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索達吉堪布:淺談科學與顯密教法


時間:2011/10/11 作者:明華居士

索達吉堪布:淺談科學與顯密教法

淺談科學與顯密教法(上)

——上師「佛教與科學」主題演講

一.緣起

去年十月,首屆「佛教與科學」論壇在這裡舉行。來自海內外的知識分子,參加了去年的論壇。因為大多數學者,都是佛教徒,為此,我們邀請了一些無宗教信仰人士參加。會場的效果非常好。各種尖銳、對立的觀點,讓大家應接不暇。由於這個緣起,誕生了今年的「青年佛教學術研討會」。

我個人認為,研討應採用英國圓桌會議的方式。公元五世紀,亞瑟國王與他的騎士開會時,與會者的座位不分尊卑高下,體現了平等、協商的胸懷。從那以後,圓桌會議精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這次研討會上,一些有緣的學者,從國內外聞訊而來,希望以此因緣,找到他們內心思維和尋求的答案。在這裡,沒有一位教授和博士,會被置於高位,也沒有一個本科生會處於低位。身份、頭銜和名聲不是標準。誰擁有真理,我們以真理為衡量標準。

如果有條件,研討會也可以在階梯教室進行。不管是教授,還是總統,演講時,只能抬頭向上看;聽講的人,從上向下審視。只要說得不對,誰都可以舉手,發表觀點。看演講的人是否有肚量、是否有充分的理證和辯才。不因為我是法師,我就高高在上,無論我說得正確與否,都不容置喙。新時代的人,不一定能接受這種古老、傳統的方式。

我相信,在座的學者和智者,將來,會成為成千上萬人的君主,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擁護。今生,你應該有這樣的理念:不是用你所有的權力,來維護、鞏固自己的地位,而是以自己所有的力量,投入到這個世界中,幫助需要幫助的眾生。

在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佛教、儒教和道教被丟於歷史垃圾桶中。大約在70年代時,美國和台灣的一些學者,開始把目光投入到佛教與科學的對話上。

記得在1987年時,我讀到尢智表的一本小冊子:《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看到「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樣的新名詞時,我非常驚訝,倍感新奇和稀有。

尢智表曾留學哈佛大學,嘲諷佛教是迷信。他身為佛教徒的叔叔說:「你們學科學的人,說話應該有根據。你對佛教一竅不通,怎麼可以隨便下結論,說是迷信呢?」

於是,尤智表開始研讀佛經。最後他慨嘆不已,得出一個結論:「現有的科學成果,都是對佛教世界觀的一個註腳。」讀了這本小冊子後,我一直思維著他中肯、客觀的語言裡蘊含的深深道理。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說科學是至高無上的真理。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持有這樣的見解。如果科學工作者能與佛教人士溝通,對改變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大有助益。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趨入佛陀高深的教義。我個人認為,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可以與顯密教法作一番深入的比較。由此,人們會發現,科學中,不一定能找到佛教的寶藏,而科學的任何一個科目,都能從浩如煙海的經論中,直接或間接地發現它們的身影。

佛教與科學的內容,是非常寬泛的,僅僅在一天中,寥寥數語,無法涵蓋它們廣闊、甚深的內涵。但是,為了讓人們知道,科學說了什麼?佛教又說出了什麼?這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以「佛教與科學」命題,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你們能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二.「戒律」、「因明」與社會科學

科學又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包括了經濟學、法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首先,讓我們看看顯宗五部大論中的「戒律」和「因明」。

五部大論之首,就是戒律。它包括了小乘、大乘和密乘的三乘戒律。簡單地說,就是怎樣做一個好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接受的程度,受持一分、多分乃至幾百條律儀。

戒律不僅包含了對經濟、倫理、法學等社會現象的研究,制定了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還涵蓋了儒家和部分基督教思想。可以說,所有善的教育,都無不包含在其中。細到一言一行、起心動念,在紛繁的律典中,都有細緻的分析和介定。

