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了凡四訓》學習分享(二次宣講)第五集


時間:2013/10/23 作者:果林果梅

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大家晚安。

我看好幾位朋友好像是穿著工作服來的,不知道吃晚飯沒有?假如大家學習到連晚飯都忘了吃,那都不簡單了。飯還是要吃,沒有吃怕傷身。孔子說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讀書讀到忘了吃飯、忘了睡覺。有這樣好學的態度,離智慧就不遠了。“好學近乎知”,好學是非常關鍵,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只能努力地、發憤地往前,絕對不能懈怠,一懈怠就往後退了。古人又留一句話給我們,“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氣質就一直往下滑。我們現在撐不了三天,半天不讀書、半天不想起這些經典的教誨,可能脾氣、情緒就上來了。有空就多讀經,不要胡思亂想。多讀經,以後這些經句熟悉了,時時都能提起來觀照。

好學重要,能夠離智慧越來越近。早一點有智慧好不好?好。你的孩子不等你,你早一天有智慧,他就有福報,他就能明理,他就懂得行善。包含跟你有緣的人,你早一天有智慧,你都能利益他們的人生。“力行近乎仁”,很努力的人、很用功的人他的動力來自哪裡?慈悲的心、利人的心。

我們看到《了凡四訓》當中,“立命之學”最主要、最大部分,就是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我們感覺到雲谷禪師很慈悲,循循善誘,引導了凡先生,讓他明白到“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都要從內心改過,才能改造他的命運。

緊接著引導他,問他:“孔先生算你的命是怎么樣啊?”

【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

了凡先生一五一十告訴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聽完,了解到他的命運當中考不上舉人,考不上功名,又命中沒有兒子,沒有子嗣、沒有後代。接著這一問就很有智慧的,他反問他:“你覺得你應該考上功名嗎?”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大家讀到這裡,有沒有我們反問自己:“我應得幸福、富貴否?我應得長命否?我應得健康否?”有沒有問自己?你們怎么無辜地看著我?讀書,時時要覺得每一句話是在講自己,這個受益就很大了。

【余追省良久。】

這個我們上一節課有講到,了凡先生整個沉澱下來反思:我應得科第嗎?應生子否?

大家這一、兩個禮拜有沒有在家裡沉思一下,然後列出來,我應得科第否?應富貴、長壽否?其實這一個動作,是改造命運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知過。過在哪都不知道就沒法改。每天都在犯過失,都在折福,那就更不可能有福報了。這個是一個知過的過程,而雲谷禪師是引導他、啟發他,讓他自己思考。

我們在台灣,常常聽到父母長輩跟孩子講一句話:你要比較會想。我翻譯一下,“你要會想一點”,再翻譯一下就是“要成熟一點”,不要什麼事情都不會想,都亂做一通。可是重點來了,我們這些父母都教孩子要會想一點、要成熟一點、要考慮周到一點,不要隨意妄為。可是我們再反問,請問我們有沒有引導孩子如何去想、去思考、去考慮?有沒有陪伴他,在他發生的事情當中引領他怎么用理智、用智慧去處理事情?我們父母是不是忙到根本都沒有跟孩子談心的時間?沒有談心的時間,你怎么去引導他越成熟地去思考問題?有爸爸說要陪伴孩子成長,他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回去就說:“好,晚上陪孩子半個小時。”結果一進書房,大哥大“叮……”,又出去了;回來坐了三分鐘,“叮……”,又出去了。然後他兒子說:“爸爸,你還是別陪我了,你還是出去打行動電話吧。”陪伴要有誠意,陪家人的時候手機關掉或者按振動。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孩子問他爸爸:“爸爸你一天賺多少錢?”結果他爸爸說,算一下我一天是多少錢。孩子一聽,一天賺這么多錢,“爸爸,那你一個小時算賺多少錢?”他爸爸把它除以八,是多少錢。他(孩子)聽了,比較沒有那么多,他就很高興。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爸爸也搞不清楚,這孩子問我一個小時賺多少錢乾什麼。後來有一天,這個孩子很高興,手上拿了一把錢,他說:“爸爸,這一段時間我省下零用錢,我可不可以買你一個小時,陪我談談話?”我當時候聽到這個故事,可以了解到這個孩子多么期盼父親的陪伴。

這一點我很感激我的父親。我父親在銀行上班,其實工作還是很辛苦的,有時候工作沒做完,回到家還在做。我最熟悉我爸爸算錢:就像一把扇子,就算出來了。我到現在還沒學會,所以人沒有算錢的命。我父親雖然忙,但是他盡全力讓我們的成長有美好的回憶。那個對家很有向心力,就不會在外面遊蕩,喜歡回家,因為父母都會陪伴我們。我們家都是公務員,也沒賺什麼錢,但是我爸爸省吃儉用買了一台車,而且人家已經開了十年的車,才給人家買二手貨過來。全家興高采烈,雖然後坐是傾斜的,三個姐弟坐得很高興。每次要出去,父親都會讓我們出去買一些喜歡吃的,歡歡喜喜出遊去。

