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4

「空」的生活——《心經》給人之啟示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心經》,整片經文只有短短260多字,大部分看過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來,也有很多人以已經可以運用它的思想了。佛教的思想大廈是建立在般若系列經典之上的。在般若系列的經典中,大般若心經就有600多份之多,而最短小的《心經》就是其中的精華。在這裡,我沒法逐字逐句地翻譯和解說《心經》,在這裡想把其中的精髓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總有很多不和諧,而所有的不和諧思想是源於哪裡呢?其實,它們產生於我執、我敬、我愛、我慢……的思想中。現在,我就想要把焦點聚集在般若心經當中最中心的思想——「空」中。

《心經》裡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換句話說,也就是四大皆空。很多人都認為「空」就像是空氣,覺得它即是一無所有的狀態,或者覺得那就是一種焦急、頹廢、逃避的心理狀態。然而,真實的「空」並非如此。它代表的是積極、正確地認識自我、事物以及世界萬世萬物存在規律的心態。當你真正理解了「空」,你就知曉了事物存在的規律,你就可以掌握成功的規律,你也就能得到美滿幸福的人生,自然而然你就可以證入佛性的無上正覺了。可是,當你對「空」一無所知的時候,你就只是愚昧眾生的一員,你沉淪在三界中,你活在黑暗、迷茫、痛苦裡無法超脫。在佛教里,「空」的意義就是如來性,就是清淨本性,就是讓我們得到大自在的前提。

今天,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和諧,而我們也在呼籲身、心、靈的和諧,這二者其實是有因果關係的。當我們的身心靈和諧了,社會的和諧就指日可待了。而要做到,身心靈三者的和諧,首先就要對「空」有入木三分的理解,而不僅僅是體悟和覺察。因為不能理解「空」的境界和深度的時候,我們永遠被世間萬事萬物所左右。就好像,聽到別人的稱讚自己就飄飄然不明所以,聽到別人的謾罵就會怒火中燒;做成某件事了就開心不已,未達成某個目的就失望絕望。一切都煩惱都源於我們的無知,因為不了解事物的本性而使自己迷失了。正是因為我們不懂,所以我們一直活在焦慮、恐懼、憎恨、愚昧、傲慢之中,它們總是在使我們的心飽受著煎熬。而當我們了解了它,我們就會豁然而悟,就會看到本來黑暗的生活中的光明。光明會讓你明白活著是為什麼,讓你知道該怎樣好好生活、怎樣思考問題、怎樣計畫未來。

因為不了解,我們不快樂,我們生活在焦慮中得不到安寧,我們沒能解除困擾,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自己內在的本質。既然連自己都不了解,何談了解其他的事物呢?佛教中有一句話,叫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它是中觀宗里的一個著名的句子。這句話說的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條件聚集而組合成的,本性即是空。「亦是中道義」就是說在空有之間我們要選擇「中道」去認識事物。「中道」這個詞說起來有很多內容,它是佛教教義,是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所說道理,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中道亦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大、小乘之各宗均以之為弘法的基本態度。不過,大小乘諸宗的解釋並不盡相同。有興趣的話,可以做多些了解。在這裡我就不做贅述。要理解真正的空,它不是叫人消極看待一切。身心靈的和諧才能夠讓我們健康和快樂地活著。如果說你面前的一張凳子的誕生,是因為木頭、釘子、人工、油漆的組合,那麼這些因緣就是凳子存在的因。這張凳子在不久的將來無法避免的會壞掉、會消失,那麼你現在看到它時,你就應該有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概念。這種思想從凳子擴展到房子,從房子擴大到地球、到宇宙、到更寬廣的空間中,你就知道任何東西都在遵循這個規律存在著。明白這個規律之後,我們就能明白活著只是一個過程,在生活過程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沒一樣東西逃得開,所謂「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空」不等於一無所有,它不過是幫助我們了解事物的本質規律和究竟特性的一種思想。

