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4集)


時間:2015/1/1 作者:果林果梅

我們這幾次都是在講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這種種莊嚴當然都是些事相,所以有人總感覺淨土法門跟《金剛經》的般若好像融通不到一塊,是兩回事。先師的《淨修捷要》中有兩句話,「托彼依正」,就是藉著,彼是彼土,彼土的依報、正報,這是托彼依正的意思。托彼依正做什麼?「顯我自心」,來顯明我。這句話誰在這想到就等於就是誰,每個人,這個我字,都是第一身,顯自己的心。所以這不是心外取法,種種的依報、正報,無量壽,無量光,種種泉池、寶樹,都是說的自心。所以我們先要有這樣一個提綱挈領的認識,這才是真正的信入淨土法門。

第十二品,「光明遍照」。「佛告阿難: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威神,底下可以看出來,這個威德神妙,威神和光明是最尊,沒有再尊貴的,所以佛稱為至尊。而阿彌陀佛又是至尊裡面的最尊,是第一,是十方的佛所不能夠趕得上的佛的光明,所以稱為「光中極尊」。望西,日本淨土宗過去的大德,他就設問,「佛果平等」,《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怎麼出現了不一樣?望西的回答他就說,「常同常別」,經常是同,同時經常是別。這四個字道理很深。所以我一學法的時候,我的上師就說兩句話,「於差別中解無差別義,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經常是有差別,有差別義就是異。所以在我剛才拿這本書,《淨土資糧》裡頭,在這個地方討論得很詳細,都是同的。打個譬喻,故宮珍寶館許多珍寶,我告訴你都是一樣的,都是金的,這句話成立。實質上是不一樣的,這是盆、這是碗、這是塔、這是佛,佛跟佛又不一樣,這是什麼佛,那是什麼佛,種種差異。剛才我說是同,成立;剛才我說不同,有差異,成立。所以常同常異就是這麼講。我們這個形式邏輯,承認同就不承認異,承認異就不承認同,而不知道同異是常同常異。「諸佛妙德,內證雖同」,但以本願的關係,發願有大小,所以光有勝劣。都是本於他的本願,因為佛在心中發願就是要絕勝諸佛。不是想我必須拔尖,我必須要超過一切佛,有這個思想,那就是魔。為度眾生故,因為這個光它要起作用,要度眾生,要給予眾生最大的真實之利,所以才需要這個光明要殊勝。

底下就說,「遍照東方恆沙佛剎」。佛的光明可以照東方恆河沙佛剎,印度的恆河,恆河的沙子數不清,能照東方恆河沙數的佛剎,那些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佛土,是一個佛剎,恆沙佛剎就是恆沙那麼多個三千大千世界。東方是如此,「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八方和上下就是十方,正的有四方,四個犄角上又四方,就八方,加上上下就十方,都如此,佛的光明都能照到。這說明佛的光,所以稱為無量光。「若化頂上圓光」,佛有的頂上現圓光,我們看佛像都頂上有個圓光。圓光的大小,「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這個裡數是不能很準確,是古代印度帝王行軍一天的里程,有說相當於現在咱們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的說法,總之是四五十里地、五六十里地,這樣叫由旬。有的就是一個由旬、二個由旬,幾個由旬那麼大的光,有的會百千萬億由旬那麼大的光。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二個佛剎,有的照百千個佛剎,大小不一樣。唯獨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頂上圓光也是這樣。

而且底下就說明,「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於什麼?本於他前世求道的時候所發的願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等到成佛的時候,「各自得之」。所以願是不虛發,願就要產生力量,成為願力,最後都要實踐自己這個願。不是一個空想,空想稱為空願,狂想稱為狂願,那有什麼功德?願就一定要產生出力量,這個力量就能夠實踐你這個願,願和力是一致的,所以就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等成佛的時候,得道的時候,自然而然就這樣形成了,不是你找設計師給你安排一個圖樣,不是預計的。「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光明之善,光明之好,「勝於日月之明」,超過日月(後頭有超日月光得要詳細講)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這一點,我們是學佛的,應當重視,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一直到最後「不思議光」,這就出現了十二種光的名稱,所謂十二個光名也稱為十二光佛,總之都是無量壽佛的名號。所以無量壽佛,亦號(也號),都是他的名號,也號無量光佛,以至最後不思議光佛。這在《首楞嚴經》我們可以找到,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位菩薩,一起來在佛前說他們成就的經過,我回想到過去恆河沙劫以前(多少劫,那不是十劫,我們說十劫是示現,這個地方又有一個證明),在多少劫以前,恆河沙那麼多劫以前,有佛出世,名字叫無量光。你看無量光佛不是恆河沙劫前就成佛了嗎?「十二如來,相繼一劫」,你看跟這地方是合的,有十二個如來相繼成佛,於一劫之中出現,最後佛名為超日月光。有無量光、超日月光,這兩個名號都在這十二光佛裡頭。「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從恆沙劫以前的無量光佛,大勢至菩薩從那學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真是純修念佛的。觀音還不是,觀音是耳根法門。這是十二光佛。還有密部的經典,壇城裡頭有「十二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所謂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就成佛,有大圓鏡智的寶像十二個,「其名為」,名字是什麼?「一切三達無量光佛」,第一個,還有最後是「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十二個,這都和《無量壽經》是一致的。至於《唐譯》多一點,《宋譯》多一點,這是開合不同,把一個名號開成兩個。十二譯還是多數,咱們這個經的譯本也是多數,你要跟別的去證明也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還是遵從十二光佛。

第一,我們講「無量光佛」。曇鸞大師,現在我們中國淨土宗祖師裡頭沒有曇鸞大師,沒有道綽大師,這個今後必須得更正,古代的時候有曇鸞大師,後來就變成沒有,這是一個不妥當之處。曇鸞大師在《論注》裡頭髮揮淨土宗玄旨非常透徹,這是一位大德。每個佛他都作了一個偈子,十二光佛他有十二個偈子,他不但有《往生論注》,還有十二個偈子,都非常之圓妙,非後世的人所能及。「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阿彌陀佛號無量壽佛,怎麼又號無量光?因為佛的智慧光明是不可稱量、不可計量、不可思量,所以佛又號無量光。因為光明超乎你的思量,超過你思量就無量,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兩句話更深有義趣。底下我說的,「大師此贊,深契聖心」,這個贊合乎釋迦牟尼的本心。他指出光明是什麼無量光,我們不要看這是個事相,這就是智慧,智慧、光明是不二的。為什麼可以這麼說?是故稽首真實明,這個明稱為真實明。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東西,我們要一個字都不能放過,不懂就存疑,不要自己隨便籠統的用自己的思想就做解釋,就猜。統統講的都是真實,首先就是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這些都真實,今天曇鸞大師說的真實明也是真實。由此可見,極樂的依正果報是純一真實。當然是如此。所以彌陀的願,咱們講過了,「一切皆成佛」,不僅僅是有情,無情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和《楞嚴》的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這個光明,光明就是佛、就是真實。這裡引禪宗,所以這一段的文字,叫講演的能力,我也就不夠用了,也只能夠說到這個地方。