我記得有一次到台南的關仔嶺,那個坡太高了,車子性能不好,在坡上往後退,全家尖叫。現在說到這個事情,那都是美好的回憶。父親買一台二手的車子,可是我們孩子完全都了解父親的心,就是為了讓我們都能夠和和樂樂地、歡歡喜喜地去出遊,都為了要給我們留下美好回憶。這個我父親都沒有跟我講過,可是我們感受到的就是這一些。父母的一點用心,孩子的心很敏銳,都可以感覺得到。

我們為人父母者、為人領導者,還有為人老師者,像雲谷禪師就是好老師,他很有耐性地引導了凡先生,把他的問題找出來,改造他的命運。而且雲谷禪師功德無量,他不只利益了凡先生的一生,他還利益了誰?大家現在不都是在讀《了凡四訓》嗎?沒有雲谷禪師的智慧,我們後世怎么傳這么久?包含沒有了凡先生真正斷惡修善,留下了這一本經典,我們後世就沒有辦法受益了。雲谷禪師有慧眼,知道這個人會真乾,所以多教他一點,不然平常雲谷禪師都是拿一個蒲團:“坐。”很少說話的。

假如我們生命當中有貴人出現,他願意給我們多說一點,都是因為我們願意受教的態度。雲谷禪師問了凡先生,他聽的每一句都非常慎重地去思考,不馬虎。然後不隱藏,全盤說出來,才好讓雲谷禪師指導。這些態度都是值得我們去效法的。

接著了凡先生反省過後,說道:

【不應也。】

他覺得他不應該得到。接著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把自己的反省道出來了。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

考上功名的人,看起來都很有福報。我曾經遇到一個大老闆,他臉很圓、耳垂很大。我最近都很努力在拉一拉,大家看有沒有大一點。這個是沒有智慧的做法。相由心生,要從根本下功夫才有智慧。還有一點,他手好軟,好像摸到棉花一樣,有福報的人,手很軟又厚,跟他握一次手,很想再握一次。為什麼?你跟人家握手,人家都很想再跟你握一次,你人緣就很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當然那個都是有福報的人才有這樣的相貌。相貌是可以改的、可以修的。

而他自己反省到人家“類有福相”,但是他福薄。人假如刻薄,福就薄。刻薄,大家看山壁,它都沒有長一些植物,也都是比較峭直。就好像人講話都很苛刻,那個就福薄。那會長成什麼樣子呢?就長得跟我差不多一樣。就是沒什麼肉,臉會比較瘦。我是說我,不是說大家,假如說了以後我們一起共勉。當然,我們所有的道理是講給自己聽的,你不要明天到公司去:“你福薄,臉這么消瘦。而且是蔡禮旭說的。”你們不要出賣我,我們今天是關起門來,自家人好好反省一下。

還有一些他瘦是什麼?像孔明一樣的人,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他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消耗精氣太多,這也是一種情況。大家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假如我們長得很瘦了,可以反省一下是不是太刻薄。刻不刻薄問身邊的人就知道了,假如人家看到我們就有壓力,鐵定刻薄。

有一句格言說到:“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造物者、天地,它們所忌諱的是什麼?刻薄。上天有好生之德,你不能逆天而行。這個“巧”是什麼呢?耍小聰明,講話耍小聰明,講得人家無地自容,這個都很不好。而刻薄在我們工作當中、處事當中有一點,要多去觀照自己,就是“諂上虐下”。諂媚上面的人,做一些表面功夫,或者是要把事情做好,把底下的人累得要死,自己都顧及不到底下人的狀況。那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為動力,這也跟上天的仁慈不相應。“諂上虐下”,這樣就是刻薄了。所以老祖宗教我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不能苛刻。

這個很不知不覺喔,我曾經看到,我跟一個人在談話,他是主管,他跟我談話的時候,笑得跟開花一樣。然後突然他轉過頭來,看他底下人:“你乾什麼?”把我嚇死了。他跟四川的變臉速度差不多,馬上就變一張臉出來。他罵完以後,回來繼續對我笑,我起雞皮疙瘩。所以古聖先賢教誨我們,就像在《禮記》一開始就說“毋不敬”,對一切人都要恭敬。為什麼?人家是父母所生,怎么可以不恭敬呢?這樣讓人家的父母、家人多難受。再來,每一個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他以後用功可以成聖賢,你怎么可以不恭敬他,是吧?

再來,萬類相感,不管人與人、甚至人與一切生命、甚至於礦物都可以感,更何況是動物?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就證明了。我曾經遇到的,剛好在辦講座,外面的花都開了,而且開的時候,花朵還轉向上課的那個方向。生命其實都能夠感覺到磁場的,這是好的磁場。不好的磁場,只要這個地方戰爭過了,那個地方就要出現荒年。你看這些萬物都可以感覺得到,殺氣太重了。

所以我們家長們學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哪一篇?《大舜》,有沒有?“象為之耕”,下一句?你們很用功,“鳥為之耘”,是吧?看到這裡,有些人就開始了(現在人學歷太高,有一個心特別重,叫懷疑心特別重),“這個是神話,不可能做得到。”大家相信做不做得到?你們也不支持我一下,沒什麼反應?我們的祖宗都是聖人,他會騙我們?我不相信。我們稍微學點道德的人,都不願意欺騙別人,更何況是聖人?而且記在歷史當中,那都是史官記的,以前的史官那真有氣節。

