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無量壽經(第25集)


時間:2015/1/8 作者:果林果梅

上一次講了十二光佛,無對光下面是智慧光,沒有單獨提出來說一說。光就是智慧,這個在無量光裡頭已經解釋得很充分,就是稱為真實明。曇鸞大師說,光明就是真實,光明就是智慧。大慧法師說了很多,上次都講過了。今天我們再點一點,這個智慧光,因為這個光明能破無明暗,所以佛又號智慧光。這些內容以前已經有了,十二光的含義。

至於講到「泉池功德」,泉池功德是第十七品,後頭講到這個波能夠出無量的微妙音聲,聽到種種的聲音。這些音聲的解釋寫在書裡頭,我們就大家自己看。它這個所妙的就是聽到這些個聲音心就清淨。我們要聽見許多聲音就被它牽動,甚至於狂亂,現在比方你聽到這種搖滾樂等等,心中就動。這聽了清淨,沒有分別,離開分別,所以這些音聲就是殊勝。「正直平等」,正就不邪,直就不曲,離開了邪曲。眾生心不是邪就是曲,所以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很重要,直起直用。禪宗說,問那個台山婆,台山婆我怎麼去?「驀直去」。所以這趙州也勘不破它,就是驀直去。直,直很重要。正直平等,一切平等,是不二法門。「成熟善根」,聽泉流說法音聲。「隨其所聞,與法相應」,聽到的就相應,跟這個法本身相應,提到實相,他就跟實相相應;談到平等,他跟平等相應。現在咱們是凡聖同居的凡夫,你就只聽到這個名詞,頂多還知道一些名詞的解釋,你沒有相應。怎麼叫相應?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應,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那兩句話天天念,就等待有那麼一天相應,那沒有相應之前你苦還是苦。還有不是這種噪聲干擾,你願意聽的聽到,不願意聽的沒有聲音。所以是微妙,極樂世界它微妙難思,你不想聽的一點也聽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遠不退,所以他就不退轉。

底下是「十方世界諸往生者」,所以這個不光是咱們娑婆世界的人往生。後頭底下說,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稱讚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勸他那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十方的佛土都是如此。所以大家要重視這個問題,十方世界的佛都這麼重視,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們學,最要緊的是要依教奉行,你拿它當學問研究,你最多是個學者而已。你要成功的話,你得依教奉行,得去做。所以都得到往生,怎麼樣?都在七寶池,我們說的這個池是七寶池,七寶所成。七也是表示一個多數,眾寶所成。蓮花裡頭(稱為蓮花化生,前頭有這個願)是自然化生,不需要胞胎,也不是咱們世界這種胎卵濕化,都不是,這是依彌陀的願力自然而出現,所以叫做「自然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清虛、無極是出現於古譯,漢、吳的譯本,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剛來,所以用的文字很自然的就和道教所常用的文字差不多。所以我們現在翻譯佛經,也難免有些字跟道教常用的字相同,清虛、無極就是那個時候很自然就選用了這個文字。它的含義,嘉祥大師的解釋,「以神通無所不至」,神通廣大,沒有極限,所以稱為「無極之體」;還有稱為「虛無之身」,如光如影,不是一個血肉之身。所以稱為是清虛之身,自然化生都是這樣。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阿彌陀經》說,「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沒有這個名字,所以他也不聞這個名;連名字都沒有,哪裡還跟你談得到實際?地獄、餓鬼、畜生都沒有,那些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就是前頭這一品。

現在我們進入第十八品「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間稀有的。第一句就是「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容是容貌,色是色相,他的形容和色相非常微妙。微妙是精妙到了極點,所以稱為微妙。超世稀有,《會疏》的解釋是這樣,它說「非有漏生滅身」,不是有漏的、有生滅的身體,所以超世,世間都是有漏;他是從法性顯現出來的清淨的身體,沒有垢穢,所以稱為稀有。它就解釋了超世稀有。再有《往生論》說,「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彼佛國土的天人都是不動眾,沒有退轉,是從清淨智海所生出來的,是智慧所生,所以超世稀有。《往生論》還說,所有三種莊嚴就都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這一切依正報,這些眾生是正報,正報都是清淨句,這個清淨所以也超世稀有,世間都是垢污,他清淨。再有都是金色身,三十二相,這個也可以說是超世稀有。「色相皆如」,彼此都如,「鹹同一類,無差別相」,都是沒有分出什麼貴賤高低。不像咱們這個世界,有的皮膚是白的,他自認為最高;有的看不起黑種人,認為這個就是低下的。它這是沒有這些差別,也不是說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都是一個樣,誰也不認得誰,不是那個意思,就是沒有這種差別。

稱為天人者是隨順世間的方俗,還沒有成聖、沒有成賢稱為什麼?稱為天人,這是隨順。在本經的「禮佛現光品」就說彼土「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所以並沒有天人,這些都是什麼?就隨順世間的習慣。義寂這位大德,他這個說法也是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參考的,他說念佛的人當時他兼持五戒,他就持五戒又念佛,這五戒是人業;比這個再高的就所謂是天,有的念佛他兼修十善,這是天業,這麼得往生的,這個叫做天,他說天人可以這麼分。你念佛,能持五戒而念佛往生,這種人往生稱為人;你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簡單,不貪、不瞋、不痴,能修十善生天,所以生天不是容易事。所以往生這個事,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你要生到天界,你要不貪、不瞋、不痴,我看誰做得到?我就敢說我還是做不到,我還很痴。還有一個解釋就是說,不是說有人在地面上生活,有人在虛空中生活嗎?在地上的是人,在虛空中是天。首先我們要知道,剛才說到「故有天人之名」,這是隨順。再者他分別一下,光是持五戒去的叫做人,持十善去的叫做天;在地面的叫做人,能在虛空的叫做天。這都是一些解釋,我們主要的要知道,這是隨順我們的方俗,不等於咱們世界的這種天人。

底下佛就打比方,說「超世希有」,這裡就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要飯的人比帝王。一個乞丐,那是很醜陋,很髒又餓,這個容顏是,現在少見了,在舊社會那個要飯的,也可能故意弄得渾身都是髒,整個都是瘡,破了,貼著藥。要飯的和帝王相比,那就沒法比了,帝王的莊嚴、容顏、色相,他養尊處優,當然是氣色什麼都不同,儀容也不一樣,再加上裝飾,不能比。這是一重。人間的帝王比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四天王天,金輪王可以管四天下,管四大洲,這是最低的一個天,咱們世間的王要跟轉輪聖王比,那又是不如遠甚。把轉輪聖王比忉利天,玉皇大帝,俗話說玉皇大帝,帝釋,轉輪聖王又比帝釋差得很多。帝釋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個天,又不如遠甚。最後一層比,就是把第六天的人跟極樂世界的天人來比,跟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聲聞等等去比的話,又不如遠甚。「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萬億倍都不能趕得上,就是說你再強,強大一萬億倍你也趕不上,這是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的所謂天人,凡聖同居土還有凡,他所處的宮殿、衣服、飲食這些享受,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樣,跟欲界天最高天的天王一樣,一往生之後就是如此。

