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們繼續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請大家看經本第二品的第十七頁最後一行: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裡還是講利他之德,第二小段「作不請友」。菩薩『諦住(安住)度世之道』,這個諦住就是安住。心要能夠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當時達摩祖師從印度來中國傳法,二祖慧可來求法的時候,在少林寺,達摩祖師面壁不理他。他跪在地下,當時冬天下大雪,雪已經深到好像到膝蓋了,達摩祖師還是不理他。慧可為了求法,就拿自己的戒刀將自己的手臂砍了下來,拿著這個手臂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就終於開口了:「你何苦來?」慧可就對達摩祖師說:「弟子心不安。」不安心是很苦的,寧願砍自己的手臂,都要求一個心安。達摩祖師當時就伸出一隻手,就跟他說:「你拿個心來,我為你安。」慧可祖師當時立刻回去找那個心在哪裡,找來找去找不到。這個心不是我們心臟那個心,這個心是什麼?我們的妄心,也是真心。找妄心找不到,因為它念念生滅,前念滅後念生,你去找的時候,它已經滅了,你找不到它;真心更加找不到,因為它本自清淨,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真心?他找不到之後,他跟達摩祖師講:「覓心了不可得」。我的心找不到,尋覓的覓,我找不到。然後達摩祖師就跟他講:「我已經為你將心安好了」。這個時候慧可就言下大悟,成為了禪宗第二代祖。看來心安就是,你只要能夠放下,你的心就安了。慧可當時的心沒有放下,等到達摩祖師叫他拿個心來的時候,他就去找,找不到,找不到就心安了。

所以真正能夠安住,這是大智慧。找不到心了、知道一切皆空了,這個還不行,你的心還沒有完全安。你住在哪裡?你住在空也不行。住在空,著了個空相。住在哪裡?「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你要安住在度一切眾生。度世就是世間一切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永脫輪迴、證涅盤果。這個是菩薩,他不是住在空裡,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度世之道,他要度眾生。所以心裏面不能夠有一物,稍微有一點點情見、執著,你就將無為法變成有為法,所以度眾生都不能夠有度眾生的念頭,所以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時候於一切萬物才能夠隨意自在,一切的萬物你都能夠通達、都能夠明了,包括世間種種法門,你自然就清楚了。

有同修也提出一些問題來問我,這裡有同修說:「感恩法師在圓明寺講《無量壽經》,弘揚佛法,是香港人無量的福報。古人說福人居福地,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雖然學了佛,更有幸遇到明師教化,但是問題多多。我們逢周六聽經都有朋友第一次來,他們認為極樂世界太遙遠,希望法師能多講一些現代因果、倫理道德、為人處世的道理,特別是親職教育。現前的家庭,做為子女,把父母當成提款機認為理所當然,做父母的很無奈。我們是中年的家庭主婦,從來沒有受過傳統教育和佛教,所以希望能夠講講這些」。如果是菩薩要講這些,他能夠講,度世之道。世間需要什麼?正如你講的,需要因果教育,需要倫理道德的教育。現在人確實來講,講極樂世界他是覺得很遙遠,你講往生他覺得不吉利。他是很現實,你教他怎樣賺錢,他很喜歡聽;怎樣能夠升官發財,怎樣能夠找到好家庭,這個他很感興趣,但是對往生他就不感興趣。你就不能硬來,眾生喜歡聽什麼,你就要跟他講什麼,你才能夠度他。你講那些都不喜歡聽的,他當然不會來。

而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講的這些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有沒有違背?絕對不會違背,這些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基礎。往生是成佛,最高的法門。如果你人都沒有做好,你怎樣作佛?所以一定要先做好人。所以《觀無量壽經》裡面講,「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如果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首先打好基礎,修三福。哪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教你怎樣做好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提這個問題,第一福就搞定了。這個福是什麼?幸福、福報。現在人都希望有福報,但是不知道怎樣能夠得福報,他認為自己可以得到福報,那些完全是邪知邪見,得不到。

我原先在大學裡面是教金融,教金融就是教別人怎樣賺錢、怎樣投資。世間上,我看到書店裡面,各種的教人怎樣賺錢的方法這些書很多,每一個書店裡面肯定有這些書,怎樣賺錢、怎樣投資、怎樣理財、怎樣能夠一夜之間變成富翁,那些統統都是騙人!佛法講的是真的,佛法是講你要修因得果,福是你的果,因在哪裡?因要布施,布施財才能夠得財富,布施愈多得到愈多。如果我們不肯布施的話,你想得到財富,等於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痴人說夢,得不到。所以佛法告訴你,這個是真的。我自己給大家做個例子,我說我不好意思在大學裡面教金融課,為什麼?我自己都賺不了錢。不是說我不知道那些賺錢的方法,投資的學問我懂的不會比李嘉誠少,李嘉誠他沒有拿金融博士,可能理論來講我不會差過他,但是賺錢來講,我比他差太多了,人家是華人首富,我還是一個窮教授,所以怎麼可能教別人賺錢!自己都拿不出一個榜樣來,你要賺到億萬富翁了,你可以說我教你怎樣賺錢。這個方法誰用誰都適用、誰都能賺錢,這個方法才是真方法。他行你不行,那個不是真的,那個是什麼?他的命好。

