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梁高僧傳,續梁高僧傳


時間:2015/12/7 作者:弘曉妙音

高僧傳卷第一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上

攝摩騰一 竺法蘭二安清三 支樓迦讖四曇柯迦羅五 康僧會六

維只難七 竺曇摩羅剎八帛遠九帛尸梨密十

僧伽跋澄十一 曇摩難提十二僧伽提婆十三 竺佛念十四 曇摩耶舍十五

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游化為任。昔經往天竺附庸

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經雲。能說此經法。為地神所護。使所

居安樂。今鋒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誓以忘身。躬往和勸。遂二國交歡。由是

顯達。漢永平中。明皇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傳毅

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

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地。騰誓志

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

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蘊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卒於雒

陽。有記雲。騰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騰所住處。今

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相傳雲。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

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故

諸寺立名。多取則焉。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

國。蘭與摩騰共契游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

與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

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

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愔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像。是優田王栴

檀像師第四作也。既至雒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涼台中及顯節陵上。舊像

今不復存焉。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問東方朔。朔雲不委。可問西域

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以問之。蘭雲。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朔言有

徵。信者甚眾。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矣。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後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克意

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嘗行見群

燕。忽謂伴曰。燕雲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鹹奇之。故俊異之聲。早被

西域。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行服既

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

遊方弘化。遍歷諸國。以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

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

品。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即

道地經是也。其先後所出經論。凡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

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倦焉。高窮理盡性。自識緣業。多有神跡世莫能

量。初高自稱。先身已經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衛值施主不稱。每輒懟恨。

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餘年。乃與同學辭訣雲。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

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後。而性多瞋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

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刃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

命負卿故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遂申頸受刃。容無懼色。賊遂殺

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高身是

也。高游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雒擾亂。乃振錫江南。雲我當過廬山度

昔同學。行達^8□亭湖廟。此廟舊有靈威。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嘗有

乞神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

十餘船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船有沙門可便呼上。客鹹驚愕。請高入廟。神告

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8□亭廟神周回

千里並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

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於此捨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後恐墮地

獄。吾有絹千疋並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

形。神曰。形甚醜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人不怪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

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番讚唄數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

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揚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眾人舉手然後乃滅。

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造東寺。高去後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

高前受其咒願。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8□亭廟神。得離惡形

矣。於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後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里。今潯陽郡蛇

村是也。高后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說昔日

償對之事。並敘宿緣。歡喜相向雲。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

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

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遠近

聞知莫不悲慟。明三世之有徵也。高既王種西域賓旅。皆呼為安侯。至今猶為號

焉。天竺國自稱書為天書。語為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傳譯多致謬濫。

唯高所出為群譯之首。安公以為。若及面稟不異見聖。列代明德鹹贊而思焉。余

訪尋眾錄。紀載高公互有出沒。將以權跡隱顯應廢多端。或由傳者紕繆致成乖

角。輒備列眾異。庶或可論。案釋道安經錄雲。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靈帝

建寧中二十餘年譯出三十餘部經。又別傳雲。晉太康末。有安^2□道人。來至桑

垣。出經竟封一函於寺雲後四年可開之。吳末行至楊州。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

奴。名福善。雲是我善知識。仍將奴適豫章。度^8□亭廟神。為立寺竟。福善以

刀刺安侯脅。於是而終。桑垣人回發其所封函財理自成字雲。尊吾道者居士陳

慧。傳禪經者比丘僧會。是日正四年也。又庾仲雍荊州記雲。晉初有沙門安世高

度^8□亭廟神。得財物立白馬寺於荊城東南隅。宋臨川康王宣驗記雲。蟒死於吳

末。曇宗塔寺記雲。丹陽瓦官寺。晉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後有沙門安世高。以

^8□亭廟余物治之。然道安法師。既校閱群經詮錄傳譯。必不應謬。從漢桓建和

二年。至晉太康末。凡經一百四十餘年。若高公長壽或能如此。而事不應然。何

者。案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序雲。此經世高所出。久之沈翳。會有南陽韓林穎

川文業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會共請受。乃陳慧義。余助斟酌。尋僧會

以晉太康元年乃死。而已雲此經出後久之沈翳。又世高封函之字雲。尊吾道者居

士陳慧。傳禪經者比丘僧會。然安般所明盛說禪業。是知封函之記。信非虛作。

既雲二人方傳吾道。豈容與共同世。且別傳自雲。傳禪經者比丘僧會。會已太康

初死。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首尾之言自為矛盾。正當隨有一書謬指晉

初。於是後諸作者。或道太康。或言吳末。雷同奔競無以校焉。既晉初之說尚已

難安。而曇宗記雲。晉哀帝時。世高方復治寺。其為謬說過乃懸矣。

支樓迦讖。亦直雲支讖。本月支人。操行純深性度開敏。稟持法戒以精勤著

稱。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靈帝時游於雒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

道行般舟首楞嚴等三經。又有阿闍世王寶積等十餘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

今。精尋文體雲。似讖所出。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

之士也。後不知所終。時有天竺沙門竺佛朔。亦以漢靈之時。齎道行經。來適雒

陽。即轉梵為漢。譯人時滯雖有失旨。然棄文存質深得經意。朔又以光和二年。

於雒陽出般舟三昧。讖為傅言。河南雒陽孟福張蓮筆受。時又有優婆塞安玄。安

息國人。性貞白。深沉有理致。博誦群經多所通習。亦以漢靈之末。游賈雒陽。

以功號曰騎都尉。性虛靖溫恭。常以法事為己任。漸解漢言。志宣經典。常與沙

門講論道義。世所謂都尉者也。玄與沙門嚴佛調共出法鏡經。玄口譯梵文。佛調

筆受。理得音正盡經微旨。郢匠之美見述後代。調本臨淮人。綺年穎悟。敏而好

學。世稱安侯都尉佛調三人傳譯。號為難繼。調又撰十慧。亦傳於世。安公稱佛

調出經。省而不煩。全本巧妙。又有沙門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並以漢靈獻之

間有慧學之譽。馳於京雒。曜譯成具定意小本起等。巨譯問地獄事經。並言直理

旨不加潤飾。孟詳譯中本起及修行本起。先是沙門曇果。於迦維羅衛國得梵本。

孟詳共竺大力譯為漢文。安公雲。孟詳所出。奕奕流便足騰玄趣也。

曇柯迦羅此雲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像

過人。讀書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四圍陀論。風雲星宿圖讖運變莫不該綜。自

言。天下文理畢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見法勝毗曇。聊取覽之。

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昏漠。乃嘆曰。吾積學多年。浪志墳典。遊刃經籍。義

不再思文無重覽。今睹佛書頓出情外。必當理致鉤深。別有精要。於是齎捲入

房。請一比丘略為解釋。遂深悟因果妙達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不能及。乃

棄捨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及諸部毗尼。常貴游化不樂專守。以魏嘉平中來

至洛陽。於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殊俗耳。

設復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時有諸僧共請迦羅譯出戒律。迦羅以律

部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出僧只戒心。止備朝夕。更請梵僧立

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於此。迦羅後不知所終。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

亦以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部經。又有安息國沙門曇帝。亦善

律學。以魏正元之中。來游洛陽。出曇無德羯磨。又有沙門帛延不知何人。亦才

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凡六部經。後不知所終焉。

康僧會。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於交趾。會年十餘歲。二

親並終。至孝服畢出家。勵行甚峻。為人弘雅有識量。篤至好學。明解三藏。博

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辯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制江左。而佛教未

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來游漢境。初漢桓靈之世有

支讖。譯出眾經。有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謙。又受業於亮。博覽經籍莫不精

究。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為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黃。

時人為之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漢獻末亂避地於吳。孫權聞其才

慧。召見悅之。拜為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

吳志不載。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未盡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

漢語。從吳黃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

得聖義。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制菩提連句梵唄三契。並注了本生死經

等。皆行於世。時吳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

錫東遊。以吳赤烏十年。初達建鄴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吳國以初見沙門。睹形

未及其道。疑為矯異。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恆。事應檢

察。權曰。昔漢明帝夢神號稱為佛。彼之所事豈非其遺風耶。即召會詰問。有何

靈驗。會曰。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

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權以為誇誕。乃謂會曰。若能得舍利當為造塔。如

其虛妄國有常刑。會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

何及。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凡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

如之。權曰。此寔欺誑將欲加罪。會更請三七。權又特聽。會謂法屬曰。宣尼有

言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法靈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為期

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槍然有聲。會自往視果

獲舍利。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權自手執瓶瀉於銅盤。舍利

所沖盤即破碎。權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之瑞也。會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

相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權命令試之。會更誓曰。法雲方

被蒼生仰澤。願更垂神跡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砧硾上。使力者擊之。於是

砧硾俱陷舍利無損。權大嘆服。即為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為

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至孫皓即政。法令苛虐廢棄淫祀。乃及佛寺並欲毀

壞。皓曰。此由何而興。若其教真正。與聖典相應者。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

悉焚之。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若輕毀恐貽後

悔。皓遣張昱詣寺詰會。昱雅有才辯。難問縱橫。會應機騁詞。文理鋒出。自旦

之夕。昱不能屈。既退會送於門。時寺側有淫祀者。昱曰。玄化既孚此輩何故近

而不革。會曰。雷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之細。茍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其阻

塞則肝膽楚越。昱還嘆會才明非臣所測。願天鑑察之。皓大集朝賢。以馬車迎

會。會既坐。皓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會對曰。夫明主以孝慈

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

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詠求福不回。

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皓曰。若然。則周孔已明。何用佛教。會曰。周

孔所言略示近跡。至於釋教則備極幽微。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

樂。舉茲以明勸沮。不亦大哉。皓當時無以折其言皓雖聞正法。而昏暴之性不勝

其虐。後使宿衛兵入後宮治園。於地得一金像高數尺呈皓。皓使著不淨處以穢汁

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為樂。俄爾之間。舉身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

言。犯大神所為。即祈祀諸廟永不差愈。婇女先有奉法者。因問訊雲。陛下就佛

寺中求福不。皓舉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雲。佛為大神。皓心遂悟具語意故。

婇女即迎像置殿上。香湯洗數十過。燒香懺悔。皓叩頭於枕自陳罪狀。有頃痛

間。遣使至寺。問訊道人。請會說法。會即隨入。皓具問罪福之由。會為敷析辭

甚精要。皓先有才解欣然大悅。因求看沙門戒。會以戒文禁秘不可輕宣。乃取本

業百三十五願。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臥皆願眾生。皓見慈願廣普。益增善

意。即就會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會所住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必奉。會在

吳朝亟說正法。以皓性凶粗不及妙義。唯敘報應近事以開其心。會於建初寺譯出

眾經。所謂阿難念彌鏡面王察微王梵皇經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並妙

得經體。文義允正。又傳泥洹唄聲。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

等三經。並制經序。辭趣雅便義旨微密。並見於世。至吳天紀四年四月。皓降

晉。九月會遘疾而終。是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至晉成鹹和中。蘇峻作亂。焚會所

建塔。司空何充復更修造。平西將軍趙誘。世不奉法傲慢三寶。入此寺。謂諸道

人曰。久聞此塔屢放光明虛誕不經所未能信。若必自睹所不論耳。言竟塔即出五

色光。照曜堂剎。誘肅然毛豎。由此信敬。於寺東更立小塔遠由大聖神感。近亦

康會之力。故圖寫厥像傳之於今。孫綽為之贊曰。

會公簫瑟 寔惟令質

心無近累 情有餘逸

屬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遠詣 卓矣高出

有記雲。孫皓打試舍利。謂非其權時。余案皓將壞寺。諸臣鹹答。康會感瑞

大皇創寺。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權時。故數家傳記。鹹言。孫權感舍利於吳宮。其

後更試神驗。或將皓也。

維只難。本天竺人。世奉異道以火祠為正。時有天竺沙門。習學小乘多行道

術。經遠行逼暮。欲寄難家宿。難家既事異道。猜忌釋子。乃處之門外露地而

宿。沙門夜密加咒術。令難家所事之火欻然變滅。於是舉家共出。稽請沙門入室

供養。沙門還以咒術變火令生。難既睹沙鬥神力勝己。即於佛法大生信樂。乃舍

本所事出家為道。依此沙門以為和上。受學三藏妙善四含。游化諸國莫不皆奉。

以吳黃武三年。與同伴竺律炎。來至武昌。齎曇缽經梵本。曇缽者。即法句經

也。時吳士共請出經。難既未善國語。乃共其伴律炎。譯為漢文。炎亦未善漢

言。頗有不盡。志存義本。辭近樸質。至晉惠之末。有沙門法立。更譯為五卷。

沙門法巨著筆。其辭小華也。立又別出小經近四許首。值永嘉末亂。多不復存。

竺曇摩羅剎。此雲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出

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則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

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游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晉武之

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蘊在蔥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遂隨

師至西域。遊歷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貫綜詁訓。音

義字型。無不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中夏。自燉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

文。所獲覽即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通為業。終身寫譯

勞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護以晉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

澗。恆取澡漱。後有採薪者。穢其水側俄頃而燥。護乃徘徊嘆曰。人之無德。遂

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涌滿澗。其幽誠所

感如此。故支遁為之像讚雲。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窮谷。枯泉漱水。邈矣

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拔玄致。後立寺於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於是

德化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千鹹所宗事。及晉惠西奔關中據亂百姓流移。護與

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後孫綽制道賢論。以天竺七

僧。方竹林七賢。以護匹山巨源。論雲。護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

德高遠足為流輩矣。其見美後代如此。時有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篤志務法。

護公出經多參正文句。超日明經初譯。頗多類重。承遠刪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詳

定類皆如此。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於古。又有竺

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護旨執筆詳校。安公雲。護公所出。若審得

此公手目。綱領必正。凡所譯經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特善無生。依慧不

文。朴則近本。其見稱若此。護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給。時人鹹謂燉煌菩薩也。

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父威達。以儒雅知名。州府辟命皆不赴。

祖少發道心。啟父出家。辭理切至。父不能奪。遂改服從道。祖才思俊徹敏朗絕

倫。誦經日八九千言。研味方等妙入幽微。世俗墳素多所該貫。乃於長安造築精

舍。以講習為業白黑宗稟幾且千人。晉惠之末。太宰河間王顒鎮關中。虛心敬

重。待以師友之敬。每至閒辰靖夜。輒談講道德於時西府初建後又甚盛。能言之

士。鹹服其遠達。祖見群雄交爭干戈方始。志欲潛遁隴右以保雅操。會張輔為秦

州刺史鎮隴上祖與之俱行。輔以祖名德顯著眾望所歸。欲令反服為己僚佐。祖固

志不移。由是結憾。先有州人管蕃與祖論議屢屈於祖。蕃深銜恥恨每加讒構。祖

行至汧縣。忽語道人及弟子云。我數日對當至。便辭別。作素書分布經像及資財

都訖。明晨詣輔共語。忽忤輔意。輔使收之行罰。眾鹹怪惋。祖曰。我來此畢

對。此宿命久結非今事也。乃呼十方佛。祖前身罪緣歡喜畢對。願從此以後與輔

為善知識。無令受殺人之罪。遂便鞭之五十。奄然命終。輔後具聞其事方大惋

恨。初祖道化之聲被於關隴。崤函之右奉之若神。戎晉嗟慟行路流涕。隴上羌胡

率精騎五千。將欲迎祖西歸。中路聞其遇害。悲恨不及。眾鹹憤激。欲復祖之

仇。輔遣軍上隴。羌胡率輕騎逆戰。時天水故□下督富整。遂因忿斬輔。群胡既

雪怨恥。稱善而還。共分祖屍各起塔廟。輔字世偉。南陽人。張衡之後。雖有才

解而酷不以理。橫殺天水太守封尚。百姓疑駭因亂而斬焉。管蕃亦卒以傾險致

敗。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雲。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

經雲。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雲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

祖平素之日與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瞋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誣謗佛法。殃

有所歸故死方思悔。孫綽道賢論以法祖匹嵇康。論雲。帛祖釁起於管蕃。中散禍

作於鍾會。二賢並以俊邁之氣。昧其圖身之慮。棲心事外經世招患。殆不異也。

其見稱如此。祖既博涉多閒。善通梵漢之語。嘗譯惟逮弟子本五部僧等三部經。

又注首楞嚴經。又有別譯數部小經。值亂零失不知其名。祖弟法祚。亦少有令

譽。被博士徵不就。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關隴知名。時梁州刺史張光。以

祚兄不肯反服輔之所殺。光又逼祚令罷道。祚執志堅貞以死為誓。遂為光所害。

春秋五十有七。注放光般若經。及著顯宗論等。光字景武。江夏人。後為武都在

楊難敵所圍。發憤而死。時晉惠之世。又有優婆塞衛士度。譯出道行般若經二

卷。士度本司州汲郡人。陸沈寒門安貧樂道。常以佛法為心。當其亡日清淨澡

漱。誦經千餘言。然後引衣屍臥奄然而卒。

帛尸梨密多羅。此雲吉友。西域人。時人呼為高座。傳雲。國王之子當承繼

世。而以國讓弟。闇軌太伯。既而悟心天啟。遂為沙門。密天姿高朗風神超邁。

直爾對之。便卓出於物。晉永嘉中。始到中國。值亂仍過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導

一見而奇之。以為吾之徒也。由是名顯。太尉庾元規光祿周伯仁太常謝幼與廷尉

桓茂倫。皆一代名士。見之終日累嘆。披衿致契。導嘗詣密。密解帶偃伏悟言神

解。時尚書令卞望之亦與密緻善。須臾望之至。密乃斂衿飾容。端坐對之。有問

其故。密曰。王公風道期人。卞令軌度格物。故其然耳。諸公於是嘆其精神灑厲

皆得其所。桓廷尉嘗欲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雲。屍梨密可謂卓朗。於是桓乃

咨嗟絕嘆。以為標題之極。太將軍王處仲在南夏。聞王周諸公皆器重密。疑以為

失。及見密乃欣振奔。至一面盡虔。周顗為僕射。領選臨入過造密。乃嘆曰。若

使太平之世盡得選此賢。真令人無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對坐作胡唄

三契。梵響凌雲。次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變。既而揮涕收淚。神氣自

若。其哀樂廢興皆此類也。王公嘗謂密曰。外國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

如諸君。今日豈得在此。當時為佳言。密性高簡不學晉語。諸公與之語言。密雖

因傳譯。而神領意得頓盡言前。莫不嘆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密善持咒術所向皆

驗。初江東未有咒法。密譯出孔雀王經明諸神咒。又授弟子覓歷高聲梵唄傳響於

今。晉鹹康中卒。春秋八十餘。諸公聞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雲少見高座稱其精

神著出當年。琅琊王琝師事於密。乃為之序曰。春秋吳楚稱子。傳者以為先中國

而後四夷豈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禮。以戎狄貪婪無仁讓之性乎。然而卓世之

秀。時生於彼。逸群之才。或侔乎茲。故知天授英偉。豈俟於華戒。自此以來唯

漢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賢盡於仁孝忠誠德信純至。非為明達足論。高座心造峰

極。交俊以神。風領朗越過之遠矣。密常在石子岡東行頭陀。既卒因葬於此。成

帝懷其風為樹剎冢所。後有關右沙門來游京師。乃於冢處起寺。陳郡謝琨贊成其

業。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僧伽跋澄。此雲眾現。罽賓人。毅然有淵懿之量。歷尋名師備習三藏。博覽

眾典特善數經。闇誦阿毗曇毗婆沙貫其妙旨。常浪志遊方觀風弘化。符堅建元十

七年。來入關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廣。禪數之學甚盛。既至長安鹹稱法匠焉。符

堅秘書郎趙正崇仰大法。嘗聞外國宗習阿毗曇毗婆沙而跋澄諷誦。乃四事禮供。

請譯梵文。遂共名德法師釋道安等集僧宣譯。跋證口誦經本。外國沙門曇摩難提

筆受為梵文。佛圖羅剎宣譯。秦沙門敏智筆受為晉本。以偽秦建元十九年譯出。

自孟夏至仲秋方訖。初跋澄又齎婆須蜜梵本自隨。明年趙正復請出之。跋澄乃與

曇摩難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執梵本。秦沙門佛念宣譯。慧嵩筆受。安公法和對共

校定。故二經流布傳學迄今。跋澄戒德整峻虛靖離俗。關中僧眾則而象之。後不

知所終。佛圖羅剎。不知何國人。德業純粹該覽經典。久游中土善閒漢言。其宣

譯梵文見重符世。

曇摩難提。此雲法喜。兜佉勒人。齠年離俗聰慧夙成。研諷經典以專精緻

業。遍觀三藏闇誦增一阿含經。博識洽聞靡所不綜。是以國內遠近鹹共推服。少

而觀方遍歷諸國。常謂弘法之體。宜宣布未聞。故遠冒流沙懷寶東入。以符氏建

元中至於長安。難提學業既優道聲甚盛。符堅深見禮接。先是中土群經未有四

含。堅臣武威太守趙正欲請出經。時慕容沖已叛起兵擊堅。關中擾動。正慕法情

深忘身為道。乃請安公等於長安城中。集義學僧請難提譯出中增一二阿含並先無

所出毗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涉兩載文

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內人情危阻。難提乃辭還西域不知所終。其時也。符堅初

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猶得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正字文業。

洛陽清水人。或曰濟陰人。年十八為偽秦著作郎。後遷至黃門郎武威太守。為人

無須而瘦。有妻妾而無兒。時人謂閹。然而情度敏達學兼內外。性好譏諫無所回

避。符堅末年寵惑鮮卑隳於治政。正因歌諫曰。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

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陰。

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其調戲機捷皆此類也。後因

關中佛法之盛。乃願欲出家。堅惜而未許。及堅死後方遂其志。更名道整。因作

頌曰。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歸命釋迦文。今來投大道。後遁跡商洛山。專

精經律。晉雍州刺史郤恢。欽其風尚逼共同游終於襄陽。春秋六十餘矣。

僧伽提婆此言眾天。或雲提和。音訛故也。本姓瞿曇氏。罽賓人。入道修學

遠求明師。學通三藏尤善阿毗曇心。洞其纖旨。常誦三法度論晝夜嗟味。以為入

道之府也。為人俊朗有深鑒。而儀止溫恭。務在誨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來

入長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所出二阿含毗曇廣說三法度

等凡百餘萬言。屬慕容之難戎敵紛擾。兼譯人造次未善詳悉。義旨句味往往不

盡。俄而安公棄世未及改正。後山東清平提婆。乃與冀州沙門法和俱適洛陽。四

五年間研講前經。居華稍積博明漢語。方知先所出經多有乖失。法和慨嘆未定。

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曇及廣說眾經。頃之姚興王秦。法事甚盛。於是法和入關。而

提婆渡江。先是廬山慧遠法師。翹勤妙典廣集經藏。虛心側席延望遠賓。聞其至

止即請入廬岳。以晉太元中請出阿毗曇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於般若台。手執梵

文口宣晉語。去華存實務盡義本。今之所傳蓋其文也。至隆安元年來游京師。晉

朝王公及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時衛軍東亭侯琅琊王珣淵懿有深信。荷持正法

建立精舍。廣招學眾。提婆既至。珣即延請。仍於其舍講阿毗曇。名僧畢集。提

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振發義理。眾鹹悅悟。時王彌亦在座聽。後於別屋自講。

珣問法綱道人阿彌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核耳。其敷析之明易啟人心

如此。其冬珣集京都義學沙門釋慧持等四十餘人。更請提婆重譯中阿含等。罽賓

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來夏方訖。其在江洛左右所出眾經百餘

萬言。歷游華戎備悉風俗。從容機警善於談笑。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後不知所

終。

竺佛念。涼州人。弱年出家志業清堅。外和內朗有通敏之鑑。諷習眾經粗涉

外典。其蒼雅詁訓尤所明達。少好遊方。備觀風俗。家世西河洞曉方語。華戎音

義莫不兼解。故義學之譽雖闕。洽聞之聲甚著。符氏建元中有僧伽跋澄曇摩難提

等入長安。趙正請出諸經。當時名德莫能傳譯。眾鹹推念。於是澄執梵文。念譯

為晉。質斷疑義音字方明。至建元二十年正月。復請曇摩難提出增一阿含及中阿

含。於長安城內集義學沙門。請念為譯。敷析研核二載乃竟。二含之顯。念宣譯

之功也。自世高支謙以後莫踰於念。在符姚二代為譯人之宗。故關中僧眾鹹共嘉

焉。後續出菩薩瓔珞十住斷結及出曜胎經中陰經等。始就治定。意多未盡。遂爾

遘疾卒於長安。達近白黑莫不嘆惜。

曇摩耶舍。此雲法明。罽賓人。少而好學。年十四為弗若多羅所知。長而氣

乾高爽雅有神慧。該覽經律明悟出群。陶思八禪游心七覺。時人方之浮頭婆馱。

孤行山澤不避豺虎。獨處思念動移宵日。嘗於樹下每自克責。年將三十尚未得

果。何其懈哉。於是累日不寢不食。專精苦到以悔先罪。乃夢見博叉天王。語之

曰。沙門當觀方弘化曠濟為懷。何守小節獨善而已。道假眾緣復須時熟。非分強

求死而無證。覺自思惟欲遊方授道。既而踰歷名邦履踐郡國。以晉隆安中初達廣

州住白沙寺。耶舍善誦毗婆沙拉。人鹹號為大毗婆沙。時年已八十五。徒眾八十

五人。時有清信女張普明咨受佛法。耶舍為說佛生緣起。並為譯出差摩經一卷。

至義熙中來入長安。時姚興僣號甚崇佛法。耶舍既至深加禮異。會有天竺沙門曇

摩掘多來入關中。同氣相求宛然若舊。因共耶舍譯舍利弗阿毗曇。以偽秦弘始九

年初書梵書文。至十六年翻譯方竟。凡二十二卷。偽太子姚泓親管理味。沙門道

標為之作序。耶舍後南遊江陵。止於辛寺大弘禪法。其有味靖之賓披榛而至者三

百餘人。凡士庶造者。雖先無信心見皆敬悅。自說有一師一弟子。修業並得羅

漢。傳者失其名。又嘗於外門閉戶坐禪。忽有五六沙門來入其室。又時見沙門飛

來樹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蒙俗。雖道跡未彰。時人鹹謂已階聖

果。至宋元嘉中辭還西域。不知所終。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漢之言常為譯語。

度本竺婆勒子。勒久停廣州往來求利。中途於南康生男。仍名南康。長名金迦。

入道名法度。度初為耶舍弟子承受經法。耶舍既還外國。度便獨執矯異規以攝

物。乃言。專學小乘禁讀方等。唯禮釋迦。無十方佛。食用銅缽無別應器。又令

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唯宋故丹陽尹顏瑗女法弘尼。交州刺史張牧

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都下宣業弘光諸尼習其遺風。東土尼眾亦時傳其法。

高僧傳卷第一

高僧傳卷第二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中

鳩摩羅什一 弗若多羅二

曇摩流支三 卑摩羅叉四

佛陀耶舍五 佛馱跋陀羅六

曇無讖七

鳩摩羅什一

鳩摩羅什。此雲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儻不群名重於

國。父鳩摩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乃辭避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棄

榮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識悟明敏過目必能。一聞則

誦。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肯行。及見摩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

焉。既而懷什。什在胎時。其母自覺。神悟超解有倍常日。聞雀梨大寺名德既

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齋聽法。什母忽自通天

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鹹嘆之。有羅漢達摩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

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一

男名弗沙提婆。後因出城游觀見冢間枯骨異處縱橫。於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

不落髮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以未剃髮故猶不

嘗進。即敕人除發。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樂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

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毗曇既過。

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時龜茲國人以其母王妹利養甚多。乃攜什避

之。什年九歲。隨母渡辛頭河至罽賓。遇名德法師槃頭達多。即罽賓王之從弟

也。淵粹有大量。才明博識獨步當時。三藏九部莫不該練。從旦至中手寫千偈。

從中至暮亦誦千偈。名播諸國遠近師之。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

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於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

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王益敬

異。日給鵝臘一雙粳米麵各三斗酥六升。此外國之上供也。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

人沙彌十人營視掃灑。有若弟子。其見尊崇如此。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諸

國皆聘以重爵。什並不顧。時什母將什至月氏北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其母

曰。常當守護。此沙彌若至三十五不破戒者。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與優波掘多

無異。若戒不全無能為也。正可才明攜詣法師而已。什進到沙勒國頂戴佛缽。心

自念言。缽形甚大何其輕耶。即重不可勝。失聲下之。母問其故。答雲。兒心有

分別故缽有輕重耳。遂停妙勒一年。其冬誦阿毗曇。於十門修智諸品無所咨受。

而備達其妙。又於六足諸問無所滯礙。沙勒國有三藏沙門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

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

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王許焉。即設大會請什升座

說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

圍陀含多論。多明文辭製作問答等事。又博覽四圍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

不必盡。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然什自得於

心未嘗介意。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兄字須利耶

跋陀。弟字須耶利蘇摩。蘇摩才伎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

什亦宗而奉之。親好彌至。蘇摩後為什說阿耨達經。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

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有眼

根。彼據因成無實。於是研核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

嘆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

等。頃之隨母進到溫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諸

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以二義相檢。即迷悶自失稽

首歸依。於是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

宗仰莫之能抗。時王子為尼。字阿竭耶末帝。博覽群經特深禪要。雲已證二果聞

法喜踴。乃更設大集請開方等經奧。什為推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

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恨悟之晚矣。至年二十受戒於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

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

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

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蒙俗。雖復

身當爐鑊苦而無恨。於是留住龜茲止於新寺。後於寺側故宮中。初得放光經。始

就披讀。魔來蔽文唯見空牒。什知魔所為誓心踰固。魔去字顯。仍習誦之。復聞

空中聲曰。汝是智人何用讀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時速去。我心如地不可轉也。

停住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

什升而說法。什曰。家師猶未悟大乘欲躬往仰化。不得停此。俄而大師盤頭達多

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達多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

道。故冒涉艱危遠奔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為說德女問經。多明因緣空假。

昔與師俱所不信。故先說也。師謂什曰。汝於大乘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

乘深淨明有法皆空。小乘偏局多諸漏失。師曰汝說一切皆空甚可畏也。安舍有法

而愛空乎。如昔狂人令績師績線極令細好。績師加意細若微塵。狂人猶恨其粗。

績師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細縷。狂人曰。何以不見。師曰。此縷極細。我工之

良匠猶且不見。況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織師。師亦效焉皆蒙上賞而實無物。汝

之空法亦由此也。什乃連類而陳之。往復苦至經一月余日。方乃信服。師嘆曰。

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於今矣。於是禮什為師。言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

