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39集  


六祖壇經講記(39)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史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亦是心,離開你的心,你往外去覓道、求道,了不可得。你這樣找尋一輩子也不會見到大道,見到你的心啊!無論你是哪個宗教,無論你現在有沒有在道場服務!有些居士,沒有出家前都住在道場,你不要「終生在道場,畢生不見道。」這樣不是冤枉嗎?!你要抓住這個重點,你特別要注意〔離道〕這兩個字,離開你的心,什麼都不用談。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你有志向,你要過一輩子;你沒有志向,也要過一輩子。不管你想不想修道,都要過一輩子!不管怎麼樣,你要好好地活著。我過去在上課,並沒有勉強別人一定要去學我所教的東西。曾經有同學講:「學佛,我學不來怎麼辦?」我就跟他講:「你好好地學做人。」學做人,就是把家庭、事業照顧好,問心無愧,你這一輩子這樣學就好了,我也不勉強你就要來學佛。你今天既然已經來學佛了,我就跟你講:「事實上認真學才會快樂。」就像認真上班才會快樂,一天到晚想要摸魚,想盡辦法要偷懶,是不會快樂的。你不要以為今天又讓你偷懶了兩個小時,表面上你賺了兩個小時,但你賺到的是空虛,因為你不充實。難道你可以騙你自己嗎?學佛也是一樣,你要學就要學得好,就是要學得很快樂很自在。你不要掉入一個陷阱:「我要學得好,會很痛苦,因為我要付出很多代價。」這種想法阻礙你好好的學,這是邪見。

〔波波度一生,〕你不要浪費你的因緣。你可以用客觀的角度把你所學的東西拿出來比較,比如說我賣給你一顆鑽石,你可以拿去鑑定,鑑定出來果然是好貨,你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拖拖拉拉,不去鑑定,又在那裡半信半疑。你的問題趕快處理,對的話,就好好地做,不對就去找別的。工作也是一樣,可以就好好地做,不可以就離職,只要自己去認清楚就好,不然都是在浪費人生。表面上你是在上班,在修行,但你還是在浪費人生,不要到最後才後悔就來不及了。你想想你這一輩子有沒有做過後悔的事?很多人常常這樣,甚至買完東西之後就後悔了,但就是要買。舉個例子,這件衣服很漂亮,買了之後,走到隔壁,那件更漂亮,氣得要命。不要後悔,這叫因緣,你決定了就好。如果多的,不會送人嗎?這樣你就不會覺得很懊惱。你是得到還是失去呢?沒有人知道。不要在現象界斤斤計較,那些東西換不了你的快樂、幸福和自在。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行正〕就是依正見而行,不離開你的心。你不要依你個人的好惡而行,不要讓別人左右你而行。你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最好,也沒有最差,只有你到底懂不懂的問題。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我們一般在講〔道心〕,就是談你對這個道場,或對修行有沒有信心。六祖大師所講的,就是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心,若是這樣,就等同在黑暗裡面行走,你什麼都看不清楚,那就專看別人的毛病跟缺點。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一天到晚看別人。六祖大師的概念也沒有很困難,這叫基本功,這種基本功你都做不到,就沒有辦法談見性的問題。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這是加以延伸。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別人的是是非非,都是別人的缺點,就代表你的心是分別的,根本就不正,談什麼慈悲、清淨、平等呢?一個常常會抱怨的人算什麼正人君子?一個常常講別人是非的算什麼知心好友?如果你的朋友都是這樣的人,那你也差不多,這叫物以類聚。辦公室的會客室,道場的知客室或你家的客廳,最好貼「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知客室是要讓你請法,會客室是要談公事,客廳是家人談心的地方,結果被我們的偏見搞得烏煙瘴氣,讓這些地方的設定失去了意義。有很多空間的設計是有它的意義的,它也可以有教化的功用,不然何必設計那個空間呢?!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他非我不非〕是他的問題,〔我非自有過〕就變成我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不要把別人的問題變成自己的問題,不要把別人的煩惱變成自己的煩惱,不要把別人的是非變成自己的是非,這是我們做人的本份。