「至於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威德是威神功德。極樂世界的人他們都神智洞達,威力自在,他這個智慧能通達,一聽都了解;威力自在,他這個神通當然是比阿羅漢大多少多少倍,一往生之後。咱們現在就是拿一點奇異功能就覺得不得了,就發財了,收徒弟,很多人羨慕。你這個跟往生之後的人來比,那簡直是不值得一提。這是威力自在。「階位」,階位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你雖然還稱為天人,極樂世界最特殊的就是這個階位,蕅益大師最稱讚,十方世界所無,你說他還是人,人當然就是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你說他是三不退,可是他還是人。十方世界之所無,這個境界很難懂。這個階位,天人哪能比?他們就是要退。一個帝釋忽然五衰相現,他有天眼通,知道自己的未來,一看下生在某個地方,一頭驢的耳朵裡頭,耳朵長了瘡,瘡裡頭有蛆,他要跑進耳朵里變那個蛆去了。大恐慌,去求佛,佛傳了他法,教他修法,才能避免。要退,只有極樂世界你這一去之後就再也不退,一切不退,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到最後。所以這階位是沒有其他能比的。

「神通變化」,它那的聲聞能夠掌中持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天文學是咱們世間的學問,天文學現在所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多少多少萬萬億光年才能到我們這,光要跑這麼多年才到我們這,這個世界有多麼大、多少世界!聲聞他掌中都能抓住。所以極樂世界這個神通是什麼神通?持一切世界。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從極樂世界到我們這十萬億佛土,他吃一頓飯就來回了,超過光速不知多少萬萬倍,所以時間什麼全打破了。所以一到光速,世界什麼全不一樣了,就超過多少倍的光速,這種殊勝神通。所以他能夠在一念的時間中,一個念頭這樣的時間裡頭,能夠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在一念的時間裡頭,他能超過這麼多這麼多的佛剎,而且「周遍巡歷」,一處一處都到了,不漏過一處,「供養諸佛」,做這麼多事情是一念之間,所以遠遠超過聲聞、超過種種,何況天人?所以說威德、階位、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超過了不是百千萬億,說不過來那麼多倍。底下佛就叫阿難,「阿難應知」,你要知道,「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你要知道,阿彌陀佛他的極樂國土是這樣的功德莊嚴,是不可思議。一部《華嚴》就是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是不可思議,跟我們大經是一部經,所以整個是不可思議。這就是超世希有。

第十九是「受用具足」。「複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已經生去的,或者正在生的,或者還沒有生,將來要生的,都是得到這樣妙的色身。形是形狀、體貌、容貌;端莊、端正;嚴是莊嚴、嚴麗,都是無量的,福德是無量的。你看這個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他就跟第六天王的衣服飲食都是一樣的,底下還說他想什麼有什麼,福德是無量的。

「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智慧明了,「本經《菩薩修持品》謂彼國一切菩薩,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一般人體會密是保密那個密,佛教有什麼叫保密?密宗也是如此,大家以為這有什麼要保密。這個密字就是說你不能懂,告訴你,你也跟沒聽見一樣,你看見也跟沒看見一樣,這個叫做密。彼土的一切菩薩,對於諸佛的密藏,一切佛的密藏,唯佛與佛才能夠相通的,這都究竟明了,不但是明了,而且究竟的明了,是徹底的明了。所以說極樂世界的人他的智慧明了,這不就肯定了嗎?這殊勝的智慧。再者,這個明字是明明白白,了者是了了分明,叫做明了。咱們密教講,大家都在學密,不知道密教真的精神是什麼,真的精神就是「如實知自心」,這和禪宗沒有兩樣,如那個實際的知道自己的本心,這就是大密宗的究竟之處。如實知自心,你還務外。現在湖南一個氣功的老師,他有很多的徒弟,現在幡然覺悟,知道過去都錯了。他給嚴新治病,嚴新的病他治好的。現在皈依佛教,他說以前都是心外求法,都是錯誤極了,他把他的徒弟也帶著皈依佛教了。如實知自心,智慧明了。再舉個例,我們舉照見五蘊皆空是智慧明了。真正這個照,我們也能講五蘊皆空,咱們是不是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不能。咱們是想見五蘊皆空,思想的想,思想裡頭你見了五蘊皆空。想就是有念的,照是離念,你這個妄念斷了,妄念斷了之後才會有照,才有照用。在這個時候沒有照,你鏡子上完全是瀝青,多厚的瀝青,澆馬路的瀝青塗它一、二寸厚,你照什麼?黑漆漆一大堆。照見五蘊,智慧明了。

「神通自在」,就是上面說的,這一切不可比,我們剛才已經說過了。把智慧和神通連繫在一起,本經在「菩薩修持品」也說了,「以方便智,增長了知」,由於方便的智慧,可以增長自己本來所能了知的內容。了知什麼?「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就是沒有一時一刻不是安住於神通。所以龐蘊的詩,「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運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所以智慧明了是達神通之本,達神通之本就自然出現你本有的神通,一切都是你本有的,沒有一樣是從外得的。所以一個有所得心,大家常常念《心經》,總是想求一些,得點什麼、看見點什麼、增長點什麼,入了什麼定、見了什麼瑞相,我得點什麼通、得點什麼奇異功能,他不知道這都是從本所有的,你只要能通達這個本,就是變化神通,自在無礙。所以說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和智慧就是這麼一個關係,你只要得了本,你不要愁那個末。根本智是本,你所謂破本參,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知有了,真正的知有了,這個是根本。神通是聖末邊事,不但是末邊事,聖道的末了的邊邊上的事情。所以大家是捨本逐末。現在很多人,你說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說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個末邊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這是顛倒見。你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顛倒。你信了佛法裡頭,你單單就是看到神通,這種就叫做附法外道,附在佛法裡頭的外道。就好像現在說,組織上入了黨,思想上不入黨,就跟這一樣的。你組織上是佛教徒,思想上你不是,還是外道,附法外道。現在有很多人穿著和尚衣,是附法外道。還有的人是獅子身上的蟲。獅子厲害,什麼人能吃獅子的肉?獅子身上的那個蟲吃獅子的肉。所以我們就說破壞佛教的這些僧人如獅身之蟲,別人都不敢碰獅子,他敢鑽到身體裡頭來。所以這個本末很要緊。

這個地方提到「神通自在,受用種種」。神通是好事,但是印光大師也特別說,念佛你沒有得念佛三昧,你不要求見光什麼,你要去求的話,你必定會出毛病。真正有一個人出了毛病,後來現在也就好了。他得了一個禪宗的什麼,他跟我說,我一輩子念觀音,我就想見觀音,誰知道我見到觀音之後,這魔事就沒法辦了,我就活不成了,成天看見種種的魔,到處都是魔,白天也是魔,晚上也是魔,不能睡覺,我就要死了。所以就是這句印光大師的話對的,你想求見這些,你有個急躁情緒,魔正好鑽你的空子就來了。讓他知道一點般若,馬上就停止了。這個詳細情形我在《谷響集》裡寫的有,這不說了。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他福德無量,他又有智慧、又有神通,所以他的「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心裡想什麼就有什麼。因為他還是凡人,不然怎麼還會想這些?千萬不要忘了他還是凡人,他雖然是三不退,他還是凡人。所以現在就是凡人你能去,你道理這麼想。你怎麼能超凡?現在我們想超凡很不容易,你得把見思惑全斷了,你才是阿羅漢。見惑、思惑、貪瞋痴慢一點也沒有了,不但是咱們欲界的沒有了,色界、無色界的貪瞋痴慢都沒有了,那談何容易!所以你要超凡,那談何容易!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你就不能出欲界,色界天你就升不上去。它是梵天,都是梵行,清淨的。你怎麼出三界?你連欲界都出不去。所以這個橫超法門特殊就在這,你沒有這個橫超法門決定出不去。說這一切都還是顯現凡人的這些特點,所以大家要問,說這些為什麼?因為多數去的還是凡夫,凡夫還都需要這些。