乘師矣。西域諸國鹹伏什神俊。每年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

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川。時符堅僣號關中。有外國前部王及龜茲王弟。

並來朝堅。堅引見二王說堅雲。西域多產珍奇。請兵往定以求內附。至符堅建元

十三年歲次丁丑正月。太史奏雲。有星見於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

堅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襄陽有沙門釋道安。將非此耶。即遣使求之。至十

七年二月。善善王前部王等。又說堅請兵西伐。十八年九月堅遣驍騎將軍呂光陵

江將軍姜飛。將前部王及車師王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發堅餞

光於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乎。

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閒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

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光軍未至。什謂龜茲王白純曰。

國運衰矣。當有勍敵。日下人從東方來。宜恭承之勿抗其鋒。純不從而戰。光遂

破龜茲殺純。立純弟震為主。光既獲什未測其智量。見年齒尚少。乃凡人戲之。

強妻以龜茲王女。什距而不受辭甚苦到。光曰。道士之操不踰先父。何可固辭。

乃飲以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或令騎牛及乘惡馬欲使墮落。什

常懷忍辱曾無異色。光慚愧而止光還中路置軍于山下。將士已休。什曰。不可在

此。必見狼狽。宜徒軍隴上。光不納。至夜果大雨洪潦暴起。水深數丈。死者數

千。光始密而異之。什謂光曰。光凶亡之地不宜淹留。推運揆數應速言歸。中路

必有福地可居。光從之。至涼州聞符堅已為姚萇所害。光三軍縞素大臨城南。於

是竊號關外稱年太安。太安元年正月姑臧大風。什曰。不祥之風當有奸叛。然不

勞自定也。俄而梁謙彭晃相系而叛。尋皆殄滅。至光龍飛二年。張掖臨松盧水胡

沮渠男成及從弟蒙遜反。推建康太守段業為主。光遣庶子秦州刺史太原公纂。率

眾五萬討之。時論謂業等烏合。纂有威聲勢必全克。光以訪什。什曰。觀察此行

未見其利。既而纂敗續於合梨。俄又郭馨作亂。纂委大軍輕還。復為馨所敗僅以

身免。光中書監張資文翰溫雅。光甚器之。資病。光博營救療。有外國道人羅

叉。雲能差資疾。光喜給賜甚重。什知叉誑詐。告資曰。叉不能為益徒煩費耳。

冥運雖隱可以事試也。乃以五色系作繩。結之燒為灰末投水中。灰若出水還成繩

者。病不可愈。須臾灰聚浮出復繩本形。既而又治無效。少日資亡。頃之光又

卒。子紹襲位。數日光庶子纂殺紹自立。稱元鹹寧。鹹寧二年有豬生子。一身三

頭。龍出東廂井中到殿前蟠臥。比旦失之。纂以為美瑞。號大殿為龍翔殿。俄而

有黑龍升於當陽九宮門。纂改九宮門為龍興門。什奏曰。皆潛龍出遊豕妖表異。

龍者陰類出入有時。而今屢見則為災眚。必有下人謀上之變。宜克棋修德以答天

戒。纂不納。與什博戲。殺棋曰。斫胡奴頭。什曰。不能斫胡奴頭。胡奴將斫人

頭。此言有旨。而纂終不悟。光弟保有子名超。超小字胡奴。後果殺纂斬首。立

其兄隆為主。時人方驗什之言也。什停涼積年。呂光父子既不弘道。故蘊其深解

無所宣化。符堅已亡竟不相見。及姚萇僣有關中。亦挹其高名虛心要請。諸呂以

什智計多解。恐為姚謀不許東入。及萇卒子興襲位。復遣敦請。興弘始三年三

月。有樹連理生於廣庭。逍遙園蔥變為茞。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

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

二月二十日至於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日。研微

造盡。則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

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消遙園譯出眾經。

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

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增^8□僧遷法欽道流道恆道標僧睿僧肇等八百餘人

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仇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

眾心^3□伏莫不欣贊。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

托意九經游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並欽贊厥風。大將軍常

山公顯左軍將軍安城^2□嵩並篤信緣業。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

金剛波若十住法華維摩思益首楞嚴持世佛藏菩薩藏遺教菩提無行呵欲自在王因緣

觀小無量壽新賢劫禪經禪法要禪要解彌勒成佛彌勒下生十誦律十誦戒本菩薩戒本

釋論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論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於時四方義士萬

里必集。盛業久大於今鹹仰。龍光釋道生。慧解入微玄構文外。每恐言舛入關請

決。廬山釋慧。遠學貫群經棟樑遺化。而時去聖久遠疑義莫決。乃封以咨什語見

遠傳。初沙門僧睿才識高明。常隨什傳寫。什每為睿論西方辭體商略同異雲。天

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

嘆為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

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什嘗作頌贈沙門法和雲。心山育明德。流薰萬

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凡為十偈辭喻皆爾。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常

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

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並注維摩。出言成章無所刪

改。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篤。性

仁厚泛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倦。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

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別立

廨舍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

也。初什在龜茲從卑摩羅叉律師受律。卑摩後入關中。什聞至欣然師敬盡禮。卑

摩未知被逼之事。因問什曰。汝於漢地大有重緣。受法弟子可有幾人。什答雲。

漢境經律未備。新經及諸論等。多是什所傳出。三千徒眾皆從什受法。但什累業

障深。故不受師教耳。又杯渡比丘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嘆曰。吾與此子戲別

三百餘年。杳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未終日。少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

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

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餘

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

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十一年

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

薪滅形碎唯舌不灰。後外國沙門來雲。羅什所諳十不出一。初什一名鳩摩羅耆

婆。外國制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然什死年月

諸記不同。或雲弘始七年。或雲八年。或雲十一年。尋七與十一字或訛誤。而譯

經錄傳中猶有一年者。恐雷同三家無以正焉。

弗若多羅二

弗若多羅。此雲功德華。罽賓人也。少出家以戒節見稱。備通三藏而專精十

誦律部。為外國師宗。時人鹹謂己階聖果。以偽秦弘始中振錫入關。秦上姚興待

以上賓之禮。羅什亦挹其戒范厚相宗敬。先是經法雖傳律藏未闡。聞多羅既善斯

部。鹹共思慕。以偽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集義學僧數百餘人於長安中寺。延

請多羅誦出十誦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獲二。多羅構疾庵然棄世。眾以大業

未就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踰常痛。

曇摩流支三

曇摩流支。此雲法樂。西域人也。棄家入道。偏以律藏馳名。以弘始七年秋

達自關中。初弗若多羅誦出十誦未竟而亡。廬山釋慧遠聞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

律部。乃遣書通好曰。佛教之興先行上國。自分流以來四百餘年。至於沙門德式

所闕尤多。頃西域道士弗若多羅。是罽賓人。甚諷十誦梵本。有羅什法師通才博

見為之傳譯。十誦之中文始過半。多羅早喪中途而寢。不得究竟大業。慨恨良

深。傳聞仁者齎此經自隨。甚欣所遇。冥運之來豈人事而已耶。想弘道為物感時

而動。叩之有人。必情無所吝。若能為律學之徒。畢此經本。開示梵行洗其耳

目。使始涉之流不失無上之津參懷勝業者日月彌朗。此則慧深德厚。人神同感

矣。幸願垂懷不乖往意。一二悉諸道人所具。流支既得遠書及姚興敦請。乃與什

共譯十誦都畢。研詳考核條制審定。而什猶恨文煩未善。既而什化不獲刪治。流

支住長安大寺。慧觀欲請下京師。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當更行無律

教處。於是游化余方不知所卒。或雲終於涼土未詳。

卑摩羅叉四

卑摩羅叉。此雲無垢眼。罽賓人。沉靖有志力。出家履道苦節成務。先在龜

茲弘闡律藏。四方學者競往師之。鳩摩羅什時亦預焉。及龜茲陷沒乃避地焉。頃

之聞什在長安大弘經藏。又欲使毗尼勝品復洽東國。於是杖錫流沙冒險東入。以

偽秦弘始八年達自關中。什以師禮敬待。叉亦以遠遇欣然。及羅什棄世。叉乃出

游關左。逗於壽春止石澗寺。律眾雲聚盛闡毗尼。羅什所譯十誦本五十八卷。最

後一誦謂明受戒法及諸成善法事。逐其義要名為善誦。叉後齎往石澗。開為六十

一卷。最後一誦改為毗尼誦。故猶二名存焉。頃之南適江陵於辛寺夏坐開講十

誦。既通漢言善相領納。無作妙本大闡當時。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條知禁者

數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道場慧觀深括宗旨。記其所制內禁輕重。撰為二

卷。送還京師。僧尼披習競相傳寫。時聞者諺曰。卑羅鄙語。慧觀才錄。都人繕

寫紙貴如玉。今猶行於世為後生法矣。叉養德好閒棄諠離俗。其年冬復還壽春石

澗卒於寺焉。春秋七十有七。叉為人眼青。時人亦號為青眼律師。

佛陀耶舍五

佛陀耶舍。此雲覺明。罽賓人也。婆羅門種。世事外道。有一沙門從其家

乞。其父怒使人打之。父遂手腳攣癖不能行止。乃問於巫師。對曰。坐犯賢人鬼

神使然也。即請此沙門竭誠懺悔。數日便瘳。因令耶捨出家為其弟子。時年十

三。常隨師遠行於曠野逢虎。師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飽必不侵人。俄而虎

去。前行果見余殘。師密異之。至年十五誦經日得二三萬言。所住寺常於外分衛

廢於誦習。有一羅漢重其聰敏。恆乞食供之。至年十九誦大小乘經數百萬言。然

性度簡傲頗以知見自處。謂少堪己師者。故不為諸僧所重。但美儀止善談笑。見

者忘其深恨。年及進戒莫為臨壇。所以向立之歲。猶為沙彌。乃從其舅學五明諸

論。世間法術多所練習。年二十七方受具戒。恆以讀誦為務手不釋牒。每端坐思

義。尚雲不覺虛過於時。其專精如此。後至沙勒國。國王不悆請三千僧。會耶舍

預其一焉。時太子達摩弗多。此言法子。見耶舍容服端雅問所從來。耶舍詶對清

辯。太子悅之仍請留宮內供養。待遇隆厚。羅什後至。復從舍受學甚相尊敬。什

既隨母還龜茲。耶舍留止。頃之王薨。太子即位。時符堅遣呂光西伐龜茲。龜茲

王急求救於沙勒。沙勒王自率兵赴之。使耶舍留輔太子委以後事。救軍未至而龜

茲已敗。王歸具說羅什為光所執。舍乃嘆曰。我與羅什相遇雖久未盡懷抱。其忽

羈虜相見何期。停十餘年。乃東適龜茲法化甚盛。時什在姑臧遣信要之。裹糧欲

去。國人留之。復停歲許。後語弟子云。吾欲尋羅什。可密裝夜發勿使人知。弟

子曰。恐明日追至不免復還耳。耶舍乃取清水一缽以藥投中。咒數十言。與弟子

洗足。即便夜發。比旦行數百里。問弟子曰。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之響。眼

中淚出耳。耶舍又與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國人追之。已差數百里不及。行達姑

臧。而什已入長安。聞姚興逼以妾媵勸為非法。乃嘆曰。羅什如好綿。何可使入

棘林中。什聞其至姑臧勸姚興迎之。興未納。頃之興命什譯出經藏。什曰。夫弘

宣法教宜令文義圓通。貧道雖誦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達幽致。今在姑

臧。願下詔徵之。一言三詳然後著筆。使微言不墜取信千載也。興從之。即遣使

招迎。厚加贈遺。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應載馳。檀越待士既厚。脫如羅

什見處則未敢聞命。使還具說之。興嘆其幾慎。重信敦喻。方至長安。興自出侯

問。別立新省於逍遙園中。四事供養。並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於時羅什出

十住經。一月余日疑難猶豫尚未操筆。耶舍既至。共相徵決辭理方定。道俗三千

餘人皆嘆其當要。舍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時人號曰赤髭毗婆沙。既為羅什之

師。亦稱大毗婆沙。四事供養衣缽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姚興為貨之。於城

南造寺。耶舍先誦曇無德律。偽司隸校尉姚爽請令出之。興疑其遺謬。乃請耶舍

令誦羌籍藥方可五萬言。經二日乃執文覆之不誤一字。眾服其強記。即以弘始十

二年譯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並長阿含等。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秦言。道含筆

受。至十五年解座。興^8□耶舍布絹萬匹。悉不受。道含佛念布絹各千匹。名德

沙門五百人皆重^8□施。耶舍後辭還外國。至罽賓得虛空藏經一卷。寄賈客傳與

涼州諸僧。後不知所終

佛馱跋陀羅六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

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商旅於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

少亡。賢三歲孤與母居。五歲復喪母為外氏所養。從祖鳩婆利。聞其聰敏。兼悼

其孤露。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一月。賢一

日誦畢。其師嘆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

達。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游罽客。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

而未測其人也。後於密室閉戶坐禪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雲。暫至兜率致敬彌

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

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西至罽賓。睹法眾清勝。乃慨然

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咨訊國眾。孰能流化東

土。僉雲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齔出家已

通解經論。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

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於是舍眾辭師裹糧東

逝。步驟三載綿歷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心資奉。至交

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

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餘里。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眾人方悟其神。鹹師事

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

時覆敗。後於闇夜之中忽令眾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

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

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

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咨決。時秦太子泓欲聞賢說

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什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

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微。答曰。群師或

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

空。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鹹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余日長安學僧復請

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寧可

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問答之大意也。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三千餘

僧。並往來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

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鹹以為顯異惑眾。又賢在長安大弘禪業。四

方樂靖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偽之徒因而詭滑。有一弟

子。因少觀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讀。將有不測

之禍。於是徒眾或藏名潛去。或踰牆夜走。半日之中眾散殆盡。賢乃夷然不以介

意。時舊僧僧^8□道恆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

實。又門徒誑惑互起同異。既於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賢曰。我

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為慨然耳。於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

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之眾鹹共歡惜。白黑送者千有餘人。姚興聞去悵

恨。乃謂道恆曰。佛賢沙門協道來游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

之咎令萬夫無導。因敕令追之。賢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於是率侶宵征。

南指廬岳。沙門釋慧遠久服風名。聞至欣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

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於律無犯。乃遣弟子曇邕致書姚主及關中眾僧解其擯事。

遠乃請出禪數諸經。賢志在游化居無求安。停止歲許。復西適江陵。遇外國舶

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奉遺悉皆不

受。持缽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袁豹為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毅隨府屆於

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

足。且復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

盡。豹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豹深嘆

異以啟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便請俱歸安止

道場寺。賢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致。京師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林

書曰。斗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支法

領。于于闐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

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為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

場譯出。詮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

顯。於西域所得僧只律梵本。復請賢譯為晉文。語在顯傳。其先後所出觀佛三昧

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為究其幽旨妙盡文

意。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曇無讖第七

曇無讖。或雲曇摩懺。或雲曇無懺。蓋取梵音不同也。其本中天竺人。六歲

遭父喪。隨母傭織毾□為業。見沙門達摩耶舍。此雲法明。道俗所崇豐於利養。

其母美之。故以讖為其弟子。十歲同學數人讀咒聰敏出群。誦經日得萬餘言。初

學小乘兼覽五明諸論。講說精辯莫能詶抗。後遇白頭禪師。共讖論議。習業既

異。交諍十旬。讖雖攻難鋒起。而禪師終不肯屈。讖伏其精理。乃謂禪師曰。頗

有經典可得見不。禪師即授以樹皮涅槃經本。讖尋讀驚悟方自慚恨。以為坎井之

識久迷大方。於是集眾悔過。遂專大乘。至年二十誦大小乘經二百餘萬言。讖從

兄善能調象。騎殺王所乘白耳大象。王怒誅之。令曰。敢有視者夷三族。親屬莫

敢往者。讖哭而葬之。王怒欲誅讖。讖曰。王以法故殺之。我以親而葬之。並不

違大義。何為見怒。傍人為之寒心。其神色自若。王奇其志氣。遂留供養之。讖

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後隨王入山。王渴須水不能得。讖乃密咒

石出水。因贊曰。大王惠澤所感遂使枯石生泉。鄰國聞者皆嘆王德。於時雨澤甚

調百姓歌詠。王悅其道術深加優寵。頃之王意稍歇待之漸薄。讖以久處致厭。乃

辭往罽賓。齎大涅槃前分十卷並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彼國多學小乘不信涅槃。

乃東適龜茲。頃之復進到姑臧止於傳舍。慮失經本枕之而寢。有人牽之在地。讖

驚覺謂是盜者。如此三夕。聞空中語曰。此如來解脫之藏。何以枕之。讖乃慚悟

別置高處。夜有盜之者。數過提舉。竟不能勝。明且讖將經去不以為重。盜者見

之。謂是聖人。悉來拜謝。河西王沮渠蒙遜僣據涼土。自稱為王。聞讖名呼與相

見。接待甚厚。蒙遜素奉大法志在弘通。欲請出經本。讖以未參土言又無傳譯。

恐言舛於理不許即翻。於是學語三年方譯寫初分十卷。時沙門慧嵩道朗獨步河

西。值其宣出經藏。深相推重。轉易梵文嵩公筆受。道俗數百人疑難縱橫。讖臨

機釋滯清辯若流。兼富於文藻辭制華密。嵩朗等更請廣出諸經。次譯大集大雲悲

華地持優婆塞戒金光明海龍王菩薩戒本等六十餘萬言。讖以涅槃經本品數未足。

還外國究尋。值其母亡遂留歲余。後于于闐更得經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後又

遣使于闐尋得後分。於是續譯為三十三卷。以偽玄始三年初就翻譯。至玄始十年

十月二十三日三^3□方竟。即宋武永初二年也。讖雲。此經梵本本三萬五千偈。

於此方減百萬言。今所出者止一萬餘偈。讖嘗告蒙遜雲。有鬼入聚落必多災疫。

遜不信。欲躬見為驗。讖即以術加遜。遜見而駭怖。讖曰。宜潔誠齋戒神咒驅

之。乃讀咒三日。謂遜曰。鬼已去矣。時境首有見鬼者雲。見數百疫鬼奔驟而

逝。境內獲安讖之力也。遜益加敬事。至遜偽承玄二年。蒙遜濟河伐乞伏暮末於

抱罕。以世子興國為前驅。為末軍所敗。興國擒焉。後乞伏失守。暮末與興國俱

獲於赫連定定。後為吐谷渾所破。興國遂為亂兵所殺。遜大怒謂事佛無應即遣斥

沙門五十已下皆令罷道。蒙遜。先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淚。讖又格言致

諫。遜乃改心而悔焉。時魏虜托跋燾聞讖有道術。遣使迎請。且告遜曰。若不遣

讖便即加兵。遜既事讖日久未忍聽去。後又遣偽太常高平公李順策拜蒙遜為使持

節侍中都督涼州西域諸軍事太傳驃騎大將軍涼州牧涼王。加九錫之禮。又命遜

曰。聞彼有曇摩讖法師。博通多識羅什之流。秘咒神驗澄公之匹。朕思欲講道可

馳驛送之。遜與李順宴於新樂門上。遜謂順曰。西蕃老臣蒙遜奉事朝廷不敢違

失。而天子信納佞言茍見蹙迫。前遣表求留曇無讖。而今便來徵索。此是門師當

與之俱死實不惜殘年。人生一死詎覺幾時。順曰王□誠先著遣愛子入侍。朝廷欽

王忠績。故顯加殊禮。而王以此一胡道人虧山嶽之功。不忍一朝之忿。損由來之

美。豈朝廷相待之厚。竊為大王不取。主上虛襟之至。弘文所知。弘文者遜所遣

聘魏使也。遜曰。太常口美如蘇秦。恐情不副辭耳。遜既吝讖不遣。又迫魏之

強。至遜義和三年三月。讖固請西行更尋涅槃後分。遜忿其欲去。乃密圖害讖。

偽以資糧發遣。厚贈寶貨。臨發之日。讖乃流涕告眾曰。讖業對將至。眾聖不能

救矣。以本有心誓義不容停。比發遜果遣刺客。於路害之。春秋四十九。是歲宋

元嘉十年也。黑白遠近鹹共惜焉。既而遜左右常白日見鬼神以劍擊遜。至四月遜

寢疾而亡。初讖在姑臧。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雲。且悔過乃竭

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乃

^8□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於定中見釋喧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

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為說戒相。時沙門道朗振譽關西。當

進感戒之夕。朗亦通夢。乃自卑戒臘求為法弟。於是從進受者千有餘人。傳授此

法迄至於今。皆讖之餘則。有別記雲。菩薩地持經應是伊波勒菩薩傳來此土。後

果是讖所傳譯。疑讖或非凡也。蒙遜有從弟沮渠安陽^2□者。為人強志疏通涉獵

書記。因讖入河西弘闡佛法。安陽乃閱意內典奉持五禁。所讀眾經即能諷誦。常

以為務學。多聞大士之盛業。少時求法度流沙至於闐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

馱斯那。咨問道義。斯那本學大乘。天才秀髮誦半億偈。明了禪法故西方諸國。

號為人中師子。安陽從受禪秘要治病經。因其梵本。口誦通利。既而東歸向邑於

高昌。得觀世音彌勒二觀經各一卷。及還河西即譯出禪要。轉為晉文。及偽魏吞

並西涼。乃南奔於宋。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塔寺以居士身畢世。初出彌勒。

觀音二觀經。丹陽尹孟顗。見而善之。深加賞接。後竹園寺慧浚尼。復請出禪

經。安陽既通習積以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頃之又於鐘山定林寺。出佛

父般泥洹經一卷。安陽居絕妻拏無欲榮利。從容法侶宣通正法。是以黑白鹹敬而

嘉焉。後遘疾而終。讖所出諸經。至元嘉中方傳建業。道場慧觀法師志欲重尋涅

槃後分。乃啟宋太祖資給遣沙門道普將書吏十人西行尋經。至長廣郡舶破傷足因

疾而卒。普臨終嘆曰。涅槃後分與宋地無緣矣。普本高昌人。經游西域遍歷諸

國。供養尊影頂戴佛缽四塔道樹足跡形像。無不膽覿。善梵書備諸國語游履異

域。別有大傳。時高昌復有沙門法盛。亦經往外國立傳。凡有四卷。又有竺法維

釋僧表並經往佛國云云。

高僧傳卷第二

高僧傳卷第三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譯經下

釋法顯一 釋曇無竭二

佛馱什三 浮陀跋摩四

釋智嚴五 釋寶雲六

求那跋摩七 僧伽跋摩八

曇摩密多九 釋智猛十

^8□良耶舍十一 求那跋陀羅十二

求那毗地十三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髫□而亡。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為沙

彌。居家數年病篤欲死。因以送還寺信宿便差。不肯復歸。其母欲見之不能得。

後為立小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

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

喪。至性過人。葬事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

谷。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谷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

故致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道預為君憂耳。言訖即還。賊棄谷而去。眾

僧數百人莫不嘆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

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

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屨有熱風惡鬼

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

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所。又躡懸□過

河數十餘處。皆漢之張騫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

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

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餘國。將至天竺。去王舍城三

十餘里有一寺。逼冥過之。顯明旦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阻。且多黑

師子亟經啖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豈可

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

山。日將曛夕欲遂停宿。兩僧危懼舍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

睹聖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

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矣。師

子良久乃去。明晨還返路窮幽梗。止有一逕通行。未至里余忽逢一道人。年可九

十。容服粗素而神氣俊遠。顯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僧。顯問

曰。向耆年是誰耶。答雲。頭陀迦葉大弟子也。顯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橫

石塞於室口遂不得入。顯流涕而去。進至迦施國。國有白耳龍。每與眾僧約令國

內豐熟。皆有信效。沙門為起龍舍並設福食。每至夏坐訖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

悉白。眾鹹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龍於中。從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年輒一出

顯亦親見。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只律。又得

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等。顯留三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

寫。於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

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絹扇供養。不覺悽然下淚。停二年。復得彌

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還。舶有二百許

人。值暴風水入眾皆惶懅。即取雜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

歸命漢土眾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復隨他商東

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忽大風合舶震懼。眾鹹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

狽。不可以一人故令一眾俱亡。共欲推之。法顯檀越厲聲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

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

視失色僶俯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藋菜。依然知是漢地。但

未測何方。即乘船入浦尋村見獵者二人。顯問此是何地耶。獵人曰。此是青州長

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持

經像隨還。頃之欲南歸。青州剌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反之地誌在弘

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譯出摩訶

僧只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垂百餘萬言。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鹹使見

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門世奉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

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

改。亦師共傳鹹嘆神妙。其餘經律未譯。後至荊州卒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眾

鹹慟惜。其游履諸國。別有大傳焉。

釋曇無竭。此雲法勇。姓李。幽州黃龍人也。幼為沙彌便修苦行。持戒誦

經。為師僧所重。嘗聞法顯等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遂以宋永初元年招

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之徒二十五人。共齎幡蓋供養之具。發跡北土遠適西方。初

至河南國。仍出海西郡。進入流沙到高昌郡。經歷龜茲沙勒諸國。登蔥嶺度雪

山。障氣千重層冰萬里。下有大江流急若箭。於東西兩山之脅系索為橋。十人一

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度方得更進。若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

人墮江中。行經三日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石壁皆有故杙孔處處相

對。人各執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日方過及到平地相待料檢。同侶

失十二人。進至罽賓國禮拜佛缽。停歲余。學梵書梵語。求得觀世音受記經梵文

一部。復西行至辛頭那提河。漢言師子。曰緣河西入月氏國。禮拜佛肉髻骨及睹

自沸木舫。後至檀特山南石留寺。住僧三百餘人。雜三乘學。無竭停此寺受大

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雲覺救。彼土鹹雲。已證果。無竭請為和上。漢沙門

志定為阿闍梨。停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蜜為糧。同侶

尚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化。餘五人同行。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

經未嘗暫廢。將至舍衛國。野中逢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

出。象驚惶奔走。後渡恆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無竭歸命如

初。尋有大鷲飛來野牛驚散。遂得免之。其誠心所感在險克濟。皆此類也。後於

南天竺隨舶泛海達廣州。所歷事跡別有記傳。其所譯出觀世音受記經。今傳於京

師。後不知所終。

佛馱什。此雲覺壽。罽賓人。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僧。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

宋景平元年七月屆於揚州。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

法顯遷化。京邑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於龍光

寺。譯為三十四卷。稱為五分律。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勝為譯。龍光道生東安

慧嚴共執筆參正。宋侍中琅琊王練為檀越。至明年四月方竟。仍於大部抄出戒心

及羯磨文等。並行於世。什後不知所終。

浮陀跋摩。此雲覺鎧。西域人也。幼而履操明直聰悟出群。習學三藏偏善毗

婆沙論。常誦持此部以為心要。宋元嘉之中達於西涼。先有沙門道泰。志用強

果。少游蔥右遍歷諸國。得毗婆沙梵本十有萬偈。還至姑臧。側席虛衿企待明

匠。聞跋摩游心此論。請為翻譯。時蒙遜已死子茂虔襲位。以虔承和五年歲次丁

醜四月八日。即宋元嘉十四年。於涼州城內閒豫宮中請跋摩譯焉。泰即筆受。沙

門慧嵩道朗與義學僧三百餘人考正文義。再周方訖。凡一百卷。沙門道挻為之作

序。有頃魏虜托跋壽西伐姑臧。涼土崩亂。經書什物皆被焚盪。遂失四十卷。今

唯有六十存焉。跋摩避亂西反。不知所終。

釋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納衣宴坐蔬食永歲。每以本

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誥。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

馱先比丘咨受禪法。漸深三年功踰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

道俗聞而嘆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時有佛馱跋陀羅比

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跋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於是

踰沙越險達自關中常依隨跋陀止長安大寺。頃之跋陀橫為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

于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晉義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克捷旋旆。塗

出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游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

然。恢至良久不覺於是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問不與言。恢心敬其奇訪諸老

者。皆云。此三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啟宋武帝延請還都。莫肯行者。既

屢請懇至。二人推嚴隨行。恢懷道素篤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性愛虛靖

志避諠塵。恢乃為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於西域所得梵本眾經

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普曜廣博嚴淨四天王等。嚴在寺不受

別請。常分衛自資。道化所被幽顯鹹服。有見鬼者雲。見西州太社間鬼相語。嚴

公至當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儀同蘭陵蕭思話婦劉氏疾病。恆見鬼來吁可駭畏。時迎嚴說法。嚴始到外堂。劉

氏便見群鬼迸散。嚴既進為夫人說經。疾以之瘳。因稟五戒。一門宗奉。嚴清素

寡慾隨受隨施。少而遊方無所滯著。稟性沖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無得而盡

傳。嚴昔未出家時。嘗受五戒有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

懼。積年禪觀而不能自了。遂更泛海重到天竺咨諸明達。值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

漢。不敢判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咨彌勒。彌勒答雲。得戒。嚴大喜。於是步

歸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十八。彼國法凡聖燒身各處。嚴雖戒操高明。而實

行未辦。始移屍向凡僧墓地。而屍重不起。改向聖墓則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智

遠。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此推嚴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間若

深淺耳。

釋寶雲。未詳氏族。傳雲。涼州人。少出家精勤有學行。志韻剛潔不偶於

世。故少以方直純素為名。而求法懇惻亡身殉道。志欲躬睹靈跡廣尋經要。遂以

晉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智嚴先後相隨。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危不以

為難。遂歷于闐天竺諸國備睹靈異。乃經羅剎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多所瞻

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悉皆備解。後還長安。隨禪師佛馱跋

陀業禪進道。俄而禪師橫為秦僧所擯。徒眾悉同其咎。雲亦奔散。會廬山釋慧遠

解其擯事。共歸京師安止道場寺。眾僧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域。莫不披衿咨問敬

而愛焉。雲譯出新無量壽。晚出諸經多雲所治定。華戎兼通音訓允正。雲之所定

眾鹹信服。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於宣譯。於符姚二代顯出眾經。江左譯梵莫踰於

雲。故於晉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鹹友而善之。雲性好幽居以保閒

寂。遂適六合山寺。譯出佛本行贊經。山多荒民俗好草竊。雲說法教誘多有改

更。禮事供養十室而八。頃之道場慧觀臨亡請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已而還。

居道場歲許。復更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游履外

國。別有記傳。

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鎧。本剎利種。累世為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

