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華嚴經經首 第十九卷  


華嚴經經首第十九卷

海雲繼夢和上

好,我們再繼續跟各位談。這個菩薩的名號都是我們生命中的基因,只是古代用法跟你現在用法不一樣。我們跟各位講過菩薩就是生命中覺醒的因素,現在來講是覺醒的基因。你有很多基因都睡著了,不起作用,現在呢,要讓它恢復生命的本能來起作用,那麼這十個呢,是已經恢復而且完全恢復,具有生命那個生生不息的那種生命能量。它有這種能力,這是果地的狀況。

那麼最後兩個呢,一個是「大明德深美音」,這個還是音,跟前面這個「雲音海光」一樣。這個有音吶,都是指生命中的一種本能,而這個本能的呼應是相當窮盡的,相當窮盡。這個地方也講大,明德,明是光明嘛,大明,前面有個大光,也有一個大明,但是德,我們前面也跟各位講過了,這德在儒家的講法、道家的講法、佛家的講法都不一樣。我們講的德行是來自修行,有定力、有慧力,這個才叫做德行。這個慧力還要有見性之見,才能真正的發揮影響。

那你的德行假如來自於修養,應對進退很得宜,很符合社會的認知跟禮俗的話,這個是福報。而這種福報,跟我們修行者本身要入法界、了生死的這個區塊,它有很大的不同。這個差異,一般人體會不到。那也有很多人,不是很多人,絕大部分的人啊,要走修養的路線,這個是出自於凡夫的本能。凡夫的本能就是,他的生命因素裡頭是喜歡在已知的範圍內活動,他不敢走出已知的範圍,那未知的領域,他不敢去嘗試,他不敢去嘗試。修行者就這一點太不凡夫了,因為他就是專門在挑戰那未知的領域。一個人不敢邁向未知,他的生命儘管再怎麼精彩,都是無聊,都是無聊的。

那麼要邁向未知的領域,你可能要付出很多的代價。通常具有那種願意邁向未知領域的人,他是不怕代價的,而且他經常在做一種心理準備,就是一開門,就剛好一塊大木頭「嘣」打下來的那種情況。因為他要向未知的領域邁出,就跟這種情況一樣。你怎麼知道一腳踏出去,就是懸崖,就是漩渦,就是陷阱,因為未知啊;那麼你也很有可能一腳踏出去呀,就是星光燦爛,對不對?不知道啊。

那你怎麼樣向未知去邁進呢?有的人一出去就是壯士一去不復返,然後就不知道怎麼死的,因為有這種恐懼,所以你不敢出去,你不敢出去。但是,修行人不會有那種情況,他在做各種嘗試,他是有基礎的,就是生命的體驗里啊,生命的智慧會告訴他該怎麼樣。真的跟各位講,你要完全依賴大腦的話,那你只有吃不完兜著走,因為大腦都是在已知的範圍裡面繞,你不知道未知的領域是什麼。

修行就是一直要向未知的領域去探索。你知道嗎?你有沒有成佛過啊?你沒成佛嘛,對不對?那你必須邁向未知你才能成佛啊。你沒有出過三界嘛,你必須要出三界,你就是要向未知的領域邁進,對不對?那你又怕死,那就收回來,就在三界輪迴裡頭繼續輪迴嘛。關鍵就在這裡啊,你要了生死,你一再都是生死輪迴啊。現在要了生死,你要不要向未知邁進?你敢嗎?我們修行向未知啊,都是向光明邁進的,要留意到啊。這個修行為什麼那麼迷人,關鍵就在這裡。

