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今天開始學習《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佛經》,是古來稱為的淨土三經,是修學的根本經典。在《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給我們簡單說,向我們發願,以信願之心而念佛,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三不退。《無量壽經》呢,從法藏比丘開始發願,四十八大願,中間發了願之後具體的修行,這些境界都給大家說得很詳細。《阿彌陀經》是小本,非常簡略地給我們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前因後果。《無量壽經》非常詳細了。從最初發心,怎麼樣選擇,怎麼樣思維,怎麼樣發願,怎麼來修行成就自己的願力,成就了之後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有哪些果報,相應於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把這兩者給我們對比,教我們如何修行。這兩者起發信願心的成份比較大。在《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具體講修行方法。
所以說我們平時說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介紹得比較詳細。特別是觀想和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在十六觀中分別給我們解說。所以具體要修行,還是《觀無量壽佛經》,特別是對今天分別心重的人來說,很對根基。持名念佛也需要根基,不是有這樣的信心,願心,阿彌陀佛你叫他念下來,不老實的人是辦不到的。心整天去打妄想,念一句佛念起來了,但我常說的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觀無量壽佛經》就能對治打妄想,心裡第六意識,對治毛病。要收攝精神,從十六觀中來鍛鍊。如果沒有練過十六觀的,平時你沒修過其他的禪定法門的,要收攝信願之心又相當薄弱。怎麼能把心收攝起來呢?要講《觀無量壽佛經》,教大家如何以分別來對治分別。以清淨分別、如理分別來對治染污分別,虛妄分別。你喜歡想就給你想的法門。其他平時你想的有因果,今天想十六觀也有因果,但兩種因果結果就不同了。我們要圍繞十六觀去想,去觀。這個時候我們就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鍛鍊那個心。要是你去想其他的虛妄分別,就是生死輪迴的因果。所以要讀一讀《觀無量壽佛經》,學《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親自給這部經命名,最初的時候經名不這麼簡短。最初的時候這部經叫《觀極樂國土無量諸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這裡就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莊嚴說得非常完整了,《無量壽經》就是正報莊嚴。阿彌陀佛究竟有什麼功德,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正報莊嚴中的眷屬莊嚴,上首弟子。二十個字的經題全是從我們怎麼樣起心動念,願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起心動念觀察這種功德,以觀察門來修念佛,這是第一種名字,還有一個名字叫《除業障深諸佛前經》。前面一個名字是從我們觀想的境界當中來命名的,後一個名字呢是從經的作用當中來給我們命名的。自己念念之間,在十六觀中念念之間觀滅罪。每一種觀法都可以消除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業障除盡之後十六個觀法還可以成就我們的往生心。
在觀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功德利益,觀察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神通,觀察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種種好處,在觀察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能生歡喜心,能生願生心,能對治我們自己妄想心,所以叫《除業障深諸佛前經》。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有一種智慧,能依照《觀無量壽佛經》所教給我們的方法如理思維,我們平時所說的皈依三寶,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作意,稱之為觀。釋迦牟尼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樣觀察,依照觀察而修行。