此言師子賢。以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言眾喜。因潛隱山澤。跋摩年十四便

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泛博崇德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啟曰。

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

煮油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

之苦尚不能代。況三途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公見而謂曰。君年三

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

曉四含。誦經百餘萬言。深達律品妙入禪要。時號曰三藏法師。至年三十罽賓王

薨。絕無紹嗣。眾鹹議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

群臣數百再三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眾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跡人世。後到

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眾鹹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發心。後至闍婆國。初

未至一日闍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王母敬以聖禮從

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絕

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漸染既久專精稍篤。頃之鄰兵犯境。王謂跋摩

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鬥戰傷殺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

不知何計。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須御捍。但當起慈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

之。旗鼓始交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腳。跋摩為咒水洗之。信宿平復。王恭信稍

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棲法門。卿等可更擇明主。群臣皆拜伏

勸請曰。王若舍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凶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

王天慈寧不愍念。敢以死請申其悃愊。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三願。若許者當

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三願所有儲財賑給貧

病。群臣歡喜僉然敬諾。於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后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

腳指。跋摩又為咒治。有頃平復。導化之聲播於遐邇。鄰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

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餐稟。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啟文帝。求

迎請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俊等往彼祈

請。並致書於跋摩及闍婆王婆多加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聖化宜廣

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雲。

業行風所吹遂至於宋境。此之謂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於是復敕州郡令資發

下京。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市山。儀形聳孤峰嶺高絕。跋摩謂其仿□

耆闍。乃改名靈鷲。于山寺之外別立禪室。室去寺數里磬音不聞。每至鳴椎跋摩

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濕。時眾道俗莫不肅然增敬。寺有寶月殿。跋摩於

殿北壁手自畫作羅雲像及定光儒童布發之形。像成之後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

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後家人夢見茂之

在寺中與眾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

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於是山旅水賓去來無梗。感德歸化者十有

七八焉。跋摩嘗於別室入禪。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侯之。見一白師子緣柱而

上。亘空瀰漫生青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靈異無方。類多

如此。後文帝重敕觀等。復更敦請。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於建鄴。文

帝引見勞問殷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

不遠萬里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

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

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

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痲郁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

如此不殺德亦眾矣。寧在闕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帝乃撫機嘆

曰。夫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滯於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

章。至如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給隆

厚。公王英彥莫不宗奉。俄而於寺開講法華及十地。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

還肩隨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絕。或時假譯人而往復懸悟。後祇洹慧義請出

菩薩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繕寫失序品及戒

品。故今猶有兩本。或稱菩薩戒地。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於彭城請外國

伊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而緣礙遂輟。至是更請跋摩譯出後品。足成十三卷。

並先所出四分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優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並文義詳允

梵漢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雲。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雲。

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眾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雲。戒法本在大僧眾發。設

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雲。善

哉。茍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

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采華布席。唯

跋摩所坐華彩更鮮。眾鹹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

先起還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三十

六行。自說因緣雲。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雲。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

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顏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

千有餘人。並聞香氣芬烈。鹹見一物狀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於屍側直上沖天

莫能詺者。即於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闍毗之。四部鱗集。香薪成□。灌之香油以

燒遺陰。五色焰起氛氳麗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嘆。仍於其處起立白塔。欲重

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京。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會虜寇侵強未

及咨稟。奄而遷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眾僧譯出其遺文雲。

前頂禮三寶 淨戒諸上座

濁世多諂曲 虛偽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 懷嫉輕有德

是以諸賢聖 現世晦其跡

我求那跋摩 命行盡時至

所獲善功德 今當如實說

不以諂曲心 希望求名利

為勸眾懈怠 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鹹諦聽

我昔曠野中 初觀於死屍

□脹蟲爛壞 臭穢膿血流

繫心緣彼處 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 貪蛾不畏火

如是無量種 修習死屍觀

放舍余聞思 依止林樹間

是夜專精進 正觀常不忘

境界恆在前 猶如對明鏡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輕身極明淨 清涼心是樂

增長大歡喜 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 白骨現在前

朽壞肢節離 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 調伏思法相

我時得如是 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 勝進轉增長

微塵念念滅 壞色正念法

是則身究竟 何緣起貪慾

知因諸受生 如魚貪鉤餌

彼受無量壞 念念觀磨滅

知彼所依處 從心猿猴起

業及業果報 依緣念念滅

心所知種種是名別相法

是則思慧念 次第滿足修

觀種種法相 其心轉明了

我於爾焰中 明見四念處

律行從是竟 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 斯由渴愛轉

愛盡般涅槃 普見彼三界

死焰所熾然 形體極消瘦

喜息樂方便 身還漸充滿

勝妙眾生相 頂忍亦如是

是於我心起 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 寂滅樂增長

得世第一法 一念緣真諦

次第法忍生 是謂無漏道

妄想及諸境 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諦義 除惱獲清涼

成就三昧果 離垢清涼緣

不涌亦不沒 淨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曇 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 名者莫能見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諍

修行眾妙相 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 誑惑諸世間

於彼修利相 我已說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緣起

摩羅婆國界 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 道跡修遠離

後於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從是多留難 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 知是處空閒

鹹生希有心 利養競來集

我見如火毒 心生大厭離

避亂淨于海 闍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 隨緣之宋境

於是諸國中 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 諦實真實觀

今此身滅盡 寂若燈火滅

僧伽跋摩。此雲眾鎧。天竺人也。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善解三藏尤精雜

心。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於京邑。器宇宏肅。道俗鹹敬異。鹹宗事之。號

曰三藏法師。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舍宅建剎。因名平陸寺。後道場慧觀以跋

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以表厥德。跋摩共觀加塔三層。今之奉誠是

也。跋摩行道諷誦日夜不輟。僧眾歸集道化流布。初三藏法師明於戒品。將為影

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是時二眾未備。而三藏遷化。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

等至都。眾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三藏。祇洹慧義擅步京邑。謂為矯異執志不同。

親與跋摩拒論翻覆。跋摩標宗顯法理證明允。既德有所歸。義遂回剛靡然推服。

令弟子慧基等服膺供事。僧尼受者數百許人。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范。廣設齋

供。四眾殷盛傾於京邑。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利。先三藏雖譯未及繕

寫。即以其年九月。於長乾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寶雲譯語。觀自筆受。考核

研校一周乃訖。續出摩得勒伽分別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及請聖僧浴文等。跋摩游

化為志不滯一方。既傳經事訖辭還本國。眾鹹祈止莫之能留。元嘉十九年。隨西

域賈人舶還外國。不詳其終。

曇摩密多。此雲法秀。罽賓人也。年至七歲神明澄正。每見法事輒自然欣

躍。其親愛而異之。遂令出家。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博貫群經。特深禪

法。所得門戶極甚微奧。為人沈邃有慧解。儀軌詳正。生而連眉故世號連眉禪

師。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曆諸國遂適龜茲。未至一日。王夢神告王曰。有大福

德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明旦即敕外司。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俄而蜜多果

至。王自出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稟戒盡四事之禮。蜜多安而能遷不拘利養。居數

載密有去心。神又降夢曰。福德人舍王去矣。王惕然驚覺。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

止。遂度流沙進到燉煌。於閒曠之地建立精舍。植□千株開園百畝。房閣池沼極

為嚴淨。頃之復適涼州。仍於公府舊事更葺堂宇。學徒濟濟禪業甚盛。常以江左

王畿志欲傳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轉至蜀。俄而出峽止荊州。於長沙寺造立禪閣。

翹誠懇惻祈請舍利。旬有餘日遂感一枚。沖器出聲放光滿室。門徒道俗莫不更增

勇猛人百其心。頃之沿流東下至於京師。初止中興寺。晚憩祇洹。密多道聲素著

化洽連邦。至京甫爾傾都禮訊。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莫不設齋桂宮請戒

椒掖。參候之使旬日相望。即於祇洹寺譯出禪經禪法要普賢觀虛空藏觀等。常以

禪道教授。或千里咨受四輩。遠近皆號大禪師焉。會稽太守平昌孟顗。深信正

法。以三寶為己任。素好禪味敬心殷重。及臨浙右請與同游。乃於鄮縣之山建立

塔寺。東境舊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歸正。自西徂東無思不服。元嘉十年

還都止鐘山鎮岳埒美嵩華。常嘆下寺基構臨澗低側。於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勢。以

元嘉十二年斬石刊木建設上寺。士庶欽風獻奉稠疊。禪房殿宇郁爾層構。於是息

心之眾萬里來集。諷誦肅邕望風成化。定林達禪師即神足弟子。弘其風教聲震道

俗。故能淨化久而莫渝。勝業崇而弗替。蓋密多之遺烈也。爰自西域至於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興造檀會敷陳教法。初密多之發罽賓也。有迦毗羅神王衛送。遂至

龜茲。於中路欲反。乃現形告辭密多曰。汝神力通變自在游處。將不相隨共往南

方。語畢即收影不現。遂遠從至都。即於上寺圖像著壁。迄至於今猶有聲影之

驗。潔誠祈福莫不享願。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於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俗

四眾行哭相趨。仍葬於鐘山宋熙寺前。

釋智猛。雍州京兆新豐人。稟性端明勵行清白。少襲法服修業專至。諷誦之

聲以夜續日。每聞外國道人說天竺國土有釋迦遺蹟及方等眾經。常慨然有感馳心

遐外。以為萬里咫尺千載可追也。遂以偽秦弘始六年甲辰之歲招結同志沙門十有

五人。發跡長安。渡河跨谷三十六所。至涼州城。出自陽關西入流沙。凌危履險

有過前傳。遂歷鄯鄯龜茲于闐諸國。備矚風化。從於闐西南行二千里。始登^8□

嶺。而九人退還。猛與余伴進行千七百里。至波倫國。同侶竺道嵩又復無常。將

欲闍毗。忽失屍所在。猛悲嘆驚異。於是自力而前。與餘四人共度雪山渡辛頭河

至罽賓國。國有五百羅漢。常往返阿耨達池。有大德羅漢見猛至歡喜。猛咨問方

土為說四天子事。具在猛傳。猛於奇沙國見佛文石唾壺。又於此國見佛缽。光色

紫紺四際盡然。猛香華供養頂戴發願。缽若有應能輕能重。既而轉重力遂不堪。

及下案時復不覺重。其道心所應如此。復西南行千三百里至迦維羅衛國。見佛發

佛牙及肉髻骨。佛影跡炳然具存。又睹泥洹堅固之林降魔菩提之樹。猛喜心內充

設供一日。兼以寶蓋大衣覆降魔像。其所游踐究觀靈變。天梯龍池之事不可勝

數。後至華氏國阿育王舊都。有大智婆羅門名羅閱家舉族弘法王所欽重。造純銀

塔高三丈。既見猛至。乃問秦地有大乘學不。猛答悉大乘學。羅閱驚嘆曰。希有

希有。將非菩薩往化耶。猛於其家得大泥洹梵本一部。又得僧只律一部及余經梵

本。誓願流通。於是便反。以甲子歲發天竺。同行三伴於路無常。唯猛與曇纂俱

還於涼州出泥洹本。得二十卷。以元嘉十四年入蜀。十六年七月造傳記所遊歷。

元嘉末卒於成都。余歷尋遊方沙門。記列道路時或不同。佛缽頂骨處亦乖爽。將

知游往天竺非止一路。頂缽靈遷時屆異土。故傳述見聞難以例也。

^8□良耶舍。此雲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誦阿毗曇博涉律部。其

余諸經多所該綜。雖三藏兼明而以禪門專業。每一游觀或七日不起。常以三味正

受傳化諸國。以元嘉之初遠冒沙河萃於京邑。太祖文皇深加嘆異。初止鐘山道林

精舍。沙門寶志崇其禪法。沙門僧含請譯藥王藥上觀及無量壽觀。含即筆受。以

此二經是轉障之秘術淨土之洪因故沉吟嗟味流通宋國。平昌孟顗承風欽敬。資給

豐厚。顗出守會稽固請不去。後移憩江陵。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處處弘道禪學

成群。後還卒於江陵。春秋六十矣。時又有天竺沙門僧伽達多僧伽羅多等。並禪

學深明。來游宋境。達多嘗在山中坐禪。日時將迫。念欲虛齋。乃有群鳥銜果飛

來授之。達多思惟。獼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今飛鳥授食何為不可。於是受而進

之。元嘉十八年夏受臨川康王請。於廣陵結居。後終於建業。僧伽羅多。此雲眾

濟。以宋景平之末來至京師。乞食人間宴坐林下。養素幽閒不涉當世。以元嘉十

年卜居鍾阜之陽。剪棘開榛造立精舍。即宋熙寺是也。

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

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後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

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友。即投簪落彩專

精志學。及受具足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大品華嚴。師嘉而嘆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讀

誦講宣莫能詶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

益。若歸信三寶則長相見。其父感其言至。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

送資供。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泛海中途風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

心併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

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宋太祖遣

信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雖因

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琅琊顏延之通才碩

學。束帶造門。於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

並師事焉。頃之眾僧共請出經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東安寺出法

鼓經。後于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復

咨析妙得本旨。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更創房殿。即於辛寺出無憂

王過去現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羅相續解脫波羅蜜了義現在佛名經

三卷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並前所出凡百餘卷常令弟子法勇傳譯度語。譙王

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

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

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

然便覺心神悅懌。旦起道義皆備領宋言。於是就講。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

陀答雲。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跋陀顏

容憂慘未及發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

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大艦轉迫。去岸懸遠判無

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

駛。見一童子尋後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恍忽之間覺行十

餘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時王

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台。俄而尋得。令舸送

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灰

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並誰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戎事。然張暢宋靈秀

等並見驅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後堂供

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十載。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檢簡無片

言及軍事者。世祖明其純謹益加禮遇。後因閒談聊戲問曰。念承相不。答曰。受

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願願為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慘容義而許焉。及中

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後於東府宴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時未及淨髮

白首皓然。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

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唯有一

在。即應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

死在。帝嘉其機辯。敕近御而坐。舉朝屬目。後於^4□陵界鳳皇樓西起寺。每至

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之無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願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

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餘

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今陶後渚白塔寺即其處也。大明

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隆澤。如其不獲不復重見。即往北湖釣台燒香

祈請。不復飲食。默而誦經。密加秘咒。明日哺時西北雲起如蓋。日在桑榆風震

雲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敕見慰勞。^8□施相續。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

身。常執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竟轍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彌

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之。見

天華聖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公卿會葬榮哀備

焉。時又有沙門寶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

來止京師瓦官禪房。恆於寺中樹下坐禪。又曉經律。時人亦號三藏。常轉側數百

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以香塗掌。亦見人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高

二尺許。常在床前。忽有人竊之。意以席一領。空卷之咒上數通。經於三夕唾壺

還在席中。莫測其然。於是四遠道俗敬而異焉。齊文惠文宣及梁太祖。並敬以師

禮焉。永明末年終於所住。

求那毗地。此言安進。本中天竺人。弱年從道。師事天竺大乘法師僧伽斯。

聰慧強記勤於諷誦。諳究大小乘將二十萬言。兼學外典明解陰陽。占時驗事徵兆

非一。齊建元初來至京師止毗耶離寺。執錫從徒威儀端肅。王公貴勝迭相供請。

初僧伽斯於天竺國。抄修多羅藏中要切譬喻撰為一部。凡有百事。教授新學。毗

地悉皆通兼明義旨。以永明十年秋譯為齊文。凡有十卷。謂百喻經。復出十二因

緣及須達長者經各一卷。自大明已後譯經殆絕。及其宣流世鹹稱美。毗地為人弘

厚。故萬里歸集。南海商人鹹宗事之。供獻皆受。悉為營法。於建鄴淮側造正觀

寺居之。重閣層門殿堂整飾。以中興二年冬終於所住。梁初有僧伽婆羅者。亦外

國學僧。儀貌謹潔善於談對。至京師亦止正觀寺。今上甚加禮遇。敕於正觀寺及

壽光殿占雲館中譯出大育王經解脫道論等。釋寶唱袁曇允等筆受。

論曰。傳譯之功尚矣。固無得而稱焉。昔如來滅後。長老迦葉阿難末田地等

並具足住持八萬法藏。弘道濟人功用彌博。聖慧日光餘暉未隱。是後迦旃延子達

磨多羅達摩尸利帝等。並博尋異論各著言說。而皆祖述四含宗軌三藏。至若龍樹

馬鳴婆藪盤豆。則於方等深經領括樞要。源發般若流貫雙林。雖曰化洽窪隆而亦

俱得其性。故令三寶載傳法輪未絕。是以五百年中猶稱正法在世。夫神化所接遠

近斯屆。一聲一光輒震他土。一台一蓋動覆恆國。振丹之與迦維。雖路絕蔥河裡

踰數萬。若以聖之神力。譬猶武步之間。而令聞見限隔。豈非時也。及其緣運將

感名教潛洽。或稱為浮圖之主。或號為西域大神。故漢明帝詔楚王英雲。王誦黃

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祀。及通夢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攝摩騰竺法蘭。懷道來

化。協策孤征。艱苦必達。傍峻壁而臨深。躡飛□而渡險。遺身為物。處難能

夷。傳法宣經初化東土。後學而聞蓋其力也。爰至安清支讖康會竺護等。並異世

一時繼踵弘贊。然夷夏不同音韻殊隔。自非精括詁訓領會良難。屬有支謙聶承遠

竺佛念釋寶雲竺叔蘭無羅叉等。並妙善梵漢之音。故能盡翻譯之致。一言三複詞

旨分明。然後更用此土宮商飾以成制。論雲。隨方俗語能示正義。於正義中置隨

義語。蓋斯謂也。其後鳩摩羅什。碩學鉤深神鑒奧遠。歷游中土備悉方言。復恨

支竺所譯文制古質未盡善美。乃更臨梵本重為宣譯。故致今古二經言殊義一。時

有生融影睿嚴觀恆肇。畢領悟言前詞潤珠玉。執筆承旨任在伊人。故長安所譯郁

為稱首。是時姚興竊號跨有皇畿。崇愛三寶城塹遺法。使夫慕道來儀遐邇煙萃。

三藏法門有緣必睹。自像運東遷在茲為盛。其佛賢比丘江東所譯華嚴大部。曇無

讖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諸師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並皆言符法本理愜三

印。而童壽有別室之愆。佛賢有擯黜之跡。考之實錄未易詳究。或以時運澆薄道

喪人離。故所感見爰至於此。若以近跡而求。蓋亦圭璋之一玷也。又世高無讖法

祖法祚等。並理思淹通仁澤成霧而皆不得其死。將由業有感測義無違避。故羅漢

雖諸漏已盡。尚貽貫腦之厄。比干雖忠謇竭誠。猶招賜劍之禍。匪其然乎。間有

竺法度者。自言。專執小乘而與三藏乖越。食用銅缽本非律儀所許。伏地相向。

又是懺法所無。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曇摩耶舍。又非專小之師直欲溪

壑其身故為矯異。然而達量君子未曾回適。尼眾易從初稟其化。夫女人理教難愜

事跡易翻。聞因果則悠然扈背。見變術則奔波傾飲。隨墮之義即斯謂也。竊惟正

法淵廣數盈八億。傳譯所得卷止千餘。旨由踰越沙阻履跨危絕。或望煙渡險。或

附杙前身。及相會推求。莫不十遺八九。是以法顯智猛智嚴法勇等。發趾則結旅

成群。還至則顧影唯一。實足傷哉。當知一經達此。豈非更賜壽命。而頃世學徒

唯慕鑽求一典。謂言廣讀多惑。斯蓋墮學之辭。匪曰通方之訓。何者。夫欲考尋

理味決正法門。豈可斷以胸衿而不博尋眾典。遂使空勞傳寫永翳箱匣。甘露正說

竟莫披尋。無上寶珠隱而弗用。豈不惜哉。若能貫采禪律融治經論。雖復祇樹息

蔭玄風尚扇。娑羅變葉佛性猶彰。遠報能仁之恩。近稱傳譯之德。儻獲身命寧不

勖歟。

贊曰。頻婆揜唱。疊教攸陳。五乘竟轉。八萬彌綸。周星曜魄。漢夢通神。

騰蘭讖什。殉道來臻。慈雲徙蔭。慧水傳津。俾夫季末。方樹洪因。

高僧傳卷第三

高僧傳卷第四(義解一)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朱士行一支孝龍二

康僧淵三竺法雅四

康法朗五竺法乘六

竺潛深七支道林八

於法蘭九於法開十

於道邃十一竺法崇十二

竺法義十三竺僧度十四

朱士行。潁川人。志業方直勸沮不能移其操。少懷遠悟脫落塵俗。出家已後

專務經典。昔漢靈之時竺佛朔譯出道行經。即小品之舊本也。文句簡略意義未

周。士行嘗於洛陽講道行經。覺文章隱質諸未盡善。每嘆曰。此經大乘之要。而

譯理不盡。誓志捐身遠求大本。遂以魏甘露五年發跡雍州。西渡流沙既至於闐。

果得梵書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不如檀。此言法饒。送經梵本還歸洛陽。未發之

頃于闐諸小乘學眾遂以白王雲。漢地沙門欲以婆羅門書惑亂正典。王為地主。若

不禁之將斷大法聾盲漢地王之咎也。王即不聽齎經。士行深懷痛心。乃求燒經為

證。王即許焉。於是積薪殿前以火焚之。士行臨火誓曰。若大法應流漢地經當不

然。如其無護命也如何。言已投經火中。火即為滅不損一字。皮牒如本。大眾駭

服鹹稱其神感。遂得送至陳留倉恆水南寺。時河南居士竺叔蘭。本天竺人。父世

避難居於河南。蘭少好遊獵。後經暫死備見業果。因改勵專精深崇正法博究眾

音。善於梵漢之語。又有無羅叉比丘。西域道士。稽古多學乃手執梵本。叔蘭譯

為晉文。稱為放光波若。皮牒故本今在豫章。至太安二年。支孝龍就叔蘭一時寫

五部校為定本。時未有品目。舊本十四匹縑令寫為二十卷。士行遂終於于闐。春

秋八十。依西方法闍維之。薪盡火滅。屍猶能全。眾鹹驚異。乃咒曰。若真得道

法當毀敗。應聲碎散。因斂骨起塔焉。後弟子法益從彼國來。親傳此事。故孫綽

正像論雲。士行散形於于闐。此之謂也。

支孝龍。淮陽人。少以風姿見重。加復神彩卓犖高論適時。常披味小品以為

心要。陳留阮瞻穎川庾凱。並結知音之交世人呼為八達。時或嘲之曰。大晉龍興

天下為家。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胡服被綾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

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愈貴。無心於足而愈

足矣。其機辯適時皆此類也。時竺叔蘭初譯放光經龍既素樂無相。得即披閱旬有

余日。便就開講。後不知所終矣。孫綽為之贊曰。小方易擬。大器難像。桓桓孝

龍。克邁高廣。物競宗歸。人思效仰。雲泉瀰漫。蘭風^3□向。

康僧淵。本西域人。生於長安。貌雖梵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誦

放光道行二波若。即大小品也。晉成之世。與康法暢支敏度等俱過江。暢亦有才

思善為往復。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執麈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

暢曰。此麈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取貪者不與。故得常在也。敏度亦聰哲有

譽。著譯經錄今行於世。淵雖德愈暢度而別以清約自處。常乞□自資人未之識。

後因分衛之次遇陳郡殷浩。浩始問佛經深遠之理。卻辯俗書性情之義。自晝之曛

浩不能屈。由是改觀。琅^8□王茂弘以鼻高眼深戲之。淵曰。鼻者面之山。眼者

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時人以為名答。後於豫章山立寺。去邑

數十裡帶江傍嶺林竹郁茂。名僧勝達響附成群。以常持心梵經空理幽遠故。偏加

講說。尚學之徒往還填委。後卒於寺焉。

法雅。河間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學長通佛義。衣冠士子鹹附咨稟。時依

門徒並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

例。謂之格義。乃毗浮相曇等。亦辯格義以訓門徒。雅風釆灑落善於樞機。外典

佛經遞互講說。與道安法汰每披釋湊疑共盡經要。後立寺於高邑。僧眾百餘訓誘

無懈。雅弟子曇習祖述先師善於言論。為偽趙太子右宣所敬雲。

康法朗。中山人。少出家善戒節。嘗讀經見雙樹鹿苑之處。郁而嘆曰。吾已

不值聖人。寧可不睹聖處。於是誓往迦夷仰瞻遺蹟。乃共同學四人發跡張掖。西

過流沙行經三日。路絕人蹤。忽見道傍有一故寺。草木沒人中有敗屋兩間。間中

各有一人。一人誦經。一人患痢。兩人比房不相料理。屎尿縱橫舉房臭穢。朗謂

其屬曰。出家同道以法為親。不見則已。豈可見而舍耶。朗乃停六日為洗浣供

養。至第七日見此房中皆是香華。乃悟其神人。因語朗雲。比房是我和上。已得

無學可往問訊。朗往問訊。因語朗雲。君等誠契皆當入道。不須遠遊諸國。於事

無益。唯當自力行道勿令失時。但朗功業尚小未純未得所願。當還真丹國作大法

師。於是四人不復西行。仍留此專精業道。唯朗更游諸國研尋經論。後還中山門

徒數百講法相系。後不知所終。孫綽為之贊曰。人亦有言。瑜瑕弗藏。朗公冏

冏。能韜其光。敬終慎始。研微辯章。何以取證。冰堅履霜。朗弟子令韶。其先

雁門人。姓呂。少遊獵後發心出家事朗為師。思學有功。特善禪數。每入定或數

日不起。後移柳泉山鑿穴宴坐。朗終後刻木為像。朝夕禮事。孫綽正像論雲。呂

韶凝神於中山。即其人也。

竺法乘。未詳何人。幼而神悟超絕懸鑒過人。依竺法護為沙彌。清真有志

氣。護甚嘉焉。護既道被關中。且資財殷富。時長安有甲族欲奉大法。試護道德

偽往告急求錢二十萬。護未答。乘年十三侍在師側。即語曰。和上意已相許矣。

客退後乘曰。觀此人神色非實求錢。將以觀和上道德何如耳。護曰吾亦以為然。

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餘口。詣護請受戒具。謝求錢之意。於是師資名布遐邇。乘

後西到燉煌立寺延學。忘身為道。誨而不倦。使夫豺狼革心戎狄知禮。大化西行

乘之力也。後終於所住。孫綽道賢論以乘比王浚沖。論雲。法乘安豐少有機悟之

鑒。雖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準。高士季顒為之贊傳。乘同學竺法行竺法存。並山

棲履操知名當世矣。

竺潛字法深。姓王。琅^8□人。晉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

中州劉元真為師。元真早有才解之譽。故孫綽贊曰。索索虛衿。翳翳閒沖。誰其

體之。在我劉公。談能雕飾。照足開蒙。懷抱之內。豁爾每融。潛伏膺已後剪削

浮華崇本務學。微言興化譽洽西朝。風姿容貌堂堂如也。至年二十四講法華大

品。既蘊深解復能善說。故觀風味道者。常數盈五百。晉永嘉初避亂過江。中宗

元皇及蕭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規。並欽其風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寧中。

潛恆著屐至殿內。時人鹹謂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中宗蕭祖升遐王庾又薨。乃

隱跡剡山以避當世。追蹤問道者已復結旅山門。潛優遊講席三十餘載。或暢方

等。或釋老莊。投身北面者莫不內外兼洽。至哀帝好重佛法。頻遣兩使殷勤徵

請。潛以詔旨之重暫游宮闕。即於御筵開講大品。上及朝士並稱善焉。於時簡文

作相。朝野以為至德。以潛是道俗標領。又先朝友敬尊重。挹服頂戴兼常。迄乎

龍飛虔禮彌篤。潛嘗於簡文處遇沛國劉惔。惔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門。潛

曰。君自睹其朱門。貧道見為蓬戶。司空何次道懿德純素篤信經典。每加只崇遵

以師資之敬數相招請。屢興法祀。潛雖復從運東西。而素懷不樂。乃啟還剡之仰

山遂其先志。於是逍遙林阜以畢餘年。支遁遣使求買仰山之側沃洲小嶺。欲為幽

棲之處。潛答雲。欲來輒給。豈聞巢由買山而隱遁。後與高麗道人書雲。上座竺

法深。中州劉公之弟子。體德貞峙道俗綸綜。往在京邑維持法網。內外具瞻弘道

之匠也。頃以道業靖濟不耐塵俗。考室山澤修德就閒。今在剡縣之仰山。率契約

游論道說義。高棲皓然遐邇有詠。以晉寧康二年卒于山館。春秋八十有九。烈宗

孝武詔曰。深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貞。棄宰相之榮。襲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篤勤

匪懈。方賴宣道以濟蒼生。奄然遷化用痛於懷。可賻錢十萬星馳驛送。孫綽以深

比劉伯倫。論雲。深公道素淵重有遠大之量。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小。雖高棲

之業劉所不及。而曠大之體同焉。時仰山復有竺法友。志業強正博通眾典。嘗從

深受阿毗曇。一宿便誦深曰。經目則諷見稱昔人。若能仁更興大晉者。必取汝為

五百之一也。年二十四。便能講說。後立剡縣城南台寺焉。竺法蘊悟解入玄。尤

善放光波若。康法識亦有義學之功。而以草隸知名。嘗遇康昕。昕自謂筆道過

識。識共昕各作右軍草。傍人竊以為貨。莫之能別。又寫眾經甚見重之。竺法濟

幼有才藻。作高逸沙門傳。凡此諸人皆潛之神足。孫綽並為之贊不復具抄。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雲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初

至京師。太原王蒙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減輔嗣。陳郡殷融嘗與衛玠交。謂其神

情俊徹後進莫有繼之者。及見遁嘆息以為重見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

隱居餘杭山。深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

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為守文者所陋。謝安聞而善之曰。

此乃九方堙之相馬也。略其玄黃而取其駿逸。王洽劉恢殷浩許詬郗超孫綽桓彥表

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並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遁嘗在白馬

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雲。各適性以為逍遙。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殘

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從亦逍遙矣。於是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服。

後還吳立支山寺。晚欲入剡。謝安為吳興與遁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

剡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為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