你一定要參與,不要光聽,聽了不起作用,絕不起作用。當然哪一天你說想通了你就去,那就剛好掉進去。不能想通,修行的本身沒有想通不想通,就是人跟人之間是一種信任。信任當中會不會有意外,這是難免的。那你因為意外而不信任,那是災難。我常跟各位講,你為什麼要搭電梯,因為你相信電梯,對不對,沒問題才進去。有沒有電梯摔死人,有啊,對不對。啊,你就那麼巧,進去剛好被摔死,那也叫活該嘛,對不對。你不能因為電梯會摔死人,所以你就不搭電梯,是不是這樣?不必怕,是會有那種機率,也因為你有造有那個因,所以才會有那個果,你要沒有那個因,我告訴你你出了電梯它才摔下去,你要有那個因,我告訴你,即使沒有搭電梯,它摔下來你也被綁住了。你只要有因你躲不過,你沒有因你根本不用擔心。因為那是信,信心,你對電梯有信心,你對人也要有信心,當你沒信心,你是災難,永遠都是災難。你要留意呀,我們在探險是向光明面探險,不是向黑暗面探險,沒有叫你到地獄去,我們只叫你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教你這一條路,你應該放心地去做。

這個音,它是語業的一部分,當然從我們這個世間來講是語業。從生命的本質來講,它那個頻率的發出,不一定從喉嚨發音,從喉嚨發音的這個部分基本上是物理音,我們講的是生命的元音,生命的元音,所以這裡講「深美音」。這生命的本身,他會煥發出來一種相應。我剛才跟各位講,你不要一直以為我跟你約時間了,那個不是深美音,那個叫魔鬼音,魔音傳腦啊。你睡覺好好睡,你不要老是以為我跟你約,那叫頭殼壞去,漏水了,那個絕對不正常。你假如真的修行到有那種程度的話,我是勸你最好去做腦科內分泌檢查,要不然去看精神科,這個是不正確的。

這個音跟你音頻相呼應的,不是跟你講什麼,它是一種生命的呼喚,是一種生命因素的覺醒,是你內在的東西。那個內在的東西,它不是生理上的,它是法身裡頭的性德起作用。那按照前面所講的,你要是沒有把業力交給緣起法界的話,那你性起法界的願力跟你的業力不交融了。我們講那個相交織相交融的那個時候,那個叫做深美音,這雲音就是那個音,生命的元音,那個在起作用,是那願力跟業力在相交織交融時候的那種狀態。

你睡不睡,半夜爬起來,就說誰跟你通了,通什麼通,那都不對,絕對不對,沒有那回事。我不是說你跟我講不對,任何人會跟你這樣通,他一定是魔,絕對沒有那回事。那你會有這種情況,你要看看人家有沒有啊。你要去問師父昨天你有跟我相應,跟我講什麼,那個師父要說有,他一定是魔,那假如說沒有,你自己回去找台大精神科檢查,怎麼會有那種狀況。我在跟你講,不是講那個,那個絕對不對啊。不要自博、懵博、博士博,絕對不對,沒有那回事,你不要一以為有聲音就怎麼樣,我們講的不是那個聲音,它根本是法界裡頭,性起法界的願力跟緣起法界的業力,它的相交、交融的狀態,那個只是借用我們這個世間的音聲這種文字來表達那種狀況,你不要把它當做是真的那種狀況,根本沒有這回事,要有這回事一定你出了問題,一定出問題。

這裡很多啊,來這裡聽經,一聽就高興得不得了「師父啊就是這樣,昨天你打電話給我」,我的電力還沒強到會撥電話,沒有那回事。你一定要留意到,不要去相信那一些,那都是絕對邪知見,絕對的邪知見,我們不給各位任何的相應,因為這是給各位迷信。有一些人是聽經聽得很高興啊,好像跟師父很相應啊,他自己就臭美,不要把師父當你的財產,不要把師父當你的偶像。你要當偶像崇拜,那沒關係,那去拿一張相片回家去拜,那是拜相片不是拜我。但是呢,你更不要相信有那一回事,誰會跟你通啊,那絕對不對,這個你從音聲上要留意。