底下引禪宗的話也是如此,「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一般學禪的人一看,講放光,那就認為你是著相。大慧是禪宗一個中堅的人物,不然禪宗就滅了。在宋朝,大慧指出一個參話頭的方法,大家都參話頭,又存在了若干年。現在連參話頭根器的人都少了。只以此光宣妙法,一切都可以宣法,水、鳥都可以作佛事,極樂世界放香,香可以作佛事,水的波聲、風吹樹的音聲,都在說法,不是都在作佛事嗎?而這個地方說只以此光宣妙法,而且光它有極殊勝之處,所以這部經一開頭就是放光現瑞。眾生就是愚痴,愚痴就是黑暗,無明的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光明,破暗。而且凡是大家有修持的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只有在你自心極端虔誠、極端清淨,離一切念而不斷滅的時候,在這種情形之下才能見光。當你見光之後,所給你增長的是更加的虔誠、更加的清淨,這就是光明在宣妙法。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是法就說的是真實法,真實法是什麼?就是這個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不離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所以念佛時即是見光時,見光時即是見佛時。是法就是真實法,就是真實之際;不離是光說是法,表示智慧和光明不二,而且這個光就是照用,本體的照用,就是真實的慧;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實之利。後頭就可以看到,哪怕三途極苦之處,見到佛的光明,他的苦頓然就休止,他這個光惠以真實之利,這是光的妙用。所以「有量諸相蒙光曉」,因為這個智慧光明的真實明,他就能開曉諸相,一切的相都能開曉、開顯,這是一個意思。眾生也是一切相中的一種相,所以也就使得一切眾生得到開曉,也就是一切眾生蒙這個光的真實之利,也能明曉了達真實之慧。所以只以此光宣妙法,這個意思就在這。

而且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底下省了一些原句,「是等眾生」,眾生如果遇見彌陀的光照,「種種意業系縛,皆得解脫」,在意業上的種種系縛,就思想上搞不清楚,纏縛,都解脫了,「入如來家」。這思想上的扣,要解個扣就是多少劫有時也解不開,皆得解脫,這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禪宗不可思議就是頓然間給你解掉一些。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究竟將得到如來平等的意業。這就是說遇見如來光所得的利益,這在《往生論注》裡頭曇鸞大師這麼說的。這就是「蒙光曉」,蒙光曉解脫這些系縛,才能得到真實之利。這裡引了曇鸞大師的話,引了大慧禪師的話,我要再多說就更變成畫蛇添足了,只有大家自己去參。

「無邊光佛」。曇鸞大師的偈子,「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這些偈子,過去這些東西在中國一段時期中中國沒有了,所以我們古時候,明代這些大德沒有見到這些著作,現在我們從國外又得到。所以現在大家要知道,這些因緣有的時候我們超過古人,像我們能看到這些淨土宗的佚書,古德沒看到的,這是一個超過古人的地方,蓮池、蕅益就沒見過這些,他要見到他早引了。佚書,淨土宗的佚書有十來種,都回來了。《無量壽經》一直沒有善本,現在有善本了。這是我們超過古人的地方。因緣,不是說我們的善根,咱們的善根比古人差得多。做解釋的人很多,曇鸞大師這個贊子是比其餘的人都殊勝,別人的解釋我們就不引了。無邊光,他直接解釋為是解脫光,別人解釋沒有邊際、廣大,這個就從字面上解釋,曇鸞的解釋是解脫。解脫,嚴格的念解(音謝)脫,解脫是涅盤三德之一,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這是解脫光,無邊光就是解脫光。而稱之為輪,輪是「圓具之義」,輪是圓的,即然成了一個輪子,你看咱們腳踏車的輪子多少根輻條,要折了兩根輻條你就不好辦了。輪就是圓具、具足,解脫光輪就說明解脫德的圓滿具足。首先我們把這個解脫光輪解釋出來。「無限齊」怎麼講?限是局限;齊,《齊物論》,相同就是齊。沒有局限,也沒有能跟它同等的,這個稱為無限齊。

「蒙光觸者離有無」,有是一邊,無是一邊,所謂邊見,要不就說有,要不就說無,光一照你就離開了有無二邊,離開一切邊,邊和中也都離開,究竟解脫。因為它離有無,所以究竟解脫就稱為解脫光,這才是無邊的意思,這個解說得很好。也就是《論注》說,蒙光一照,得畢竟平等意業,得到阿彌陀佛畢竟平等的意業,平等之中當然就沒有一切邊見的差別。最後就說,「是故稽首平等覺」,又是平等。所以我們要來頂禮,頂禮誰?頂禮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漢譯的《無量壽經》就稱為「清淨平等覺」,稱如來為平等覺,平等覺就是佛的名號,覺就是佛。稱佛為無量清淨佛,又稱為無量清淨覺,覺就是佛。這個經叫做《清淨平等覺經》,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四句來看,無邊光者就是離開一切邊就解脫,而且圓滿具足這個光,沒有局限,沒有能相等、相比擬的;蒙光接觸到光的都離開有無,得到利益,所以我們頂禮平等覺,離開這些邊,從容中道。

底下,「無礙光佛」。曇鸞的解釋,光說到無礙,這光雲,光和雲是相連的,有時候放光,有時候現一切雲相,很吉祥。先說雲相,不是世間這些雲的形像。光和雲都沒有礙,和虛空一樣,故佛又號無礙光,所以佛叫無礙光。「一切有礙」,眾生就是有礙,不得自在,處處都有礙,「蒙光澤」,澤是恩澤,你要見到光就得到光的恩澤,都可以得到恩澤。「是故頂禮難思議」,頂禮阿彌陀,難思議。這個意思就是說光如虛空,所以就表示它無障礙。它本體常寂,虛空就寂,在虛空中沒有所作。然而跟虛空又不同,它妙用無窮,眾生遇見光就得到恩澤。妙用無窮,自在無礙,而光明遍照,一切有情都蒙受光益,所以說難思議。這就是無礙光。

「無等光佛」。《魏譯》沒有,《魏譯》它是稱為「無對光」。對和等也是相等的意思,這就是翻譯的不同。所以我們就把曇鸞大師贊無對光的搬到這來,一樣的。「清淨光明無有對」,沒有和它能夠相併的、相對的,能夠作對的,能夠相同的,清淨也無有對,光明也無有對,所以佛稱為無對光。無對就是等,對等,沒有對等,就是絕待,沒有對待。絕待這個事,文字是解釋不了,用世間語言說就是絕對,因為這不是相對的,這是絕對,那就沒有對待。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說個絕對兩個字,所以有人說得很好,說個絕對早已是相對了。絕對跟相對就是一對,它就有對,你說個絕對,它已經有個相對了。所以這個是語言達不到,這些道理只有自己好好用功,好好讀大乘,得自己去參。「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你從眼睛、耳朵里進來的,今天大家所聽到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寶,需要自己參。

