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李明華:學佛者的人生態度


時間:2011/12/16 作者:明華居士

明海大和尚 : 大家這幾天很辛苦,但也很勇猛精進,能夠堅持參加我們的每一個活動,這種精神正是學佛所需要的。今天下午要討論的題目是《學佛者的人生態度》。近代的太虛大師有一首影響深遠的詩偈 : 「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成即佛成」,這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精神。我們這次夏令營的主題——安住在責任與義務中,就是從這句話的精神中引申而來的。佛教徒要把佛法落實到生活里,落實到工作、做人之中,而不是當成逃避現實的工具。今天下午要為我們做報告的是來自北京的李明華居士,李居士是我們夏令營的老營員,從第二屆開始參加夏令營,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做義工,為大家服務。現在他在首都一所高校任教,是博士生導師。他的工作和人品,人生的境界,以及在學佛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績,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分享他學佛的心得。

李居士 : 從十多年前做夏令營的營員開始,每期夏令營,只要有機會,我都儘量爭取來。說是來服務,其實更多的是想分享我們夏令營的成果。我一直受益於夏令營,所以總是想以一種報恩的態度來做點什麼。

我先談一談對人生對佛法的一點看法,一點認識。人生要面對很多事情,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有一個目標,然後針對這個目標會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方案,再按照方案來制定實施的細則。這樣才能把一個事情做好。人生也有自己的目標,雖然這個目標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地被調整,但是確立目標是很重要的,同時也需要一些實施的辦法和細則。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目標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我沒有達到那個境界,所以描述起來很難。為什麼說不好描述呢 ? 可以給大家講個故事,有一天一隻烏龜和一條魚聊了起來,烏龜對魚說:「我剛從陸地散步回來。」魚很好奇,就問 : 「陸地是什麼樣子的?」「陸地啊,很堅實的,可以在上面走路。」魚想:「它一定跟我們一樣,可以在裡面游。」烏龜看魚想錯了,就指一指海底說,「陸地就是這麼硬,可以在上面走路。」魚又想:「喔!陸地是這樣的,可以在上面飄起來,可以游泳。」烏龜忙又拍一拍礁石說,「陸地是這個樣的,不是你說的那樣。」魚恍然大悟:「原來陸地就像礁石似的,可以圍著它轉。」你們看看,烏龜要用魚的語言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世界,是很困難的,它只能打一些比方,但是魚還是無法理解那些不能體驗的經歷,比如說,走路對魚來說就是永遠無法理解的體驗。

在這個娑婆世界裡,我們想理解佛陀用我們的語言描繪的另一個世界,也是不容易的。這需要用心去理解。境界很難描述,所以佛陀就打了很多比喻,但是我們又很容易地陷入到這些比喻的表相上,而失去了它的真意。為了避免我們停滯在文字的表面,帶領我們通達解脫的真諦,佛陀和歷代的祖師們就介紹了很多種具體的修行方法,有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比如禪宗就教我們參話頭。我們有一些同學喜歡窮根究底,愛問問題,你說烏龜散步去了,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跟我在海里游泳一樣呢?禪宗就利用這種好奇心來培養「疑情」。像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問題,「生我之前我是誰,生我之時誰是我?」什麼是我?我是誰?這是我的胳膊,可是胳膊並不是我。我的耳朵,我的腦袋,我的身體,都不是我,那我在哪?在不斷參究的過程中,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境界,乃至開悟。這是禪宗的一種實施方案。像淨土宗,念阿彌陀佛,通過不停地念誦佛號的方法能幫助很多人達到一心不亂。密宗的持咒、加行以及其他修行方法,都是為實現解脫的目的而施行的方案。

可是往往我們很多的人,老是懷疑這有用嗎,能達到那個境界嗎?對這個方法沒信心,就沒實踐。事實上,實踐和不實踐是不一樣的。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你教小孩子怎麼解數學題,總要讓他做一些練習。這時候小孩子告訴你,這個練習我懂了,不用再做習題了。可是你還是要讓他做。為什麼呢?因為在解題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困難,問題的結果到底是怎麼樣的,他並不清楚。只有親自把這道題解完了,對問題的理解才會細緻深入。那麼,我們在佛法中的實踐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地持久地練習,我們才能對佛陀的教導有深入的體會,對那些還似懂非懂的境界有些直覺的把握。