現在已知的物質最小單位卻是分子、原子、甚至夸克,它們就好比佛教里說的羊毛塵和牛毛塵。而物質無限分解下去,最後得到的究竟是什麼呢?是能量。佛教里叫做無表色,就像我們感覺世界、感覺外在的一切都有能量的作用。扯遠了,回到物質上面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物質,能聽到的一切聲音,都可以稱為「色」,而你認為的「色」是什麼樣的呢?它是永遠存在的,還是僅僅是你自己的感覺呢?此刻,你聽到了窗外鳥叫的聲音,你肯定認為聲音是存在的。當對於一個失聰的人來說,這個聲音是不存在。那麼,這個對於判斷聲音的存在與否,是不是取決於我們自己呢?今天我寫了一篇文章,大家看到了自然承認了它的存在。而當我把這篇文章中的每個字拆開了,文章的實體雖然還存在,可是這篇文章卻已經消失了。一切都只是空,重要的是你是否已經認清。我們現在把名字代表自己,可是名字是我們嗎?它們不過是一個假名,我們本來沒有必要太在乎。當別人提到你的名字,或讚嘆、或辱罵,你會高興或是發怒。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名字本身就是假的,你又何必糾纏於這個代號呢?不了解「空」,讓你為了這樣一個假名起了各種煩惱。

佛教的提出空性思想,就是要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存在規律,認識事物的究竟原理。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要移植一棵樹,就要在樹根上帶著些土。就像香海廣場的桂花樹,剛過來的時候,每隔幾小時就要向底部澆水,還要往樹葉上噴水和在枝幹部分掛鹽水,樹幹上要綁繩子,這就是要創造條件以保證它活下去。這些條件缺少一個,它就會死去。這就是因緣和合的規律的體現。

我們為什麼禪修?因為禪修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內心深處的認識調整好就能讓我們正確地思考自己身邊的問題,更好的了解空性思想。那麼為什麼「空」在佛教的思想里會受重視呢?因為當人不了解空性的思想,就有很多東西放不下,很多思維打不開,身心靈得不到自。正如《心經》裡面的一句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就是建立在空性的層面上的。看不穿的你執著某個角色,這個角色就會讓你對它很在乎,你會有對比和抉擇的心。就像我是個出家人,那麼如果我對非出家人會有選擇、有評判、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的話,我就在執著出家人這個角色。我想誰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認為某件事情是如何的時候,你總會希望別人的看法與你一致,你不希望別人質疑你。那是因為你把自己的所想、所見、所聽作為了中心。其實,我們人就是以這樣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活著,我們用分別心對待這個物質世界的種種,偏執的我們就像迷失在了黑暗中。而空性就是幫助我們去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認識事物的存在定律的黑暗中的燈塔,只有它才能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內心與外在的一切。了解空性是身心靈得到和諧的前提,而你的事業、家庭、人際關係等所有都處於最優狀態的前提就是身心靈和諧。

如果你要使你的家庭幸福快樂,那你必須聚集家庭幸福的因緣。不要認為事物會一直持續它的狀態,它是會變的,就像人一樣。你身邊的一個朋友,現在是這樣的,十年以後也許完全是另一個人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接受事物發展變化的事實,是因為不了解空性。空性告訴我們事物是不斷地在變化、流動、生滅的。如果沒有空性,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也不會成長;如果沒有空性,世間萬事也不會變幻莫測。空性為你解開事物變化規律的奧秘,你明白了這種規律,你就具備了一種智慧,這也是佛教把空性叫智慧、般若的原因之一。認真想一想,我現在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年輕的生命,終究是要變的,因為我們會老去。不要不能接受,這就是空性的原理。

每天,當我們把腿盤起來、把眼睛閉起來的時候,就是在關照自己內心的空性,我們去理解無常生滅、流動生滅的定義,我們去接受一切都是短暫存在的事實和規律。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佛性」,可能很多人在以前無法理解這句話。打個比方,烏雲密布、天下大雨的時候,我們看不到太陽,可是你能說太陽不存在嗎?不能,它只是暫時被烏雲遮住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只是在今天,我們的佛性被重重煩惱的所掩蓋,迷失掉了。我們的不快樂,我們身心的煎熬、焦慮和不安都烏雲,它們把我們的佛性隱藏在了背後。而我們禪修就是要把烏雲抹去,使光明的佛性顯現出來。讓我們得以快樂、從容、和諧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天,去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積極地面對每一件事情,使自己可以用心地做好。

