾雜著貢高我慢,所以你的信願行都沒有,你怎麼能往生?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無比殊勝超絕,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給我們做了一個結論:「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蕅益大師讚嘆到了極處!黃念祖老居士講這兩願,說成這是四十八願的核心,而十八願則是核心當中的核心。可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世尊為我們介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三輩往生無論是上中下輩,往生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這是第十九願,「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世尊為我們介紹,這個順序用意就很深,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是同時的,發菩提心的人決定一向專念,一向專念的人決定是發菩提心的人。菩提心是一個圓滿覺悟的心,真正覺悟了,真正通達明白了,娑婆世界苦,這個地方成就困難,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想幫助自己家親眷屬朋友們,到極樂世界去了之後再來,乘願再來,這是正確的。如果說是我來生還得人身,還出家來幫助這些眾生,你的觀念錯了。為什麼?來生得不到人身,這是真的;來生也不見得你能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