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素質?從哪裡看?


時間:2014/12/9 作者:心源

諸位老師,我們想想什麼樣的孩子才有素質?從哪裡看?從心地上看。比方大家希望孩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於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在家庭裡面去幫父母、長輩分擔家務,這個非常好,叫習勞。他真正去做,才能感覺到家人的辛勞,家人的不容易,所以讓他勞動。有個女孩,國中生,她們學校派一個作業叫「炒土豆絲」。諸位老師,在大陸的土豆叫馬鈴薯,我們的土豆叫花生,所以他們是炒馬鈴薯絲。這個小女孩那天就炒馬鈴薯絲,炒好以後,剛好我們有位老師到她家去,她就端出來給這個老師嘗。這老師嘗了兩口,「挺好吃的」,這個女孩馬上拿出一張紙說,「那請你幫我打個分」。她叫這個老師幫她打個分,她要回去交差、交作業。

諸位老師們,當我們看到這張考卷,這張單子,我們會怎麼做?很好吃,我下次再來吃,然後給她打一百。她有素質了嗎?請問她炒土豆絲的目的是什麼?都是功利主義,她的心性長了沒有?她可能就是應付一下,分數打完之後,從此以後她還炒不炒馬鈴薯絲?她不見得炒。我們這個素質教育假如只是在外在搞一大堆活動,都沒看到孩子心性的狀態,徒勞無功!所以我們冷靜來想想,我們現在的教師所費的時間、精神比起兩百年前的老師多還是少?多。以前的老師悠哉悠哉,我們現在為什麼這麼累,反而沒效果?要找到根本!根本是心地,我們前幾天講到,你水要澆在根上,不能澆在葉子上,不能把葉子泡在水裡,適得其反都有可能。

所以這個老師就問她,就告訴她,假如今天你是用孝心來炒,是用體貼的心來炒這盤菜,希望家裡的長輩、父母多休息,你炒得再難吃你都是一百分,因為你會不斷進步,最可貴的是你這顆心。但假如你只是為了分數,根本沒想到要幫父母分擔家務,你這個心是不及格的心。這個孩子突然聽到這樣的引導,覺得滿新鮮的,「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不過,你還是幫我打個分吧!」你看現在你跟這些孩子講這些道理,因為他已經長期沒有感受到這種心性的學問,我有時候跟學生講,講了十幾分,「老師,你講的考試又不會考」,他的悟門一點一滴都快被塞住了。所以我們到底是在啟發孩子,還是在把孩子的悟門給堵住?

這個老師又問了,你剛剛炒完土豆絲,你那個鍋子有沒有洗?說沒有,奶奶還在洗。那土豆絲誰切的?媽媽幫我切好的。她怎麼樣?她就是所有都做好了,她就丟下鍋炒,沒我的事了。她能得到真正的啟發嗎?不行。所以,素質教育還得我們自己時時能觀照自己的心境,我們才有可能去引導孩子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比方看到孩子在打掃,一看,有些孩子很有責任心、很有熱忱。他在工作的時候非常歡喜,掃得都是笑口常開,掃好了跑過來跟老師說「老師,我做好了,您可以來檢查一下」,他是歡喜心做。有的孩子愁眉苦臉的在那裡「煩死了,又得做打掃」。同樣是把掃地工作做好,但這兩個孩子的人生命運一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這時候假如老師引導,福田心耕,這個同學他以後面對事業、家庭的能力都在提升,他會很有福報。可是假如我們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做,我們當下就在墮落。今天有個同學在回答問題,當下我們「笨死了,連這個都答不好,老師,我、我」,那你舉這個手也是折福,因為你瞧不起人。但是你假如聽了這個同學講完之後,你是想幫助他的心,然後你舉手說「老師我有其他的看法提供這個同學參考,請多指教」,這個心是助人的心,是謙卑的心,增福田。所以一個人福分就好像存在銀行裡面的錢,愈存愈多。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有一句古話講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文藝就是他的技術、知識、能力這方面。我們往後看到先後都要很謹慎,先後不能顛倒,顛倒了就痲煩了。我們來看看現在的教育,器是肚量、愛心,識是他的見識、智慧,現在是先啟發他的文藝,啟發他的才能、知識,還是先啟發他的心地?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顛倒了,縱使是博士畢業,可能會把太太給氣死、會把父母給氣死。我們到國外去讀書,其實很危險的一點,大家要冷靜去觀照。外國講權利,一個人重權利,他就輕義務,那就是心地的消長,他時時想著我應該有什麼,他就忽略了他應該付出什麼。當一個人提起了我的道義是什麼、我的本分是什麼,他就不會去爭權利;他不爭,但該是他的還是他的。可是太強調自己的權益,那自私自利就會消長,就會愈來愈膨脹。所以從外國回來,假如增長了自私自利,那可能就不是我們當初想要的。

