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

永不顛倒的真理——佛學四諦之集諦

一個人有了苦,而且是「種種的苦難」其原因有是什麼呢?就讓這個集諦來作答:根本原因在於人的主觀上的:「業」和「惑」。「業」是指身、口、意等各種善惡之造作,「惑」是疑惑、思惑。集,存在著招聚的意思。比如,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所以我們說它是集。諦,在這裡是審實不虛之義。審察一切煩惱惑業,即知其於未來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把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是集諦;即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諦。苦之根源為渴愛,以渴愛之故,形成「來世」與「後有」。渴愛之核心乃由無明生起之虛妄我見,若有渴愛,便有生死輪迴;欲免除生死之苦,須以智慧照見真理、實相,證得涅槃,斷除渴愛,超脫輪迴之苦。發現了嗎?四諦與六度和十二緣起等佛學文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不然,就不能是「佛學」體系了。在【諦分別】中,佛陀以五種方式來解釋集諦:

一、愛欲叫集諦;

二、十種煩惱【貪、瞋、痴、驕慢、邪見、疑、昏沉、掉舉、無慚、無愧】叫集諦;

三、一切不善法叫集諦;

四、一切不善法及能造成投生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叫集諦;

五、一切不善法與能造成投生的善法或一切不善業力與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都叫集諦。

有人會發問了,既然一切不善業力與能造成投生的善業力都是集諦,那麼為什麼佛陀在本經中只說到愛欲是集諦呢?

那就要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一顆種子中只要還有黏性或潛能,遇到適宜的環境時就還會生根發芽對不對?同樣的道理,只要業力還有愛欲伴隨,它就還會結成果報,如果沒有愛欲,業力就無法結成任何果報。這就是為何佛陀說愛欲是集諦的原因。只要說到愛欲,大家要記住,愛欲也有三種:

一、欲愛,以欲望而貪愛享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二、有愛,伴隨著常見而貪愛六塵,六塵是靈魂,生生世世存在;

三、非有愛,伴隨著斷見而貪愛六塵,雖然六塵是靈魂,在人死亡之後即完全毀滅。

我們記住集諦是苦的因。在本經中佛陀如此教導:「簡單地說,五取蘊是苦。」因此,集諦是五取蘊生原因。大家應當記住這種因果關係。佛陀在苦諦中真實地分析出人生的八難之後,將會在集諦中帶領我們冷靜地搜尋形成苦難的原因。根據佛陀教言,無明與渴望是苦的根源,因為不明白道理而執著,因此會產生種種欲望,可是無情的現實又不能滿足這些欲望。所以我們開始煩惱,直至痛苦,所謂「有漏皆苦」。人生一世,能夠讓我們產生煩惱的原因多種多樣。任何會摧毀心靈平靜,帶來心理痛苦的心理狀態,讓心靈擾亂、煎熬、折磨,如此的感受即是煩惱。煩惱就是個苦,就要再來認識這個集諦。通過對集諦的學習我們要了解到,佛陀只存有大慈大悲之心,而絕無主宰支配眾生的意圖。因此在佛教徒心目中,佛陀雖然福慧雙圓、神通廣大、自在逍遙、至尊無上、功德無量,卻毫無領導者、主宰者的威懾性,而是可親可敬、可學可效的。在佛教中,佛與人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人人可以成佛,顯而易見,眾生平等是佛教的又一特質和基本精神。人人知道苦,了解這個苦的根源,然後知道集諦的「指導方針」也就是苦從何來,煩惱滋生的「沃土」。明白這個道理是一件非常好的一件事,每個人都會喜歡這種被佛陀關懷的感覺。我們還要囉嗦一句上面已經闡述過的話。集聖諦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稱為集聖諦。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因為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成力量,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使我們受種種苦。所以這個集聖諦所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佛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教導我們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之。然而這個八萬四千是表示多數,它說明眾生有很多煩惱,我們不可能全部認識,只要認識主要的煩惱即可:那就是戒除五毒,這仍是我們前面講到過的內容:貪、嗔、痴、慢、疑。這裡我就不再重複了。總之,一切法的存在,都不過是原因條件的假合。存在的是結果,同時也是因,凡是可為因的,也必是從因所生。凡是假合的,它的本身一定是遷動變化的,它依因緣而存在,同時又與他法作緣,他法也遷流變化而存在。這便是集諦告訴我們的真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