這有引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只有大家自己默默的去體會,但是這一段《楞嚴經》來說明無對,這個確實是相當恰當。《楞嚴經》佛就問文殊,你是不是文殊?這問也很怪。文殊怎麼答?問他是不是文殊。文殊答:「我真文殊,無是文殊」,我真的文殊,沒有什麼是文殊。底下我沒有全引,再底下說,「若是文殊,則二文殊」。所以有人說《楞嚴》是假的,我剛學佛的時候,才二十幾歲,在重慶遇見我舅父梅老居士,我就問他,你對於這個事怎麼看?他頭一句話,誰能假得出?這是第一句,誰能假得出。假的也好。這就把這些佛學家給破掉了,鑽固執、考證,誰能假得出。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是文殊,則二文殊,這個意思就絕待了。我真文殊,沒什麼叫是文殊,我要是文殊的話就兩個文殊。大家能不能體會文殊這話的意思?這個是粉筆嗎?是粉筆。是粉筆就是兩個了。這個是粉筆,它是粉筆,不就兩個嗎?真文殊,沒有什麼是不是,說是說非都是些落二落三的問題。這個光它是無等光,絕對的。所以無等光佛意義很深。今天這一段很多東西,我們的語言也只能說到這,苦於舌頭太短。而是廣長舌相也不能說,說不清楚。所以三世諸佛只得口掛壁上,三世的佛都把嘴掛在牆上。所以到了最殊勝的地方,非言語所能宣。所以稱為不可思議,你不能議論,不是有個什麼限制你不許說,你就是可恨娘生的舌頭太短,說不清楚。

「常照光」。在《魏譯》是「不斷光」。我們這個就精練一點,別家的一些註解做為參考,我就不說了,大家書上有。我們只選精華的,曇鸞的,「光明一切時普照」,寂而常照,在一切時間普遍照,「故佛又號不斷光」。這就是常照光的意思。

底下,「清淨光」。曇鸞大師說,「道光明朗色超絕」,這個是道光,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子、日、月這種光,由於道而產生的光。它是明朗,很明朗,就跟我們世間的這些光,顯然有不同。色超絕,光中有種種妙色,《觀經》講,一個光中有多少種微妙的顏色,超過一切;絕,那就是不可及。所以稱為清淨光。「一蒙光照」,這個光只要一照,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脫,所以我頂禮阿彌陀如來。《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句?清淨句。阿彌陀又號為清淨佛,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切光都是法身,也都是我們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的妙性。但是我們現在應該慚愧,我們有這麼殊勝的妙心,現在就是還沒有開顯。

「歡喜光」。曇鸞大師說,「慈光遐被施安樂」,遐是遐遠,由慈心而生的光照得很遠,能夠布施給眾生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眾生得到安樂就歡喜,所以又號歡喜光。

底下,「解脫光」。這個就沒有注釋,這是從《宋譯》裡頭來的,《魏譯》沒有。這些古德他們只是從《魏譯》下手,《宋譯》曇鸞大師他沒見著,《宋譯》還沒出來,古師都沒有註解。所以現在就是把這個裡頭,《魏譯》有兩種光,炎王光、無稱光,曇鸞大師的贊,我們來體會這個解脫光。一個是「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三途黑暗蒙光啟」,在三途之中,三惡道裡頭,這黑暗,地獄中是黑暗極了、臭極了,蒙光都得到啟發,「是故頂禮大應供」。這個正好,這個光,三途都蒙光啟,這是解脫的意思。第二就是「神光離相不可名」,神光是離開相,所謂是當相離相,當相即道,這也是密宗的道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超乎這些事才是真,事就是真。所以《楞嚴經》,一切事究竟堅固,事就究竟堅固,一切事都究竟堅固。所以這才可以跟《圓覺經》那些個大不可思議的道理才能夠相合。所以大乘佛法不可思議。這是神光離相,離開一切相,這光本身離開我們世俗的這些形像,不可名狀。「因光成佛」,因為光而成佛。光也很直、很明顯,但是它又離相,神光又離相。所以神光離相、因光成佛是指自覺的德,因為光而自覺;佛光第一、三途蒙光是覺他的德,也就是解脫了,是達到解脫了。這兩個合在一起,你必須自覺才能覺他,就是解脫光的德益。實際上光,這個離相的光經常在攝受我們,攝受念佛的人不捨,大家要知道。現在種種的所謂這種群魔亂舞,很多邪說異端,到處都有陷坑,到處都有定時炸彈,大家還都很平安,這裡有佛力加被在裡頭。我們為什麼一直走上正路,沒有入邪途?這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就是解脫德,蒙光的加被。

底下「安隱光」,安隱就是安穩,身很安,心很穩。五濁惡世,八苦交煎不能來干擾你,這個就安;山崩地陷你也不動搖,這就是穩。安穩快樂是什麼意思?就是「寂靜妙常」,寂靜而妙常是最大的安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為樂那個樂才是真樂。所以安穩光。寂靜妙常就是常寂光。寂滅為樂就是安的意思,三際一如就是穩的意思。阿彌陀於寂靜妙常之中(常寂光中),光明普照,令一切眾生安穩快樂,所以叫做安穩光。

「超日月光」。曇鸞大師說,「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正好有一部《超日明三昧經》,講日明三昧,它裡頭說,太陽的光照不過鐵圍山,兩個鐵圍山之間的地方太陽光就照不到了。鐵圍山到底是什麼,現在很難知道,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到,有很多中微子在空中,許多中微子密集而形成的一些禁止,這就可能是鐵圍山。一個是日光不能照透鐵圍山的那一邊去,一個就是說不能照人的本心。天天大家太陽照,誰也沒有覺悟,太陽出來,黑暗消了,看見東西,但是自心是什麼自己不知道,太陽就沒有用。所以這個三昧,超日明三昧的好是什麼?它能普照十方,它能透過鐵圍山,一切不能障礙。而且能讓大家,「三界五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五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羅打開了,「靡不徹暢」。這個就是說超日月光就有這個殊勝,它能照人心,讓你心中能夠明白。得到這個三昧是如此,何況彌陀光明?彌陀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就號為超日月光。