在這個時代,我個人的體會,學佛最重要的收穫來自於身體力行地去實踐。我們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也不是有大福德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據經文上說,能聽聞佛法,是多生累劫的因緣。可能當年我們也曾親耳聽佛陀講過法,但是直到今天,還是這樣迷惑。所以期望像祖師一樣,聽到一句偈子或舉手投足之間就有所契入是不太現實的。當年佛陀只是給我們播下了種子,現在還是要身體力行的去做。怎麼樣去做呢?老和尚倡導的生活禪,就是一個契合時代特點的實踐佛法的一種 實施細則 。生活禪的一個主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就是獲得生命的智慧,奉獻人生就是為他人無私地服務,以大乘佛教的精神去奉獻自己。實踐生活禪,按我的體會,真是應當象老和尚教導的那樣,一方面觀照當下,觀照每一個念頭;另一方面每天早晨念誦《普賢行願品》,晚上念誦《金剛經》。堅持下來,就會有所收穫。

很多人會想,從小到大念了無數的課文,也沒得到什麼,所以這個經也不必讀了。這裡談談我的經驗和體會。我不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從小比較聽話,也可以說很教條,長輩們說的,我就認真去做。比如背一篇課文吧,課文很長,不容易背下來。但 念一百遍 我能做到,那麼我就念一百遍,如果還是沒有背下來,那就念它二百遍,結果發現,在做的過程中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穫。可以說從小到大,無論是在世間,還是在佛法中,我所得到的利益都和這種認真教條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堅持念誦經文,可能從表面上看不到有什麼作用,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你所得到的利益,是真實不虛的。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陀曾講過一個比喻,聽聞佛法的機會就好比一頭盲龜一千年從海底浮到水面一次 , 這時正好遇到一塊在海中漂浮的木板,木板上面有一個洞,盲龜的頭恰巧從洞裡伸出來。這個有多麼難。而聽聞佛法以後,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修持的路,就更難了。找到了這條路,深信不疑地走下去,是難上加難。那麼多人比我聰明,可是他們沒有去走這條路,我覺得很可惜。

修習生活禪,很多人開始的時候都需要念誦。像老和尚說的,晚上念《金剛經》,可以獲得智慧,可以很清醒地觀察到我們這一天做了什麼,做得怎麼樣;早晨念《普賢菩薩行願品》,就可以知道這一天應該怎麼做。這樣下來一方面給自己帶來了智慧的啟迪,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我們的定力。

見地和修證是相輔相成的。沒有證悟到那一步,見地是很難究竟的。同樣沒有見地的指導,證悟也是空中樓閣。所以為什麼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因為我們在奉獻當中能夠更好的覺悟。佛經上還有一個故事:有兄弟兩人住在一條大河的某岸,一天弟弟看見哥哥愁眉不展,就問他怎麼了。大哥說,「你看到河的對岸多麼美麗富饒,我想過去。」弟弟很支持。可是哥哥卻不會划船。弟弟說,「那好辦,我會划船,我送你過去。」然後弟弟就駕船送哥哥過河。風浪很大,弟弟划船很吃力,但是他想,千辛萬苦也要把大哥送過去,讓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最後他們終於到了彼岸。哥哥到達了理想中的樂土,弟弟突然發現自己也到了樂土。這個故事很難翻譯,音譯過來就叫波羅蜜。本來弟弟明明是要渡人的,但同時他自己也得渡了。徹底的覺悟在最初是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一面要覺悟自己的人生,一面要奉獻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按照佛陀的教導,按照祖師的教導,身體力行地,盡最大的力量去奉獻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就能獲得智慧。

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再談一些自己的體會:第一是對佛法的認識,第二是我們應該了知世界的規律,第三談一點具體的人生態度。認識佛法,了知規律,首先要了解因果,深信因果是很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以及怎樣去做。其次我們要體會生命的無常,生命苦的本質,這樣才能發起了脫生死的願望。可是真能時時刻刻這樣去觀察和思考是很難的。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子很漂亮,但是很少會想到有一天她也會老,會長皺紋,生命結束的時候,她的遺體也會冷冰凍的,會腐爛。平時我們很少將死亡與自己聯繫起來,仿佛那是很遙遠的事情。法國人薩特講,「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對死亡的覺醒會讓人產生許多深刻的思考。佛陀已經把人生許多的規律都告訴我們了,比如說無常、四聖諦、八正道,我們要認真地去學習。

