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勸修易行道往生淨土


時間:2013/12/10 作者:雲夢澤

勸修易行道往生淨土

今天我們按照道綽禪師《安樂集》裡的一段文字,用白話來講講「勸修易行道往生淨土」這個專題。這和我們修淨土有密切關係,因為成辦往生的關鍵就是從自己的內心發起真信切願。怎麼來發起呢?它的前方便就是認識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認識「往生淨土是獲得不退轉的易行道」。只有認識到這是一條簡易、快捷的道,才會自覺地趣入、自覺地修持。就像司機在知道走某條道很容易開到目的地之後,就自然會選擇走這條道。

下面就開始分成四步來抉擇:

第一步、辨明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別;第二步、說明劫的時間長短;第三步、說明從無始劫以來,住在三界五道里,乘善惡二業,受苦樂兩報,輪迴無窮、受生無數;第四步、引聖教證成,勸導眾生生信心求生淨土。

第一步、辨明難行道和易行道的差別。

這又分兩段解釋:(一)出示兩種道;(二)問答解釋。

第一段、出示兩種道。

道綽大師這樣說:處在三界火宅中,心裡深懷恐懼。仰仗釋迦佛以羊、鹿、牛三車招引,賜予安慰。(《法華經》講了一個比喻:小孩子在屋裡玩得很快樂,不知道外面已經燒起了熊熊大火。有一位長者為了救他們,就說:外面有羊車、鹿車、牛車給你們玩!小孩子跑出來,只見火宅熊熊燃燒,非常危險,幸虧長者招呼他們出來。這三車是比喻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把眾生運載到小乘涅槃的「化城」,只是權且得個休息之處,並沒有到達「寶所」(意思是:只解脫了輪迴得到暫時休息,並沒有到達無上菩提的果地)。因此佛呵斥:如果一個人執著小乘的涅槃為究竟,那就障礙他上求無上菩提(因為所得的果不究竟,沒有斷盡所知障、顯發三身四智等的無量功德,如果墮在裡面不求上進,就是墮落)。縱然以後回小向大也還叫「迂曲」(不是直路,是曲折的路)。如果直接上大乘的大車也是一條道,只恐怕現在還處在會退轉的地位,成就菩提的路還很遙遠,自己的功德還沒建立,在菩提道上上進很困難。

所以龍樹菩薩說:求不退轉有兩種道,一、難行道,二、易行道。所謂難行道,就是指五濁惡世處在無佛出世的時代,求不退轉很難。這個難有多方面,略說有五方面。

第一、「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就是有很多看起來很好的外道,壞亂了菩薩的道法。比如今天的時代出現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各種世間享樂、傳播種種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行為,處在這樣的環境裡會認為這個時代很好、科學很好、各種五欲享受非常好。初發心的菩薩入在世俗紅塵里,連邪正、苦樂、真假都分不清,因此會落在追求五欲等的邪道中。這就壞亂了菩薩法。因為菩薩的法是要救拔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要遠離一切世間惑業苦,證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第二、「聲聞自利,障大慈悲」:指行者心裡常常起自利的念頭,因此障礙大慈悲,不能在大乘道上快速進步。

第三、「無顧惡人,破他勝德」:指有很多惡人破壞修行的功德。惡人見人修道,不但不成人之美,還作詆毀,製造障礙。

第四、「所有人天顛倒善果,壞人梵行」:人天果報在暫時享樂之後又跌入苦中,因此是顛倒的善果。梵行就是清淨的行為,淺說是離欲的行為,深說是涅槃的行為。如果追求世間享樂等的善果,就會失壞梵行。

第五、「唯有自力,無他力持」:就是修道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沒有佛的他力攝持,進步很難。

由於處處有以上五方面的違緣干擾,行者要克服種種障難才能入不退地,所以很難。就像在陸地上單靠步行來行到遠方是很難的事,因為沒有別的力量幫助,唯一靠自己的雙腳一步步地邁進。

