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1

青年人生觀上師:今晚大家坐在一起很難得,是佛緣讓我們相聚。你們想聽什麼呢?只要用心去感悟,每一條路都是開悟之路,每一件事都是來讓我們開悟的。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最多想法的,力量也是最大的,就像泉水一樣往外涌,但不知道流向哪裡,真的需要一個人來指導。如果這時候遇到合適的環境、合適的人,給你正面的思想,把你引上一條正確的道路,你一生都會獲益;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好的環境、思想負面的人,同樣也會影響你的一生。

人的一生當中真正受教育只有三個階段,這三次教育決定了你一生的人生觀。第一次是家庭父母的教育,第二次是學校師長的教育,第三次是單位領導同事的教育。我們的靈魂、我們的脊樑就是在這三次教育中形成的。你們可以問問自己,到目前為止,你受到了幾次教育?在座的多數都是二十幾歲,正處於受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師長教育階段。你們很快將步入社會,接受上司領導的教育和幫助,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心態,到社會上做事很容易碰壁。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探討一個主題:如何確立我們年青人的人生觀?我先向大家提一個問題,在座的認為什麼是人生觀?誰能簡單地解釋一下?越簡單越好。

營員:看待問題的態度、人生的準則和方向。

營員:人生觀是對人生價值的認識。

營員:人生觀就是怎樣做事。

上師:你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決定了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就決定了你會採用什麼樣的風格和方式方法去為人處事。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發生了,你和我處理它的方式方法會不同呢?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一樣,究其根本,也就是人生觀不同。比如,馬路上有幾根金條,大家看到了都擁上去搶,打得頭破血流,只有一個人看到了沒有去搶。為什麼他不去搶呢?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他的勞動所得,是不義之財,是橫財,不應該要。這就是他的人生觀,也是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無論是人生觀、價值觀,還是世界觀,最後都落實到一個人的為人處事上,通過為人處事體現出來。對人生觀的解釋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是一種空洞的道理。我們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體現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上。

就拿我們寺廟來說,半夜三更下了暴雨,排水溝堵塞了。有的人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繼續睡覺。有的人想到了,心想:「堵就堵了吧,明天再說,下這麼大的雨,淋感冒了怎麼辦?」只有NM和JX穿上雨衣,拿上鐵鍬,冒著暴雨去疏通水溝。不同的行為、想法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為什麼同樣一件事情發生了,會有這樣不同的反應呢?難道NM和JX是傻子,不知道淋了雨會感冒?無論你是什麼想法和表現,無論你出手沒出手,都反映了你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出手也是一種出手,你的行為說明了一切。所以有三種人:一種人看見了問題馬上處理,一種人看見了裝作沒看見,還有一種人是看見了問題不知道怎麼處理。正是因為有不同的人,所以在社會上才幹出了不同的事。

有一種人做事的觀點是:要做事就一定把它做成,而且要做成精品,不做成精品不罷休。另一種人是:我只要努力就行了,就問心無愧了。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可是你光努力,沒有結果,你的努力有什麼意義呢?我要的是結果,沒有結果的努力是白費力氣,沒有意義。做事情必須有結果。我曾經對我們廟裡的小和尚說;做事要追求結果,注重結果。做人是注重過程,注重過程中的細節。沒有結果的事,我們做它幹什麼?

比如我蓋東華寺,如果我的觀點是:只要努力了,張羅了,呼籲了,就行了,管它蓋成沒蓋成!這叫蓋寺廟嗎?這叫做事嗎?另一種觀點是:你不僅要把它蓋成,還要把它蓋成精品,不能把它蓋成豆腐渣工程。為什麼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呢?就是因為有不同的人生觀,而人生觀決定了一個人為人處事的風格。如果三次教育都給你輸入一個理念——做事必須有結果,不做成精品不罷休,你就會把這個理念運用到你的生活中做事中。相反,如果是前一種觀點——我只要努力就行了,那麼在你的一生之中,你做任何事都是只要努力就行了,都會虎頭蛇尾,剛開始熱情萬丈,最後無聲無息。