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縣閒靜差可養疾。事不異剡而

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王羲之時在會稽。素聞遁名未之信。謂人曰。

一往之氣何足言。後遁既還剡經由於郡。王故詣遁觀其風力。既至。王謂遁曰。

逍遙篇可得聞乎。遁乃作數千言。標揭新理才藻驚絕。王遂披衿解帶。流連不能

已。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俄又投跡剡山。於沃洲小嶺立寺行道。僧眾百餘

常隨稟學。時或有墮者遁乃著座右銘。以勖之曰。勤之勤之。至道非彌。奚為淹

滯。弱喪神奇。茫茫三界。眇眇長羈。煩勞外湊。冥心內馳殉赴欽渴。緬邈忘

疲。人生一世。涓若露垂。我身非我。云云誰施。達人懷德。知安必危。寂寥清

舉。春累禪^4□。謹守明禁。雅玩玄規。綏心神道。抗志無為。寮朗三蔽。融冶

六疵。空同五陰。豁虛四支。非指喻指。絕而莫離。妙覺既陳。又玄其知。婉轉

平任。與物推移。過此以往。勿思勿議。敦之覺父志在嬰兒。時論以遁才堪經

贊。而潔己拔俗有違兼濟之道。遁乃作釋蒙論。晚移石城山。又立棲光寺。宴坐

山門游心禪苑。木□澗飲浪志無生。乃注安般四禪諸經及即色游玄論聖不辯知論

道行旨歸學道誡等。追蹤馬鳴躡影龍樹。義應法本不違實相。晚出山陰講維摩

經。遁為法師。許詢為都講。遁通一義。眾人鹹謂詢無以厝難。詢設一難。亦謂

遁不復能通。如此至竟兩家不竭。凡在聽者鹹謂審得遁旨。回令自說得兩三反便

亂。至晉哀帝即位。頻遣兩使徵請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波若。白黑欽崇朝野悅

服。太原王蒙。宿構精理。撰其才詞往詣遁作數百語。自謂遁莫能抗。遁乃徐

曰。貧道與君別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蒙慚而退焉。乃嘆曰。實緇缽之王何

也。郤超問謝安。林公談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問何如殷浩。

安曰亹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淵源。浩實有慚德。郤超後與親友書雲。林法

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實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師涉

將三載。乃還東山。上書告辭曰。遁頓首言。敢以不才希風世表。未能鞭後用愆

靈化。蓋沙門之義法出佛聖。雕純反樸絕欲歸宗。游虛玄之肆。守內聖之則。佩

五戒之貞。毗外王之化。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篤慈愛之孝。蠕動無傷。銜

撫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順。遠防宿命。挹無位之節。履亢不悔。是以哲

王御南面之重。莫不欽其風尚安其逸軌探其順心略其形敬。故令歷代彌新矣。陛

下天鍾聖德雅尚不倦。道游靈模日昃忘御可謂鐘鼓晨極聲振天下。清風既邵莫

不。幸甚。上願陛下齊齡二儀弘敷至化。去陳信之妖誣尋丘禱之弘議。絕小塗之

致泥。奮宏轡於夷路。若然者太山不淫季氏之旅得一以成靈。王者非圓丘而不

禋。得一以永貞。若使貞靈各一人神相忘。君君而下無親舉。神神而咒不加靈。

玄德交被民荷冥佑。恢恢六合。成吉祥之宅。洋洋大晉。為元亨之宇。常無為而

萬物歸宗。執大象而天下自往。國典刑殺則有司存焉。若生而非惠則賞者自得。

戮而非怒則罰者自刑。弘公器以厭神意。提銓衡以極冥量。所謂天何言哉。四時

行焉。貧道野逸東山與世異榮。菜蔬長阜漱流清壑。襤縷畢世絕窺皇階。不悟乾

光曲曜猥被蓬蓽。頻奉明詔使詣上京。進退惟谷不知所厝。自到天道屢蒙引見。

優以賓禮策以微言。每愧才不拔滯理無拘新。不足對揚玄模允塞視聽。踧踖侍人

流汗位席。曩四翁赴漢於木蕃魏。皆出處有時默語適會。今德非昔人。動靜乖

哀。遊魂禁省。鼓言帝側。將困非據何能有為。且歲月僶^3□感若斯之嘆。況復

同志索居綜習遼落。延首東顧孰能無懷。上願陛下時蒙放遣歸之林薄。以鳥養鳥

所荷為優。謹露板以聞申其愚管。裹糧望路伏待慈詔。詔即許焉資給發遣事事豐

厚。一時名流並餞離於征虜蔡子叔前至近遁而坐。謝萬石後至值蔡暫起。謝便移

就其處。蔡還合褥舉謝擲地。謝不以介意。其為時賢所慕如此。既而收跡剡山畢

命林澤。人嘗有遺遁馬者。遁愛而養之。時或有譏之者。遁曰。愛其神駿聊復畜

耳。後有餉鶴者。遁謂鶴曰。爾沖天之物。寧為耳目之玩乎遂放之。遁幼時嘗與

師共論物類。謂雞卵生用未足為殺。師不能屈。師尋亡。忽見形投卵於地。□破

鶵行。頃之俱滅。遁乃感悟。由是蔬食終身。遁先經餘姚塢山中住。至於名辰猶

還塢中。或問其意。答雲。謝安在昔數來見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後

病甚。移還塢中。以晉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於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於塢

中。厥冢存焉。或雲終剡。未詳。郤超為之序傳袁宏為之銘贊。周曇寶為之作

誄。孫綽道賢論以遁方向子期。論雲。支遁向般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好玄同

矣。又喻道論雲。支道林者。識清體順而不對於物。玄道沖濟與神情同任。此遠

流之所以歸宗。悠悠者所以未悟也。後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嘆曰。德音未遠而

拱木已繁。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運俱盡耳。遁有同學法虔。精理入神先遁亡。遁嘆

曰。昔匠石廢斥於郢人。牙生輟弦於鍾子。推己來人良不虛矣寶契既潛發言莫

賞。中心蘊結餘其亡矣。乃著切悟章。臨亡成之。落筆而卒。凡遁所著文翰。集

有十卷。盛行於世。時東土復有竺法仰者。慧解致聞。為王坦之所重。亡後猶見

形。詣王勖以行業焉。

於法蘭。高陽人。少有異操。十五出家。便以精勤為業。研諷經典以日兼

夜。求法問道必在眾先。迄在冠年風神秀逸。道振三河名流四遠。性好山泉多處

岩壑。嘗於冬月在山冰雪甚厲。時有一虎來入蘭房。蘭神色無忤虎亦甚馴。至明

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祇常來受法。其德被精靈。皆此類也。後聞江東山水剡縣稱

奇。乃徐步東甌遠矚嶀嵊。居於石城山足。今之元華寺是也。時人以其風力。比

庾元規。孫綽道賢論。以比阮嗣宗。論雲。蘭公遺身高尚妙跡。殆至人之流。坑

步兵傲獨不群。亦蘭之儔也。居剡少時。欻然嘆曰。大法雖興經道多闕。若一聞

圓教夕死可也。乃遠適西域欲求異聞。至交州遇疾終於象林。沙門支遁追立像。

贊曰。于氏超世綜體玄旨。嘉遁山澤。馴洽虎兕。別傳雲。蘭亦感枯泉漱水。事

與竺法與護同。未詳。又有竺法興支法淵於法道。與蘭同時比德。興以名。淵以

才華著稱。道以義解馳聲矣。

於法開。不知何許人。事蘭公為弟子。深思孤發獨見言表。善放光及法華。

又祖述耆婆妙通醫法。嘗乞食投主人家。值婦人在草危急眾治不驗舉家遑擾。開

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為淫祀。開令先取少肉為羹進竟因氣針之。須臾羊

膜里兒而出。昇平五年孝宗有疾。開視脈知不起不肯復入。康獻後令曰。帝小不

佳咋呼於公視脈。亘到門不前種種辭憚。宜收付廷尉。俄而帝崩。獲免還剡石

城。續修元華寺。後移白山靈鷲寺。每與支道林爭即色空義。廬江何默申明開

難。高平郤超宣述林解。並傳於世。開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樞辯。故孫綽為之贊

曰。易曰翰白。詩美苹藻。斑如在場。芬若停潦。於威明發。介然遐討。有潔其

名。無愧懷抱。開嘗使威出都經過山陰。支遁正講小品。開語威言。道林講比汝

至。當至某品中。示語攻難數十番雲。此中舊難通。威既至郡。正值遁講。果如

開言。往復多番遁遂屈。因厲聲曰。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耶。故東山喭雲。深

量開思林談識記。至哀帝時累被詔徵乃出京講放光經。凡舊學抱疑莫不因之披

釋。講竟辭還東山。帝戀德殷勤。^8□錢絹及步輿並夏之服。謝安王文度悉皆友

善。或問師高明剛簡。何以醫術經懷。答曰。明六度以四魔之病。調侯以療風寒

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年六十卒于山寺。孫綽為之目曰。才辯縱橫。以數術

弘教。其在開公乎。

於道邃。燉煌人。少而失蔭叔親養之。邃孝敬竭誠若奉其母。至年十六出家

事蘭公為弟子。學業高明內外該覽。善方藥美書札。洞諳殊俗尤巧談論。護公常

稱邃高簡雅素有古人之風。若不無方為大法梁棟矣。後與簡公俱過江。謝慶緒大

相推重。性好山澤在東多游履名山。為人不屑毀譽。未嘗以塵近經抱。後隨蘭適

西域。於交趾遇疾而終。春秋三十有一矣。郗超圖寫其形。支遁著銘。贊曰。英

英上人。識通理清。朗質玉瑩。德音蘭馨。孫綽以邃比阮鹹。或曰。鹹有累騎之

譏。邃有清冷之譽。何得為匹。孫綽曰。雖跡有窪隆高風一也。喻道論雲。近洛

中有竺法行談者以方樂令。江南有於道邃識者以對勝流。皆當時共所見聞。非同

志之私譽也。

竺法崇。未詳何人。少入道以戒節見稱。加又敏而好學。篤志經記而尤長法

華一教。嘗游湘州麓山。山精化為夫人。詣崇請戒。舍所住山以為寺。崇居之少

時。化洽湘土。後還剡之葛峴山。茅庵澗飲取欣禪慧。東甌學者競往湊焉。與隱

士魯國孔淳之相遇。每盤游極日。輒信宿妄歸。披領頓契。自以為得意之交也。

崇乃嘆曰。緬想人外三十餘年。傾蓋於茲不覺老之將至。後淳之別游。崇詠曰。

皓然之氣猶在心目。山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謂乎。崇後卒于山中。著法華

義疏四捲雲。時剡東仰山復有釋道寶者。本姓王。琅^8□人。晉丞相道之弟。弱

年信悟避世辭榮。親舊諫止莫之能制。香湯澡浴將就下發。乃詠曰。安知萬里

水。初發濫觴時。後以學行顯焉。

竺法義。未詳何許人。年十三遇深公便問。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

言。深曰。物鮮能行是故罕言。深見其幼而穎悟。勸令出家。於是棲志法門從深

受學。遊刃眾典尤善法華。後辭深出京。復大開講席。王導孔敷並承風敬友。至

晉興寧中。更還江左憩於始寧之保山。受業弟子常有百餘。至鹹安二年。忽感心

氣疾病。常存念觀音。乃夢見一人破腹洗腸。覺便病癒。傅亮每雲。吾先君與義

公游處。每聞說觀音神異莫不大小肅然。晉寧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請出都講

說。晉太元五年卒於都。春秋七十有四矣。帝以錢十萬買新亭崗為墓。起塔三

級。義弟子曇爽。於墓所立寺。因名新亭精舍。後宋孝武南下伐凶。鑾旆至止式

宮此寺。及登禪復幸禪堂。因為開拓。改曰中興。故元嘉末童謠雲。錢唐出天

子。乃禪堂之謂。故中興禪房猶有龍飛殿焉。今之天安是也。

竺僧度。姓王。名晞。字玄宗。東莞人也。雖少出孔微。而天姿秀髮。至年

十六神情爽拔卓爾異人。性度溫和鄉鄰所羨。時獨與母居。孝事盡禮。求同郡楊

德慎女。亦乃衣冠。家人女字苕華。容貌端正又善墳籍。與度同年。求婚之日即

相許焉。未及成禮。苕華母亡。頃之苕華父又亡。庶母亦卒。度遂睹世代無常。

忽然感悟。乃舍俗出家。改名僧度。跡抗塵表避地遊學。苕華服畢自惟三從之義

無獨立之道。乃與度書。謂髮膚不可傷毀。宗祀不可頓廢。令其顧世教。改遠志

曜翹爍之姿於盛明之世。遠休祖考之靈。近慰人神之願。並贈詩五首。其一篇

曰。大道自無窮。天地長且久。巨石故叵消。芥子亦難數。人生一世間。飄忽若

過牖。榮華豈不茂。日夕就雕朽。川上有餘吟。日斜思豉缶。清音可娛耳。滋味

可適口羅紈可飾軀。華冠可曜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區區。但令

君恤後。度答書曰。夫事君以治一國。未若弘道以濟萬邦。安親以成一家。未若

弘道以濟三界。髮膚不毀俗中之近言耳。但吾德不及遠。未能兼被。以此為愧。

然積簣成山。亦冀從微之著也。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公王之服八

珍之膳鏗鏘之聲暐曄之色。不與易也。若能懸契則同期於泥洹矣。且人心各異。

有若其面。卿之不樂道。猶我之不慕俗矣楊氏長別離矣。萬世因緣於今絕矣。歲

聿雲暮時不我與。學道者當以日損為志。處世者當以及時為務。卿年德並茂。宜

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經心而坐失盛年也。又報詩五篇。其一首曰。機運無停住。

倏忽歲時過。巨石會當竭。芥子豈雲多。良由去不息。故令川上嗟。不聞榮啟

期。皓首發清歌。布衣可暖身。誰論飾綾羅。今世雖雲樂。當奈後生何。罪福良

由己。寧雲己恤他。度既志懷匪石不可迴轉。苕華感悟亦起深信。度於是專精佛

法。披味群經著毗曇旨歸亦行於世。後不知所終。時河內又有竺慧超者。亦行解

兼著。與高士雁門周續之友善。注勝鬘經焉。

高僧傳卷第四

高僧傳卷第五(義解二)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釋道安一 釋法和二

竺僧朗三 竺法汰四

釋僧先五 竺僧輔六

竺僧敷七 釋曇翼八

釋法遇九 釋曇徽十

釋道立十一 釋曇戒十二

竺法曠十三 釋道壹十四

釋慧虔十五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蔭為外兄孔氏所養。年

七歲讀書再覽能誦。鄉鄰嗟異。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聰敏。而形貌甚陋不為師之

所重。驅役田舍至於三年。執勤就勞曾無怨色。篤性精進齋戒無闕。數歲之後方

啟師求經。師與辯意經一卷。可五千言。安齎經入田。因息就覽。暮歸以經還

師。更求余者。師曰。昨經未讀今復求耶。答曰。即已闇誦。師雖異之而未信

也。復與成具光明經一卷。減一萬言。齎之如初。暮復還師。師執經覆之不差一

字。師大驚嗟而異之。後為受具戒恣其遊學。至鄴入中寺遇佛圖澄。澄見而嗟

嘆。與語終日。眾見形貌不稱。鹹共輕怪。澄曰。此人遠識非爾儔也。因事澄為

師。澄講安每覆述。眾未之愜。鹹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即安後更覆講疑

難鋒起。安挫銳解紛行有餘力。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於時學者多守聞見。

安乃嘆曰。宗匠雖邈玄旨可尋。應窮究幽遠探微奧。令無生之理宣揚季末。使流

遁之徒歸向有本。於是遊方問道備訪經律。後避難潛於^2□澤。太陽竺法濟并州

支曇講陰持入經。安後從之受業。頃之與同學竺法汰俱憩飛龍山。沙門僧先道護

已在彼山。相見欣然。乃共披文屬思。妙出神情。安後於太行恆山創立寺塔。改

服從化者中分河北。時武邑太守盧歆聞安清秀。使沙門敏見苦要之。安辭不獲

免。乃受請開講。名實既符道俗欣慕。至年四十五復還冀部住受都寺。徒眾數百

常宣法化。時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襲嗣立。遣中使竺昌蒲請安入華林園。廣修

房舍。安以石氏之末國運將危。乃西適牽口山。迄冉閔之亂。人情蕭素。安乃謂

其眾曰。今天災旱蝗寇賊縱橫。聚則不立散則不可。遂復率眾入王屋女休山。頃

之復渡河依陸渾。山木食修學。俄而慕容俊逼陸渾。遂南投襄陽。行至新野。謂

徒眾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又教化之體宜令廣布。鹹曰隨法師

教。乃令法汰詣楊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風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閒。安與弟子

慧遠等四百餘人渡河夜行。值雷雨乘電光而進。前行得人家。見門裡有二馬^2□

^2□間懸一馬^2□可容一斛。安便呼林百升。主人驚出。果姓林名百升。謂是神

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問何以知其姓字。安曰。兩木為林^2□容百升也。既達

襄陽復宣佛法。初經出已久。而舊譯時謬致使深藏隱沒未通。每至講說唯敘大意

轉讀而已。安窮覽經典鉤深致遠。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跡安般諸經。並尋文比句為

起盡之義。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淵富妙盡深旨。條貫既敘文理會通。

經義克明自安始也。自漢魏迄晉經來稍多。而傳經之人名字弗說。後人追尋莫測

年代。安乃總集名目表其時人。詮品新舊撰為經錄眾經有據實由其功。四方學士

競往師之。時征西將軍桓朗子鎮江陵。要安暫往。朱序西鎮復請還襄陽。深相結

納。序每嘆曰。安法師道學之津梁。澄治之罏肆矣。安以白馬寺狹。乃更立寺名

曰檀溪。即清河張殷宅也。大富長者並加贊助。建塔五層起房四百。涼州刺史楊

弘忠送銅萬斤。擬為承露盤。安曰。露盤已訖汰公營造。欲回此銅鑄像事可然

乎。忠欣而敬諾。於是眾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著。每夕放光徹照堂

殿像後。又自行至萬山。舉邑皆往瞻禮。遷以還寺·安既大願果成。謂言。夕死

可矣。符堅遣使送外國金^3□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結珠彌勒像·金縷繡像·

織成像各一張每講會法聚。輒羅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迭暉。煙華亂髮。使夫

升階履闥者。莫不肅焉盡敬矣。有一外國銅像形制古異。時眾不甚恭重。安曰。

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稱。令弟子爐治其髻。既而光焰煥炳耀滿一堂。詳視髻中

見一舍利。眾鹹愧服。安曰。像既靈異不煩復治。乃止。識者鹹謂。安知有舍利

故出以示眾。時襄陽習鑿齒鋒辯天逸籠罩當時。其先聞安高名。早已致書通好

曰。承應真履正。明白內融。慈訓兼照。道俗齊蔭。自大教東流四百餘年。雖蕃

王居士時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運時遷俗未僉悟。自頃道業之隆。鹹

無以匹。所謂月光將出靈缽應降。法師任當洪範化洽幽深。此方諸僧鹹有思慕。

若慶雲東徂摩尼回曜。一躡七寶之座暫現明哲之燈。雨甘露於豐草。植栴檀於江

湄。則如來之教復崇於今日玄波溢漾重盪於一代矣。文多不悉載。及聞安至止。

即往修造。既坐稱言。四海習鑒齒。安曰。彌天釋道安。時人以為名答。齒後餉

梨十枚。正值眾食。便手自剖分梨盡人遍無參差者。高平郤超遣使遺米千斛。修

書累紙深致殷勤。安答書雲。捐米彌覺有待之為煩。習鑿齒與謝安書雲。來此見

釋道安。故是遠勝非常道士。師徒數百齋講不倦。無變化伎術可以惑常人之耳

目。無重威大勢可以整群小之參差。而師徒肅肅自相尊敬。洋洋濟濟乃是吾由來

所未見。其人理懷簡衷多所博涉。內外群書略皆遍睹。陰陽算數亦皆能通。佛經

妙義故所遊刃。作義乃似法蘭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見。其亦每言。思得一敘。

其為時賢所重類皆然也。安在樊沔十五載。每歲常再講放光波若。未嘗廢闕。晉

孝武皇帝。承風欽德遣使通問。並有詔曰。安法師器識論通風韻標朗。居道訓俗

徽績兼著。豈直規濟當今。方乃陶津來世俸給。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時符堅素聞

安名。每雲。襄陽有釋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輔朕躬。後遣符丕南攻襄陽。安

與朱序俱獲于堅。堅謂僕射權翼曰。朕以十萬之師取襄陽。唯得一人半。翼曰。

誰耶。堅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既至住長安五重寺。僧眾數千大弘法

化。初魏晉沙門依師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為大師之本莫尊釋迦。乃以釋命氏。

後獲增一阿含。果稱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既懸與經符。遂

為永式。安外涉群書善為文章。長安中衣冠子弟為詩賦者。皆依附致譽。時藍田

縣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邊有篆銘人莫能識。乃以示安。安雲。此古篆書。雲魯

襄公所鑄。乃寫為隸文。又有人持一銅斛。於市賣之。其形正圓。下向為斗。橫

梁昂者為斗低者為合。梁一頭為籥。籥同鍾容半合。邊有篆銘。堅以問安。安

雲。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龍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鈞令

天下取平焉。其多聞廣識如此。堅敕學士內外有疑皆師於安。故京兆為之語曰。

學不師安義不中難。初堅承石氏之亂。至是民戶殷富四方略定。東極滄海西並龜

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唯建業一隅未能抗伏。堅每與侍臣談話。未嘗不欲平一

江左以晉帝為僕射謝安為侍中。堅弟平陽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紹等。並切諫終不能

回。眾以安為堅所信敬。乃共請曰。主上將有事東南。公何不能為蒼生致一言

耶。會堅出東苑命安升輦同載。僕射權翼諫曰。臣聞天子法駕侍中陪乘。道安毀

形寧可參廁。堅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輿輦之榮未稱其

德。即敕僕射扶安登輦。俄而顧謂安曰。朕將與公南遊吳越整六師而巡狩涉會稽

以觀滄海。不亦樂乎。安對曰。陛下應天御世。有八州之貢富。居中土而制四

海。宜棲神無為與堯舜比隆。今欲以百萬之師求厥田下下之上。且東南區地地卑

氣厲。昔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適而不歸。以貧道觀之。非愚心所同也。平陽公懿

戚石越重臣。並謂不可。猶尚見拒。貧道輕淺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盡丹誠耳。

堅曰。非為地不廣民不足治也。將簡天心明大運所在耳。順時巡狩亦著前典。若

如來言則帝王無省方之文乎。安曰。若鑾駕必動。可先幸洛陽抗威蓄銳。傳檄江

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堅不從。遣平陽公融等。精銳二十五萬為前鋒。堅躬率

步騎六十萬到。頃晉遣征虜將軍謝石徐州刺史謝玄拒之。堅前軍大潰於八公。西

晉軍逐北三十餘里。死者相枕。融馬倒殞首。堅單騎而遁如所諫焉。安常注諸經

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堪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

安雲。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

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安既德為

物宗學兼三藏。所制僧尼軌範佛法憲章。條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講經上講之

法。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天下寺舍遂則而從

之。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

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迮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

僧從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雲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

深詎可度脫。彼答雲。甚可度耳。然須臾浴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

生所往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

十人悉皆同見。安後營浴具。見有非常小兒伴侶數十來入寺戲須臾就浴。果是聖

應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

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未終之前隱士王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

此行將及人。相與去乎。嘉曰。誠如所言。師並前行。仆有小債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萇之得長安也。嘉時故在城內。萇與符登相持甚久。萇乃問嘉。朕當得登

不。答曰。略得。萇怒曰。得當言得。何略之有。遂斬之。此嘉所謂負債者也。

萇死後其子興方殺登。興字子略。即嘉所謂略得者也。嘉字子年。洛陽人也。形

貌鄙陋似若不足。本滑稽好語笑。然不食五穀清虛服氣。人鹹宗而事之。往問善

惡。嘉隨而應答。語則可笑。狀如調戲。辭似讖記。不可領解。事過多驗。初養

徒於加眉谷中。符堅遣大鴻臚徵不就。及堅將欲南征遣問休否。嘉無所言。乃乘

使者馬。佯向東行數百步。因落靴帽解棄衣服奔馬而還。以示堅壽春之敗。其先

見如此。及姚萇害嘉之日。有人於壟上見之。乃遺書於萇安之潛契神人皆此類

也。安先聞羅什在西國。思共講析每勸堅取之。什亦遠聞安風。謂是東方聖人。

恆遙而禮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廣寸許。著臂捋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時人謂之為印手菩薩。安終後十六年。什公方至。什

恨不相見悲恨無極。安既篤好經典志在宣法。所請外國沙門僧伽提婆曇摩難提及

僧伽跋澄等。譯出眾經百餘萬言。常與沙門法和詮定音字詳核文旨新出眾經於是

獲正。孫綽為名德沙門論。自雲。釋道安博物多才通經名理。又為之贊曰。物有

廣贍。人固多宰。淵淵釋安。專能兼倍。飛聲汧隴。馳名淮海。形雖草化。猶若

常在。有別記雲。河北別有竺道安。與釋道安齊名。謂習鑿齒致書於竺道安。道

安本隨師姓。竺後改為釋。世見其二姓。因謂為兩人。謬矣。

釋法和。榮陽人也。少與安公同學。以恭讓知名善能標明論綱解悟疑滯。因

石氏之亂率徒入蜀。巴漢之士慕德成群。聞襄陽陷沒。自蜀入關住陽平寺。後於

金輿谷設會。與安公共登山嶺極目周睇。既而悲曰。此山高聳游望者多。一從此

化竟測何之。安曰。法師持心有在何懼後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後與安公詳

定新經參正文義。頃之偽晉王姚緒請住蒲阪講說。其後少時敕語弟子。俗內煩惱

苦累非一。乃正衣服繞佛禮拜還坐本處。以衣蒙頭奄然而卒。時年八十矣。

竺僧朗。京兆人也。少而遊方問道。長還關中專當講說。嘗與數人同共赴

請。行至中途忽告同輩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竊者。如言即反果有盜焉。由其相

語故得無失。朗常蔬食布衣。志耽人外。以偽秦符健皇始元年。移卜泰山。與隱

士張忠為林下之契。每共游處。忠後為符堅所徵。行至華陰山而卒。朗乃於金輿

谷崑崙山中。別立精舍。猶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峰岫高險水石宏壯。朗創築房

室制窮山美。內外屋宇數十餘區聞風而造者百有餘人。朗孜孜訓誘勞不告倦。秦

主符堅欽其德素遣使徵請。朗同辭老疾乃止。於是月月修書·^8□遺。堅後沙汰

眾僧。乃別詔曰。朗法師戒德冰霜學徒清秀。崑崙一山不在搜例。及後秦姚興亦

佳嘆重。燕主慕容德欽朗名行。假號東齊王。給以二縣租稅。朗讓王而取租稅為

興福業。晉孝武致書遺。魏主拓跋圭亦送書致物·其為時人所敬如此。此谷中舊

多虎災。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

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凡有來詣朗者。人數多少未至

一日輒以逆知。使弟子為具飲食。必如言果至。莫不嘆其有預見之明矣。後卒於

山中。春秋八十有五。時泰山復有支僧敦者。本冀州人。少游汧隴長曆荊雍。妙

通大乘兼善數論。著人物始義論。亦行於世矣。

竺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雖才辯不逮而姿貌過之。與道安避難行至

新野。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安曰。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

此焉相望矣。至於高會淨因。當期之歲寒耳。於是分手泣涕而別。乃與弟子曇一

曇二等四十餘人。沿江東下。遇疾停陽口。時桓溫鎮荊州。遣使要過供事湯藥。

安公又遣弟子慧遠。下荊問疾。汰病小愈詣溫。溫欲共汰久語。先對諸賓未及前

汰。汰既疾勢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輿歷廂回出。相聞與溫曰。風痰忽發不堪久

語。比當更造。溫匆匆起出接與歸焉。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含吐蘊借詞若蘭

芳。時沙門道恆頗有才力。常執心無義大行荊土。汰曰。此是邪說應須破之。乃

大集名僧令弟子曇一難之。據經引理析駁紛紜。恆仗其口辯不肯受屈。日色既

暮。明旦更集慧遠就席。設難數番關責鋒起。恆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麈尾

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軸何為。座者皆笑矣。心無之義於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晉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重請講放光經。開題大會。帝親臨

幸。王侯公卿莫不畢集。汰形解過人流名四遠。開講之日黑白觀聽土女成群。及

咨稟門徒以次駢席。三吳負^3□至者千數。瓦官寺本是河內山玩公。墓為陶處。

晉興寧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眾業。又起重

門以可地勢。汝南世子司馬綜第去寺近。遂侵掘寺側重門淪陷。汰不介懷。綜乃

感悟躬往悔謝。汰臥與相見。傍若無人。領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並欽敬無

極。臨亡數日忽覺不悆。乃語弟子。吾將去矣。以晉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

八。烈宗孝武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澤流後裔。奄爾喪逝痛貫於懷可賻錢十萬喪

事所須隨由備辦。孫綽為之贊曰。淒風拂林。鳴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無怍。

汰弟子曇一曇二。並博練經義。又善老易。風流趣好與慧遠齊名。曇二少卒。汰

哭之慟曰。天喪回也。汰所著義疏。並與郤超書論本無義。皆行於世。或有言

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釋僧先。冀州人。常山淵公弟子。性純素有貞操。為沙彌時與道安相遇於逆