那麼「大明德」剛才講到,這德行是來自於你修行而有的。這個「大明」是起作用,就是指你這個德「大明」的意思,這個德行起大作用,「明」是能夠讓眾生覺醒。那他的德行從哪裡來?從音來,從音聲來。那基本上,我們講說你透過語音的訓練可以鍛鍊你生命的元音,是沒有錯,你用這個方法來訓練。那這裡面,假如你認為會跟音聲相通,除了技術上我們透過呼麥跟梵唄的訓練可以到達以外,這是技術面;你在工程面有一點非常重要,你先訓練,工程面要先訓練,柔軟音跟讚美音要先有。像我這個人就不行,喜歡罵人的,沒有柔軟音,也沒有讚美音,這個不行。你要訓練先從工程面你就要去進行柔軟音、讚美音。要多講柔軟話,好言好語,多說好話,然後要多讚美人家。

剛才聽法師講「尊貴的、尊貴的」,我看你在家裡啊,你那一半一點都不尊貴,所以把自己的老婆叫糟糠。這中國人真莫名其妙啊,對不對,都沒有說我家裡那個美麗的,我家裡的玫瑰花,都不是啦,粗糠啦,自己的太太都叫粗糠啊,我看那先生也差不多啦。要多一點讚美,這個讚美不是應酬話,是真心,因為這裡面你自己心境要去轉,要去轉。你假如只是應酬話的讚美,那是無意義的,那就不柔軟了,你要真心的去讚美。譬如家裡太太胖一點,你不要叫她豬母,老公胖一點那叫豬公。你這樣好像很親密啊,可是親密不柔軟啊,對不對。當然是形容得很貼切啊,貼切不是這樣。你說我那個唐朝美女,對不對,那個唐朝大將軍,騎起馬來,馬腰背都彎了,多用讚美。

要真誠的,你既然是相處一定要真誠,透過真誠,發自內心的讚美。有些人是比較木訥講不出來,但是他從行為、態度、立場上面,那個也是讚美啊。不是只有語言講讚美啊,語言是最會騙人的。那你的心態、你的立場、你的那一種關懷的態度,那個都是讚美音,都是讚美音。你要從這,這個叫工程面,你要自己去轉。那麼這一個部分呢,它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你看看,饒益眾生啊,不一定啊,不一定……那個誰呀,我是看來的還聽來的,忘了,有人統計說啊公司裡頭要都是帥哥美女的話,那公司大概快沒救了。不是只有表面,它是真誠的,往往是什麼啊,他需要的是能夠投入,那公司才有前途。要怎麼投入,它是關鍵。

同樣的我們一個人,你在你的生命里程里,你怎麼投入,在那投入的過程里,你自然會產生感化眾生的作用。那麼你運用你生命本質中的這一種真誠的心態、立場、那個為人處事的態度,那你看看你會轉化嗎,你一定轉化。

我記得跟各位舉過一個例子,爸爸、媽媽都是台大的教授,非常優秀的人才,總共生一個兒子,那個兒子只會笑,什麼都不會,然後吃的肥肥胖胖的。那氣得要死,要生第二個也生不出來,那兩個太精英喔,就很難製造新人類。就製造了一個憨憨的,只會在那邊傻笑,這個爸爸是越看越氣越看越氣,氣也沒辦法,自己兒子總是不能把他捏死。好了,那兒子二十歲的時候,爸爸生病了,住院了。住院了人家的兒子去看病吶,等一下就「我有約會啦,你自己住啦,我有約會啦……」,都不理老爸生病的狀況。這個老爸就有這個只會憨憨站在那裡笑,想一想,還是這個孩子乖,啊,二十幾年來,住院一個月啊沒離開過他一步。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真誠會感動他,雖然被他氣了二十年,最後一個月完全改了。這孩子單純,所以真誠,對不對。讀書,你看兩個博士生一個土豆,什麼都不會,九九乘法背到二十歲九九表還沒背起來,ABC二十六個字母還沒有接上去,就這樣子。真誠,你就會感動人,這就是德啊,德啊。當然這個德不是佛家的德啦,佛家的德是經過不斷重複所訓練出來的定力跟窮盡底源所創造出來的這種智慧,一個技術面,一個工程面,他累積出來的就是德行。那麼這個德行吶,自然就會影響出去。

