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0/8/9

二、如何重塑人格?簡單地說,重塑人格既是重塑「轉換模式」。什麼是轉換模式?下面先看兩個例子。在十幾年前,我家一個鄰居的三歲孩子,每當他想要一個玩具(或小食品)而沒有得到父母的應允時,他做的第一動作就是「倒地打滾」,緊接著就是大聲嚎哭(後來又發展到「以頭撞牆」的程度),這時父母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趕快將其抱起,馬上滿足其欲望。結果在「謀略」一次次獲得成功後,在他的潛意識中就建立起來了一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通過「自殘」的方式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這就導致後來他與父母吵架時,由於在道德上他不能傷害父母,所以就自己照著自己的肚子刺了一刀。同樣在十幾年前,我的侄子也三歲,有一次我與姐姐和小侄子一同走路,結果小侄子被石頭絆倒了,磕破了膝蓋,而且流了血。我要去扶他,結果我姐說「不要去管他」,我姐只是回頭看了小侄子一眼,然後示意我和她繼續走路。你猜發生了什麼事情?小侄子「欲哭無淚」,從地上爬起來後,摸了一下膝蓋,然後就繼續跟在我們身後走路了。其後我還發現,每當小侄子想要一個玩具什麼的,總是先去親她的媽媽,討好一翻,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欲望」。前幾天還在qq上與小侄子見了面,他看起來很「成熟」。同樣是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為什麼鄰居家的孩子和我的小侄子反應出的心理行為是不同的?簡單地說,當鄰家的孩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在他的頭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他:「你可以去倒地打滾和大聲哭泣,這樣父母就會同意你的欲望了。」當小侄子面對「欲而不達」的憤怒時,腦中會有一個聲音「暗暗地」告訴你他:「倒地打滾是不行的,你只有讓父母高興,他們才有可能同意你的欲望」。從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鄰家孩子和小侄子的腦中都存在著一個在「暗暗地」指示他在遇到什麼情況應該如何去做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腦中的一個指示系統,因為這個聲音是「暗暗地」指示的,所以稱為「暗示」。而這個指示系統就被稱為「暗示系統」。由於人們平時在意識上意識不到暗示的存在,因此所有的暗示都是「潛意識」的。暗示系統就是潛意識系統。進一步說,是這個潛意識系統指導著他們表現出不同心理行為的。那麼在我們的腦中也存在這樣的系統嗎?現在請你回憶一下,當遇到一件事情時,你的腦中是否也出現過類似的聲音在告訴你如何去做?例如:當過馬路時,會有一個聲音不斷提醒你「快點過馬路,綠燈馬上就要轉換為紅燈了」;當錢包被偷了,會有一個聲音立即告訴你「趕快去報警」;當中午到來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好久沒有吃米飯了,今天去吃吧」。當你與同事吵架時,會有一個聲音告訴你「這個同事曾經對你很好,你要去寬容他」。如此,每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腦中總是會有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們:「你應該這樣去做,應該那樣去做,這個不行,那麼不能動,我多麼羞恥,我不敢去做,你不勇敢,你是一個偉人,你像一個縮頭烏龜,你真是一個無能的人」等。(假設有人這麼對你「明示」——你是一個無能的人,你不絕不會同意對方的觀點,也不會按照對方所示去做,你會很憤怒的產生抵抗,由於是自己對自己說的,所以自己會毫無抵抗、沒有任何批判的接受這一點,這時你就會感到自卑。從這一點你就會更加明晰什麼是「暗示」了)清楚地說,人人腦中都存在著一個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這個系統會在我們遇到特定環境時,告訴我們如何去做,這個系統也會讓我們「莫名其妙」去喜歡一件東西。例如:有人很喜歡根雕,有人對之卻不屑一顧。有人喜歡唱歌,有人卻喜歡跳舞,有人喜歡撞球,有人喜歡的是籃球。如此等等,我們一切的心理行為都是由我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決定著的。從鄰居家孩子和小侄子的心理行為上可以清楚看到,面對同一事件(如欲望和憤怒),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而為什麼他們的反應是不同的?因為他們腦中的暗示系統是不同的。