最後是「不思議光」。曇鸞大師說,「其光除佛莫能測」,不思議光這個光除了佛之外,大菩薩也不能測。所以就是如此,這許多境界,佛的實報莊嚴土,有的是為他的,這一切大菩薩他受用的,菩薩登地之後所見不一樣。但佛有自受用的實報土,一切菩薩不能知,我自受用。這個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薩莫能測,所以稱為不思議光。這個光,不思議就是不可思議,我們《阿彌陀經》的名字,原名「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曰:爾時」,當時,就是法會上說法的時候,「十方恆沙諸佛」,十方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都稱讚,你看看多少佛,就是只要說到極樂世界,十方佛都讚嘆,稱讚這個安樂世界,稱讚安樂世界所有的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底下這兩句很好,希望大家接受下來。「若有能信如是之事」,如果能有人,你能相信這樣的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以真正能信淨土法門的人,也不要自輕自己,應該好好的珍惜,要放光明,要救度世間,要自己真正取得成就。不光是說,我們最要緊的不是你在那說,而最要緊的是示,你要真正往生,這個示比你說重要。你講了一輩子經,臨死的時候是種種的這種橫相,那恐怕就不妥當了。「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這一點就給我們現在能夠信的人一個授記、一個證明,你只要能信,你就是不可思議,你所得到的果報是不可思議。以凡夫身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這個不可思議,這是不可思議的果報,哪裡是能得的到的?十方世界沒有的。所以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信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還有今天信,明天能不能信?所以要堅持,堅持信下去,你就一直是不可思議,你的果報也就不可思議。

《彌陀要解》裡頭講不可思議,我們挑最精華的給大家介紹,有五種,《彌陀要解》裡頭講五種。「一、橫超三界」,不要等你斷惑,見惑思惑全不斷,斷了見惑證初果,思惑慢慢斷證四果,咱們斷不了,不斷惑你就往生,這是一。二、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就「橫具四土」,實際其餘上三土也生到了。第三、「但持名號」,你只要持名,不需要你打坐、不需要你觀想種種方便。第四、「一七為期」,有一個禮拜你真正用功,不需多劫多年多月多生。第五、「持一佛名」,你就念一個佛名,一切佛就護念你。大家要知道,念佛的人佛就護念,大勢至菩薩首先就護念,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來護持你,實際說「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所以這個是說的不可思議的功德。

再有一句話很要緊,《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一代大德,古今稀有的大德,「行人信願持名」,你深信、切願還持佛名號,怎麼樣?這句話好極了,大家都可以把它寫在屋子裡頭,「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部攝受過來成為你自己的功德。你只要信願持名,你就全攝佛的功德成為你自己的功德。所以這個也就叫做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也就是咱們這個經中所說的惠以真實之利。這個事不是很難,但是你把佛德全成為自己的功德,要不是大願之王的阿彌陀佛,焉有這麼大的威力?所以我就稱讚,這個是紅心裡頭的紅心,這句話。印光大師也稱讚,印光大師的稱讚我抄在這裡,「理事各臻其極」,講理、講事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從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以後,這是第一部註解。在別的地方還說跟《疏鈔》、跟《圓中鈔》並提,這個地方就直指,就是這個是第一。「妙極」,妙到極處;「確極」,正確到了極處。「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古佛再出來,再注這個經,「亦不能高出其上」,不能比《要解》再高了。所以大家如果是真正要想成就,《彌陀要解》又薄,常看看。所以在「不思議光中,全攝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功德」,念佛的人你就是蒙這個光照,就都成為你自己的功德。

底下經文,「如是光明」,這上面說的十二種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這些世界中有的眾生能遇見這個光的。為什麼有遇有不遇?佛光普照,佛就有個譬喻,他說「覆盆絕照」,太陽光都普照,要一個人把盆扣在腦袋上,趴在那盆裡頭,就照不到你了。這個盆當然是抽象的,根本你懷疑、你反對,你不能去信受,這就是覆盆絕照。你腦袋上扣了個盆,把你擱在裡頭,你就不遇。如果能夠遇到這個光的,就「垢滅善生」。所以為什麼讚嘆這個光,你的這些塵垢就消滅,你的善根就增長。「身意柔軟」,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剛強難化,變成柔軟就好教化了。「若在三途極苦之處」,在三惡道裡頭最苦的地方、極苦的地方。「見此光明皆得休息」,遇見這個光明都可以不受苦。「命終皆可解脫」,他都有他一期的壽命,這個壽命終了都可以得到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剛才說到威神,這就是威神,光有這樣的威力,有這種神力。你聽到這些威神功德,「日夜稱說」,你說佛的光明、功德、威神,「至心不斷」,以至誠的心,不是夾雜其他,很純。至心不斷,不斷就是不要斷,這個心老相續,相續也就純了,就是說這個心不要斷。所以我們往往就是怕中斷,中斷是最大的魔。一切好的事情我們就是要相續,出家要不相續就還俗,是不是?很多好的事都是要堅持,所以難於堅持,就是要堅持到最後你就成功,要不斷。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隨你的意,你的所願,你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稱讚光明也可以往生。

底下,日本的望西師他設一問,說「人間行者,猶見光難」,咱們這個世界修行人見光的沒有多少,三途的眾生能見得著嗎?如果三途之中光照他都休息,他們見得著嗎?望西師根據《大乘心地觀經》,這是一部很大的經,他說世間的男女,就是兒女,給先人追薦修福,作佛事,如果是我們請的出家人真實在那修法,這樣就有大的金光,很大片的金光照到地獄去。這個光中給眾生說法,讓作佛事的人他們的父母,令他發意,發起修行的意思。這是《大乘心地觀經》,望西是根據這個來回答。「孝子追善」,孝子來超薦他的父母,請人念經,還可以有這樣的作用,何況彌陀發的大願,焉能不會到地獄,讓地獄中的眾生見到光?但是總之都還是要有緣,佛法都是要有因緣,佛光是普照,你沒有這個因緣,叫如聾如盲。所以說眾生難度,在地獄中的眾生,菩薩教他念佛,教他不會,他記不住。記不住怎麼辦?拿筆給你寫在胳膊上,你就不忘了。結果給他寫(菩薩給他寫,不是咱們寫),菩薩給他寫,這個字現不出來。業力,大家要知道。到了這個時候,他就有他的困難,這是雙方的,佛和菩薩的救度是一方面,眾生的業力又是一方面。所以就是說要多度多度的,他就可以接受一點,念一點、消一點,後來又消一點,慢慢就能寫上,能寫上他就多念,就是這樣。現在已經很多證明,地獄確實是有,這不是嚇唬人的。有很多人受了戒就不重視,隨便想破戒,就是不相信有地獄,確實是有。

底下,「壽眾無量」。前頭說的光,這是佛的依報,光明普照、遍照,光有種種功德,有種種威神作用。「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阿彌陀佛壽命有多久你沒法說,不可以稱量,不可以計算,電子計算機也算不了,這個數有多大你算不出來,不可以算。「又有無數聲聞之眾,神智洞達」,都有很大的神通,「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不是現在咱們所謂的奇異功能,奇異功能是微不足道。這句話就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佛的壽命無量,一個是極樂世界的眾生也無量。

