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3/24

禪修人生

賢崇法師第13期止語禪修班開示石瑩居士整理

非真非假的生活

很多人都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有現在是真實不虛的,而過去和未來都是虛幻的假象。可是當你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仔細地觀察生活,你會發現你所謂真實其實是不存在的。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都是人們的錯覺。既然是錯覺,那麼時間當然不是真實的,空間也不會是真實的。

在科學研究物質組成的實驗中,我們了解到物質分解到最後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元素組成,它們的最小單位就是分子、原子,而物理學家們告訴我們,如果要把這些小單位再繼續分解下去,到最後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會轉化成能量。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看到的、接觸到的一切一切的物體都是由能量組成的。宇宙中那些你看起來真實的東西都是不真實的,這也就是佛理中說的事物是無時無刻都在流動、變化的。

佛經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納介質單位,一個介質中也可以展現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所處的這個物質世界浩瀚無際,殊不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是那麼的渺小。比如說,從浙江飛到新疆需要五個多小時,從浙江開車去福建也要一整天,我們的感覺告訴我們浙江和新疆、浙江和福建的距離都是那麼大,大到這有一個大的概念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實際的距離自己難以預計。以上的這些只是我們的視覺效果,相比之下,短短的一天或是五鐘頭我們就抵達目的地,時間上又好像很快。既然時間和空間的大小、長短都是自己的感覺,我們又如何認定它們的真實性呢。

大家不知是否記得那張太空畫面,在那裡我們這個藍色水球就像是宇宙中的一顆灰塵。既然地球在外太空只是一顆微塵,那麼說不定我們地球上的一粒塵土從成形到隨風而飛,然後因為突然的一場大雨,砸回了地面,這個過程類似於宇宙成、住、壞、空的過程。也許在這個過程中,在那顆塵土裡存在的世界已經經過了千百年,只是對於我們來說,它的存在不過是一瞬間。那麼也說不定我們的地球對於另外一個世界來講就是一個微塵,地球已經經歷過的千萬億年的成、住、壞、空只是它們的一瞬間而已。記得《戰地密碼》中的一個智者和他兒子說: 「如果你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粒灰塵放大和地球一樣大的時候,你會發現它裡面同樣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它也有生命存在的一切過程」。

仔細想想,真的很有道理。大和小都是相對存在的,我們總是認為很多東西是亙古不變的,這些錯誤的看法和思維令我們迷惑和困擾,以至於我們總是在用錯誤的人生觀來面對世界。然後把一切虛幻都看得很重,產生了執著。

記得有一天我去美院幫朋友接他的孩子,我們幾個人就在車上閒聊,他們談到自己的一個同學沒有考上大學,不過因為父親是院長的關係,還是順利地進入了大學。後來還打趣地說:「那不如直接給他一張畢業證書……」我就在想難道人活著就只是這樣:爭取文憑、取工作,然後讓自己有所成就,得到財富……那最後呢?是死亡了,對吧。人這一輩,不管你當年如何叱吒風雲,氣蓋河山,甚至封侯拜相,都不過石火電光一瞬間,最後歷史公正的裁判和時間平等的待遇不過是黃土一杯而已。那又何必執著?

珍惜所有,知足常樂

人活著就是一個過程,感情過程、生活過程、事業過程,日常的衣食住行也是一個過程。讓我們將自己的心和身體合二為一(或稱之為身、心、靈合一,亦或是叫做身、口、意合一),用一顆喜悅、感恩的心來面對生活,讓生活光芒閃爍。

可是我們很清楚,要做到身、口、意合一是不容易的。就像我們在禮佛的時候,應該是身體在拜,口裡在念,心中在想,但是因為心總是靜不下來,那麼煩惱就始終在纏繞著自己。為了解除煩惱,我們要讓自己真正地懂得何謂活在當下,知足常樂。