旅。安時亦未受具戒。因共披陳志慕神氣慷慨。臨別相謂曰。若俱長大勿忘同

游。先受戒已後勵行精苦。學通經論值石氏之亂隱於飛龍山。游想岩壑得志禪

慧。道安後復從之。相會欣喜。謂昔誓始從。因共披文屬思。新悟尤多。安曰。

先舊格義於理多違先曰。且當分折逍遙。何容是非先達。安曰。弘贊理教宜令允

愜。法鼓競鳴何先何後。先乃與汰等。南遊晉平講道弘化。後還襄陽遇疾而卒。

又有沙門道護。亦冀州人。貞節有慧解。亦隱飛龍山。與安等相遇。乃共言曰。

居靖離俗每欲匡正大法。豈可獨步山門使法輪輟軫。宜各隨力所被以報佛恩。眾

僉曰善。遂各行化。後不知所終。

竺僧輔。鄴人也。少持戒行執志貞苦。學通諸論兼善經法。道振伊洛一都宗

事。值西晉飢亂。輔與釋道安等隱於^2□澤。研精辯析洞盡幽微。後憩荊州上明

寺。單蔬自節禮懺翹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時琅琊王^5□為荊州刺史。藉輔貞

素請為戒師。一門宗奉。後未亡二日。忽雲明日當去。至於臨終妙香滿室梵響相

系。道俗奔波來者萬數。是日後分無疾而化。春秋六十。因葬寺中僧為起塔。

竺僧敷。未詳氏族。學通眾經尤善放光及道行波若。西晉末亂移居江左。止

京師瓦官寺盛開講席建鄴舊僧莫不推服。時同寺沙門道嵩亦才解相次。與道安書

雲。敷公研微秀髮非吾等所及也。時異學之徒鹹謂心神有形但妙於萬物隨其能言

互相摧壓。敷乃著神無形論。以有形便有數。有數則有盡。神既無盡。故知無形

矣。時仗辯之徒紛紜交諍。既理有所歸愜然信服。後又著放光道行等義疏。後終

於寺中。春秋七十餘矣。竺法汰與道安書雲。每憶敷上人周旋如昨。逝歿奄復多

年。與其清談之日未嘗不相憶思得與君共覆疏其美。豈圖一旦永為異世。痛恨之

深何能忘情。其義理所得披尋之功。信難可圖矣。汰與安書數述敷義。今推尋失

其文制。湮沒可悲。

釋曇翼。姓姚。羌人也。或雲冀州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為師。少以律行

見稱。學通三藏為門人所推。經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之為設中食躬自瞻奉。見

翼於飯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璩密以敬異。知必不孤信施。得後餉米千斛。翼受

而分施。翼嘗隨安在檀溪寺。晉長沙太守騰含。於江陵舍宅為寺。告安求一僧為

綱領。安謂翼曰。荊楚士庶始欲師宗。成其化者非爾而誰。翼遂杖錫南征締構寺

宇。即長沙寺是也後互賊越逸侵掠漢南。江陵闔境避難上明。翼又於彼立寺。群

寇既盪復還江陵。修復長沙寺。丹誠祈請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於齋座。翼乃頂

禮立誓曰。若必是金剛餘蔭願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從瓶漸出照滿一

堂。舉眾驚嗟莫不以翼神感。當於爾時雖復富蘭等見亦回偽歸真也。後入巴陵君

山伐木。山海經所謂洞庭山也。山上有穴通吳之苞山。山既靈異人甚憚之。翼率

人入山。路值白蛇數十臥遮行轍。翼退還所住。遙請山靈為其禮懺。乃謂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願共為功德。夜即夢見神人告翼曰。法師既為三寶須用。特相隨

喜。但莫令餘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於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

免私竊。還至寺上翼材已畢。餘人所私之者悉為官所取。其誠感如此。翼常嘆。

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儀神瑞皆多布在諸方。何其無感不能招

致。乃專精懇惻請求誠應。以晉太元十九年甲午之歲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現於城

北。光相衝天。時白馬寺僧眾先往迎接不能令動。翼乃往只禮。謂眾人曰。當是

阿育王像降我長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飄然而起迎還本寺。道俗奔赴車馬

轟填。後罽賓禪師僧伽難陀。從蜀下入寺禮拜。見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

王像。何時來此。時人聞者方知翼之不謬年八十二而終。終日像圓光奄然靈化。

莫知所之。道俗鹹謂翼之通感焉。時長沙寺復有僧衛沙門。學業甚著為殷仲堪所

重。尤善十住。乃為之註解。

釋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學篤志墳素。而任性誇誕謂傍若無人。後與安公

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許道事安為師。既沐玄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謙虛成德。義

陽太守院保聞風欽慕。遙結善友修書通好。施遺相接。後襄陽被寇。遇乃避地東

下。止江陵長沙寺。講說眾經。受業者四百餘人。時一僧飲酒廢夕燒香。遇止罰

而不遣。安公遙聞之。以竹筒盛一荊子。手自緘封。題以寄遇遇。開封見杖。即

曰。此由飲酒僧也。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即命維那鳴槌集眾。以杖筒置香橙

上。行香畢。遇乃起出眾前。向筒致敬。於是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內杖筒中。

垂淚自責。時境內道俗莫不嘆息。因之勵業者甚眾。既而與慧遠書曰。吾人微闇

短不能率眾。和上雖隔在異域。猶遠垂憂念。吾罪深矣。後卒於江陵春秋六十

矣。

釋曇徽。河內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其神彩且令讀書。二三年中學兼

經史。十六方許剃髮。於是專務佛理鏡測幽凝。未及立年便能講說。雖志業高素

而以恭推見重。後隨安在襄陽。符丕寇境。乃東下荊州止上明寺。每法輪一轉則

黑白奔波。常顧解有所從。乃圖寫安形存念禮拜。於是江陵士女鹹西向致敬印手

菩薩。或問法師道化何如和上。徽曰。和上內行深淺未易可測。外緣所被多諸應

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耶。以晉太元二十年卒。臨亡之日體無餘患。上堂同眾中食

因而告別。食竟還房右脅而化。春秋七十三矣。著立本論九篇六識旨歸十二首。

並行於世。

釋道立。不知何許人。少出家事安公為師善放光經。又以莊老三玄微應佛

理。頗亦屬意焉。性澄靖不涉當世。後隨安入關隱覆舟山。岩居獨處不受供養。

每潛思入禪。輒七日不起。如此者數矣。後夏初忽出山。鳩集眾僧自為講大品。

或問其故。答雲。我止可至秋。為欲令所懷粗訖耳。自恣後數日果無疾而終。時

人謂知命者矣。

釋曇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陽人。晉外兵部棘陽令潛之弟也。居貧務學游

心墳典。後聞於法道講放光經。乃借衣一聽。遂深悟佛理。廢俗從道。伏事安公

為師。博通三藏誦經五十餘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晉臨川王甚知重。後篤疾常

誦彌勒佛名不輟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生安養。誡曰。吾與和上等八人同

願生兜率。和上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言畢即有光照於

身。容貌更悅。遂奄爾遷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竺法曠。姓睪。下邳人。寓居吳興早失二親。事後母以孝聞。家貧無蓄。常

躬耕壟畔以供色養。及母亡行喪盡禮。服闋出家。事沙門竺曇印為師。印明睿有

道行。曠師事竭誠。迄受具戒。棲風立操卓爾殊群。履素安業志行淵深。印嘗疾

病危篤。曠乃七日七夜祈誠禮懺。至第七日忽見五色光明照印房戶。印如覺有人

心手按之。所苦遂愈。後辭師遠遊。廣尋經要。還止於潛青山石室。每以法華為

會三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詠二部。有眾則講。獨處則誦。謝安為吳

興。故往展敬。而山棲幽阻車不通轍。於是解駕山椒陵峰步往。晉簡文皇帝遣堂

邑太守曲安遠詔問起居。並咨以妖星請曠為力。曠答詔曰。昔宋景修福妖星移

次。陛下光輔以來政刑允輯。天下任重萬機事殷。失之毫氂差以千里。唯當勤修

德政以賽天譴。貧道必當盡誠上答。正恐有心無力耳。乃與弟子齋懺。有頃災

滅。晉興寧中東遊禹穴觀矚山水。始投若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嶺棲閒養志。郤超

謝慶緒並結居塵外。時東土多遇疫疾。曠既少習慈悲兼善神咒。遂遊行村里拯救

危急。乃出邑止昌原寺。百姓疾者多祈之致效。有見鬼者。言曠之行住常有鬼神

數十衛其前後。時沙門竺道鄰造無量壽像。曠乃率其有緣。起立大殿相傳雲。伐

木遇旱。曠咒令至水晉孝武帝帝欽承風聞要請出京事以師禮。止於長乾寺。元興

元年卒。春秋七十有六。散騎常侍顧愷之為作贊傳雲。

竺道壹姓陸。吳人也。少出家貞正有學業。而晦跡隱智。人莫能知。與之久

處方悟其神出琅琊王珣兄弟深加敬事。晉太和中出都止瓦官寺。從汰公受學。數

年之中。思徹淵深講傾都邑。汰有弟子曇一。亦雅有風操。時人呼曇一為大一。

道一為小壹。名德相繼為時論所宗。晉簡文皇帝深所知重。及帝崩汰死。壹乃還

東止虎丘山。學徒苦留不止。乃令丹陽尹移壹還都。壹答。移曰蓋聞大道之行嘉

遁得肆其志。唐虞之盛逸民不奪其性。弘方由於有外。致遠待而不踐。大晉光熙

備被無外。崇禮佛法弘長彌大。是以殊域之人不遠萬里。被褐振錫洋溢天邑。皆

割愛棄欲。洗心清玄遐期曠世。故道深常隱志存慈救。故游不滯方自東徂西。唯

道是務。雖萬物惑其日計。而識者悟其歲功。今若責其屬籍同役編戶。恐遊方之

士望崖於聖世。輕舉之徒長往而不反。虧盛明之風。謬主相之旨。且荒服之賓。

無關天台。幽藪之人。不書王府。幸以時審翔而後集也。壹於是閒居幽阜晦影窮

谷。時若耶山有帛道猷者。本姓馮。山陰人。少以篇犢著稱。性率素好丘壑。一

吟一詠有濠上之風。與道壹經有講筵之遇。後與壹書雲。始得優遊山林之下。縱

心孔釋之書。觸興為詩陵峰採藥服餌蠲痾樂有餘也。但不與足下同日。以此為恨

耳。因有詩曰。連峰數千里。修林帶平津。雲過遠山翳。風至梗荒榛。茅茨隱不

見。雞鳴知有人。閒步踐其逕。處處見遺薪。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壹既得

書有契心抱。乃東適耶溪。與道猷相會定於林下。於是縱情塵外。以經書自娛。

頃之郡守琅琊王薈。於邑西起嘉祥寺。以壹之風德高遠。請居僧首。壹乃抽六物

遺於寺。造金牒千像。壹既博通內外。又律行清嚴。故四遠僧尼鹹依附咨稟。時

人號曰九州都維那。後暫往吳之虎丘山。以晉隆安中遇疾而卒。即葬於山南。春

秋七十有一矣。孫綽為之贊曰。馳詞說言。因緣不虛。惟茲壹公。綽然有餘。譬

若春圃。載芬載譽。條被猗蔚。枝□森疏。壹弟子道寶。姓張亦吳人。聰慧夙成

尤善席上。張彭祖王秀琰皆見推重。並著莫逆之交焉。

釋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確然。憩廬山中十有餘

年。道俗有業志勝途者莫不屬慕風彩。羅什新出諸經。虔志存敷顯宣揚德教。以

遠公在山足紐振玄風。虔乃東遊吳越囑地弘通。以晉義熙之初。投山陰嘉祥寺克

己導物。苦身率眾。凡諸新經皆書寫講說。涉將五載。忽然得病寢疾。少時自知

必盡。乃屬想安養祈誠觀世音。山陰比寺有淨嚴尼。宿德有戒行。夜夢見觀世音

從西郭門入。清暉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皆以七寶莊嚴。見便作禮。問曰。不

審大士今何所之。答雲。往嘉祥寺迎虔公。因爾無常。當時疾雖綿篤而神色平平

有如恆日。侍者鹹聞異香。久之乃歇。虔既自審必終。又睹瑞相。道俗聞見鹹生

嘆羨焉。

高僧傳卷第五

高僧傳卷第六(義解三)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釋慧遠一 釋慧持二

釋慧永三 釋僧濟四

釋法安五 釋曇邕六

釋道祖七 釋僧^8□八

釋道融九 釋曇影十

釋僧睿十一 釋道恆十二

釋僧肇十三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也。弱而好書圭璋秀髮。年十三隨舅令狐氏

遊學許洛。故少為諸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性度弘博風鑒朗拔。雖宿儒英達莫不

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渡江東就範宣子共契嘉遁。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

塞。志不獲從。時沙門釋道安立寺於太行恆山弘贊像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

之。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後聞安講波若經。豁然而悟。乃嘆曰。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便與弟慧持。投簪落彩。委命受業。既入乎道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

維。以大法為己任。精思諷持以夜續晝。貧旅無資緼纊常闕。而昆弟恪恭終始不

懈。有沙門曇翼。每給以燈燭之費。安公聞而喜曰。道士誠知人矣。遠藉慧解於

前因。發勝心於曠劫。故能神明英越機鑒遐深。安公常嘆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

乎。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

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是後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安有弟子法遇曇徽皆風

才照灼志業清敏並推伏焉。後隨安公南遊樊河。偽秦建元九年。秦將符丕寇斥襄

陽。道安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臨路諸長德皆被誨約。遠

不蒙一言。遠乃跪曰。獨無訓勖懼非人例。安曰。如公者豈復相憂。遠於是與弟

子數十人。南適荊州住上明寺。後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

心。始住龍泉精舍。此處去水大遠。遠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當使朽壤

抽泉。言畢清流湧出。後卒成溪。其後少時潯陽亢旱。遠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

有巨蛇從池上空。須臾大雨。歲以有年。因號精舍為龍泉寺焉。時有沙門慧永。

居在西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同止。永謂剌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今徒屬

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

即東林是也。遠創造精舍洞盡山美。卻負香爐之峰。傍帶瀑布之壑。仍石壘基即

松栽構。清泉環階白雲滿室。復於寺內別置禪林。森樹煙凝石莚苔合。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氣肅焉。遠聞。天竺有佛影。是佛昔化毒龍所留之影。在北天竺月氏國

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經道取流沙。西一萬五千八百五十里。每欣感交懷志

欲膽睹。會有西域道士敘其光相。遠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妙算畫工淡彩圖寫。

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暖若隱而顯。遠乃著銘曰。廓矣大像。理玄無名。體

神入化。落影離形。回暉層岩。凝映虛亭。在陰不昧。處闇逾明。婉步蟬蛻。朝

宗百靈。應不同方。跡絕杳冥(其一)茫茫荒宇。靡勸靡獎。淡虛寫容。拂空傳

像。相具體微。沖姿自朗。白毫吐曜。昏夜中爽。感徹乃應。扣誠發響。留音停

岫。津悟冥賞。撫之有會。功弗由曩(其二)旋踵忘敬。罔慮罔識。三光掩暉。

萬像一色。庭宇幽藹。歸途莫測。悟之以靖。開之以力。慧風雖遐。維塵攸息。

匪聖玄覽。孰扇其極(其三)希音遠流。乃眷東顧。欣風慕道。仰規玄度。妙盡

毫端。運微輕素。托彩虛凝。殆映霄霧。跡以像真。理深其趣。奇興開衿。祥風

引路。清氣回軒。昏交未曙。仿□神容。依稀欽遇(其四)銘之圖之。曷營曷

求。神之聽之。鑒爾所修。庶茲塵軌。映彼玄流。漱情靈沼。飲和至柔。照虛應

簡。智落乃周。深懷冥托。宵想神遊。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五)又昔潯陽際

陶侃經鎮廣州。有漁人于海中見神光每夕艷發。經旬彌盛。怪以白侃。侃往詳視

乃是阿育王像。即接歸以送武昌寒溪寺。寺主僧珍嘗往夏口夜夢寺遭火而此像屋

獨有龍神圍繞。珍覺馳還寺。寺既焚盡唯像屋存焉。侃後移鎮。以像有威靈遣使

迎接。數十人舉之至水及上船。船又覆沒。使者懼而反之。竟不能獲。侃幼出雄

武素薄信情。故荊楚之間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

遙。可以誠致。難以力招。及遠創寺既成。祈心奉請。乃飄然自輕。往還無梗。

方知遠之神感證在風諺矣。於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余化於斯復興。既而謹

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

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菜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

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

在攝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宿懷特發。乃延命同志

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台精舍阿彌陀像前。率以香華敬

廌而誓焉。惟斯一會之眾。夫緣化之理既明。則三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符。

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淪。悟無常之期切。審三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

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

求必感之有物。則幽路咫尺。茍求之無主。則眇茫河津。今幸以不謀而僉心西

境。叩篇開信亮情天發。乃機象通於寢夢。欣歡百於子來。於是雲圖表暉。影侔

神造。功由理諧。事非人運。茲實天啟其誠。冥運來萃者矣。可不克心重精疊思

以凝其慮哉。然其景績參差功德不一。雖晨祈雲同夕歸攸隔。即我師友之眷良可

悲矣。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心亭懷幽極。誓茲同人俱游絕域。其有驚

出絕倫首登神界。則無獨善於雲嶠。忘兼全於幽谷。先進之與後升。勉思策征之

道然復妙覲大儀。啟心貞照。識以悟新。形由化革。藉芙蓉於中流。蔭瓊柯以詠

言。飄雲衣於八極。泛香風以窮年。體忘安而彌穆心超樂以自怡。臨三塗而緬

謝。傲天宮而長辭。紹眾靈以繼軌。指太息以為期。究茲道也。豈不弘哉。遠神

韻嚴肅容止方棱。凡預瞻睹莫不心形戰慄。曾有沙門持竹如意欲以奉獻。人山信

宿竟不敢陳。竊留席隅默然而去。有慧義法師。強正少憚將欲造山謂遠弟子慧寶

曰。諸君庸才望風推服。今試觀我如何。至山值遠講法華。每欲難問。輒心悸汗

流竟不敢語。出謂慧寶曰。此公定可訝。其伏物蓋眾如此。殷仲堪之荊州。過山

展敬。與遠共臨北澗論易體。移景不惓。見而嘆曰。識信深明實難為庶。司徒王

謐護軍王默等。並欽慕風德遙致師敬。謐修書曰。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順遠答曰。

古人不愛尺璧而重寸陰。觀其所存似不在長年耳。檀越既履順而游性。乘佛理以

御心。因此而推復何羨於遐齡。聊想斯理久已得之。為復酬來信耳。盧修初下據

江州城。入山詣遠。遠少與修父瑕同為書生。及見修歡然道舊。因朝夕音問。僧

有諫遠者曰。修為國寇。與之交厚得不疑乎。遠曰。我佛法中情無取捨。豈不為

識者所察。此不足懼。及宋武追討盧修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修交

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必無彼此。乃遣使齎書致敬。並遺錢米。於是遠近

方服其明見。初經流江東多有未備。禪法無聞。律藏殘闕。遠慨其道缺。乃令弟

子法淨法領等遠尋眾經踰越沙雪。曠歲方反。皆獲梵本得以傳譯。昔安法師在

關。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

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毗曇心及三法度論。於是二學

乃興。並制序標宗貽於學者。孜孜為道務在弘法。每逢西域一賓輒懇惻咨訪。聞

羅什入關。即遣書通好曰。釋慧遠頓首。去歲得姚左軍書。具承德問。仁者曩絕

殊域。越自外境。於時音譯未交。聞風而悅。但江湖難冥。以形乖為嘆耳。頃知

承否通之會。懷寶來游至止。有問則一日九馳。徒情欣雅味。而無由造盡。寓目

望途固已增其勞佇。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雖運鍾其末。而趣均在昔。誠未能

扣津妙門感徹遺靈。至於虛衿遺契。亦無日不懷。夫旃檀移植則異物同熏。摩尼

吐曜則眾珍自積。是惟教合之道。猶虛往實歸。況宗一無像而應不以情者乎。是

故負荷大法者。必以無報為心。會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若令法輪不停軫於八正

之路三寶不輟音於將盡之期。則滿願不專美於絕代。龍樹豈獨善於前蹤。今往比

量衣裁。願登高座為著之。並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懷。什答書曰。鳩摩羅

耆婆和南。即未言面又文辭殊隔。導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緣^2□絕。傳驛來況粗

承風德。比復如何必備聞一途可以蔽百。經言。末後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夫財有五備。福戒博聞辯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滯。仁者備

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譯傳意。豈其能盡。粗酬來意耳。損所致比量衣裁。欲

令登法座時著。當如來意。但人不稱物。以為愧耳。今往常所用□石雙口澡灌。

可備法物之數也。並遺偈一章曰。既已舍染樂。心得善攝不。若得不馳散。深入

實相不。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虛誑等無實。亦

非停心處。仁者所得法。幸願示其要。遠重與什書曰。日有涼氣比復何如。去月

法識道人至。聞君欲還本國。情以悵然。先聞君方當大出諸經。故來欲便相咨

求。若此傳不虛眾恨可言。今輒。略問數十條事。冀有餘暇一二為釋。此雖非經

中之大難。欲取決於君耳。並報偈一章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

境。成此頹山勢。惑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

匠。誰將握玄契。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後有弗若多羅。來適關中誦出十誦

梵本。羅什譯為晉文。三分始二而多羅棄世。遠常慨其未備。及聞曇摩流支入秦

復善誦此部。乃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令於關中更出余分。故十誦一部具足無闕。

晉地獲本相傳至今。蔥外妙典關中勝說。所以來集茲土者。遠之力也。外國眾僧

鹹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其神理之跡。故未

可測也。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而已。遠乃嘆曰。佛是至

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因著法性論曰。至極以不變為性。得性

以體極為宗。羅什見論而嘆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秦主姚

興欽德風名嘆其才思。致書殷勤。信餉連線。贈以龜茲國細縷雜變像以申□心。

又令姚嵩獻其珠像。釋論新出。興送論並遺書曰。大智論新譯訖。此既龍樹所

作。又是方等旨歸。宜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然此諸道士。鹹相推謝無敢動手。

法師可為作序以貽後之學者。遠答書雲。欲令作大智論序以申作者之意。貧道聞

懷大非小褚所容。汲深非短綆所測。披省之日有愧高命。又體羸多疾觸事有廢。

不復屬意。已來其日亦久。緣來告之重。輒粗綴所懷。至於研究之美。當復期諸

明德。其名高遠固如此。遠常謂。大智論文句繁廣初學難尋。乃抄其要文。撰為

二十卷。序致淵雅使夫學者息過半之功矣。後桓玄征殷仲堪。軍經廬山。要遠出

虎溪。遠稱疾不堪。玄自入山。左右謂玄曰。昔毀仲堪入山禮遠。願公勿敬之。

玄答何有此理。仲堪本死人耳。及至見遠不覺致敬。玄問不敢毀傷。何以剪削。

遠答雲。立身行道玄稱善。所懷問難不敢復言。乃說征討之意。遠不答。玄又

問。何以見願。遠雲。願檀越安隱使彼亦無他。玄出山謂左右曰。實乃生所未

見。玄後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乃貽書騁說勸令登仕。遠答辭堅正確乎不拔。志

踰丹石終莫能回。俄而玄欲沙汰眾僧。教僚屬曰。沙門有能申述經誥暢說義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皆罷遣。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

之例。遠與玄書曰。佛教凌遲穢雜日久。每一尋至慨憤盈懷。常恐運出非意淪湑

將及。竊見清澄諸道人教實應其本心。夫涇以渭分則清濁殊勢。枉以直正則不仁

自遠。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後令飾偽者絕假通之路。懷真者無負俗之嫌。道

世交興三寶復隆矣因廣立條制。玄從之。昔成帝幼沖庾冰輔正。以為沙門應敬王

者。尚書令何充僕射褚昱諸葛惔等奏。不應敬禮。官議悉同。充等門下承冰旨為

駁。同異粉然竟莫能定。及玄在姑熟欲令盡敬。乃與遠書曰。沙門不敬王者既是

情所未了。於理又是所未喻。一代大事不可令其體不允。近八座書。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此便當行之。事一二令詳。盡想必有以釋其所疑耳。遠答

書曰。夫稱沙門者何耶。謂能發蒙俗之幽昏。啟化表之玄路。方將以兼忘之道與

天下同往。使希高者挹其遺風漱流者味其餘津。若然雖大業未就。觀其超步之

跡。所悟固已弘矣。又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

致敬王者。玄雖茍執先志恥即外從。而睹遠辭旨趑趄未決。有頃玄篡位。即下書

曰。佛法宏大所不能測。推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諸道

人勿復致禮也。遠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凡有五篇。一曰在家。謂在家奉法則是

順化之民。情未變俗跡同方內。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之以成

教。二曰。出家。謂出家者。能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

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跡。大德故能拯溺俗於沈流。拔玄根於重劫。遠通

三乘之津。近開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

位。固已協契皇極在宥生民矣。是故內乖天屬之重。而不逆其孝。外闕奉主之

恭。而不失其敬也。三曰。求宗不順化謂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塵封

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則其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其神可冥。冥神絕

境故謂之泥洹。故沙門雖抗禮萬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也。四曰。體

極不兼應。謂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鹹異終期必同。故雖曰道

殊所歸一也。不兼應者。物不能兼受也。五曰。形盡神不滅。謂識神馳騖隨行東

西也。此是論之大意。自是沙門得全方外之跡矣。及桓玄西奔。晉安帝自江陵旋

於京師。輔國何無忌勸遠侯覲。遠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遠修書曰。釋慧遠頓

首。陽月和暖。願御膳順宜。貧道先嬰重疾。年衰益甚。狠蒙慈詔曲垂光慰。感

懼之深。實百於懷。幸遇慶會而形不自運。此情此慨良無以喻。詔答。陽中感懷

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去月發江陵。在道多諸惡。情遲兼常。本冀經過相見。

法師既養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無復因增其嘆恨。陳郡謝靈運負才傲俗少所推

崇。及一相見肅然心服。遠內通佛理外善群書。夫預學徒莫不依擬。時遠講喪服

經。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承旨。次宗後別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因寄書嘲之

曰。昔與足下共於釋和上間面受此義。今便題卷首稱雷氏乎。其化兼道俗斯類非

一。自遠卜居廬阜。三十餘年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為界

焉。以晉義熙十二年八月初動散。至六日困篤。大德耆年皆稽顙請飲豉酒。不

許。又請飲米汁不許。又請以蜜和水為漿。乃命律師令披卷尋文得飲與不。卷未

半而終。春秋八十三矣。門徒號慟若喪考妣。道俗奔赴轂繼肩隨。遠以凡夫之情

難割。乃制七日展哀。遺命使露骸松下。既而弟子收葬。潯陽太守阮保。于山西

嶺鑿壙開隧。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初遠善屬文章辭

氣清雅。席上談吐精義簡要。加以容儀端整風彩灑落。故圖像於寺遐邇式瞻。所

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

釋慧持者。慧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年十四學讀書。一日所得當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年十八出家。與兄共伏事道安法師。遍學眾經遊刃三藏。及安在

