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科學宇宙觀(第八集)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接著上一回所講的,剛才講到弦理論得出的一個結論,是說空間和時間都有一個最小值,也就是我們巨觀上的時空是由無數的小的空間包組成,每個空間包與另外一個空間包之間會有個間隔,這是所謂的「蟲洞理論」。我們剛才也講到,空間、時間乃至宇宙都是念頭所生,佛法里就告訴我們,念頭與念頭之間它是沒有相聯繫的,是斷開的,一個念生,一個念滅,滅了以後,第二念才生;換句話說,前念所現出的宇宙滅了以後,到第二念宇宙現起來,這中間有間隔,這個間隔大概就是科學家們探索的蟲洞,空間裂縫。

到底裡面是什麼樣的世界?剛才我們結束的時候給大家一句話參,「一念未萌以前,還有者個訊息也無」,你們有訊息了嗎?這是講什麼?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個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個狀態咱們想是想不到,為什麼?這念頭生滅太快了,剛才我們講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您想不過來。你剛想想,想裡頭這一念都已經不知多少念了,想不過來。念頭未生之前,這個狀態在佛法裡面稱為大光明藏,就是什麼?自性圓明體的境界,那時候還沒有念頭,沒有念頭也就沒有境界,真的是空空無大千的時候。這念頭剛起,境界馬上就現前。我們凡夫問題在什麼?不能不起念頭,念頭一個接一個就是停不下來,所以根本就沒有體會過念頭沒生之前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就痲煩了。

所以佛教我們要證的就是這個境界,所謂證法身。什麼叫證法身?念頭放下,不起念頭,這時候就證得法身了。怎麼證法身?把念頭放下。古德有句話不是講嗎?「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你念頭不死,法身活不起來。怎麼打念頭死?前面有兩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這是我們的淨宗行人的訣竅,念佛。反正你不起念頭是不可能的,怎麼辦?就念佛,這是佛的方便法門。知道我們不行,叫我們不起念頭不可能的,這是習氣,念頭已經打妄念打慣了,止不下來,怎麼辦?把你的念頭換成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念接一念,全都是佛號,就是你只有一個念頭,念念都是這個念頭。這時候你還沒證得法身,為什麼?你還是有念,但是這是向法身靠近了一大步,而且這個叫淨念,淨念相繼,你念念現出的境界就是淨土,所謂的「心淨則國土淨」。

淨土是什麼土?極樂世界四土。底下凡聖同居土;如果念頭裡面沒有執著了,就叫做方便有餘土,但是還有念頭;念頭不動了,但是還有習氣,念頭的習氣會在,就是還有一點點微弱的波動,這時候是實報莊嚴土;真的念頭一動不動了,那叫常寂光土。所以說來說去就是你的念頭振動的幅度大小不同,才有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所以靠念佛這是最方便的方法,不要你斷念頭,就用你的念頭來證法身,太妙了!念佛法門殊勝之處就在此地。不叫你斷執著,不叫你斷分別,不叫你斷妄想,統統你都保留,只是改換題目,改成念佛,過去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部變成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你就能成功。念著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最後,慢慢慢慢,不知不覺,你念頭就脫落,任運脫落,很自然的水到渠成,脫落了之後法身就現前。所以念佛法門古德稱為什麼?叫做「巧入無生,暗合道妙」,巧,太巧了,你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不用你斷,你就這麼念,太巧了,不知不覺入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證得法身。暗合道妙,暗是什麼?自己都不知不覺,你別看那個沒文化的老太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勁的念,念到最後暗合道妙,她也開悟了。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太殊勝、太稀有了!最簡單、最容易,你看誰不會念?只要你能出聲,你就念阿彌陀佛,不出聲也能念,阿彌陀佛誰都能念、誰都會念,但是它成就是最快的。念到什麼時候成就?念到佛號都沒有了,念頭也沒有了。《三時繫念》有一段偈子講得好,「是心是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就這個時候,是心是佛是講我們的本體,心本來就是佛。一直念到最後心都空了,念到心空佛也忘了。心空了就是什麼?古德講的能所兩忘的境界,能念和所念全部放下。誰能念?我能念,我相。念什麼?念阿彌陀佛,人相。我相、人相具足,這是執著。現在念到能所兩忘,能念的心、所念的佛統統沒有了,融成一體。這時候,「撒手歸來重檢點,華開赤白與青黃」,這是什麼?開悟的時候的境界。撒手歸來心空了,佛也忘了,這時候一看,法身現前,眼前就是極樂。上哪兒找極樂?眼前就是,華開赤白與青黃,這是極樂世界四色蓮花,比喻這是多美好的極樂勝境現前了,那是我們每人自性當中本自具足。這個訊息有沒有?您得自己真念,這個沒別的訣竅,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老實念,一直念下去,最後你就有訊息了。這是講到我們一念未萌以前,這是大光明藏,常寂光土,心淨到極處,《楞嚴經》上講的「淨極光通達」。