所謂易行道就是指以信佛的因緣求生淨土,然後修念佛、禮拜、觀察等淨業,仗佛的願力就能往生;一往生以佛力住持其心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不退轉位(這就容易了,只要信奉阿彌陀佛,以信佛的因緣發起求生淨土的心,再加上修種種淨業,得佛力攝持就能往生、得不退轉,這是凡夫都能做到的易行道)。這就像走水路乘船很安樂,靠船運載輕鬆、順利地到達彼岸,所以叫「安樂之道」。

之後,極樂世界的一切境緣,不但是佛和大菩薩們說法、放光等,連水鳥花林也宣說法音,種種受用都加持自己的心不會壞掉。本來凡夫的心很不可靠,在受到惡劣因緣影響時,心就會散掉、亂掉、壞掉,但往生到了淨土,以佛力住持其心,就不會退掉、壞掉,這樣永遠進步而不退步,就叫「以佛力住持入了不退地」。

總之要辨明求不退轉有難、易兩種道,以信佛因緣往生淨土是易行道。

第二段、問答解釋。

有人問:菩提是唯一的,所修的因也應當不二,為什麼還分易行和難行兩種道呢?把在此方修因趣向佛果稱為「難行」,把往生淨土求大菩提稱為「易行」呢?

回答:大乘經辨明的一切修行法門都有自力和他力兩方面。什麼是自力呢?比如有人怖畏生死發心出家,然後修定發了神通,週遊四天下,這叫做「自力」;又有弱者憑仗自力連驢都跨不上,但他隨轉輪王坐在輪寶上,就立即飛行虛空,週遊四天下,這是仗輪王的威力,因此叫做「他力」。

修淨土也有自力和他力兩種因素。眾生在這裡生起真信切願,建立修行來求生淨土,這是他自己的力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以光明台來迎接他,一念間就往生到佛國,這是他力。(凡夫憑自己的修行臨終生不到淨土,但是以信願修持淨業,到臨終就有佛接引,頓時往生,顯然是佛力攝持的結果。)所以按《無量壽經》所說,十方人天求生極樂國土,無不以阿彌陀佛大願力為增上緣。如果不是這樣,四十八願就成了虛設。(意思是說,十方眾生能往生淨土、能安住不退轉、迅速成滿普賢行願,都是以彌陀大願力為增上緣而實現的。如果不是這樣,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就成了夢想、成了虛設,而沒有事實。

像這樣已經知道可以依仗佛力,就應當一心投入佛的願海,求取佛力加持,不必固執在自力上。

第二步、說明劫的時間長短。

在《大智度論》裡講到了劫有小、中、大三種。劫到底多長時間,很難用數字表達。論中用比喻說明。好比在長、寬、高各40里的都城裡裝滿了芥子(芥子就是很微小的草子)。有長壽天三年來城裡拿掉一顆芥子,直到把芥子全部拿完,稱為一小劫;又長、寬、高各80里的都城裡充滿了芥子,長壽天每三年來拿一粒,直到拿完,稱為一中劫;又有長、寬、高各120里的城市裡充滿芥子,長壽天三年來取一粒直到取盡稱為一大劫。

又好比長、寬、高各80里的巨石,有長壽天三年以非常輕薄的天衣在巨石上拂一次。這樣一次拂下來的微塵極少,直到把巨石全部拂盡為止,稱為一中劫。小石大石也按前面一樣計算,也就是長、寬、高各40里和各120里的石頭,天人每三年拂一次,直到拂盡,稱為一小劫和一大劫。這樣看來,一劫的時間長得無法計量。

第三步、說明從無始劫以來,住在三界五道里,乘善惡二業,受苦樂兩報,輪迴無窮、受生無數。

以下分五段闡述:

第一段、說明從無始劫來在這輪迴中受身無數。

第二段、說明一劫當中受過多少數量的身體。

第三段、以經文證明曠大劫來受過無數身體。

第四段、說明眾生累劫流轉中受惡趣的身體占大多數。

第五段、說明「眾生本有佛性、而且長劫以來值遇很多佛,為什麼至今不能解脫生死」。

第一段、說明從無始劫來在這輪迴中受身無數。

按照《大智度論》所說,在人間,我們有時是在張家出生,死了又轉生在王家,在王家死後又轉生在李家,這樣在整個南贍部洲的各個家族裡轉生,有很多生重複生在同一家族,又有很多生受生在其他家族當中。