齊國當時候有一個人叫崔杼,殺了他的國君。結果那個史官就要記載這一筆歷史。崔杼看他寫下去了,就殺了他。史官是家族承襲下來的,因為他整個家庭都是在那種學歷史的氛圍,他們出很多人才,都可以去當史官。結果殺了他,他弟弟來了,繼續寫“崔杼弒其君”。這個亂臣又很生氣,又殺了他。第三個應該是堂兄弟來了,繼續寫“崔杼弒其君”。他殺得手都快軟了,然後他要殺他,他說:“你殺吧,我哪一個親戚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這是我們的祖先,他對後世交待,他記歷史的人不敢記虛的東西、假的東西。他連命都不怕,他就怕自己欺騙後世。

我們當時候讀這些春秋時候的歷史,非常感佩。我們動一念懷疑祖先的心,造孽呀!不只造孽,學問學不進去。邊讀《論語》邊說:“真的嗎?”那你還讀得進去?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所以俗話有講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有修養的君子看到聖賢人的榜樣,他做不到,他敬畏佩服人家,他不會懷疑這些聖賢。“小人以其所不能”,看到聖賢人的榜樣,他自己做不到,“那個是神話,那假的了”。“以其所不能不信人”,這個都偏離性德了,懷疑別人。

所以我看到大舜,大象為他耕,鳥為他耘,我想要效法他。當時候我在廬江,走出我的房間就到了一個花園。結果我走沒幾步,花園裡的鳥全部飛走了。我就想到一句話,叫“知恥近乎勇”。因為差距太大了,人家是動物來幫忙,我是一出現,動物全都嚇跑了。

後來想想,我還比不上我們在廬江二十九畝地那些同仁的修養。我們耕作二十九畝地,有一排菜是專門給蟲吃的。歡歡喜喜請它們來吃,它們就不會去吃旁邊的菜。有時候旁邊的還是會有幾個洞,這個難免,為什麼呢?那是新來的蟲,它還不懂規矩,不可以怪它。馬上那些懂規矩的:“你過來,不要丟我們的臉。”

而我們二十九畝地,因為都不噴農藥,而且對動物都很禮敬,鳥都來我們的這二十九畝地做巢。而且那個巢做在哪呢?做得很低,你的手都碰得到它。其他地方做窩都做很高,因為怕人家去破壞。在二十九畝地它就做得很低,為什麼?它感覺到我們不會傷害它。它怎么沒感覺?“萬類相感,以誠以忠”。所以這些鳥對我們很好,肥水不漏外人田,大便都大在我們的田裡面。然後在我們的大樓裡面做窩,我發現一件事情很感動,是什麼?我們的大樓裡面有幾個窩,可是我們的地上從來沒有鳥糞。Why?做窩,這么多鳥在大樓里飛,裡面沒有鳥糞。為什麼?因為鳥很有修養,它告訴它的孩子:“你們都先給我做好,這一戶人家對我們很好,我們在這裡做窩,他們都歡歡喜喜。你們要有家教,不要撒野,不要亂大便,要大便出去外面大。”

我另外聽一位王校長,我們馬來西亞退休的王校長,他就有講到,有燕子在他們家前面做窩。他們很愛護它,所以他們家人走進來,那個鳥都很安定、安祥。只要客人來了就飛走了,都可以感覺得到。所以動物都能感動,更何況是人?我們今天不能感動身邊的人,可能要反思我們自己不夠柔軟、不夠厚道。

接著他又反思到,我:

【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每天又沒有用心地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以基”,這個“基”就是培植、積累,沒有積自己的福氣。

【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

而且不只自己沒有行善,還沒什麼耐性,常常容易急,容易發脾氣,又不能包容別人的錯,或者包容別人的缺點,“不能容人”。古人有說到“宰相肚裡能撐船”,這一句話除了告訴我們,宰相肚量很大以外,也告訴我們,也唯有肚量這么大的人,可能才有福報做宰相。為什麼?量大福大。

歷史當中,在宋朝有兩個名將:韓琦、范仲淹。大家知道嗎?范仲淹你們比較知道,韓琦你們不知道,那一定要認識他。

韓琦(韓公)他在軍隊裡面都是當主帥。有一天士兵幫他拿蠟燭,因為當時候沒有電燈,拿蠟燭他才能寫字,才能看書。結果這個士兵拿著拿著有點分神,沒注意到,火燒到他的鬢角。你是將軍,小兵拿蠟燭燒到你的鬢角,你會怎么樣?你看當下修養就在那個瞬間,韓公馬上手臂……,繼續看書,繼續做事。沒有任何不高興,繼續看書,好像當沒發生過一樣。結果過了一會,他好像覺得有什麼事情,他看了一下他(士兵)——換人了,剛剛那個人已經被換走了。他馬上把幹部叫過來:“你怎么把那個人換走了?”“他拿火燒到元帥呀。”韓琦說:“你趕緊把他調回來,他已經學會怎么不燒到我了。”而且大家再用心去想一想,元帥,燒元帥,底下的人假如要討好元帥,會不會打他幾十板?那打就內傷了。所以再把他調回來,他就不會被處罰了,想得很遠。

