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4

管理情緒、端正行為的心靈藥方

——天親菩薩「五事持故」分享

禪三第四期賢崇法師開示

楊柳整理

尊敬的照明法師、各位同修:

早上好!從大家報名到現在我一直在外,直到昨天才回來,我的老同學還特地從福建趕過來,真的很對不起。照明法師在佛學教育上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有這樣的導師帶領你們度過這期禪修,在座的各位都很有福報。

我今天要講的是天親菩薩《發菩提心論》中的「五事持故」。什麼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所以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天親菩薩講,發無上利他之善心有五種原因,稱為「五事持故」,它指的是: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煩惱,三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蓋,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密。這五個決定誓指的是什麼,在現實生活中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呢?今天,我這這裡談一談自己所感悟到的一些東西,但願能夠給各位同修帶來一星半點的啟發就好。

一、能堅固其心

首先,發無上菩提之心能夠使我們固化我們的心靈,使我們能夠堅定地行完正確的道路、凝望良善的信仰。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間上做任何事情,當你認定了正確的方向,剩下來的就是要堅持,你能堅持多久,最後你的果報就越大。古話說「千百里者半九十」,很多事情如果你不能堅持到底,那麼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特別是我們在禪修的過程中,在剛開始的一兩個月雖然你每天堅持,還是很可能還是沒有入門。你會有一些零星的感受和體會,但要真正地獲得禪修的好處,就要不間斷地從內心去提升和覺察自己。

2009年我們辦了50多期的禪修,人少的時候七八個人,多的時候90多個人,但是不管人多人少,我們的質量都是一樣的。哪怕只有一個人過來禪修,我們也會給他相同質量的分享。我們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理念和做法,當我們抱著這種思想去做事情,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

記得有一個很著名的游泳健將曾經想創造一個橫渡大西洋的世界記錄。當他那天游到英吉利海峽時霧特別大,到最後堅持不下去了。因為霧太大看不到岸邊,就這樣放棄了,等他爬上船一看,其實離岸邊沒有多遠了。所以,人生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藉口,包括自己的修行、事業、為人處世,都要有堅持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到最後後悔的是自己。

二、能制伏煩惱

我們說,發菩提心能使自己更為堅定,而一個堅定的人自然很少生出煩惱來。這是一層因得一層果報,修行如果得當,自然會將人心引到開闊的境地上來。

但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缺點,這些缺點會影響我們,使我們常常進退維谷。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有所突破嗎?最大的枷鎖就是我們的煩惱,很多障礙、妄想使我們不能自拔。煩惱使我們身上產生毒素,就像綁在我們身上的枷鎖,腐濁我們的身心健康。佛教裡面有一句話叫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自淨其意,就是讓我們的內心安靜下來、乾淨下來。乾淨就是沒有煩惱,得到無上清淨,沒有是非我執,沒有任何障礙,這樣就不會受到別人的干擾。我昨天在廈門對企業家們講到,你長得美若天仙的時候,別人罵你很醜,你一點都不會在意,這是很正常的;但你如果長得很醜,別人罵你醜,你肯定會跳起來,因為你內心知道自己恰恰缺少這方面的東西。很多女士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就怕別人問她年齡,人家說問的人不禮貌,其實是因為被問的人心存芥蒂罷了。當你十八歲時,人家問你多大了,你肯定巴不得馬上說我十八歲了。而當春秋見長,這個問題竟然變成了一種冒犯。你還是你,但是年齡改換了你年輕的、不設防的、快樂的心。就是這樣,當自己內心缺少什麼,就會畏懼什麼!