任何人不需要學佛,只要是學做人,他都需要這樣,人沒有做好,怎麼會成佛?可是很多人改不了,為什麼?因為習慣講是非;習慣從哪裡來呢?當然是觀念錯誤。你不叫他講這些是非,你叫他談什麼?他本身又沒有什麼內涵。另外一種人就是不說話很難受,他的內心不能安住,他需要攀緣,講話就是一種攀緣。就像《信心銘》所講的「多言多慮」,心中不安定的人就要講,因為心往外攀緣,攀緣的工具就是「是非」,不然,他感覺到無聊,實在很悲哀,「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很多事情探討到最後,只會感到悲憫。你看到那些老人家,沒有什麼事可做,你的心會不會疼?你會這樣想,就不會煩、不想理他們。我們不要看到現象,就只會抱怨,我們應該去了解他們今天這個結果是怎麼產生的,既然已經產生了,我們有多少能力就儘量幫他們,有人講:「他們講是非,我們只能夠聽。」這怪你沒有能力。他在講是非,你可以把他的話題轉掉,這叫有能力的人。你看到有一群同事在講是非,你不能講〔他非我不非〕,然後你就不理他們。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但自卻非心〕就是把是是非非的心、妄心,徹底地打掉、破除,這等於破除了自己的〔煩惱〕。〔非心〕就是我們不斷地去怪罪別人,不善念基本上都來自於這裡。〔非心〕就是妄想執著,你只要去除你的妄想執著,〔煩惱〕就不會生起。你這樣做,那你自然就能夠破除你的煩惱,達到自在的境界。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自在的意思。〔憎愛不關心〕不是不關心別人,而是「不執著」,心中沒有瞋恨,也沒有貪愛的意思,無瞋也無貪,建立在不取不捨。如果你想取,就是因為有貪在作祟,如果你想舍,就是有厭惡,你一直排斥它想把它捨棄,就是瞋,這句話就是前面講的「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的意思。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自己內在的〔憎愛〕,看你有沒有生起這種概念,它有沒有一直在左右你。眾生對一切事情都是分別對待的,我們的心態也常常是這樣。前面剛開始的第一句話「說通即心通,如日處虛空,為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是一個大綱,之後,六祖大師教各位怎麼見性,怎麼自覺。談到〔長伸兩腳臥〕,就是一個自覺的人,再後面就是覺他。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就是覺他,就是如何度人。意思就是,如果你想度人,要先看看你自己的能力,你有沒有權巧方便的智慧呢?你本來要先覺悟,但並不是說覺悟了才能夠幫人,只不過你沒有覺悟時比較沒有能力。你會說:「我沒有覺悟時幫人是對還是錯呢?」很簡單,似是而非的概念,你沒有把握就不要去做。但你確定,孝順父母是正還是邪?「我沒有開悟我不知道。」這個概念你會沒有把握嗎?這一定是對的,你先做沒有問題。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就是要破除別人的〔疑〕惑。你不要越講別人越疑惑。「我帶你去拜拜,帶你去佛堂。」人家越聽越懷疑,這不是你的罪過嗎?什麼叫〔疑〕惑?生命的品質,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你可以好好地去闡述嗎?接著,人怎麼產生問題,又如何去解決問題?當問題解決不了時又該如何?人生事實上有很多的疑惑,只是到底有沒有人跟他講。第一,你要真的懂;第二,你要能夠權巧方便跟他講;第三,你要有耐心,否則你會覺得很累。為人家講是很累的,耐心建立在愛心的基礎上,沒有愛心,就沒有耐心。所以我才跟很多父母講:「你就教他,不聽,也一樣教,就是這個樣子而已。」不要連你身邊的人都放棄,世間沒有可棄之物,也沒有可棄之人,這是老子講的,千真萬確。所以你不要放棄你自己,不要放棄你的家人,同樣的道理,你也不要放棄一切眾生,諸佛菩薩就是有這樣的概念,他們才敢發願,眾生沒有度盡不成佛。如果你能夠破除別人的疑惑,當〔疑〕惑已經破除,當下他的〔自性〕不就〔現〕前了嗎?!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漢傳佛教比較偏向於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事實上就是這句話,所以這個理論並不是近代的法師提出來的,六祖已經提出來。一樣的道理,你修行想去哪裡?你想離開哪裡?你說不想住了,你想離開地球嗎?你可以離開這個宇宙嗎?你費盡心思想離開是沒有用,也沒有意義。你說:「我想離開這裡,去極樂世界。」