再比如我們常聽人說:」他打我一拳,我就要還他一拳。以牙還牙,以血還血。」這是一種人生觀。還有一種人認為,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也是一種人生觀。你的人生觀取決於你三次所受到的教育,它將決定你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和廣度。佛教的人生觀提倡看破放下,學會心包太虛,接受吃虧是福;做一個奉獻者,最大限度地奉獻自己,而不做一個索取者。

有的人,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覺得父母長輩都在照顧自己,很幸福。因為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被照顧著,被寵愛著,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所以他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付出和服務,養成了惰性,從沒想過要自立,要為家人做點什麼。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悲哀。因為你一直是一個索取者,一個受者,從來不是一個創造者,一個給予者。別人是人,你也是人,為什麼你總在索取,總是伸手向別人要呢?你可能一輩子都這樣要下去,依賴下去嗎?這樣的「幸福」生活可能持續一生嗎?萬一家庭突然出現變故,原有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你怎麼辦呢?你能承受嗎?能自立嗎?能擔當嗎?

當然,萬事皆有因,皆有果,這牽扯到了因果的問題。有的人生來就是來索取,來花錢的;而有的人生來就是來創造,來為社會人群做奉獻的。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成為富翁,也不會無緣無故地變成窮光蛋。

但是,如果我們從現象上看,一個人富,是因為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勤奮,長大以後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忍辱負重。而另外一個人窮,是因為他不能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做事,總想占便宜。過去我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兄弟待在閻羅王那裡,都不願意到陽間去投胎。可是他們的期限到了,於是閻羅王做他們的工作,給他們兩個選擇:一個是不用勞動,不用辛苦地付出,可以坐享其成,不勞而獲;另一個是要勞動要辛苦地付出。大哥說:「我選擇要勞動要付出的。」小弟一聽,太好了!你把辛苦的拿去了,我就要這個不用辛苦付出的。閻羅王滿了他們的願望,於是他們就去投胎了。三十年後,老大在人間成了資本家,無論走到哪裡都在布施,誰有困難都去找他。因為他太富有了,做什麼都成功。而他的弟弟呢?成了一個窮光蛋,一貧如洗,在做乞丐要飯。因為他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嘛!而且就算他想做點事情也做不了,因為他在因地里發了願,所以有這個結果。

實際上,這種現象在我們世間很多。一個人如果不能給人群創造價值,不能給社會帶來效益,一直在索取,你憑什麼讓人尊重你呢?而你還以為這是一種幸福,還樂在其中,這不是悲哀是什麼?你有這麼好的頭腦和身體,為什麼不去勞動,總喜歡伸手向別人要呢?究其根本,就是人生觀的錯誤,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我們身邊也有另一種人,總是想盡一切辦法節省費用,有時為了省錢,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當然,省吃儉用、艱苦樸素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他把這種習慣帶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處處把錢扣得很緊,很用心地去省錢。既然你省錢要用心,要花時間精力,為什麼你不把心,把時間和精力用到賺錢上呢?終究是一個用心。我並是不主張鋪張浪費。開源節流是我們當家的,乃至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和做到的。只是有的人過於極端。我經常看到身邊的一些人斤斤計較,非常吝嗇。如果他把斤斤計較的心用來賺錢,那不是更好嗎?

所以,一個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會給自己帶來一生的幸福,誰接觸你都會受益,你可以影響身邊一大群人。下午安老師講到曹操的人生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但是,還有一種人會怎麼說呢?寧可大家都占我的便宜,我也不願占大家的便宜。寧可我被別人騙,也絕不騙別人。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曹操的出生背景和家庭環境,這些因素也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觀。比如萬行,從小是餓肚子長大的,所以長大了想賺錢,要吃飽飯。後來聞到了佛法,走出了家鄉,接觸了很多人,觀念起了很大的變化。

所以剛才我讓你們談談你們的人生觀,你們的回答都是對的。但是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你們的人生觀都會改變。相信這次夏令營之後,很多同學的人生觀會改變。過去沒有人生觀的,也會開始認真思考,樹立自己的人生觀。