我們現在這邊很多義工,來到寺院後也沒有覺得自己是老總、老師、某某學者,而是把自己身份地位全部放下了,所以他們才會拿起鋤頭去鋤草,才會一次次彎下腰去撿垃圾,才會騎著三輪車到外面去拉貨。他們都是理解了空性的思想的人,所以才可以在自己的觀念里只有職務、工作的分配,而沒有等級、觀念、金錢、名望的分別。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掃地的人,在人性的角度上其實是沒有分別的,都是平等的。當我們把這樣一種思想觀念嫁接到生活里去,並加以實施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公司的員工,都是變得快樂和滿足。也是了解到事物內在共通的一面,我們才發現了平等和諧的人性。

佛教講的平等,不是身體跟物質的平等,而應該是佛性的平等、人性的平等。我想未來的和諧社會講的平等指的應該是這方面的平等吧,因為物質的平等是不可能做到的。就像普通人和比爾蓋茨在財富上的差距。所以,我們學佛人所需要修煉的就是在內心深處建立人性的平等的觀念,這種人性的平等從某一個角度來講就是佛性,是我們內在的清淨本性。因為這個快樂的心態,我們更好地去面對了生活:可以快樂地掃地,也可以快樂地當老總;可以快樂地當國家總統,可以快樂地做所有的事情……當我們遁入色空不二的和諧境界之後,就能站在超物質的那種高度去看待我們人的生命了。

前些日子,在上海做培訓時,一個老總跟我講:「師父,我最近很困擾,碰到了很多問題。」我就跟他說沒什麼大不了,你就想著如果明天就會死掉,那麼今天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現在很多人被名、被利、被面子、被人家的各種各樣的奉承言語推到了一個高度,就下不來了。這不是苦了自己嗎?

還有一次,奧康人力資源部的一個總監跟我講:「自己現在要供房子,又要還債務,又要什麼什麼,已經被弄得焦頭爛額了。」我對他說,應該把你的生活好好地精簡一樣,比如說以前你打的上班,現在就坐公車去,再不然就每天騎腳踏車上班嘛,都只是代步工具而已;以前吃飯都要上飯館去,現在買菜自己回家做,再不行就買幾個饅頭吃一吃嘛,都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從A走到B的過程本來可以很簡單,只是因為90%的人因為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給自己徒添了很多困擾,讓過程變得複雜了。實際上,當我們可以放下一切的時候,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面對的,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完成的。

以前有一個副市長,他知道自己第二年就要退休了,所以,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他開始不坐轎車,只是每天騎著自己的腳踏車上班。這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緩衝,因為當他再也不是副市長了,一切外在環境都會變的,他就幫自己早些把心態調整好。學著去與別人相處,學著與花草樹木為友,他找到了一個思想境界去調節自己。這裡,就是因為他真正認識到了佛教所說的空性,他懂得和接受了一切都是無常的道理。我現在健康,以後就說不定了;我現在長的好看,不會保持到永遠;我現在苗條,說不定只用幾年我就會變成一個大胖子。什麼都有可能,什麼東西都會變。本來我四肢健全,可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我失去了兩條腿、一隻手,那個時候我應該怎麼活下去呢?內心裡應該保持愉悅的心情,讓自己正確地去面對新的生活,不要因為手和腳的關係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要知道什麼都是無常的。如果對於這個「空」無法了解,那麼稍微一點事情都會讓你活在痛苦之中。就像你孩子不吃飯、先生回家晚了、工作沒完成了……都會擾亂你的生活,使你不開心。這就是因為你不了解它,就會被它奴役。

什麼是金錢?金錢是讓我們能更好地把一件事完成的工具。不需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不需要金錢。所以,要正確看待這個許多人一生在追求的東西。如果你設定一個東西,而且很多的人都認可和理解了你的東西,那麼金錢自然而然就會湧入到你身邊來。可如果你做的一件事,大家都不認可、覺得沒什麼意義,金錢就不會來。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整合資源、學會股份制、學會讓大家參與來完成某件事情。風險投資公司的存在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獲得金錢不是不可能的,一切取決於你是否用了正確的切入方法。

這裡面實際上也存在空性的東西。因為有空性,我們就需要了解事物的存在規律,然後在做事的時候遵循這樣的規律,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心想事成。如果我們不了解,那麼做事就會束手束腳,沒有辦法做到最好。稻盛和夫在《活法》裡告訴我們,每做一件事先考慮下這件事有沒有利他的精神。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利於很多人,他就認為這件事很有市場前景、很值得去做,這裡的思想就是空性的。這種思想也助他做到了日本的經營之聖。