人們一般會經歷這麼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超越了繁忙的世俗生活之後,發現世界不是自己理想的世界。當然也有人覺得這個世界特別好,不苦。但是有些人在經過深刻的思考以後,會發現我們面臨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難。然後他會去尋找一些解決辦法,去尋找一個也許是記憶中的世界,也許是想像中的世界。我想,這個世界可能就是當年佛陀祖師們給我們種下的那顆菩提種子。我們在經歷了沉淪和痛苦後,在彷徨之中,又在內心中尋找它的慰藉和指引。

第二個階段,開始認識到我們在這個世界都是匆匆的過客,生命中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我們的,比如說財富、身體。死亡來臨的時候,這一切都無法帶走。即便是年輕的時候,身體也會出賣我們。舉個例子,我們興高采烈地打算去行腳,想實踐一下古德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作略,結果到了路上還是發現很累,堅持不住就打道回府了,根本不是開始那種豪氣乾雲的情懷。怎麼會這樣呢?就是說我們自己一切都作不了主,自己說了不能算數。這個時候,就不再貪戀世間的東西了,貪戀了也沒有用。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太子,但是他棄位出家,因為他了知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自己把握不住的。這一步,很多人只要深刻地思考,都能領悟到。這是第二個階段,經歷了這個階段,人們就能稍稍放下一些了。這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經過比較,覺得這個不夠好,要去找更好的東西,是簡單的放下。下一個階段就是上路。就是怎麼樣來解決這個生命問題。我們的祖師們、法師們天天給大家講的就是怎麼上路。

在這個階段中,還有一些人的理解發生了偏差,把無常誤解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把放下一切呢,理解為是要對世間的任何事情都不聞不問,整天坐在那裡,只想著自己該怎麼解脫。當然能夠思考這些問題也很好,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而且,只顧自己,也無法達到解脫的目的。老和尚告訴我們,這個時候就是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它就是指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世間的生活。其中關鍵的環節有兩個,第一,就是要有悲心。第二,就是要有智慧。我們要通過持戒,通過布施和忍辱來對治貪嗔痴的煩惱,以菩薩的六度法門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培養定力,從而證得究竟的智慧。

那麼應該如何對待我們的人生呢?我個人認為,就是要不斷地學習。我這裡所說的學習不是指上大學,而是指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識境界。在我看來,學習有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能提升自己的境界;第二個就是獲得生活的能力。西方有兩種素質教育的觀點,一種認為人的能力是潛在的,教育只是把這些潛能開發出來,所以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對小孩就比較放任,使他的天性能自然流露,這在過去是比較流行的;另一種觀點是從我們東方傳統的教育觀念中總結出來的,認為人的能力、認識、思想和各種行為的方式是可以培養的,是可以教化的。古代文明中有很多寶藏,如果我們能把它們開發出來,深入地去學習,就如同和歷史上的偉人們在交流。人類為什麼能比其他的動物更高明些呢?就是他可以通過學習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獲得長期歷史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從而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從前一種教育中,我們能培養出創造的能力。創造性可能會帶來財富,會帶來新的技術。可是如果想要獲得人生的一些真諦,了解怎麼樣才能幸福,則主要是靠後一種方式的育化了。人的財富和才能,不一定能給他帶來幸福,有時候反而容易把一個人的我執培養起來,這與獲得幸福獲得解脫的境界是背道而弛的。所以我說,獲得幸福的能力主要靠後一種教育方式。從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不斷地超越世俗的局限和執取,就能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這也是學習的真正內涵和意義。

當有了一定的智慧,我們就會發現一些固有的價值觀念是沒有意義的。比如講,人常常要表現得很勇敢,但是深入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勇敢是在一定情況下才需要的。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為國王訓練鬥雞,過了十天,國王問他訓好了沒有,他說沒有。國王說,你怎麼知道它沒訓練好呢?他說,這隻雞看了其他的雞,總要狠狠的去啄一口。又過了十天,雞還是沒有訓好,但是見了別的雞不去狠狠地啄一口了,只是瞪上一眼。又過了二十天,他興高采烈地跑來告訴國王,說這隻雞訓好了。何以見得呢?原來再高大的龐然大物從它身邊走過,它連看都不看一眼了。這是為什麼呢?只有恐懼的時候才需要勇敢,當無所畏懼時,就不必擺出勇猛的姿態了,反而會表現得悠閒自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有時候是因為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做出很自信的樣子來給人家看。