或者在四大部洲的範圍里,從南贍部洲死後又生在西牛賀洲,從西牛賀洲死後又生在東勝神洲,從東勝神洲死後再生到北俱盧洲。總之在四大部洲里輾轉受生。

又從六欲天來說,在四大部洲死後上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裡死了又生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又生到兜率天等的上四重天,總之在六欲天裡不斷地上下轉生。

又從色無色界來說,色界十八重天,無色界四重天,從此天死後生到彼天,每一重天裡都受生遍了。

又從上下界輾轉受生來說,從色界死後生在無間地獄,從無間地獄死後生在其他業報更輕的地獄,在業報更輕的地獄中死後又生在畜生道里,畜生道里死了又生在餓鬼道里,餓鬼道死後再上生到人天中。總之,在六道里像車輪一樣不斷地上下受生,像這樣感受種種苦報和樂報,所受的生死無窮無盡。胎生是這樣無數次受生,其他卵生、濕生、化生也都是這樣無數次受生。

所以《正法念處經》中記載:化生的菩薩告訴天眾說:「凡人經此百千生,著樂放逸不修道,不覺往福侵已盡,還墮三塗客群苦。(很多人在這天界裡輾轉地受生過百千生,但一生天界就耽著在五欲的樂受上,身心放逸不修聖道,不知不覺以往所修積的福德享受盡了,就又墮到三惡趣里受苦。)」

所以《涅槃經》說:「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復如是。(我們這個五取蘊身是無量諸苦的集聚處,從這五取蘊的苦器當中出生三苦、八苦、無量諸苦。這惑業所成的身體裡里外外都雜染不淨。又好像始終被繩子綁住一樣,因上被惑業綁住,果上被苦綁住。又像長年都好不了的癰瘡,從裡面不斷地流膿流血,出種種苦。這五取蘊的相續就像一個一直治不好的癰瘡,不斷地出苦。所以這五取蘊身唯一是苦法、不淨之法,毫無義利。要在這裡面尋找絲毫許的真實義利都得不到,不必說三惡趣和人道的身體,上至諸天的身體也都無不如此!)」

第二段、說明一劫當中受過多少數量的身體。

雖然以上談到了無始劫以來受生無數,不知道在一劫當中到底受多少數量的六道身體?

按照《涅槃經》所說:把三千大千世界地上生長的草木都取來截成四寸許的籌(「籌」就是計算用的籌碼),以它來數一劫當中所受生的父親和母親的頭數,直到這所有的四寸籌都數完了還數不盡。(意思就是十億個世界裡所有的草木都截斷,切成四寸這麼大,比如說這一世有父親、母親,那就放一根四寸籌;前一世又有父親、母親,又放一根四寸籌。這樣一直數到所有的四寸籌都數完了,一劫中所受父母的數量還沒數完。可見一劫當中受過不計其數的身體。)又說:在一劫當中,每一生做人、做豬、牛旁生等喝過的母奶合集起來,多於四大海水。又說:在一劫當中,死後留下的骨骸一具一具堆起來,超過了毗富羅山。

像這樣,從極遙遠的時劫以來,就是這樣毫無意義地生生死死,直到今天還在做凡夫身!我們何曾好好思量過?一直是在渾渾噩噩的狀態中賓士生死,哪裡想過累世以來受過這麼多的生死、流過這麼多的淚、死過這麼多的身?想想這長劫的輪迴,也讓人傷嘆不已!

第三段、以經文證明曠大劫來受過無數身體。

上面講的「曠大劫來受無數身」,是總的作這種描述來讓人生起厭離心,還是有經文的證明?