宋朝開國的一個大將,叫曹彬,這個將軍也很可貴。他當時候要收復一個城池的時候,就生病了,他是假病。然後他底下的那些大將都來了:“將軍您生病了。”“我的病只有你們可以治。”“怎么治?”“你們要答應我,進去城裡不可妄殺一人。”然後歃血為盟,“來,喝!絕對不可以亂殺一條無辜的生命。”這是曹彬。武將的後代都不好,但曹彬的後代,他的孫女當皇后。因為他都沒有亂殺人,而且還救活了不少人。

有一次他的一個小兵犯錯了,被判罪,也是判軍棍幾十棍。結果他交代下去,說明年再處罰。大家想到這件事很納悶:“現在犯錯為什麼明年才打?”搞不清楚就問他。曹彬講:這個士兵剛結婚,這個時候打他,他們家的人會說“就是這個掃把星進來害的,才娶過來沒幾天我兒子就被打了。”那這個媳婦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好日子過了。一個將軍體恤一個士兵到這么細微的地方,那個是仁厚,“以基厚福”。所以這個曹彬不得了。

我們常常看這些聖賢人的風範,人真的修養,肚量會變大,識高而量大。你從這些歷史當中你的見識越來越多,你的肚量也會大,為什麼?因為人有好善好德之心,願意效法他們。這是宋朝的大儒程顥說的:“識高則量大。”

又有一次,韓公,剛好有人拿了兩個玉杯,整個都是純玉的杯子,然後給他。他以很豐厚的銀兩付給那個人,他絕不占人家絲毫便宜。就把這一對玉杯收起來,每一次家裡來客人,他很熱情招待客人,就拿這個玉杯出來招待客人。有一次在招待這些漕運(跟水運有關的官員)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小官不小心扯了桌子的桌布,把兩個玉杯扯下來當場摔破。他花了很多錢,當場摔破,所有的客人看了都傻眼了,然後那個小吏嚇得發抖,趕快跪下去了。韓公沒有絲毫波動,然後笑著說:“凡是物品都有壞的時候,它時間到了該壞它還得壞。所以這個很正常,你是不小心的,你又不是故意的,你沒有什麼罪,來,趕快起來。”修養真好。這些所有外在的、物質的東西都是帶不走的,絕不放在心上,不變成心上的累贅。

孔子家裡馬廄失火了,他沒有問馬好不好,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這些外在的物質他沒有放在心上,念念都是仁慈的心、寬容的心。我們效法聖賢人給我們留下來的榜樣,要耐煩劇,要能包容人。而且一個人一生的事業大小,跟他的耐性成正比。你的孩子越有耐性,他以後成就越大;肚量越大,成就也越大。“觀德於忍,觀福於量”,觀一個人的德行從他忍耐的態度、忍辱的修養。觀他的福氣呢?從他的肚量去看。

諸位朋友,這兩句話你們有沒有曾經跟親戚朋友分享過?你們都把它放在箱子裡面了。大家要知道,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這些好的教誨,有機會要趕緊告訴別人,很可能你今天跟他講這一句話,他本來要走錯路的,就被你給拉回來了。我們曾經遇到一堂課結束之後,有一個男士走過來,他說我本來已經是懸崖勒馬,差一步就可能把我自己的人生給毀了、家庭給毀了。今天聽完,我知道我不能這么做了。有時候你一句話,可能救了一人或救了一家。大家抄了不少句了,不只抄在紙上,要記在心上,進而盡力地去分享給大眾,讓他得力。接著:

【時或以才智蓋人。】

用自己的才華、小聰明去壓人、去炫耀,把人家比下去,這樣不好,所以要懂得禮讓、忍讓、謙讓。這個謙讓就是給人家留餘地,不要讓人家難堪。能懂得謙讓,我們就是懂得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而不要讓人家難受。

我們今天看,他是讀書人,假如以才智蓋人,是壞了讀書人的形象。我們學傳統文化,在華人圈裡面不算多數人。而我們學了,人家身邊的親戚朋友說:“那個就是學傳統文化的人。”是吧?Hello,怎么講到這裡,你們都不敢承認你們是學傳統文化的人?你們已經謙虛到這種程度了嗎?是啊,我們身邊的人他還沒學,他就看著你,你是學的人。結果我們學了以後,拿著每一個道理見人就砍,殺、殺。我們一出現人家就緊張:“那個學《弟子規》的又來了,今天不知道又要罵我什麼了。”我們一坐下來,人家說:“我想上個廁所。”這樣破壞讀書人的形象、破壞學習傳統文化人的形象,這個不只是傲慢,造孽,破壞形象也造孽。我們更應該要真乾、真學,真誠、柔和地去待人。怎么樣才能又有學問、又不才智蓋人?就是只有自己是學生,這些教誨是來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嚴以律己,對人要寬容才對。接著又講到:

【直心直行。】

這個“直”就是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沒有考慮到場合,有沒有讓人難堪,有沒有考慮到可能對方最近家裡有哪些事,你還沒有體恤他,揚他的惡。這些就是“直心直行”,不好。所以“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而且出言要順人心,只要開口了,都是順著天理人心講話。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了解言語是禍福之門。孔老夫子教育他的弟子,孔門有四科,四個最重要的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我那一天看到一本書,是一個婦女她四十幾歲才開始(她好像是國小畢業),四十幾歲開始讀《論語》。五十幾歲出了一本跟《論語》有關的書,我看她談起心得頭頭是道。所以其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真下過功夫了。可是我們又會想:我才國小畢業,我再怎么下功夫能怎么樣嗎?都是一大堆預設立場。你真下功夫你就是榜樣,所有國小畢業的人看到你都有信心,是不是?說一個人都能做出最大的貢獻,只要你肯努力。