其實,不僅人渴望得到關注和重視,就是動物也需要同類對它的尊重。那麼,我們憑什麼讓別人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甚至仰慕我們呢?我們要通過什麼方式獲得這一切呢?如果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沒有人從你這裡獲益過,大家又怎麼可能尊重你,重視你,仰慕你呢?實際上人活在這個世間,一生都在受惠,都在做受者:小時候接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後接受老師的教育之恩;步入社會後接受單位領導的幫助之恩;等到老了以後,接受兒女的贍養之恩。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在受惠的同時做出相應的回報,以此體現我們應有的價值: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長大後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做個好學生。成年後以一種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走進社會,努力工作,遵守社會公德,為社會創造價值,讓父母親放心、開心;同時,自己的問題,包括工作、情感、人際關係等,都自己解決好,不讓父母、領導、同事、朋友擔心、操心。有了家庭後,做好妻子、丈夫,乃至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轉眼間,孩子長大結婚了,開始做爺爺、奶奶,幫他們帶孩子,為他們減輕負擔,讓他們安心地工作。年輕人看到你,都說這個老人家很可親很可愛,還很有智慧,不招人嫌,都喜歡和你交往,跟你打交道。有些老人招年輕人的嫌,那是因為他們年輕時沒有樹立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

所以人可以有很多種活法。有的人活得讓人感恩,對他念念不忘,喜歡跟他交往打交道。也有的人活得讓人鄙夷鄙視,見了就想躲,不願跟他打交道。因為他總喜歡找人訴苦,總在抱怨。今天早上我寫了一段微博:偉人能改變環境,有才的人利用環境,凡夫適應環境,庸人只會抱怨環境。同樣是人,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活法呢?無論是抱怨還是感恩,是索取還是奉獻,都是活一生。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輕鬆愉快、積極向上的活法,沒有必要整天怨天尤人,什麼命運不好啊,家庭背景不好啊,沒有貴人啊……實際上,凡是有成就的人對不好的環境都會善加利用,化腐朽為神奇,就像蓮花一樣。我們認為蓮花下的淤泥是污泥,蓮花卻說:「不!不是污泥,是高級複合肥!」如果你把泥巴弄得乾乾淨淨的去養蓮花,蓮花會長得那麼茂盛,那麼風姿卓越,讓人賞心悅目嗎?

所以一個有志向、有抱負、心態健康的人,更願意到一個惡劣的環境中去鍛鍊自己,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對有些人來說,煩惱就是煩惱,是人生的障礙;對有些人來說,煩惱是菩提,是人生的動力。這就是不同心態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可是為什麼彼此的人生卻有那麼大的不同呢?原因有兩點:一是人生觀不正確;二是心太粗太浮躁,不能沉靜下來。你的節奏可以快,但不能亂;你的步伐也可以快,但要穩。如果你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心態,看到社會上的種種現象,很容易受影響,很容易被轉。為什麼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呢?「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我認為是確立了人生觀,有了明確的方向,所以不會被社會上的種種現象所左右。人生觀確立了,接下來才會不惑。如果你連人生目標、方向都沒有確立,你要如何努力,如何達到不惑呢?可是現在有些人不到二十歲,他的人生觀就已經確立了。他立的是什麼呢?我要發大財,我要買別墅,我要買賓士寶馬法拉利……他立的全是物質目標,完全被物慾所掌控。這就是價值觀、人生觀出了問題。他的人生觀還處於很低級的階段。這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前兩年發生過一件事,一輛車把一個老人撞了,一位路過的好心人把老人扶到醫院去救治。結果老人反咬一口,說就是這個人撞的他。這個故事在網上傳開後,一時間全國上下沸沸揚揚,說:「哎呀,做好事太難了!好人難做啊!不能做好事啊!」但也有的人說:「不,要做!越是在這種時候,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要做一個好人,越要堅定不移地做!」這個反咬一口的老人毀掉了很多人不堅定的善心,動搖了很多人的本來就不明確的人生觀。但是也成就了很多人,使很多人的善念更加堅定。同樣一種現象,可以成就一批人,也可以毀掉一批人。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事,都會遇到問題和困難,很難事事一帆風順。有的人遇到問題就處理問題,出現困難就一個一個地解決困難,想盡一切辦法開展工作。而有的人碰到問題就煩惱,就抱怨,總希望別人來幫他解決問題,或者乾脆打退堂鼓,甩手不乾。當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幫忙。但是,在沒有人幫忙的情況下,你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且只有當你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你才能找到真正願意幫你的人。如果你沒有確定或者沒有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你永遠都找不到幫你的人。