如果一個人今天在吃蘿蔔,他會希望自己明天可以吃雞蛋;明天果真吃雞蛋了,他會幻想自己後天能吃上螃蟹;要是真的在吃螃蟹了,他又在想大後天可不可以吃燕窩了,這就是欲望,人心的貪婪和欲望是無止境的。因為欲望,我們無法活得開心自在,而是永遠處於游離狀態之中。當我們的心離開身體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像行屍走肉,自己就是一個植物人,因為身體在,心不在,意識不在了。如果你在和一個人講話,可是這個人心不在這,思緒已經飛走了,你在說什麼他完全不知道。雖然這對你就是不尊重,但你也應當同情這個人,因為他就是活在游離狀態中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前段時間和她男朋友分手了,痛苦了一段時間後遇上了一個合得來的人,就開始了新的感情。雖然每天面對的人是現男友,可是她的心裡卻始終惦記著前男友,心思自然不在現男友身上,最後這個男友也離開了她。當她跟我講完這件事的時候,我跟她說,如果你的心還是停留在離開你的那個人身上,那麼你身邊的人最後一定會捨棄你。

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當我們的心不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就像不在身體裡,整個人就是出於游離狀態,這樣的生活方式何來樂趣相伴。永遠不懂得珍惜自己當下所擁有的,得到了一件想要的東西會期待下一次的更好。有這樣一幅畫,畫的是一個騎高頭大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個騎毛驢的人悠閒地走在中間,還有一個滿頭大汗推著小木車的人走在最後面。只是看畫的內容,人們恐怕無法立刻理解畫中的含義,但當人們將目光投向畫上寫的幾句話時便會恍然大悟,那句話是:世上紛紛說不平,他騎駿馬我騎驢,回頭看到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毫無疑問,這幾句話是以騎驢人的口吻寫的。

是啊,人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騎驢。就算你想騎馬,那也犯不著在騎著驢的時候愁眉苦臉,等到你騎上馬了,又看到別人坐著馬車,那麼你依舊會愁眉苦臉地巴望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坐上馬車,這樣下去,人這一輩子就連一天快樂的日子都沒有的。

禪修就要改變我們這樣的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改變我們錯誤的生活習慣。只有將這些錯誤擯除,我們的內心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人有貪婪的本性,對物質的需求永遠不會滿足,當自己的貪慾在興風作浪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這種貪婪的欲望有一段形象的描寫:「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之地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能有一個邊座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一個單獨包廂就好了」。在這樣的思想里,我們人如何能得到快樂。

放下自己

在企業管理中,老闆若是有許多欲望,有貪婪的念頭,就會有詐取的行為,就會不擇手段地去得到自己渴望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一旦有了這些思想,那麼他就無暇去關心自己的員工,不會為客戶盡心做事,更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

當老闆對員工苛刻的時候,員工會抱怨,這樣做事的效率會大打折扣,更不可能保質保量;當老闆不盡心盡力為客戶著想的時候,那麼為客戶生產出來的產品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能使客戶滿意和放心,客戶就會離你而去。這樣的企業不可能做得長久。類似地,如果我們以這種心態面對家庭,面對朋友,結果也是一樣的。

當我們只想著自己,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不考慮和關心他人,別人也不會用心待我們。你會發現在這樣的思想下,活著會越來越辛苦,沒有幾件事可以做得好,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是一團糟,家裡矛盾和衝突愈演愈烈……一切歸根到底,就是「我執」,也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心裡只有自己。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得失、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所作所為,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分別、自己看待問題的想法,很少把自己的心和自己的觀念放下,客觀地去看待問題、看待別人。

禪修要點之二就要求我們破除我執。因為「我執」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比如說孩子餓了就會嚎啕大哭,我們在世上奮鬥就是為了名氣、利益、錢財、地位,而這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就是許多人奮鬥的目的。可是,不斷地裝扮自己,不斷地填滿自己的欲壑,忙碌了一輩子,到最後得到了什麼?許多人至死才明白這一點——不過如此。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臨死前同自己的部下說,像我這麼偉大的人死時,雙手還是空空的,什麼也帶不走,要告誡後人啊。你們把我的手放在外面,讓那些在風光時盛氣凌人的人看到。

當我們年輕,精力充沛的時候,總覺得時間多得是,不在乎浪費光陰,但我們很少想到自己年老力衰時的光景,很少想到自己到生命盡頭時會是什麼樣的。記得我的伯父年輕的時候一次能挑起二百多斤的東西,可現在,連走路都是顫顫巍巍的,需要別人來攙。以前,我想都沒想過他會變成這樣,印象中伯父是很有力量的。可是,再有力量的人終究會有老的一天。所以有時候我也在想等到三四十年之後,我也會跟他一樣慢慢地衰老,也會精力不比往日,也會老得要讓人攙扶。可是轉念想之,這就是事物存在的規律,就是成、住、壞、空的過程。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最終的結局的時候,我們就不懂得知足,只是一味的索取以滿足自己的私慾,到頭來,沒有得到幾天快樂。