在《名牌至上》一書中,作者指出「亞洲拜物教」已經形成,年輕人瘋狂地追求一線奢侈品牌,紛紛期望把成功穿在自己身上以獲得尊重。一項針對 20至30歲的東京女性的調查顯示,將近 94%的人擁有一件 Louis Vuitton單品。其他名牌的普及率也很高,92%的人擁有 Gucci,57%擁有 Prada,51%擁有 Chanel,從經濟新貴到貧民百姓都成為了奢侈品的忠實擁躉。這個現象說明什麼?說明在物質的掩映下,人的心靈越來越顯出浮躁與蒼白。一個真正對自身充滿信任與尊重的人,不需要假借這些象徵性符號來標示自己的地位。一個內心飽滿的人,他或許也會使用名牌,但是他在意的只是品質,而非更多憑藉象徵符號體系產生的標榜意味。超越自身實力的無妄之求,只能使人產生更多的煩惱。這些煩惱都存在於自我的內心,被別人一點就燃起來了。我們內心的煩惱太多,所以要一一去觀照它、覺察它,最後去面對它。

真正的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修道圓滿,不斷把自我缺陷改正過來,不斷把負面的情緒導向正面,不斷把自我心量打開。心量的大小決定你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格局就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就。不用非得做一個大企業,做一個風雲人物,當你有一定的心量,人生在就會很快樂。不然的話,所有的東西都會羈絆你。別人說你一句你就會很在乎,說明心量還非常的狹小。想想看,我們每天有飯吃,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我還在乎什麼?人生最關鍵的就是這麼幾點,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呢?吃飯不就是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嗎?為什麼要在乎吃什麼山珍海味呢?有衣服能夠穿暖為什麼還要在乎穿什麼名牌呢?這些東西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命健康地持續下去。有時候我就想,我如果得癌症了,那是我的業力,說明的生命應當要到此終了,如果沒有錢治我就不治。

大家知道台灣有一個很著名的法師叫聖嚴法師,當醫生告訴他,他的生命即將終結,只有通過大型手術才能把這個病治好。但是聖嚴法師放棄了治療,不是因為他沒錢,也不是因為可能會治不好,而是聖嚴法師覺得這是業力告訴他生命應該到這裡結束了,所以他放棄醫治,去年去世了。聖嚴法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被世人認為是台灣第一大禪宗高僧。但是很多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恐懼,結果過多的擔心反而會生出更多的問題。

我們所有人的執著都是因為欲望不斷地在自我膨脹,我不是要教你們消極的思想,而是要用更高遠的境界去看待人的生命,用開闊的視角去看待自己存在的過程。為什麼我今天特別煩,這時要不斷地追問下去,把因找出來,把根源找出來,最後發現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要遠離煩惱,實際上最佳的方式就是通過自省制服它。

古代的禪師在參話頭:我是誰?那個骷髏是誰?那個頂著死屍行走的是誰?大家想想看,這是把我們自身一層一層地進行解剖。但是很多人還是喜歡往自己的臉上抹東西,在自己身上花那麼多錢,就是因為放不下我執。其實自然是最好的,保持良好的心態,讓我們身上的毒素少一點,最後死的時候不至於那麼痛苦。你們知道得了癌症的人是多麼的痛苦,身上有千百個毛孔在疼痛,每一寸肌膚都在受著痛苦的煎熬。到了晚期,如果不打杜冷丁都睡不著覺,最後七孔流血。想想那是多麼的難受,身體痛苦的同時自己的腦子還是清醒的,比地獄裡面的那種痛苦還要苦。我們都不會珍惜自己,每一次生氣,我們身上的癌細胞都在翻倍地增長。我們不能任意給自己製造煩惱,要讓自己的心時刻安靜下來。什麼叫安住?你們說一說。

學員:安住就是把心閒下來、清淨、沒有妄想、活在當下。

法師:這都是!也可以說安住是我們的身體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我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計較、執著、掛礙都要放下,時刻讓自己處於寧靜、喜樂、安詳的狀態里。這種安住需要我們不斷在身心合一的狀態中去感悟。