比如我的弟子離開東華寺想自己蓋寺廟。他只是動了念頭想蓋寺廟,請我幫忙。我不是不幫,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真的想蓋寺廟,是不是下了決心要蓋寺廟。如果他並沒有下定決心,只是想想而已,我不會鼓勵他。實際上以他這種心態,他是找不到人幫他蓋寺廟的。結果他會怎麼說呢?——哎呀,我沒有貴人,我師父也不幫我!他不是沒有貴人,也不是師父不幫他,而是他本身沒有確定他要幹什麼。如果他確定了,決定了,外緣很快就會出現,就會具足。就拿十年前的我來說,誰問我:「你想幹什麼?」我都說:「就一件事——想盡一切辦法恢復東華寺。」我只有這一個願望,只想做這一件事。我的目標非常明確,決心非常堅定,於是因緣很快就聚攏過來。大家都知道我想要什麼,渴望什麼,也就知道怎麼幫我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別人怎麼知道如何幫你?佛菩薩、龍天護法怎麼知道如何幫你呢?所以外緣不具足,是因為內因沒有確定。

同樣,有很多出家人和信徒來我這裡求法。我問他:「你來向萬行求法,你看過萬行的哪些書啊?」他說;「我還沒看過你的書,只是聽別人說你是一個大師,所以來向你請教,請你教我修行。」我說:「先不忙修我的法,你先把我的書看一看,對我做一個了解,再向我求法也不遲。看書本身也是一個明理的過程,也是修行。如果你對我都不了解,要是有人說萬行教的是邪法,你可能耳根子軟就相信了。你在東華寺住一住,觀察觀察,有了自己的觀點再說。

但是很多人不接受我的這種做法,一來就要我教他修行,好像我欠他的,必須給他傳法,必須給他灌頂加持消業障。這種人好多好多。可是我又不欠你的,你憑什麼叫我給你傳法,給你灌頂消業障呢?他們都不知道哪裡來的底氣。想當初我們向一個師父請教求法的時候,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人家又不欠我的,願意幫我是人情;不幫我,誰也不欠誰的。為什麼這種人大有人在呢?一是他迷失了自己;二是他不懂得怎麼做人,怎麼尊重人。他一路走來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想像東跑西撞。

世間上各行各業都有規矩。我曾經給規矩下了一個定義:規矩就是道,道就是各行各業的規矩。兩者可以互相解釋。你不願意遵守規矩,就是不遵守道。你不遵守道,就會被道擋在門外,被道淘汰。

現在很多年輕人跟父母老師說話的態度,就好像他們欠他的,該他的一樣。一個人的閱歷和智慧決定了他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與人溝通交流,交往相處。不管你採用哪種方式,前提都是謙虛、謙卑。在《易經》裡面,六十四卦中最圓滿的一卦就是謙卦。所有的卦都有凶或者有損,只有謙卦沒有凶損,是純吉、大吉。

下面把時間留給同學們提問,大家可以隨便談。

營員:我體驗了蓮花生靜功,有時候能看到前面有光,就像隔了一塊紗布一樣。不知道這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另外想請問如何才能深度地入境?

上師:任何現象只把它當做現象去看待,不要想它是好是壞。因為現象只是現象,是剎那生滅的。任何現象的出現都只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階段,所以我們不必去在意和執著。如果我說好,你肯定會渴望它再來;如果我說不好,你心裡可能會「咯噔」一下,產生恐懼,種下了這個因,打坐的時候就會害怕它出現。你越是害怕,下次它越會出現。一切現象都是必須經過的沿途風光,不存在好與壞。它是生滅法,有起有落。你不在意它,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你在意它,就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