學佛就是讓我們不斷地發現,盡力破除「我執」,將自己放下,讓自己可以解脫出來,以不同的精神狀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

擺正心態,相信自己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一件事沒有做好,而自己又總放不下,心就一直惦記著這件事;這時候有第二件事情來了,因為你的心不在,所以你還是做不好第二件事;那麼第三件事情就會無法面對……一生之中,所遇之事多不勝數,要是心態不好,事情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全都不能如願。比如說,自己的腳崴了,又因為肚子不舒服吃不下飯,突然又接到訊息廠里出了事,後來又有工人出了狀況等等,你的事情就不停地出現,而因為你的心態沒調整好,所以每一件事情都無法很好的解決,每一件都使你焦急不安。以這樣的一種心態來待人接物,只會讓你生活在苦難之中。

禪修就是幫助你脫離這種苦難,讓你以喜樂、接納、包容、理解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生活就是這樣,你不能面對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也無力解決,第三件事情更沒辦法處理。記得很多人都跟我說香海禪寺很棒,香海禪寺做得很好,可是,我們的難處別人怎麼會清楚呢。其實寺院存在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接踵而來,昨天的問題和今天的不一樣,今天的和明天的也不會雷同,只是如何面對取決於各人的心而已。

作為學佛者,我們應當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不管事情的本質是什麼樣的,都把它當做是好事來對待,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越來越正面,問題也越來越少。反之,當我們用負面的心和情緒去面對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結果只會是事與願違,成功當然離你遠去。你的內心是黑暗的時候,世界就不會光明。

試著想想,如果自己的心被染污了,內心就沒有清淨之地了。比如說那些每天說假話的人,他從來不會去相信別人說的話。一個人若是懷疑這個,懷疑那個,那麼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人的心如果到處是黑暗,那麼他看到的世界就是黑色的;一個人的內心如果沒有光明和快樂,那麼他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悲傷的。禪修就是讓自己從陰影中走出來,使自己陽光快樂起來,讓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我們要改變這種模式,是需要時間和毅力的。因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這種模式,習性是很難改的。我經常同人說:「人一邊是天使、一邊是魔鬼。有時候被魔鬼拉走了,會變得邪惡;有時候返回天使這邊來,就單純善良了。」和珅雖然是大貪官,但他也有好的一面;武則天在以前被別人貶的很低,可日本人覺得武則天是很不錯的偉人。所以說人都有兩面性,再好的人都有不足的一面,再不好的人都有優點。當我們以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時,就可以從別人身上看到閃光點。、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以什麼樣的心來看問題,問題就會是什麼狀態。

在非洲衡量一個女的德行和氣質,就是出嫁的時候別人願意送幾頭牛。有的人是一頭牛,有的人是三頭牛,最高的就是九頭牛了。有位姑娘年輕的時候什麼都是一般,可是別人用了九頭牛把她迎娶過門了。可是四五年過去了,人們發現這個姑娘變得高貴又賢淑了,好像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美麗的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她的丈夫,因為當初是他用九頭牛迎娶她的,他認定了這位姑娘有這個價值,讓這個姑娘覺得自己也很高貴,所以成親以後這個姑娘就一直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為人處世,時日的增長就鍛造了一個美麗賢淑的婦人了。

人就是這樣,當我們否定自己的時候,那麼自己就會變得一文不值;但當你肯定自己,你就會用高貴的思想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來讓自己達到自己認可的級別,有一天你定將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這也就應了佛法講的那句話「萬法唯心」。一個很有自信的人在你面前講話,他的言行舉止都將流露出他的自信,你會發現他很有學識,他講話非常有力度,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讓人敬佩。決定這些的是什麼?是精神、是信仰、是意念。仔細地想想,如果我們要去見一個人之前,別人把這個人誇得非常高貴和優秀,那麼當你看到他的時候就會緊張得連話也不會說了,甚至兩手發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別人在你心裡不斷地在擴大,使你覺得自己非常渺小,也就導致了你出現驚慌失措的一幕了。

禪修就是幫助我們到達自在、從容、超然的理想境界去,讓我來指導自己的人生,讓我們不會活得辛苦,不會迷失自己。

自省得自在

不過禪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因為人很容易偏激,也很容易頹廢,很容易回到自我的那個狀態裡面去,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讓自己的思想行為不會脫離正軌。

那麼如何進行反思呢?比如說今天我碰到了一件事情,我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的,最後事情處理得圓滿與否。你要觀察到自己的心是怎麼樣的,是抱怨、恐懼、逃避,還是歡喜、泰然、接受呢?