上面頭兩句話就是「壽命長久,不可稱計」。因為佛是法身,法身就三際是一如,沒有什麼叫過去,沒有什麼叫現在,沒有什麼叫做未來。三際一如是佛教常說的話,過、現、未是一樣。既然過、現、未一樣,這個壽命你還能說多久,未來還有多少年?未來即是現在、即是過去,過去即是未來、即是現在,這個時間就打破了。所以連愛因斯坦都明白,時間是眾生的錯覺。他的朋友死了,他說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來。其實這還是錯覺,有先有後。連愛因斯坦都明白了。你為什麼老覺得時間有先有後?這些你沒有明白,你這都是錯覺,你在錯誤之中,那是錯覺,沒有什麼叫時間。「故壽命無量」,壽命無量是佛的大願,而佛的慈心是無量的,他就要度眾生,他要度眾生所以會眾就無量,他老度老來,會眾就無量。而且極樂世界不是像盧勝彥說的,盧勝彥是荒謬絕倫,他說極樂世界,香港佛教給他披露了,極樂世界我都打五六個來回了,我隨便出入,因為極樂世界兩個把門的是我徒弟,是我弟子,荒謬絕倫。極樂世界它這個國土無量、壽命無量,也沒有什麼叫把門的,極樂世界還想走後門,運用關係可以進來,而這種人弟子遍地球,所以我們正法要放光。

「神智洞達」,這是稱讚弟子的話,神是神通,智是智慧,洞達是通達透徹。因為《往生論》說,「天人不動眾」,在極樂世界的這些天人、這些大眾,都是從清淨智海中生出來的,所以他們都神通智慧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一個手掌之中能夠拿一切世界,這些弟子都是如此,極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在《維摩詰經》也有這個話,「菩薩以一佛土眾生」,維摩詰他拿一個佛土的眾生,一個佛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置之右掌」,他右手掌裡頭。維摩詰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擱在一個手掌裡頭,「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這是維摩大士的神通。維摩大士是金粟如來的化現,就是佛,所以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這是空間、大小,這一切一切,所以到《華嚴》就十玄,小的包括大的,一裡頭包括多,一剎那中有多少劫。

它底下說,我弟子有這樣的神通,「我弟子中大目犍連」,有人說大目連,俗人說目連僧,「目連救母」,這名聲很大,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弟子都能持一切世界,而大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佛就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眾生」,多少星星,多少眾生,目犍連在一個晝夜之內全都數清楚了,都知道。但是十方的眾生都成緣覺,每一個緣覺都有萬億歲,他的神通都跟大目犍連一樣,在這麼一個大的集體,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頭,竭盡他們的智力來推算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算不清,即言無量。「譬如大海,深廣無邊」,大海深廣沒有邊。海洋,實際上是連在一氣,你給起個名字叫黃海、叫渤海,實際上海洋就是一片水。你取一個毛,一根毛分成一百分,把它碎為微塵,小得不得了,拿一根小毛去沾一點水,這一滴水跟那個大海水比哪個多哪個少?佛就告訴阿難,「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這麼多都成了目犍連,這樣多的人算出來,他們所知道的數就是毛上微塵那一點點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即言極樂世界聖眾是無量無邊,你數不清。

「彼佛壽量,及諸菩薩、聲聞、天人」,它那去的並沒有天界,為什麼說天人?就是說凡聖同居,還是凡夫,沒有斷惑,這種稱為天人;聲聞也是,都是大乘菩薩,哪來的聲聞?因為他斷惑的程度等於聲聞,就這樣的事。也都是壽命無量,「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算也算不出來,打比方也打不出來。這個壽命無量,我們說是大恩大德!帶惑往生,一生到彼土之後就不退轉,再也不退了。我們這個世界都是在進進退退,好不容易有的時候忽然有一點進步,你保持不住,過兩天又退下來了。有的是退的比進步的還多,進了一步,一下退了五步;真正按經上說是進一退九,進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你就是,真正要到三不退是很不容易,但是這個就不退轉,既不退轉又壽命無量,他不成佛成什麼?老不退轉,老活著,那不就是一定這一生要成佛嗎?絕對了。咱們這就不行,咱們這退緣多。壽命現在稍微長了一點點,醫藥的進步,多少年不戰爭了,要是戰爭,壽命哪能保持這麼高?多少年不戰爭,這也是很難得的機會。世界大戰一次、二次距離很短,二次之後,第三次還沒開始,所以大家是活得長一點。但是現在平均就是六、七十歲,活百歲的很少。所以經上說,「末世億億人修道」,上億上萬的人修道,「罕一得道」,很少有一個得道的。所以唯一可以度眾生的方法就是淨土法門。但是大家不信,要誹謗,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是經上的話,「億億人修道,罕一得道」,唯一可以度眾生的方法就是淨土法門,將來經滅的時候還是只有淨土法門可以度眾生。

第十四品,「寶樹遍國」。「彼如來國」,極樂世界,「多諸寶樹」,有種種的寶樹,「或純金樹、純白銀樹、琉璃樹、水晶樹、琥珀樹、美玉樹、瑪瑙樹,唯一寶成」,單獨是一個寶所成的。並不是真的像咱們世間上,故宮珍寶館所看見的,拿一些什麼翡翠、珊瑚做的那個樹,那個樹機械死了,你送給我,我都嫌討厭,極樂世界不是那樣的樹,那樣的樹誰要?它是好到沒法形容,只有拿寶來做比方,葉子之美像翡翠,花之美像鑽石,拿這個做比方,不是那種生硬的死物。所以說金子成的樹,要真是金子打一棵樹有什麼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樹它放光,金色光明。「唯一寶成,不雜余寶」,這是一種。「或有二寶、三寶,至乃七寶」,互相合成的,有的這個做根、那個做花等等等等的。這一段話,節省了《魏譯》本大量的文字。「復有七寶,互為根乾枝葉華果,種種共成。」就說這些樹極其乾淨,這些寶很乾淨,顏色不同於一般的顏色,拿這個做比方。

「各自異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現在咱們練操,大家排成一個隊伍,你橫著看也是直的,直著看也是直的,有人的地方都有人,空間都空間,很整齊,就這個意思。各自異行,行行相植,「莖莖相望」,彼此都對稱,「枝葉相向」,這個朝東,那個就朝西,相向。「華實相當」,這有花,那也有花,這結果,那也結果,很整齊。「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榮是繁榮,顏色,光是光明,不可勝視,眼睛看都看不過來,這是俗話。《定善義》說,「諸寶林樹」,這些寶所成的林樹,「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因為佛心是無漏,所以樹也都是無漏。乃至沒有老死,這個樹沒有老死,也就沒有一顆樹是枯了的、老了的。咱們這個樹長蟲子,長了害蟲,它那沒有這個事,也沒有剛出來的、剛生的。所以就沒有前後等等的這些變化,表示時間的這些變化都沒有,一如,因為這是無漏之界。這個就是樹所表的意思。