我跟大家講,東北有一個王善人,不識字,看不懂字,可是他孝悌做到極點。“孝悌之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照顧外甥、侄子這些親人,做到極處。“通於神明”,感通了。“光於四海”,他的德行、智慧傳遞開來。“無所不通”,因為明德、本善是我們本有的,我們本有智慧。他的孝悌到極點,他的貪、嗔、痴、慢、疑這些習氣沒有了,他本有的智慧之光就透出來了。他可以給人家講《大學》、《中庸》,人家一問他,他就可以跟人家講。而且他通了以後,他看人家的病,就知道他的德行哪裡有缺才會有這個病。你們不要覺得很玄,這不是王善人這么講,早在漢唐那時候的大儒就已經知道這個真相了。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通“五常”:仁、義、禮、智、信。通“五臟”:肝、心、脾、肺、腎。我看應該寫出來一下,我自己念得很高興也不行。我看這個時代要找到一個很健康的人不容易,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兩三代缺德。在學校都考試考試,“德”的部分懂得比較少,就會缺,一缺就傷到身體了。“仁、義、禮、智、信”,“木、金、火、水、土”,“肝、肺、心、腎、脾”。不守信會傷到脾,脾胃不好。你無理了,對人很傲慢,脾氣大,你會傷到你的心臟。你沒智慧了,什麼事情也不冷靜下來,在那裡煩煩煩,煩就傷你的腎臟。然後你看,木跟仁相應,仁,仁慈,你假如脾氣很大,人家看到你就嚇得要死,所以暴怒會怎么樣?傷肝。這些都是相應。“怨、恨、惱、怒、煩”,怒傷肝,恨傷心,惱傷肺,煩傷腎,怨傷脾。常常埋怨人,你身體很多氣都“嗝”這樣,我還挺多的,要檢討一下。

當你懺悔反省的時候,那個氣會排出來。然後有些人會流鼻血,有些人會拉肚子,就會把你身體裡面因為你的情緒,怨、恨、惱、怒、煩所產生的毒素,把它往外排。現在人花一大堆錢吃的,吃藥、然後食療,效果不大,是吧?為什麼?你裡面毒素一大堆,而且還每天在增加。諸位朋友,我們今天有沒有怨、恨、惱、怒、煩?有,那你又在收這些垃圾往身上了,怎么可能身體會越來越清淨、健康呢?

大家看,這些都是相應的。我們看儒家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做人的根本。它是一切疾病的病藥,你只要時時處世待人都有“仁、義、禮、智、信”,你就養浩然之氣,你慢慢的什麼病都沒有,這是“病藥”。今天找到藥了,不用錢的。這個是王善人、還有我師長他們的教誨,所以這個都很寶貴,不然我們很冤枉,花了一大堆冤枉錢。

告訴大家,大家認不認識呂傑校長?吉林松花江中學的呂傑校長。他在北方大學對兩千五百多個校長老師講課,他們吉林松花江做得很好。他的母親接受王善人的教誨六個月,才六個月,一輩子沒有發過一次脾氣。老人家八十幾歲,那個臉好光滑,好有修養,你一看就是好有德的長者。我看了之後忍不住就給她磕一個頭,佩服她的修養。

再來,感謝她為國家、民族培養了一個這么好的校長。你看呂傑校長他的學生四五千人,一年又進來差不多一千人。他堅持《弟子規》、堅持孝道在學校要落實,他利益了多少人的生命?那是他媽媽的功勞。他媽媽又是因為王善人教誨的,所以大家看,這些聖哲人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他一直傳遞下去。

諸位家長開悟了沒有?留什麼東西下去?《三字經》講的,“人遺子,金滿籝”,很多人多賺一間房子留給孩子,多買一些手飾留給孩子。“我教子,惟一經”,把經典傳給他,把好的風範傳給他。

就像范公一樣,他去世的時候,因為他從來不留錢,他一有錢就去幫助別人,所以他去世的時候,“歿之日”,他去世的時候家裡買不起棺材,因為沒有閒錢。當然這樣的人,國家一定很感動,會幫他辦後事。但他留什麼?“施貧活族之義”,幫助貧窮的家族跟大眾,把整個家族興旺起來。這一份道義,留給他的孩子,“遺其子”。

最近諸位家長都學文言文,所以我有時候就寫兩句文言文,大家互相切磋一下,慢慢積累。你們當父母的有時候講幾句,孩子會瞪大眼睛:“嗯,我爸挺有學問的。”你有時候就給他來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一定要會,為什麼?連納吉首相都會了,你們還不會,是吧?納吉首相有一天公開就講了這一句名言,而且他跟英國首相同時都發表,要效法“中庸”精神。現在全世界都知道,要往中華民族當中去找治國跟人生的智慧。你們怎么好像都不知道?現在誰是馬來西亞人?我都有點搞不清楚了。