李嘉誠三十歲的時候在香港做生意,遇到陳朗(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這位專門是看相算命的大師,前兩年才過世),當時他見到李嘉誠,就問他。李嘉誠當時還是很窮,剛剛開始做事。他十四歲來香港,父親早亡,母親帶著幾個小孩,家裡很艱難。他沒有讀書,十四歲要出來做事,很有孝心,那時打工做推銷員,慢慢開始做。陳朗就問他,你將來希望賺多少錢你覺得夠?他說,我如果有三千萬就覺得很心滿意足了。李嘉誠當時真是錢很少,三千萬他就覺得不得了了。陳朗就告訴他,你不止這個數,將來你是華人首富。三十多歲,給他預言,果然以後真的成為華人首富。所以陳朗一生跟李嘉誠都是好朋友,李嘉誠有什麼事就問他。他看到李嘉誠的財庫(倉庫的庫),財庫是滿出來的,人家的命好。命怎樣來的?前生修的布施,他不用讀金融博士,一樣可以成為華人首富。我是什麼?前生沒有這麼多財布施,所以賺一點工資薪水夠自己過,還剩一點能夠孝養父母,就這樣而已,多一點都沒有。現在出家了,更加是貧僧一個。說明是什麼?人的錢是什麼?你前生要布施,你這一生出世的時候,八字都帶得好,八字都是你感應來的,人家拿你的八字一看,你的命很好,看你的相很好。如果我們前生沒有布施,這一生想改一改相、改一改風水,不可能的,表面上的,你因沒有改。所以懂得這個道理,你才知道因果確實沒有錯。

所以我們以前大學的老師、教授就問我,為什麼金融你不教,你教佛法?我告訴他,我現在還是教金融。為什麼?以前教金融是方法,這個方法未必人人都適用,一定是命好的人才適用。你命中有財,投資才能夠賺得到。那個是緣,因加上緣才能結果,有因無緣結不了果,有緣無因更加結不了果。以前我是在緣上教人,現在我是在因上教人,我教人布施,愈布施財愈多,那還不是教金融!

儒家四書裡面《大學》跟我們講,「君子先慎乎德」,就是在德行上面要謹慎,「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古聖先賢都跟我們教的是一樣,我們首先要修德,修德了你自然就有人。李嘉誠跟他一起做事的人很多,不是說因為他有錢才跟他,很多都是跟他幾十年。為人他有這種信義,他才有這種德,人家才能夠死心塌地跟著他做事。你如果沒有人幫助你,你自己再能幹,都很難成就事業,所以有德就會有人跟著你。有人自然有土,土地,我們說地產。李嘉誠投資不少地產,這些地產包括所有的資源、所有的資產。有土此有財,你的財富就跟著來了,生財之道。有財又有用才行,這個財富怎麼用?不是用於自己個人享受,古聖先賢賺錢都是為了幫助苦難眾生,不是為自己享用。為自己享用的,叫做什麼?積財喪道,財來了,德就散了。財散了,你就有德了,所以散財修德,散財就修福。有德就有福,沒有德的人沒有福,所以「德者本也」,好像一棵樹,它是根本;「財者末也」,好像枝末,財富,一棵樹的樹葉、樹枝,一棵樹能不能夠茂盛,關鍵不是看樹枝,看那個根本。所以你看到一個人如果很有道德的,你就知道這個人將來會有成就,無論他做哪一行,都會有成就,所以這個根本最重要。