有十六種方法,所觀察的環境有六種對象,我們就依這種對象來降服我們的妄想心。平時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心始終停止不下來,眾生就是這樣,喜歡虛妄分別,從無始劫一直到今天已經習慣了虛妄分別。觀察這種對象很舒服,觀察起來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樣就多了,不再是原來只有一個玩具,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方便了。在我們度眾生的時候,一般說你只能幹這樣,你不能根據眾生的需求與時俱進來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就可以。
給你一種環境就是十六觀。所以我們學《觀無量壽佛經》呢,觀是觀察的智慧。所觀的環境呢,就包括極樂世界乃至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這裡只說了觀無量壽佛,實際一句佛就包括了佛法僧了。平時我們說佛法僧三寶是不能分開的,所以說佛法僧三寶,表面看是三個不同的對象,其實呢,是彼此相成的,不能相互離開的,分不開。所以一說無量壽佛的時候所有的境界都包含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叫總持名號,一句萬德名號包含了許多好處。
依無量壽佛來觀察,無量壽佛安住的極樂世界,他的上首弟子種種的功德都包含在這裡了。這個名字非常簡略,一種不變的法則。我們今天凡聖共修,你有智慧的人你修行可以以這部經來修,文化智慧少一點的人也可以這樣修。大德善知識得到利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我們也可以。經是不變的規則,只要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都能成就。平時所說的要相應,要契機契理。真理,諸佛所證到的真理,這一部《觀無量壽佛經》呢,我們依照這十種觀法,我們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就能證到諸佛所證的真理的全體,全部都能證到。諸佛有什麼樣的智慧,我們就能成就什麼樣的智慧,有這種功德。這叫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基。在這裡各種各樣的眾生根基都能修行這十六種觀法,都能修起來。修起來都能得到利益,這叫下契眾生根基。
「經」還有一種意思是貫穿。就是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在這一部經當中都貫穿無疑。佛所說的經多了,只要你老老實實有信心有願心虔誠心。這一部經的義理就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經的義理,都在這裡面。一部經可以總括十二部義理,把其他經典的意思全部貫徹無疑。平時我們就沒有這種信心,十六觀法能不能把所有的經都總持起來呢?全可以。能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貫穿起來,經有這些恆常不變。過去的眾生照這部經的方法一修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成佛,證三不退。今天也是這樣,將來久遠劫以後,眾生看到這部經,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他也能得到這種利益,所以這個法有恆常不變的意思。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同修也可以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可以為今天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專門來修學。所以無量佛呢,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教主。在因地當中當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大願,多生累劫勤苦修學,今天終於成佛,成就了,就依他的萬德名號來度化眾生。所以說這部經就是以無量壽佛的萬德名號,功德莊嚴把三世諸佛所講的經法貫穿起來,給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便。所以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要讓眾生迅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心,能很快斷除生死惡業,這是我們淨土法門當中是一貫的。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礓良耶舍譯,這是翻譯這部經人的名字。劉宋是時間,西域是地名,西域常是指古印度而言。畺良耶舍這個法師經通經律論三藏,很有智慧,在每一個時間他都能如理如法地來奉行這些佛法,三藏法師叫職稱。他把這一部經典給我們翻譯過來。他在劉宋初年到達了中國,所以把這一部經給我們翻譯出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闐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法王子而為上首。
