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慧淨法師:為何吃素?


時間:2016/9/1 作者:修_精進

前兩次跟大家分享“說愛”這個主題。上次談到耶教的博愛,內容說到“不可報仇、不可怨恨”,同時要“愛人如己”,不管親人、朋友、鄰居,乃至仇人、壞人,都應該互相包容、寬恕、接納。耶教認為所有人都是上帝所生、都是上帝的兒女,所以所有人都是一體的、都是弟兄姊妹;上帝是神,祂的本質是愛,所以說“神愛世人”。耶教的理論是不正確的,但它所強調的愛卻是偉大的,因為天下間唯有愛最偉大。

佛教講的“慈悲”,則不僅是愛人如己,還將這個慈悲擴大到動物乃至地獄、餓鬼,凡是有生命的眾生,佛都平等地看成是佛本身來愛他,佛將一切眾生看成是他自己,因此一切眾生的苦樂,就是佛的苦樂,而要為他“拔苦予樂”。所謂“眾生苦惱我苦惱,眾生安樂我安樂”,這就是“佛心”。

我們學佛念佛,首先要了解“佛心”的內容,因為只有體會佛心才能跟佛的心、佛的願相應;只要能夠了解阿彌陀佛的心與願,這樣的人已經不是六道輪迴的生死凡夫,而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

所以了解佛心、體會佛心,了解佛願、體會佛願,就能跟佛的願相應,這是學佛人的第一步。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學佛、念佛就成功了。

有關慈悲,上次曾約略談到吃素的問題。對於吃素,一般人也許覺得很平常,其實吃素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尤其是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講,吃素是必要的,這背後有很深廣的義趣。

學佛就是修行,修行首先從吃素開始。為什麼?原因很單純,修行人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果能夠吃素,天天都在消業障;如果沒有吃素,不僅業障不能消,反而是天天在造新的罪業、累積新的罪業。這樣一點一滴都會在未來給自己帶來“新殃”,也就是災禍與修行的障礙。

“為何吃素?”今天就以此為主題來和大家研討。以下分四點來講。

一、長養慈悲心;

二、實踐菩薩道;

三、不吃眾生肉、不吃父母肉;

四、不結眾生冤。

第一點,長養慈悲心

學佛就是要學習培養慈悲心,因為佛就是慈悲,展現為無我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可以說清淨、無我、平等的慈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因此,不僅學佛人,凡是有心追求真理,證悟真如實相的人,都必須要心存慈悲,而且實踐慈悲,在實踐慈悲的各種行事中,就屬“吃素”比較方便、容易,且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慈悲存之於心,是一種慈悲的愛心,但是如果沒有實踐出來也是空的、不實在的。菩薩所行之六度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再來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布施也必須要有條件,譬如我們有錢想要布施,但是對方若沒有這個需要,我們就不能以錢布施。或者對方貧困或受災難,需要金錢的援助、物質的援助或精神上的安慰,可是我們沒有錢,也缺乏物質,又不知怎么來安慰人,那也不能達到布施的目的。可是只要吃素,就具備了慈悲心的布施,布施什麼?布施動物的生命。想想看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進食,如果一天三餐所吃的都是素食的話,這當中就含有慈悲、護生、不造罪殃的內涵。所以也可說:修行從每一個人的三餐開始。

我們只要吃一餐素食,就等同是放生一次。本來它是將要被殺的,但因為我們不吃,它得以不被殺而活命。所以吃素一餐等於放生一次,慈悲一次;天天吃素,則天天放生,等同天天都在對眾生慈悲。

吃素就是放生,那素菜廳豈不就是放生場?所以素菜廳不管有賺錢、沒賺錢,功德都很大。

吃素困難嗎?其實那是習慣的問題,是一種感官的感覺,只是一個念頭轉變而已。大家可以先嘗試吃素一個星期,等一個星期過後,再聞到魚肉的味道、聞到五辛的味道,就會覺得奇臭難聞,當然就食不下咽了。

印光大師時代,有一位從官場退休的居士,他很有學問,也很果斷。他學佛之後,就發心吃素,全家人也都陪著他吃素。但自從全家吃素之後,八十一歲的老母親在飯桌上就只吃米飯,素菜一點也不吃,做兒子的看了心中難過,因此就寫信請教印光大師,要如何解決這個困擾。印光大師回信告訴他,母子是連心的,佛菩薩是有感應的,你就虔誠念佛,祈求佛消除你母親的業障,業障消了,自然就會吃素了。這位居士就照著做,天天念佛,並在佛前祈求,大概經過一個月左右,他的母親就開始歡喜吃素了。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講,想吃肉也是一種業障,有了智慧就能夠破除黑暗的業障;從另一角度來講,吃素不想吃肉的人,他的背後是有善根慧性的。