「若欲食時」,他還是有時想吃東西。若欲食時,「七寶缽器」,這個缽就現前,寶的缽器。「百味飲食」,常常說百味飯。百味有好幾種解釋,有的說是一百種羹;有的說是做了幾百種餅,「其味有百」;有的說拿百種藥草、藥果做的丸子,《大智度論》裡頭說了這三種情況。總之就是很多很多好東西湊在一塊,百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你這一想,殊勝,又多又美,都是很充足,都有。「雖有此食,實無食者」,雖然到了食時,因為他的習氣,還是想吃飯,自然這些東西現在前面,現在前面並沒有人去吃它,他就看看就行了。「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看看這些食物的顏色,聞聞它的香味,意思上領略就是吃了。他就「色力增長」,他的身體(他還是人)就增長,我們吃了飯就有力氣,他也還是聞了這些東西就增上。「而無便穢」,沒有大小便。

「身心柔軟」。我們到老,身體大概都僵硬,不像年輕時這麼軟。娑婆世界的人剛強難化,個性很強,「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就是剛強難化。有的人還很驕傲,我能堅持,實際正是你剛強難化,不好教化。他就柔軟,柔軟就好教化,受教,可以調,又好調,你硬的沒法動。所以學佛是個改造的過程,你不想改怎麼行?首先佛就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告訴你佛的知見,現在你的腦子是眾生知見,你這個得承認,你腦子裡頭不就是眾生知見嗎?愛因斯坦也是眾生知見,沒有人不是眾生知見。現在佛為什麼出現於世?因為你們都是眾生知見,佛就要告訴你佛的知見。因此改是必定的,你要放棄眾生知見,變成佛的知見,你不改怎麼辦?你要始終是眾生知見嗎?所以柔軟很重要!而且「無所味著」,執著我想吃什麼,一定想吃什麼,執著、貪戀就沒有這個心。「事已化去」,等到這個事情,吃飯這件事情,事情完了之後,這些東西沒人給你收拾,自然就化了,就沒有了。所以這都是極妙,來也無所從來,你一想它就來了,來了你見色聞香,你身體也得到好處,這個事情完了之後,它自然也就沒有了,沒有人叫你洗,來給你收,要人侍奉你,都沒有這個事,極其自然。「時至復現」,到你又想吃,它又出來了。

「復有眾寶妙衣」,剛說是吃,這是穿,「冠帶」,帽子、身上系的帶子,「瓔珞」,印度那時候把許多寶串起來掛在身上,佛教的天人身上都沒有衣服都是這些瓔珞,有的拿花做瓔珞,種種的瓔珞,都是「無量光明,百千妙色」,衣服都是眾寶所成,光色微妙。這個寶,根據《觀經》說,「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這個寶出微妙的光,所以它無量的光明。而且《觀經》裡說,「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無量光每一個光中裡頭具有八萬四千的顏色。「所云百千者,蓋極言其多」,百千我們不要把它作為一個死的數,百和千相乘,就是極言其多。「又色中復放光明」,不是說光中現多少個色嗎?它是重重無盡的,色裡頭又放光。《觀經》裡頭說,「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等等。重重無盡,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因此這個微妙咱們想都想不過來。這種衣服,「自然在身」,也不要剪裁,不要什麼。

「所居舍宅」,舍宅就是咱們所謂宿舍、住宅,舍宅。「稱其形色」,稱其形色就是說和你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稱。當然得跟身體大小要相稱,他多少由旬高的身體,那要多大的房子。所以蓮花從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它這個差別很大。住的房子跟身體相稱,跟他身體的色相都很相稱,這是一個解釋。再有就是說,舍宅的結構、大小、顏色等等,彼此都很調和。都是稱其形色的意思,這兩個意思可以都有。「寶網」,就是房子上頭掛了好多以寶珠、摩尼等等織成的網子。「彌覆」,就是普遍的蓋在這房上,這些眾寶做的網子蓋在這個房頂上。「懸諸寶鈴」,這個網子上還懸了寶鈴,風一吹就有音聲出來,說微妙法,微妙的音樂。「奇妙珍異」,奇是奇特,妙是美妙,珍是珍貴,異是奇異,很少有的。這就說明這個林裡頭、網子裡頭,還有種種寶的殊勝。「周遍者」,就是普遍,全部都蓋住了,沒有暴露的地方。「校飾」,校就是相交的意思,這些寶就是你裝飾我、我裝飾你來做為莊嚴。晃曜就是光照得很亮,「光色晃曜」,光和色,剛才說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曜,晃曜還是一種動的變化,互相映飾,光和色互相映出來,互相來做裝飾。「盡極嚴麗」,極其莊嚴,極其美麗。

底下是「樓觀欄楯」,觀也是樓,這些樓,這些欄楯,這些欄桿。「堂宇,堂者殿也」,古時候叫做堂,就是大殿,廟裡說大殿,這是堂。房是兩邊的,房閣的房是兩邊的,是廂房。宇是屋檐,屋子、房子、殿邊上,我們大殿邊上有些地方還可以走,這是宇,殿宇。堂是大殿,房就是邊上的房子,閣就是樓。堂宇房閣,「廣狹」,廣是很寬,狹是比較窄;「方圓」,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圓形。「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有種種情況。都是「清淨安穩」,非常清淨,非常安穩,不是鬧,不是亂。「微妙快樂」,好到不可思議,所以稱為微妙。《會疏》說,「無五濁,故云清淨」。咱們是五濁惡苦,它沒有五濁,所以它那一切都清淨。它那沒有變易,沒有生滅就沒有變易,所以叫做安穩。說那些樹,同時就都是這樣,沒有剛生出來的,沒有要枯的、要死的,所以它沒有變易,很安隱,樹始終常然就是這樣,很榮茂。「塵塵不思議,故云微妙」,哪怕一個微塵都不可思議。「永離身心惱」,所以叫做什麼?叫做快樂。就把這個經上的文,《會疏》給解釋了,「清淨安穩,微妙快樂」就做這個解。

再按《往生論》,這種種的莊嚴,極樂世界都是清淨句所顯現,所以我們說清淨。這些種種的衣食住,最先說的食,中間說的衣,最後說到住,種種不可思議的受用之物,都是隨著極樂世界的人,他的心中之所念立即顯現,所以是「應念現前」,隨著你念頭。不像我們還要做,還要去買,費很大事,還要蓋房子,一切你心裡一念,它就自然現前。這些受用之物都是「圓具萬德」,它都是種種的香之所合成,到十方世界普作佛事都是種種功德所成,「無欠無餘」,所以說「無不具足」。這都是應念現前,現前的東西也都是具足一切,所以這一品叫做「受用具足品」。

底下是「德風華雨」。「其佛國土,每於食時」,食時就是中午,中午正是吃飯的時候(過午不食,或者過日中之後就不吃),每到食時,自然這個德風(具德的風)就會慢慢的起來。《吳譯》本就說,「亦非世間之風」,咱們這也颳風,大家覺得不很舒適,不是我們這樣的風,「亦非天上之風。都八方上下,眾風中精」,這是風中之精,風中最妙的,自然合會而化出的風。「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常常是很和,吹在身上很舒服,恰到好處就中適,「甚清涼好無比也」,形容這個風。《觀經》說,「八種清風,從光明出。」有八種很清淨的風,清風,我們有時候常說清風,就從光明中出來的,極樂世界。所以《吳譯》本所說的「眾風中精」,《觀經》的「八種清風」,都是所謂的德風,很合適,很愉快。「自然、徐起」,就是不是很慢,也不是太快。太快飛砂走石,成災了,一秒鐘一百多公里的風就成龍捲風,把什麼都刮掉,我曾親自遇到過。這是德風。