而德的根本是什麼?我們說財的根本是德,德的根本是什麼?是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經》裡面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就在於孝道。德講什麼?講仁愛之心。你怎樣才愛人?從愛父母開始。你愛父母了,才能夠愛人;父母都不愛的,不可能愛人。父母恩德這麼大,你都不愛,怎麼會愛人?所以修行從孝道學起。《觀經》裡面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奉事師長是師道,尊師重道,尊師重道的基礎是孝道,一個人能夠尊重自己的父母,才是真的尊重老師。所以我們看到有時候佛門有些同修很虔誠、很難得,來到寺院見到法師,頂禮供養。家裡父母看到這個樣子,心裏面就很不高興了,這個兒子從來都沒有跟我頂禮、從來都不供養我,見到出家人就頂禮供養,你說心裏面多難過,凡人都會這樣想。遇到這樣的人最好不要接受他供養,勸他什麼?將你的供養,供養你自己的父母,這個是你的根,如果你的根本都失掉了,你在外面尋找枝末沒有用的,這樣的學佛學不成功的。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孝順父母開始學起,首先要做個孝子、做個好人,這樣你才有資格往生成佛,這個是《觀經》裡面講的第一個條件。你真正有孝心了,你對老師才是真的尊敬。老師(法師就是老師)他不是說希望你供養他,如果有這個心,這個不是好老師,為什麼?他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他不會希望你尊敬他,但是他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宣揚?是因為尊師重道是對你有利益,你能夠契入佛法的真諦。因為佛法真諦是要靠誠敬心去求,它跟世間知識學問是不同,如果你沒有這種真誠恭敬的心,你入不進去,你學經教、聽經聞法,充其量只是學一點常識、學一點皮毛,對你了生死完全沒有作用。所以要誠敬心才能夠入,誠敬心的根就在孝心,所以佛為什麼這樣重視孝道。

印光大師說,學佛的大根大本就是孝養父母。所以如果我們家裡還有父母,要好好的孝順他們。孝順他們,比供養寺院、供養佛菩薩功德還大。這個是古人講的,堂中有活佛兩尊,堂中活佛兩尊是哪個?父親、母親。擺著兩位活佛都不供養,你去供養佛像,這個叫做捨本逐末,搞錯了。所以真正好的師父他會勸你,你好好回去供養父母,你不要供養我,供養我對你未必有大作用,供養父母才是真的。

孝養父母有三個層次,第一,孝養父母之身,對他物質的供養盡心盡力。第二,孝養父母之心,使他生歡喜心。即使家裡很窮,你沒有錢去供養,你都能夠使他生歡喜心。二十四孝裡面就有這樣的故事,七十歲的老萊子,這個是周朝時候的人,七十多歲老萊子,為了哄他爸爸、媽媽歡喜,在他爸爸、媽媽面前,扮成一個小孩一樣,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跳舞,還自己故意摔一跤,哄得他父母笑得眉開眼笑,忘記了自己的衰老。老萊子他自己七十多歲,父母起碼九十多歲,孝養父母之心,到老都不改變。

孝養父母之志,更高一個層次,父母對我們的志向我們要努力實現。不過講到志向,古人的志向跟我們今人的志向是不同,今人的父母很多都是沒有學過傳統文化的,所以志向很低劣。我們就聽說過,父母希望兒女缺德不要緊,不要缺錢。你看現在的父母的志向在哪裡?以前的父母不是這樣的,做人要有氣節、有崇高的志向,志在聖賢,沒有錢不要緊,你要做一個好人,做個光明正大的人,做個君子,做個聖賢,哪怕餓死都值得。這個就是古人的志向,我們孝養父母之志就是要這樣。《論語》裡面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我們謀求的是道。你沒有機會做李嘉誠不要緊,來作佛菩薩,謀道不謀食。

所以這一生不要志在賺錢。我以前的薪水也很高的,舍掉不要了,現在分文都沒有,身無分文,但是我很快樂,不知道你們看出來沒有?這個不是講假話,真是很快樂,無憂無慮。以前難免都有憂有慮,現在真的到了無憂無慮,一天到晚真是心上無事,心愈來愈安,安在哪裡?要安在「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安在這裡。心常安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也是為了度眾生。現在我們度眾生沒有這麼大的本事,我們先去往生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一轉身乘願再來了,這個時候神通廣大,你可以十方世界化身救度跟自己有緣的眾生。

所以這位同修提到的,是要多講因果教育、多講倫理道德教育,慢慢幫助現在的眾生他的心志愈來愈提升。先要做好人,然後慢慢教他,做人不夠,你即使做到人中之聖人,但是如果不能出離六道,難免來生還要輪迴。這一生你做到好人,因為你受到好的教育,有聖賢教育、有佛法的教育,你才能夠做好人。我自己就是,我反思我自己,如果不是年輕的時候二十歲、十九歲就學佛了,我現在可能污染得不知道成為怎樣惡劣的人。為什麼?這個社會確實污染太多了,即使是你前世有善根,即使你是菩薩再來,你來到這個世間,如果沒有接受到正法的教育,你一定會迷。在這個時代,四樣東西,名、利、財、色,你一定會受污染,菩薩再來都難免。所以即使是菩薩再來,他一定會示現什麼?每天不離經教,每天不離正法。因為正法就是提醒自己,迷的時候一讀,經典這樣教導,立刻就覺悟、立刻就反省、立刻就懺悔,改過自新,你就不至於迷下去。如果不是,你想在這一世當中平平安安,我覺得不可能,真是不可能,我自己是這樣體會。