這都是在聖教中明確宣說到的。比如《法華經》中說:在過去不可說久遠大劫時有一尊佛出世,名為「大通智勝如來」。當時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教化眾生,每一位王子各自教化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

大通智勝佛涅槃之後距離今天的時間極其久遠,無法用數字來計算。對此,經上講了一個比喻:總的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墨,佛說一個人在經過一千個國土之後,就下一點像微塵那麼大的墨,然後又經過一千個國土,又下一點墨,這樣輾轉地把所有的墨都滴盡為止。從他出發的點一直到終點為止所經過的所有世界全部都磨成微塵,一個微塵代表一劫,彼佛滅度之後所經歷的劫數比這個數量還多(可見是無量無數劫)。而今天這裡的這些眾生就是那時在十六王子的座下曾經領受教法(可見眾生是在遙遠不可計數劫之前就在十六王子的座下聽法,之後經過無數次的受生一直輾轉相續到變成今天這個世界的這個人)。

所以《法華經》說:由於這樣的本生因緣,為這些眾生說《法華經》(就是基於久遠劫前的因緣,到今天因緣成熟就說《法華經》)。

《涅槃經》上還說:一個是王子,一個是貧人,這兩種人互相往返接觸。所說的王子就是今天的釋迦佛,他的前世是當時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說的貧人就是今天的這些眾生。可見釋迦佛的前世在歷劫轉生當中遇到很多很多的窮人,都結過善緣,到今天佛出世說法時,這些聽法的人就是佛累世接觸的這些窮人。

第四段、說明眾生累劫流轉中受惡趣的身體占大多數。

首先提問:這世間的無量眾生已經流轉了多劫,受了種種三界的身體,以受哪一趣的身體為多呢?

回答:雖然是在六道里流轉,種種的身體無一不受,但在所受的身體當中受三惡趣的身占大多數。經上說:在虛空當中畫一個方圓八肘的圓圈,這個圓圈一直從地面升到色究竟天,這就是一個方圓八肘的極高的圓柱從地面一直聳立到色究竟天,在這個圓柱的範圍當中可見到的眾生數量,多於三千大千世界中人和天的數量。從這一描述就知道惡趣的身體占絕大多數。

這裡不論圓柱體還是三千大千世界,高度都是升到色究竟天為止,但從橫截面來衡量,圓柱體的截面只是方圓八肘的小圓圈,而後者是三千大千世界(十億個世界)的寬廣度。三千大千世界裡人天這兩道眾生的數量,少於圓柱體範圍內六道眾生的數量。可見善趣的身體極少。就好比現在畫一個直徑是一里的圓圈,裡面螞蟻的數量超過了整個地球人類的數量。雖然地球遠遠超過直徑一里的圓圈範圍,但地球上的人卻少於這小範圍里的螞蟻數量。就像這樣,在剛才這小範圍里的眾生數量超過了三千大千世界中人天的數量,可見惡趣的眾生非常多。

以下觀察為什麼受惡趣的身體占大多數。

那麼為什麼受惡趣的身體多、而受善趣的身體少呢?這要從因上觀察,因為眾生的內心容易生惡法,卻很難生善心的緣故。比如一天24小時當中,身口意所起的惡法像雨點一樣多,比如不斷地起各種貪、嗔、痴、嫉妒、傲慢等的惡念,但要起一個善心卻很難,一天起不了幾個善心。而且眾生的狀況是只要得了富貴有名利享受,就會放逸六根做種種破戒的事。而且生在天界耽著欲樂的人占大多數。(這是說眾生一旦得到富貴就又放逸破戒,馬上又墮下去了。)

所以經上說:眾生都是在六道里流轉,恆時以三惡趣作為家,人天暫時來一下又走了,叫做「客店」(意思是說眾生都是以三惡趣為家、以人天做旅館,旅館暫時住一天就離開了,而家是長年住的,在人天偶爾來一下,一來就忘乎所以、放逸破戒,所以馬上就又回惡趣里,千生萬世呆在裡面)。所謂「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來未脫鴿身」:七尊佛都已經出世並且圓寂,還在受螞蟻的身;經過了八萬劫還沒脫掉鴿子的身。可見極多時間都是受惡趣的身體。