在《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到慈行童女,這也是位菩薩。慈行童女對善財的開示有這麼一段經文,「智眼無翳普觀法界,慧心廣大猶如虛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這是菩薩給我們透露一點訊息,這個訊息一定要到你一念未萌以前才能得到,可是這裡大約透露出來了。智眼無翳,翳是障礙,像我們如果是患了白內障就是翳,擋住眼睛,實際上這個翳沒有擋外面的境界。翳比喻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擋住我們的智眼,就好像我們的墨鏡,太陽墨鏡戴上之後,外面的光彩全部給變了,這是有翳。實際上沒有真正變外面的境界,也沒有變你的智眼,智眼也沒有任何變化。智眼代表我們的法性,外面境界是法相,這個障礙既不障礙外面的法相,也不障礙我們自己的法性,純粹是虛妄的抽象的一種概念、一種障礙,你把它放下了,原來的本來面目現前,所以這個智眼是無障礙。普觀法界,這法界是外面的法相,重重無盡的宇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慧心廣大猶如虛空,這是比喻我們的真心遍一切處,廣大無有障礙,一切的境界全部都明見。實在講這個境界法性、法相是一不是二,這叫獲無礙地大光明藏,就是什麼?一念未萌以前那種境界。問題在於我們,其實我們都有,你每天都在打這麼多的念頭,一秒鐘我們都打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既然打念頭、打妄念,肯定就有妄念中間的間隔,這你本來就有的,問題是我們不能把中間一念未萌的狀態持續,在這裡非得打念頭、非得生妄念。所以無礙地就獲不了,獲無礙地我們就得不到,大光明藏不能保持,它停留的時間只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分之一秒,這就是您老人家的大光明藏。你們都有,就是不能保持。可是你要知道,如果把它連續起來算,那個時間跟你打念頭的時間是一樣。現在我們只發現我們拚命的打念頭、生妄念,實際上沒有發現我們這個大光明藏就在這個念頭之間,只是沒有把它串起來,串起來它也是無限的。

所以佛告訴我們,如來藏性,這個如來藏性是我們的真如本來面目,就含藏在我們念頭與念頭之間,所以念頭與念頭之間的那個空隙也跟念頭一樣,念頭很短暫,它這個空隙也很短暫。所以只要不起念頭,這個大光明藏就能夠相續,所謂相續是什麼?它能夠現前,你真正獲無礙地了。所以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境界,我們也不用老去想它,要想阿彌陀佛,讓這個念頭總是阿彌陀佛,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證得大光明藏。這是講到弦理論給我們的啟示。