至於如何深度入境,這說起來很容易,但的確需要時間來訓練。而且有些人訓練了很久,這種感覺他還是捕捉不到。實際上不外乎就是放鬆身心,心繫一念。你的心裡必須有事做,必須做一件事。如果你心裡不主動去做這件事,你的心、你的頭腦就會胡思亂想,漫無邊際地亂跑。因為心是不可能停止的。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者說頭腦。一個大活人,他的妄心是不可能停止的,他的思維也是不可能停止的。所以古人早就想了辦法,給它找一件事做,把它纏在這件事上,它就不會再胡思亂想了。當你用一個法心繫一念,就不會再心生百念千念萬念了。如果你能做到長期心繫一念,久而久之,你的心就會慢慢地靜下來。最後你把這一念也丟掉,不住在上面,讓心無所住,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入大定。只要有所住都是小定,或者說是不究竟的定。修行的最高境界是無住。但要達到無住需要一個過程,剛開始得有所住。

我們做任何事,首先都要在理上先明白。如果理上不明,你就分不清是對是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你能達到一種什麼狀態,是繼續下去還是停止。所以萬事以見地為首,先掌握理論。

實際上煉心的方法不僅僅局限於盤腿打坐,更好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藉助人和事來煉這顆心。事由人生,沒有人就沒有事。所以與其說借事煉心,不如說借人煉心。可是很多修行人不喜歡和人打交道,喜歡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裡,覺得這樣很清淨。但這樣的清淨起不了用啊!一旦出門跟人打交道,他就煩了,清淨心瞬間無影無蹤,定力全失。所以不能起用的定不算定。生而為人,你是不可能不做事不見人的。你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自利,而後利他。所謂的利他,不外乎就是度眾生,就要跟眾生打交道。

營員:師父,我想請問,我們做人要注重孝道,但是我看過一些關於佛教的故事,有的和尚出了家,把自己的親人、眷屬都拋棄了。即便父母懇求他留下來,他也是不管不顧。我不太明白,這是不是逃避責任?

師:你說逃避責任,我不否認,佛門裡面這種出家人確實很多。我們先不談論別人,既然我們看到了這種現象,就絕對不能讓這種現象發生在自己身上。雖然我出了家,但每年都回家看望父母。我們東華寺的常住每年也都有一個月的假期,可以回家看望父母。

營員:如何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氣?

上師:既然你發現自己有不好的習氣,為什麼改變不了?不是找不到方法,我相信你有方法,而是你的意志力不夠。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壞習氣會影響你的品質和形象,甚至阻礙你的成長,障礙你的發展,你就必須下決心去改變。如果你不改變,這一生你都會被這個習氣卡住,甚至來生來世還會在這上面摔跟斗。為什麼你會有這個惡習呢?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前世在這上面沒有突破,所以這一世被卡在這裡不能前進,不能超越。前世我們且不論,這一世你意識到了,就要想辦法去改變它。比如樹立一個崇高的目標,一旦有了這樣的目標,你就會嚴格地要求自己,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習氣存在,因為它會障礙你達到你的目標。另外,可以多跟身心健康有正知正見的人交往,從他們那裡獲得幫助和好的建議。如果身處的環境讓你無法改變,你可以先脫離這個環境,當你有了力量以後再回到這個環境中。有時候要改變自己的惡習,確實需要一個好的環境,需要好朋友的提醒和幫助。

營員:定中的沿途風光與三界二十八重天是否相關?

上師:沿途風光中的境界都是二十八重天的境界。

營員:如何進入滅境定,與萬物本源無限合一?

上師:佛門裡真正滅境定的境界就是心不住萬物。不住有,不落空,不分別,這是佛門的最高境界。不住不是不去做事,不去面對事,而是事情做完了,心裏面不再裝著它,把它放下了。但是,當你做事的時候,你要用心去做。只有你用心做過了,過後才能徹底超越。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沒有用心投入,過後你是無法真正超越的。

營員:當靈體超出肉身後,該如何用功修行?