因為暗示系統是由許多單個的暗示集合而成的功能單位,這個功能單位會將外界刺激(或由個人本能欲望發出的刺激)轉換為一個人特定的心理行為。所以暗示系統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一個「能量轉換系統」。因此對於鄰居孩子和小侄子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心理行為反應的原因是:他們對發洩憤怒和實現欲望的「轉換模式」是不同的。進一步說,人與人之所以不同是人格的不同,因此也是「他們的人格不同」。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系統=人格系統。那麼什麼是人格呢?簡單地說,人格就是人的「格子」。「人」的什麼格子呢?答案就是一個人面對怎樣的環境時會作出怎樣反應的「格子」。 這些格子中都裝了些什麼呢?每一個格子中都裝了由許多個自我暗示組合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這樣的暗示系統會對特定的環境作出特定的一系列的組合反應。例如:有人喜歡吃蘋果,有人卻對葡萄感興趣;有人喜歡話劇,有人卻對之厭煩;有人面對別人的侮辱會大發雷霆,而有人卻付之一笑。因此,如同電腦的積體電路一樣,人格就是自我暗示系統的集成——既是潛意識系統的集成,或者說是轉換模式系統的集成。由於轉換模式——心理防衛行為的不同最終決定了人格的不同。當一個人把自己憤怒和欲望轉換為社會規範允許的行為時,他的人格就是「高尚」的。比如,彬彬有禮、義正言辭、鏟奸除惡的心理行為。當一個人把自己的憤怒和欲望轉換為「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行為時,他的人格就是「卑劣」的。更清楚地說,高尚與卑劣不在於「本能欲望」而在於「轉換模式」。那麼為什麼是這樣的呢?下面以「損人也不利己」的心理為例加以說明。當人們看到一個人不小心被椅子絆倒時——即出了洋相時,人們都在心中會「莫名其妙」地引發出快樂的感受,大多數人會大聲笑出來。這種「幸災樂禍」就是本能欲望的合理髮泄。當然更進一步,人們會故意製造出此類事件的發生。例如,劇院裡小丑的滑稽表演,任何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劇中角色被人「愚蠢」的場面都會引發觀眾的笑聲,這都是本能欲望的合理髮泄。就是說,你是個「生物」而不是個石頭,生物性的本能反應會在你的內心中時常湧現現出某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無恥下流的、骯髒不堪的、齷齪的、甚至讓你在道義上寧願死去也不願意去實現的想法——例如強暴他人、憎恨最親近的人、報復他人、讓你感到無地自容的性慾望……..。那麼這些念頭在腦中的閃現是正常的,因為「你就是他」。因此,當下一次腦中閃現某些讓你感到十分羞恥的想法時,不要過分的去指責自己,因為不但是你,任何一個看似高尚的人——比如大學教授、牧師、和尚、市長或總統,在他們內心中都有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他們腦中的想法比你更為「惡劣」和「無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大家都退回沒有社會規範的原始社會,大家都跳回到樹上,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講,大家都一模一樣——歐巴馬無非是非洲一猩猩,而你和我就一個中國猴。當你勇敢地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一個「生物」時,你就不會出現過度的「自責」而引發出自卑和過度抑鬱,你也就不會每天生活在重度懊悔之中,由此你的心理疾病也就治癒了一半了——這就是精神分析追求的目標——現實、勇敢地面對和接受自己。然後選擇健康合理的道德方式實現自己。回過頭來,現在我們再問,如何治癒心理疾病?因為心理疾病是在對「本能欲望」的「轉換模式」中產生的(當然是過度的表現和錯誤的轉換),那麼,為了治癒心理疾病能不能徹底「刪除」本能欲望而成為一個「完人」呢?為了清楚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高談闊論,直觀一點講,現在你可以想像一下,有這麼一個人,他對喝水和吃飯已經沒有任何欲望了。例如你讓他吃樹皮或者喝馬尿都無所謂;他感到活不活都行,死了也都無所謂;他像太監一樣,沒有性慾,男人和女人在他眼裡無非都是一個「東西」而已;因為他沒有任何欲望,所以他根本就沒有了任何的快樂,更沒有了任何的憤怒、遺憾、噁心、焦慮、抑鬱和狂喜之類的事情;他每天表情木然,從來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更不會去做什麼好事。假設一個人沒有任何本能欲望的話,一個人就變得如此情況!你覺得這樣的人與石頭或者木頭有什麼區別?像不像行屍走肉?你想做這樣的「完人」——即完蛋的人嗎?清楚地說,人是生物。只要是生物就有生物反應。