我們看,儒家的“五常”,佛家講“五戒”,完全相應。“仁”,不殺。“義”,不盜,“義”就是不取不義之財,這當然不能偷盜。“禮”,有禮的人不做違禮之事,不邪淫。這種行為對於整個社會風氣的負面影響最大,所以罪業很重。包含因為邪淫被發現之後,人的恨很強,甚至會造成滅門的情況,我看過好幾次這種新聞,忍受不了了,就把對方全家都殺掉。老祖宗留了兩句名言我們要記住:“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這個是有禮就不邪淫。“智”,不喝酒,不喝酒就是說怕酒後亂性,那就沒智慧了。你去喝酒然後最後犯了一大堆的過錯跟造孽,那不是太沒有智慧、太不理智了嗎?所以不飲酒。“信”,不妄語。

這裡告訴我們“殺、盜、淫、妄、酒”是一切的惡業,這些都是不能造的。為什麼會造這些惡業呢?因為我們內心有病毒、有習氣,就是“貪、嗔、痴、慢、疑”,是一切病因所在。我們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而要去掉這貪、嗔、痴、慢、疑,其實就是“五常”跟“五戒”。“五常”跟“五戒”是病藥。

我們來看看,我們看“貪”,無義;“嗔”,是不是暴怒傷肝?無仁;“痴”,無智,是不是?“慢”,傲慢就無禮了;“疑”,懷疑別人就無信了。有沒有?完全都是相應的。這是病因,把病根找到了。再來,它這個病因還有一個助長它的緣,叫“因緣”,結果就結惡果了。什麼是惡緣呢?就是剛剛講的“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我就先不寫了,大家知道怨、恨、惱、怒、煩是一切病緣。

惡因惡緣都有了,結惡果。什麼是惡果呢?從我們現在的現象看得最清楚,“臟腑失調,天地易變”是一切病果,這果報現前喔,人現在五臟六腑都有問題,因為德有損。所以天人合一是真的,人心就會影響自己的身體跟所有的環境。所以人心善,風調雨順;人心惡,天地易變。

大家現在看,報紙一打開來,國際間多少國家旱災、水災、地震、風災不斷。這天地易變,根源都在哪裡?“貪、嗔、痴、慢、疑”,沒有“仁、義、禮、智、信”。這個是一個前期的果。後面的報更嚴重,是什麼呢?生病了,失調以後接著疾病、痛苦來了,短命。天地易變之後,更嚴重的自然災害現前,自然災禍是一切病報,更嚴重的後面的慘報出現了,病報。

覺悟的人“覺者畏因”,他擔心的、他敬畏的、考慮的是什麼?原因出在哪趕緊改善。“迷者畏果”,迷惑的人只是“哎呀,怎么又地震了?哎呀,怎么又旱災了……”就在那裡只是痛苦而已,他不知道去改善,只是怕結果。

大家現在打開報紙,地震的情況很多。人心傲慢感地震,人心貪婪感水災,人心嗔恨感火災。你看現在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為什麼?地球上的人火氣都很大。諸位朋友,我們今天一要生氣了,要想地球溫度又要上升了,你就不會生氣了,是不是?你們要回應我一下,現在我們是同舟共濟,是不是?我們面對一個大時代,這個地球能不能繼續可以為人所生存,要看我們這些地球的孩子懂不懂得愛惜地球母親了。愚痴感風災,現在颶風好多,龍捲風,以前沒有龍捲風的地方現在好多都有龍捲風,為什麼?都還是人心感召來的。

《尚書》講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個時代很多科學家都說“那個是迷信”,他都道理沒有透,他就說別人迷信,其實誰迷信?他迷信啊。他迷信自己的看法,他不相信幾千年傳下來的經典。所以這個時代的人犯了一個很嚴重的就是傲慢。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對父母很傲慢?現在的下屬對領導很傲慢?再來,現在這些科學家對古聖先賢也很傲慢。傲慢怎么可能會有真實的學問呢?不可能。你看西醫都瞧不起中醫,有沒有?好傲慢,中醫已經五千歲了,西醫幾歲?你也不能傲慢!它五千年有它的道理。我太激動了,人不能激動。是啊,大家冷靜看看,現在這些人在這些關係裡面怎么都這么傲慢,沒有謙虛呢?我們不是說去比較什麼,而是人應該要謙虛地、客觀地來看這些事情。

而科學家,其實最近有一批科學家,是稱為“前衛的科學家”,他們已經發現一個重點,因為這三四百年來,科學家有一個研究方向錯誤,就是把物質跟精神分開來研究。可是事實上天人合一,外在的環境跟人心它不是兩件事情,你不能把他分開來。所以近代科學家都覺得:“天災天災,跟人有什麼關係?”可是最近量子力學家他們的研究就發現物質是意念相續累積的一個現象。所以物質是從哪裡出來的?是意念變現出來的,是建立在精神意念的基礎之上。所以只要人的思想變了,環境就變。