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了,並且就擺在我的面前,我就要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它,那麼事情自然會得到圓滿的解決。

在禪修的過程中,我們要將心收回來,然後放下、放下、再放下,進而用全神貫注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工作時就專注地工作,跟別人談話時就專注談話的細節。拿我自己來說,雖然平日裡我的事情很多,但一到晚上我就會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該休息了。如果一件事今天沒辦法解決,那就明天再想辦法,我現在的事情就是睡好覺。

記得一位高僧曾經回答一個求禪者「生活禪為何」的問題,他說:「吃飯睡覺。」來者便大惑不解,遂問:「這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事啊!」高僧回答說:「是啊,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肚子餓的時候就好好品嘗飯菜,該睡覺的時候就好好休息了。」的確,用心的享受每一刻光陰,做好每一件事,活在當下也不是件易事。

禪修就是要把分別心和掛愛心除去,讓自己時時刻刻感受當下。吃飯時就全身心地去感受,享受每嚼一下飯菜的滋味,這樣一來就會覺得特別好吃,自己也會相當愉悅。

人活著不快樂,實際上是因為80%的時間裡,我們的心沒有停留在當下,而是游離在當下身體之外的狀態里。所以,古代有很多禪宗的祖師大德就要求我們把游離在外的心收回來,讓心得以停在當下、感受當下、住在當下。這樣你就會發現生活的每一種狀態都是美好的。

學精於勤

人都有惰性,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懈怠。那麼,想要精進的修行就要有願力了。這好比在企業里要有願景,在生活中要有計畫。具體下來,就是要在一天內做什麼,一個禮拜中做什麼,一個月做什麼,一年做什麼都要心中有數。

拿看書來說,今年我要看一定數目的書,那麼一個月要讀幾本書,又是讀哪一些書,你都要有所安排。有了安排,你就要往這個方向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設定一個目標,每天為這個目標向前進,日子久了,這個遠景就會越來越清晰的浮現在你面前。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容易懈怠。反過來,如果我們的願景不明確,我們的願力不強大,我們的心量不夠寬廣,那麼我們就很容易頹廢了。

當人漸漸頹廢了,就可能會用睡覺來打發時間,或者就去網上看電影。上網其實是很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有時候幾個小時就這樣被泡掉了也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完全消閒的東西的確沒多大意義。

人生如果都在這樣的一個浪費的過程中度過,那麼你的生命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你的生命對社會沒有價值,對自己也沒有價值,那麼你的人生就是一個失敗的人生。從佛學的思想來講,人生不能以失敗和成功來論,但是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我們的一生應該具有一些精神:奉獻精神、利他精神,助人為樂的精神等等。

當我們有這些精神,並以此來行事做人的時候,我們身上就會有無窮的力量,使我們可以一直向前走。

珍惜所有,用心生活

很多年輕人,當他手裡攥著一樣東西的時候,他總覺得別人那樣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比自己的更好。其實,那是因為你沒有機會整天面對那樣你得不到的東西,沒有和它日夜相處,遠遠地看著總是覺得美的。

在婚姻生活中何嘗不是呢,前些日子我看聖嚴法師講禪,裡面講到一個年輕人,經常到他寺院去,說是想出家。因為自己的婚姻問題使自己苦悶,為求清淨,故而打算遁入空門。當然這樣的理由不可能成為佛門子弟,所以聖嚴法師就勸他回到社會中去。後來他又回到了社會上,和他的結髮妻子離了婚,其後三年,他連結三次婚,也連續離了三次。最後又去找聖嚴法師了,法師問他如今生活怎麼樣,他說道:「我選擇的生活都是錯誤的。」心態是多麼重要啊,在這個人的事例中,心態就決定了人的選擇,進而決定了自己是否幸福。