由於人類的進化作用導致人腦的神經系統是生物界,也是全宇宙中最複雜的系統,因此也就產生出了最複雜本能反應系統,進而「泛濫」出本能欲望。人之所以為「人」,就是這些本能反應——也是本能欲望的集合。在精神分析概念中,弗洛伊德將人類的這種本能欲望系統用「原我」來表示。原我的意思是「本來的我」、「本質的我」、「生物性的我」——也即是「獸性的我」。所以本能欲望是不能被刪除的,因為你就是「他」。如果把他刪除了,你也就完蛋了。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那麼我們看看能不能刪除「轉換模式」?還是直觀地講,假設沒有轉換模式,那麼人們的野性都比奔跑的狼或者樹上的猴子更殘暴。一個人將變得毫無理性可言。例如,現在你既可以回憶一下你腦中曾經出現過的念頭(如殺人、綁架、性侵犯等等),如果沒有轉換模式,這些本能慾念都將會真實的實現。那麼這將多麼的可怕!世界將會瘋狂,文明世界將不復存在,人類也將最終滅亡。因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既然本能欲望不可被刪除,轉換模式也不能被刪除,那麼如何避免由本能欲望對人類造成的心理疾病呢?答案是:第一是直接發洩;第二是合理的轉換。第一、一個人絕大部分的欲望會直接被發洩掉,因為這些本能欲望是符合社會規範的,例如:飲食、正常的性行為、沒有違背法律道德的憤怒、攻擊(拳擊、練武術)等。第二、通過合理疏導進行間接發洩掉。就是說,正常的、或者說對一個人傷害很小的疏導方式,對維持一個人正常生活是必須的。因此,那些不被允許的本能欲望會「轉換」為跳舞唱歌、拳擊遊戲、寫作、藝術創造(如升華)等方式被發洩掉。如果某些本能欲望沒有得到合理的疏導(或者過度表現),就會導致「疾病」。例如:抑鬱、焦慮、躁狂症和癔病等。因此疏導就變得至關重要。疏導的方式就是本能欲望轉換的方式。所以,要想從根本上治癒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就要刪除以前錯誤的疏導方式,進而重新塑造出健康無害的疏導方式——這等同於說:重新塑造轉換模式——重新塑造暗示系統——重新塑造潛意識系統——重新塑造心理防衛行為——重新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此處被重塑的人格是指那些對人造成傷害的人格部分)。那麼如何去重新塑造「人格」?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第一、人格=自我暗示系統=潛意識系統=轉換模式=疏導方式。第二、任何心理疾病都是由「錯誤暗示」導致的,所有錯誤暗示又都是由「一組錯誤暗示」(例如通過自殘實現欲望)製造出來的。這一組暗示構成了一個暗示系統。就像是一個機器出了毛病,結果就產生出了不良產品,而要想獲得優質產品就要把機器修理好一樣,「不良產品」就像是「錯誤暗示」,而「機器」就像是「自我暗示系統」。因此治癒心理疾病的關鍵是修正能夠製造出病態暗示的「暗示系統」。那麼如何才能修正暗示系統呢——就是說,一個暗示系統如何才能被「重塑」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例如,當鄰家孩子面對叔叔的拒絕時,他會像對他父母那樣「故技重施」——倒地打滾,然而他會驚奇地發現「這一招對他叔叔不靈驗」。因此,當他再次遇到叔叔的拒絕時,腦中就會有一個聲音「悄悄地」告訴他:「在叔叔面前,倒地打滾是不行的」。因此,他的自我暗示系統,在他意識到,在叔叔面前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當下就被修正了——也就是,他面對他叔叔的「人格」被修正了。清楚地說,重新塑造人格——即修正暗示系統,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玄妙和複雜,實際上很簡單:凡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自我暗示系統都得到了「修正」。因此修正自我暗示系統的方法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用另一句話來說,凡是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都在做著重新塑造自我暗示系統——即重塑人格的工作,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重塑自己而已。例如:當你對某個事物的認識會發生改變的時候,這時也就是你的自我暗示系統中的某個暗示已經被改變了——也就是,你對某個環境刺激的反應發生改變了。既然重塑自我暗示系統如此的簡單易行,為什麼「心理疾病」還是比較難的被治癒呢?答案是:如同吃到魚很簡單——只要把魚往嘴裡放就可以了,而到河裡把魚抓到鍋里是最難的事情一樣,修正暗示系統是簡單的事情——只要意識到「自己錯了」就行了,而讓一個人「意識到」自己錯了——也可以說是意識到自己「錯誤在哪裡」是最難的。難在哪裡呢?難在以下兩點:第一點是「自己看不到自己」。