大家有沒有做夢的經驗?請問夢裡面山哪裡來的?樹哪裡來的?你們做夢都沒有山嗎?也沒有樹?有沒有人?有。哪裡來的?你的心想出來的。

所以科學家發現以後說到了四個字很重要,“以心控物”,我們的心可以整個影響外在的物質。他們的研究發明發現是說,人的意念甚至可以改變整個星球的命運,甚至可以改變星球的軌道。這科學家講的,不是我講的。現在有一本書你們可以去買,叫《念力的秘密》,都是頂尖的科學家研究出來的。再過十年、二十年可能他就完全證實之後,整個科學界會有一個大的改革,因為他們研究方向偏頗了幾百年。所以你看,地球就是在這幾百年從山明水秀,根本就沒有生存的問題,就這兩三百年搞到現在很多地方不能住了。有一些地方已經被海水給淹掉了,有沒有?對呀,所以科學家也好、老師也好,這些很有影響力的行業要有智慧,話不能亂講,都要負因果責任。你把整個人類的思維引錯了,都要負大責任的。

最後“以心控物”,我們的心要止在哪裡?“仁、義、禮、智、信”。所以“仁、義、禮、智、信”是一切的“病藥”。看到這裡,就想起孟子講的他養“浩然之氣”,所以他不生病。就是養這個“五德”,仁、義、禮、智、信——“五常”。

我們再看到,出言要順人心,要跟“仁、義、禮、智、信”相應。我們今天這一點不能忘了,要把“病藥”帶回去。然後要開口以前,話到口邊留半句。不要一下子就出去,先掃描一下,這一句話跟“仁、義、禮、智、信”相不相應。OK?我比你們還急,皇帝不急,急死太監,為什麼?“口為禍福之門”,大家看,講話叫“曰”,是不是?“子曰”。“曰”是講話,你看一個嘴巴,那一橫是什麼?舌頭,舌頭一動,是福是禍就招感來了。

那一天聽到一個例子,給我非常震動。有一個孩子一、二年級,他的父親在學校教書,還有做行政工作,應該也是在學校裡面可能有一個管理的位置。他的孩子在同一個學校上課,孩子一、二年級蹦蹦跳跳。因為都是等爸爸之後才回家,所以教室裡面的門窗最後的檢查都是他,所以這個小男孩每次都做得很高興。

其實小孩本來就喜歡服務人,你有沒有看過哪一個孩子一、兩歲他已經能走了,然後在那裡:“不想動了,不想動了。”有沒有這樣的孩子?都是很喜歡做事情的,你只要做了之後說:“你是媽的乖孩子。”他做得更努力了。我那天在飛機場看到那個小朋友,可能才六、七歲吧,推那個行李,疊得比他還要高,在那裡推。我看傻眼了,國家挺有希望的,小孩這么勤勞。

這個孩子有一天也是把班級都檢查完了,他很高興又服務人了。結果當他走進自己父親的辦公室,他父親看著他說:“你怎么那么傻,都你做。”那個孩子愣住了。爸爸的話,影響大不大?大。父母的一句話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好跟不好差很多。這個孩子從那一天開始不做了,他一不做就沒有服務人的心,有什麼心出來了?斤斤計較。“憑什麼叫我?憑什麼讓我做?”他開始計較了。一計較,慢慢轉什麼?刻薄。那個心每天在變,變好變壞。

結果到五年級,講話越來越苛刻。有一天罵他同學,而那個同學父親已經去世了,罵人家沒爹,罵到人家痛哭。結果那個同學就跑去找老師,哭啊:“同學罵我沒爹的孩子沒教養。”老師跟他講:“你媽給你教得很好,有什麼好哭的?”給他信心。

結果這個男孩罵人家沒爹,而他的父親在幾年前告訴他,“你怎么這么傻,都是你做?”他的孩子罵人家沒爹。罵完一年之後,他們家遭小偷,他爸爸看到了,可能脾氣也大,就一直追那個小偷。追到那個小偷沒有路走了,老祖宗說“窮寇莫追”,敵人已經走投無路,你就算了,放了他,為什麼?他會狗急跳牆。結果那個小偷就反過身來刺了他一刀,不深,可是中要害就死了。這是真人真事。這個小孩一年前罵人家沒爹,一年後他自己沒有爹。

大家冷靜看,出言不順人心給自己跟家庭會招來大難。假如這個父親有教育的智慧,況且他是一個教書的人,他假如那個時候說:“孩子你真好,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助人為快樂之本。”他家的命運一定決然不同。所以為什麼剛剛跟大家講,話到口邊留半句。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講話太隨便,有可能都誤導他們的思想觀念。先想一下跟“仁、義、禮、智、信”相不相應,這個“病藥”拿回去要好好用。講話有仁、有道義,有禮貌、恭敬,有智慧,講信用。

剛剛還有一段要跟大家補充一下,人假如對自己的父母有怨、對自己的領導有怨,甚至於忤逆父母跟領導,會頭痛。他是你的上級、是你的父母,會頭痛。你假如跟你的下屬生氣,氣得睡不著覺,你會腳痛。而且男左女右,假如下屬是男的,你會左腳痛,下屬是女的,你會右腳痛,你注意去觀察。我曾經去觀察過一個長輩,他中風,左腳不能動,又左手不能動,他跟兄弟幾十年的怨恨沒解開,他跟他的一個孩子,煩他那個孩子煩了一輩子,左手左腳癱了。意念都會傷自己的身體。