三、能遮(止)放逸

天親菩薩立決定誓,要發菩提心,第三就講這無上正等正覺能使人保持度量,使放逸之心休止。

放逸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跟著感覺走,讓自己的行為無節制地做任何事情。有人說,放誕是魏晉風度中最吸引人的東西,比如「天生劉伶,以酒為名」, 這一點我不能同意。魏晉名士的放誕是一種生命的藏鋒,是為了保全自己而做出的有效偽裝。今天的人,喜歡喝酒就喝的酩酊大醉,我喜歡夜生活就通宵玩樂,這樣的放誕往往是形式超過內容,放縱了自己的感官享受,最後危害到自己的身體。所謂物極必反,我們過分地透支身體的能量,必然就會短命。就像一壺水,你用小火燒可以燒一天,你如果把火加大好幾倍的話,可能幾十分鐘就把它燒乾了。我們身體的能量也是這樣,你本來可以活100歲,但是你一直在透支,最後只能活的很短。如果想讓自己健康、長壽,就不能讓自己過激地做事情。生活要不斷地保持和諧,保持身體和心靈的和諧,身體和自然的和諧,身體和事業的和諧。琴弦長時間繃緊就容易壞掉,好的老師彈完琴以後都會把琴弦放鬆,第二次要彈的時候再重新調。我們的身體跟弦一樣要鬆緊有度、勞逸結合,在生活當中時刻注意身心的和諧,你能和諧就不會過激,這樣就能保持從容的心態去生活。

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覺察自己的行為,不要妄圖判斷別人的是與非,別人的對與錯,那些都是別人的事情,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但我們總是覺得這樣做是對的,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等等,找一大堆的理由,然後給自己找一大堆的是非和煩惱出來。為什麼自己要貶低自己?為什麼不讓自己放下?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當這樣的愚者:不會用更開闊的心去面對自己的每個當下。這說明我們是眾生,是愚者,看待問題還很膚淺。看到別人企業做的很大,別人有好車、有別墅,你也想要,你每天活在對比和計較當中,永遠都不會快樂,只有自己內心充滿著喜樂,才能活得快樂。為什麼要跟別人對比呢?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立的自我世界。很多母親教育孩子要成為什麼大官,什麼大學的教授等等,當所有人都往一個塔尖去擠的時候會怎麼樣?只能讓自己挫敗得更嚴重。三毛在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問大家長大了要當什麼?很多同學都講要當科學家、國家元首、企業家等等,只有三毛講她要成為一個快樂的拾垃圾的人。老師就找她談話了,你的理想怎麼可以是一個撿垃圾的人呢?如果是你們的孩子說長大後要撿垃圾,你們會怎麼樣?會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嗎?是不是也會把你自己的價值觀,自己所認可的那種方向強加給孩子呢?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下一代,很少有人去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自己渴望的東西,對孩子應當要有意識的引導。你要讓他學書法,首先就要讓他喜歡上書法,才能把它學好,不要強制他去做一些事情,讓他無可奈何地接受。真正智慧的父母親應該要學會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人家說「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喜歡的事物當中,他才會很投入地去做這件事情,反之就會痛苦不堪。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就需要父母好好去引導,人家說孩子最好的老師是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最了解孩子喜歡什麼。多拿點時間陪陪你的孩子,多拿點時間跟他去玩一玩,能抱他在懷中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的,同時也要想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把自己帶大的。