下來我們講第八個專題,「黑暗物質」,這也是現代物理學在探索的一個問題。黑暗物質是所謂的你看不見的物質,在物理學裡面有個概念叫反物質,反物質實際上它還是物質。一般來講,這個反物質是指那種電荷、電磁性質上相反的物質。譬如說,電子它是帶負電的,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電子帶正電,這就是反電子。還有原子,原子裡面它有帶正電的原子核,原子核如果能夠找到帶著負電的原子核,這個叫做反核子。在理論上講,每一樣物質都有它的反物質,每一個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科學家用一個比喻,就說鏡子,像我們人照鏡子,我們人是正物質,照這個鏡子裡頭有個影像,那個像就是反物質。有一個正物質,就有一個反物質,就好像中間有個鏡子在那裡照出我們的像一樣。這個正反物質的產生,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子,原因在哪裡?現在科學家還沒有一個答案,只是能夠找到反物質了。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學家們,他能夠成功的創造出九個反氫原子,每一個氫原子的壽命只有四十納秒,非常的短暫。一九八八年,他們能夠生產出兩千個反氫原子,能夠通過實驗室的方法生產出反物質。另外一種方式,在太空當中也能夠蒐集到一些反物質。這些反物質可以成為我們能量的來源,因為當正物質和反物質相遇的時候,就會產生爆炸,會釋放出很大的能量,就是把正反粒子的質量變成能量,這是一個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這只是一個理論,當然用實驗室可以證明,可是投入大量的生產現在還不可能,技術上達不到。而且對於正反物質的來源也不是很清楚,推測大概是大爆炸之後產生的。

佛法裡面其實有一個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我們所在的宇宙裡面能夠找到正物質和反物質,而且凡是有正物質都能找到它的反物質?這個原因實際上還得找到根源,根源是我們的念頭。前面我們講了,宇宙是念頭變現的,念頭裡面因為有正反,所以物質它就有正反。佛法裡面把這個稱為邊見,邊見是落二邊,就是我們總不能夠行在中道,總是落在二邊,這叫邊見,總有對立。譬如說,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人,有東就有西,有上就有下,有好就有壞,有善就有惡,我們的人知見裡頭總帶著這種正反的對立,這是見煩惱當中的一種,叫邊見。見煩惱有五大類: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五大類煩惱。佛告訴我們真正把邊見放下了,把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放下,您就成為須陀洹了,這是入流了,聖人的最低一個層次,入流了,還沒出三界,但是你見解裡面沒有對立、沒有正反。換句話說,須陀洹聖人他們觀察宇宙就不會有這些正反,因為他裡面沒有對立。

在《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裡面有句話說得好,「十方所有諸變化,一切皆如鏡中像」。這是用鏡子,跟科學家用的比喻是一樣的。用鏡子來比喻什麼?十方所有的這些物質現象,那種變化像鏡子中的影像,有一個正的相,有一個反的相。在「菩薩問明品」裡面也有一句經文說,「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這又是用明鏡。兩處都是講到這個比喻,隨其所對質,對質就是正物質對照,跟鏡子相照就會留下一個影像。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這是講到鏡中的像跟所照的物質是完全所對應的。這些種種的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是業性亦如是,也就是它是業產生的,業力召感。

業是如何產生的,這裡面佛跟我們講得很深的一個學問就是唯識學。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他解釋剛才我們這句話說,「唯以本識為鏡」。這個鏡子到底是什麼鏡子?清涼大師給我們講出來,是本識,就是《華嚴》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識,它好像鏡子一樣,它能夠變現我們的宇宙。底下清涼國師用鏡子、用本質和影像三樣東西來做比喻,「喻相有三事」,比喻什麼?第一是鏡子,鏡子是代表我們的本識;還有本質,本質是我,正物質,用物理學家的名詞正物質;影像,反物質,這是「以喻就法」,就是比喻。他說「鏡則無二,質影各二」,意思就是講鏡子實際上是我們的本識,本識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就是法性只有一,所以法性是遍一切處,是無二。法性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假如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不稱它叫法性,稱它叫識。所以識和法性、自性都是一樣的,唯一不同就是識裡頭帶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所變現的質影各二,質是我們說正物質,影是反物質,相對的。