所以能夠將人做好,打好根基,你學佛求生淨土,你絕對可以往生。而你想求生淨土,也一定要回過頭來,好好的紮好這個根,德行的根很重要。做人,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常就是佛家講的五戒。仁是仁愛的仁,仁就不殺生,不僅不可以殺害生命,連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都不可以有,如果你有傷害別人的念頭,殺心沒有斷,就不仁了。義是什麼?義是不偷盜,偷盜就不義了。這個義就是應該要做、適宜,「義者宜也」,宜就是應該,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就是叫做不義。禮,禮者不邪淫,邪淫完全違背禮,不僅身不可以做,念頭都不可以有。智,智慧的智,是不飲酒,飲酒喪失智慧。信,誠信的信,不妄語。你看五戒跟五常完全是對應的,儒佛是相通的。

儒是佛修行的基礎,你要求往生,在世間你必須做個君子、做個正人。君子就是佛家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看《阿彌陀經》經常都說這幾個字,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接引你往生。如果人不善,只是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一心不亂,沒有用的。講老實話,他不可能一心不亂,為什麼?因為他的惡念會干擾他,等他念佛的時候,心稍微定下來的時候,這些惡念就會冒出來,你就不能夠得一心。不信你試試,你的惡習氣如果不肯斷的話、你放不下的話,你念佛一定會冒出來,一定,所以不可能得三昧,甚至不可能往生。所以斷惡修善是非常重要,這個不可以含糊,關係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大事。即使你對極樂世界不感興趣,你來聽也有好處,起碼可以幫你做一個正人君子。你沒有這麼高的志向,不想作佛菩薩,做正人君子也好。你連正人君子都不做,做什麼?做小人?不行。

所以《無量壽經》很好,它三根普被,上根人志求佛道的,這部經很合適;下根人,不想求佛道的,想做個好人也行,這部經也合適。你看特別是後面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專門是教你世間的因果,教你怎樣做好人。所以這部經是我們的必讀書。清朝前清皇帝,當時就很重視這部經,在萬壽殿將這部經做為日課,皇帝親自帶領文武百官每天讀誦這部經,所以才有前清的時候康熙、雍正、乾隆的盛治。那個時候真是太平盛世,靠什麼?靠正法的教育。

我們想要度世、度眾生,我們自己要學好,最關鍵就是要為眾生做好樣子,你才真正叫做發菩提心。不可以自欺欺人,什麼叫自欺欺人?有過不改,有罪不懺,這個就叫做自欺欺人。學到最後,不僅往生極樂世界沒有分,都是三途惡道。這些醜話要說在前面,不要到時候,聽定弘法師說,我念佛就可以往生,怎麼我往生不了?埋怨我。我先把話說清楚,你首先做個善人,你念佛就有分,如果不是善人就不行。

當然,我們在佛經裡面、在《淨土聖賢錄》裡面,也看到很多人是惡人,一生作惡,最後他為什麼可以念佛往生?這些人的因緣很特殊。他是什麼?一生沒有聞到正法,他不知道求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他是什麼?從國小壞了,但是他前世的善根很深厚,只是這一生迷了,沒有遇到正法,所以一失足就成一世恨,但是到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教他。他那個時候是什麼?業障現前,很痛苦,受病痛的折磨,善知識教他,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就真的相信、真的依教奉行,念幾句佛就往生了。

你看唐朝的張善和,在《往生傳》裡有他的事跡。張善和是一生以屠宰為業的,專門殺牛的,到晚年一身都是病,臨終的時候見到牛頭人來索命,非常痛苦、非常恐懼,大聲喊救命。有一個出家人路過,聽到裡面有人喊救命,就進去看看,看到他這樣,立刻拿香遞到他手上,教他現在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就拚命念,唯一的救命稻草,拚命念。念了一刻鐘,他就說那些牛頭人不見了;又念了一刻鐘,說阿彌陀佛來了,然後就跟著阿彌陀佛,斷氣了,走了。你看這些人一生作惡(殺生),但是他臨終遇到善知識教導,他一聽就信,就能夠依教奉行,一樣可以往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過去作惡不要緊,情有可原,因為你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所以是難免的,特別是現代社會,你不墮落是很難的,但是現在你回頭了,有得救。你以前所造的再重的罪業,你現在回頭,都有得救,只要肯回頭。何況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至誠心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句阿彌陀佛就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這種是特殊的因緣。

現在我們已經聞到正法了,知道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了,你現在已經知道正法了,要求生極樂世界了,再造惡就沒有理由了,你沒有後路了。你跟張善和不是同類型,人家是以前沒有聞到正法,最後聞到了,他就回頭,回頭是岸;現在聞到正法了,你還不肯回頭,那就糟了,那可能就真的去不了了。現在要做善男子、善女人,以前的、過去的既往不咎,過去就過去了,從今天開始重新做人。過去的我已經死了,今天的我得到重生,脫胎換骨,搖身一變要作佛菩薩,這樣你就得度。所以一定要發起這種菩提心,你就可以自度度他了。