那我們從這一個地方看,這個菩薩,就是這個生命因素是從哪裡來呢?從他訓練這一種柔美的、柔軟的,為人處世的態度上啊,他鍛鍊出來的,這個就修行法門。你以為修行法門是什麼,一張嘴碎碎念,一直念一直念這個叫做法門?這個就是法門。從為人處世的態度、立場,那個心境、心態上去與人相處,然後從這個地方來培養他的德行,而這個德行直接就可以教化眾生,同時這個德行直接可以感化你其它的生命因素,這個叫「大明德深美音」。你不要看這些名字,它不是語言文字好啊,它的內容更好,這個就是很重要的一類生命因素。

第十個,「大福光」,這個地方,我們大概二十個當中只有這個講到「福」。「福光智生」,光也是智慧,智也是智慧。那麼有一個「生」字在這裡,這前面也有幾個「生」啊,前面那個「功德寶髻智生」,它也是「智生」,這邊也是「智生」,有沒有。你看到這「智生」都講到智慧能力的作用。「大福光」是這個福啊加一個「大」就不是世間的福報而已,這是無盡福。

這個福報我們常跟各位講,這無漏福啊,是用不完的,用不完。你要,它就來,你不要啊,它就停,你想要,它還會再來。哇,這個太好了。你在想說我想刷卡的時候它錢就來了,或者我刷完卡錢就來了,這個不是小叮噹變魔術啊,而是你在人生的旅途中,在饒益眾生的這個層面上,它就會有這種情況。而這個福呢,有個「大」在,它是窮盡的,它不是為自己用的福,是眾生用的福。你要為眾生,它就出現,你不是為眾生,它不來,因為這是要給眾生的,不是要給你的。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這個是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的問題。

我說身為出家眾,他有個特色,他所有的財產都是眾生的,不是自己的。同修們買(指脖子上掛的念珠),「師父,這個送給你。」師父說:「謝謝你,阿彌陀佛,功德無量。」這不是你的,你只是代表道場收了,你還活著可以用,死了是歸道場的,不是你的。你前輩子大概有點福報這東西你還用得到,你沒有這個福報,這個用不到。人家送我很多的,都給人家沒收了,師父你那條不錯啊。你要知道這都不是自己的,這是一個基本定義。你買計算機送給師父,那也是道場的,可是這些人要背因果就是,人離開把計算機都背走,理由就是人家送給我的,這因果你就算進去了。書也一樣,你不要說我要讀的書,那你要跟常住要,常住要能給你的給你,要不然那是十方的。你要知道啊,不是說我妹妹買給我,我哥哥買給我,不一樣。

所以道場你既然是取名為道場啊,就是十方的。你不能夠說我不出嫁而出家,所以呢爸爸蓋一間廟給我,它是我的,那你就搞錯了,爸爸蓋一間廟給你,你死了不是你的財產,是十方眾生的財產。這個基本理念你都要弄清楚,沒有的話你修不了大福,修不了大福。所以我跟政府建議說出家人所有的姓統統改,改為釋迦牟尼佛的釋,你要還俗那就還回去,還回你原來的。但是呢,出家時間的財產全部充公,全部是國家的,因為你是十方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啊。政府不乾,因為法律不能這樣,法律不能這樣我們就沒辦法,但是因果你要算進去,因果要算進去。所以大福怎麼修,好修啊,怎麼不好修。只是你不會修而已嘛,這還不簡單。那麼這個福啊,你這樣修你一定產生智慧,一定產生智慧!而這個智慧啊,會饒益眾生,饒益眾生。所以各位學佛不要學到背因果啊,你不但不背因果而且又可以修大福啊。你反過來自己喔,那你就自哀自嘆,因為每一輩子都在那邊「啊喲,人家怎麼那麼好命,怎麼修的福報那麼大」,那你怎麼那麼衰,你為什麼因地不好好修呢?這就是關鍵,就是關鍵。