底下《華嚴經》有多處的經文給我們說到,在「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有這樣的經文說,「諸天子,如有玻璃鏡,名為能照,清淨鑒徹」,這是用法性比喻,比喻法性像鏡子一樣能照。「與十世界其量正等;無量無邊諸國土中,一切山川、一切眾生,乃至地獄、畜生、餓鬼,所有影像皆於中現」。這是講到影現十方諸佛國土,這種影現完全都是由於業因果報所產生的現象。在這樣的一個境界裡面,覺悟的人他明了,這都是法性能現的作用,所以他不會被鏡子裡面的那些幻相所迷惑,所以他見到境界不動心,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可是迷惑的人,凡夫見到了影像,忘記了這個法性的鏡子,在裡頭生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受冤枉的苦。這是我們談到正反物質做一個引伸,這裡面給我們很深的啟示,知道萬法唯識,都是鏡中花、水中月,不可以在這些虛幻的境界上去起煩惱。這講到反物質。

除了反物質以外,還有所謂的暗能量和暗物質,這是科學家提到的另外一種概念。這個暗能量和暗物質是怎麼樣發現的?在科學家的觀測當中,他們推斷這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大爆炸產生之後,整個宇宙都在向外不斷的膨脹。按照道理來講,這個宇宙的物質因為有萬有引力的作用,爆炸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它會慢慢的收縮,按照道理,這個宇宙膨脹到一定程度,它會往回收縮。可是我們現在觀測到的宇宙仍然在加速度的膨脹,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問題,到底什麼力量使得宇宙還在加速的膨脹?肯定有一種推動力,這個推動力甚至大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引力是讓它收縮的,可是它仍然加速往外膨脹,科學家推斷,一定有一種暗能量把宇宙往外加速膨脹。這是一種推斷。

還有一種推斷,是觀察我們的銀河系。按照常規我們的推論,因為銀河系它像一個旋轉的鐵餅,由於引力的作用,這個物質它應該是在銀河系中心的地方密度比較大,因為它引力往中心靠攏,往中心吸引。銀河系外圍的物質它的密度應該比較稀鬆,而且它旋轉的速率應該比較慢,按照引力的推斷。可是科學家們又發現銀河系在中心和在外圍的這些物質,它們的密度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大的差異,而且它們的旋轉速率也是差不多。這證明肯定還有另外一種能量,只是我們人沒有辦法看見,所以就稱為它叫暗能量。暗物質也是這個意思,因為物質和能量是相互轉換的,所以肯定有一種暗物質,我們沒有辦法觀測得到,可是它確實是存在在宇宙當中。而且科學家們推斷,我們這個宇宙當中的暗能量比明能量要更多更大,這暗能量大概占百分之七十三。真正的物質,我們所肉眼觀測到的物質,實際上只占宇宙當中的百分之四,另外百分之二十三是暗物質,所以我們看不到的遠遠大於看得到的。這是科學家們現在推斷出來了,這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我們看不到的物質和能量。這個暗物質、暗能量,如果真正存在的話,我們研究它非常有意義,因為我們通過這個研究,能夠了解宇宙是怎麼樣發展的,因為有很多種理論在講宇宙是什麼樣子。譬如說,它是在收縮當中,還是在膨脹當中,還是在震盪似的、像拉風琴似的一收一伸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就決定於這個暗能量和暗物質。現在科學家們對於這方面的研究確實只是剛剛開始,還不甚明了。