如果鄰居家的孩子沒有遇到叔叔的拒絕,那麼他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因此,沒有一個「外力」來改變的話,任何一個人都是很難意識到自己「錯了」的。最簡單地說,就算是精神分析師自己也無法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例如:精神分析師也是人,同樣會遇到心理問題。當他遇到心理疾病時,他很少會去分析自己,因為就像是「自己的刀削不到自己的把」一樣,精神分析師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無法看到自己「錯誤」 的(即便看到也很有限),所以精神分析師會去找另一個精神分析師來分析自己。即,當心理學家遇到心理問題時,他會去找另一個心理學家來治療自己。另外,對於「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一點不要有誤解。這裡的「本性」不是指本能反應或本能欲望。因為就像是人人生下來都有左右手和耳朵一樣,人人生下來時,本能反應都是一模一樣的。這裡的「本性」指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形成的自我暗示系統。「難移」的關鍵是「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請記住,「難移」,不是不能移,只是「難」而已。因此,只要一個願意去被改變,那麼人人皆可以被重塑,人人都可以被治癒心理疾病——人人都可以找回原來的自己,因為從一開始,任何人就都沒有什麼所謂的心理疾病。第二個難點在於獲得正確的修正。凡是在你意識到自己犯了某個錯誤的時候,那麼你的暗示系統都獲得了修正。「修正」,更確切地說是獲得了修改,至於說到,是向好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還是向更壞的方向進行了修改,這就要看你接收到的「知識」是否正確了。例如,當一個人認識到自己錯了時,這時的錯誤並不一定是「真錯」,他也有可能把「本來正確的心理行為」給修改成「錯誤」的了。例如:有人越學反而越焦慮、越學反而越抑鬱,或者越學反而越痛苦,那麼實際他所做的改變「不一定是對的」。譬如說,一個人本來很有自信,結果因為接收了某些「知識」而時常過於「謙虛」——不斷暗示自己不如別人,由於不斷「自慚形移」,就磨滅了原有的「自信心」。因此接收正確的知識和接觸到人格正常的心理分析師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人們不知道何為「正」、何為「錯」,就總是會處在「自我折磨」的漩渦中。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到,精神分析師的用處是,幫助患者發現「自己的錯誤」。而這比較難,因為,精神分析師需要通過長期的對患者的個人經歷進行分析,洞察出患者「深埋著」的「自我暗示系統」。然後精神分析師再幫助患者將「錯誤的自我暗示」——即錯誤的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面,讓患者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由此也就幫助了患者重新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暗示系統——即健康的轉換模式和健康的人格。清楚地說,當憤怒時你會去做什麼?當某個欲望沒有實現時你會去做什麼?無論你會去做什麼,你所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實際都是一種「轉換」。而當你意識到,你對某個環境的反應是不符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時(對叔叔打滾是不行的),那麼你就已經重塑了潛意識中的自我暗示系統了。當一個人在意識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個方面做出的反應是錯誤的,以及自己更應該如何去做出反應的時候,那麼重塑也就成功了。最終,若想從根本上治癒心理疾病,就是需要改造和修正「自我暗示系統」——也就是重塑人格。這種修正即可以將已經發生的心理疾病重新獲得正確的疏導,也可以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類似的疾病(例如焦慮、抑鬱以及強迫症等)。從以上論述我們已經清楚看到,治癒心理疾病的關鍵是要找出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潛意識(錯誤自我暗示),以及錯誤的潛意識系統(錯誤自我暗示系統),那麼如何才能把錯誤潛意識從腦海中挖掘出來?也就說,分析精神(潛意識)的工具是什麼?又如何去分析?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