上師:當靈體超出了肉身,你自然就知道如何修行了。你問這個問題,說明你的靈體還沒有修出去。所以禪宗有一句話,「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當靈體出去以後如何與大自然銜接?的確有一些方法可以訓練靈體的進進出出。但前提是身心和諧、統一、寧靜,自身的力量要甦醒。如果身心的力量沒有甦醒,是出不去的。即便偶爾能出去,你也控制不了,當需要出去的時候又出不去了。

我們學佛,主張自己能做主。也就是當你需要的時候能讓她來,不需要的時候可以讓她走。過去禪門裡一些修行高的人,臨終身體被病痛折磨得很難受的時候,他就丟下這個肉殼跑掉了。但是這要看因緣,如果陽壽沒到,他出去後還得回來。

營員:如何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

上師:這個問題就要問你自己了,你想要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即便別人有他心通也無法知道。因為如果你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連鬼神也確定不了。佛門裡不是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修行住在山上,每次下山買東西時,城裡的居士總會把他想買的東西提前預備好。那個師父很奇怪,就問這位居士:「為什麼我每次下山想要買的東西,你都知道呢?」這個居士說:「嘿嘿,您不知道吧!不是我有神通,是一位山神告訴我您每次下山要買什麼,要我提前準備好。」這個師父一聽,心裡好慚愧——修行這麼多年還沒有達到無我。起心動念,鬼神全都知道。需要蘿蔔白菜,鬼神都告訴了信徒。於是回到山上後他發奮地修行,一百天後他再次下山買東西。見到師父下山,這個居士嚇得不得了,說;「哎喲,師父,您今天來怎麼我不知道啊!怎麼誰也沒通知我啊!」原來是師父的修行高了,神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了。

的確是這樣。只要你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一旦你把這個信息發出去,宇宙裡面很多眾生都會知道,他們就會來幫助你。如果你心裡很混亂,自己都說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想幹什麼。那麼佛菩薩、護法神都無法幫你。只有你自己把目標確定了,大家才能幫你,才知道如何幫你。

營員:您如何看待出世入世、小隱大隱?

上師:我以前閉了七年關,那是出世,是小隱。目的是為了七年之後入世大隱。所以出關之後,我花了十年時間蓋這座廟。在建廟的過程中,什麼人都要接觸,各個界別、各個層次、三教九流,都要接觸。我要說服他們幫我實現這個願望。這就是入世,是大隱。我已經入世了十年,寺廟蓋好了。接下來我還要出世,還想到兜率天去閉方便關,目的是為了十年二十年之後更好地重返人間。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的出世是為了明天的入世,明天的入世是為了後天更好地出世。

營員:如何幫助那些沉迷遊戲的人不玩遊戲?

上師:幫助他樹立崇高的目標、遠大的理想。為什麼他沉迷在遊戲裡面?我敢肯定,他目前沒有找到比玩遊戲更有意義的事。

營員:平時不修行,臨終的時候念「阿彌陀佛」有用嗎?

上師:平時不修行,臨終怎麼會有用呢?你平時不信佛,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把你拉去了,你會說:「我不去我不去,你是個騙子!你要把我帶到哪裡去啊?」你平時不信佛,死了以後阿彌陀佛接引你,你會去嗎?不要笑,是真的喲!所以你臨終的去向取決於你生前的所作所為。如果生前一個人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堅定,並不渴望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不會來接他的。即便別人幫他蓋往生被、念經、撒恆河沙……也只是幫他消消業,不可能幫他去極樂世界。

營員:我想到東華寺長住一段時間,來學習,親近您。但父母的價值觀是要我馬上出去工作。我想先出世,再更好地入世。這樣可以嗎?上師:這個想法我理解。有時候我們想到一個環境裡去清靜一下,調整一下心態。但父母不理解,會認為我們不務正業。你可以把你的心情和心態告訴父母。比如說我不是不想工作,只是想到寺廟或別的地方調整一下心態,理一理思路,這樣出去後才能更好地做事。如果你把道理給父母說清楚了,他們是不會阻攔你的。但是你不解釋,父母當然會操心擔心,自然會阻攔你。要學會和父母溝通,取得父母的信任。

營員:一些朋友對我非常信任,希望我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可是我還沒有這樣的能力,覺得很有壓力。

上師:是啊,當別人信任我們,把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心有餘而力不足,不能滿足對方的需求時,的確會感到很有壓力。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提升自己嗎?沒這麼快。這時候可以向有經驗有智慧的人請教。但同時自己也要提升。

營員:您對「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怎麼理解?