這個德風徐徐的動,寶樹上都掛了很多網子、很多寶鈴,就演出許多微妙的法音,說苦、空、無常、無我。所以極樂國土水的聲音、風的聲音,再加池裡的水也說法,這風一來到處演說種種法,這以四諦法為例,苦、空、無常、無我。《俱舍論》講的這四句很好,「待緣故非常」,不是常有的,它是因緣生的,要等待因緣而生,所以它不是常;許多逼迫我們,所以叫做苦;這一切都違我所見,跟你所想的是相違,所以就稱之為空(頭一個,你想你自己不死你得不到,你想東西常在得不到,它空);因為違我所見,你所見的跟你相違,你就不能做主宰,沒有主宰就是沒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為意,你能夠當家作主才是有我,沒有當家作主的人。所以這個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實際這也就是無量的妙法。《往生論》偈子上說,「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所以從《往生論注》就知道,這個風聲所說的法不僅僅是苦、空、無常,是可以讓人悟得很深遠。在水聲的部分說了很多很多波羅蜜、很多妙法的音聲,這個風聲其實也是如此。

「微妙聞十方」,曇鸞大師自己作的注釋,他為《往生論》作的注釋,他說「出有而有曰微。」是離開了有,有指的什麼?指的三有,離開了三有,他還是有,所以就出有而有叫做微。因為出有的有是三界,他是無欲,所以離開了欲界;他還地居,所以就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無色界,不是三有。「淨土非三界所攝,出於三有,故曰出有。而有者,謂淨土之有」,是出有而有,「依一乘願海而有。離二邊,超四句,出有而有,故曰微」。過去咱們的同事,他常常寫文章,他那時候教佛學史,他以前問我,說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有?他問我。我說極樂世界有是離四句的有,離開四句,是出有而有。說有是一句,說無是一句,說也有也沒有是一句,不是有不是沒有又是一句,這四句。不管你怎麼說,你總不能離開這四句,咱們眾生的語言就在這四句裡頭,你腦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在這四句裡頭。而佛法精深的道理都離開這四句,離開四句就離開百非。所以這個就是說出有而有這個有最微妙了,叫做微。「名能開悟曰妙。」為什麼說是微妙,法音微妙?所以叫做悟深遠,你說出這個名相來,雖然是名相,可是讓你能開悟,所以就叫做妙。寶樹說法當然也不離開名句,可是能讓你開悟,所以就稱為妙。這樣的微妙法音能讓人悟到深遠,所以稱為妙。

再者,「風送妙香」。一個風說法,一個是風出香,「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你看風的頭一個作用,說法;第二個作用,送香。溫是溫和,雅是雅正,不俗。這個脫俗很重要,所以一個人有時候我們看見他整個是個俗相,這個學道就很難了。再說到「溫雅德香」。「德香者,香具萬德也」。底下就看到香的德了,底下就說明了。《會疏》的解釋,「溫謂溫和,雅謂雅正,香氣適人為溫」。有一種花叫夜來香,擱在屋子裡頭,當時我的老伴她就趕緊叫屋裡人拿出去,說是要憋死人了。有的人怕晚香玉的香,一聞受不了,這個香它逼迫人。這個就不是這樣子,這個溫和雅正,適合於人。「簡愛染香為雅。」譬如世間很多香味,你聞了之後產生一種愛染的心,就是俗,就是不雅。香具萬德在什麼地方?「故能使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塵勞就是煩惱,垢是垢染,習是習氣,這些東西自然不起,這是香之德。以香作佛事,眾香國就是拿香作佛事,他只要聞到香就清淨入定,安樂增長,開智慧,極樂世界也有這樣作佛事。

第三就是說「風之妙觸」。觸是觸覺,德風碰到咱們的身體,「風觸其身,安和調適」,讓人感覺到非常安和,調心適意。這個快樂像什麼?「猶如比丘得滅盡定」。這個定又叫做滅盡三昧,是滅盡六識心和心所這樣的一個禪定,是不還果以上的聖人才得這個定。現在風一吹,就是凡聖同居土的人,他的快樂就跟得這個定的比丘一樣。這是第三。

第四,「風吹花聚」。樹上不是有很多花嗎?吹七寶林樹,花都吹下來,花就聚在一塊,而且是很有次序,種種不同的色、不同的光,就一塊一塊的聚在一起。「遍滿佛土」,在佛土中,整個的大地都覆蓋了。「隨色次第,而不雜亂」,黃的、紅的,這樣的花、那樣的花,各個自然成聚,沒有雜亂,不是很亂,凌亂無章,很整齊。「柔軟光潔,如兜羅綿」。這個花在地下很軟,不是帶刺紮腳的,不是這個,很軟,很光明,很乾淨。「如兜羅綿」,這個兜羅綿,道宣法師的解釋,就是說花絮,像咱們的楊柳花、菖蒲什麼等等的,很柔軟很柔軟的東西,軟極了。這是形容它軟的情況,這個花就好像我們踩在棉花上,非常軟,就是像這樣的這種情況,這是花。你踩在這個上頭,踩上去腳就沉下去,「沒深四指」,深四指,腳下去四指。你一提腳它又平了,當你踩下去沒深四指,你一提腳它又平了,走它又平了。等到過了中午吃飯的時候,這花都不見了。有的譯本,《魏譯》本這個地方它就譯得很拙,它說大地開裂,極樂世界地就裂開了,這花就掉縫裡頭了,這是譯筆很拙。所以現在我們會集本這種文句就不採進去了。你說極樂世界還有這樣嗎?咱們這地震地才開裂,直冒黑水,那要有災難了,這好好的。所以這譯筆也很難,那麼早的時候,一個外國人到中國來他翻譯東西,這筆拙有時候難免的。「其華自沒」,這也是根據古譯,另一個大德翻譯的,這個文句就好得多了。這花自己就沒有了,就跟剛才吃飯的東西一樣,來了就來了,完了之後它自然就沒有了,天雨花就雨了,雨了到時候過了花就沒了。沒了之後,「大地清淨,更雨新華」,天又開始下花,花雨,花紛紛的落在地上。「隨其時節,還復周遍」,隨著時節,雨花,花又沒有了,又雨花,花又沒有了,回還往復。「如是六反」,所謂它一個晝夜有六個這樣的來回。