在娑婆世界有很多苦,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解決苦的辦法,所以整天生活在一種潛在的恐懼中,身心不能自在。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要真的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按照佛法的各個法門,認準一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我們就會認識到很多煩惱來自於執取錯誤的觀念。當然面對和解決人生的難題時,還要有一些基本的素質,其中意志力是很重要的。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磨練自己的意志。我上學的時候堅持冬泳,在露天游泳池砸開冰,每天去下水。那個時候就有點磨練自己,征服自己的味道,也有點勇敢的意思。因為有些恐懼,所以要勇敢一點。追尋解脫的路,自己要能夠看住自己,如果自己都管不了自己,那就離解脫更遠一點了。

剛才提到自己從小比較聽話,我所說的聽話,不是出於禮貌象徵性地聽聽。人家比我聰明,說的話有道理,我都會認真地去做。這樣有很多地方就有所得,但有些地方也會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我就在找,找來找去,十多年前,有一個機會就到了柏林寺。在這之前也看到一些佛法的書,從書中看到了一種光明。到了這裡,發現老和尚非常地慈悲。一開始我覺得,出家的師父們高不可攀,是人天的師表,後來漸漸地發現他有些想法跟我也差不多,也和我一樣是普通的人,但是他能很堅定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我就想人家這麼做肯定有人家的道理。後來就試著在這裡乾一點活,當年普光明殿長廊里的那些燈我就曾經安裝過。也常常親近老和尚,他老人家就教我要活在當下,每天念念《金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開始我覺得自己挺聰明,認為不念經也能達到那個境界。禪宗不是一切都空的嘛,我當年也以為可以投機取巧。但是碰巧我還是比較聽話的,發現那樣不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按老和尚說的試試吧。結果發現我們最大的困難,就是缺少定力和智慧。沒有定力談不上智慧。大家肯定都有體會,小的時侯你跟同學比,不如他們風光,打也打不過人家,玩也玩不過人家,那怎麼辦?沒辦法,我就聽話,好好念書唄!實際上相對來說,我們就是比較有定力。有的法師建議我,每天打打坐試試。我這個人不是比較教條嗎,每天就坐兩個鐘頭,坐了大概不到三年。打坐的過程中才明白,為什麼祖師說心生萬物,一切山河大地都是虛幻的,細節就不去說了,因為有些東西是自己的體驗。

在生活中的難題,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得失心,和人家比起來,是不是自己吃虧了?通過了解因果,就能逐步消除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現在受到的苦報,是因為過去生中造做的惡業,也就是過去有事情做得不妥不對;現在得到的福報呢,就是過去生善業的結果。「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另一種難處,就是你的付出不被理解。遇到這樣的事情怎麼辦呢?我覺得如果有足夠的悲心,就不會抱怨。相信他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姐妹,是過去生中對我們有恩的人,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同時慈悲心有了,還要有智慧。比如說我們明明是在幫助一個人,他卻不理解,反而怨恨我們、損害我們。這個時候就需要智慧,要看看有什麼辦法既可以幫他,又可以不讓他起煩惱。智慧不夠怎麼辦呢?就要好好去修行,把智慧修出來,這樣做事情就會圓滿一些。儘量讓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行為,對大家能產生好的影響,走向解脫的影響。按照因果的原則,隨緣盡力地去做就可以了。還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我們往往有耐心幫助一些關係疏遠的人,但對自己的親人,特別好的朋友卻沒有足夠的耐心,總覺得他是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怎麼能這麼做呢?這個時候也是悲心和智慧不夠,只要我們的心變了,世界就變了。

人難免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遇到跟自己想像不一樣的事情,這正好是修行的時候。我舉個例子,幾年以前,那個時候我常常以為自己的定力還可以。有一次評職稱,當時我的成果在申報的人當中最多,有 200 多萬字,排在第一,第二名是 60 多萬字,其餘的只有10 萬字。我並不是說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當時的名額不止一個,所以我就覺得自己可能會通過,感覺水平還可以。投票之後,有人就打電話來,說我沒通過,只差一票。因為在此之前有過思想準備,覺得過不過無所謂,都是身外之物,就說那沒關係。後來他又接著講,在投票之前所有的評審收到一封匿名信,說你怎麼不好怎麼不好。當時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清清楚楚覺得,自己的心動了,當下煩惱就生起來了。當時就在想,不是說安住當下嗎,發菩提心嗎,要放下要放下。過了十分鐘,才把心定下來,定下來後的感覺就非常不同。我很清楚那個人為什麼要寫匿名信,如果我是他,我也不能保證自己不寫。因為如果是我評上了,他會覺得利益損失太大了。慢慢地很同情他了,只不過還沒有能力幫助他,智慧還不夠。當天另一個名牌大學的負責人跑來,坐了四個小時挖我,讓我過去工作,給房子給什麼的,但是當時心確實不動了。大家別誤會,我的水平不高,經常會動心,不是只動了這一次。舉這個例子是說,人恰恰就要在這些時候觀照自己,因為這些都是有因果的,業報早一點受完了就好了。所以那件事之後,我一直都很順利。真的安住在當下,你的心就變了,世界也就變了。

回答提問:

營員問:您是博士生導師,在事業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請問您是怎麼樣把工作和學佛很好地結合起來的?