關於這個明暗的物質,實際上在佛法裡面已經把這個關係談得很透徹了,我們還是看《華嚴經》裡面。佛法裡面,經上講有隱顯這兩種關係,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物質,肉眼能看到的那是顯,暗物質、暗能量是隱,你不能說隱就不存在,隱它還是存在。《華嚴經.賢首品第十二》裡面有一段經文說到,「有勝三昧名方網,菩薩住此廣開示,一切方中普現身,或現入定或從出」。這一段就是專門講隱顯,這是講菩薩有這種三昧的境界,三昧是定,這個定就是心定下來了,住在甚深禪定當中,菩薩能夠在十方當中,十方世界普現身,他示現入定,或者示現出定。下面經文就給我們具體的說明,「或於東方入正定,而於西方從定出;或於西方入正定,而於東方從定出;或於余方入正定,而於余方從定出;如是入出遍十方,是名菩薩三昧力」。這是講到菩薩的能力,在三昧當中,他能夠在十方世界,時而出定,時而入定;時而顯,時而隱。我們講物質,物質包括有情生命和無情眾生,這裡講的是有情的。菩薩是有情生命,他有這個能力在十方世界時隱時顯。顯,那就是我們看到的物質;隱,那叫暗物質,它有暗能量。這個隱和顯,實在講這是方便說,說實在的隱顯是不二的。

我們舉個比喻,還是用我們的照相機。現在大家在螢幕上看到我鍾茂森的像,這是什麼?鍾茂森顯了,或於東方從定出,出來了,這是因為什麼?你打開了電視螢幕,所以你就看到有這個形像出現了。你要是把螢幕關掉,這個時候你就看不到鍾茂森的像,那就說明什麼?菩薩入定(我不是菩薩,先聲明,這是用經文來講)。鍾茂森好像入定了,入定是你見不到了、隱了,我變成暗物質。可是這個隱顯它是不二,為什麼?因為我鍾茂森根本沒有動,所謂隱顯是因為你打開螢幕和關掉螢幕有不同而已。這是看什麼?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個應不取決於菩薩自己,取決於眾生,就好像你們要看電視,不取決於鍾茂森,取決於你要不要打開螢幕,一打開顯了,一關掉就隱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說老實話,這些道理都不複雜,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凡夫日常思惟經驗當中沒有注意到,所以佛經講得好像很高深。實際上,我們聯繫生活去細細體會經文的意思,都不難懂。說老實話,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這種所謂的方網三昧,這個能力每個人都有。佛在《華嚴經》上不是講得很清楚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包括您、包括我,每個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些統統都是屬於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有,只是我們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所謂隱顯不二、隱顯同時的道理,在《華嚴經》十玄門裡面稱為「秘密隱顯俱成門」。說的這些好像聽起來挺深奧的,實在講它都是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要懂得直下承當,我們自己本來就是。再舉個通俗的比喻,像我們種花、種樹,拿一個種子,這個種子裡面都含有整棵樹的基因。你把它種在地上,它自然就能發芽、長大、開花、結果,這個大樹長成以後,我們說它顯了;那種子沒長成大樹,還是種子的時候它隱,可是隱顯是不二的。為什麼?種子裡面有整個大樹的信息,而每一棵大樹它每個細胞都有著這個DNA。所以就好像人也是一樣,每一個細胞裡面都有DNA,問題在於它是隱還是顯。這也是告訴我們,沒有大小,大小不二。

剛才講到暗物質,暗物質是我們觀測不到,但是科學家們證實了它是客觀存在,也是說明我們所感知的這個世界是非常的微小。前面我們跟大家講到暗物質、暗能量占百分之九十五,我們所能感知觀測到的宇宙只有百分之四到五,所以我們所感知的世界是很小的。佛法常用大海和水泡做比喻,說我們的自性如同大海,整個虛空法界是自性所現,無量大的,我們所感知到的是水泡,我們的識,唯識所變,我們的識就像小水泡。所以我們看到的宇宙實際上就是這個水泡裡面的,看不見的像大海一樣,這我們要承認。