下面經文講,『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萬物,一切宇宙的萬有現象,你都能夠通達,無有障礙,就叫做隨意自在。其實每個人本來就是自在,現在為什麼覺得不自在,覺得很多煩惱的束縛,不能夠得到自由,這個是什麼?你自己捆住自己了。好像蠶,作繭自縛。蠶,牠要吐絲將自己捆起來,將自己束縛起來,沒有人束縛牠的,牠自己束縛自己。我們也是這樣,為什麼得不到自在?是自己內心的煩惱將自己束縛住。你能夠將煩惱解脫了,你就得到自在。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要解開自己的纏縛。

纏縛怎樣來的?我們凡夫因為沒有戒定慧,所以當我們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內心就會跟著轉動。眼見到色,就跟著色跑了;耳聞聲,就跟著聲跑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跟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內心就生煩惱,生起妄想、分別、執著。譬如說,有人現在讚嘆你,你善根深厚,你看一學佛、一聞到淨土,你立刻就信受奉行,真是難得,將來你一定是作菩薩的。你聽到是不是很歡喜?現在有人罵你,你學什麼佛,每天還在這裡做這麼多惡事,家裡也不顧,你想想就覺得自己真的很傷心、很不高興。所以別人贊你,你就歡喜,別人罵你,你就不開心,這個是你的耳跟著聲塵轉動了。生起什麼?這些所謂情緒、煩惱、七情六慾。自己做不了主,是外面的境界來做你的主人,別人叫你高興你就高興,別人叫人煩惱你就煩惱,你做不了主,煩惱做了主。如果你能夠修戒定慧,我將我的六根能夠收攝,不跟著外面六塵轉動。贊我,我也不會去歡喜,罵我,我也不會生瞋恚,始終保持我的清淨平等,你不受外面境界影響,你就於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了。所以完全是修你的心。

所以宗門有句話說,「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萬物是周圍的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只要無心於萬物,你不要把這些放在心上,別人罵你也好、贊你也好,你都不要擺在心上,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境界不需要去避它的,避它,你不懂得修行。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他就在自己現在的境界裡面,不為境界所轉,不為境界所動,你就是真修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才是修行。所以有同修聽到念佛好,就整天很厭煩現在的境界,我一天到晚都要做事,還要做飯,還要帶小孩,老公還要看電視,影響我念佛,很煩厭,這個就是被境界所轉,你不得自在。你念佛就好好的念你的佛,你怎麼要管別人看不看電視?該煮飯就煮飯,煮飯也可以念佛。所以你心常安住阿彌陀佛,你就不會受萬物的干擾。這些功夫要下,向這個方面努力。

如果現在心還被這些境界所轉的話,你要反省、要懺悔。特別是遇到不順心的境界,很容易生起不平的心,憑什麼他這樣對待我?愈想愈生氣,甚至要動刀。這些是什麼?完全被境界所轉。好像我剛才講的一個例子,我爸爸以前軍隊裡面的士兵,看電影看到白毛女被人欺負,就開槍打那個地主,打得銀幕穿了幾個孔,他當真了。這些境界完全都是假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總是跟這個境界對立、衝突,那是叫自己折磨自己。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好,「天下本無事」,下面一句是什麼?「庸人自擾之」,是你自己煩擾自己、自己折磨自己,完全自作自受。

還有一個特別提一提,學佛,有些同修比較喜歡搞神通感應,這些也都是容易受外界轉。有些同修很喜歡問神問鬼,對這些特別感興趣。鬼神有沒有?有,真是有。但是孔老夫子給我們講一個原則,「敬鬼神而遠之」,對他們要敬重,但是不要跟他們走得太近,就是不要跟他學、不要聽他講,我們聽佛菩薩講。即使鬼神透露一些信息,你聽了,如果是有道理、跟佛經相應的,你可以接受;跟佛經不相應的,就不接受,姑且聽之。如果你什麼都信了他,那就糟了。因為我知道有些同修就很喜歡有什麼事就問那些通靈的,問神問鬼,還有扶鸞的這些,以前有很多。或者是什麼?求神通,突然見光了、聞到香了,一點的風吹草動就開始心動了,這些都是很容易出魔障。真正修行,這些境界在面前,見如不見,不為之所動。