不過,如果身為家庭主婦,家裡的公婆、丈夫暫時還不願意吃素的話,也不要強硬要求,以免造成家庭的不和諧,給自己帶來修行上的障礙。在此情境下,還是要先“以和為貴”,自己虔誠念佛,求佛放光普照家人,消除家人的業障,業障消了,家人自然就願意吃素了。

吃素是慈悲心的表現,可是有的人雖然吃素,但還是性情古怪、脾氣暴躁、反應有時很激烈,常常與人對立;對動物愛護慈悲,不忍吃它的肉,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可是卻動不動對身旁的人發脾氣,給別人帶來苦惱,這是美中不足的。

我們都是凡夫,阿賴耶識田中有根本的貪、瞋、痴、慢、疑煩惱種子,展開來則有所謂一○八種煩惱,乃至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因此隨時有可能看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事,不能理性克制,便以語言、態度來衝撞他人,與他人產生了對立,沒有發覺到自己已經起了情緒、無明,還認為自己是理直氣壯。如果這樣的話,算是一個學佛修行慈悲吃素的好人嗎?

在團體當中,有些人能力比較強,做了很多護持團體的工作,但是性子急、脾氣大,看到不順眼的事,容易發火罵人。那么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怎樣呢?修行可以嚴謹,待人不必嚴苛;要求可以嚴格,態度不必嚴厲。要以和緩、寬容的心情,儘量保持“和為貴、忍為高”的原則。與人相處不可以用對立的態度,或者以不和善的語言來訓責他人,否則一定會造成彼此隔閡。在團體當中做事,面對大眾,這種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說:“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意思是說,修行必須要克服無量無邊的煩惱,不讓它起現行,這一念的關照、克服的心好像一個人,而我們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煩惱種子即是萬人──不過,無量無邊的煩惱種子豈止是萬人?也就是說,修行好像一個人跟百千萬個人打戰一樣。一人跟一人戰都不一定能勝利了,何況是一人與千人、萬人戰?的確如此。所以以聖道門來講,如果道心不夠堅定、守戒不夠嚴格、缺乏定力的話,一定會被環境所轉,也一定會被自己的情緒、煩惱種子拉著走。

因為了解自力修行的困難,知道解脫輪迴之重要,因此我們選擇淨土法門,以念佛為修行方法,以極樂為往生目標;在生活當中,首先就是吃素,然後依照宗風俗諦的內容處世為人。

這是第一點,長養慈悲心。

第二點,實踐菩薩道

菩薩道的定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的實踐就是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不殺生而護生,這是菩薩道的開端,進一步如果能夠損己以利人利物,那就是在實踐菩薩道了。修行人的觀念跟做法與世俗人是截然不同的,世俗人多是自我本位,自私自利,因此有一句話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我們現在既已進入修行的門檻了,就要將世俗的觀念倒轉過來──發心愿意損自己而利別人。

當然,我們是凡夫,也不能過於勉強、自苦自惱,我們不必高攀菩薩,去學菩薩的行誼,否則恐怕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不過也不能不了解這個道理,不能不嚮往那樣的境界。應該要知道、了解之後,然後隨緣隨分去實踐。就像宗風所講的:“凡事為對方構想,凡事肯吃虧、不計較。”

《觀無量壽經》說: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這一句話是淨土法門很關鍵性的經文。

《華嚴經》說:

諸佛以大悲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大悲就是大慈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可見佛心的內容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大慈大悲就是佛的本體。眾生都有佛性,所以眾生也都有大慈大悲的心性,只是被煩惱、習氣所蓋住,因此需要修學,就如禪宗神秀大師所講的:“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華嚴經》又說: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華果。

以一棵樹的成長存續來說,根最重要,如沒有根來吸收養分的話,枝幹樹葉就生長的不好,也不能開花結果。經文中的根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眾生,樹上的花果就是佛菩薩。也就是說,想要有好的花果,想要成就佛菩薩,就先要把根保護好,也就是要先以“大悲水”來利益眾生。這裡講的眾生是人、動物以及冥界,通通包含。只是我們現在是講吃素這個主題,所以主要是針對動物的慈悲。