可以啦,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把極樂世界移來人間,成佛就是你有能力教化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被你淨化,你才成佛。這是兩種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兩種都對,只要你這兩種都能夠達到就好了,但是格局和胸懷真的是不一樣。就像從小你的家庭不和睦,大哥喜歡喝酒,二哥喜歡賭博,大姐喜歡搬弄是非,二姐喜歡挑撥離間,父母一天到晚在吵架,你認為自己業障深重,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所以你一天到晚想離開,想嫁人,以為結婚可以逃離開你的原生家庭。你的家庭就是這個樣子,你要行菩薩道去淨化你的家。離開你的家叫聲聞,你有能力讓你的家淨化,家人和睦相處,你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不是在別處,就是在你家,是這個意思。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為什麼這麼講?你要成佛,要在有眾生的地方。眾生在世間裡,你不可以逃避,離開眾生你成不了佛。〔恰如求兔角〕就是了不可得,因為兔子沒有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這裡講得更徹底。我們剛才講有正跟邪,或有出世和入世,這是對迷人說的,因為迷的人你一定要跟他分析讓他知道。但是對於悟的人,它是一體的,是不可以分開的,〔正見名出世〕,真正的〔出世〕就是出離煩惱,出家就是出離煩惱的家,這就叫〔正見〕。為什麼〔邪見是世間〕?就是一直在追逐〔世間〕的這些現象,不明白這些如夢幻泡影,所以這叫〔邪見〕。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這個概念前面講過,「邪正俱不用」,正念跟邪念都不執著,偏向於念頭。這裡的概念偏向於知見,就是偏向於世間的分別對待的概念。〔邪正盡打卻〕,甚至把出世跟入世的概念都打破,它們是整體的,如果你認為有一個入世和出世,那不究竟,因為你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沒有徹底地了悟,你還偏執一端。所以,要把名相打掉,就在那個當下,〔菩提性〕就是自性,〔宛然〕就是顯然可見,這叫做究竟才是根本,才是徹底地破除。剛開始講兩個讓你選一個,最後兩個都不存在。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六祖大師講的這段《無相頌》就是〔頓教〕法門,〔大法船〕就是大乘,甚至可以說是一乘,也是究竟。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這就是我常常鼓勵別人的。什麼時候會開悟?成佛需要多久?還是那句話,「看個人」。迷跟悟都是你,所以叫「迷悟有遲疾」,快的人剎那間,慢的人〔經累劫〕慢慢拖。快跟慢不是停留在修行的過程,而是停留在你還沒有決定修。前面那一段在猶豫:「要不要修,要不要修?」當你正式去做的時候,時間不會很久。我們就是一直拖拖拉拉,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根本來講,你是不需要這麼久,就是因為你沒有下定決定,浪費你的時間。有人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這難道是講修行嗎?不是,而是你浪費很多時間在這裡。最後六祖大師講這句話就是要給你信心,而且它是真實的,他也給你證明他就是〔悟則剎那間〕,後來的祖師大德也是這樣的。這句話有憑有據,它是事實,不是安慰的話。你不要為自己找藉口,你肯下功夫,就一定有機會,什麼時候會實現,要看你下功夫的深淺。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六祖大師慈悲,回向給〔法界眾生〕,希望他們都能夠〔成佛〕。

【時韋史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你〔悟〕了嗎?聽不懂,還可以回去重新再聽。

【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最後大家肯定。為什麼今天《六祖壇經》叫「經」?真的是他講得太好了,跟佛講的道理無二亦無別,所以大家都讚嘆〔何期嶺南有佛出世。〕好在哪裡?六祖大師不是針對出家人講,也不是針對學佛的人講,來聽的是官僚道俗各種階層的人,他一講大家都能喜歡,當你細細思維,你就知道六祖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你有讀書是你的因緣,你沒有讀多少書也是你的因緣,各有利弊,你自己去發揮,善用你自己的因緣。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