「清風時發」,清風指的是無漏的、清涼的、清淨的風,咱們現在都到處鬧風災,龍捲風,破壞多少多少,它這是清風、和風,時常都吹動。「出五音聲」,這個樹就會出音聲,五音聲就是古時候說的宮、商、角、徵、羽。古時候以這五聲,過去最初是五弦琴,五聲,後頭加兩弦變成七弦,就是現在的音樂是七聲。五音就是比較原始的,五弦琴所代表的宮、商、角、徵、羽這五聲,這五種音聲是最根本的。五音是宮、商、角、徵、羽,頭一個是宮,第二個是商,「微妙宮商」就是微妙的音樂、微妙的曲調,「自然相和」,都是和聲,聽了很好聽。「是諸寶樹,周遍其國」,這些寶樹周遍在它的國土裡頭。《會疏》說,這是「願力所成,不藉鼓吹」,不要你吹打,「故云自然相和」,自然就有好的音樂。

「菩提道場第十五」。這個樹就很特殊,菩提樹。「又其道場,有菩提樹」,有的地方叫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分別於前頭那個寶樹。菩提樹就更高了,寶樹也很高,寶樹高是百千由旬。你要是硬著要去乘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也是四百萬里,恐怕那個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百千那由他什麼什麼國土,這就沒有矛盾,十萬億國土。這地方也是如此,一般齊了,就沒有分別。所以這個百千就是若干千,也就不低,比一般的樹也就不低!這個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是一切種種的寶自然合成的。「華果敷榮」,這個菩提樹,花跟果子開敷的都是一個極榮茂的顏色,「光暉遍照」,光明、光輝是遍照到一切處。

我們先教到這,經文先到這,我們再仔細看一看。「又其道場」,這個地方的道場指的有四個意思,我們不列舉了。學道之處名為道場,這個道場就是指學道的地方,在極樂世界大家也在那學道,指的是這個道場。有好多菩提樹,菩提樹在《西域記》稱為「畢缽羅樹」,佛就是坐在菩提樹底下成佛的,所以這個樹名字叫做菩提樹。這個樹的照片我還看到,還活得很好。佛在世的時候這個樹高四百尺,後來經過砍伐,現在還有四、五丈高,這是咱們這個世界上的菩提樹;還在,還有很多人在那修持,很莊嚴的。再有就是一個問題,因為這個樹高四百萬里,《觀經》上說佛是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有人就說人大樹小,覺得不相稱。其實這個無礙。底下就看出來,那個水,你想那個水在腳面它就在腳面,你想那個水在腰就在腰,你想那個水在頂上就在頂上,你想那個水給你沖淋浴它就是淋浴;你想樹高它就高,你想樹低它就低,不是那麼死的,這是一個方面的解釋。水是一樣,樹更是一樣。所以有些人談這個問題,他還是空間沒打破。而且這個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小的容大的,不然怎麼叫華嚴境界?小的不能容大的是咱們娑婆世界的境界。所以這些地方,根據咱們這些情見,有很多人就把這個當成是證據,他這些情執,這些東西當成證據來懷疑經典,好些人犯這毛病。所以它這是無礙。而且菩薩,所謂見佛佛身,他自己身有多大,他見佛身有多大,各個的,一地、二地也都是不同。這個地方只說了一個,所以那個樹到底是多高多大,有各種不同的大小,各種不同的樹,相稱,而且也就自然相稱,小的就可以容大的。這麼幾方面一說,這個問題就不存在。

「復有」,這是後頭,復有底下就表現樹上頭的莊嚴,有青顏色的、綠顏色的、紅顏色的、白顏色的種種「摩尼寶」,這個寶是珠寶,摩尼寶我們講過了,拿這個來做瓔珞在樹上。「雲聚寶鎖,飾諸寶柱」,樹上還有寶柱。寶柱要有結構,結構之間彼此要連線,這個鎖就是結構連線的地方,這個連線用什麼做的?是雲聚寶。雲聚寶是個寶的名稱,雲聚寶鎖是以雲聚寶做的建築物相鉤結的地方。這有證明,《唐譯》說,「有師子,雲聚寶等,以為其鎖。」所以你從別的譯本上就找到證據,這就很確鑿,不是我杜撰,都是寶所成的鎖,用瓔珞來莊嚴這些寶柱。經上還說,柱由各種寶所成,又在樹上掛網子,都是摩尼寶,寶上有金、有珠,金就是咱們黃顏色的金,珠是白色的珍珠,鈴是能夠搖動的鈴,鐸是鈴裡頭能敲聲音的那個叫做鐸,這些掛在網子上就做成寶網。這種珍妙的寶網,「羅覆其上」,都蓋在樹上的意思。樹上面這些寶網,「百千萬色」,就好像現在說的聖誕樹,還有咱們的國慶,樹上裝燈,大家覺得很好看,極樂世界比這好看多了,而且是百千萬色,互相輝映。像《觀經》說,一個寶珠有一千種光明,一個光明有八萬四千色。看見沒有?這放光,一個寶珠能放一千光明,一個光里有八萬四千種顏色,咱們就沒法講了。咱們世界就一種光,一種光就一種色,你看咱們國慶節日,掛紅燈就是紅色,綠燈就是綠色。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的情形,你怎麼能夠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況?這些光色,「互相映飾」,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照著你,互相輝映,互相作為裝飾,增加它的美麗。「無量光炎」,炎也是形容光的光耀、明耀、耀眼。這麼多的光和色,「照耀無極」,照耀無有極限。最後,「一切莊嚴隨應而現。」所謂隨應而現,這也很莊嚴。我們處處要知道,這一切莊嚴都隨你所相應、所感應而現,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機械、死的東西,是極其微妙,要知道,極其微妙。這是菩提樹。

「微風徐動」,很輕微的風慢慢在那吹動。「吹諸枝葉」,吹到菩提樹的枝和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這個樹流出來無量的妙法音聲,都在說微妙法。「其聲流布」,這個聲音就傳送出來。「遍諸佛國」,遍於諸佛的國,不光是極樂世界,別的佛國也遍。「清暢哀亮」,清就是清淨,讓聽的人不生著染心。暢就是通暢、歡暢,讓聽的人心中能夠通達、能夠歡暢,踴躍歡喜,還有通曉的意思,能夠通達實相。哀者很悲哀,所以我們悲憫眾生,自然有一種悲心的流露。好的音樂裡頭總是含一點悲意,不是狂歡曲,那只是一種亂動,這種就使人聽到能引起你的大悲心。亮是明亮、響亮,也是顯露,能開發你的本明。這就是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微者是很微密,妙就是好,微妙更是說不出的好,和是調和,雅很雅正,「順佛法故」,所以說雅正。雅對照就是俗,所以我們首先要脫俗,一般說你渾身的俗氣。所以極樂世界的音聲就是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風吹寶樹出的音聲,在十方世界一切音聲之中這是最為第一,沒有能相比的。