這個六反雨花跟《阿彌陀經》的「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是相同的。晝夜六時,六時指哪六時?早上是一時,日中是一時,太陽下去是一時,初夜是一時,中夜是一時,後夜是一時,所以晝三時夜三時,晝夜六時。至於極樂世界怎麼還說晝夜?這也是隨順習俗,因為它並沒有黑天,太陽下去了,我們這所謂太陽下去了,轉到那邊去了。《疏鈔》說,「彼土既無須彌,又無日月」,常常是光明的。所以晝夜是怎麼分?就是花開了、鳥在叫,就是白天;花也合了,鳥也在那安棲了,這就叫做夜。窺基大師他的《彌陀通贊》說,「華開金沼」,在金沼上花開了,化生的人就認為是天曙,天亮了。「鳥宿瓊林」,那時候文字都講對仗,四六對仗,文字很美,鳥宿瓊林,鳥在瓊林里睡了,「菩薩作時昏之想」,菩薩認為這是時昏。這都是一樣。《圓中鈔》比這個說法進了一步,「以花開鳥鳴為曉,蓮合鳥栖為夜,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這種情況還是凡聖同居淨土中的這些人他們的氣分才這樣,他是對於穢土將要忘還沒完全忘這個時候的情況,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忘記穢土的情況,有晝有夜。其實極樂世界已經沒有時間的這些差別相。因為眾生多數帶業往生的,所以還有這些還沒能完全忘,都帶了業的。「若上之三土,則無此相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就沒有什麼花開鳥睡、是晝是夜,就沒有這些分別相,也就是沒有這些分別心。這是「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所以極樂世界稱為蓮花國,這個寶所成的蓮花周滿世界,到處都有,滿世界都是。「一一寶華百千億葉」,一朵花上有百千億的葉子。所以說《觀經》為什麼不容易修,你想想你要觀一朵蓮花有這麼多葉子,你怎麼觀?「其華光明」,花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什麼色就是什麼光,這跟《彌陀經》一樣。「玄黃朱紫,光色亦然」,這就比《彌陀經》多了兩個顏色,實際可以說無量的色。「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無量的妙寶,百千種的摩尼,裝飾在蓮花上面。「映飾珍奇」,映是照,飾是裝飾,珍奇是珍貴、奇異。「明曜日月」,像日月那麼光明。「彼蓮花量」,蓮花有多大?「或半由旬」,由旬我們採用一個中間的,四十里地,半由旬就是二十里地,「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大小很不等。「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每一朵花裡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都是三十六。百,千億是言極其多,為什麼出個三十六?這個地方查書裡頭,古德沒有做過解釋,也許有,我沒看到。這是我的解釋,現在假定有人推翻,我歡迎。因為極樂世界它有四土,我們講九品,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四九恰好三十六。每一品都有百千億蓮,每一朵蓮花它就具有其他一切蓮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蓮花都是三十六百千億光,就是這個道理要知道。

底下殊勝在什麼?這一點大家就要好好體會一下,這個是重重無盡,蓮花中放的光,每一個光裡頭出了三十六百千億佛。在阿彌陀佛一個佛的國土裡頭到處都是蓮花,每一朵蓮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而每一個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你看一個佛的國土裡有這麼多蓮花,一朵蓮花出這麼多光,一個光又出了這麼多佛,都是身色紫金,都是相好莊嚴、奇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佛都在說法,不是現相,不是現出一個景象。而且是諸佛各各,每個佛每個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這個就是超情離見,就不是咱們情見所能及了。所以我們也可以想一想,這是重重無盡,一個佛國土裡頭有這麼多蓮花,一朵蓮花裡頭它就有這麼多光,一個光裡頭又出現這麼多佛,而且佛都在說法,都在度眾生,都安立眾生於佛正道。這些佛是哪來的?從蓮花光里現出來的,蓮花光是從蓮花出來,蓮花都是遍滿極樂世界的國土,蓮花世界的國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現出來的,重重無盡。所以小裡頭包括大,一裡頭包括多,短的時間包括多(長)的時間,這還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是重重無盡。現在我就告訴大家一個重重無盡,我看見他,他看見我,我看見他的眼珠,他看見我的眼珠,他的眼珠里有我,我不僅看見他,我還看見他眼珠裡頭的黃念祖;他也看見我,也看見我的眼珠,也看見我眼珠里的他,這不都是一套了嗎?而且這個眼珠里你那個我,你看見那個我,我這個眼睛珠里還有你,這個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複。擱兩個鏡子,你回去試一試,把兩個鏡子擱在對面,你看看它有多少鏡子,重重無盡。所以我們不能夠好多東西看得很呆板。總之不可思議,要相信這個不可思議,佛說的很多東西都不可思議。現在很多人做考證、做考據,他就是要找那個可思議的找出證明,對可思議的承認,不可思議的就懷疑或者否定。這個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他就用不著佛法,就是不可思議!你必須從你可思議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夠理解那一點點糟粕中的糟粕,對佛法入不了門。

底下,第二十二「決證極果」。佛的大願就是如此,為什麼要有極樂世界?願一切眾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決證極果。「彼佛國土,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沒有黑天,要等火去照亮,夜裡頭燒個篝火照亮。星曜,星是指星星。晝夜,白天、黑天。「亦無歲月劫數之名」,也沒有什麼歲月,一年一月,多少劫,這個名稱都沒有。先看到這一句,沒有這個,實際上就是打破時間。現在還順著舊解來說,五種原譯裡頭,漢、吳兩譯裡頭說「日月處空」,有日月在空間,但是日月是不動換的;《魏譯》沒有說到有跟無;《唐譯》、《宋譯》這兩本就說「無有日月」。所以現在這所取的是唐、宋兩譯的意思。蓮池大師解釋這個解釋得很好,如果你把古譯也考慮在內,就是日月雖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後頭的「禮佛現光品」就講了,阿彌陀佛一放光,世界一切東西的光都不見了,菩薩的光、什麼什麼的光都不顯了。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時候,好多星星都看不見了,就這個道理,被月光一比它就顯不出來,月亮太明,它暗。所以《漢譯》、《吳譯》說是有,蓮池大師解釋說是「佛及聖眾光明掩映」,跟沒有是一樣,有它也不發光。蓮池大師說,要是按道理來說,應當沒有是正。為什麼?因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何況極樂?蓮池大師這個意思說得很好,把古釋也講通了,是有它沒顯,但是無為正。所以現在先師只採用這個無,這個無是為正,有跟沒有一樣,這我們就都統一了。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歲月劫數從漢、吳兩譯也可以看出來,它們說是什麼?《漢譯》說,「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它有,它就在那待著,它不動轉。我們所謂的時間是什麼?地球自轉一圈就是一天,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是一年。我們就看成是太陽圍著我們轉,都是在轉,太陽也在轉,太陽要圍著它的中心轉一圈要多少多少年。這個數我寫了,本子上有,我對於數字記憶力非常差,我都把它算出來,我就是不太記得。所以這個時間就在這運動,地球自己在轉,太陽也在轉,太陽系也都是在轉的,銀河也在轉,都在轉。所以它出現很長很長的時間,時間就由於這個轉。它這個根本都不動的,也沒有晝夜,沒有什麼叫年,也就沒有什麼叫劫,這是從這個不動情形來看。實際要說,時間,現在科學上愛因斯坦已經明白了,是人的錯覺,你的錯覺。大家過去一直把這個東西當作真實的,跟這個不合就是不對的,你不知道你所謂的真實正是錯覺,你的錯誤。佛教就說由於妄想才有時間。所以哪來的時間?這一念過去了是過去,現在有一念這是現在,下面馬上一念跟著就來就是未來。所以過、現、未都是因為有念頭在,你要離開妄念,什麼叫過、現、未?所以毗目仙人拉著善財童子的手,善財現在經過多少多少劫,到了多少多少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財童子在原地方沒動窩,還是剛才那時間。所以時間,這一切各有各的時間,修行人有時候一坐下去多少天,他就覺得是幾分鐘,他的時間就不一樣了。所以極樂世界它就沒有這些日月,也沒有紀年的這些東西,年、劫這些名稱。