而且到海外去,他們說講話很直率,他可能就顧及不到人情。舉一個例子,有個女孩她博士畢業回來了,另外一個男士也是博士,兩個先見見面,應該算相親。這個女孩的爸爸帶著這個女孩,就到了男方的家裡面去。男方家還有個奶奶,應該也八十歲了。這個奶奶坐在那裡,這個女孩,父母帶著她,她爸爸看到這個老奶奶說「奶奶,您氣色很好,沒什麼皺紋」。這個老奶奶確實氣色很好。結果這個女孩馬上說,「爸爸,奶奶皺紋一大堆,你還說沒皺紋,你說謊」。當場氣氛完全凝固,沒有人話接得下去,不知要說什麼。你看,她覺得這是直率,但是她感受不到那種人情當中互相的肯定,隨喜的味道在哪,她不懂。甚至於她講完之後所有的人情緒很低落,她還會覺得我最對,是不是?所以,思想決定命運,不是學歷決定命運。

有個孩子他小時候成績特別好,他還有個妹妹,因為他成績好,妹妹比較不會讀書,爸爸重視哥哥,全心全意栽培他。這個妹妹讀書天分,下面這句話要講對,讀書天分起得比較晚,你不要說讀書天分沒有,那不對。很多人是他起得晚,但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人之初,性本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只要有好的緣,這個女孩還是會讀得很好。之前我在補習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她讀文科的,物理、化學、數學都很頭大。後來在我的壓迫之下、在我的淫威之下,她每天在那裡咬緊牙根算物理,做題目。後來考上以後還回補習班教物理、化學,女的,還大我七歲。這次還有我補習班的同學來了,這都不能亂講話的。所以我們對人生要正確的認知,假如認知不對,很可能我們的意念都在讓別人的信心摧毀掉。你看他不行,那個眼光就是瞧不起他。所以對任何人都不能懷疑他的能力,只要他的障礙、煩惱去除掉,他的智慧就起來了。我們堅信、不懷疑,這分無盡的慈悲心就出來了。

你看父親對兒子好,對女兒比較忽略,那痲煩了,對誰都沒好處,小女兒就自卑,兒子就傲慢了。後來這個兒子讀到博士回來,爸爸還想帶兒子出去繞兩圈,你看我兒子,名牌大學博士畢業。爸爸都還來不及這麼做,兒子走到他的面前來:爸,我也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你底下還這麼多房子,趕快先過戶給我們。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他講的每句話好像都沒錯。「爸爸,我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死」,對不對?對。每一句好像都沒錯,可是會把你氣到吐血,這樣才厲害。所以先後順序倒了,培養出來的可能是會讓一切愛護他的人,最後在那裡搖頭說不出話來。他講了這番話,他爸爸都快要精神出狀況了,他還不知道。隔幾天看爸爸沒有動作,又到郵局寄了個存證信函,跟他爸爸說「你假如再不給我,我跟你斷絕父子關係」。你看他有沒有素質?連自己的父親痛苦成這樣都感覺不到,他有素質嗎?這些情況都在給我們老師啟示。諸位老師們,假如這個是我們的學生,我們該光榮嗎?我們該在別人面前說,我這個學生博士。講不出口。