這是第三段前頭所提到的這個菩薩,這個二十個菩薩,兩大類,兩部門,一個能,一個所。我這樣跟各位提醒,那你在整個研究上啊,應該可以看得到。那這個能、所兩個部分從華嚴的立場來講,不一定叫能、所,它可以叫理、事,一個理,一個事。那普賢那邊呢叫理,那十普,普字號的菩薩,那十個是屬於理上的生命因素,這邊呢是屬於事上的生命因素。所以我們把理上的生命因素,叫做存在,它只是存在,你用大腦很難去夠,去抓住,你用體會、體驗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大腦的語言很難去表達。那事的這部分就好表達了,它能嘛,心所緣,緣得到的你都好表達,所的部分緣得到,你都不好表達。很多人在談愛情,談愛情怎麼表達?但是你會做出來,可是你講不出來。這個就是問題了。那個理的部分,所的那個部分吶,它有這一種情況,有這種情況。

好,這個是針對這二十個菩薩的意義啊,簡單的跟各位談了。我們不能夠說很詳盡,要詳細講的話,那沒那麼簡單。因為他們的法門都很殊勝,都很殊勝。

好,這個經文裡把這二十個菩薩講出來,為什麼經文要講這二十個,為什麼?它可以講更多,《四十華嚴》一開始啊講了幾百個,講了幾百個啊,這裡為什麼要挑這二十個?二十個,經文的幅度算是很長了,很長了。這裡第一個要跟各位表明的就是生命因素的存在,生命因素的存在。果地的這二十個生命因素啊,全部兌現,全部兌現這個樣子。那因地在哪裡呢?經文裡其實是有,但我們現在不會讀經啊,你前後對照不出來。所以《淨行品》上面講了是因地的部分,這是果地的部分。所以從生命因素來看佛經啊,你就很容易通達,很容易了解,這個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先能夠解讀《華嚴經》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的地方。要不然他不用花費這麼多的篇幅來寫這些名字,他寫這些名字都有意義的。

好,「如是等而為上首」,你看它只舉代表啊。這二十個啊,為上首,就是每一大類當中挑一個,每一大類當中挑一個,它主要分兩大類。每一大類裡頭又還有很多,它各挑十個。十個啊,當然在華嚴的語言裡頭有它的特殊性,用十來表窮盡跟圓滿的意思,十啊,表示窮盡跟圓滿,沒有遺漏。事實上漏得多了,它只是代表啊,全部包括在裡面就對了。所以我們說這十個每一個都一大類的原因就在這地方。

「有十佛世界微塵數」,這個十也是這個意思,就窮盡的意思,當然不止十了,它用十來代表窮盡了。十,十個;「佛世界」就是佛剎;「微塵數」,這麼大的量。佛成佛的時候啊,那是講所有的生命因素炳然齊現,那麼在講這個菩薩的時候啊,也是他從十方各地來為佛的成佛啊,這一個喜事來慶祝的,也帶著這個意思喔。這個經文在這裡沒提到,後面都提到這一類的狀況。這個是一個總結,第三段就要開始了。

「此諸菩薩」,下面這幾句,你就要背起來,很重要的一個關鍵,也是華嚴思想,我們叫普賢乘的一個核心。他這些菩薩,也就是這些生命因素,這些生命因素啊,你說菩薩好了,「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這個是第一個。第二個,「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諸波羅蜜悉已圓滿;慧眼明徹,等觀三世;於諸三昧,具足清淨;辯才如海,廣大無盡;具佛功德,尊嚴可敬;知眾生根,如應化伏;入法界藏,智無差別;證佛解脫,甚深廣大;能隨方便,入於一地」。這講不完了,我們先講講得完的這一段。

第一個,「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往昔啊,往昔,在過去啊,都跟毗盧遮那佛啊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各位,你也有份,你也有份喔,知道嗎?你有沒有份呢,有啊。人家成佛了,我們怎麼還坐在這裡?你就是當年跟毗盧遮那佛都在佛前發願,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回家以後就忘了,回家以後就忘了。所以這輩子來呢又有因緣,又來了,又來發願,回家又忘了。我希望你不要忘,人家都成佛了,我們還在這裡顛倒,關鍵就在這裡啊。