襄陽遣遠東下。持亦俱行。初憩荊州上明寺。後適廬山。皆隨遠共止。持形長八

尺風神俊爽。常躡革屣納衣半脛。廬山徒屬莫匪英秀。往反三千皆以持為稱首。

持有姑為尼名道儀。住在江夏。儀聞京師盛於佛法。欲下觀化。持乃送姑至都止

於東安寺。晉衛軍琅琊王珣深相器重。時有西域沙門僧伽羅叉。善誦四含。珣請

出中阿含經。持乃校閱文言搜括詳定。後還山。少時豫章太守范寧請講法華毗

曇。於是四方雲聚千里遙集。王珣與范寧書雲。遠公持公孰愈。范答書雲。誠為

賢兄弟也。王重書曰。但令如兄誠未易有。況復弟賢耶。兗州刺史琅琊王恭。致

書於沙門僧檢曰。遠持兄弟至德何如。檢答曰。遠持兄弟也。綽綽焉信有道風

矣。羅什在關遙相欽敬。致書通好。結為善友。持後聞成都地沃民豐。志往傳化

兼欲觀矚峨嵋振錫岷岫。乃以晉隆安三年辭遠入蜀。遠苦留不止。遠嘆曰。人生

愛聚汝乃樂離如何。持亦悲曰。若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

西方為期耳。於是兄弟收淚憫默而別。行達荊州。剌史殷仲堪禮遇欣重。時桓玄

亦在彼。玄雖涉學功疏而一往神出。見持有鄰幾獨絕尤嘆。是今古無比大欲結

歡。持既疑其為人。遂棄而不納。殷桓二人苦欲留之。持益無停意。臨去與玄書

曰。本欲棲病峨嵋之屾觀化流沙之表。不能負其發足之懷。便束裝首路。玄得書

惆悵。知其不可止。遂乃到蜀。止龍淵精舍。大弘佛法。井絡四方慕德成侶。刺

史毛璩雅相崇挹。時有沙門慧岩僧恭。先在岷蜀人情傾蓋。及持至止皆望風推

服。有升持堂者皆號登龍門。恭公幼有才思為蜀郡僧正。岩公內外多解素為毛璩

所重。後蜀人譙縱因鋒鏑之機攻殺毛璩。割據蜀土自號成都王。乃集僧設會逼請

岩公。岩不得已而赴。璩既宿昔檀越一旦傷破。睹事增悲痛形顏色。遂為譙縱所

忌。因而被害。舉邑紛擾白黑危懼。持避難憩陴縣中寺。縱有從子道福凶悖尤

甚。將兵往陴有所討戮。還過入寺人馬浴血。眾僧大怖一時驚走。持在房前盥洗

神色無忤。道福直至持邊。持彈指漉水淡然自若。福愧悔流汗。出寺門謂左右

曰。大人故與眾異。後境內清怗還止龍淵寺。講說齋懺老而愈篤。以晉義熙八年

卒於寺中。春秋七十有六。臨終遺命務勖律儀。謂弟子曰。經言。戒如平地眾善

由生。汝行住坐臥宜其謹哉。以東間經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間法典囑弟子曇蘭。泓

業行清敏。蘭神悟天發。並系軌師蹤焉。

釋慧永姓潘。河內人也。年十二出家。伏事沙門竺曇現為師。後又伏膺道安

法師。素與遠共期欲結宇羅浮之岫。遠既為道安所留。永乃欲先踰五嶺。行經潯

陽。郡人陶范苦相要留。於是且停廬山之西林寺。既門徒稍盛。又慧遠同築遂有

意終焉。永貞素自然清心克己。言常含笑。語不傷物。耽好經典善於講說。蔬食

布衣率以終歲。又別立一茅室於嶺上。每欲禪思輒往居焉。時有至房者。並聞殊

香之氣。永屋中常有一虎。人或畏者。輒驅令上山。人去後還。復馴伏。永嘗出

邑薄晚還山至烏橋。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永不聽去。日時向晚。永以杖遙指

馬。馬即驚走營主倒地。永捧慰還營。因爾致疾。明晨往寺向永悔過。永曰。非

貧道本意。恐戒神所為耳。白黑聞知歸心者眾矣。後鎮南將軍何無忌作鎮潯陽。

陶爰集虎溪請永及慧遠。遠既久持名望亦雅足才力。從者百餘皆端整有風序。及

高言華論舉動可觀。永怗然獨往率爾後至。納衣草屣執杖提缽。而神氣自若清散

無矜。眾鹹重其貞素翻更多之。遠少所推先而挹永高行。身執卑恭以希冥福。永

厲行精苦願生西方。以晉義熙十年遇疾綿篤。而專謹戒律執志愈勤。雖枕痾懷苦

顏色怡悅。未盡少時。忽斂衣合掌求屣欲起。如有所見。眾鹹驚問。答雲。佛

來。言終而卒。春秋八十有三。道俗在山鹹聞異香。七日乃歇。時廬山又有釋僧

融。亦苦節通靈能降伏鬼物雲。

釋僧濟。未詳何許人。晉太元中來入廬山。從遠公受學。大小諸經及世典書

數。皆游煉心抱貫其深要。年始過立便出邑開講歷當元匠。遠每謂曰。共吾弘佛

法者爾其人乎。後停山少時忽感篤疾。於是要誠西國想像彌陀。遠遺濟一燭曰。

汝可以建心安養競諸漏刻。濟執燭憑機停想無亂。又請眾僧夜集為轉無量壽經。

至五更中濟以燭授同學。令於僧中行之。於是暫臥。因夢見自秉一燭乘虛而行睹

無量壽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不覺欻然而覺。具為侍疾者說之。且悲且慰。自

省四大了無疾苦。至於明夕忽索履起立。目逆虛空如有所見。須臾還臥。顏色更

悅。因謂傍人云。吾其去矣。於是轉身右脅言氣俱盡。春秋四十有五矣。

釋法安。一名慈欽。未詳何許人。遠公之弟子也。善戒行講說眾經兼習禪

業。善能開化愚曚拔邪歸正。晉義熙中新陽縣虎災。縣有大社樹下築神廟。左右

居民以百數。遭虎死者夕有一兩。安嘗游其縣暮逗此村。民以畏虎早閉閭。安徑

之樹下通夜坐禪。向曉聞虎負人而至投之樹北。見安如喜如驚跳伏安前。安為說

法授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旦村人追虎至樹下。見安大驚。謂是神人。遂

傳之一縣士庶宗奉虎災由此而息。因改神廟留安立寺。左右田園皆舍為眾業。後

欲作畫像須銅青困不能得。夜夢見一人迂其床前雲。此下有銅鐘。覺即掘之果得

二口。因以青成像。後以銅助遠公鑄佛。餘一武昌太守熊無患借視遂留之。安後

不知所終。

釋曇邕。姓楊。關中人。少仕偽秦至衛將軍。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太元八年

從符堅南征。為晉軍所敗。還至長安。因從安公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廬山事

遠公為師。內外經書多所綜涉。志尚弘法不憚疲苦。後為遠入關致書羅什。凡為

使命十有餘年。鼓擊風流搖動峰岫。強捍果敢專對不辱。京師道場僧鑒挹其德

解。請還楊州。邕以遠年高遂不果行。然遠神足高抌者其類不少。恐後不相推

謝。因以小緣托擯邕出。邕奉命出山容無怨忤。乃于山之西南營立茅宇。與弟子

曇果澄思禪門。嘗於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師在此可往咨受。後少

時邕見一人著單衣帽風姿端雅從者二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

為說法授戒。神^8□以外國匕筋。禮拜辭別。儵忽不見。至遠臨亡之日。奔赴號

踴痛深天屬。後往荊州卒於竹林寺。

釋道祖。吳國人也。少出家為台寺支法齊弟子。幼有才思精勤務學。後與同

志僧遷道流等共入廬山。七年並山中受戒。各隨所習日有其新。遠公每謂祖等易

悟。盡如此輩不復憂後生矣。遷流等並年二十八而卒。遠嘆曰。此子並才義英茂

清悟日新。懷此長往一何痛哉。道流撰諸經目未就。祖為成之。今行於世。祖後

還京師瓦官寺講說。桓玄每往觀聽。乃謂人曰。道祖後發愈於遠公。但儒博不逮

耳。及玄輔正欲使沙門敬王。祖乃辭還吳之台寺。有頃玄纂位。敕郡送祖出京。

祖稱疾不行。於是絕跡人事講道終日。以晉元熙元年卒。春秋七十二矣。遠有弟

子慧要。亦解經律而尤長巧思。山中無刻漏。乃於泉水中立十二葉芙蓉。因流波

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焉。亦嘗作木鳶飛數百步。遠又有弟子曇順曇詵。並義

學致譽。順本黃龍人。少受業什公。後還師遠。蔬食有德行。南蠻校尉劉遵。於

江陵立竹林寺請經始。遠遣徙焉。詵亦清雅有風則。注維摩及著窮通論等。又有

法幽道恆道授等百有餘人。或義解深明。或匡拯眾事。或戒行清高。或禪思深

入。並振名當世。傳業於今。

釋僧^8□。姓傅氏。北地泥陽人。晉河間郎中令遐之元子也。少出家止長安

大寺為弘覺法師弟子。覺亦一時法匠。^8□初從受業。後游青司樊沔之間。通六

經及三藏。律行清謹能匡振佛法。姚萇姚興早挹風名素所知重。及僭有關中深相

頂敬。興既崇信三寶盛弘大化。建會設齋煙蓋重疊。使夫慕道舍俗者十室其半。

自童壽入關。遠僧復集僧尼既多。或有愆漏。興曰。凡未學僧未階。苦忍安得無

過。過而不刻過遂多矣。宜立僧主以清大望。因下書曰。法東遷於今為盛僧尼已

多。應須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僧^8□法師學優早年德芳暮齒。可為國內僧

主。僧遷法師禪慧兼修。即為悅眾。法欽慧斌共掌僧錄。給車輿吏力。^8□資侍

中秩傳詔羊車各二人。遷等並有厚給。共事純儉允愜時望。五眾肅清六時無怠。

至弘始七年敕加親信伏身白從各三十人。僧正之興^8□之始也。^8□躬自步行。

車輿以給老疾。所獲供恤常充眾用。雖年在秋方。而講說經律勖眾無倦。以弘始

之末卒於長安大寺。春秋七十矣。

釋道融。汲郡林慮人。十二出家。厥師愛其神彩先令外學。往村借論語竟不

齎歸。於彼已誦。師更借本覆之不遺一字。既嗟而異之。於是恣其遊學。迄至立

年才解英絕。內外經書闇游心府。聞羅什在關故往咨稟。什見而奇之。謂姚興

曰。咋見融公復是奇特聰明釋子。興引見嘆重。敕入消遙園參正詳譯。因請什出

菩薩戒本。今行於世。後譯中論始得兩卷。融便就講剖折文言預貫終始。什又命

融令講新法華。什自聽之乃嘆曰。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俄而師子國有一婆羅門。

聰辯多學。西土俗書罕不披誦。為彼國外道之宗。聞什在關大行佛法。乃謂其徒

曰。寧可使釋氏之風獨傳震旦。而吾等正化不洽東國遂乘駝負書來入長安。姚興

見其口眼便僻。頗亦惑之。婆羅門乃啟興曰。至道無方各尊其事今請與秦僧捔其

辯力。隨有優者即傳其化。興即許焉。時關中僧眾相視缺然莫敢當者。什謂融

曰。此外道聰明殊人。捔言必勝。使無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

得志則法輪摧軸。豈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融自顧才力不減。而外道經書

未盡披讀。乃密令人寫婆羅門所讀經目。一披即誦。後克日論義。姚興自出。公

卿皆會闕下。關中僧眾四遠必集。融與婆羅門擬相詶抗。鋒辯飛玄彼所不及。婆

羅門自知辭理已屈。猶以廣讀為夸。融乃列其所讀書並秦地經史名目卷部。三倍

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聞大秦廣學。那忽輕爾遠來。婆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

足。數日之中無何而去。像運再興融有力也。融後還彭城常講說相續。問道至者

千有餘人。依隨門徒數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樓披玩。殷勤善誘畢命弘法。後

卒於彭城。春秋七十四矣。所著法華大品金光明十地維摩等義疏。並行於世矣。

釋曇影。或雲北人。不知何許郡縣。性虛靖不甚交遊。而安貧志學舉止詳

審。過似淹遲而神氣駿捷。志與形反。能講正法華經及光贊波若。每法輪一轉輒

道俗千數。後入關中。姚興大加禮接。及什至長安影往從之。什謂興曰。昨見影

公亦是此國風流標望之僧也。興敕住逍遙園助什譯經。初出成實論。凡諍論問答

皆次第往反。影恨其支離。乃結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什後

出妙法華經。影既舊所命宗。特加深思。乃著法華義疏四卷。並注中論。後山棲

隱處守節塵外。修功立善愈老愈篤。以晉義熙中卒。春秋七十矣。

釋僧睿。魏郡長樂人也。少樂出家。至年十八始獲從志。依投僧賢法師為弟

子。謙虛內敏學與時競。至年二十二博通經論。嘗聽僧朗法師講放光經。屢有機

難。朗與賢有濠上之契。謂賢曰。睿比格難。吾累思不能通。可謂賢賢弟子也。

至年二十四。遊歷名邦處處講說。知音之士負^3□成群。常嘆曰。經法雖少足識

因果。禪法未傳厝心無地什後至關。因請出禪法要三卷。始是鳩摩羅陀所制。末

是馬鳴所說。中間是外國諸聖共造。亦稱菩薩禪。睿既獲之日夜修習。遂精煉五

門善入六淨。偽司徒公姚嵩深相禮貴。姚興問嵩。睿公何如。嵩答。實鄴衛之松

柏。興敕見之。公卿皆集。欲觀其才器。睿風韻窪流含吐彬蔚。興大賞悅。即敕

給俸恤吏力人輿。興後謂嵩曰。乃四海標領。何獨鄴衛之松柏。於是美聲遐布遠

近歸德。什所翻經。睿並參正。昔竺法護出正法華經。受決品雲。天見人人見

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曰。睿將非人天交接兩得

相見。什喜曰。實然。其領悟標出皆此類也。後出成實論令睿講之。什謂睿曰。

此諍論中有七變處文破毗曇。而在言小隱。若能不問而解可謂英才。至睿啟發幽

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懸會。什嘆曰。吾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值。真無所恨矣。著大智

論十二門論中論等諸序。並著大小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等序。皆傳於世。

初睿善攝威儀弘贊經法常回此諸業願生安養。每行住坐臥不敢正背西方。後自知

命盡。忽集僧告別。乃謂眾曰。平生誓願願生西方。如睿所見或當得往。未知定

免狐疑成不。但身口意業或相違犯。願施以大慈為永劫法朋也。於是入房洗浴。

燒香禮拜。還床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鹹見五色香菸從睿房出。春秋六十七

矣。時又有沙門僧楷。與睿公同學。亦有高名雲。

釋道恆。藍田人。年九歲戲於路。隱士張忠見而嗟曰。此小兒有出人之相。

在俗必有輔政之功。處道必能光顯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見之。恆少失二親。事

後母以孝聞。家貧無蓄。常手自畫繢以供瞻奉。而篤好經典學兼宵夜。至年二十

後母又亡。行喪盡禮服畢出家。遊刃佛理多所兼通。學該內外才思清敏。羅什入

關即往修造。什大嘉之。及譯出眾經並助詳定。時恆有同學道標。亦雅有才力。

當時擅名。與恆相次。秦主姚興以恆標二人神氣俊朗有經國之量。乃敕偽尚書令

姚顯。令敦逼恆標罷道助振王業。又下書恆標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實在可嘉。

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今敕尚書令顯令奪卿等法服助翼贊時世。茍心存道味寧系

白黑望體此懷不以守節為辭也。恆標等答曰。奉去月二十日詔。令奪恆標等法

服。承命悲懷五情失守。恆等才質闇短染法未深。緇服之下誓畢身命。並習佛法

不閒世事。徒廢非常之業。終無殊異之功。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魏文容管寧

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願鑒元元之

情。垂曠通物之理也。興又致書於什^8□二法師曰。別已數旬每有傾想。漸暖比

休泰耳。小虜遠舉更無處分。正有憒然耳。頃萬事之殷須才以理之。近詔恆標二

人令釋羅漢之服尋大士之蹤。然道無不在。願法師等勖以喻之。什^8□等答曰。

蓋聞太上以道養民。而物自是其復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審違性之難御。

悟任物之多因。故堯放許由於箕山。文軾乾木於魏國。高祖縱四皓於終南。叔度

辭蒲輪於漢岳。蓋以適賢之性為得賢也。今恆標等德非圓達分在守節。少習玄化

伏膺佛道。至於敷折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啟悟童稚助化功德。願陛下施既往之

恩。縱其微志也。興後頻復下書。闔境救之殆而得勉。恆乃嘆曰。古人有言。益

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於是竄影岩壑畢命幽藪。蔬食味禪緬跡人外。

晉義熙十三年卒于山舍。春秋七十二。恆著釋駁論及百行箴。標作舍利佛毗曇序

並吊王喬文。並行於世矣。

釋僧肇。京兆人。家貧以傭書為業。遂因繕寫。乃歷觀經史備盡墳籍。愛好

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嘗讀老子德章。乃嘆曰。美則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

猶未盡善也。後見舊維摩經。歡喜頂受披尋玩味。乃言。始知所歸矣。因此出

家。學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關輔。時競譽之徒莫不猜其早達。或千里

趍負入關抗辯。肇既才思幽玄又善談說。承機挫銳曾不流滯。時京兆宿儒及關外

英彥。莫不挹其鋒辯負氣推衄。後羅什至姑臧。肇自遠從之。什嗟賞無極。及什

適長安。肇亦隨返。姚興命肇與僧睿等入逍遙園助詳定經論。肇以去聖久遠文義

多雜。先舊所解時有乖謬。及見什咨稟所悟更多。因出大品之後。肇便著波若無

知論凡二千餘言。竟以呈什。什讀之稱善。乃謂肇曰。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

時廬山隱士劉遺民見肇此論。乃嘆曰。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遠公。遠乃撫

機嘆曰。未常有也。因共披尋玩味更存往復。遺民乃致書肇曰。頃□徽問有懷遙

仰。歲末寒嚴體中何如。音寄壅隔增用悒蘊。弟子沈痾草澤常有弊瘁。願彼大眾

康和外國法師休悆不。去年夏末見上人波若無知論。才運清俊旨中沈允。推步聖

文婉然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手。真可謂浴心方等之淵。悟懷絕冥之肆。窮盡精

巧無所間然。但闇者難曉猶有餘疑。今輒條之如左。願從容之暇粗為釋之。肇答

書曰。不面在昔佇想用勞。得前疏並問。披尋反覆欣若暫對。涼風戒節頃常何

如。貧道勞疾每不佳。即此大眾尋常什師休勝。秦主道性自然天機邁俗。城塹三

寶弘道是務。由使異典勝僧自遠而至。靈鷲之風萃乎茲土。領公遠舉。乃是千載

之津梁。於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餘部。什師於大寺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

異聞。禪師於瓦官寺教習禪道。門徒數百日夜匪懈。邕邕肅肅致自欣樂。三藏法

師於中寺出律部。本末精悉若睹初制。毗婆沙法師於石羊寺出舍利弗毗曇。梵本

雖未及譯。時問中事發言新奇。貧道一生猥參嘉運遇茲盛化。自恨不睹釋迦泥洹

之集。余復何恨。但恨不得與道勝君子同斯法集耳。稱詠既深聊復委及。然來問

婉切難為郢人。貧道思不關微兼拙於華語。且至趣無言。言則乖旨。云云不已竟

何所辯。聊以狂言示詶來旨也。肇後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並注維摩。及制

諸經論序。並傳於世。及什之亡後。追悼永往翹思彌厲。乃著涅槃無名論。其辭

曰。經稱有餘無餘涅槃。涅槃秦言無為。亦名滅度。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

有為。滅度者言乎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斯蓋鏡像之所歸。絕稱之幽宅也。而曰有

余無餘者。蓋是出處之異號。應物之假名。余嘗試言之。夫涅槃之為道也。寂寥

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虛而永久

隨之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渀惚恍若

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倫靡所不在。而

獨曳於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

其軀。所以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乃絕

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為之緘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經曰。真

解脫者離於言數。寂滅永安無終無始。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虛空無名無證。

論曰。涅槃非有亦復非無。言語路絕心行處滅。尋夫經論之作也。豈虛構哉。果

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故不可得而無耳。何者本之有境

則五陰永滅。推之無鄉則幽靈不竭。幽靈不竭則抱一湛然。五陰永滅則萬累都

捐。萬累都捐。故與道通同。抱一湛然。故神而無功。神而無功。故至功常在。

與道通同。故沖而不改。沖而不改。不可為有。至功常在。不可為無。然則有無

絕於內。稱謂淪於外。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兮而夷。泊焉而泰。九

流於是乎交歸。眾聖於此乎冥會。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鄉而欲以有無題牓其方

域而語神道者。不亦邈哉。其後十演九折。凡數千言。文多不載。論成之後上表

於姚興曰。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伏惟。陛下睿哲

欽明道與神會。妙契環中理無不曉。故能遊刃萬機弘道終日。依被蒼生垂文作

范。所以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涅槃之道。蓋是三乘之所歸。方等之淵府。眇茫

希夷。絕視聽之域。幽致虛玄。非群情之所測。肇以微軀猥蒙國恩。得閒居學

肆。在付公門下十有餘年。雖眾經殊趣勝致非一。涅槃一義常為聽習先。但肇才

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漠漠。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然未經高勝先唱。

不敢自決。不幸什公去世。咨參無所。以為永恨。而陛下聖德不孤。獨與什公神

契目擊道存。決其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啟末俗。一日遇蒙答安成侯嵩問無為宗

極。頗涉涅槃無名之義。今輒作涅槃無名論。有十演九折。博採眾經托證成喻。

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開詣神心窮究遠當。聊以擬議玄門班喻學徒耳。若少

參聖旨願敕存記。如其有差伏承旨授。興答旨殷勤。備加贊述。即敕令繕寫班諸

子侄。其為時所重如此。晉義熙十年卒於長安。春秋三十有一矣。

高僧傳卷第六

高僧傳卷第七(義解四)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竺道生一 釋慧睿二

釋慧嚴三 釋慧觀四

釋慧義五 釋道淵六

釋僧弼七 釋慧靜八

釋僧苞九 釋僧詮十

釋曇鑒十一 釋慧安十二

釋曇無成十三 釋僧含十四

釋僧徹十五 釋曇諦十六

釋僧導十七 釋道汪十八

釋慧靜十九 釋法愍二十

釋道亮二十一 釋梵敏二十二

釋道溫二十三 釋曇斌二十四

釋慧亮二十五 釋僧鏡二十六

釋僧瑾二十七 釋道猛二十八

釋超進二十九 釋法珍三十

釋道猷三十一 釋慧通三十二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為廣戚令。鄉里稱為善

人。生幼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後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

歸依。伏膺受業。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故年在志學便登講

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年至具

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

慧解為本。故鑽仰群經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疲苦。後與慧睿慧嚴同游長安。

從什公受業。關中僧眾鹹謂神悟。後還都止青園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

種青處因以為名。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嘆重。後太祖設

會。帝親同眾御於地筵。下食良久。眾鹹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

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於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王

弘范泰顏延並挹。敬風猷從之問道。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乃喟然嘆曰。夫象

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

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

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等。籠罩舊說妙

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師。生剖

析經理洞入幽微。乃說阿闡提人皆得成佛。於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獨見忤眾。

於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生於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

說反於經義者。請於現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願舍壽之時據師子

座。言竟拂衣而游。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

殿。龍升於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

而投跡廬山。銷影岩岫。山中僧眾成共敬服。後涅槃大本至於南京。果稱闡提悉

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

子。於廬山精舍升於法座。神色開朗德音俊發。論議數番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

不悟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几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嗟駭遠近悲泣。於是京邑諸僧內慚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徵瑞如此。仍

葬廬山之阜。初生與睿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睿發天真。嚴觀窪流

得。慧義彭享進。寇淵於默塞。生及睿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

中僧肇始注維摩。世鹹玩味。生乃更發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義疏。世皆寶焉。王

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 旌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頓

悟不受報等時亦為憲章。宋太祖嘗述生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

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後龍光又有沙門寶林。初經長安受學。後祖述生公

諸義。時人號曰游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

外。著金剛後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

眾經兼工草隸。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釋慧睿。冀州人。少出家執節精峻。常遊方而學經。行蜀之西界為人所抄

掠。常使牧羊。有商客信敬者。見而異之。疑是沙門。請問經義無不綜達。商人

即以金贖之。既還襲染衣。篤學彌至。遊歷諸國。乃至南天竺界。音譯誥訓殊方

異義無不必曉。後還憩廬山。俄又入關從什公咨稟。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

經。皆思徹言表理契環中。宋大將軍彭城王義康請以為師。再三乃許。王請入第

受戒。睿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康大以為愧。乃入寺虔禮只奉戒法。後以貂裘

奉睿。睿不著常坐之。王密令左右求買酬三十萬。睿曰。雖非所服既大王所施。

聊為從用耳。陳郡謝靈運篤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達解。乃咨睿以經中諸字並眾

音異旨。於是著十四音訓敘。條列梵漢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據焉。睿以宋元嘉中

卒。春秋八十有五矣。

釋慧嚴。姓范。豫州人。年十二為諸生博曉詩書。十六出家。又精煉佛理。

迄甫立年學洞群籍。風聲四遠化洽殊邦。聞什公在關復從受學。訪正音義多所異

聞。後還京師止東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後伐長安。要與同行。嚴曰。檀

越此行雖伐罪弔民。貧道事外之人。不敢聞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每見弘贊問佛法。先是帝未甚崇信。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蕭摹之上啟請

制起寺及鑄像。帝乃與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議之。謂尚之曰。朕少來讀

經不多。比日彌復無暇。三世因果未辯厝懷。而復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

所敬信故也。范泰謝靈運常言。六經典文本在濟俗為治。必求靈性真奧。豈得不

以佛經為指南耶。近見顏迎之推達性論宗炳難白黑論。明佛汪汪尤為名理並足開

獎人意。若使率土之濱皆敦此化。則朕坐致太平。夫復何事。近蕭摹之請制。未

全經通。即以相示。委卿增損。必有以遏戒浮淫無傷弘獎者。乃當著令耳。尚之

對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蔽獨秉愚勤。懼以闕薄貽點大教。今乃更荷褒

拂非所敢當。至如前代群英則不負明詔矣。中朝已遠難復盡知。度江以來則王導

周顗庾亮王蒙謝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謐郭文謝敷戴逵許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

范汪孫綽張玄殷顗。或宰輔之冠蓋。或人倫之羽儀。或置情天人之際。或抗跡煙

霞之表。並稟志歸依厝心崇信。其間比對則蘭護開潛淵遁崇邃。皆亞跡黃中。或

不測人也。近世道俗敷談便爾。若當備舉夷夏爰逮漢魏。奇才異德胡可勝言。慧

遠法師嘗雲。釋氏之化無所不可。適道固自教源。濟俗亦為要務。竊尋此說有契

理奧。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則一國息刑。故佛澄適趙二石減暴。靈塔放光符健損

虐。故神道助教有自來矣。而蕭摹所啟亦不謂全非。但傷蠹道俗者。本在無行僧

尼。而情貌難分袪取未易。金銅土木雖縻費滋深。必福業所寄復難得頓絕。臣比

思為斟酌進退難安。今日親奉德音實亦深用夷泰。羊玄保進曰此談蓋天人之際。

豈臣所宜預。竊恐秦楚論強兵之術。孫吳盡吞併之計。將無取於此耶。帝曰。此

非戰國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禮隱逸則戰士怠。貴仁德則兵氣衰。若以孫

吳為志。茍在吞噬。亦無取堯舜之道。豈唯釋教而已耶。帝悅曰。釋門有卿亦猶

孔氏之有季路。所謂惡言不入於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經。及見嚴觀諸

僧。輒論道義理。時顏延之著離識觀及論檢。帝命嚴辯其同異。往復終日。帝笑

曰。公等今日無愧支許。嚴後著無生滅論及老子略注等。東海何承天以博物著

名。乃問嚴。佛國將用何歷。嚴雲。天竺夏至之日方中無影。所謂天中。於五行

土德色尚黃。數尚五。八寸為一尺。十兩當此土十二兩。建辰之月為歲首。及討

核分至推校薄蝕。顧步光影其法甚詳。宿度年紀鹹有條例。承天無所厝難。後婆

利國人來。果同嚴說。帝敕任豫受焉。大涅槃經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數疏

簡。初學難以措懷。嚴乃共慧觀謝靈運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過質頗亦治

改。始有數本流行。嚴乃夢見一人形狀極偉。厲聲謂嚴曰。涅槃尊經何以輕加斟

酌。嚴覺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時識者鹹雲。此蓋欲誡厲後人耳。若必不

應者何容即時方夢。嚴以為然。頃之又夢神人告曰。君以弘經之力必當見佛也。

嚴以宋元嘉二十年卒於東安寺。春秋八十有一矣。帝詔曰。嚴法師器識淵遠學道

之匠。奄爾遷神痛悼於懷。可給錢五萬布五十匹。嚴弟子法智。幼有神理。年二

十四往江陵雅公講。便論議數番。雅厝通無地。雅顧眄四眾曰。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乃變風變雅作矣。於是聲布楚郢譽洽京吳。善成實及大小品。

釋慧觀。姓崔。清河人。十歲便以博見馳名。弱年出家遊方受業。晚適廬山

又咨稟慧遠。聞什公入關。乃自南徂北。訪核異同詳辯新舊。風神秀雅思入玄

微。時人稱之曰。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觀肇第一。乃著法華宗要序以簡什。

什曰。善男子。所論甚快。君小卻當南遊江漢之間善以弘通為務。什亡後乃南適

荊州。州將司馬休之甚相敬重。於彼立高悝寺。使夫荊楚之民回邪歸正者。十有

其半。宋武南伐休之至江陵與觀相遇。傾心待接依然若舊。因敕與西中郎游。即

文帝也俄而還京止道場寺。觀既妙善佛理探究老莊。又精通十誦博採諸部。故求

法問道者日不空筵。元嘉初三月上已車駕臨曲水宴會。命觀與朝士賦詩。觀即坐

先獻。文旨清婉事適當時。琅琊王僧達廬江何尚之。並以清言致□結賞塵外。宋

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著辯宗論論頓悟漸悟義及十喻序贊諸經序等。皆傳於

世。時道場寺又有僧馥者。本灃泉人。專精義學注勝鬘經。又有法業。本長安

人。善大小品及雜心。蔬食節己。故晉陵公主為起南林寺。後遂居焉。

釋慧義。姓梁。北地人。少出家。風格秀舉志業強正。初遊學於彭宋之間。

備通經義。後出京師。乃說雲。冀州有法稱道人。臨終語弟子普嚴雲。嵩高靈神

雲。江東有劉將軍應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鎮金一鉼為信。遂徹宋王。宋王謂義

曰。非常之瑞亦須非常之人然後致之。若非法師自行恐無以獲也。義遂行。以晉

義熙十三年七月往嵩高山。尋覓未得。便至心燒香行道。至七日夜夢見一長鬚老

公。□杖將義往璧處指示雲。是此石下。義明便周行山中。見一處炳然如夢所

見。即於廟所石壇下果得璧大小三十二枚黃金一鉼。此瑞詳之宋史。義後還京

師。宋武加接尤重。迄乎踐祚禮遇彌深。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以義德

為物宗固請經始。義以泰清信之至。因為指授儀則。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

故祇洹之稱厥號存焉。後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法。宋元

嘉初徐羨之檀道濟等專權朝政。泰有不平之色。嘗肆言罵之。羨等深憾。聞者皆

憂。泰在不測。泰亦慮及於禍。乃問義安身之術。義曰。忠順不失以事其上。故

上下能相親也。何慮之足憂。因勸泰以果竹園六十畝施寺。以為幽冥之佑。泰從

之。終享其福。及泰薨。第三子晏謂義。昔承厥父之險。說求園地。追以為憾。

遂奪而不與。義秉泰遺疏。紛糾紜紜彰於視聽。義乃移止烏衣。與慧睿同住。宋

元嘉二十一年終於烏衣寺。春秋七十三矣。晏後少時而卒。晏弟曄。後染孔熙先

謀逆。厥宗同潰。後祇洹寺又有釋僧睿。善三論。為宋文所重。

釋道淵。姓寇。不知何許人。出家止京師東安寺。少持律撿長習義宗。眾經

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後於東安寺開講。剖析玄微洞盡幽賾。使

終古積滯渙然冰解。於是學徒改觀翕然附德。後移止彭城寺。宋文帝以淵行為物

軌。敕居寺住。後卒於所住。春秋七十有八。淵弟子慧琳。本姓劉。秦郡人。善

諸經及莊老。排諧好語笑。長於製作。故集有十卷。而為性傲誕頗自矜代。淵嘗

詣傳亮。琳先在坐。及淵至琳不為致禮。淵怒之彰色。亮遂罰琳杖二十。宋世祖

雅重琳。引見常升獨榻。顏延之每以致譏。帝輒不悅。後著白黑論乖於佛理。衡

陽太守何承天與琳比狎雅相擊揚。著達性論。並拘滯一方詆呵釋教。顏延之及宗

炳。撿駁二論。各萬餘言。琳既自毀其法被斥交州。世雲淵公見痲星者。即其人

也。

釋僧弼。本吳人。性度虛簡儀止方直。少與龍光曇乾同游長安。從什受學。

愛日惜力靖有深思。什加賞特深使頒預參譯。後遊歷名邦備瞻風化。時有請弼為

寺主。弼曰。至道不弘淳風日緬。自非定慧兼足。無以鎮立風猷。且當隨緣致

益。何得獨善一寺。後南居楚郢十有餘年訓誘經戒。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遜遠

挹風名。遣使通敬^8□遺相續。後下都止彭城寺。文皇器重每延講說。宋元嘉十

九年卒。春秋七十有八。

釋慧靜。姓王。東阿人。少遊學伊洛之間。晚歷徐兗。容貌甚黑而識悟清

遠。時洛中有沙門道經。亦解邁當世與靜齊名。而耳甚長大。故時人語曰洛下大

長耳。東阿黑如墨。有問無不酬。有酬無不塞。靜至性虛通澄審有思力。每法輪

一轉輒負帙千人。海內學賓無不必集。誦法華小品。注維摩思益。著涅槃略記大

品旨歸及達命論並諸法師誄。多流傳北土。不甚過江。宋元嘉中卒。春秋六十餘

矣。

釋僧苞。京兆人。少在關受學什公。宋永國中游北徐。入黃山精舍。復造靜

定二師進業。仍於彼建三七普賢齋懺。至第七日。有白鵠飛來集普賢座前。至中

行香畢乃去。至二十一日將暮。又有黃衣四人。繞塔數匝忽然不見。苞少有志節

加復祥感。故匪懈之情因之彌厲。日誦萬餘言經。常禮數百拜佛。後東下京師。

正值祇洹寺發講。法徒雲聚士庶駢席。苞既初至人未有識者。乃乘驢往看。衣服

垢弊貌有風塵。堂內既迮。坐驢韉於戶外。高座出題適竟。苞始欲厝言。法師便

問。客僧何名。答雲名苞。又問盡何所苞。答曰。高座之人亦可苞耳。乃致問數

番皆是先達思力所不逮。高座無以抗其辭。遂遜退而止。時王弘范泰聞苞論議嘆

其才思。請與交言。仍屈住祇洹寺。開講眾經法化相續。陳郡謝靈運聞風而造

焉。及見苞神氣彌深嘆伏。或問曰。謝公何如。苞曰。靈運才有餘而識不足。抑

不免其身矣。苞嘗於路行見六劫被錄。苞為說法勸念觀世音。群劫以臨危之際。

念念懇切。俄而送吏飲酒洪醉。劫解枷得免焉。宋元嘉中卒。時瓦官又有釋法和

者。亦精通數論致譽當時。為宋高祖所重。敕為僧主焉。

釋僧詮。姓張。遼西海陽人。少游燕齊遍學外典。弱冠方出家復精煉三藏。

為北土學者之宗。後過江止京師。鋪筵大講。化洽江南。吳郡張恭請還吳講說。

姑蘇之士並慕德歸心。初止閒居寺。晚憩虎丘山。詮先於黃龍國造丈六金像。入

吳又造人中金像。置於虎丘山之東寺。詮性好檀施周贍貧乏。清確自守居無兼

幣。後平昌孟顗於餘杭立方顯寺。請詮居之。率眾翹勤禪禮無輟。看尋苦至。遂

乃失明。而策厲彌精講授不廢。吳國張暢張敷譙國戴顒戴勃並慕德結交。崇以師

禮。詮後暫游臨安縣投董功曹家。功曹者清信弟子也。詮投止少時便遇疾甚篤。

而常見所造之像來在西壁。又見諸天童子皆來待病。弟子法朗夢見一台數人捧

之。問何所去。答雲。迎詮法師。明旦果卒。縣令阮尚之使葬白土山郭文舉之冢

右。以擬梁鴻之附要離也。特進王裕及高士戴顒。至詮墓所刻石立碑。唐思賢造

文。張敷作誄。

釋曇鑒。姓趙。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為師。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學究群