這種情形安在一部經的前面,講釋迦牟尼佛當時講這部經的情形,稱為經後序,放在經前稱為後序,釋迦牟尼佛講經之後所安立的。給大家交待因緣,平時所說的六種證信是在這一段當中通常都要講。如是我聞,下面十六觀經所講的三福十六觀的修行方法。我聞是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那裡聽到的,我們可以樹立這樣的信心。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釋迦牟尼佛依教相應的時候,從最初大眾集會起來,到最後這一部經講完,如來佛講經說法呢,時間無量無邊。佛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他可以分身講好多種法。這種時間,你不可以禁止在哪一個地方、哪一個時間,時間是沒有自性的。古來的印度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強。一時指釋迦牟尼佛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時候,也是機教相應的時候。佛就是講說這一部經的人,娑婆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
一般說佛,都是釋迦牟尼佛講說的。翻譯過來要有覺照之心。自覺和其他凡夫不覺悟要區分開來。覺他呢,就以其他的自私自利心只圖自己求安樂的二乘發心就有區別。大圓滿覺呢,就要超過其他諸大菩薩。佛超出了這三種大境界,究竟圓滿覺悟。所以今天所說的三福十六觀是往生的一個正因法門,三福十六觀是主要的修行法門。你能修起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就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親自講說的,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靈鷲山。每個人都有心,心就是靈山。所以麼釋迦牟尼佛時時刻刻安住於我們眾生心當中。佛心眾生心,心心無二心,都是從法界真心當中流露出來的。諸佛是依此而建立道場,眾生呢,不管你是在生死輪迴,其實真心從來沒有丟掉過。所以把它也稱為靈山。耆闍崛山中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靈鷲山。這是說法的地點。聽經聞法的人有證了聲聞羅漢果的大比丘。大比丘比一般的剛剛穿僧衣的比丘師父們就不一樣了。受了比丘戒了,你也叫比丘,但你沒破煩惱,沒有能力。大比丘有大的智慧,大的能量,能斷煩惱能證菩提。常跟隨釋迦牟尼佛的大比丘眾,一般叫千二百五十人俱。文殊師利為法王子,法王就是佛,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所以世出世間法,佛精通無疑,沒有障礙,所以叫法王。我們今天在藏地當中也有法王,掌握很多佛法。自己在修學佛法過程中自由自在,能根據眾生的根基來度化眾生。你知道一點法不能叫法王,能總持三藏十二部經典,相對於眾生不同的根基都有。這些佛法在自己的修正境界裡自由自在,已經證得了,得到這些佛法了。用哪些佛法能對治自己的煩惱,他馬上就能用起來。觀眾生是哪一種根基,他就隨眾生的根基給他講經說法,能對治眾生的執著和虛妄分別。能叫法王很不容易,我們跟著他修學佛法能很快成就。法王子,我們稱文殊師利為法王子,智慧第一。在一切菩薩當中,他的智慧最好。因為他的智慧德能在這些菩薩當中最為上手,所以舉他出來作為代表眾。六種正序都在共中。
這一部經的發起是由什麼而發起的,有因由。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這一段都是法起序。有一個國王叫頻婆娑羅,他有一個太子叫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調達者,提婆達多之異譯也,受了教,出了家,長得也非常莊嚴,也能背誦經典。他忌妒釋迦牟尼佛。佛給他說文殊師利這些菩薩這麼有智慧我都沒有把佛位傳給他們,怎能給你。這個提婆達多懷恨在心,就去離間太子,唆使行逆,對阿闍世說,你父王這麼老了還不傳位於你,我們一起去把你父親害死,你去做新國王。世尊年邁,應當退休,我作新佛。阿闍世受了壞人影響,就把他父親關起來,不讓人去看他,想把他餓死掉。但頻婆娑羅王的夫人,去幫助他,把糧食偷給頻婆娑羅王吃。頻婆娑羅王吃了之後又請求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給他講經說法。關在後宮又能聽經聞法,所以沒有死掉。過了七天,這個阿闍世去問國王死掉沒有,說沒有。原因是他的母親常把東西偷進去給他父親。釋迦牟尼佛經常給這個國王講經說法,所以在後宮還住得舒服。
