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語言是個哈哈鏡


時間:2018/2/15 作者:妙音居士

世親菩薩《大乘百法明門論》

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做。如是次第。

──《大正藏》第31冊,第855頁

講|學誠法師

那三寶地就跟其它地方又不一樣。出家的法師,就跟一般的社會上面的人不一樣。這種相就不一樣,依報的相也好,正報的相也好,那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心和心所對我們內在心相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所有的“戒、定、慧”、禮拜、念經、打坐等等,這些都是在我們內心當中,建立清淨莊嚴相,如果沒這些內容,我們相就建立不起來。

那心不相應行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就那天我們談到的“得”,這“得”它是一個什麼行相呢?它這很不好說的,也講不清楚。它這種概念,它不是具體的,它是抽象的,它是假設的。假設說我得了什麼?假設說失去什麼?那實際上面,雖然說“心不相應行法”是假設的,但是跟“心法”,跟“心所法”,跟“色法”都是有關聯的,有聯繫的,並且聯繫還是非常地緊密。那這些心相也好,抽象的概念也好,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所以就要去了解。佛教講惑業苦,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感果、受報。所有的這些都是自作自受——自己造作,自己受報,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造作,自己受報。

能”跟“所”也都是我們自己的,但是我們常常會認為說,“能”跟“所”是主觀跟客觀。這個客觀在我們主觀上頭的反映,也就是說,“能”是我們自己,“所”也是我們自己。能變的是我們的心,所變的也是我們心上面所變出來的東西。也就是這個心就猶如鏡子一樣,你鏡子上面所顯現出來的形象,好不好?都是跟你這個鏡子有關係。你鏡子非常地明亮,他現出來的境界就非常地分明,非常地清楚;鏡子模模糊糊,你外在的境界再清晰,鏡子裡頭的境界也依然是模糊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外在沒有善惡,善惡是在我們自己的心。反過來說,外在如果是一個窮凶極惡的人,我們以慈悲心、以善良的心來對待,我們也會變成善法;外在如果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非常有修行的人,那我們對他觀過的話,我們也變成惡法。這就是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跟我們的心的分別是有關係的。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夠體悟到他的真如,在一切的法上都能夠體會到一真法界。我們都是需要這樣子去認識我們的本心,如果從外在方面去分辯事物的差別相,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是有為法,是世間的善惡、世間的是非、世間的得失、世間的迷惑,那跟佛法沒有關係,佛法不是這么來看待的。

這就是說,世俗社會的名言體系是什麼?我們佛教的名言體系是什麼?不能搞混淆。如果把世俗的名言體系當成是佛教的,這個問題就很大。而且說把我們佛教的名言體系用到世俗社會上面去,一樣也不行。因為我們到廟裡頭主要的目的是修道,所以我們的動機、目的、心態是這樣的一些心態,這樣的一種目的。那世間上面的人不是為了要修道,人家為了要生活,為了要工作,為了要發展事業,他所追求的東西都是有為法方面的成就,物質方面的成就。它不一樣的,目標不一樣,方向不一樣。

但是我們常常會把名言當成是實有的。不知道名言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看到真如,證到真如。把名言當成實有,這是很可怕,又是另外一種執著。也就是把文字當成是佛法,把佛經上面的概念當成是真如,當成是法性,當成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沒有真正了解到說,這些名言也是假名安立的,要讓我們悟到無我,要讓我們悟到我們自己的本性,要讓我們體會到真如,這才是對的。我們自己的心是一個生滅的心,是一個虛妄的心。本來我們以生滅心、虛妄心來看肯定就是錯的,就是你看的佛經也是錯的,在分別嘛,怎么樣是對呢?它是要聞思修,思維修才是對的,要真正根據佛經,根據善知識的教授原話,原原本本聽聞,準確無誤,然後去觀想,然後去思維,它才不會錯。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我們聽到一句佛經的名詞,用種種世間的名言的體系去演繹,就是自己隨便去解釋一通。這個佛經的名詞,這個法相和我們自己下面的解釋是了不相干的,也就是法相目的是讓我們要看到諸法的實相,那么我們如果不會在這個法相上起觀照、來通達,只有離實相越來越遠。

學誠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三講第2節

講於北京龍泉寺德塵居

2009年6月11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