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宏滿法師:學會隨緣才能活得自在


時間:2013/1/17 作者:明華居士

釋宏滿

佛教講因果,講因緣,即因緣果報。也就是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都有其因,有其緣,以及必然的結果。因緣的因是指引生結果之直接內在原因;緣是指外來之助緣,它能促成因生成果,即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為因緣。

佛教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有因有緣世間集,無因無緣世間滅」。這就是說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因緣所生法。

佛教的因果律,是建立在緣起性空的理論上的,釋尊之所以能證悟成佛,就是體悟出了萬事萬物皆從因緣而生的原理。縱觀世間的一切法,無論是人、事、物都無一沒有相互關係的存在;而一切的存在又如同重重的幻網,惟有在如幻的緣起法中觀察因果,才能澈底通達緣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明白因果原理,必須先理解緣起性空。這裡也可以解釋為緣是因緣,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條件,緣是助緣,主要條件的因,必須藉緣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緣起。

宇宙萬有諸法無不是由種種因緣關係結合而成,一切是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滅而滅,完全受因緣所支配。這顯示緣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沒有獨立的自體。所以,不要說輪迴是受因果的制約,就是涅槃和解脫也脫離不了因果定律。

事實上宇宙間沒有一法不是從緣而生的,所以要尋求一一法常住獨立的自性(實體)是不可得的。佛法不是玄學,只是即現實而如實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現實經驗中體悟諸法本性空寂,如實的宣說。

總之,法法從緣起,法法本性空,緣起(有)與性空,不一不異,相得相成。凡是因緣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關係 在我們了解佛教的「因緣」之後,我們相信一切萬有皆受因緣所支配。世間上的事情是不可思議的,緣分猶如一種無形的頻率一樣,頻率相同就可以相互接通,頻率不同就無法接通。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亦如此,有緣分的人一見如故,情投意合;沒有緣分一看就不喜歡,就無法相處。也可以這樣理解:每個人的磁場是不一樣的,磁場相同,就容易相處,磁場不同,就會互相排斥,那就無法相處。這些都是相同的道理。

緣分就是緣分,不要任何解釋,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人的緣分也是一種因果關係,在佛法里就有「三世因果」。人生的緣分不論是惡緣、善緣、情緣、順緣、逆緣等等,都是多生多世累積而所招感的結果。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憂愁而不順心的事情時常困繞著我們,那該如何面對呢?如果我們能隨緣自適,煩惱自然慢慢消去。

人世間人和人交往,的確需要緣份。自古以來,有緣無分的事情可多了。人世間的分分合合,緣來緣散緣如水啊。緣份能讓陌生的人相識,這叫萍水相逢。也能使熟悉的人陌生,這叫流水無情。有緣猶如膠水一樣有粘性,無緣猶如膠水失去了粘性一樣。所以我們學佛之人要常懷容人之心和感激之情,人與人交往就當結緣,人與人分手也要隨緣。

這裡所謂的隨緣,隨不是隨隨便便,而是要順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而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相反,隨是一種達觀,一種灑脫,是人情的練達。何為緣?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無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你、我、他都在緣的網路之中。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在萬里之外,異國他鄉,有陌生人對你那怕是相視一笑,這便是緣。也有的心儀已久,但終因相會無期,這便是無緣。

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有人悲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若如此,人生哪裡還會有什麼煩惱可言?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是飽經人世的滄桑,是閱盡人情的經驗,是透支人生的頓悟。誠然,隨緣不是沒有原則、沒有立場,更不是隨便馬虎。「緣」需要很多條件具備成熟才能成立,若能隨順因緣而不違背真理,這才叫「隨緣」。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有人對我這麼好?為什麼會是這樣?若從隨緣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對我這麼好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緣分就是緣分,不需要任何理由。順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進、不強求、不悲觀、不慌亂、不過分、不計較、不執著、不計仇、不越位——這便是隨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可謂是有事必有緣,如喜緣,情緣、官緣、商緣、福緣,人緣,財緣,機緣,善緣,惡緣等。萬事隨緣,隨順自然,毫不執著,這是我們快樂人生所需要的一種覺悟精神。隨緣是一種平和的生存態度,也是一種禪的境界。古德言: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凡事事過境遷,不妄求於前,不追念於後,從容平淡,自然達觀,隨心、隨情、隨理、隨境而安,便識得有事隨緣皆有禪味。在這繁忙的名利場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閒,放鬆身心,靜心體悟,日久功深,便會識得自己放下諸緣後的本來面目,那就是活潑潑的,清靜無染的菩提覺性。由此,人們對緣的獲得不是靠奮鬥和創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領悟。佛教常談到隨緣,到底什麼是隨緣?一般人對隨緣的理解是比較消極的。碰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隨緣吧!」隨緣是什麼?最為簡單的理解是隨順因緣。萬物因緣生,萬物因緣滅。世間萬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緣,只是人們往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隨緣,乃是一種如法如律的生活態度。佛家多講隨緣,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莫攀緣」等說法。

所以,「隨緣」不是隨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隨順當前環境因緣,從善如流;「不變」不是墨守成規、冥頑不化,而是要擇善固守。隨緣不變,則是不模糊立場,不喪失原則。俗諺云:「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為此,在世間上做人,雖然要通情達理、圓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律為原則,才能夠達到事理一如,隨緣不變,不違背真理。隨緣,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覺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能夠隨緣的人,總能在風雲變幻時審時度勢,在艱難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遊刃有餘;總能在逆境中找尋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是「聚散離合本是緣」的達觀。因此,若能擁有一份隨緣之心,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布,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所以,在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則綱領下持守不變,在小細節處隨緣行道,自然能隨心自在而不失正道。這樣,隨緣便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個意境,又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從更深的層次看,隨緣更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思維方式。或者說,隨緣是一種隨著形勢發展而行事的觀念,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體現,是一種美滿人生樂觀的心態。《菜根譚》上說,「萬事皆緣,隨遇而安。」我們生在人世間,要學會隨緣一世,一世隨緣。這樣才能活得自在。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