這時候對他母親就發生大嗔恨心了。他說你母親是賊你幫助這個惡王,讓我繼承不了王位。當他要殺他母親的時候,這兩個大臣就來勸他了。說從古到今有爭王位把父親殺掉的,沒有把母親殺掉的。你這樣的惡人我們輔佐你做什麼?離開這些大臣想治好國家就艱難了。所以在這兩個大臣勸說下,就沒殺母親,把母親關起來了。他母親就非常傷心。生這個娃不但要殺他父親還要把母親關起來。所以五濁惡世是人們最依賴的,父親母親夫妻眷屬,這是世間上最親愛的人情,很多人割捨不下。叫你出家念佛,就是放下這些父母親情。今天看這些國王當了一國之主還要造這樣的事情。你們老百姓呢,生兒育女有保障嗎?要看到這一對夫婦生下的阿闍世為了國王的位置要殺害自己父母親的大逆不道的事情,世間上就是這樣的情形。
所以這個夫人越想越傷心,就請救於佛。釋迦牟尼佛,今天你看我兒子都是這樣,五濁惡世就到達今天這個地步,我沒有什麼留戀的。所以想找一個清淨的地方早些往生,請求釋迦牟尼佛來給他講經說法,給他把清淨的往生地方指出來。所以釋迦牟尼佛來給他講三福十六觀。因為他這種請求,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講三福十六觀這個法門。這部經的發起就是這樣。把這種意思給你講過了。我們把文字上也給你過一下。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
在王舍大城裡,有一個太子叫阿闍世。這裡有一個故事,講頻婆娑羅王年紀大了還沒有兒子。盼望有個兒子趕緊來,就去問算命的,算命的說深山裡有一個仙人,和他有一段因緣,會來做他的兒子。頻婆娑羅王就派宮裡的人進深山裡向這個神仙說你趕快死掉,趕快投生。國王派使者去勸他,勸不聽,這個國王就把他殺掉了。因為他們兩還有因緣,他等不得,急切想要抱兒子,就把這個神仙殺掉了。這個仙人也來投胎了,做他兒子。所以來損傷他,因為有怨氣,心裡的怨氣在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所以人家算命的給他一算,說你的兒子雖然求來了,但對你有損生。這個頻婆娑羅王在生這個兒子的時候在天井當中生,生下來摔死就算了。生下來摔在地上了,沒摔死,只是把一個手指頭摔破了。從樓上生下來摔下來都沒摔死,兒子就留下來了。所以你會遇上這樣不如意,那樣不如意都是我們所造的業現形了,世間上有一種顯現這種業緣。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蒲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調達他出生的時候諸天內心裡都出現天熱,他是佛的堂弟,是阿難尊者的兄。釋迦族出家的有很多。調達也是釋迦族的,是阿難的親哥哥,他出生的時候有三十種相好,長得非常莊嚴,出家能背誦很多唯陀經典。他忌妒佛所受到的供養,就跟釋迦牟尼佛請求你退位。我來做佛。沒有被釋迦牟尼佛允許,所以很忌妒。就教阿闍世把他父親殺掉做新王,於是阿闍世就把自己的父王關起來(頻婆娑羅王長得非常端莊)關起來讓他不得出來。把其他國家的大臣制約起來,不能去接觸頻婆娑羅王。國太夫人,名韋提希呢,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妻子,見了這種情形,恭敬大王,沐浴洗澡,以草面和酥油蜂蜜一樣的東西塗在身上。穿上衣服人家就看不出來了。外面再掛瓔珞,就是手飾之類的東西,裡面是空的,就把葡萄漿也裝在裡面。非常背密地進去,把身上的東西刮給他吃。所以夫妻之間情份很重。這個時間,把這些面吃了,葡萄漿喝了,用水把口漱掉了。
因為他是皈依三寶的,漱口完了,把掌合起來。用恭敬心面向耆闍崛山,身體到達不了,朝著這個山就在那裡禮拜。他說釋迦牟尼佛你老人家大弟子目犍連有神通,他是我的親戚,也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道友。這個時間請求世尊來派目犍連給他傳授八戒。因為八關齋戒一天一夜,能守持的話功德非常大。所以叫他來傳八關齋戒,這樣時間允許。所以自己來受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很具足功德。八關齋戒又是在家人嚮往出家的一種戒法,所以這裡暗中突顯,頻婆娑羅王有突顯的想法。
當頻婆娑羅王在祈求的時候,目犍連非常迅速,如老鷹一樣,很快來到頻婆娑羅王所在的地方。每一天都是這樣。授王八戒。為頻婆娑羅王傳授八關齋戒。經過二十一天,因為天天都有韋提希夫人在身上塗這些草面蜜蜂,天天有目犍連給他講經說法,這種日子還是很舒服的。所以得聞佛法的緣故,他長得比原來還好。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當過了二十一天之後,這個太子就問守門的人,經過二十一天了,父王還在不在啊?守門人說:大王還生活得很好。國太夫人給大王送東西,有佛從空中飛來給王講經說法,這個守門的人沒辦法止制的。目犍連有神通,誰能制止呢。當時太子聽了這話,怒火衝天了。本來以為老國王已經死掉了,沒想到國王比原來長得還好。因為嗔恨心發起來了,就罵自己的母親是賊。他稱母親為賊,因為他想當國王當不了,是一種障礙。所以罵自己的父母親。他做出了五業重罪。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然後又罵僧人。說你們也是惡人。所以讓國王這麼久還沒死掉。他就把寶劍拿出來想殺害自己的母親。這個時候有一個大臣,名叫月光,這個人非常有智慧。