讓我們仔細地想想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在做決定的時候總認為自己百分百正確,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又發現當時的選擇是錯誤的。這就是因為我們對物質世界、對人情世故、對事物的發展規律沒有透徹地了解。不明白自己眼睛裡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已,自己耳朵聽到的也只是虛幻,因為沒有深入地了解這個物質世界,所以我們所得到的信息、得到的感官認識都只能是表面的。當我們用這種被蒙蔽了的心去看待事物的時候,永遠也不會明白事物的真相。

在婚姻生活中,一開始兩個人結合就是希望能和對方白頭偕老、一生不變;在工作中,一個店面開門營業就是希望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日進斗金。我們的心裡充滿這樣那樣的期待,一旦發生一些事,對自己的期待有負面影響的時候,你就會恐懼、抱怨,甚至是憤怒,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所以很多人就終日鬱鬱寡歡,愁眉苦臉。

其實很多父母跟孩子的關係惡化也是這個原因。其實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可是孩子總是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因為當自己想要一個人出去玩的時候,他們不同意;當自己和某一個同學交往得很好的時候,他來制止……父母把所有的愛毫無保留地給了孩子,但是因為孩子接受不到這些愛而叛逆,父母就覺得不合理,那麼他們的關係也就愈演愈烈,導致最後有些孩子離家出走,極端一點的就跳樓自殺。悲劇的發生就是因為沒有認清真相,沒有進行良好的溝通,誰也不理解誰。其實,做父母的有哪一樣不是為了孩子呢,風餐露宿是為了孩子,奔波忙碌也為了孩子,一生都是為了孩子活著,可惜孩子一點都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因為沒有了解到事物的本質,沒有清楚事物的真相,不懂得珍惜,不會生活。

我媽媽已經六十多歲了,本該好好的頤養天年,可是她還是忍不住整天擔心自己的孩子,操心完一個,還有下一個。有時候還來我這裡為我操心,她說你蓋那麼大房子又沒有錢,怎麼辦?我就笑著安慰她,都會有辦法解決的。我想操心兒女可能可以給予她慰藉吧,這就是父母之愛,簡單而偉大。雖然母親擔心對事情本身並無幫助,但我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我懂得珍惜,我明白母親之擔心是出於母愛。

適當擔心

一個人做事情的時候,肯定要有一份責任在身,既然有義務做好一件事,擔心常常在所難免,可是時刻要提醒自己:擔心沒有任何幫助,就無謂空添煩惱。

舉個例子,昨天有位法師開車出去,我想起來他沒駕照的,當時我的心裡咯噔一下。後來想了想,他既然敢開出去,肯定有他開出去的把握,我擔心也沒用,所以也就不想了。後來我問他怎麼沒駕照就把車開出去了,他說他只是到後面的水泥路上去練練車而已。是啊,擔心很多時候都是多餘的。那位法師把車開出去,只是在寺院旁邊的水泥路逛了逛就回來了,也沒開到大路上去。如果我一直在擔心,我的心就會停在他那裡,可能還會打電話去問,在他回來之前我肯定會坐立不安。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類似的事情也是司空見慣了。比如說當孩子出門的時候,總是在擔心會不會有人把他拐走呀,會不會出什麼事情呀,其實孩子長大了,他們已經能夠獨立的生活了,問題也應該他們自己去擔心去解決,家長無謂過於擔心。

在佛教里,如果一個人壽元已盡,誰都無法阻止,就算天天守著不讓他出門也是於事無補。也許當他該走的時候,就算是喝水也會嗆死。如果命不該絕,他怎麼都會沒事的。孩子三十歲之前,很多事都是前生的業力所致,所以說有時候我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

所以作為父母,只需要子在孩子會走路的時候,讓他自己穿鞋;在孩子會吃飯的時候,不要再去餵他;在孩子自己會煮麵的時候,就教會他怎麼開煤氣灶就行了。父母叫做孩子的監護人,監護人就是監督他成長,教會他如何獨立地面對生活。可是有很多人不是這樣的。記得有幾個上海的老闆跟我說,他們那裡招進來的很多大學生,跟同事之間發生矛盾就回家找媽媽。這是由於父母的溺愛還是不願放手讓孩子獨立呢?如果父母把孩子慣到這種地步,恐怕以後的路有得操心了。父母把很多孩子應該做的事做了,使得孩子很少有機會體驗生活,沒有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沒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對孩子的未來來說,這些都是不利的。