《華嚴經》裡面也講到唯識學,這裡講得就很深,哲學和科學講到最高峰真的就是佛經,唯識學講什麼?講我們認知是怎麼樣進行的。我們的識一般講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再加上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總共是八識,八識統統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在作用。我們感知認識這個宇宙是怎麼認識?統統是我們的識在作用。譬如說我們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現在我鍾茂森的眼睛看到了這個廳堂裡頭坐了這麼多人,這我看到的。實際上我看到的是什麼?佛告訴我們,每一個識里都有兩個分,一個叫見分,一個叫相分,所以怎麼個見法?實際上是我們的見分去認識這個相分。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這麼樣來解釋比較容易,就是我們精神的體系認識這個物質的體系,見分認識相分。

當我的眼睛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其實第一念,我們接觸到的是一真法界,剛才我們跟大家報告過,就是一念未萌以前,一下看到,還沒起念頭,那個時間很短暫,科學家計算是十的負四十三次方(10-43)秒,這麼短暫,馬上就起念頭。這一起念頭立刻就落到識裡頭,於是在這個眼睛眼識裡頭產生了見分和相分。然後這個眼睛,眼根裡頭的眼識就往裡頭傳送,把外面的境界、信息變成相分,然後經過傳輸到意識。因為我們一般是眼睛第一眼看到之後產生眼識,眼識又傳輸到意識,那才能起分別、才能起判斷,說我們這是在一個廳裡頭,這麼多的人坐著聽講,這是我意識在判斷。這眼識傳輸到意識,實際上意識裡面的見分去捕捉眼識里的相分,不是捕捉外面的境界,捕捉的是眼識里的相分,已經是內部加工了。這裡頭眼識的相分進入了意識,經過加工變成了意識里的見分,然後又在意識裡頭產生一個相分。這是什麼?意識能夠分別,分別什麼?就是分別自己的相分。它不是在分別真正外面的境界,是已經把外面的境界轉成一個識傳進來了,是這麼一個處理。所以我們的意識沒有辦法真正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只接觸到識。然後還繼續加工,意識往第七識送,第七識是執著,末那識專門是執著。意識一分別,往執著送,它就執著,執著自己的意念,眼識那邊也同時往第七識送,也變成執著。執著之後,它還往裡頭送,往第八識阿賴耶識送,阿賴耶識落印象就成為你的業因種子。所以這樣經過外面境界,經過層層處理加工,實際上到達你的第六、第七、第八識,都已經不是外面的境界了,全都是那種自己識裡頭產生的境界。外面境界叫一真法界,但是我們永遠緣不到,就是落在識裡頭。

這是我們剛才講到的,我們舉日常生活當中的比喻。譬如說,我們想到某人對我有意見,你老是這麼想,在你的這個世界裡面看他真的就對你有意見了。這是什麼?其實他對你是不是真有意見,這個我們先姑且不談,但是你眼中、你心裡確實認為他對你有意見,你自己人我是非起來了,這是你的識。這個識在作用,你又開始起煩惱了,可能想著,我要怎麼防備,或者我要怎麼樣跟他對立,起種種愛憎的煩惱。這統統是什麼?見到識裡頭的這些相分而生的煩惱,沒有見到事實真相。

所以清涼國師的《華嚴經疏鈔》裡面講,「眾生意識所緣,即是法界」,這個話講得深。法界是什麼法界?包括現在天文學家、科學家所觀測到的宇宙是什麼?是我們意識所緣,不是真的。因為有意識,就在這意識的境界裡面,我們觀測我們意識當中的境界,沒有觀測外面的境界,所以這個宇宙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用我們的識創造。所以佛家講「萬法唯識」,這句話講得非常深刻,這是事實真相,你識所緣到的就是你所感知的世界,你所緣不到的不是你的境界。我們現在問題在於什麼?要放下識,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才有可能真正看到事實真相。這是從黑暗物質和暗能量當中我們得到的啟示。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還有兩個小時,兩堂課,準備把「全息理論」還有「宇宙之外」兩個專題跟大家報告完。今天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