按照《大莊嚴論》,奉勸一切眾生常常要繫念現前(就是常常要把解脫生死的事提在心裡,把自己的心常常放在道上。我們在充滿險難的輪迴當中,一不小心就會滑下惡趣,所以常常要警惕小心,要提起出離生死的心,不然就會很快墮在生死中千生萬劫出不來)。

論中這樣說:「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眾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在壯年健康無病的時候懈怠不精進,貪著經營種種世間事務,不修布施、持戒和禪定。到了臨終被死亡吞沒時,才後悔這一生沒有好好修善法。)智者應觀察,斷除五欲想,精修習心者,終時無悔恨。(智者應當觀察,我這一生怎麼來度過。如果能斷掉追求五欲的心,日夜精勤地修習自心,修習善法,到臨終就不會悔恨。)」

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既然專一地住在佛法上,就沒有錯亂的念頭。智者平時就精勤地把心貫注在法上,臨終時心就不會散亂。相反,如果現在不精勤地修習自心,使心專一地投注在法上,而放任自己的心在五欲里賓士,那到臨終時就一定散亂。)」

第五段、說明「眾生本有佛性、而且長劫以來值遇很多佛,為什麼至今不能解脫生死」。

有人問: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久遠劫來應當值遇了很多佛,是什麼原因一直到今天都還在輪迴,出不了三界火宅?(這就是我們的狀況,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生都沒得到解脫。在這無量劫里應當遇到了很多佛,也修了很多世,為什麼還沒有出輪迴呢?)

按照大乘聖教來說,原因是沒有得到兩種殊勝的法遣除生死,所以長劫都沒能超出三界(這裡「得法」是成就的意思)。哪兩種法呢?一是聖道,二是往生淨土。其中聖道這一種在當今五濁惡世難以現證:一是由於離佛的時代遙遠;二是由於實相妙理很深,眾生的智慧很小。

(意思是:出三界火宅只有憑兩種法,要麼證得聖道斷除煩惱而息滅生死,要麼以往生淨土來超出輪迴。由於無量劫中沒有得到這兩種法,導致經過了無數生都還超不出生死。但聖道這一種在今天很難證得,一是由於距離佛的時代越遙遠,眾生的根性就越陋劣,環境就越惡濁,也就越難證得聖道;二是由於實相妙理非常深,眾生的智慧低淺,難以證入。)

所以《大集經》說:在我末法時期,億億眾生修道,難得有一人得道。當今正是末法五濁惡世,只有淨土一門容易入進去度出生死。所以淨土經上說:如果有眾生一生造惡,但他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的名字,如果不往生我就不取正覺。(引這些話是說明眾生單憑自力斷惑出生死很難,但走往生淨土的路就容易成辦。連一生造惡的人臨終至心十念都決定往生。)

而且一切眾生自己都不衡量一下:按照大乘來說,對於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不曾留心;以小乘來說,修入見四諦和見道後修道,乃至證得三果、四果,無論出家在家,少有人有這種成就。縱然有人天果報,都是由五戒十善才感召此報,但現今時代能守持淨戒的人很少。而從起惡造罪來說,就像暴風驟雨一樣(每天從早到晚不斷地造惡業,而且造業程度很重)。所以諸佛都以大慈心勸導眾生歸入淨土。

縱然自己以前愚痴糊塗,在一生中造了很多惡業,只要現在迴轉心來懺悔,一心專精地常常念佛,一切罪障自然消除,一定能往生。為什麼都不思量一下,都沒有去的心呢?

(以上是從眾生普通的情況來講的,少數大根器人排除在外,而且也不包含金剛密教、禪宗等的殊勝之道。)

第四步、引聖教證成,勸導眾生生信心求生淨土。

首先依照《觀佛三昧經》來講:

當時法會裡有一位財首菩薩對佛說:世尊!我回憶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也名叫「釋迦牟尼佛」。佛涅槃後有一位金幢王子,性情驕慢心懷邪見,對正法不生信心。一位叫定自在的比丘善知識告訴王子:「世間有佛像極其莊嚴,你可以暫時進入佛塔觀看佛的形象。」當時王子聽從善友的話,走進塔中,見到佛像極為相好,就說:「比丘!連佛像都這樣端嚴,何況佛的真身呢!」這時他對佛生了信心。比丘就告訴他:「王子,你現在見了佛像還不能禮拜,你應當稱南無佛!」