李居士答: 我認為一切都是由因緣而生的,能夠做一個博士生導師這是一種因緣。一方面工作是個飯碗,這不是我終身的事業。另一方面,學佛、追求解脫是最終的歸宿,這是要為之去努力一生的事情。

最初我做的行業跟保險有關。當時也是為了找一碗飯,另一方面又想跟學佛稍微有一點聯繫,保險、保障能夠減少人們的投機和僥倖心理,似乎和學佛有一點聯繫,當然這很牽強。在做世間的事業時,我盡力按照佛陀的教導,讓自己所做的事所說的話能淨化身邊的一片空間,使得社會更接近理想中的世界。我在專業的領域不夠優秀,投入也不多,只不過由於各種因緣,碰巧多年以前用功的專業是幾年後社會比較需要的,就一步步把我推到這裡。能做博士生導師不是說我比人家優秀,只是自己的學科碰巧是急需發展的。這個學科叫精算,我們在努力做這項工作的時候,剛好它是可以評價的。評價標準是一個精算師的國際考試,結果我們的每一批學生在每一次考試中都考出了世界最好的水平,比第二名要高很多。所以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因緣。我確實覺得自己的心變了,是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想為這個國家為社會努力做點什麼,那些學生也很高興有這麼個機會,他們就很拚命。我們的學生沒有暑假,寒假也只能回家不超過一個星期,他們很優秀,又這麼勤奮,自然就出類拔萃了。

某營員: 李老師您好,你在學佛的路上遇到過阻力嗎,你是怎麼對待這些阻力的。

李居士:阻力不是沒有,只不過在覺悟的這條路上,相對來說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人有時候發現世界真的很苦,認識世界的苦以後,他整個的世界觀價值觀就發生了變化。過去經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吃素,我就會想起一件事情。大概十年前,我的一個朋友做了一本書,叫《舊中國大博覽》,我負責編輯這本書的圖片。舊中國是指從 1900 年到 1949 年這段時間。當時我就接觸了一些日本侵華時代的圖片,有很多就像是地獄的場景,那絕對就是地獄。如果講日本人為了安全,要建立無人村,我理解;不是說這樣做對,而是能按他的邏輯推斷出他的做法。如果是因為戰爭狀況下沒有糧食,要吃人;如果是因為他的士兵都是俗人,常年在外,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包括強姦,這些事情當然不對,但是也能做出推斷。但是我發現原因並不是這些,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取樂。比如說殺人比賽,兩個人看誰先殺到一百。兩個人分頭走了,三天以後回來,一個人殺了 105 ,一個人殺了107 ,不分勝負,然後再去。原來我還以為這些情況是一些記者或是什麼人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來的,結果發現根本不是,是那些日本人自己拍下來做紀念的,還有很多殘酷的事情我就不說了。

今天我們要活得尊嚴,穿一件衣服也要漂亮一點的,但是那個時候人不僅受折磨,連自己死亡的方式都不能選擇。想到這些我就覺得,今天很多所謂的困難阻力,相對來說就微不足道了。我想,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中,日本人也不會這麼幹,但是在戰爭狀態下,他就得到一種認同,沒有覺得這是錯的。如果我帶領一批人馬要去打日本,自己也不到二十歲,會不會這麼幹呢?這麼一想,我就覺得很可怕,沒有把握說自己一定不這麼做。後來就想起小時候,有些小孩打一隻貓,另外一些小孩為了表示勇敢,為了表示不自卑,也去踹一腳,我很慚愧,也踹過。這麼一想的話,我發現這不是哪一個民族的悲劇,而是整個人類的悲劇。生命已經很卑微了,為什麼還要剝奪動物生存的權利呢?從那以後就不忍心吃肉了。如果說吃一塊肉有意義,我可以去吃,比方說吃肉能救一個人的命,我可以克制自己去吃下去。就像吃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一樣,不是做不到,但是因為沒有意義,就不會這麼去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