第三點,不吃父母肉

有人或許會想:吃肉是吃動物肉,又不是吃人肉,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呢?其實吃肉就是人吃人,也就是在吃父母、六親的肉。為什麼?佛在《梵網經》就說: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也就是說,舉眼、放眼所看,天下所有男人都曾經是我們的父親,所有的女人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因為我們生生世世投胎轉世,出生一世為人,就有一對父母,百世為人就有百對父母;如果是轉生一恆河沙數,就有一恆河沙數的父母;百千萬個恆河沙數投生,就有百千萬個恆河沙數的父母。我們從曠劫輪迴到現在,父母就像百千恆河沙數那么多。

所以當人的時候,固然有人的父母,當動物的時候,也自然會有動物的父母,這樣加起來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佛陀在《心地觀經》也說:

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

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又以一首偈語說:

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這些經文都是真理,我們必須薰習、接納,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這樣吃素就會覺得是非常應該、非常必要的。對所有的人也就會以一種愛護、珍惜的心來對待他們。

儒家〈大同篇〉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些理念跟佛陀的觀念很接近。

不只是我們的父母才是我們的父母,對別人的父母也要看成是我們的父母來孝敬他;

不只是我們的兒女才是我們的兒女,對別人的兒女也要看成是自己的兒女來愛護他。

孟子也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個“老”字是動詞,“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老”字是名詞“父母、長輩”的意思。我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推廣這樣的孝心去孝敬別人的父母,把別人的父母也視同自己的父母來孝敬。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幼”字是動詞,“慈愛”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幼”字是名詞“子女、晚輩”的意思。我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推廣這樣的愛心去愛護別人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也視同自己的孩子來愛護。

“及”是“推己及人”的意思,這就是“忠恕之道”。我們盼望好事,想到別人也同樣盼望好事,所以也讓別人能夠擁有好的事情、好的未來。我們不希望壞事,想到別人也是同樣的心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就不會以負面的心思言行來回應對方,這就是同理心,就是菩薩道。

有情之物沒有不想追求快樂,沒有不想離開痛苦的。天下最尊貴的就是生命,世間最悲慘的就是殺生,現在它的生命要被殺了,它痛苦不痛苦?一定很痛苦、很怨恨。有一首詩就說:

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這一首詩字面看很平常,但是細細體會,真的令人怵目驚心。

千百年來一般人所吃的三餐,小小的一碗肉羹,背後冤深似海,含藏著很深重的怨恨跟不平,猶如大海那么深;世界上不斷地有戰爭、災難、瘟疫、暴戾之氣,都是從吃肉而來的。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但聽屠門夜半聲”,半夜的時候到屠宰場去聽聽裡面的聲音,就能夠了解了。

雞被殺的哭聲、鴨被殺的哭聲、豬被殺的哭聲、牛羊被殺的哭聲,那種悽慘的哭聲,一聲一聲的掙扎哀嚎,含藏著多深的痛苦、不平、不滿、怨恨,這種甚深的仇恨充塞在虛空中,生生世世一直流轉,等待機緣報復。因此這個末法時代,佛陀說是“劫濁”。所謂“劫濁”就是有種種的災難,顯現出來的就是暴戾之氣,會引起戰爭、斗亂。

如果人人能夠吃素的話,這些冤孽就會平息,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就會給社會帶來和諧,給世界帶來和平,給國家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既了解每一個人每一天三餐吃素,意義是那么的重大,關係是這么的切要,我們就應立即開始每天三餐都來吃素。

有一首偈說:

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這首偈是寒山大師說的典故。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喜事,大師有宿命通,正巧從門前經過,他一看,哎呀!這一家所謂的“喜事”真的是悲哀、痛苦、愚痴的喪事啊!為什麼呢?“孫子娶祖母”,這道理不難了解。往往阿嬤(祖母)對孫子都非常疼愛甚至執著,可是她已經老邁,無法看到孫子的成長,去世之後,只因對孫子的執著愛戀之心放不下,導致她出生為人有緣來遇到她的孫子時,因為對孫子很關心,因此就跟他結婚了。

“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席上所坐的這些親戚、朋友、貴賓,上輩子是牛、羊、雞、鴨來投胎轉世的;鍋內所煮的山珍海味,卻是前輩子我們的父母、丈夫、妻子、兒女六親投胎轉世,要來還他們業障的。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如果吃肉就是害了對方的生命,將來必定一報還一報,互討互還。

我們是凡夫只有肉眼,沒有天眼通,投胎隔世,前輩子的事也都忘記了,前輩子的親人即使這輩子相遇也不認識了。這都必須因為學佛,經過佛陀、善知識的教導才能了解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么一想,確實感到眾生真是愚痴,六道真是苦海,我們都常不斷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戲碼,現在扮結婚的戲,下輩子扮著被人殺、被人吃的戲。這輩子互相恩愛,下輩子互相怨恨,下下輩子互相報復……如此的循環不止、反覆輪迴,不斷上演著這種沒有好下場、悲苦的戲劇,這個戲台,我們也該歇息下台了。