經兼善數論聞什公在關。杖策從學。什常謂鑒為一聞持人。後遊方宣化。達自荊

州止江陵辛寺。年登耳順勵行彌潔。常願生安養瞻覲彌陀。後弟子僧濟辭往上

明。鑒雲。汝去乃佳恐不復相見。因委曲疏受付囑。至夜與諸耆老共敘無常。言

甚切至。既夜各各還房。鑒獨留步廊下至三更。沙彌僧願請還房。鑒曰。汝但眠

不須復來。至明旦弟子慧嚴依常問訊。見合掌平坐而口不言。迫就察實乃已卒。

身體柔軟香潔倍常。因申而殮焉。春秋七十。吳郡張辯作傳並贊。贊曰。披荔逞

芬。握瑾表潔。渾渾法師。弗淄弗涅。暐曄初辰。條蔚暮節。神遊智往。豈伊實

訣。時江陵又有釋道海北州釋慧龕東州釋慧恭淮南釋曇泓東轅山釋道廣弘農釋道

光等。並願生安養臨終祥瑞焉。

釋慧安。未詳是何人。蔬食精苦。學通經義兼能善說。又以專戒見稱。誦經

四十餘萬言。止廬山陵雲寺。學徒雲聚千里從風。常捉一杖雲。是西域僧所施。

杖光色灼徹亦頗有香氣。上有梵書人莫能識。後入關詣羅什捉杖自隨。什見杖驚

曰。此杖乃在此間耶。因譯其字雲。本生天竺娑羅林。南方喪亂草付興後得羅什

道教隆。安後以杖嚫外國僧波沙那。那齎還西域。安以宋元嘉中卒于山寺。

釋曇無成。姓馬。扶風人。家世避難移居黃龍。年十三出家履業清正神悟絕

倫。未及具戒便精往復。聞什公在關。負笈從之。既至見什。什問。沙彌何能遠

來。答曰。聞道而至。什大善之。於是經停務學慧業愈深。姚興謂成曰。馬季長

碩學高明素驕當世。法師故當不爾。答曰。以道伏心為除此過。興甚異之。供事

殷厚。姚祚將亡關中危擾。成乃憩於淮南中寺。涅槃大品常更互講說。受業二百

餘人。與顏延之何尚之共論實相往復彌晨。成乃著實相論。又著明漸論。宋元嘉

中卒。春秋六十有四。時中寺復有曇冏者。與成同學齊名。為宋臨川康王義慶所

重。

釋僧含。不知何許人。幼而好學篤志經史及天文算術。長通佛義數論兼明。

尤善大涅槃。常講說不輟。元嘉七年新興太守陶仲祖立靈味寺。欽含風軌請以居

之。含勖眾清謹三業無虧。後西遊歷陽弘贊正法。江左道俗響附如林。時任城彭

丞著無三世論。含乃作神不滅論以抗之。使夫見聞之者莫不將墜而更興矣。又著

聖智圓鑒論無生論法身論業報論及法華宗論等。皆傳於世。頃之南遊九江大闡經

法。琅琊顏峻時為南中郎記室參軍。隨鎮潯陽。與含深相器重造必終日。含嘗密

謂峻曰。如令讖緯不虛者。京師尋有禍亂。真人應符屬在殿下。檀越善以緘之。

俄而元兇構逆。世祖龍飛。果如其言也。後平康無疾。忽告眾辭別。至乎明晨奄

然已化。時人謂之知命。時又有釋道含者。亦學解有功。著釋異十論雲。

釋僧徹。姓王。本太原晉陽人。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陽。徹年十六入廬山造

遠公。遠見而異之。問曰。寧有出家意耶。對曰。遠塵離俗固其本心。繩墨鎔鈞

更唯匠者。遠曰。君能入道當得無畏法門。於是投簪委質從遠受業。遍學眾經尤

精波若。又以問道之暇亦厝懷篇牘。至若一賦一詠輒落筆成章。嘗至山南攀松而

嘯。於是清風遠集眾鳥和鳴。超然有勝氣。退還咨遠。律制管弦戒絕歌舞。一吟

一嘯可得為乎。遠曰。以散亂言之皆為違法。由是乃止。至年二十四遠令講小

品。時輩未之許。及登座詞旨明析。聽者無以折其鋒。遠謂之曰。向者勍敵並無

遺力。汝城隍嚴固攻者喪師。反軫能爾。良為未易。由是門人推服焉。遠亡後南

游荊州止江陵城內五層寺。晚移琵琶寺。彭城王義康儀同蕭思話等。並從受戒

法。筵請設齋。窮自下饌。宋元嘉二十九年卒。春秋七十。刺史南譙王劉義宣為

造墳壙。時荊州上明有釋僧莊者。亦善涅槃及數論。宋孝武初被敕下都。稱疾不

赴。

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

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並鐵鏤書鎮二枚。

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

母曰。汝置何處。答雲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後隨父之樊

鄧。遇見關中僧^8□道人。忽喚^8□名。^8□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諦曰。向

者忽言。阿上是諦沙彌。為眾僧采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8□經為弘覺法

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8□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並示

書鎮塵尾等。^8□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

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采菜之事

彌深悲仰。諦後遊覽經籍遇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

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翰。集有六卷。亦行於世。性愛林泉。後還吳興。入

故章崑崙山。閒居澗飲二十餘載。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餘。

釋僧導。京兆人。十歲出家從師受業。師以觀世音經授之。讀竟咨師。此經

有幾卷。師欲試之。乃言。止有此耳。遵曰。初云爾時無盡意。故知爾前已應有

事。師大悅之。授以法華一部。於是晝夜看尋粗解文義。貧無油燭常採薪自照。

至年十八博讀轉多。氣乾雄勇神機秀髮。形止方雅舉動無忤。僧睿見而奇之。問

曰。君於佛法且欲何願。導曰。且願為法師作都講。睿曰。君方當為萬人法主。

豈肯對揚小師乎。迄受具戒識洽愈深。禪律經論達自心抱。姚興欽其德業。友而

愛焉。入寺相造。乃同輦還宮。及什公譯出經論。並參議詳定。導既素有風神。

又值關中盛集。於是謀猷眾典博採真俗。乃著成實三論義疏及空有二諦論等。後

宋高祖西伐長安。擒獲主盪清關內。既素籍導名。乃要與相見。謂導曰。相望久

矣。何其流滯殊俗。答雲。明公盪一九有鳴鑾河洛。此時相見不亦善乎。高祖旋

旆東歸留子桂陽公義真鎮關中。臨別謂導曰。兒年小留鎮。願法師時能顧懷。義

真後為西虜勃勃赫連所逼。出自關南中途擾敗。醜虜乘凶追騎將及。導率弟子數

百人遏於中路。謂追騎曰。劉公以此子見托貧道。今當以死送之。會不可得不煩

相追。群寇駭驢其神氣。遂回鋒而反。義真走竄於草。會其中兵段宏。卒以獲

免。蓋由導之力也。高祖感之。因令子侄內外師焉。後立寺於壽春。即東山寺

也。常講說經論。受業千有餘人。會虜俄滅佛法。沙門避難投之者數百。悉給衣

食。其有死於虜者。皆設會行香。為之流涕哀慟。至孝武帝升位。遣使徵請。導

翻然應詔。止於京師中興寺。鑾輿降蹕躬出候迎。導以孝建之初三綱更始。感事

懷惜。悲不自勝。帝亦哽咽良久。即敕於瓦官寺開講維摩。帝親臨幸公卿必集。

導登高座曰。昔王宮托生雙樹現滅。自爾以來歲逾千載。淳源永源澆風不追。給

苑丘墟鹿園蕪穢。九十五種以趣下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為淨國。豈知上聖流

涕大士棲惶者哉。因潛然泣淚。四眾為之改容。又謂帝曰。護法弘道莫先帝王。

陛下若能運四等心矜危勸善。則此沙石瓦礫便為自在天宮。帝稱善久之。坐者鹹

悅。後辭還壽春卒於石澗。春秋九十有六。時有沙門僧因。亦當世名匠。與導相

次。或問因雲。法師與導公孰愈。答雲。吾與僧導同師什公。準之孔門則導公入

室吾可升堂。導有弟子僧威僧音等。並善成實。

釋道汪。姓潘。長樂人。幼隨叔在京。年十三投廬山遠公出家。研綜經律雅

善涅槃食蔬。數十餘年。嘗行梁州。道為羌賊所圍垂失衣缽。汪與弟子數人誓心

共念觀世音。有頃覺如雲務者覆汪等身。群盜推索不見。於是獲免。後聞河間玄

高法師禪慧深廣。欲往從之。中路值吐谷渾之難。遂不果行。於是旋於成都。徵

士費文淵初從受業。乃立寺於州城西北。名曰祇洹。化行巴蜀譽洽朝野。梁州刺

史申坦與汪有舊。坦後致故。汪將往省之。仍欲停彼。費文淵乃上書刺史張悅

曰。道汪法師識行清白風霜彌峻。卓爾不群確焉難拔。近聞梁州遣迎承教旨許

去。闔境之論。僉曰非宜。鄙州邊荒僧尼出萬。禪戒所資一焉是賴。豈可水失其

珠山亡其玉。願鑒九俗之誠令四輩有憑也。悅即敦留遂不果行。悅還都具向宋孝

武。述汪德行。帝即敕令迎接為中興寺主。汪乃因悅固辭以疾。遂獲免。於是謝

病下帷絕窺人世。後劉思考臨州大設法祀。請汪講說。乃應請。或問。法師常誓

守靖。何以虧節。答曰。劉公篤信方欲大法憑之。何辭小勞耶。先是峽中人每於

石岸之側見神光夜發。思考以大明之中請汪於光處起寺。即崖鑴像因險立室。行

途瞻仰鹹發淨心。後王景茂請居武擔寺為僧主。勖眾清謹白黑歸依。以宋泰始元

年卒於所住。顧命令闍維之。劉思考為起塔於武擔寺門之右。景和元年蕭慧開西

鎮成都。承汪高譽思共講道。行至中途聞汪已逝。乃嘆曰。惜也吾不及其人。文

舉之追康成曾何足道。其為時賢所惜如此。時蜀江陽寺釋普明長樂寺釋道誾。並

戒德高。明蔬食誦經苦節通感。誾學兼內外尤善談吐。吳國張裕請為戒師雲。

釋慧靜。姓邵。吳興餘杭人。居貧履操厲行精苦。風姿秀整容止可觀。始游

學廬山。晚還上都進業。解兼內外偏善涅槃。初止治城寺。顏延之何尚之並欽慕

風德。顏延之每嘆曰。荊山之玉唯靜是焉。及子竣出鎮東州。攜與同行。因棲於

天柱山寺。及大明之中。又遷居剡之法華台。後憩東仰山。處處般游。並以弘法

為務。年過知命志節彌堅。宋太始中卒。春秋五十有八。所著文翰集為十卷。

釋法愍。北人。弱年慕道篤志經籍。十八出家。便游踐州國觀風味道。波若

數論及諸經律皆所遊刃。後憩江夏郡五層寺。時沙門僧昌於江陵城內立塔。刺史

謝晦欲壞之。愍聞故往諫晦。晦意不止。愍於是隱跡於長沙麓山。終身不出。晦

乃率儀至寺厚賜酒肉。嚴鼓振威。斬斫形像。俄而雲霧暗天風塵四起。晦驚懼而

走。後以叛逆誅滅。隊人丁法成史僧雙見身癩病。余多犯法而死。愍乃著顯驗論

以明因果。並注大道地經。後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三。弟子僧道立碑頌德。時

始興郡靈化寺有比丘僧宗。亦博涉經論。著法性覺性二論雲。

釋道亮。不知何許人。住京師北多寶寺。神悟超絕容止可觀而性剛忤物遂顯

於眾。元嘉之末被徙南越。時人或譏其不能保身。亮曰。業理所之特非人事。於

是命侶宵征南適廣州。弟子智林等十二人隨之停南六載。講說導眾化陶嶺外。至

大明中還止京兆。盛開法席。著成實論義疏八卷。宋太始中卒。春秋六十有九。

時多寶寺復有靜林慧隆。林善大涅槃經。為宋孝武所器敬。隆亦善眾經及數論。

又苦節通靈。隆患心氣積時。夜有非人送湯雲。^4□陵令所送。授器已奄然不

見。隆取一服所苦即瘳。

釋梵敏。姓李。河東人。少遊學關壟長曆彭泗。內外經書皆闇游心曲。晚憩

丹陽頻建講說。謝莊張永劉虬呂道慧皆承風欣悅雅相嘆重。數講法華成實。又序

要義百科略標綱網。故文止一卷。屬辭省詣見重當時。後卒于丹陽。春秋七十餘

矣。時又有釋僧籥者。本上黨人。善涅槃經。為張暢所重。

釋道溫。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後也。少好琴書事親以孝聞。年十

六入廬山依遠公受學。後游長安復師童壽。元嘉中還止襄陽檀溪寺。善大乘經兼

明數論樊鄧學徒並師之。時吳國張邵鎮襄陽。子敷隨之。敷聽溫講還。邵問。溫

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後從容

謂曰。法師儻能還俗當以別駕相處。溫曰。檀越乃以桎梏誘人。即日辭往江陵。

邵追之不及嘆恨。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興寺。大明中敕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

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賢像成。於中興禪房設齋。所請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

數已定。於時寺既新構嚴衛甚肅。忽有一僧。晚來就座風容都雅。舉堂囑目。與

齋主共語百餘許言。忽不復見。檢問防門。鹹言不見出入。眾乃悟其神人。溫時

既為僧主。乃列言^4□陵白。皇太后睿鑒沖明聖符幽洽。滌思淨場研衿至境。固

以聲藻宸內事虛梵表。乃創思鎔斲棲寫神華。摸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

天飾。所設齋講訖今月八日。^8□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無盈減。轉經明

半景及昆吾。忽睹異僧預於座內。容止端嚴氣貌秀髮。舉眾驚嗟莫有識者。齋主

問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住何寺。答雲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倏然不見。

闔席悚愧。遍筵肅慮。以為明祥所賁幽應攸闡。紫山可覿華台不遠。蓋聞至誠所

感還景移緯。澄心所殉發石開泉。況帝德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遐理暢冥外。故

上王盛士。克表大明之朝。勸發妙身。躬見龍飛之室。適若因陛下慧燭海隅明華

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繼天興祚。式垂無疆。故以天安為寺稱。神基彌遠道政

方凝。九服鹹太萬寓齊悅。謹列言屬縣以顯天休。縣即言郡。時京兆尹孔靈符以

事表聞。詔仍改禪房為天安寺。以旍瑞焉。溫後累當講任。稟味之賓填委相屬。

精勤導物數感神異。帝悅之。賜錢五十萬。時人為之語曰。帝主傾財溫公率則。

上天懷感神靈降德。宋太始初卒。春秋六十有九。時中興寺復有僧慶慧定僧嵩。

並以義學顯譽。慶善三論為時學所宗。定善涅槃及毗曇。亦數當元匠。嵩亦兼明

數論。末年僻執謂佛不應常住。臨終之日舌本先爛焉。

釋曇斌。姓蘇。南陽人。十歲出家事道禕為師。始住江陵新寺聽經論學禪

道。覃思深至而情未盡達。夜夢神人謂斌曰。汝所疑義遊方自決。於是振錫挾衣

殊邦問道。初下京師。仍往吳郡。值僧業講十誦。□聽少時悟解深入。後還都從

靜林法師咨受涅槃。又就吳興小山法珍。研訪泥洹勝鬘。晚從南林法業受華嚴雜

心。既遍歷眾師備聞異釋乃潛思積時以窮其妙。融冶百家陶貫諸部。於是還止樊

鄧開筵講說。四遠名賓負^2□皆至。及孝建之初。敕王玄謨資發出京。初止新安

寺講小品十地。並申頓悟漸悟之旨。時心競之徒苦相仇校。斌既辭愜理詣終莫能

屈。陳郡袁粲令望當時。而嘉斌行解。嘗令中書舍人巢尚介。意欲試之。斌不為

屈。粲乃躬自往候。粲每勸斌數覲天子。斌曰。貧道方外之人。豈宜與天子同

趣。粲益以高之。後請為母師。宋建平王景素亦咨其戒范。宋元徽中卒於莊嚴

寺。春秋六十有七。時莊嚴復有曇濟曇宗。並以學業才力見重一時。濟述七宗

論。宗著經目及數林。

釋慧亮。姓姜。先名顯亮。為東阿靖公弟子。少有清譽。時人呼靖為大師。

亮為小師。雖年望未逮而風軌繼之。後立寺於臨淄講法華大小品十地等。學徒雲

聚千里命駕。後過江止何園寺。顏延張緒眷德留連。每嘆曰。安汰吐珠玉於前。

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緒將絕復興。太始之初莊嚴寺大集簡閱義士。上首千

人。敕亮與斌遞為法主。當時宗匠無與競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三矣。著玄

通論。今行於世。

釋僧鏡。姓焦。本隴西人。遷居吳地。至孝過人。輕財好施。家貧母亡。太

守賜錢五千。苦辭不受。乃身自負土種植松柏。廬於墓所。泣血三年。服畢出

家。住吳縣華山。後入關隴尋師受法。累載方還。停止京師。大闡經論。司空東

海徐湛之重其風素。請為一門之師。後東反姑蘇。復專當法匠。台寺沙門道流請

停歲許。又東適上虞徐山。學徒隨往百有餘人。化洽三吳聲馳上國。陳郡謝靈運

以德音致□。宋世祖藉其風素。敕出京師止定林下寺。頻建法聚德眾雲集。著法

華維摩泥洹義疏並毗曇玄論。區別義類有條貫焉。宋元徽中卒。春秋六十有七。

上虞徐山先有曇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節過人。亦為謝靈運所重。常共游嶀

嵊。亡後運乃誄焉。

釋僧瑾。姓朱。沛國人。隱士建之第四子。少善莊老及詩禮。後行至廣陵見

曇因法師。遂稽首一面伏膺為道。遊學內典博涉三藏。後至京師值龍光道生。復

依憑受業。初憩治城寺。宋孝武敕為湘東王師。苦辭以疾。遂不獲免。王從請五

戒甚加優禮。先是智斌沙門。初代曇岳為僧正。斌亦德為物宗善三論及維摩思益

毛詩莊老等。後義嘉構釁。時人讒斌雲。為義嘉行道。遂被擯交州。時湘東踐

祚。是為明帝。仍敕瑾使為天下僧主。給法伎一部親信二十人月給錢三萬。冬夏

四時賜並車輿吏力。凡諸外鎮皆敕與。瑾辭。四方獻奉。並問僧正得未。其見重

如此。瑾性不蓄金皆充福業。起靈根靈基二寺。以為禪慧棲止。及明帝末年頗多

忌諱。故涅槃滅度之翻。於此暫息。凡諸死亡凶禍衰白等語。皆不得以對。因之

犯忤而致戮者十有七八。瑾每以匡諫恩禮遂薄。時汝南周顒入侍帷幄瑾嘗謂顒

曰。陛下比日所行殊非人君舉動。俗事諷諫無所復益。妙理深談彌為奢緩。唯三

世苦報最切近情。檀越儻因機候正當陳此而已。帝后風疾。數加針灸痛惱無聊。

輒召顒及殷洪等。說鬼神雜事以散胸懷。顒乃習讀法句賢愚二經。每見談說輒為

言先。帝往往驚曰。報應真當如此。亦寧可不畏。因此犯忤之徒屢被全宥。蓋瑾

之所因為得人也。瑾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九。

復有沙門曇度。續為僧主。度本琅琊人。善三藏及春秋莊老易。宋世祖太宗

並加欽賞。及少帝乖禮。度亦行藏得所。舉動無忤。止於新安寺。同寺又有釋玄

運者。亦精通大小乘。張永張融並升堂問道。

釋道猛。本西涼州人。少而遊歷燕趙備矚風化後停止壽春。力精勤學。三藏

九部大小數論皆思入淵微無不鏡徹。而成實一部最為獨步。於是大化江西學人成

列。至元嘉二十六年。東遊京師止於東安寺。復續開講席。宋太宗為湘東王時。

深相崇薦。及登祚倍加禮接。賜錢三十萬以供資待。太始之初帝創寺於建陽門

外。敕猛為綱領。帝曰。夫人能弘道道藉人弘。今得法師非直道益蒼生。亦有光

於世望。可目寺為興皇。由是成號。及創造功畢。敕猛於寺開講成實。序題之日

帝親臨幸。公卿皆集。四遠學賓負帙齊至。猛神韻無忤吐納詳審。帝稱善久之。

因有詔曰。猛法師風道多濟。朕素賓友。可月給錢三萬令吏四人白簿吏二十人車

及步輿各一乘。乘輿至客省。猛隨有所獲皆賑施貧乏營造寺廟以宋元徽三年卒。

於東安寺。春秋六十有五。後有道堅慧鸞慧敷僧訓導明。並止興皇寺。義學之譽

抑亦次焉。

釋超進。本姓顓頊氏。長安人。篤志精勤幼而敦學。大小諸經並加綜采。神

性和敏戒行嚴潔。故年在未立而振譽關中及西虜勃勃赫連寇陷長安。人情危擾法

事罷廢。進避地東下止。於京師。更精尋文旨開暢講說。頃之進適姑蘇復弘佛

法。時平昌孟顗守在會稽。借甚風猷乃遣使迎接。安置山陰靈嘉寺。於是停止浙

東講論相續。邑野僧尼及清信男女。並結菩薩因緣伏膺戒范。至宋太始中被徵出

都講大法鼓經。俄而旋於會稽。還紹法化。以大涅槃是窮理之教。每留思踟躕累

加講說。凡結齋會者無不必請。若值他許則為移日。後年衰腳疾不堪外赴。並送

食於房以希冥益。進為性篤好經典看尋苦至。及年老失明。猶使弟子唱涅槃經。

旬中一遍。其耽好若此。以宋元徽中卒。春秋九十有四。時有曇機法師。本姓趙

氏。亦長安人。值關中冠亂。避地東下游觀山水。至於稽邑善法華毗曇。時世宗

奉與進相次。郡守琅琊王琨請居邑西嘉祥寺。寺本琨祖薈所創也。時又有釋道憑

者。亦是當世法匠。而執性剛忤。論者少之。

釋法珍。姓楊。河東人。少而好學尋問萬里。宋景平中來游兗豫。貫極眾

經。傍通異部。後聽東阿靜公講。眾請屢覆述。靜嘆曰。吾不及也。元嘉中過

江。吳興沈演之特深器重。請還吳興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請法事

未嘗出門。居於武康每歲開講。三吳學者負笈盈衢。乃著涅槃法華大品勝鬘等義

疏。大明六年敕吳興郡致禮上京。與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頓漸二悟義各有宗。至

便就講。鑾輿降蹕百辟陪筵。珍年雖棲暮。而蔬苦弗改。戒節清白。道俗歸焉。

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時宋熙有曇瑤者。善淨名十住及莊老又工草隸。為

宋建平宣簡王宏所重也。

釋道猷。吳人。初為生公弟子。隨師之廬山。師亡後隱臨川郡山。乃見新出

勝鬘經。披卷而嘆曰。先師昔義闇與經同。但歲不待人。經集義後。良可悲哉。

因注勝鬘。以翌宣遺訓。凡有五卷。文頻不行。宋文問慧觀。頓悟之義。誰複習

之。答雲生公弟子道猷。即敕臨川郡發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宮內。大集義僧令

猷申述頓悟。時競辯之徒關責互起。猷既積思參玄。又宗源有本。乘機挫銳往必

摧鋒。帝乃撫機稱快。及孝武升位尤相嘆重。乃敕住新安為鎮寺法主。轡帝每稱

曰。生公孤情絕照。猷公直轡獨上。可謂克明師匠無忝徽音。宋元徽中卒。春秋

七十有一。後有豫州沙門道慈善維摩法華。祖述猷義刪其所注勝鬘以為兩卷。今

行於世。時比多寶慧整長樂覺世。並齊名比德。整特精三論。為學者所宗世善於

大品及涅槃經。立不空假名義。

釋慧通。姓劉。沛國人。少而神情爽發俊氣虛玄。止於治城寺。每麈尾一振

輒軒蓋盈衢。東海徐湛之陳郡袁粲敬以師友之禮。孝武皇帝厚加寵秩。敕與海陵

小建平二王為友。袁粲著蘧顏論示通。通難詰往反。著文於世又制大品勝鬘雜心

毗曇等義疏。並駁夷夏論顯證論法性論及爻象記等。皆傳於世。宋升明中卒。春

秋六十三矣。

高僧傳卷第七

高僧傳卷第八(義解五)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釋僧淵一 釋曇度二

釋道慧三 釋僧鍾四

釋道盛五 釋弘充六

釋智林七 釋法瑗八

釋玄暢九 釋僧遠十

釋僧慧十一 釋僧柔十二

釋慧基十三 釋慧次十四

釋慧隆十五 釋僧宗十六

釋法安十七 釋僧印十八

釋法度十九 釋智秀二十

釋慧球二十一 釋僧盛二十二

釋智順二十三 釋寶亮二十四

釋法通二十五 釋慧集二十六

釋曇斐二十七

釋僧淵。本姓趙。穎川人。魏司空儼之後也。少好讀書。進戒之後專攻佛

義。初游徐邦止白塔寺。從僧嵩受成實論毗曇。學未三年功踰十載。慧解之聲馳

於遐邇。淵風姿宏偉腰帶十圍。神氣清遠含吐灑落。隱士劉因之舍所住山給為精

舍。曇度慧記道登並從淵受業。慧記兼通數論。道登善涅槃法華。並為魏主元宏

所重。馳名魏國。淵以偽太和五年卒。春秋六十有八。即齊建元三年也。

釋曇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儀。素以戒范致稱。神情敏悟鑒徹過

人。後遊學京師備貫眾典。涅槃法華維摩大品。並探索微隱思發言外。因以腳疾

西遊。乃造徐州。從僧淵法師更受成實論。遂精通此部獨步當時魏主元宏聞風餐

挹。遣使徵請。既達平城大開講席。宏致敬下筵親管理味。於是停止魏都法化相

續。學徒自遠而至千有餘人。以偽太和十三年卒於魏國。即齊永明六年也。撰成

實論大義疏八卷。盛傳北土。

釋道慧。姓王。餘姚人。寓居建鄴。十一出家為僧遠弟子止靈曜寺。至年十

四讀廬山慧遠集。乃慨然嘆息恨有生之晚。遂與友人智順。沂流千里觀遠遺蹟。

於是憩廬山西寺涉歷三年。更還京邑。時王或辯三相義大聚學僧。慧時年十七。

便發問數番言語玄微詮牒有次。眾鹹奇之。後受業於猛斌二法師。猛嘗講成實。

張融構難重疊。猛稱疾不堪多領。乃命慧令答之。融以慧年少頗協輕心。慧乘機

挫銳言必詣理。酬酢往還綽有餘裕。善大乘明數論。講說相續學徒甚盛。區別義

類始為章段焉。褚澄謝超宗名重當時。並見推禮。慧以母年老欲存資奉乃移憩莊

嚴寺。母憐其志。復出家為道。舍宅為福建遠精舍。慧以齊建元三年卒。春秋三

十有一。臨終呼取麈尾授友人智順。順慟曰。如此之人年不至四十惜矣。因以麈

尾內棺中而斂焉。葬於鐘山之陽。陳郡謝超宗為造碑文。時莊嚴復有玄趣僧達。

並以學解見稱。趣博通眾經並精內外。而尤善席上風軌可欣。達少而頭白。時人

號曰白頭達。亦博解眾典尤精往復。而性剛忤物被擯長沙。

釋僧鍾。姓孫。魯郡人。十六出家。居貧履道。嘗至壽春。導公見而奇之。

譙郡王鄴重其志操供以四事。後請講百論。導往聽之。乃謂人曰。後生可畏真不

虛矣。鍾妙善成實三論涅槃十地等。後南遊京邑止於中興寺。永明初魏使李道固

來聘會於寺內。帝以鐘有德聲敕令酬對。往復移時言無失厝日影小晚。鐘不食。

固曰。何以不食。鍾曰。古佛道法過中不□。固曰。何為聲聞耶。鍾曰。應以聲

聞得度者故現聲聞。時人以為名答。爾後盤桓講說稟聽成群。齊文惠太子竟陵文

宣王數請南面。齊永明七年卒。春秋六十。時與鍾齊名比德者。曇纖曇遷僧表僧

最敏達僧寶等。並各善經論。悉為文宣所敬。迭興講席矣。

釋道盛。姓朱。沛國人。幼而出家務學。善涅槃維摩兼通周易。始住湘州。

宋明承風。敕令下京。止彭城寺。謝超宗一遇遂敬以師禮。乃著述交論及生死本

無源論等。後憩天保寺。齊高帝敕代曇度為僧主。丹陽尹沈文季素奉黃老排嫉能

仁。乃建義符僧局責僧屬籍。欲沙簡僧尼。由盛綱領有功事得寧寢。後文季故於

天保設會。令陸修靜與盛論議。盛既理有所長。又詞氣俊發。嘲謔往還言無暫

擾。靜意不獲申。恧焉而退。盛以齊永明中卒。春秋六十餘矣。

釋弘充。涼州人。少有志力。通莊老解經律。大明末過江。初止多寶寺。善

能問難。先達多為所屈。後自開法筵鋒鏑互起。充既思入玄微口辯天逸。通疑釋

滯無所間然。每講法華十地。聽者盈堂。宋太宰江夏文獻王義恭雅重之。明帝踐

祚。起湘宮寺。請充為綱領。於是移居焉。於時湘宮又有法鮮比丘。亦聰哲有思

力。與充齊名。充以齊永明中卒。春秋七十有二。注文殊問菩提經及注首楞嚴

經。

釋智林。高昌人。初出家為亮公弟子。幼而崇理好學。負^2□長安振錫江

豫。博採群典特善雜心。及亮公被擯。弟子十二人皆隨之嶺外。林乃憩踵番禺。

化清海曲。至宋明之初。敕在所資給發遣下京止靈基寺。講說相續稟服成群。申

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時汝南周顒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遲。乃致