行銷人生

行銷這個詞,在今天隨處可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行銷,每一種物品需要行銷,每一個組織也需要行銷。這些都是源於品牌效應,比如說國外許多產品都是以其知名的創始人來命名的,把這個人做事情的理念、做事情的方法通過一個牌子延續下來,使人們看到一個牌子就想起某人良好的品質和作風。

當你用認真、親和的心去做事的時候,對方就會回贈給你良好的結果。以學習為例,如果你以歡喜、平和、認真嚴謹的心來學習,那麼你所學的各種知識就會被你全盤吸收;可是如果你用傲慢、厭惡的心去面對學習的時候,從心裡你就已經牴觸別人的理論和見解,那你就不可能認可和接受那些知識。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你是個謙虛大氣之人,當某人的想法與你的不謀而合,你自然會去接受他。可是當你用傲慢填滿了自己的內心的時候,你就不會去接受別人的觀點了,而這樣自己就更加不可能成長。在生活中,你是願意跟一個親和的人在一起共事,還是跟一個傲慢的人在一起呢?這些道理,就是要你學會親和,讓別人對自己留下最真誠、親和的形象,以這種方式來行銷自己。

其實,親和是最大自信。那些招搖過市的人往往是不夠自信的人,在別人面前傲慢的時候,就是他最不自信的時候。一個和親和的人實際上是很有內涵,知識很淵博,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的人,他根本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擺,不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自信。當然,親和的人也會行銷自己,而且他的方式比不親和的人高明得多。

其實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個竭力在別人面前誇讚自己的人,其實內心是貧瘠的。行銷都講究方法策略,不過真正高明的行銷絕對不是靠語言來修飾的。

就像到濮院隨便問路上的一個行人,他也知道香海禪寺。因為這些年來,香海禪寺致力於為別人服務的時候,要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結緣的小冊子所用的紙都是最好的,讓別人拿著看的時候不容易弄破,而且每一個版面都要給你視覺的感官享受,這些做好了才是對別人負責。這就是我們對香海禪寺所做的行銷了。

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使人滿意。人們自然就認可了我們,也就自然接受了我們。出去演講的時候,我幾乎從不推銷香海,甚至也很少提到香海。可是人們還是記住了香海,認為香海為人著想,對社會有貢獻。這是因為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心只想著去幫助別人,人們的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自然就認可了你。

雖然嚴格來講這是一種奉獻精神的效應,可是這也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真正的行銷應該是從「術」的行銷上升到「道」的行銷。去真正地去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這才是最好的行銷。不過別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就不要硬要塞給人家。也許你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對別人來說沒用呢。所以,當你一定要把人家沒用的東西推銷給別人的時候,人家表面上即使接受了你,可是心裡一定還是沒有認可你。所以我們首先要清楚別人需要什麼東西,然後再提供這些東西給真正有需要的人。

其實這也是佛學的利他精神。只要你把這種思想融入你的生活,那麼你的人生將會不同。

完善自己,利益他人

當我們自己不夠圓滿的時候,我們要想去利他,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可能不僅幫不到別人,自己的力量還要被削減。可是當我們自己足夠圓滿時,再去利他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某一方面不足,需要充電,需要吸取更多知識的時候,那麼你應該先去充實自己,等到自己的能力充足了再去幫助別人。反之,當你自己能力不夠的時候,可能很快就會迷失自己本來清淨的心,而被事情牽著走,直至失掉本性。

當然,所有的事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我們可以一邊不斷地學習,從而增強自己;一邊不斷地利益他人,在利益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就像我現在做的事情一樣,在這些過程中,只要足夠細心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其實每一個人做的每一件事情,或者是思考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種學習。當然,學不學得到就看你有沒有一個學習的心去接受每一個學習的細節了。

禪修是一生的事,通過它,我們可以一點點的轉變,將自己原先不良的態度轉化成正確的,再來面對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天在下雨,你的心中仍是陽光明媚。生活的好跟壞,就是我們用積極的心態和消極的心態組合而成的。如果我們的心是積極的、樂觀的,那麼你的每一天都將是燦爛、美好的。

我們現在禪修就是體驗這種身心合一的感受,鍛鍊自己的覺察力和感受力。希望我們學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讓禪修和自己的生活合而為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