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4/11

第641經(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本經敘述阿育王晚年的一些布施行為,以及孔雀王朝的末代國王破壞佛法的事跡。

關於阿育王晚年的一些事跡,史書記載得比較詳細。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阿育王晚年似乎犯了一些政治上的錯誤,比如說在治國方面顯得過於柔和,最終導致了大臣們的擅權;從崇佛方面講,他似乎犯了與梁武帝相似的錯誤,即對於行布施方面,似乎有些過頭,結果使國家的財庫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當然,如果單從佛教方面看,這畢竟是好事情,起碼對於倡導佛教的進一步發揚光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正面作用。

在本經中,重點突出兩件事:一是阿育王晚年,仍不遺餘力地進行布施活動,直到只剩下最後的半顆阿摩勒果;二是孔雀王朝的末代國王們,對佛教似乎逐漸失去了信心,開始從崇佛而走向滅寺害僧。首先說第一件事。

阿育王晚年的時候對於寺院大行布施,自比佛陀時代的「給孤獨長者」。他認為一個普通的長者尚能「以億千金」布施佛與眾比丘,「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說明他在布施方面,很想超越他的前輩給孤獨長者。早期布施無外乎四食供養,所謂衣食臥具與醫藥,阿育王一方面「起八萬四千佛塔」,更於「彼諸塔中復施百千金」,以金銀貨幣直接對寺僧進行供養,這個與早期的四食供養已有了較大的差別。比如說他曾作「五歲大會」,以「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僧眾中」,對所有凡聖比丘,皆給予了普同供養。不僅如此,阿育王為了行布施,竟連「夫人、婇女、太子、大臣」都一併布施給了聖僧,然後用「四十億金還復贖取」。這種贖身法實際上就是變相的布施金銀,使我們不由地想起了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的歷史鬧劇。種種變著法兒的布施,阿育王最後「用九十六億千金」,離他的諾言「百億千金」還差四億千金。此時,阿育王身染重病,自知不久於人世。他開始發愁,「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午金作功德,今原不得滿足,便就後世時,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於是阿育王便「辦諸珍寶,送於雞雀寺中」,準備完成他的最後心愿。

結果這種願意遭到了一位王族的阻撓,這位王族就是太子法益的兒子(也就是阿育王的孫子),名叫三波提。他對太子父親說:「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舍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盡也。」可以說到了阿育王的晚年,國庫已嚴重虧空,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太子法益認為言之有理,便下令典藏者,「勿復出與大王用之」,說明阿育王對財產的處分權,已經受到了嚴重製約。此時,國王由於病入膏肓,說話已經不那麼好使了。

阿育王「自知索諸物不復能得」,於是將「所食金器送於寺中」,結果金器換銀器,銀器換銅器,銅器換瓦器。弄到最後,阿育王手中只剩下半顆阿摩勒果(類似於胡桃)的支配權。他手中拿著此半顆阿摩勒果,對身旁的侍者說:「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雞雀寺中,作我意……無有財寶布施眾僧,於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羅蜜,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為了使大眾能普獲供養,該寺將果子研磨成粉,「著石榴羹中」,最終使得「眾僧一切皆得周遍」。

再說第二件事。阿育王逝世後,他的兒孫們(法益、三波提)還是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於佛教,並將阿育王生前未如願的「四億諸金」,悉數送往寺中。到阿育王后的大約第七世國王時,這位國王名叫「沸沙蜜多羅」。這位新國王在政治上很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他遍問群臣:「我當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於世?」也就是說他想做一位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君。大臣們當然舉出他的先祖阿育王,因為阿育王在世時「造立八萬四千如來塔,復興種種供養」,連沸沙蜜多羅也不得不承認:「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餘事。」正路沒法走,只能走「曲線」,有位惡臣給他出了一個陰招,那就是:世間無外乎兩種人可以名垂千古,即大善和大惡。大善人肯定是當不成了,那麼當個大惡人,做一回千古罪人,那總可以吧?怎麼辦呢?阿育王在世時造八萬四千塔,「王今當行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當然,作為一國之君,總不會糊塗到這等地步!但我們沒有必要去考證歷史,經典中既然如此記載,我們就認為真的如此罷。

國王呼諸比丘來,問道:「使我壞塔為善?壞僧房為善?」比丘們的回答是「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寧壞僧房,勿壞佛塔。」結果國王惱怒不已,「殺害比丘,及壞塔寺」,最後竟舉國下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釋子頭來者,賞之千金。」如此一來,比丘們如過街老鼠,到了人人喊打喊殺的地步。在那種情境下,用「白色恐怖」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佛教在摩竭陀國的最後命運,自然是逐漸式微,不得已向周邊國度發展,並在內憂外患之下,最終退出了古印度的歷史舞台。當然,隨著佛教的衰落,孔雀王朝也走到了它生命的盡頭,至公元前187年,最終被一個新的王朝——巽伽王朝所替代。(2月10日)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