底下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就來了。「若有眾生,睹菩提樹」,你看見菩提樹,「聞聲」,聞見這個妙法音聲,「嗅香」,聞到它的香味,「嘗其果味」,結的果子你吃了,「觸其光影」,被這個光和影子照耀到你的身體,「念樹功德」,你在憶念這個樹的功德。所以我們密宗修法,觀想永遠不離開菩提樹,這都有所本,都是一致的,念樹功德,觀想皈依境,觀想上師三寶,上師三寶都在菩提樹上。「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徹。人,都是煩惱,不清淨。清徹,《會疏》說「耳根無垢」,耳根沒有什麼垢染,你沒有什麼成見。有些人說什麼東西聽不進去,由於你耳垢太重了。耳根無垢叫做清,「徹聽眾音曰徹」,聲音都能聽到叫做徹。眾生六根,這是對於耳根來說,其他我們可以舉一反三,都可以清徹。「無諸惱患」,沒有煩惱、憂慮,這些所造成的過患。「住不退轉」,就可以住於不退轉之地,「直至成佛」。所以看見樹,就聞聲嗅香、嘗其果味都有這樣的功德。

「復由見彼樹故」,又因為看見這個樹的原因,得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見了樹之後你可以得無生法忍,所以極樂世界的增上,你處處是增上。這個忍,《淨影疏》說「尋聲悟解,知聲如響」,你從聲開悟了,知道這一切都如迴響。山谷的迴響,根本沒有人在說話,但是它有響。知道這一切都跟迴響一樣沒有作者,沒有誰作這個響,了解這個叫做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得了音響忍就是二地以上的菩薩。柔順忍是什麼?「舍詮趣實」,一切經典言論、禪宗的這些話頭,都是一種言詮,用言說來表達,你把這一切全都舍掉,趣於實。所以我們修行不是在固執堆裡頭,「百年鑽固執,何日出頭時」,不是在那鑽固執,這是詮法,你要趣於實,能夠舍詮趣實叫做柔順忍,到四地、五地、六地,所以這也不是凡夫境界。七地以上就聞法悟道,知一切法,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這是七地菩薩以上。了解到一切如迴響、如夢幻泡影,這是三地;能夠舍離言說而入實相,這是四、五、六地;證入實相,入,真入,證入了,離開一切相,無生法忍。安住,所謂忍就是安住,安住於無生法中,這七地菩薩以上的事情。你看見樹之後就得到這三種忍。

《彌陀疏鈔》的解釋,無生忍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上說。從法上說,沒有起、沒有作的理體叫做無生。「慧心安此」,你智慧的心,在這個地方安住,叫做忍。「約行」,從行門說,行都純熟了,「智冥於理」,你的智慧跟理自然相和,「無相無功」,沒有離一切相,也沒有一切功用。所以這都在練功,天天在練功,你到無功才能登地,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渟海,心識妄惑(起心動念這個識有妄的疑惑),寂然不起」,常寂光的寂,寂然不起,才叫做無生。「前說」,這不是兩個嗎?一個是約法,一個約行,前說還可以通於別的地上,其他的諸地;後者,約行這一段,八地以上才能有,所以無生法忍是很殊勝的。這有很多證明,在《華嚴經》裡頭它也有十忍,第一是音響忍,第二是柔順忍,第三是無生法忍,跟我們這個完全相合,但底下還有第四、第五、第六,都還沒成佛。我們見了樹就得前三種忍,第三種忍約行就是八地菩薩,這就是這個樹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前頭講十玄,「託事顯法生解」,從事可以托法生解。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拈起花來給大家看,迦葉他就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託事顯法,沒有什麼,就是這個。所以極樂世界的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託事顯法。你不要把事看成什麼,它這個事中就是顯了極深的法,所以你看見這個樹就證無生法忍。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花、果子、樹的本身,「與諸眾生,而作佛事」,對於種種的眾生它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極樂世界花果樹木都能給眾生這樣作佛事,什麼原因?是由於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故,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這是一個方面;再有本願力故,過去發的願,所以現在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忍。所以本願力是總,底下滿足願、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這四個是分別說。「滿足願」,這是《淨影》的話,這是因為他「願心圓備」,他發願的那個心是圓滿、是都具備,為眾生所想的都想到了。這是第一個願,圓滿願故。第二個「明了願」,我們用望西他們的話,是光明、智慧共同相應故,這比別人解釋得好,是這樣的。「堅固願」,是「無退精進」,他沒有退心,他的願他沒有退,陀彌陀佛沒有說我發的願我後悔了,一直是精進,咱們講阿彌陀佛過去修行那精進極了,因為它堅固,這是所成就的。「究竟願」,他們說「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因為他要把一切有情都要度盡。這是古人的解釋,這四種之中我們挑好的介紹,其餘的大家可以做參考。不過在究竟願故我還可以補充一點點,方便為究竟,正是因為這個願,他度盡一切眾生,廣度一切眾生,眾生都可以得真實之利,是最究竟的方便,這個方便之法才是成佛的究竟,所以成為究竟願故,這是因為他是究竟的方便,這是一個說法。再一個說法,因為本經三真實,這一切願都是真實之際為體,真實之慧所生,所以他能夠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是究竟之願。

第十六品,「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講堂,說法的地方。精舍,精舍不是指的房子好,是指的修道的地方,大家好好在這修道。樓觀,觀也是樓,建築。欄楯,欄是欄桿,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並且也都掛上白珠摩尼等等做的寶網交絡。「明妙無比」,光明美妙,沒有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跟佛也一樣,顯平等。極樂世界明妙無比,曇鸞大師他就說,「宮殿樓閣,鏡納十方」,宮殿樓閣可以像看鏡子似的,能夠照見十方,極顯極明,「寶樹寶欄,互相映飾」,你照著我,我照著你,所以是明妙無比,光明美妙。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的往生的人在地上講經,當然有很多人聽經,誦經、念經;「有在地受經」,在那聽,接受,受經、聽經;「有在地經行者」,在地上經行。經行有兩種經行,它這也是種修行方法。我們現在念佛,自己要用功也都得如此,坐著念完了之後就繞著念,或者是來回的念,像個梭子來回走。經就是經緯,經行就是來來回回的走,走過來走過去,一邊走一邊念,這個就是要有一點活動,避免你困,所以交替為用。極樂世界的這些人也是如此,有經行的。「思道」,思道就是思惟於道,思道者就是在道上作思惟,「及坐禪者」。所以極樂世界的修行,它也是各種,念經、坐禪、思惟,也有在虛空中這樣的,這兩種。

這一切往生的人,「或得須陀洹」,得初果,或者得二果,或者得三果,或者得四果。這都是指的斷惑,你把見惑全斷了,你就是證了初果。但是他發心不只是初果,由於前生修習這方面的多,所以這方面相應得比較快,達到這一步了,這個覺悟的程度,斷惑的程度相當於這一果,但是他的發心超過這一果,只是就指的斷惑。「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這個很重要,你沒有證到阿鞞跋致的,這個地方全證到阿鞞跋致了。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過去我們也講過。第一個是位不退,你就不再墮到凡夫地了,往生之後你再也不墮到凡夫地了。一般說,你再不退墮到凡夫才叫位不退,一般說的位不退。行不退,你老願意度生,不是自了,這才是行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這個都是要很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去了之後很快就不再退了,肯定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這必定,這個時間他沒有退轉,他壽命無量,他必然都得到,都不退。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三種不退。蕅益大師稱讚,「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要不是這個妙明真心,咱們的本性登峰造極所致,持名的奇勳,持名這個奇異的功勳,這兩方面,還有再加上「彌陀之大願」,若不是這三個方面,何以有這樣殊勝無比的事情!