佛教的因明,也是五部大論之一。因明,是古印度邏輯學的泛稱,後來,演變成佛教邏輯學的專名。東方邏輯和西方邏輯,都可以包涵其中。

幾年前,我講《量理寶藏論》時,讀過一位美國哲學家翻譯的因明著作。我發現,它不僅涉及英國經驗主義思想,還包括了古希臘、中世紀及近代著名的哲學思想。每一種思想,都可以在《釋量論》、《理滴論》等法稱論師的因明七論及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中,找到他們的理論和推斷方式。

因明尖銳的辯論,是開啟智慧的一種訓練方式,也是明辨是非、尋求真理的手段。希望在座的知識分子,通過學習因明的三項推理,世間稱三段論式: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對前後世是否存在、因果不虛,用比量得出真實的、符合自然規律的結論。

那時,你們就會了解,佛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智慧。而因明,在幫助我們生起理證智慧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三.《俱舍》、《中觀》、《現觀莊嚴論》與自然科學

五部大論之一的《俱舍論》,擁有生物學、植物學、天文和地理等學科的豐富內容;五部大論中的「中觀」和「般若」,則對物質及精神世界的本質,進行了觀察和抉擇。用現代的話來說,前者研究的是巨觀世界;後者是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從牛頓的絕對論,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物理學家建立了空間與時間是依存、觀待這樣一個全新的概念。而後,量子力學崛起,對相對論作了修正和補充。而量子力學的結論,以「中觀」和「般若」的觀點可以駁斥。

科學家戈爾曼在1969年時,因發現了夸克,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夸克之後,亞夸克、亞亞夸克也被相繼發現了。至今,仍有很多科學家堅信,構成物質的極微是存在的。

而在佛教內部,承許極微,是小乘《毗婆娑論》和《俱舍論》的觀點。小乘有實宗的這一學說,早已被大乘唯識和中觀破得體無完膚。所謂的破析,不是像西方宗教徒與非宗教徒之間的衝突,一方依靠強權,將另一方強行鎮壓。而是完全以真理來論證,指出它相悖的地方,宣告它不成立。

無論是大乘唯識、中觀,還是密宗一切歸於本源的教理,都是有據可依,經得起理論觀察的。

按照大乘中觀的見解,構成現象的基礎是空性。人們可能想,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怎麼會有包羅萬象的顯現呢?這就是《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義理,是非常殊勝和深奧的。雖然任何法都沒有本具、不變的自性,但可以依靠條件產生。就像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結合,在不同的溫度下,既可以變成冰,也可以成為水。

宗喀巴大師宣講《緣起贊》時,先以中觀理論,將萬法抉擇為單空。這時,包括你、我在內的一切器世間和有情世間,都沒有固定、實有的本性;而後,再將單空,抉擇為遠離一切相狀的大空性。這是最高的、實相的境界。這種境界,既可以依靠理論來通達,也可以由實修而親證。但是,在現象世界中,聖者和凡夫前,都有如夢如幻的顯現。

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楊中傑,在他的《從佛學角度觀西方三大物理學之理論層次》中,依照中觀與唯識,判定牛頓物理學、相對論物理學與量子力學,三者依次接近佛教的「中觀正見」與「如實觀照」。

他認為:「物理學只是針對現象世界而立,所研究的是物質的色法、聲音等部分,缺乏對心靈的探索。距離現象的本質空性,相差還很遠。即使量子論,最多也只是觸及了「心靈的活動」,完全不同於「心靈寂滅的狀態」。因此,還遠遠無法達到佛教般若的境界。」

我曾經讀過曼斯菲爾德的《中觀佛教與現代物理中的相對論》。這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告誡人們,一定要了解佛法。如果佛教的空性原理,能受到科學家的重視,對科學的發展,會大有裨益,因為佛教克服了二元論思維方式上的困境。他相信:對所知的一切現象,物理學家不一定能作出圓滿的解釋。而佛教,不僅了解一切現象的奧妙,還能洞幽入微,深入它的本質。