我們一個同事有講到,他剛好有一個同仁跟他說:“我的左腳好痛。”他說:“你是不是氣你兒子?”她說:“對對對對。”“你兒子會不會頭痛?”她說:“我兒子會頭痛。”因為她兒子氣他媽媽。所以你手會痛是傷了手足之情,左手跟自己的兄弟有問題,右手跟自己的姐妹有問題。你假如夫妻過不去,你的腰會很不舒服。你假如全身都痛,那就好好“吃藥”,仁、義、禮、智、信趕快吃下去。

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把問題找出來。不要常常看別人很準,看自己不準。坦白講,看自己不準,看別人也不可能會準。

【輕言妄談。】

言語太輕率。而且這個“妄”可能講話狂妄,這不好,損德。再來,虛妄,講的話不實在、不真誠也不行。再來,可能講的話推斷沒有實據就去講,到時候誤會人就麻煩。“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知未的”是什麼?有一些事情你還沒有完全清楚不要亂講,傳到最後就面目全非。再來,這個道理我們沒有透,還給人家亂講,把人家誤導,這都不行。

以前為什麼說“謹言慎行,謹言慎行”,言語為什麼這么重要?從我們剛剛談的這些內容,就知道為什麼孔夫子把“言語”放在第二重要的科目。夫子有智慧,它太重要了。“德行”第一,“言語”第二,孔門四科的順序,再來“政事”,最後“文學”。

“德行、言語”,一個人的德行其實也表現在言語上,這個是本,根本。“政事”是做事的能力,各行各業都要有做事的能力。本末不可以倒置。我們現在教育教了知識、教了技能,沒有教做人,這本末就倒置了。有能力的人、有技術的人傲慢,或者甚至做違法的事情。最近好像有破那個詐欺集團幾百人,而且裡面還有碩士畢業的。花了國家二十年的培養,最後出來是幹壞事,學歷這么高。不要本末倒置。

“政事”是做事能力,“文學”是精神、生活的部分,但都是以德行為根本。我們讀書讀了十幾年,大學畢業了,請問有哪一堂課教我們怎么樣講話才是有修養?你們上過的請舉手。我們這一代走的人生的彎路很大,下一代不能再這樣了,我們不能再誤了他們。從小德行、言語要把他們紮根紮下去。所以我們在文言文班,光是上言語的課上了四個半小時。要從言語的存心、言語的態度、言語的方法、言語的時機點,要怎么講,你們有沒有聽昏?你看都是學問。

再來言語的影響,這都要考慮到。“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人沒有修養,“一言折盡平生福”,就一句話把他人生一半的福氣全部折掉了。你們有沒有遇過講話讓人家聽了之後就想跳樓的人?他那一句就折掉他半生的福氣了。所以我們特別為言語開了一個課,叫“言語的修養”。大家有機會也可以上網去交流,還有光碟,樓下有光碟。最近會出來,對不起我沒有先調查清楚。接著說: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都是薄福的行為,怎么可能能考得上功名呢?接著又講到了: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大地它有很多的不同的物種,很多生命在上面生活。“水之清者常無魚”,水很清澈的話它養不了魚。其實就是說,能夠包容才是有和氣。你太愛清潔了,愛整潔不是壞事,太過了就變潔癖了。

【余好潔。】

這個“好”已經是已經過頭了,變成有潔癖。潔癖,有時候就太愛乾淨了,把那些螞蟻統統給它弄死了,對這些小動物都趕盡殺絕,見不得它們。其實我們要了解,你只要把你的這些菜、這些會引它們來的東西收拾好,應該它們就比較不會來了。它們也只是討口飯吃,它討口飯吃,你就把它殺了,就不仁慈了,是吧?

有一個婦女真的是殺螞蟻殺紅眼,只要有螞蟻,拿火整個把它燒死。我們以前不懂也幹這種事,難怪現在長成這樣。所以人明理很重要。不是殺螞蟻而已,人不學不知道理,上去抓金龜子,從樹上掉下來,這個有沒有展示給大家看?你看一公分多的刀口剛好在動脈上面,掉下來,玻璃剛好插上。惡有惡報,可是還沒開悟,以前還不懂,所以聞聖教重要。我們的孩子,從他一、兩歲開始學說話就懂得這些道理,他一生大福之人,他不會造孽。

這個婦女就殺了很多螞蟻,有一天她回來看到她的孩子,她孩子還在襁褓當中,就在床上,怎么黑黑的?再接近一看,她的孩子被整團的螞蟻咬死了,咬到最後身體都發黑了,結果那個女的也發瘋了。動物都是有靈知的,不能傷害它們。

另外有一個例子,有一個人他是在酒店裡幫忙,結果因為在釀酒的時候那些蒼蠅不小心跑進去了,它就會死。他都把那些蒼蠅全部救出來,救了好多年,都是這么做。有一天他被人家誣告,判死刑。判官就要判下去了,那官員要定他的死罪,就一大堆蒼蠅飛過來,就讓那個官員沒辦法寫下去。好幾次都這樣。那官員都是讀書人,一想其中必有蹊蹺,就去調查。調查出來,他是冤枉的。蒼蠅有沒有靈性?有了。所以“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他這么真誠、盡力地去幫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當然會幫他了。你去傷害它,最後當然引回來的是傷害到自身了。

好,這一節課就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資料摘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了凡四訓》學習分享(第五集)蔡禮旭老師2012/4/16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7-045-005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