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淨修捷要報恩談(第1集)


時間:2014/11/1 作者:果林果梅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真實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這個序。《淨修捷要》,一開始這篇就是序,也叫做《五念簡課》,天親菩薩是五念法門,這《淨修捷要》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就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的功課,這有兩個名字。現在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總之,圓瑛法師講《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我這第三次也跟前兩次一比,因為咱這老本子裡頭也有一些記錄,這一比之下,覺得老的裡頭,上一次談得很不足,認識很不夠,所以就感佛之恩,所以現在我們今天談的名稱就叫「淨修捷要報恩談」。這些談話是因為知道有恩,感恩、報恩,這麼來談的。這個序裡頭,我們不全部把序統統的介紹完,我們側它重要的部分。

這一上來它就說:「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是難信,所以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佛的教法稱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裡面,親自去探討,要入大海,不是在岸邊上呆呆的。你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不知道怎麼能夠可以入、可以度,怎麼樣可以,它的邊有多廣大無邊,這種就不知道了。雖然《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你要學教那最高峰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最後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法師一直到處講經,到處講經,講到後來講到《華嚴經》,講到這個地方,他就歸淨土了。最高的經典是《華嚴經》,但是《華嚴經》最後最後就是十大願王,都勸眾生一起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就是說現在法師就是個例子,從十大願王也把他導歸極樂了,知道了,他就是這樣,教海裡面。他也說教海算沙很難得出來,你光是研究教,教海算沙,大教海中去算有多少沙子,你是算不清楚的,不知道歸宿。雖然《華嚴經》是這樣有給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五念做為法門。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讚嘆,三是作願,四是觀察,五是回向。所以凡是能修這五念的必定往生,天親菩薩以這五念做為門。一個指了歸宿,一個指了這個門,有門就有門可入,把門告訴大家了。

可是「末法淺學」,現在到了末法,佛滅度已經是兩千多年了,按真正佛曆來計算是三千年了。現在大家所通說的是二千幾百年,那是按印度的那個貝葉經文那個點數出來的。它結集一次一年結集一次點個點,數點數出二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外國統治,經過很多戰亂,你打,吞了我,我吞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點?不一定,點的點那部分是不是有損失?也不一定。所以它這個好像是很證據確鑿,實在是有很大的問號。在中國這三千多年怎麼來?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當時那個年代一折合,折合佛出生的時候,是咱們周朝什麼什麼年、什麼什麼年,中國就用天干地支、甲子丙丁這麼排下來,永遠沒有錯的。自古以來,那個時候折合是對的,到現在應該還是對的。中國那時候折合講佛的出世到現在是三千年了,大家流行是二千五百多年,按著那個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過去結集,後來就是再把它翻一翻,曬一曬,做為一次工作,點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這個點兒數的結果。

現在是到了末法,正法佛在世五百多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因此有很多人說法就要完了,法完不了,剛過一千年,一千多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但是到了末法,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根機愈來愈差。這個時代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個淺學,你所學的很淺,你還是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就是說有很多自稱為淨土宗,甚至於法師,實際上也都沒有深入。怎麼才能深入?「必須熟讀大經」。現在的法師有幾位是熟讀大經?很少,這很稀有!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很讚嘆,因為在倡導。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你才能夠略略的明白一點淨土法門的綱要,它的綱領,它的重要之點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義。這樣只是略,熟讀大經只是略明。

可是現在修淨業的人怎麼樣?「大率僅持小本」,一般只知道念《阿彌陀經》,不知道念《無量壽經》。至於小本,小本裡頭就只誦,現在大家所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那時候南北分,鳩摩羅什在北邊,它叫姚秦,國號叫秦;不是秦始皇那個秦,六朝時候的秦,姚秦。讀《秦譯》就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本子,大本不念,只念小本,而小本只念鳩摩羅什翻譯的這本。現在不但大家不知道念,連名字都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玄奘大師他是很聰明,他從印度回來時候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鳩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他已經知道,他又翻了,一部是《金剛經》,《金剛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為《能斷金剛經》;還有就是《阿彌陀經》,他又翻譯了。所以他要翻譯的話,就是說他所翻譯的本子有重要的補充。但現在大家關於《阿彌陀經》,修淨土的人只知道念鳩摩羅什這一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能夠持《唐譯》,在淨業裡頭能夠不僅僅持《秦譯》,而且能夠持誦《唐譯》,讀誦玄奘所翻譯的本子,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不容易遇到。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看起來、說起來說是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所以修淨土就是要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你有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現在修淨業者,號稱是念淨土宗的人,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切、迫切這樣發願的很少。信願不深,而想要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那就難了。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你念得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你現在理解得太少,你沒有能發起真正的,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了。

在庚辰的那年,病中就發願,夏老他自己發了一個很大的願,要更恭敬的來結集各種經裡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就是夏老師的淨土宗的特殊不同之處,就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副以祖意,把祖師的意也結合進來了。所以現在大家都是說:你們一學一念淨土,一搞禪就是務外了,就是不專了。這也有必要,因為末法眾生根器是差,你一門還學不好,你再多加一門就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不讓你學淨土的人,你不許去碰一碰禪宗,那就不會有人有禪有淨土了,那沒有人有禪有淨土就沒有戴角虎了。沒有戴角虎,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因此夏老師這些就是我們要注意的的地方。