它其實這句話的意思這麼講:每一個人生命中啊,都有同樣的因素,只是你被無明蓋住。這是一般經典的講法,它的語言模式是這樣的。凡眾生皆有佛性嘛,只因無明覆蓋,所以迷惑顛倒,流浪生死。這是它直接的講法。《華嚴經》啊,富貴啊,儘管是錯得一塌糊塗喔,它也用這麼美的語言跟你形容出來:「往昔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在你來講,啊,我以前都這樣,啊,現在怎麼還這樣。不好意思把你拆穿,吐嘈難看,講一些好聽的。

但是這裡頭告訴我們你必須要懂得警惕,你不是不能,但是你現在一直覆蓋,一直覆蓋,所以我們昨天特別跟你強調說,你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與有理有事,理要怎麼確定,事要怎麼進行,你一定要有,不能光講,光講沒用。尤其像各位這麼大福報啊,你最好是不要以為你有福報,你修行難,你修行難。尤其在這時代啊,經常陰錯陽差:你很聰明,不見得有智慧;啊,你很有錢,不見得你有福報。你要弄清楚啊。你在一方面啊,是很殊勝;在另一方面啊,可能你就一籌莫展,但是呢你會以那一方面的光明吶,來覆蓋你這邊的缺點,那你這個時候你將永遠不能進步,你要留意到這一點。而人類用大腦,這是最大的災難,最大的災難。你在某一方面有成就啊,你以為方方面面你都有成就了,那你弄錯了,你知道嗎。但是我們要知道,對於任何不管在哪一方面有成就的人,我們都應該啊珍惜、尊重,有沒有?我們跟各位講過啊,珍惜、尊重,要關懷,要呵護他,這是一般人的基本心態。

但是你自己有成就的時候,你更要珍惜,更要尊重,更要呵護它,那你就更需要謙虛。假如你認為我這一方面有成就,那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我也要這樣,那你就完了。因為你要知道這一方面(指另外一方面)可能是你的缺點。那你要珍惜這一方面的成就,要尊重這一方面的成就,那你要呵護這一方面的成就。那在這一方面吶(指另外一方面)我們要謙沖自慕,要很謙虛、自仰、自慕嘛,慕仰的慕啊,要自己仰自己,接納別人,這是很重要的,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你就難了,難了。所以我們大家都很有福報,為什麼大家活得那麼痛苦?福報並沒有給我們這時代的人帶來幸福啊,所以你那個福報其實是災難,你要留意到啊,留意到這個部分。

好,這個是一個大概的狀況,我們要跟各位講比較深入的部分了。這毗盧遮那如來跟我們,就外面的眾生來講,都跟各位談過,你跟佛是同一法身,同一法身,也在同一法界裡,尤其在佛的法界裡呀更把我們包容進去。所以從這個立場看,我們是佛的一部分,有沒有留意到。全法界一法身,全法身一法界嘛,那所有的眾生都沒有離開法界,基本上你、我、他,都在佛陀的法身範圍內。是不是這樣,要弄清楚喔。所以你從這一種世俗的眼光來看吶,那佛本來就攝受著你,本來就攝受著你啊。只是呢,你不聽話,換句話說,用個形容詞講啊,我們凡夫啊每個人都像狗一樣,被狗鏈鏈著,你一直要往外跑,有沒有牽過狗?你一直要往外沖,佛又把你拉回來,你硬是要往外沖,那你不知道為什麼,你不知道為什麼,這就業力使然吶。

所以我們說你把業力就交到法界去,那佛在那邊跟你調,你色身在這裡,習氣在這裡,所以你的習氣一起作用,業力跟願力那邊就在交融。你必須在這邊一再地訓練,一再地訓練。因為你已經真發菩提心了,你就會放下,會放下,對不對?你盡形壽要做那菩薩道,要行菩薩道,那你這個地方就要放下其它的東西,這個時候啊大精進金剛臍的生命因素就起作用了,有沒有?這個都是往昔啊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所致啊,你都沒有留意到啊。