上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第一是從功態上面,的確可以通過修煉與日月融為一體;第二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忘我地為社會人群做奉獻。當你達到了無我,就與日月合其明,與天地合其德了。比如我們常說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樣的人,他的德行就與天地相合。比如孔子,他的思想、道德品質直到現在還可以與日月同輝。所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不是一句空話。古人能做到,我們現在的人同樣也能做到,只要我們向這個目標去努力。

營員:如何分別真心和妄心?

上師:實際上你現在不需要去分別真心和妄心。如果目前你所想的所做的你真的需要,身邊的人也需要,這個社會也需要,你就大膽地去做。如果僅僅是你個人需要,社會、他人不需要,你去想去做都沒有多大意義。

營員:理智和情感分別屬於什麼?當它們糾結在一起時,應該服從哪一個?

上師:它們還是屬於我們的起心動念和思想。當它們糾結在一起讓你不知道如何抉擇時,你首先想一想,假如把心中感性的想法付諸實施,會給對方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還是不好的結果?由此,你才能確定是該做還是不該做,是該服從理智還是服從情感。

營員:如何能不生分別心?

上師:這個很難喔,有誰能不生分別心呢?就是成佛的人回到這個世間,也要考慮他所做的事情能否利益眾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益眾生。如果利益很小,他就不會去做。在度眾生的時候,他還要考慮對這個眾生,要用什麼方式去度,對那個眾生,又要用什麼方式去度。眾生的根器不同,得度的因緣也不同。所以在需要的時候還是要分別,只是做完之後就放下。所謂的不分別是分別之後不住,不把事物對立起來,不因為分別而生煩惱。聖人分別而無煩惱,一切只是為了用。凡夫一分別就對立,就煩惱。

營員:小時候經常夢到一些仙人傳法術去仙境,這有什麼啟示和意義?

上師:出現這樣的夢境,說明你的心比較單純,前世可能也有修行,才容易接收到其他時空的信息。而且過去修行的力量沒有完全沉睡,一直處於甦醒狀態。所以現在經常夢到一些天外的人是正常的。

營員:如何將佛法套用到生活中?

上師:你了解了佛法才會套用啊,不了解怎麼用呢?實際上站在佛法的角度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可是你還沒有掌握佛法,如果把所有的法都傳給你,就變成「我法」——我執的法了,就變味了。很多人聞到了佛法,遇到了明師,可是修行沒有感應,與道不相應。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用我執來修佛法。

營員:書中說修行要有明師指點,弟子想拜師父為師,也渴望得到指點,但是您事務繁忙,恐怕耽誤您的時間。

上師:你不需要考慮這些,師父的工作就是幹這個的,你不需要擔心師父忙師父累,你只要考慮把師父交給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這才最重要。

營員:我在定中發現人有多重靈體。請問哪一個是根源,是本來面目呢?

上師:人確實有多重靈體,就像這個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師拿出套娃一一打開)。但是你看到都不是最後一個靈體。佛教講,你不把最後一個靈體找出來,其他全部都是生滅法。每一個靈體都是下一個靈體的軀殼,必須把最後一個找出來。

營員:您曾經說過本源有多種命名,比如道、真主、上帝、如來等等。

上師:沒錯,是這樣。數千年來每個教派的修行人找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最後一重靈體),只不過他們稱呼她的名稱不一樣。

營員:80後開始創業了,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事業更好地發展呢?

上師:繼續做下去,多努力,要學會忍辱,能吃虧。你想求全,先學會受委屈;你想負重,先學會忍辱。

營員:一心不亂有什麼標準?如何才能達到一心不亂?

上師:一心不亂的標準是:如果在觀想,觀想的佛像或其他圖案如蓮花等,不能丟掉;如果在念佛,佛號不能斷掉。這樣內心與佛的感應就沒有間斷。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一心不亂。一個人在走鋼絲時已經達到了一心不亂,你就沒有必要再讓他跟你一樣盤腿打坐達到一心不亂,或許他根本沒辦法通過盤腿達到一心不亂,他的方法就是走鋼絲,或者切菜。他切菜如果走神了,就會切到手指。每個人只要用心專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從事自己的職業,都能達到一心不亂。

釋萬行2012.07.30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