所以在各種大家都有說法,都有原則。我們對於印光法師我們沒有一點輕慢之意,但這點跟夏老師相較兩人有點不同,但是印光法師本人對於禪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對於蕅益的讚嘆。他說:那是佛再作註解,也不能超過蕅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是大祖師的話,我們是很尊敬、很讚嘆。但是對於禪這方面說跟夏老師的態度這裡有點出入。夏老師明白就說,我這裡頭,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禪宗的這些風格、一些精神融會在一起了。祖師意,這是禪的術語,什麼是祖師意,什麼是西來意?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在《淨修捷要》裡面。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理解淨土宗各種經典的許多精華,而且禪宗的祖師意也在裡頭,因為結集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是大家很應當留心的。

做為一個簡單的課,你看我們就三十二拜,很簡單,沒有幾拜。更利初機,讓初機有的修。這個簡課的內容是怎麼回事?「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有了感應是最好的事情。怎麼能得到感應?我們身、口、意這是我們作業,這稱為三業,就在身口意三業,人就是在這三業裡頭,可是在這三業裡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你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安住於經文的奧義之中,你的身口意以這個為能感,你就能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括就是包括,「括贊觀願向於一禮之際」,這是五念法門。五念法門是禮拜,第二是讚嘆,有觀察,讚嘆、觀察、發願、回向、禮拜,這是五念法門。所謂贊觀願向,把讚嘆、觀察、發願、回向都在一個頭裡頭,你要就磕這一個頭,可是在這之前你就有一心觀禮,就觀了。裡頭這有讚嘆的話,有發願在裡頭,回向也在裡頭。所以世親菩薩說這個五念的法門,這就是融會在這個修持裡頭了,所以稱為五念簡課。

這麼做的話,「妄想不易乘隙」,妄想抓不著機會,不能鑽空子,你沒有機會給它。因為你都一件事接一件事,這一個頭磕完了,下邊又一心觀禮了,這裡文句文句都很緊湊,磕完之後,你又念佛,念佛中還三稱南無阿彌陀佛,這起來又念。妄想沒有機會,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得現前」。妄想不能乘隙而入,你正念就自然現前,這是多麼直截了當。「需時既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做完,時間很少,而收效是非常非常多,跟別人相比,「先後相望,節時省力」,又節省時間,又省精力。在現在大家都忙、都緊張,大家都是這個樣,就是出家人也不閒,有的出家人比我們還忙,他的廟做了旅遊點,他一早上起來就要把廟打掃乾淨,然後來了遊人,就是糖、香菸頭、包糖的紙,在一天這條帚掃掃,他說還什麼叫用功?腰酸腿疼,什麼都動彈不了了。大家就是忙,有人想出家,我說你到哪去出家去,現在?所以現在就是在家也是各種都在忙,美國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斗、在爭,競爭,所以要專門修持是很難。就要有這樣的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就是效率高,我們要謀求高效率的法門。

行者都稱便,前前後後很多人修,很多人一直修到九十多歲,我看到一個人,他還在馬路上一邊修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里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這個。一邊走,一邊他說不能磕心裡觀想著磕頭。這麼樣的話,「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你心就在隨著它運轉,跟《淨修捷要》裡頭的文一致,「久習純熟」,純熟了之後,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用去研究也自然就能生到信解。所以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等到以後要講,在這文章裡頭,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你本性就是佛,你現在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你這個修持和你的本性就不是一件事情。而境和智,觀想極樂世界種種的境界和這個智慧,和金剛的智慧不是兩樣的。所以有人就說,《金剛經》跟《阿彌陀經》有個矛盾,《金剛經》是一切有相都是虛妄,你看《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這兩個經矛盾。這兩個經並不矛盾,是你讀的人矛盾。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這些道理我們在以後都要發揮。這個時候再念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逕渡矣」,你就順水在乘船,順風,帆也掛起來了,直接就渡過了。

這底下就不多說了,再交代一下,這裡頭每條都是經文,不要大意,恭恭敬敬的,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我們說過了,還有四修,四修的意思就是一個是「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淨土法門,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第二是「無餘修」,你稱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就是跟經中這些如來聖眾的名號,不去摻雜其他的,這無餘修。「無間修」,就是淨念相繼,沒有間斷。「長時修」就是以畢命為期,我這一生,一直到命終了我才能念完,叫四修。五念剛才說的那五種。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個四修五念自然就獲到密益了。底下不說了,這是主要的,我們也從這裡知道,要修淨業,要知道讀《無量壽經》,要知道夏老師會集的《阿彌陀經》種種。這裡頭最簡易的就是《淨修捷要》,所以我們今天就開始大家一起來共同研究這個內容。

資料恭摘: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主講(第一集)1990/7檔名:51-007-000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