你看唐朝的時候有一位明心見性的祖師,黃蘗禪師,很有名的。黃蘗禪師他怎樣?他沒有開悟之前,他就很有這種定力。有一次,他跟一個道友結伴去一個地方,結果見到一條河,要過河,過不去怎麼辦?那個同伴有神通,他將自己的草帽拋在水上面,然後他就一下跳到這個草帽上面,就好像達摩祖師過江一樣,踩著草帽就過了江。過去之後,他就向黃蘗禪師打招呼,你也過來。結果黃蘗禪師就怎樣講?我早知道你這樣,我就打斷你的狗腿。你看,人家神通很厲害,可以拿著個草帽就可以過江,一般人那有這樣的神通?黃蘗禪師都不看在眼裡,人家是志求菩提,這樣的雕蟲小技人家根本就不放在眼裡。所以那個神僧(過了河對面的人)很佩服,其實都是試探他,就讚嘆,你真是大乘的法器,我不如你。為什麼?因為我還搞神通,你是大乘法器。

神通是什麼?自性本來具有的本能,你證得自性,它自然出現,根本不需要起心動念去求。如果你對這些很在意就痲煩了,因為魔也有神通,他就利用你這個喜愛、這種貪心,他來引誘你,你就墮落,陷進去了。所以真正能夠有這種定力,你不為外界所轉,你就能夠轉外界。佛經裡面講,能轉境界,則同如來。佛的本事是什麼?佛本事不是神通廣大,是他能夠不為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

下面講『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眾生,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請是請求。佛是老師,菩薩是佛的學生,老師要有老師的尊嚴,是師道,所以老師的法要請法。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就是只聽過來這裡求學的,沒有聽過上門去教你的,以前師道有這樣的尊嚴。如果是你來求教的,你才有這種誠敬心,你才能夠學到東西;我上門去教你的話,你是方便,你對法沒有誠敬心,因為你得來太容易了。菩薩就不同了,菩薩他是以學生的身分、以師兄的身分,他跟你同輩的,所以他能夠做你的不請之友。你不用來請法,他主動上門來將佛法送到你門前,這個是菩薩。主動幫助眾生,因為眾生愚痴顛倒,即使是痛苦、煩惱,他都不知道怎樣去出離,可能他一念都沒有想到我要出離,迷在苦裡面,他就出不來。你要主動上門教他,教他一定是先要讓他生歡喜心,他自己的欲求你要能夠幫他得到滿足,然後他就能夠歡歡喜喜接受你的教導。

真正幫助眾生,最重要的就是幫他破迷開悟。因為有迷,他才會造業,造業他就會受報。我這裡收到一位同修的問題,他就講到,看了《珍惜生命,請勿墮胎殺子》這本書,這本書非常難得,很多同修的懺悔,他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墮胎就等於殺人。胎兒就有生命,所以將他墮了之後,就結下了深仇大恨。好像我上次有跟大家提過,三個禮拜前,在圓明寺我們的大學生學佛夏令營,其中有一位女學員,被自己的嬰靈附體,要殺她,逼她跳樓。他附在她身體上,她自己就控制不了自己,被那個嬰靈控制了,她要去跳樓。所以我想到很多人跳樓都是這樣死的,自己不想跳樓,不明不白就跌了下去。這個是什麼?過去無知,所以做了這些錯事,給自己、給有緣的眾生帶來無窮的苦難。現在能夠明白了,以後就不再造了,後不再造,這個就是懺悔。當然,已經結下了冤讎,一定要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要誠心誠意向被自己殺害、傷害的眾生求懺悔,就是認錯、認罪,希望他原諒。而且將自己所有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他們,求三寶加持,他們都能夠聽經聞法、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剛才講的這個嬰靈附體的事情,我們陳靜瑜老師幫助他,當時就是勸他來聽經。當時我在大殿講《沙彌律儀》,那個嬰靈就說,他也見到很多蓮花,很多眾生都往生,但是他自己不肯上去,為什麼?他說這個仇還沒有報,他要報仇,不肯上蓮花。這是什麼?他也在迷。這就要怎樣?要多聽,希望有一天他聽明白了,他就放下了,將這些冤讎、怨結解開。

真正聽經,尤其是聽《無量壽經》,我們深信,現前的聞法的眾生,包括我們在內,都有佛光注照。佛光注照就使我們能夠消除業障、破迷開悟。因為這個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聞是經受持者,你聞經(就是聽經),你能夠受持,你就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文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絕對不會有虛假。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勸這些有緣眾生,我們不要講冤親債主,冤親債主有一點對立的情緒在裡面,講有緣眾生,甚至有緣的眾生菩薩,感恩他們,向他們懺悔,祈請他們來聽經。