「復無住著家室」。這個住著家室不是說根本沒有,剛才不是說了嗎?他住的房子稱心如意,想在虛空就在虛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他沒有執著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什麼什麼,他沒有這個執著。咱們都無我了,沒有執著,還要什麼寫門牌號數?我的房子,我要登記,我的證件。所以沒有「標式名號」。隨應而現,我現在這麼想它是這個樣子,明天忽然心念一變,它又另外一個樣子出來。所以就沒有這些分別,就是說沒有住著家室,也沒有標式名號。「亦無取捨分別」,心心平等,天天聞法相應,聞微妙法。所以我們眾生就是,見色聞聲本來並不是壞事,但是你就是有分別,你就有取捨、有愛憎。第六識是很大的禍根,就在於它有分別,你就有取捨、有愛憎,這裡頭就出來人我,四相就熾燃。極樂世界沒有取捨分別,心和境是一如的,心沒有分別,境界也沒有分別,所以他唯有無量清淨快樂。

底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們這一天都能遇到一點很特別重要的內容,「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聚,一個是正定,一個是邪定,一個是不定。對於這個三聚有好多不同的解釋。聚就是物以類聚這個聚,也就是類。小乘我們不提了,我們談大乘,大乘我們先引《大智度論》的說法,「一者正定聚,必入涅盤」,他一定入涅盤,這是正定聚。「二者邪定,必入惡道」,這個人必定入三惡道,這是邪定。「三者不定」,沒準,且看下回分解,他以後怎麼做還不知道,到底到哪去以後再看。這個說法,《大智度論》好也在這,大家廣泛的都能接受。

《釋大衍論》它的說法不同一點,它一個論提了三個。後頭兩論提得太嚴格,我們就不採用,只有佛才是正定,除佛之外都不是正定,這是後兩個;我們提它一個就夠了,它一個書裡提了三個,我們采它一個。十信以前,你雖然是佛教徒,你還是沒有達到十信,信位都沒有達到,這是邪定。這就嚴格了,再高深大家就更不好接受了,所以後頭兩個我就不引了,書上有。那個說必入惡道,大家說我還不至於必入惡道,我頂多是不定,我沒準。這個是你十信以前,你敢說你現在到了信位嗎?到了信位很不簡單,在這以前你就是邪定聚。因為你「不信業果報故」,你對於業果報,你敢破戒,你敢做壞事,為什麼你敢?你不相信你會受那個果報。大家覺得我怎麼不信?你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嗎?地獄是真的,這點再三我敢負責說,因為真正現在就在咱們北京都有人見過的,那沒有什麼鴉片煙嚇唬人的、先王以神道設教,真的。就這還不信,不信也不行,不信還是有,比如你不懂法律,犯了法你還是槍斃。你說我不懂法律。你不懂,不管你。你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你不知法犯罪還是執行。所以信業果的事很不簡單,大家要知道。你說起來信,你實際的行動是信是不信?你要真信的話,你敢破戒嗎?你不去研究戒律,當作一個自己真正的老師,我要是有錯趕緊懺悔。你就是不信,所以是邪定。這樣作為邪定,我們就能想得通。

底下第二、第三我們不選了,他連十信都算邪定,那就不好辦了,所以我們就不選了。到了三賢十地,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三賢位,雖然沒有入大聖,不稱為大乘的聖人,是大乘的賢人,這是三賢,到了十地就是十聖,這是正定聚。當然,你到了賢聖就必入涅盤,不退了,這都是不退了。十信叫做不定聚,十信以前,到了十信位,這是不定聚,還是或進或退。把它這個解釋再明確一下,正是十信,這個是不定,因為他升降不等,他已經有了信心。但是在這之前,你還不信業果報,所以你必定就是邪定,就跟前頭一樣,必定要入惡道的,這個就是邪定。到了三賢十地,正定,必入涅盤。所以這樣來看的話,這個正定聚是很高的。前頭《大智度論》說,「必入涅盤」,這就很高的。這說到了三賢十地,也是很高的。後頭說只有佛才是正定聚,那更高了,我不引了,咱們說前兩個就夠了。

「今經所云彼土眾生,皆住正定聚者」,你一往生之後,你就是住正定聚。所以憬興(是朝鮮人,新羅國人是朝鮮人。我們這裡頭引證的古德有好幾個國家,有日本的、有朝鮮的、有中國的)他就說,「若生淨土,不問凡聖」,一定趣向於涅盤,你一定是行善,你定是生善道,你一定要行六度的,一定會得解脫的。所以往生的人只有正定,沒有其他兩種,這是他的解釋,《會疏》也同意他的解釋。另外《甄解》就遵善導大師的意思來說,他說「所謂正定聚,從佛果至十地三賢,皆名正定聚」,包括佛、十地、三賢。它這個解釋就是說,淨土都是正定聚。當然你不信淨土,你不修,你不會去生,那就不屬於你。你如果也發菩提心,也是深具信願,也老老實實用你的全力去念佛、去行善,這個合乎彌陀的大願,你是應當生的,這是當生。當生不等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已經在正定聚,已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是根據善導大師的意思。善導大師世間公推是彌陀化身,蓮池大師就讚嘆善導說,他縱然不是彌陀化身,必然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流。善導大師在長安,長安城裡頭沒有一個不念佛的,這個感化力有多大!現在有什麼人,在哪一個城市裡頭,讓一個城市的人全念佛?中國、外國哪國也沒有。

善導大師的意思,正定聚的這個利益,「通於彼此二土」,彼土就是極樂世界,此土就咱們娑婆世界。《甄解》承他這個意思就說,「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到了極樂世界入正定之聚,一切都增上,決定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顯,這是顯益,明顯的利益。在咱們這個世界之上,你如果「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四句話你去真正做到了,你就應當生,你也入了正定聚。這個正定聚,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利益,這個利益是密益,這個利益不是那麼明顯,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確實得到了這個利益,這個稱為密益。密不是保密的意思,就是別人不知道,不能知。《甄解》又說,「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不共義也」。他們對於善導是尊崇極了,又稱為親家,又稱為今家,是非常之親密、非常之崇仰。說這是善導大師不共的意思,不同於別人的,善導大師獨特的智慧的見解。這就可以看見《甄解》是極其稱讚善導大師。當生的人,雖然還在娑婆世界,已經得到了入正定聚的這種利益,這是殊勝不共的妙意。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經里就說了,「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說現生、已生、當生的人都住於正定聚,這是反證法,如果他是邪定聚、不定聚就不能夠建立這個因,不能建立當生的這個因。當生的因是什麼?就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徹悟大師的話,他把大經、小經的宗旨合在一塊,發菩提心是大經的話,深信、信願持名是小經的宗,合在一塊了。所以這就是很完備。你要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加上一個形容詞,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不是只想得一點法益什麼的,或者是圖口頭上漂亮,那就遠遠的不是了。為了解決自己和無量眾生的生死問題,有這樣的雄心壯志。我要解決大家的生死問題,不要在六道輪迴中這麼頭出頭沒,這麼枉受輪迴。你本來就是佛,你現在在作夢之中,你在受種種的苦,在作噩夢,夢中你是十分的恐怖,你十分的害怕,沒叫醒你之前跟真的一樣。現在我們還在作夢,你沒醒,你現在就當真的。但是很冤枉,沒有這回事,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起來。這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不但發菩提心,我自己要醒過來,不然我不醒,我還在夢中,我知道叫人嗎?我只是知道害怕,或者只知道撿元寶,不知道得去把別人叫醒。你醒了才能叫人,害怕得不得了,快醒,你在作夢。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具體就是什麼?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樣的情形,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這個反證很得力,正面的咱們不好懂,反面這個咱們很可以懂。

邪定會有正因嗎?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嗎?還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他不可能。很多和尚到了美國就不當和尚,他沒有這個因,他沒有這個抵抗力,好東西一來他就都放棄,不能建立彼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有,明天沒有,那是為生死發菩提心嗎?你禁不起考驗。我們也不是說很多人他一直沒發過菩提心,他就是禁不起考驗。所以說是「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下卵,成魚的少極了。庵羅華,這種花不知什麼花,印度可能有,開花很多,結果的很少。菩薩初發心,發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你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個動力就不一樣,而且他因這個起行,他是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這個行就保障了他的願。因為你知道這麼行的話,阿彌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保護你,避免一切魔的干擾,護持你這個願。這個不定聚的人也做不到。真正就是說,你能夠做到這四句話,你就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佛派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加持你,就如你入於正定之聚,所以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定到臨終的時候,看見佛來接你,你才放心,要問你自己,是不是符合當生的條件?