那你從這邊來看是這樣。假如你反過來,那我們的生命因素從啟蒙——就是這個菩提種子啟蒙就開始發芽,你只要定位選擇一個生命因素,其它生命因素啊同時動了,但是還沒發芽,你必須到這個生命因素,到達六十六分以後,其它的生命因素全部開,全部發芽,關鍵就在這裡。

但是你現在幾分呢?不會零分,也不會一分、兩分。會來聽《華嚴經》的喔,不管什麼因緣來,被挾持來喔,剛才碰到——這老同學,我要聽經,來來來,莫名其妙,我也跟來——即使是這個樣子啊,少說都三十分以上,都三十分以上。那你很積極、很精進,一直在仔細地探討,也在摸索,五十分以上。你要到達五十一分,應該來講五十一分開始啊,一直到六十分這個地方,就初果、二果、三果一直走,到六十分是圓初住,是法身大士的位置。你要到五十九分,是十信位,那你應該是五十分開始就進入初信位,五十分,進入初信位你就證初果了。現在你最起碼四十九到五十之間吶,四十九到五十之間。那你要說我我我怎麼樣啊,老是在那邊老糊塗啊,那也有四十七八分。你之所以上不去是因為人格性有問題才上不去,關鍵就這麼簡單。要不然這個地方要突破到初信、二信位很簡單、很快。你只要把這部分處理好就好。這是你要了解的第二個部分。

那我們在修學中,這裡不難,我一直跟各位講不難,難是難在你的資糧道,難在資糧道。第一個你人格性健全沒,人格性要不夠健全,你在社會上的生活是不夠正常的,社會上生活不正常的話你不可能起出離心,你要出離心是口號式的不算。所謂出離心的意思就是你在現實生活里覺得不對,人生好像不是這樣,那個就出離了。你開始在找尋了,我要怎麼樣才對,這樣對不對,我一直在求證,那就產生出離心了。對第一世界、第一生命開始抱持懷疑態度啊,那就是出離,在追求出離呀。

當你確定什麼是真的,我就是要這樣走下去,那叫發菩提心,你已經找到方向了,各位已經找到佛門了,尤其來到華嚴了,那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那你有沒有發?好,發,我們就跟你講,於理於事你都要確定啊。你對三寶具足信根,以普賢菩薩為本尊,這是理上。在事上,你盡形壽行菩薩道,怎麼行,這就是關鍵,這個就是關鍵了。那你有沒有呢?有,你都有,只是煙花雪月而已,一溜煙就不見了,所以每輩子都來再一次,每輩子都來再一次,因為聽我們華嚴,不管聽懂不懂,福報都很大,關鍵就在這裡呀。不要每一輩子都這麼辛苦來修下輩子的福報,然後在那邊迷惑顛倒,那就沒意義嘛。我們不期望這樣,所以這一句話告訴我們的,你應該要懂得,我們應該要珍惜,應該要珍惜。今生今世啊一定要了脫,不要再系縛在這裡,這是第一個。

這個是第一,第二你看這個「皆從如來善根海生」,這是第二個;第一個,「皆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修菩薩行」,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皆從如來善根海生」,如來是自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因素里啊,那產生出來的。所以菩薩是這樣,你也一樣,你的生命因素你要定位從哪裡開始出生你自己呢,對不對?善根海很多啊,你從哪個善根開始呢?這個善根就是自性因素啊。我們說供養就培養自性善根嘛,培養如來善根嘛。你這個自性善根怎麼培養啊,從哪邊來呢,供養是最好培養的。