空性能幫助我們明白事物的變化、流動、短暫生滅的定律。我們禪修修的是什麼?很簡單,就是每天不斷地觀照自己內心的每一個升起的念頭,觀出它是不是快樂的、積極的、利他的。如果是,我們就要保持好;如果觀出了消極的、頹廢的、黑暗的、染污的念頭,就要把它們清掃出去。禪修就是幫我消除焦慮、恐懼、不安,讓我們在深夜可以安然入睡,讓我們的身心靈得到和諧,讓我快樂自然,讓我們把不好的東西通通清掃出去,所以禪修就像掃垃圾,掃我們的心靈垃圾。當我們的心清淨了,我們的身體也就會放鬆,我們開始可以享受寧靜喜悅的生活。讓我們開始修煉自己的念頭吧,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身心不和諧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以後的每一天,不管你在做什麼都去把它做好,就算是不喜歡的工作也用喜悅的心態面對。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念頭的轉變,通過禪修你就會把負面的東西切換成正面的,把不快樂的東西切換成喜悅的,把染污的東西切換成清淨的,這樣一來,你的身心靈就會和諧。《心經》裡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說當我們遁入空性時就能得到自在,那個時候任何東西都不會阻撓我們。

明朝朱元璋建國後,賜給五台山碧山寺方丈金碧峰禪師一個紫金缽,很是珍貴,禪師也非常喜歡。禪師壽元快盡的時候閻王派了一個小鬼去抓他,奈何禪師的定功非常了得,所以小鬼到處也找不到他。小鬼問監齋菩薩金碧峰禪師哪裡去了?菩薩告之在房間坐禪。小鬼說怎麼就是找不到。所以,菩薩教了小鬼一個辦法,禪師最愛那個紫金缽,去敲響它即可使禪師分心。果然禪師聞聲動了念頭,這念頭一動,無常鬼就看到了,禪師就被鐵鏈綁了起來。禪師就對小鬼說:「痲煩你給閻王說,過了七天再來找我,我把事情安排好了就跟你去。」無常鬼聽信其言放了他。禪師待無常鬼走後,立即把紫金缽摔破,不再為物掛心。再加之七天七夜的大精進,無常鬼再來找金碧峰禪師,不見禪師,卻見禪師在牆上留下的幾句話:若要抓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若能鎖得虛空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世間的任何東西產生貪戀、執著、掛礙都會產生內在的煩惱。我們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都是因為這些東西。貪某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它的奴隸。如果能了解這些東西的本質,能究竟放下它們的時候,我們就能站在高的超然境界去面對面對一切了,這個時候就能更接近身心靈的和諧。

佛教講到的空性並不是讓我們不去做事情,而是更用心的去做事。正如今天去拔草,在拔草的過程中我全身在出汗,手也起了泡,而在拔草時我去感受了那個過程,那個身體力行的過程,我的感覺是美好的,我的心沒有絲毫疲憊和懈怠。一個企業老總,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做事情去讓公司的每一個員工都能衣食豐足,都能快樂工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一種責任感,把自己的使命承擔起來,這就需要我們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所以說,當我們真的做到將空性融入我們的生活、工作去的時候,我們就能用非常喜悅和開闊的心去承擔自己的那份責任,就會把這件事情做得很圓滿。因為你沒有掛礙,你沒有陰暗,你有從容和開闊的心,這時你就會做得很好。

實際上,任何事情的完成重要的都是一個過程,有很多企業都只去要求結果,殊不知把握過程才是首要的,因為好的結果肯定要有好的過程。而當你看重並做好過程了,結果往往會超乎你的想像的好。但是,我們往往很難做到這點,因為我們的習氣、掛礙以及對事物的理解的經驗,會讓我們很難放下。所以我們所說的身心靈的和諧,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我們面對事物的執著的觀念和看法。而禪修就能把幫助我們改變這樣的一種深深烙入我們內心的觀念,讓我們學會一種正確的方式來理解、來思考。