後來他的爸爸幾乎已經是在進出精神病院的邊緣,幸好他的女兒孝順,站出來照顧他,給父親講「父親,我們統統不要你的錢,我每個月還給你五千塊錢,我跟我先生一定會好好照顧你,您安心養病」,才把他爸爸給救回來。當然這個兒子這樣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是大不孝。後來他的兒子生孩子,不到一歲,進出醫院動了三、四次大手術。好事壞事?很可能在這個當下,他的兒子或許能醒過來,「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所以諸位老師,我們不要只看到相上面在那裡分斷好壞,有時候反而這些境界現前,才會讓人反思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行為。往往都到生病很嚴重了,人才想到該吃素、該有慈悲心。

我們現在來思考一下,哪些心地才是真正的素質?諸位老師,哪些心地是真正的素質?當然孝心不用說一定排第一位。再來什麼心?真誠的心。我們很冷靜來看,這些心地是隨著學歷愈高而增加還是減少?減少。那我們到底是在幹啥?你看那個讀到博士的,十個裡面可能有五個人他的眼睛長哪兒去了?所以,謙卑的心是素質。再來,謹慎的心是不是素質?是,不然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勤儉,這些都很關鍵,他沒有節儉,這一生必敗無疑;他沒有勤勞,他這事業絕對不可能有好的進展。這些心態都是成敗的關鍵。還有沒有?慈悲的心,這是仁愛心、感恩心。諸位老師,這所有的心在哪裡教?大家冷靜去看,這所有的心都能從孝心出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一個人很有孝心,他謹不謹慎?他會不會勤儉?一定會。所以百善孝為先,孝開,百善都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求學問很有趣。

諸位老師,這所有的心,在吃飯的時候能不能全教到?能不能?可以。吃飯前先幫忙,菜要節儉,不要浪費。侍候父母、侍候爺爺奶奶吃飯,而不是在那邊好好吃,一直吞。他會看看爺爺飯快吃完了,爺爺我幫你盛一碗飯,他多高興,爺爺多高興,他也很高興,時時都能夠顧全到他人的情況。吃一碗飯,吃一頓飯,他的心地能長很多素質。假如家裡有客人來了,我們當主人的能不能吃得很快?柔軟的心都從這裡來。客人才吃一半,你馬上都吞完了,「慢慢吃」,人家吃得很緊張。包含對自己動作的謹慎,你不能拿著筷子,「我吃完了,你們慢慢吃」,這些動作都有出現。在吃飯的時候,很怕人家不知道很好吃,嚼的聲音響徹雲霄,每個人都看他,他還搞不清楚狀況。

時時替人著想的心,用公筷是不是替人著想?是。還有挾菜是不是替人著想?是。自從我講了「天堂跟地獄」的故事之後,從此大家都很會挾菜。大家要注意,要中庸之道,都挾到讓人快撐死了,一直挾,他又不好意思不吃,到最後嚇到下次都不敢來你家裡吃。所以那個度要掌握好。客人他會客氣,所以一開始挾,但也不要挾多。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挾一個量,盡我們地主之誼,後半段各自自立自強就好了,每個人再挾他喜歡吃的就可以了。不然有時候有些菜不好咬,他可能後面的臼齒都已經掉得差不多了,你挾給他,他又不能不吃,然後嚼半天,他會很頭痛的。這個都是為人著想的心。再來感恩的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諸位老師們,生活的禮儀在《弟子規》當中,大家還可以參考李炳南老師編的《常禮舉要》,裡面講得也非常詳細。每一句我們都是從心地去給孩子開解,這樣他們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會很自然的去觀照我的心念有沒有正確、有沒有偏頗。我們也能教導孩子從小就知道善觀己心,就知道從根本修,這是沒有障礙的。這是我們剛剛講到的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2007年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種子教師研習營(二)蔡禮旭老師主講(第十四集)2007/7/11台灣中壢善果林檔名:52-237-0014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