在生活中要學會觀照自己,要時刻覺察自己,不要讓自己的煩惱蔓延,所以要遮止放逸,不要讓自己的心任意自流。

四、能破五蓋

「蓋」就是煩惱,五蓋就是五種覆蓋眾生心識,使人不能明了正道的煩惱。這裡說發菩提心要破除五種煩惱。

首先要破除的是貪慾。人天生具有貪慾之心,這是很正常的。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們要守欲知足,要淡泊名利。這裡要注意兩點:第一,人生來就有欲求,所以要守;第二,真正好的方法是要求我們把名利看淡,而不是讓人們消極對待,不去追求。人要吃飯才能滋養身體,這是生命所必需的;那過度的欲什麼是呢?這個飯菜不好吃我不吃,這個菜好吃我就多吃點。你們這幾天在寺里吃飯有什麼感受?當你的內心專注於你的飲食,專注於你的味覺的時候,就會發現這個飯才是最好吃的。但是很多人不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在聊天,在想別的問題,然後遇到好吃的東西就想著搖自己儲存起來,人類就是這樣,天生具有貯藏物品的傾向。大家知道嗎?動物世界裡面拍到獅子吃飽的時候,一隻綿羊從它身邊經過,它不會去抓它,但是我們人呢?就會把這個羊冰凍起來,今天吃不完留到下一頓吃,下頓吃不完就把它賣掉。少欲是屬於正常的生活,當你貪得無厭的時候,就會給自己製造很多煩惱。學佛就要把自己那個欲望放下,但不等於放棄。

第二要破除嗔恚。嗔恚就是生氣、憤怒。人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臉就會變形,滿臉通紅,兩個眼珠就像要爆出來一樣,這時他身上的血就會短暫地凝固。經常生氣的人他臉上的肉都是橫的,經常保持慈祥的人他的臉就像花兒一樣的綻放,而經常禪修的人他臉上非常的寧靜、祥和、自在,行住坐臥、言談舉止都那麼從容有度,所以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和表現。很多人問我師父你會不會看相?我就說你們每個人都會看相,當你看一個人面相很舒服,這個人就有修行,境界就很高,這樣的人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如果這個人滿臉嗔恨,你都不想跟他講話,更何況做事情呢?就這麼簡單。

第三要破除惛沉睡眠。睡眠不能過度,成人每天至少要睡六個小時,如果你覺得不困就不要去睡覺。平時疲憊的時候就讓自己的身心安靜下來,然後做一次深呼吸。昨天在廈門講完課累得不行了,離上飛機還有兩個多小時,還要陪朋友吃飯聊天。廈門的天氣又很熱,有二十多度,我穿著很厚的衣服還戴著帽子,我回到酒店洗了個澡,打會兒坐,就清淨下來了,身體的能量很快又恢復起來。當我到機場的時候,特別的困,好想在機場的凳子上睡一覺,但是我是師父啊,不能做這麼失禮的事情,我就把腿盤起來在那裡打坐,上飛機以後我精神就很好了,拿本書開始看。大家在生活中要學會張弛有度,要靠自己去把握,在工作當中有時候壓力會很大,要做事情沒辦法。但是,首先要學會心的放鬆,用寬鬆的心去面對,這件事情今天實在完成不了,精神已經疲憊得不行了,那就讓自己休息一下,明天早點起來把這件事情做好。

第四要破除掉舉惡作蓋,又作掉悔蓋,身無故遊行為掉,心中憂惱為悔,就是說要把無目的的行為,心中的煩躁、躁動、妄想破除掉。我們的心一吊起來的時候就會不安,剛才教大家把心安下來,把心放下來,放下來就能活在當下,所以要時刻觀照自己的內心是否安住在當下。水攪拌的時候就會渾濁,沉澱下來的時候就清澈,連水底都能看得清楚。我們的內心也是一樣的,浮躁的時候就會上下不安,頭腦當中就失去理智,看待問題就不明智,在那時候的決策判斷幾乎都是錯誤的;而我們內心安靜下來的時候,就會很清楚地去處理每一件事情。所以,消除掉悔蓋很重要,通過禪修就能把我們躁動的心沉澱下來,這樣才能平靜地看待問題。佛教裡面講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破除掉舉蓋就是為了防止我們煩躁、妄想紛飛。