所以當你在供養的時候怎麼樣子從供養具中啊,再加上法供養,不是單純法供養。供一盆花,你假如只有供一盆花,那下輩子,你不知道為什麼下輩子就長得很漂亮。你現在長得很漂亮,也就是前輩子不知道為什麼供一盆花,一盆就一輩子嘛。你供多少就有多少,這因果報應如此啊。但是你在這個時候供花它是供養具,在進行以供養具供養的同時,再加上法供養,觀想我這個供養呢,是要如說修行供養,或者是要攝客群生供養,或者是要利益眾生供養,或者是要代眾生苦供養,或者是要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你要怎麼供養,你自己來。那個觀想帶進去的時候,你這行法就起來了,那就叫做法供養最。假如你沒有加上法供養,那是世間福報、因緣;那你假如加上法供養啊,出世間福報、善根都培養起來了,所以說法供養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要培養都從這裡來啊。

所以每一個菩薩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成就,皆從如來善根海生,而且在往昔啊,也都與毗盧遮那如來共集善根,然後他堅持下來,所以都成就了,那我們呢?回家睡個覺起來就忘了,師父昨天講得不錯,今天還要再去聽,其它都沒有,所以下輩子來你會記得說「對,上輩子不錯,這輩子還要再來」,又來了。你養成了這樣的習氣,是好習氣,但是你成長不起來。所以要各位你真的要這樣子鍛鍊,這兩個啊是最根本的。

下面都在形容這兩個善根達到成熟的方法。你看第一個「諸波羅蜜悉已圓滿」。「諸波羅蜜」,各個波羅蜜啊,哪些波羅蜜啊?六度、十度,都是波羅蜜,當然不止了,這十個只是個代表。不過通常我們來講啊,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來作為一種說明,這些波羅蜜都已經圓滿了。各位要知道,我們在《淨行品》上面是講,你留意啊,《淨行品》上面是講,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然後呢,空、無相、無願。這個時候講三三昧,是講善修習七菩提分、三三昧,這第五個。第六個講云何圓滿,不是講善修習,要怎麼圓滿。所以修學大乘的人,不是說怎麼修對,怎麼修不對的問題,修學大乘的人是這個成就一定要:你要知道善修習七菩提分、三三昧,你一定要成就,這是修定的基本功夫;然後你再修圓滿,云何圓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後面呢,六波羅蜜以外講慈悲喜舍,就六度啊,加慈悲喜舍。所以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也屬於諸波羅蜜之一種,但是你要知道都講圓滿。

換句話說,你修學大乘啊,不但要基本佛法要貫通,你人生更需要講圓滿,不是講對不對。所以大家常常吵著對不對,對不對又怎樣,在家裡最好不要對不對,弄到最後,對了又怎樣,「好了,我不回家!」那你對好嗎?那你就會說「孩子啊原諒我,我只希望你回家。」那時候你就不敢講對不對了,還是講圓滿,講圓融。圓融才是重點,不要爭對不對。對,好,他對,我接納嘛,因為你不能夠接納他,就表示你認為他不對。不對不要緊,包容他嘛,更何況,他的不對是你講的,他一定認為他對,對不對?他既然對,你為什麼華藏工程修到哪裡去,為什麼不能欣賞,不能聆聽,不能接納他的意見呢?所以關鍵就在這裡啊。所以你會有對不對的爭執啊,表示你沒有聆聽,欣賞,跟接納。假如你有聆聽,欣賞,跟接納,那你應該會以包容的心來接納他,那不是很圓融嗎?

所以六度啊是講圓滿,你這個能夠圓滿吶,記得啊,諸波羅蜜能圓滿,那不只六波羅蜜了,你能圓滿吶,《華嚴經》裡頭講的大,那個境界你就能到達。你不能圓滿吶,知道嗎,不能圓滿的話,《華嚴經》裡面講的大的那個境界,你到不了,你到不了。你從人生的實際生活中,慢慢去體驗這個部分,去體驗這個部分,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很多同修啊常常不願意承認這些啊,都老是要強調啊,什麼叫對,什麼叫不對,對不對,對不對對到最後啊,都無精打采,只好忍氣吞聲啊,在最低限度之下,來承認失敗的事實啊。尤其父母跟子女之間,我先提醒各位不是孩子對不對的問題,是你自己在家庭裡頭,到底有沒有辦法進行圓融、圓滿的問題。

好吧,我們今天就跟各位講到這裡。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