底下,「泉池功德」。剛才說講堂、樓觀,「講堂左右」怎麼樣?「泉池交流」,這個池子有泉水圍繞。「縱廣深淺,皆各一等」,因為它有長有寬,長寬有不同的等級,有各種的形式,都是很相稱的。如果說是八十米長一米寬,這就成溝了,它這都很相稱的,這樣的長度、這樣的寬度很相配,那樣的長度、那樣的寬度很相配,就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有的是「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潔」,清湛極了,香、乾淨,「具八功德」。我們念《阿彌陀經》,老是八功德水,八功德是什麼八種功德?在《唐譯》裡頭有講,「一者澄淨」,乾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喝的時候很甜,「四者輕軟」,水很輕柔,「五者潤澤」,很潤,「六者安和」,水很安很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不但是可以解渴還解餓,「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很大的營養,這一句,還有最要緊的一句,「增益種種殊勝善根」,這個水可以增長種種的殊勝善根。

「岸邊無數旃檀香樹,吉祥果樹」,吉祥果像瓜簍,「華果恆芳」,花和果子都老是芳香,「光明照耀」,都放光照耀。「修條密葉」,很長的枝條,很密的葉子。岸兩邊都有樹,樹長了很長的枝條過來,蓋在池子上頭,就「交覆於池」。「出種種香」,出種種美妙的香,「世無能喻」,世間的這個香味不能去打比方。「隨風散馥」,隨著風,馥也就是香,風一吹這香味就四散,散得很遠,「沿水流芬」。這個境界極美,文字也極美,隨風散馥,沿水流芬,水在流,沿著水流過來的都是香的,風吹過來都是香的。

「又復池飾七寶」,以七寶為裝飾,「地布金沙」,金沙為底,不是瓦礫。底下就四種花,這四種花就是四種顏色的花,青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白蓮花,「雜色光茂」。《彌陀經》講「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都一致。光茂,這些不同的顏色,光很殊勝。「彌覆水上」,水上都是蓮花。

「若彼眾生,過浴此水」,彼國的眾生要在這個水中來游泳、來洗澡。我看過敦煌畫的,油印出來,訂做明信片,畫的游泳池的形狀,極樂世界這個游泳池中很多人,頭上都有圓光,游泳池邊坐了很多人(很多菩薩),也頭上都有圓光,這個照片很有意思。過浴此水,因為他還是凡夫,還有咱們這個習慣,在水中沐浴,想它到足就到足,叫它到膝蓋就到膝蓋,到腰就到腰,到脖子就到脖子,想它淋浴就淋浴,要它涼一點就涼一點,溫和一點就溫和一點,急一點就急一點,慢一點就慢一點。「其水一一隨眾生意」,對於每一個眾生,它都滿他的意,就在一個池子裡頭。咱們這麼多人都在那游泳、沐浴,滿我們每個人的意思,你要淺就淺,你要深就深,你說這是什麼境界!要它急就急,要它慢就慢,要它溫就溫,要它涼就涼,各人滿各人的意。一個人可以,這麼多人同時滿各人的意思,都超過我們的情見。「開神悅體,淨若無形」。這個水能夠開你的神明,開你的智慧;悅體,洗了身心很舒暢,身體很安樂。這個水淨若無形,好像跟沒有一樣。「寶沙映澈」,一直見底,「無深不照」,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不能透視的。所以這個水是什麼水,能夠一一知道眾生的意,隨眾生的意,「如其所願,同時同處,普應現之」,這是什麼水?這是什麼境界!所以我這也引了《法華》的話,「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三次請佛說《法華》,佛都說止止,停止停止,不需要說,我的法妙難思。所以這都是難思之法,也不能再說什麼,不能再做回答。如果勉強說的話,就是三個真實的顯現,所以一一惠予眾生之利。下面水演妙法也是這個意思。

「微瀾徐回」,水波稍微在那迴轉,「轉相灌注」,你灌到我,我灌到你。既有水波就有音聲,波就揚無量的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讚嘆佛法僧,「波羅蜜聲」,講六度,「止息寂靜聲」,止觀、止息、禪定,「無生無滅聲、十力無畏聲,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大慈大悲喜舍聲、甘露灌頂受位聲」,種種的聲音。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大家聽到這些聲之後,「其心清淨」,他的心都清淨,「無諸分別」,沒有種種的分別;「正直平等」,都是一種正直的心。正就不邪,直就不曲,眾生的心是曲里拐彎非常厲害。我是佛教家庭,我小時候信佛,廣濟寺我沒有一個小旮旯沒走到的。可是我念中學之後我不信佛,就覺得許多有名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心裡還那麼曲里拐彎的,就覺得佛法沒用,念了半天還這麼些曲里拐彎的。等到後來念到《金剛經》才知道,不是佛法無用,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回頭。真正是一個正直,沒那些曲里拐彎,平等,沒那些分別。「成熟善根」,善根都成熟。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大家要知道,聽到這點是最殊勝的。所以極樂世界我們要去,你聽了之後你就跟這個法能相應。現在我們有很多人聞了法你不相應。所以先要有個去掉,先讓你六根清徹,去掉你的垢,你現在耳朵髒。就好像你拿個杯子去舀水,它是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剛剛裝了敵敵畏,你就把這甘露裝進去喝,喝可以把你毒死,你杯子裡有毒。所以要無垢,它這個就是說都相應,無垢才能聽進去,聽進去自己還能夠體會就是相應。還有,「其願聞者,輒獨聞之」,我想聽什麼,就我聽見了。不然都在講,聲音就像現在放大喇叭似的,如果都是這麼放不把人吵死了嗎?不是這樣,你想聽什麼單獨你聽到,你不想聽的你一點也聽不到,你要坐禪你不想聽,一點不干擾你。所以這都是不可思議。「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間到了,我們今天不再逾時了。好,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二十四集)1991檔名:51-001-0024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