最後講要破疑蓋。疑,就是懷疑不決,對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決策,沒有站在另外一個高度看待問題。聰明不等於智慧。很多人只會看眼前的問題,彷佛家庭破裂了,事業倒閉了,生命存在就沒有意義了。於是很多人就會選擇自殺、一蹶不振、借酒消愁等等。如果企業倒閉了,你想一想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可以東山再起呀!把企業放下的時候你可能有另一種生活方式呢!杭州有一個永福寺,浙江省政府有一個退休的處長跑到寺里去看門,因為以前忙於政府的工作,非常的繁忙,天天為各種事情操勞,現在無官一身輕,在寺里掃地、看門就覺得很舒服。你今天失去了一直以來你最看重的東西,說不定是放下一個很大的包袱,讓自己以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展現出來,所以生活當中的是與非,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標準來看待。方方寫了一篇小說叫《刀鋒上的螞蟻》,說一個潦倒的畫家受資助在海外獲得了成功,但是同時,他也背叛了他的婚姻。所以要記住,沒有一件事情,只有一個結果。當一個人眼睛失明了,斷掉一條腿,他們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明天?抱怨有什麼用?應該以另一個視角去面對它、接受它,最後解決它。

破除五蓋的思想對我是很有幫助的,經常用五蓋來觀照自己的內心,觀照自己的生活,生活處處都是相通的。

五、能勤修行六波羅密。

六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一條宋老師跟大家講過了,我簡單地講一下:

一說布施。布施是向有需要的人行有需要的事。布施沒有多少,不分大小,都能夠帶給你一顆豐足的心。你如果有一顆布施的心,你的行為舉止就能處處自利利人。

二說持戒。我們要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要讓自己的行為放逸,有時候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和制度,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來到寺院要遵守寺院的一些規矩,要想身體健康就要遵守健康的方法,這些都是持戒。佛教的持戒就是為了保護我們更好地活著。

三說忍辱。從某個角度來講忍辱就是包容,是一種疏導,是一種身體跟心靈的和諧。在一些場合你如果不能接受某事,就很容易產生抵抗情緒,或者就會造成矛盾和衝突,當你接受下來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事情很容易得到解決。實際上忍是一種智慧,而不是一種消極。人家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就是在說一種包容度。你如果是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你能忍受多少不同的觀念和看法,你的成就就有多大。如果這個人意見跟我不同,明天我就把他開除掉;那個人提我一點小意見,我就開始疏遠他,那你下面的人都會像奴才一樣,這樣的人能有圓融的思想嗎,能團結更多的人來面對一件事情嗎?一個有領袖性的人,他底下就能包容很多人。唐太宗設立的諫官是不能殺的,連皇帝自己也不能殺,他們專門挑皇帝的毛病,專門罵皇帝。唐太宗有時候被罵得很沒面子,真想一下子把他們全部殺掉。大家知道魏徵吧?他天天挑唐太宗的毛病,有時候弄的唐太宗都下不了台,雖然唐太宗很生氣,還是很佩服他、尊重他,所以唐朝才會有貞觀之治。所以,要經常反思自己是不是這樣。忠言逆耳,聽不得意見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說精進。就是不懈怠,認準的方向我們要朝著它前進,一直去堅持。很多人講執著就是精進,其實執著是堅持負面的東西,月亮是拿不下來的非得把它拿下來這就是執著。精進呢?就是這個事情使正確的、正面的,而且能夠通過努力完成。

五說禪定。這兩天大家都在學習坐禪,禪定能夠時刻讓自己的心保持安靜,讓自己從容有度的生活,讓自己時刻活在當下。

六說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出世間的智慧。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對待人、對待事、對待物,對待一切的一切,頭腦當中對任何東西都非常的透徹,這是建立在不斷地思考、修行的基礎之上的。明明知道物質不可能永遠歸我所有,那我現在如果擁有了就好好珍惜它,一切的東西都是如此。就像我們這裡的地毯一樣,這一期剛鋪好你們就進來了,你們就很有福報啦!享受的是最新的地毯。我跟慧文講,雖然這個地毯很漂亮,但也只能使用一年,一年過後就破舊不堪了,就要換掉。保護得好新的過程就長一點,保護得不好新的過程就會短一點。所以我們也要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健康、親情等等,擁有一天就珍惜一天。好好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跟他製造矛盾、煩惱,通過禪修把心安住下來,好好去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工作是享受,生活也一樣!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