我們將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比較看看:娑婆世界冤怨相報,你殺我、我殺你,我吃你、你吃我;而極樂世界是慈悲、智慧、清淨、自在、安樂,無量光、無量壽,那我們要選擇哪裡?當然要選擇極樂世界。

第四點,不結眾生怨

“不結眾生怨”跟前面“不吃父母肉”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

佛陀在《楞嚴經》就說: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

又說: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也就是說,這輩子當人,如果吃羊肉,下輩子就投胎作羊來給人吃,還這個債;如果吃豬肉、雞肉、鴨肉,也是同樣的因緣,必須還這個債,不可能躲得過。

這是以人跟動物的轉換來講的,但是往往因為人所造的惡業很多,通常下輩子都是先到地獄。地獄的痛苦果報當然比畜生道更嚴重,時間也非常漫長,果報受盡再轉世為人不曉得要多久了,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所以修行人如果能夠思地獄之苦,就能夠常思極樂之樂,也就能夠發願生極樂之心。

有一首偈子說:

持齋一日,天下殺生無我分;

債有誰知,披毛戴角古今還。

“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今天一天持齋吃素,這一天天下所有殺生的事都跟我沒有任何關係,就好像不在殺生的現場,就跟那個殺業沒有關係了。

“債有誰知”,討債還債從哪裡知道?有誰能夠知道呢?

“披毛戴角古今還”,戴角的都是禽獸、動物,它之所以會生為動物就是來還債的。因為它過去世有吃過這樣的動物,所以這一世就生為這樣的動物來償還。

任何宗教都講愛心,佛教講慈悲心,慈悲心的實踐就是從吃素開始。

耶教不認為吃素就是愛,因為他們的愛是只限於人類,對人是平等的愛,可是對動物不是,認為動物是上帝所創造,要給人管理、給人吃的。而且上帝也有規定,以羊來祭拜祂,同時也約定祂的百姓,肉可以吃,血不能吃。這樣的主張或許有他們背後的含義,但是他們的愛只局限於人類,顯現出來的自然是不圓滿,也不合乎邏輯的。

上一堂課“說愛”的主題講到“博愛──耶教的愛”,講到《舊約.利末記》上帝規定他的子民“不可報仇、不可埋怨,要愛人如己”之外,也引用《新約.馬可福音》第十二章:“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這段話可說是耶教的總綱,他們的教理可說是從這個總綱領所開展出來的。

這裡講到兩件事:

第一件,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他們的上帝。這是最大的戒律。

第二件,要愛人如己。

這裡講到“愛”,“愛上帝”還有“愛人”,往上要愛上帝,往下要愛所有的人,而且說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幾乎是把全身心性命都拋出來去愛上帝。這部分講得很好,與我們的淨土法門有相當一致的契應。就淨土信仰來說,我們要以怎樣的心歸命彌陀呢?借用他們的用語,也是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儘自身所有來歸命彌陀,這樣的歸命才是真正的歸命。

“歸命”,把我們的命,歸順、歸投於阿彌陀佛,豈不是等同這裡所講的“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彌陀、順彌陀、接受彌陀。阿彌陀佛的願就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把所有的眾生看成他自己,所以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那豈不是同時提示我們: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愛彌陀、順彌陀、恭敬彌陀之後,就要以佛心為己心,去愛眾生、恭敬眾生,不僅不帶給眾生苦惱,反而要給眾生帶來安樂。

所以宗風俗諦第一條就說:“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對彌陀恭敬信順”,這包含著無窮的愛在裡面,恭敬他、信受他、順從他、不違背他、保護他、愛護他。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可以說彌陀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有阿彌陀佛才有我們,沒有阿彌陀佛就沒有我們,只要有阿彌陀佛,也就有我們了。所以俗諦第一條首先就是對彌陀要恭敬、要信順,要絕對性地歸命。

“對他人恩慈體貼”,“恩慈”就是對一般人給予布施,給他帶來好處。但這還不算恩,要能夠給對我們不好的人、要殺害我們的人,帶來好處與利益,這才是恩惠中的恩惠。要做到這樣,就必須先儘量掏空自己。

“對自己謙卑柔和”,把別人看成在我們上面,我們是在他們下面,我們是來服事他、做的他傭人,所以要儘量讓他滿願,不讓他不平、不滿、生氣,要這樣的謙卑。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實踐慈悲,並且信佛、念佛,得生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