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知道最後要面對死亡;這個凳子自從它誕生起就要迎接毀滅;現在我們在一起,等一會可能就要分開……這些就在告訴我們一切皆無常,需要我們正確的認識它。我們的內心不能把這些事物究竟徹底的一面看透的時候,我們就要被它的表象左右。許多耳熟能詳的話語,比如海枯石爛、白頭偕老、萬壽無疆,可能嗎?這些不過是我們心中的一份期待、一份希望而已。既然這些都是不可能的,那麼我們辛苦經營可以得到什麼呢?所以,不用去苛求永恆,只需要創造讓它們存在下去更久的可能,把今天生活的每一個過程用喜悅和幸福的心去感受。很多人常常會想,如果讓我回到20年前,我會那樣選擇,我會那樣生活,我會那樣規劃自己……這都是對現在生活不滿意、不滿足的表現。要我說,現在、當下,就在此時,就是最好的,未來的一切結果都來自於當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握現在,珍惜當下。我們都在邁向衰老和死亡的路上前進著,以後的我們或許都會老到走都不走動。但是今天你要記住:今天、當下、此時此刻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年輕最美好的時刻,不要白白浪費掉它。若是你不珍惜現在,而是一味的對過去耿耿於懷、對未來諸多恐懼,那麼你只是活在痛苦裡。事實上,我們所恐懼的90%都不會發生,而且那僅有的10%還是有很多迴旋的餘地的,可是我們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對身邊的很多問題有太多的不正確的認識,當然不正確的認識導致了不正確的思維,以致我們用不正確的思維處理了很多事情。當我們明白了,當我們放下了,當我們理解了,那麼一切一切的困擾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因為此時的你已經具備了智慧,你的心靈已經得到了安寧,安靜而智慧的你一定能把問題考慮全面、處理妥當。這就叫做靜能生慧。這就是為什麼要禪修的原因,就是把我們浮躁的心安靜下來,讓我們得到無窮的智慧和抉擇力。

有很多人找我簽名,如果那一刻我的心像無染寬闊的天空一樣,我就能想出無數個句子送給他們每個人不一樣的文字;如果那一刻我的心不透徹,就是一兩句我也想不出來。起初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道理,但這種情況確實出現過很多次。後來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當我們內心不清淨、不明淨的時候,我們的思維就是渾濁的。所以,一定要把心靜下來。

禪修不只是今天和明天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在寺院裡修的事情,而是要把它變成像我們的吃飯、睡覺一樣每日必行的事情。每天,讓自己都去感受的一個修行方法。禪修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幫你嫁接很多東西。比如說,今天某一件事情你沒有做好,也想不出一個好方法,那你可以先把這件事情放下,坐下來把腿盤好,然後全身放鬆來坐坐禪。那個之前你怎麼也想不出來的東西就會在坐禪中浮現。這方面我自己也有很深的感受。

如果說有一個人,讓你想起來就會很生氣,這時候你就應該坐下來,觀想這個人就是你心中的佛,把他當作觀音菩薩,想著他的慈悲,認為他是過來點化我的。這樣一想,你的仇恨、憎恨、煩躁的心就會消失了。你就能平靜下來了,感受到身心的舒適。

如果你的團隊今天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個時候你也不要被他們的行為干涉。你應該靜下來,告訴自己要安定、輕鬆、放下,然後再把問題逐一去解決。內心浮躁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一點智慧的。佛法里叫做:「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就是各種各樣的障礙都會困擾你,而只要我們一念清淨了,百萬障門打開,不成阻礙。

這樣說來,禪修不是師父能教得了的。師父們只不過能教大家最基本的打坐方法,教大家怎樣放鬆身體、怎樣調節呼吸,就只有這些簡單的東西。而真正的還是要靠自己內在去反思、去覺醒、去自我更替和升華的。當我們達到某種境界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困擾我們的身心突然間打開了,發現我們的人生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很多到過我們寺院禪修的人,回去以後跟我保持聯繫。他們告訴我們自己的變化非常大,就像他的人生突然又打開了一扇窗一樣。以前不懂快樂是什麼的人體驗到了真正的快樂,原來不明白身心靈的清淨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的人,現在已經享樂其間了。一切只有當我們改變了觀念,把我們原來所執著、所掛礙的東西全部放下之後,我們才能得到身心的和諧。我們的心能打開到多寬,我們的認知就能提升多高的境界,我們的智慧也就能展現更大的魅力。所謂高度決定智慧,進而決定你的人生。

現在我們大家有這麼殊勝的因緣,一起分享這份佛教傳遞給我們的禮物,那麼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把這個智慧裝好,讓它來引導我們的全新生命。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