不是因為這是一個佛教論壇,大家就在這裡喊口號,絕對不是這樣的。在昨天的發言中,很多老師都不同程度地認識到,佛教揭示的這一奧秘。多年來,我潛心研究,越來越感受到它的偉大。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空性的知識,相信你們一定會深有同感。這樣的智慧,對你們的今生來世,是最好的、最有利益的。

除了以上所說的,心理學也可以在顯宗教法中,找到它相應的位置。按照希臘文的意思,心理學是靈魂的科學,有些專家認為,它界於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有關它的內容,在大乘唯識的《瑜伽師地論》中,有著清晰的、結構完整地論述。

《瑜伽師地論》剖析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的性質、它們所依的對境,以及變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心識——阿賴耶識。

在座的大多數人都非常年輕。未來,如果有志於研究佛教與科學,希望你們先從多方面學習、了解這二者,這一點非常重要。最後,我們講一下密宗。

四.密宗與自然科學

學過佛法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佛教不同宗派的宇宙觀不同。比如,在《俱舍論》中,地球是方的,而密續中,地球是圓的。有關天文學和宇宙學的知識,在以《時輪金剛》為主的很多經續中,都可以發現。

迄今為止,喇榮每年的藏曆,都是由兩三位法師依照《時輪金剛》的計算方式,筆算出來的。每年的日食、月食、閏月及每月的望日、晦日等都毫釐不差。世界上有那麼多天文台、天文學家和尖端設備,但是,它們得出的結論的精確程度,還不如藏曆。

有人聽到一兩個修行人不如法的行為,就將藏密看成像妖魔鬼怪一樣。我聽說,有些人拿著轉經輪放生,就有人說:「不要過去,不要過去,那邊有密宗的人!」

他們把轉經輪、灌頂或留著長長頭髮的外相,看作是密宗的標誌。如果通過某些外在的形象,就能判定一個宗派的優劣,這種邏輯方式,也太簡單了。

其實,藏地並沒有單獨的密宗,顯密是一起修的。在任何一個寺院中,都找不到不學顯宗的人,除非是密藏院。所謂密藏院,是已經完成了顯宗經論的學修,再專修密宗的地方。包括我們學院,也是先學五部大論,後修大圓滿前行,而後,再修大圓滿正行。

很多人什麼都不懂,就認為密宗如何如何。其實,所謂的密宗,無論是戒律、行為,還是教理、修行方面,都比顯宗還要嚴謹。不僅是我,在座的人中,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只要在學院學習了十年、二十年之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顯宗通過複雜的教理,抉擇的實相,在密宗中,只要用一個竅訣就能認識。密宗最殊勝的地方,就是直接。但是,要進入、領悟這種直接、簡要的竅訣式的修法,需要很長時間聞思修行,並要完成密宗的加行。在此之前,如果你直接進入密宗,恐怕在你還沒有樹立見解之前,你對三寶的信心就會退轉。

在禪宗的歷史上,也是除有緣的弟子外,基本不傳真正的竅訣。現在的禪宗,如昨天一位法師所說,已經比較社會化了。禪宗的傳統基本是獨傳,密宗真正的教言也是如此。禪宗和密宗雖有相似之處,但在很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希望在座的學者,以後有機會時,一定要看一看蓮花生大士傳下來的密法。

從我自身的體驗上,感受到密宗無比的殊勝性。尤其是對治煩惱方面,不必用白骨觀、緣起觀、慈悲觀等方法,在煩惱顯現的當下,直接認識它的無緣大空。生起貪心時,認識貪心的本來面目;生起嗔心時,觀察嗔恨心的來龍去脈,利根者當下就能頓悟。

續部中還講述了一些醫學理論,與漢地的中醫不謀而合。所以我覺得,佛教真的是包羅萬象、高深莫測。當然,信不信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能因為看了一兩本書,看到幾個佛教徒的行為,就一口否定佛教、否定密宗。很多人不經觀察就輕易下結論,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

