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1/1/5

珍惜文化 學習佛法 高明道二三十年來,寶島台灣的宗教動態十分活潑,包括佛教在內的各種信仰,發展空前興隆。在這多元、無拘的演化背後自有其經濟、心理乃至政治環境等複雜助緣的推動,故此就宗教現象來論,當然可以用社會學、人類學等非宗教學的研究角度來進行有意義的相關探索。不過在此要談的單純以釋氏為範圍,以文化為主軸,以學法為關懷。大體而言,在台灣的佛教──無論是從大陸還是從日本帶進來的傳統,也不管其義理教學、修行方法或組織形態如何──歷史上原本都屬於聖典為漢文的佛教,亦即是遠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移植之後,儘管處於不同時代,面對不同族群,因應不同需求,對台灣的華人社會多少能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儘管如此,不容諱言,從整體佛教來看隸屬同一體系的這「一個佛教」,在社會現實面上受各種意識形態之牽引,難免發生內在若干衝突。這是自然的。佛教既是緣起法,非起變化不可,而變化本身也不能說不好。不然,怎麼可能有所改善,有進步呢?總而言之,原來的佛教呈現出不少新面貌。然而在台灣的佛教這數十年來更特別的一個發展,就是整體佛教的另外兩個大體系也被介紹到這塊土地。先是西藏佛教,接著是上座部佛教。簡單地說,前者屬於聖典為藏文的中亞佛教,而後者代表聖典為巴利語的南亞、東南亞佛教。當然,有人類,就有文化的交流,這是歷史現象,本質上不牽涉好壞。未料,三大系的佛教聚集此地,卻衍生出一些心理問題。西藏的師父會說,只有西藏的佛教傳統保留了整個的印度佛教,因為只有雪鄉的釋氏具備經跟續(也就是通俗所謂「顯」和「密」)完整的傳承。在一個歸依中國佛教門下的人聽來,這話無非貶低他熟悉的信仰,指出他所學的其實少了半個佛法!東南亞的師父會說,只有他們保留了佛陀真正的教法,因為大乘並非釋尊所說。結果,我們的傳統中國佛門弟子還是聽得很不是滋味:難道我長久以來相信的都是外道邪說?實際上,這只是問題的一半。視上師為佛的本地西藏佛教徒自是深信師父的話,不小心,容易認為中國佛教比西藏佛教貧乏,而尊仰上座部長老的本地「南傳」佛教徒也不會懷疑師父所講的,一樣不小心,容易相信自己學習的才是如來原始的聖教,不像中國佛教變了質。面對遠東的佛教,這兩個新信徒都共同慶喜自己選擇對了,然而面對彼此,距離卻更大:在前者心目中,東南亞的佛教還不如中國佛教,因為是自了漢的小乘,連波羅蜜多乘的菩薩道都沒有;在後者眼裡,西藏佛教比中國傳統更偏離正法,因為不但相信一般大乘經,且更多出深受印度教影響的密續!這種即使沒講出來,大家心裡有點不舒服,互相沒交集的癥結在於沒把文化跟佛法分清楚。中亞、南亞、東南亞,無論哪裡的佛教跟遠東的佛教一樣都是緣起的,一樣不斷在變化當中,而且,雖然可以用聖典語文大體把當今的佛教傳統分成三大系,三者也確實各具特色,不過每系內同時又呈現無數差異。例如不丹跟蒙古、康跟拉達克,流傳的佛教都屬於藏文聖典的中亞佛教,不過其面貌各具濃厚的地方色彩。錫蘭的佛教跟泰國的佛教都屬於上座部的傳承,但不是因此就沒有差別;泰國北部跟南部,儘管目前處於同一個政治版圖,南北的佛教卻不盡相同。諸如此類的情形,就屬文化現象,或講得具體些,是佛教文化的現象。既然是佛教的文化,在這麼一個環境裡成長、受教育的人,除非跟其他文化進行對照、比較,否則很自然、未經選擇而產生認同,乃至在佛教(即自己熟悉的文化)與佛法間劃上等號。文化──更不用說宗教文化──是人類才有的,基本上有價值,有意義。文化的研究不僅幫助我們獲得較正確、完整的認知,也讓我們對一個文化的源流、發展與演變有更進一步的了解,甚至洞察這個文化是否有些地方應該可以更好。不過研究一個佛教文化,諸如相關語文、典籍、唱頌、儀軌、法器、佛像、建築、制度、思想等等,固然很有意義,值得支持肯定,卻並不等於學習佛法。佛法的實踐,旨在解脫、成佛,或最低限度在保證來生生到善趣,所以佛法的行持不外乎修善斷惡,純然在內心下工夫。只有如此,才可能減輕、根除煩惱,增廣、圓滿功德,達成個人法上的願望。當然,若是能夠均衡照顧到文化的學習與發揚以及佛法的聞思與修成,那是最理想不過。假使不能的話,從生死輪迴來看,應該以學法為主,免得活著煩惱熾盛,困擾自他,而臨終徒然後悔,懊惱不已。謹與讀者諸君共勉。

摘自《法光》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