這個意思在小本《阿彌陀經》裡頭也有,「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發願,願意生極樂世界,你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就是入了正定聚了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轉。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很粗心,我們又覺得不敢相信,就把它忽略過去了,就按自己的理論這麼解釋,就那麼講去了。這意思很明顯,所以這兩個一合,就知道這是我們很大的幸運。所以我的先師聽到淨土法門,一個人在屋子裡笑了幾天,就是自己笑,說我這回才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你哪有路?你只是在那寫兩篇論文罷了,你還是沒有路出去。那個論文不能給你當pass,不能給你當護照,你哪也去不了,那有什麼用?所以這一點很要緊的,就是我們在現在已經正定聚。

所以底下,「十方佛贊」。「複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東方有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有恆河沙那麼多佛,這麼多的佛「各出廣長舌相」,廣大長的舌相,「放無量光」,佛就放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廣長舌本來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廣、又長、又軟、又薄,從嘴裡出來到上頭,舌頭能蓋住自己的臉,能夠舔到自己的頭髮。我的舅父是南梅,南梅北夏,也是個大居士,他的舌頭就很特別,他能舔到鼻子尖,這也是個異相,舔到鼻子尖。出廣長舌就是證明無量劫來口中沒有妄語、綺語、惡口,這種語業的過他沒有,多劫沒有這個過,所以感得這個相,廣長舌。所以《圓中鈔》(這個《鈔》就是《圓中鈔》)說,「惟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然而這個舌相有常相和現相的不同,常相者就是你一縮,嘴裡一吐出來就蓋到臉,讓外道知道佛說的是真實的,我們可以信,不然我們怎麼沒這舌頭?這是常相。若是現相就不同了,現相就是你看《阿彌陀經》裡頭,「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舌頭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多大!咱們這個經沒有說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可是放無量光。所以小本的那個舌頭遍滿跟這兒的無量光是一致的,舌相就是這個光,光就是舌相,而且光是更廣了,可能不止三千大千世界。

底下就是慈恩,窺基大師,窺基大師對於淨土宗有三種注,大家現在學法相的人都不提了,恐怕不合乎玄奘大師跟窺基大師的意思。慈恩就是窺基,說「佛之舌相,證小」,給小乘做證明的時候,「則覆面門」,蓋面門就完了,「以至髮際」;「今覆大千」,現在蓋大千世界,幹嘛?「證大事」,要證明一件大事,證明這個淨土法門,所以現這個相。這是窺基大師的解釋。底下又說,「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他說的話沒有兩樣的話,都是真實。覆面之舌已經沒有妄語,何況現在覆三千大千的,還有不真的地方嗎?這是窺基大師在勸我們要生信。

「說誠實言」,真實無妄、真實不虛的言。《彌陀疏鈔》說,「誠實」,表示必定可信。「以誠則真懇」,真實、懇切,「無偽」,沒有虛假。「實則審諦不虛」,實際真實他就是這樣,沒有虛的。「所謂獅子吼,無畏說」,佛法說如獅子吼,百獸都畏懼,是無畏之說,四無畏。「千聖復起不能易」,一千個聖人再起來也不能改變,「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楷是楷則,一萬世都應該遵守做為楷則。所以有人總想把佛的什麼再動動,這個都是自己覺得比佛還高明。又說「純真絕妄」,純的真,一點妄都沒有,「萬劫如然」,萬劫也是這樣。說到誠實,還有比這更誠實的嗎?你看說誠實言,這就是誠實的解釋。誠實言說的是什麼?就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是萬世不能改的。所以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淨土法門的確如此。十方諸佛都在稱讚,千經萬論都指示這條路給大家,東方恆河沙是如此,十方的恆河沙都是如此。

《會疏》是日本人作的,他說諸佛所證都平等,怎麼單都稱讚彌陀?他就說「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跟諸佛不共同的妙法,「故諸佛讓德」,諸佛就推讓,讓一切眾生都歸向於一個佛。這也就是第十七願,十方佛都聞名、都稱嘆,聞名的多才能求生的多,才能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諸佛跟彌陀是一個心,都是沒有別的想法,就是願意眾生你們真正能得度。所以諸佛之稱讚彌陀也就是為這個;彌陀之發願,願意十方佛來稱我名,讓眾生聞我名都來,也是為這個。不是要拉一個隊伍,我要如何如何,是為眾生得度。十方謙遜也不是逃卸責任,也不是表示禮讓,也是為眾生得度。都是真實言,誠實之言。

「何以故?」四維上下都稱讚,何以故?就是「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因為他方所有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發了清淨的信,清淨就是信。「清淨心者,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淨心也」,沒有污垢的,沒有懷疑的信心。「憶念受持」,憶就是憶佛功德,念就是念佛名號,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堅持。「歸依供養」。「身心歸向,依止不捨」,就是歸依。歸向到彌陀,依止不捨離。再者,供養就是「進財行以為供,有所攝資為養」。財行是兩方面,財,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的,這一切都可以,財,內財、外財,拿來供養,供佛,這是供,這是一個方面。再有法供養,我如說修行來供養,這是行。以財來獻供,有所攝資為養,讓他有所攝,滋養身體,對於這個身、對於法,俗話說的有營養,這樣的意思,有所利益,就稱為養。就對於這個所謂歸依、供養的解釋。

底下很重要,「乃至能發一念淨信」,一念信都是好的。《疏鈔》就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要往生淨土就是需要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你能相信佛的名字,你相信、依止諸佛就救護你,諸佛就護持你。「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什麼叫深信?常常憶念佛,常常稱念佛的名號,常常禮拜、恭敬佛,這就叫做深信。「任意早晚」,你時間是早一點、晚一點,還是馬上就去了,還是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終無再住閻浮之法」,不會在這個娑婆世界再常待了。就是說這個信特別要緊。