所以有些人就問我,為什麼你不做一些法事,好像三時繫念可以做主法和尚,我說我不會做,我懂的就是講經,如果說幫助超度眾生,我只懂得講經說法去超度眾生,我相信效果不會亞於去主法。為什麼?經上告訴我們,不是說我有什麼功力,我一點功力都沒有,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但是我相信經上講的絕對不假,你能夠聞是經受持者,你聞經就得到佛力加持、護念,加上受持就更加了,所以你的業障就會慢慢消除於無形。無論是哪一道的眾生,只要有機會聽到經的,他都能夠得度。所以我在我的寮房那裡,我們兩個法師住在一起,開了五個地方來播經,廚房放一個,廳裡面放一個,兩個房間也放一個,天台上面放一個,五個,就播我們老法師的《無量壽經》。還有同修也將我講的廣東話的播經機拿出來,可能有些香港的鬼神喜歡聽廣東話,也可以。勸他來聽,日夜都可以聽,因為他們不用睡覺,我們人要睡覺他們不用睡覺就日夜聽,日夜聽就覺悟快,所以我們相信鬼神裡面往生的有很多。

所以三個禮拜前的例子,我們的感悟很多。你看,他見到很多蓮花,很多眾生往生,證明真是有很多人得度。他自己不肯往生,是因為他自己還沒明白,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他會明白,只要他不放棄聽經。所以我們勸導這個媽媽,就是這個被附體的女學員,一定要祈請,祈請他聽經。所以只要能夠聽明白了,就能夠有信有願求生淨土。

所以幫助一切眾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他認識淨土法門。幫助就是救度眾生,不是說你拿錢給他、拿東西給他吃、拿衣服給他穿,當然那些是一種幫助,只能幫助一時,不能幫助久遠。真正能夠幫助他認識淨土了,他能夠有信有願往生淨土的話,這個是最圓滿、最究竟的幫助。我們也要存這種心,作眾生不請之友。

你要有善巧方便,先從度家裡人開始。譬如說家裡人,你可以勸他說,禮拜六不如陪我去聽一下經,晚上我來為你做飯吃,你早上跟我去聽經,圓明寺還有很好吃的齋菜。這些是我們義工同修來供養,所以他們很懂得修福報,使大家安心,不用做飯。「法輪未轉,食輪先」,如果沒有飯吃了,大家餓著肚子,我想聽得心都不安。勸他來聽,聽完之後他就明白了,慢慢他就主動來聽,那你就度了一個人。所以親戚朋友有緣的,你就可以勸他來。或者他不方便來的,送他一個光碟,送他一個播經機,送他一本《無量壽經》,叫他慢慢在家裡看,也可以。或者上網聽,我們這裡上個禮拜就開始網路直播,在網上就有很多同修,聽說上次有五百人聽,比我們現場要多一倍都不止。他可以在家裡聽,打開amtb.hk就行了,寫一個小紙條給他,你就聽這個,這就作眾生不請之友了。所以心一定要有這個念頭,心常諦住度世之道,念念都要想著幫助眾生。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第三小段是「護佛種性」。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如來甚深法藏』,它這裡有兩個解釋,根據黃念祖老居士所引用的古德的批註,一個是隋朝的慧遠大師《淨影疏》,另一個是道隱法師的《甄解》所講,說人人都有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什麼叫藏?藏在裡面,現在沒有顯出來,所以叫做藏。我們本來是如來,但是現在看不出來,是一個凡夫的樣子,所以是有如來藏,但是現在是凡夫。能夠通過修行將這些障礙去除,使我們藏在裡面的如來自性顯發出來,你就修成功了。所以「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不是說叫你得到什麼,無可得,「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一點都沒得到,只是你將本來沒有的煩惱、習氣、貪瞋痴的妄念放下,你本來自有的如來藏它就會顯現。就比喻天上的太陽,今天陽光明媚,但是有一段時間有烏雲擋住了太陽,看不到太陽,看不到太陽是不是說太陽沒有了?不是,太陽還在天上,但是你見不到它,因為有烏雲擋住。所以修行是什麼?將烏雲撥除,撥雲見日,自性太陽出來了,光明遍照。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如來自性。所以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開顯你的自性,開顯的方法就是將妄想、分別、執著去除。這個是第一種解釋。

第二種解釋,是三世一切如來的法藏。法藏,法是講萬法,一切如來所說一切法現在能夠歸一,萬法歸一。歸一是歸什麼?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華嚴經》講得很清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能夠將如來所說一切法歸一,歸到一句名號當中,能夠受持這句名號,怎樣受持?念這句佛號,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已經將如來一切甚深法藏受持了,這個佛號就非常圓滿殊勝。

所以這兩種解釋都很好,而且兩種解釋它不矛盾,為什麼?第一種解釋,講如來法藏就是你的自性,而這個自性就是一句佛號。你受持一句佛號,就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念佛時就是見佛時。一聲佛號一聲心,將你的心性顯發出來,這個是受持如來甚深法藏。原來就這麼簡單,看到這個甚深法藏有多深?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阿彌陀佛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展開來就是如來一切經法,濃縮起來就四個字「阿彌陀佛」。