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時,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這兩個大臣給國王進諫說我們從論典上來看,從無始劫以來,這些人為了貪國王的位置來殺害他們的父親這樣的人有許多。《毗陀論經》相當於我們國家的《史記》。惡王有很多,但是從來沒有看見哪個害自己的母親。而你今天還超過那一萬八千個惡王,不僅要殺害自己父親還要殺害自己的母親。大逆不道,污剎利種非常高貴的種性,你污染了,你不配做國王了,我們不忍看到這樣的事情。是下賤的人,我們想住在這裡都不行。跟你這個下賤的人在一起,我們就是污了自己。這兩個大臣是國家的頂樑柱。把這樣的話說完之後,用手按劍,一個是怕太子殺害他的母親,二是用自己的怒氣勸這個王,邊退邊走。當時阿闍世王非常恐懼。為什麼呢?這種情形非常緊張。一個是兩個大臣拿著劍,兩個大臣走了怎麼治理國家呢。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所以他就問耆婆,你們不幫我了嗎?耆婆就給他說了,你不要殺害母親,你把母親一殺掉了你大逆不道,全國人都會反你。這個阿闍世王就慚悔。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就停止殺害母親的行為。雖然不殺害了。但是叫人把母親關起來了。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這個夫人就非常憂心,就向著靈山頂禮佛。我以前有困難有煩惱的時候,你老人家有他心通,經常派阿難尊者來問我。我今天因為這樣的事情墮在煩惱當中了,憂愁王將要被害。世尊你老人家來救度我啊。但是釋迦牟尼佛你老人家那麼高貴,我想請你來要求過份,你只要派目犍尊者和阿難尊者與我相見,我就心滿意足了。正當說這種話的時候,他自己心裏面非常悲傷,哭得眼淚象雨一樣。釋迦牟尼佛有神通的,你在頂禮的時候佛就知道了。所以佛三明六通十八神變。你在世間上做什麼佛都知道,所以佛常在我們身邊出現你就是不知道。業障障礙了我們自己身心。佛來救度我們的時候,我們自己並不知道。佛的三明六通十八神變你能隱瞞嗎?就是破了初品無明的菩薩都能看見你,不要說那些釋迦牟尼佛了。小乘聲聞弟子也有神通看見你做惡事,我們做任何事情人家都能看到。這個時候呢,這個韋提希夫人頂禮,還沒有抬頭,這麼一會兒功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知韋提希心知所念。他心裡有他心通,就知道了,韋提希夫人在祈禱,就叫連目犍連和阿難尊者,佛也在王宮當中顯現了。所以說他們三人在空中出現了。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使韋提希抬起頭來看見釋迦牟尼佛身子金色,非常莊嚴,放大光明。他自己坐的是百寶蓮花,各種寶貝形成的蓮花。目犍尊者站在佛的左面,阿難尊者站在佛的右面,還有很多護法,天龍八部,在空中散花,就象下雨一樣來供養釋迦牟尼佛。佛見了佛,韋提希夫人見了世尊之後,自絕瓔珞。見了佛之後要取下來。這些經典都是這樣說的,貴夫人的手飾,用具很多,一進寺廟就要取下來,是對佛的恭敬。把自己的身子鋪在地下頂禮釋迦牟尼佛,見了佛悲喜交加。喜的是佛有大慈悲心,悲的是我今天遇上這樣的災難。一看到釋迦牟尼佛就像受苦受難的兒子見到自己的父母。大聲地在那裡哭,向佛說了,我過去究竟造了什麼業啊,生此惡子。釋迦牟尼佛你老人家有什麼因緣。我這個兒子是受了提婆達多的教唆,釋迦牟尼佛你都是佛了,你為什麼要和他共為眷屬呢?你釋迦牟尼佛這麼圓滿的人,居然還有人來篡位。我生的兒子這麼五孽不孝,他心裡把自己的念頭說出來了,就只想要往生一個沒有煩惱的清淨地方了。遇上這種惡事情她是萬念俱灰,我當往生,對於五濁惡世再也不留戀了,發了強烈的出離心了。釋迦牟尼佛給韋提希夫人講,三福十六觀具體的修行法門。平時沒有遇上這樣的惡事,國太夫人自己覺得很幸福。今天遇上惡事了才發了出離心。釋迦牟尼佛給他講說,在五濁惡世當中,三途地獄惡鬼畜牲都充滿五濁惡世當中。五濁惡世更多的是這些不善之人聚集在一起。《無量壽經》上說的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無窮。發願要往生諸佛清淨國土。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願往生心。所以在釋迦牟尼佛面前哀求,現在只希望佛陀老人家用大智慧教我修行,教我清淨業處。你要讓我能往生能修行。所以這個觀包含了很多。一個是看見,所以這個觀有一種看見的意思。還有一種是思想的意思,你要教我把內心裡的安身立命的修行之道,怎麼樣才能往生。一個是觀修,一個是思維。所有的這些清淨業處,沒有染污沒有惡業,。就是極樂的地方。業是行為,處是由這樣的行為所感得的地方。人家連因帶果在請問,不像我們今天,關於清淨業就是修行。三福業修行善法,那叫清淨業,那叫修行。依這樣的清淨業而往生的地方,清淨處。是什麼地方?極樂世界,依於三福十六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是韋提希夫人請求釋迦牟尼佛給他講說這樣的方法,讓他能成就。要修行這樣的清淨業,要往生這樣的清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