這還說「一念淨信」,一念淨信就可以「隨願皆生」。一念淨信,願生彼國,隨願皆生,一念淨信就可以生,這個是不可思議。首先一念淨信,我們解釋這一念,《會疏》的解釋,「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信這一念,產生信這樣的一念,「不依念多少故」,就是你真實的信心而生出了這一念。《教行信證》講,說一念是什麼?「信心無二心」,就是信心,沒有其他的;「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也叫做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法身咱們本具,咱們要成功,就是修出報身,修這個報身就居於清淨的報土。法身你本來不待修、不等修,本來有的,現在就是說,你這一念就正是清淨報土的真因,真實之因。《彌陀疏鈔》底下它引《成唯識論》,引唯識方面的,它先說「信即心淨」。《成唯識論》裡說信是什麼?「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對於真實的功德你是深忍樂欲,深忍,忍就是住,愛樂,欲是你願意,願意領會,願意相契,「心淨為性」,以心淨為性。這是《成唯識論》的解釋。什麼叫做性?對於這個實的功德你是深忍,住、安忍、安住,樂欲,歡喜,心裡有歡悅,心淨,以心淨為它的性。「何言心淨」,什麼叫心淨?「以心勝故」,因為心很殊勝。「如水清珠」,有種珠子叫水清珠,這個珠子擱在水裡頭,很濁的水當時就清了,「能清濁水」,水清珠能把濁水當時澄清了。過去有時得的水不乾淨,你要有這個珠子,馬上一下子水就清了,髒東西都沉澱,它能清濁水。但染法就相反,染法它各自都有它自己的相,唯有不信這個染法,它有這個特點,「自相渾濁」,它自己就能產生渾濁。它不但自己增加渾濁,而且它還能夠渾濁其他的心所,對於其他的心所也使它渾雜。「如極穢物」,如極髒的東西,不但它本身髒,它自己髒,誰碰到它誰髒,「自穢穢他」。那也是,你把髒的臭的大便放到乾淨的帽子上,你帽子不就髒了嗎?它使別的也髒。「信正翻彼」,只有信才把它翻過來。所以信和不信這個差別很大很大,大家要知道。在初始不覺得,都在一起,有人信,有人不信,當然都是一塊,沒什麼差別,但是這個差別實際上是非常明顯。信是以淨為相,它是清淨。所以這個比方打得很好,不信像什麼?像髒東西,你毀壞你自己的心,它不光對這個不信而已,使你其他東西都濁,這個很可怕。所以蓮池大師,「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明亦甚矣」,明亦是很明白。首先是要信。

《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我們引過一次了,「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能有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能信的人你本身就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你所得到好的業報也不可思議,不是你能想得到的。《要解》說,「唯有大智,方能諦信」,沒有大智慧不能信。所以大家,不是說我別的怎麼樣,對於這個要能信。你自己不要有自卑感,好像還有其他方面不如人,你這一方面這個優點就很突出了,可以蓋過很多,其他或者某一門功課念得不好等等,那就蓋過去了。「《安樂集》依《往生論注》它立了三個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純一也。三者相續心,信心相續不雜余念也」。有這個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沒有不生的。所以這三心都是從信心,一個就是很純,一個就是很深,一個就是相繼,都是指的信心。

所以上面所看,這個淨信非常可貴。現在咱們經裡頭,在淨信兩個字上頭又加上個一念,「一念淨信」。這個我們就用禪宗《信心銘》的話來說,《信心銘》是講信,一念信心,剛才這個不二的信心,說「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所以一念的淨信跟這個信心不二,不二的信心,在這個地方可以相通。真說到這樣的信心的話,言語道斷,就非去來今,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就是說既然是一念,這一切都沒有差別,一切都一如,這樣的信心。這樣的信心之後,他念一句,一發願就可以往生。所以說是清淨報土的真因,這個信心是清淨報土的真因。這是一念淨信,我們用禪宗不二信心、非去來今來說,這個就言語道斷,不是用言語再做解釋能說得清楚的。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至心就是至誠的心。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頭(他注的是《觀經》)說,「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你得到的解或是你的行,必須是真實心中的東西。「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就是說我們真實表里如一,不是外現一種有大德的樣子,內裡頭懷著是虛假,假的。「貪瞋邪偽」,邪是不正,偽是假的。「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侵者是改也,這個批評得很厲害。「事同蛇蠍」,所做的事跟蛇、跟蠍子一樣。「雖起三業」,這不是說外現賢善嗎?他還有做很多好事,修廟、造像,做很多好事,「名為雜毒之善」,你這個善裡頭有毒。「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所以就是真實對這個不真實的,不應該的。

至心回向就是真實用自身所修的善根、真實的善根,來回向於眾生、回向於佛道。「願生彼國」,就是我要以這些功德來回嚮往生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彌陀的洪名和願海都是彌陀的力量,這是他力。我們所依靠佛的願,我們來回向、來求往生,這就是無上的回向。這就能生出一念淨信,因為這一念淨信也不是偶然忽然間蹦出一念來,還是應當我們就是依靠他力,然後自力的相應。這個一念淨信是你自己生出來的,但是首先我們從他力下手,依止真誠的發願。把這樣的善根再至誠回向,總之一念淨信,把這一念淨信來回向,就隨願皆生,隨著你的願都可以往生。所以日本的《會疏》說,「唯在信一念」。這一念是指什麼一念?是一念淨信這樣的信心之下的一念。不是靠你天天拿著念佛珠,口念彌陀意紛紜,心裡想的不知是什麼,不在乎那個,那個再多,不如這個一念淨信之中的一念。所以《彌陀要解》也說,「若信願堅固」。這也有好多人不明白,對於淨土宗不在信願上用功,你念得很好,但是你應該要信願,信願堅固的話,你臨終有十念都能往生,哪怕是一念也能往生。「若無信願」,你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這就跟《會疏》的話是一樣,中國人和日本人這個地方是不謀而合。所以關鍵是信願,這個信要有智慧、要清淨。《彌陀疏鈔》說,「但有願者,無一不生」。我們才知道願力是這樣的廣大,怎麼可以不信?怎麼可以不願?這一品「十方佛贊」,十方佛為什麼要贊?就是願意聽到的人發清淨的心,來憶念,來受持,來歸依供養,乃至於怎麼樣?能夠產生一念的淨信。你把所有的善根來回向,願意生,你就隨願皆生,隨你發的願你必定生,而且不退轉,乃至於你到成了無上正等正覺都不會退轉。所以十方佛贊所希望的就是如此,所希望的每個眾生也就是如此。底下不再講了。

底下稍微說一說,下面就是我們所最要學的一部分,我們不是學理論,我們要產生用,不是說我們去給人講講經就完了,我們要跟人家講也要讓人家知道,你到底怎麼才能往生,往生是什麼情形之下,所以底下「三輩往生」是我們最關鍵的,等到下一次來講。「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無量壽經》之可貴也就在此。三輩往生共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此我們對於共同的這個,我們必須要很好的了解,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發了菩提心。不但是你學淨土需要發菩提心,你學禪、學密更得發菩提心,因為有很多要靠你的自力,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行?所以說共同的。只要你真是個佛教徒,當然虛假的我們不說,你要真是個佛教徒,你就是需要發菩提心,你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講菩提心,咱們這個經也講過好幾次,下一次是最後的一次,它這個菩提心,得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這個還廣一點,有的人不見得都能念阿彌陀佛,只要你所修能專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這是我自己這麼一個體會,要勸每個人都念佛,這個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是這麼說,你如果是想你今生就不再退轉(你要不怕退轉,你願意再來,或者是生什麼天,那就隨你,你不怕退轉),你要想不退轉,想決定能夠得到覺悟才能覺他,需要在這一生中要達到這個目的,你不求生淨土就是不可能。我這個也可以說是很武斷。你修什麼都可以,但是你不求生淨土,不用這個法門,你要想今生就達到不退轉、不輪迴了,這事不可能。因為今生這些事情已經擺在這很清楚了,就是這麼個環境,就是這樣的條件,大家也就是這些根器,這些問題很具體。這個藥方就好開了,不是盲目的開,這是根據實際情況開的。你不求生淨土,那我就先告訴大夥,將來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淨土你成功了,你到時來打我耳光好了。歡迎來打我,我歡迎大家來打我,總之在這個法界裡頭,輪轉也不要緊,還是找得著的,請你來打我,你說你說的話說錯了,我就不是你這樣的,我歡迎你來打。好,就這樣。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主講(第二十五集)1991檔名:51-001-0025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