所以有同修說,我現在年紀大了,我想學,學不來,經讀了前面就忘記後面,讀了後面忘記前面,又不明白,很煩惱。難得他很好學,但是自己年紀大,記性也不好,可能甚至眼也花,覺得學不來。現在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如來甚深法藏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好好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古人講,大道至簡,大道是最簡單的,甚深法藏最簡單,一句佛號。《華嚴經》說,「淺深相即」,淺即是深,深即是淺,這句佛號就圓滿了,為什麼?你念這句佛號就可以成佛了。釋迦牟尼佛都念佛成佛了,所有往生的人都是念佛成佛,你當然可以。

下面講『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是保護、護持、維持的意思,「佛種性」,這裡黃念祖引用《無量壽經會疏》所講的四個解釋,他舉出三個解釋。第一個,是開發眾生本具的佛性。因為佛性人人本有,你護佛種性,就是幫助眾生開發自己的自性,將本來不生不滅的自性開顯出來了,這個功德無量無邊,因為自性可以出生超過恆河沙這麼多功德。而眾生的自性、眾生的佛性,跟如來的佛性是無二無別、一模一樣,佛不會多一點,眾生不會少一點,只是什麼?現在眾生的佛性被無明所障蔽,好像烏雲障蔽住太陽,將烏雲撥開了,太陽就顯示了,太陽是一模一樣的太陽。所以護佛種性是這樣解釋,常使不絕。

第二個解釋是「以菩提心為佛種」,將菩提心做為佛種來解釋,就是護你的菩提心。你怎樣才能夠成佛?要有菩提心才能夠成佛,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成不了佛。成佛是果,發菩提心是因。什麼叫菩提心?我們淨空老法師總結五個心,用我們《無量壽經》的經題,第一個是真誠心。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是至誠心,至是最真誠的,這個心叫至誠心,待人處事都要真誠,不可以有半點虛假。第二是清淨心,第三是平等心,第四是正覺心,你看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這三個心。這三個心是自受用,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是「深心」,深是深淺的深,很深的心。但講到深心很難理解,講清淨、平等、覺悟的心容易理解。什麼叫深心?清淨心,清淨心裏面不會有絲毫污染,有貪瞋痴就污染,有自私自利就污染,不可以污染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是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禮敬,禮敬諸佛,看一切人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甚至一個螞蟻都是佛,平等。你絕對不敢怠慢人,不敢驕傲自滿,永遠謙虛。正覺心,你覺悟,覺而不迷,在一切境界裡面保持你的正念。我們的修持就是用一句佛號,你不忘記阿彌陀佛,就是正覺心,就是真誠心。真誠心是什麼?曾國藩先生為真誠這個誠做一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個念頭都沒有的時候就是誠。我們現在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代替一切念頭,你的真誠就出現了,你的清淨心就出現了,平等心出現了、正覺心出現了,自然你就有慈悲心。慈悲心去待人、待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心就是真正的慈悲心。

所以發起菩提心,就是「護佛種性常使不絕」,不要忘失你的菩提心。《華嚴經》上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將菩提心忘記了,你的心不真誠、不清淨、不慈悲了,忘記阿彌陀佛了,你做一切的善法,到最後是變成魔業了,你不是成佛,成了魔。魔的福報很大,為什麼?他以前修善。所以你不聽經、不聞法,在佛門裡面做再多的好事,怕的就是到時候都成為魔了。為什麼?《華嚴經》上講,你會忘失菩提心。怎樣才能夠護你的菩提心常使不絕?一定要每天有經教薰習。《金剛經》裡面講得好,能夠受持一四句偈的功德,比布施恆河沙的七寶功德還要大。為什麼?布施恆河沙的七寶,你可能忘失菩提心;但是你能夠受持經教,你就不忘失菩提心,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第三這個意思是講,護佛種性是能夠通過聞名,聞阿彌陀佛名號,你就能夠信受持名、心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護佛種性。就好像一粒種子,這粒種子種到地下,澆水,為它慢慢培養,它就可以長大、可以結果。這個種子是什麼?現在你聞到佛名了,這個是種子。你今天聽到《無量壽經》了,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了,這粒種子就種下去了,善根種子。然後你要不斷的培養它,常使不絕,如果不是,它就會枯萎了,它就不能說長大結果了。所以每天都要聞法、熏修、念佛,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樣來修持,將這個種子讓它發芽、生根、長大、開花、結果,將來往生成佛。這個講得都非常好。

所以常使不絕,就是護住我們的佛性、我們的菩提心。特別是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世界的緣一定要護好。不但要護好自己,還要護持眾生,幫助眾生也都要這樣,使眾生能夠離惡生善、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這一段的經文我們就講到這裡。今天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