不僅是出家僧眾,包括在家居士,如果有機會,最好能學習一下密宗的淵源、理論及其殊勝的修法。

在密宗歷史上,有成千上萬虹身成就者。最近,我正在翻譯頓珠法王的《西藏佛教史》。劉立千曾經翻譯過這本書,但他的譯文比較古澀,不容易理解。我的翻譯雖然也保存了古代的一些生活方式和氣氛,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但是,希望大多數人能因此對西藏佛教的歷史有所了解。書中記載的一些成就者、覺悟者,他們一生的傳記,令人非常羨慕、非常神往。

五.結束語

戒律、俱舍、中觀、因明和般若,就是藏傳佛教必修的顯宗五部大論。按照格魯派的傳承,一生中,會用二十五年、三十年的時間來研究它們。比如,用四、五年時間學習「因明」,花五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達「中觀」。完成學業後,不僅在寺院的辯經中無所畏懼,而且,以人生的三分之一乃至半生,將這些教義在心中反覆薰習,會對佛法完全通達,生起真正的、不隨他轉的信心。

所謂的佛教,不是依靠一兩部經典而建立的。雖然我非常欽佩儒教和其他宗教的精神,但是,我渴望真正擁有的、宇宙與心靈的智慧,無論是哲學、天文學、物理系、人類學、心理學……要從其它宗派的教義中,找到上述知識,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不信的話,你們可以看看任何一個宗教、科學。它們雖然有一套獨特的體系,姑且不論信仰,僅就其理論所包含的智慧而言,沒有一個像佛教那麼博大和精深。

像不確定論、混沌理論……雖然佛教中沒有這樣的名詞,但它們的意義,卻早在兩千年前,已經得到清晰、無誤地闡述。

有時,我想,並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我就讚嘆佛教是如何殊勝、如何偉大,而是因為從釋迦牟尼佛以來,有無數大成就者降生人間,在他們遺留的浩瀚的經藏和論藏中,已經囊括了人類所有的知識。

有人說,佛學與科學可以互補,其實,並沒有需要互補之處。迄今為止,科學發現的一切,沒有超出佛教的範圍。比如說,一切萬法是無緣空性、輪迴痛苦等觀點,是科學家不得不承認的,不需要科學來印證。只不過在弘揚的方式上,佛教可以藉助於電腦、網路等設備。但是,這並不是科學真正的內容。

魯迅先生、葉聖陶、梁啓超等文學巨匠,雖然也對佛教抱有好感,讚嘆過佛教的精深。但是,他們並不了解佛教的體系;從榮格的自傳看,他只是對《中陰聞教得度》有過研究,信心很大。

正如台灣清華大學物理學家王守益,在《物理與佛學》中說:科學家對佛教一無所知。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方便的話,你們應該讀一下《物理與佛學》。他認為,佛教的究竟境界,是不可言說的。科學的發展和成就,有利於人們進一步悟入佛教所宣說的境界。

人們認為榮格是一位神秘主義者。可是,今天聚集在這裡的很多學者,也已經成為神秘主義者。站在學術的角度,我們非常反對一些老太太、老公公說顛三倒四的話。整天不是「我看見了什麼」,就是「我做了什麼樣的夢」。

你們這麼年輕,因為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發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現象,又沒有深入研究佛教的義理,就會用一種神秘的、自己也說不清楚的理論來解釋。這時,你們怎麼稱呼自己呢?究竟是智信,還是迷信?

事實上,你們尋覓的答案,在前生後世理論及因果的奧秘中可以找到。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這次研討,既是理論的探索,也是結合了各自感受與認識的一種交流。

剛才,主持人也提到,科學有利有弊,當科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時,人們會感受到科學對人類的幫助;當科學給人們帶來恐怖時,人們也會冷靜地反思,科學這把雙面刃的危害。

日本發生核洩漏事件時,包括在座的同學,都是怎樣地害怕!不敢出門、不敢呼吸空氣。因為核輻射無所不在,隨時隨地,會吸入並侵蝕我們暴露的身體,危害我們的健康和生命。

有時候,我看世間的每一個人,無論看上去有什麼樣的學問、地位和名聲,你心中的煩惱和其他人一樣可怕,當強大的煩惱生起時,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是那麼地可憐。因此,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需要學習和了解佛法。

今天,我就說這麼多吧。(鼓掌)

(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