王子回到王宮,就一直繫念塔中的佛像。在這一天的後夜,夢見佛像生起大歡喜心,當時就舍離邪見歸依三寶。到他命終時,由生前入塔稱念南無佛的功德,後來值遇了九百億那由他諸佛,在每尊佛前恆時精進修行,恆時得到甚深的念佛三昧。以念佛三昧的力量,諸佛都現在他面前,給他授菩提記。從此,在百萬阿僧祇劫中不墮惡趣,直到今天獲得首楞嚴王三昧。當時的這位王子就是我財首的前世。

(所以,如果能繫念佛像和佛名,這個善根種子種下去乃至成就涅槃之間都不會失壞,會輾轉不斷地出生無量善果。像財首菩薩從久遠劫前做王子開始,後來多生累劫值遇到九百億那由他諸佛,恆時精進修行、獲得甚深念佛三昧、得到諸佛授菩提記、在百萬阿僧祇的劫數中不墮惡道,直到今天成就首楞嚴王三昧。這一切都是以當時憶佛、觀佛作為前因而輾轉地發生。這就是不可思議善根因緣的力量。)

這時法會中來自十方的諸大菩薩,多得無法計數,這些大菩薩都各自宣說自己因地的因緣,都是依靠念佛而得到今天的成就。

佛告訴阿難:這觀佛三昧的法是犯罪眾生消除罪業的妙藥;是破戒者的守護(破戒本來要墮入惡趣受苦,但以觀佛三昧的力量,能保護他不墮惡趣);是迷路者的導師(就是以往迷失正道,走在種種生死邪道上,得到觀佛三昧就能引導自心入在佛道中);是瞎盲者的眼目(就是能讓人具足眼目,見到萬法的真理);是愚痴者的智慧(就是能消除內心的愚痴而開啟智慧);是黑暗中的明燈(就是能照見安樂的正道);是處在煩惱惡賊中的大勇猛將軍(以念佛三昧的力量能降伏一切煩惱);是諸佛世尊遊戲之處;又是首楞嚴王等諸多三昧最初出生之處(所以這觀佛三昧是能救拔眾生出惡趣、出生死,獲得無量利益安樂的妙法)。

佛告訴阿難:你現在要善自受持,千萬不要忘失。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諸佛都宣說這樣的念佛三昧。我和十方諸佛以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以來,都是因為念佛三昧的道力而獲得一切種智。

又比如在《目連所問經》當中,佛告訴目連說:比如萬里江河滔滔奔流,在湍急的水流中有很多浮在水面上的草木,它們隨河水往下流,前面的顧不上後面、後面的顧不上前面,各自向前流入大海。世間也是這樣,雖然有豪貴、富樂、自在,但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意思是說,每個眾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業力、生死,你死你的、我死我的,各走各的路,誰也顧不上誰,最後都流到生死大海里,就像浮在急流中的草木毫無自在地隨河流往下漂,眾生都是各隨惑業的力量而漂流生死。)那麼,這世上的人只因為不信佛的聖教,不肯依佛經修行,後世做人就比這一世還困苦,生不到千佛國土。

所以我說阿彌陀佛的國土容易往生,人不能修行往生,反而從事九十五種邪道,這樣的人叫「無眼人」、叫「無耳人」。(阿彌陀佛的國土容易去,眾生卻不發心去,還做世間九十五種邪道的事,讓自己陷在生死海中受無盡的苦難,這就是見不到安樂之道的無眼人、聽不懂忠言教導的無耳人!)

釋迦如來已經說了:三世諸佛都宣說念佛三昧的妙法。釋迦佛說:我和十方諸佛以及賢劫千佛都是因為念佛三昧的力量而得到一切種智。而且念佛功不唐捐,能輾轉不斷地產生種種殊勝利益。又說沉溺生死的凡夫可以由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得到解脫……既然佛都這樣說了,為什麼不捨艱難而依易行道呢?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