書於顒曰。近聞檀越敘二諦之新意。陳三宗之取捨。聲殊恆律。雖進物不速。如

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是以相勸速著紙筆。比見往

來者。聞作論已成。隨歖充遍特非常重。又承檀越恐立異常時乾犯學眾。制論雖

成定不必出。聞之懼然不覺興臥。此義旨趣似非初開。妙音中絕六十七載。理高

常韻莫有能傳。貧道年二十時。便忝得此義。常謂藉此微悟可以得道。竊每歡喜

無與共之。年少見長安耆老。多雲。關中高勝乃舊有此義。當法集盛時。能深得

斯趣者。本無多人既犯越常情。後進聽受便自甚寡。傳過江東略無其人。貧道捉

麈尾以來四十餘年。東西講說謬重一時。其餘義統頗見宗錄唯有。此途白黑無一

人得者。貧道積年乃為之發病。既痾衰末命加復旦夕西旋。顧惟此道從今永絕不

言。檀越機發無緒獨創方外。非意此音猥來入耳。且欣且慰實無以況。建明斯義

使法燈有終。始是真實行道第一功德。雖復國城妻子施佛及僧。其為福利無以相

過。既幸以詮述。想便宜廣宣使賞音者見也。論明法理當仁不讓豈得顧惜眾心以

夭奇趣耶。若此論已成遂復中寢。恐檀越方來。或以此為巨障。往言懇。然非戲

論矣。想便寫一本為惠。貧道齎以還西使處處弘通也。比小可牽。故入山取敘深

企付之。顒因出論焉。故三宗之旨傳述至今。林形長八尺天姿瑰雅。登座震吼談

吐若流。後辭還高昌。齊永明五年卒。春秋七十有九。著二諦論及毗曇雜心記。

並注十二門論中論等。

釋法瑗。姓辛。隴西人。辛毗之後。長兄源明仕偽魏為大尚書。第二兄法愛

亦為沙門。解經論兼數術為芮芮國師。俸以三千戶。瑗幼而闊達倜儻殊群。路見

貧寒輒脫衣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開懿德通神。時人謂得初果。開謂

瑗曰。汝情悟若此心能綱總末化。宜競力博聞無得獨善。於是辭開遊學。經涉燕

趙去來鄴洛值胡寇縱橫關隴鼎沸。瑗冒險履危學業無怠。元嘉十五年還梁州。因

進成都。後東適建鄴依道場慧觀為師。篤志大乘傍尋數論。外典墳素頗亦披覽。

後入廬山守靜味禪。澄思五門游心三觀。頃之刺史庾登之請出山講說。後文帝訪

覓述生公頓悟義者。乃敕下都。使頓悟之旨重申宋代。何尚之聞而嘆曰。常謂生

公歿後微言永絕。今日復聞象外之談。可謂天未喪斯文也。帝敕為南平穆王鑠五

戒師。及孝武即位。敕為西陽王子尚友。辭疾不堪。久之獲免。因廬於方山。注

勝鬘及微密持經。論議之隙時談孝經喪服。後天保改構請瑗居之。因辭山出邑綱

維寺網。刺史王景文往侯。正值講喪服。問論數番稱善而退。及明帝造湘宮新

成。大開講肆妙選英僧。敕請瑗充當法主。帝乃降蹕法筵。公卿會座。一時之盛

觀者榮之。後齊文惠又請居靈根。因移彼寺。太尉王儉門無雜交。唯待瑗若師。

書語盡敬。以齊永明七年卒。春秋八十一矣。時靈根寺又有法常智興。並博通經

論數當講說。常乃尤能劇談。為時匠所憚。而性甚剛梗。不偶人俗。

釋玄暢。姓趙。河西金城人。少時家門為胡虜所滅。禍將及暢。虜帥見暢而

止之曰。此兒目光外射非凡童也。遂獲免。仍往涼州出家。本名慧智。後遇玄高

事為弟子。高每奇之。事必共議。因改名玄暢。以表付囑之旨。其後虐虜剪滅佛

法害諸沙門。唯暢得走。以元嘉二十二年閏五月十七日發自平城。路由岱郡上

谷。東跨太行。路經幽冀。南轉將至孟津。唯手把一束楊枝一扼蔥葉。虜騎追逐

將欲及之。乃以楊枝擊沙。沙起天闇。人馬不能得前。有頃沙息騎已復至。於是

投身河中。唯以蔥葉內鼻孔中通氣度水。以八月一日達於揚州。洞曉經律深入禪

要。占記吉凶靡不誠驗。墳典子氏多所該涉。至於世伎雜能罕不必備。初華嚴大

部文旨浩博。終古以來未有宣釋。暢乃竭思。研尋提章比句傳講迄今。暢其始

也。又善於三論。為學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嘆重。請為太子師。再三固讓。弟子

謂之曰。法師之欲弘道濟物廣宣名教。今帝主虛己相延。皇儲蓄禮思敬。若道揚

聖君則四海歸德。今矯然高讓將非聲聞耶。暢曰。此可與智者說。難與俗人言

也。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覺自爾。遷憩荊州止長沙寺。時沙門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經

等。暢刊正文字辭旨婉切。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測也迄宋之季年乃飛舟遠

舉。西適成都。初止大石寺。乃手畫作金剛密跡等十六神像。至升明三年又游西

界觀矚岷嶺。乃於岷山郡北部廣陽縣界見齊後山。遂有終焉之志。仍倚岩傍谷結

草為庵。弟子法期見神人乘馬著青單衣。繞山一匝還示造塔之處。以齊建元元年

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齊興。正是齊太祖受錫命之辰。天時人事萬里懸

合。時傅琰西鎮成都。欽暢風軌待以師敬。暢立寺之後。乃致書於琰曰。貧道棲

荊累稔年衰。疹積厭毒人諠。所以遠托岷界卜居斯阜。在廣陽之東去城千步。逶

迤長亘連疊。嶺關四澗亘列五峰。抱郭懷邑回望三方。負巒背岳遠矚九流。以去

年四月二十三日創功覆簣。前冬至此訪承爾日。正是陛下龍飛之辰。蓋聞道配太

極者。嘉瑞自顯。德同二儀者。神應必彰。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靈石表大晉之

徵。伏謂茲山之符驗。豈非齊帝之靈應耶。檀越奉國情深。至使運屬時徵不能忘

心。豈能遺事。輒疏山贊一篇以露愚抱。

贊曰。峨峨齊山。誕自幽冥。潛瑞幾昔帝號仍明。岑載聖宇。兆祚休名。巒

根雲坦。峰岳霞平。規岩擬剎。度嶺締經。創工之日龍飛紫庭。道侔二儀。四海

均清。終天之祚。岳德表靈。琰即具以表聞。敕蠲百戶以充俸給。齊驃騎豫章王

嶷作鎮荊峽遣使徵請。河南吐谷渾主遙心敬慕乃馳騎數百迎於齊山。值已東赴遂

不相及。至齊武升位。司徒文宣王啟自江陵旋於京師。文惠太子又遣徵迎。既敕

令重疊辭不獲免。於是泛舟東下。中途動疾帶患至京。傾眾阻望。止住靈根少時

而卒。春秋六十有九。是歲齊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即窆於鍾阜獨龍山前。臨

川獻王立碑。汝南周顒制文。

釋僧遠。姓皇。勃海重合人。其先北地皇甫氏。避難海隅故去甫存皇焉。遠

幼而樂道。年十六欲出家。父母不許。因蔬食懺誦曉夜不輟。年十八方獲入道。

時有沙門道慧。高才秀德聲蓋海岱。遠從受學。通明數論貫大小乘。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升明中於小丹陽牛落山立精舍。名曰龍淵。遠年三十一。始於青

州孫泰寺南面講說。言論清暢風容秀整。坐者四百餘人莫不悅服。琅琊王僧達才

貴當世。借甚遠風素延止眾造寺。遠賙貧濟乏身無留財。有玄紹比丘。每給以金

貝。遠讓而弗受。嘗一時行青園。聞里中得時氣病者。憫而造之。見駢屍侶病者

數人。人莫敢近。遠深加痛惋留止不忍去。因為告乞斂死撫生。恩加骨肉。宋新

安孝敬王子鸞。為亡所生母殷貴妃造新安寺。敕選三州招延英哲。遠與小山法瑤

南澗顯亮。俱被徵召。皆推遠為元舉之首。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臣聞邃拱凝

居非期宏峻。拳跪槃伏豈止敬恭。將欲昭張四維締制八^7□。故雖儒法枝派名墨

條流至於崇親嚴上。厥繇靡爽。唯浮圖為教逿自龍裔。宗旨緬邈微言淪遠。拘文

蔽道在末彌扇。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失隨方之妙跡。迷制化之淵美。夫佛法

以謙儉自牧。惠虔為道。不輕比丘遭人必拜。目連桑門遇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

而間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骸萬乘者哉。故鹹康創議元興載述。而事屈偏黨道挫

余分。今鴻源遙洗群流仰鏡。九仙贐寶百神從職。而畿輦之內含弗臣之氓。階席

之間延抗禮之客。懼非所以澄一風範詳示景則者也。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皆當

盡虔禮敬之容。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遠矣。帝雖頗信法而久自驕縱。故奏

上之日詔即可焉。遠時嘆曰。我剃頭沙門本出家求道。何關於帝王。即日謝病仍

隱跡上定林山。及景和之中此制又寢。還遵舊章。宋明踐祚請遠為師。竟不能

致。其後山居逸跡之賓。傲世陵雲之士。莫不崇踵山門展敬禪室。廬山何點汝南

周顒。齊郡明僧紹濮陽吳苞。吳國張融。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後宋建平王景素

謂棲玄寺。是先王經始。既等是人外。欲請遠居之。殷勤再三遂不下山。齊太祖

將升位入山尋遠遠固辭老疾。足不垂床。太祖躬自降禮咨訪委悉。及登禪復鑾駕

臨幸將詣遠房。房閣狹小不容輿蓋。太祖欲見遠。遠持操不動。太祖遣問臥起。

然後轉蹕而去。遠曾不屑焉。至於寢疾。文惠文宣伏膺師禮。數往參候。時貴卿

士往還不絕。遠蔬食五十餘年。澗飲二十餘載。游心法苑緬想人外。高步山門蕭

然物表。以齊永明二年正月卒於定林上寺。春秋七十有一。帝以致書於沙門法獻

曰。承遠上無常。弟子夜中已自知之。遠上此去甚得好處。諸佳非一不復增悲

也。一二遲見法師方可敘瑞夢耳。今正為作功德。所須可具疏來也。竟陵文宣王

又書曰。遠法師一代名德志節清高。潛山樹美四海餐風。弟子闇昧謬蒙師範。方

欲仰稟仁化用洗煩慮。不謂比疾奄成異世。悲痛之心特不可忍。遠上即業行圓通

曠劫希有。弟子意不欲遺形影跡雜處眾僧墓中。得別卜餘地。是所願也。方應樹

剎表奇刻石銘德矣。即為營墳于山南立碑頌德。太尉琅琊王儉制文。時定林上寺

又有法令慧泰。並善經論繼譽於遠焉。

釋僧慧。姓皇甫。本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苗裔。先人避難寓居襄陽。世為

冠族。慧少出家。止荊州竹林寺事曇順為師。順廬山慧遠弟子。素有高譽。慧伏

膺以後專心義學。至年二十五能講涅槃法華十住淨名雜心等。性強記不煩都講。

而文句辯折宣暢如流。又善莊老為西學所師。與高士南陽宗炳劉虬等。並皆友

善。炳每嘆曰。西夏法輪不絕者其在慧公乎。吳國張暢經游西土。乃造慧而請交

焉。齊初刺為荊州僧主。風韻秀然協道匡世。補益之功有譽遐邇。年衰常乘輿赴

講。觀者號為禿頭官家。與玄暢同時。時謂黑衣二傑。齊永明四年卒。春秋七十

有九。後有釋慧敞者。亦志素貞正。代慧為僧主。續有功效焉。慧弟子僧岫。亦

以學顯。力精緻血疾而終。

釋僧柔。姓陶。丹陽人。少而耿潔。便有出塵之操。年九歲隨叔遊學。家世

貧過藜藿不充。而篤志彌堅履窮無改。後出家為弘稱弟子。稱姓呂。洛陽臨渭

人。學通經論聲譽早彰。柔伏膺已後。便精勤戒品委曲禪慧。方等眾經大小諸

部。皆徹鑒玄源洞盡宗要。年過弱冠便登講席。一代名賓並投身北面。後東遊禹

穴值慧基法師。招停城傍一夏講論。後入剡白山靈鷲寺。未至之夜。沙門僧緒夢

見神人。朱旗素甲滿山而出。緒問其故。答雲。法師當入故出奉迎。明旦待人。

果是柔至。既而掃飾山門有終焉之志。敷經遵學有士如林。齊太祖創業之始及世

祖襲圖之日。皆建立招提。傍求義士。以柔耆素有聞。故徵書歲及。文宣諸王再

三招請。乃更出京師。止於定林寺。躬為元匠。四遠欽服人神讚美。文慧文宣。

並伏膺入室。柔秉德居宗當之弗讓。常誓生安養國。每至懸車西次。輒嚬容合

掌。至臨亡之日。體無餘患。唯語弟子云。吾應去矣。仍鋪席於地西向虔禮。奄

然而卒。是歲延興元年。春秋六十有四。即葬於山南。沙門釋僧佑與柔少長山

棲。同止歲久。亟挹道心預聞法味。為立碑墓所。東莞劉勰制文。柔有弟子僧

紹。亦貞正有學業。時鐘山山茨精舍又有僧拔慧熙。皆弱年英邁幼著高名。並美

業未就而相繼早卒。拔撰七玄論。今行於世。

釋慧基。姓偶。吳國錢塘人。幼而神情俊逸機悟過人。初依隨祇洹慧義法

師。至年十五。義嘉其神彩。為啟宋文帝求度出家。文帝引見顧問允怙。即敕於

祇洹寺為設會出家。輿駕親幸公卿必集。基既棲志法門厲行精苦。學兼昏曉解洞

群經。後有西域法師僧伽跋摩。弘贊禪律來游宋境。義乃令基入室供事。年滿二

十度蔡州受戒。跋摩謂基曰。汝當道王江東不須久留京邑。於是四五年中遊歷講

肆備訪眾師。善小品法華思益維摩金剛波若勝鬘等經。皆思探玄頤鑒^5□幽凝。

提章比句麗溢終古。基師慧義既德居物宗道王荊土。士庶歸依利養紛集。以基懿

德可稱。乃攜共同活。及義之亡後。資生雜物近盈百萬。基法應獲半。悉舍以為

福。唯取粗故衣缽協以東歸。還止錢塘顯明寺。頃之進適會稽。仍止山陰法華

寺。尚學之徒追蹤問道。於是遍歷三吳講宣經教。學徒至者千有餘人。宋太宗遣

使迎請。稱疾不行。元徽中復被徵詔。始行過浙水。復動疾而還。乃於會邑龜山

立寶林精舍。手疊塼石躬自指麾。架懸乘險制極山狀。初立三層匠人小拙。後天

震毀壞更加修飾。遂窮其麗美。基嘗夢見普賢因請為和上。及寺成之後。造普賢

並六牙白象之形。即於寶林設三七齋懺。士庶鱗集獻奉相仍。後周顒蒞法華剡請

基講說。顒既素有學功特深佛理。及見基訪核日有新異。劉瓛張融並申以師禮崇

其義訓。司徒文宣王欽風慕德。致書殷勤。訪以法華宗旨。基乃著義疏。凡有三

卷。及制門訓義序三十三科。並略申方便旨趣會通空有二言。及注遺教等。並行

於世。基既德被三吳聲馳海內。乃敕為僧主掌任十城。蓋東土僧正之始也。於是

從容講道訓厲禪慧。四遠從風五眾歸伏。基性烈而能溫。氣清而且穆。故預在門

人莫不兢戰。以齊建武三年冬十一月卒於城傍寺。春秋八十有五。初基寢疾。弟

子薨見梵僧數人皆踞砌坐。問所從來。答雲。從大乘國來奉迎基和上。後數日而

亡。因窆於法華山南。特進廬江何胤為造碑文於寶林寺。銘其遺德。基弟子德行

慧旭道恢。並學業優深。次第敷講。各領門徒繼軌前轍。後有沙門慧諒接掌僧

任。諒亡次沙門慧永。永風姿瑰雅德行清嚴。亦遊刃眾經。時當講說。永後次沙

門慧深。亦基之弟子。深與同學法洪。並以戒潔見重。深後次沙門曇與。亦沈審

有器局。

釋慧次。姓尹。冀州人。初出家為志欽弟子。後遇徐州釋法遷解貫當世。欽

乃以次付囑。仍隨遷。南至京口止竹林寺。至年十五隨遷還彭城。惓復年在息

慈。而志學無雖。清鑒倫通。超然孤拔。至年十八解通經論名貫徐土。迄稟具戒

業操彌深。頻講成實及三論大明中出都止於謝寺。迄宋季齊初歸德稍廣。每講席

一鋪輒道俗奔赴。沙門智藏僧旻法雲等。皆幼年俊朗慧悟天發。並就次請業焉。

文慧文宣悉敬以師禮四事供給。永明八年講百論。至破塵品忽然從化。春秋五十

七矣。時謝寺又有僧寶僧智。長樂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寶慧調。並一代英哲。為時

論所宗。

釋慧隆。姓成。陽平人。少而居貧。學無師友卓然自悟。年二十三方出家。

十餘年中凝心佛法貫通眾典。宋太始中出都止何園寺。隆既思徹詮表善於清論。

乘機抗擬往必折關。宋明帝請於湘宮開講成實。負帙問道八百餘人。其後王侯貴

勝屢招講說。凡先舊諸義盤滯之處。隆更顯發開張使昭然可了。乃立實法斷結義

等。汝南周顒目之曰。隆公蕭散森疏若霜下之松竹。以永明八年卒。春秋六十有

二。時江西有釋智誕。亦善於經論。與隆比德齊時。各馳名兩岸。時何園復有僧

辯僧賢道慧法度。並研精經論。功業可稱。

釋僧宗。姓嚴。本雍州憑翌人。晉氏喪亂。其先四世祖移居秦郡。年九歲為

瑗公弟子咨承慧業。晚又受道于斌濟二法師。善大涅槃及勝鬘維摩等。每至講說

聽者將近千餘。妙辯不窮應變無盡。而任性放蕩亟越儀法得意便行不以為礙。守

檢專節者。鹹有是非之論。文惠太子將欲以罪擯徒遂。通夢有感。於是改意歸

焉。魏主元宏遙挹風德。屢致書並請開講齊太祖不許外出。宗講涅槃維摩勝鬘

等。近盈百遍。以從來信施造太昌寺以居之。建武三年卒於所住。春秋五十有

九。先是北土法師曇準聞宗特善涅槃。乃南遊觀聽。既南北情異思不相參。準乃

別列講說。多為北士所師。準後居湘宮寺。與同寺法身法真並為當時匠者。時有

安樂寺慧令法仙法最。中興寺僧敬道文。天竺寺僧賢。並善數論。振名上國雲。

釋法安。姓畢。東平人。魏司隸校尉軌之後也。七歲出家事白馬寺慧光為

師。光幼而爽拔。博通內外多所參知。安年在息慈。便精神秀出。時張永請斌公

講。並屈召名學。永問斌雲。京下復有卓越年少不。斌答。有沙彌道慧法安僧拔

慧熙。永即要請令道慧覆涅槃法安述佛性。神色自若序瀉無遺。永問並年幾。慧

答十九。安答十八。永嘆曰。昔扶風朱勃年十二能讀書詠詩。時人號才童。今日

二道可曰。義少也。於是顯譽京朝流名四遠迄至立年專當法匠。王僧虔出鎮湘

州。攜共同行。後南適番禺。正值攸公講涅槃。安問論數番。攸心愧讓席。停彼

兩周法事相繼。永明中遷都止中寺。講涅槃維摩十地成實論。相繼不絕。司徒文

宣王及張融何胤劉繪劉瓛等。並稟服文義共為法友。永泰元年卒於中寺。春秋四

十有丘。著淨名十地義疏並僧傳五卷。時有靈基寺敬遺光贊慧韜。瓦官寺道宗。

亦皆當時名流。為學者所慕。

釋僧印。姓朱。壽春人。少而神思沈審安苦務學。初游彭城從曇度受三論。

度既擅步一時四遠依集。印稟味鑽研窮其幽奧。後進往廬山。從慧龍咨受法華。

龍亦當世著名。播於法華宗旨。印偏功構徹獨表新異。於是東適京師止中興寺。

復陶思涅槃及余經典。宋大明中徵君何點招僧大集。請印為法匠。聽者七百餘

人。司徒文宣王東海徐孝嗣。並挹敬風猷屢請講說。印戒行清嚴稟性和穆。含恕

安忍歖慍不彰。時仗氣之徒。問論中間。或厝以嘲謔。印神彩夷然曾無外意。雖

學涉眾典而偏以法華著名。講法華凡二百五十二遍。以齊永元元年卒。春秋六十

有五矣。

釋法度。黃龍人。少出家。遊學北土備綜眾經。而專以苦節成務。宋末游於

京師。高士齊郡明僧紹抗跡人外。隱居琅琊之^3□山。挹度清徽待以師友之敬。

及亡舍所居山為棲霞精舍。請度居之。先有道士欲以寺地為館。住者輒死。及後

為寺。猶多恐動。自度居之群妖皆息。住經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

持名紙通度曰靳尚。度前之。尚形甚都雅羽衛亦嚴。致敬已乃言。弟子。王有此

山七百餘年。神道有法物不得乾。前諸棲托或非真正。故死病繼之。亦其命也。

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並願受五戒。永結來緣。度曰。人神道殊無容相

屈。且檀越血食世祀。此最五戒所禁。尚曰。若備門徒輒先去殺。於是辭去。明

旦度見一人送錢一萬香燭刀子。疏雲。弟子靳尚奉供。至月十五日度為設會。尚

又來同眾。禮拜行道受戒而去。^3□山廟巫夢神告曰。吾已受戒於度法師。祠祀

勿得殺戮。由是廟用薦止菜脯而已。度嘗動散寢於地。見尚從外而來以手摩頭足

而去。頃之復來持一琉璃甌。甌中如水以奉度味甘而冷。度所苦即間。其徵感若

此。時有沙門法紹。業行清苦譽齊於度而學解優之。故時人號曰北山二聖。紹本

巴西人。汝南周顒去成都。招共同下止於山茨精舍。度與紹並為齊竟陵王子良始

安王遙光。恭以師禮。資給四事。度常願生安養。故偏講無量壽經。積有遍數。

齊永元二年卒于山中。春秋六十有四矣。度有弟子僧朗。繼踵先師復綱山寺。朗

本遼東人。為性廣學思力該普。凡厥經律皆能講說。華嚴三論最所命家。今上深

見器重。敕諸義士受業于山。時有彭城寺慧開。幼而神氣高朗。志學淵深。故早

彰令譽。立年便講。又餘杭縣法開者。亦清爽發俊善為談論。出京止禪岡寺。與

同寺僧紹有聞當時。

釋智秀。本姓裘。京兆人。寓居建業。幼而穎悟。早有出家之心。二親愛而

不許。密為求婚將克娶日。秀乃間行避走。投蔣山靈耀寺剃髮出家。及年滿具戒

業操逾堅。稟訪眾師搜檢新異。於是大小兼明數論精熟。尤善大小涅槃淨名波

若。及講筵一建。輒王俟接駕。負^2□肩隨為人神彩細密思入玄微。其文句幽隱

並見披釋。以天監之初卒於治城寺。春秋六十有三。會葬之日。黑白奔赴。街巷

填闉。士庶含酸榮哀以備。時治城又有僧若道乘。乘當時令問。若與兄僧璇並善

諸經及外書。若誦法華工草隸。後為吳國僧正。乘亦志業明敏。而特善毗曇。

釋慧球。本姓馬氏。扶風郡人。世為冠族。年十六出家。住荊州竹林寺事道

馨為師。稟承戒訓履行清潔。後入湘州麓山寺專業禪道。頃之與同學慧度俱適京

師咨訪經典。後又之彭城從僧淵受成實論。至年三十二方還荊土專當法匠。講集

相繼學侶成群。荊楚之間終古稱最。使西夏義僧得與京邑抗衡者。球之力也。中

興元年敕為荊土僧主。訓勖之功有譽當世。天鑒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四。遺命露

骸松下。弟子不忍行也。

釋僧盛。本姓何。建鄴人。少而神情聰敏。加又志學翹勤。遂大明數論兼善

眾經。講說為當時元匠。又特精外典。為群儒所憚。故學館諸生常以盛公相脅。

天鑒中卒於靈曜寺。春秋五十餘。時有宋熙寺法欣。延賢寺智敞法冏。建元寺僧

護僧韶。皆比德同譽。欣敞並善經論。法冏兼精律部。韶護以毗曇著名。

釋智順。本姓徐。琅琊臨沂人。年十五出家。事鐘山延賢寺智度為師。少而

聰穎篤志過人。雖年在息慈。而學功已積。及受具戒秉禁無疵。陶練眾經而獨步

於涅槃成實。講說徒眾常數百餘人。嘗以事生非慮頗致坎折。而貞素確然其徽無

點。齊竟陵文宣王特深禮異。為修治城寺以居之。司空徐孝嗣亦崇其行解。奉以

師敬。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竄避禍順身自營護。卒以見免。緄後重加資

俸。一無所受。嘗有夜盜順者。淨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於房內。明旦遺以錢

絹。喻而遣之。其仁洽篤恕如此。後東遊禹穴止於雲門精舍。法輪之盛復見江

左。順為人謙虛恭恪。形器若神風軌嚴厲。動無失厝。故士庶瞻禮常有懼焉。以

天鑒六年卒于山寺。春秋六十一。初順之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忽索齋飲。弟

子曇和以順絕穀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順咽而還吐。索水灑漱。語和

雲。汝永出雲門不得還住。其執節清苦皆此之類。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亦有

見天蓋者。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門人不忍行之。乃窆於寺側。弟子等立碑頌

德。陳郡袁昂制文。法華寺釋慧舉又為之墓誌。順所著法事贊及受戒弘法等記。

皆行於世。

釋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胄族。晉敗避地於東萊弦縣。亮年十二出家。

師青州道明法師。明亦義學之僧。名高當世。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及具戒之

後。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累。明謂曰。沙門去俗以宣通為

理。豈可拘此愛網使吾道不東乎。亮感悟。因此客游。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興

寺。袁粲一見而異之。粲後與明書曰。頻見亮公非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

歲之將暮。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車。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與天下

共之。非復上人之貴州所宜專也。自是學名稍盛。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因

屏居禪思杜講說絕人事。齊竟陵文宣王。躬自到居請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文

宣接足恭禮結菩提四部因緣。後移憩靈味寺。於是續講眾經盛於京邑。講大涅槃

凡八十四遍。成實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十遍。法華

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彌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餘人。咨

稟門徒常盈數百。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及開章命句鋒辯縱橫。其有問論者

或豫蘊重關。及亮之披解便覺宗旨。渙然忘其素蓄。今上龍興尊崇正道。以亮德

居時望。亟延談說。亮任率性直。每言輒稱貧道。上雖意有間然而挹其神出。天

監八年初敕亮撰涅槃義疏十餘萬言。上為之序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

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本願以托生。現慈力以應

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以通道。欲使琝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導求珠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焚灼

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故法雨降而燋種受榮。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悱

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於前。五大陳於後。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

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非因非

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測其真際。玄玄不能窮其妙門。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入哉。有青州沙門寶亮者。氣調爽拔。神

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篤。倪齒不衰流通先覺。孜孜如也。後進

晚生。莫不依仰。以天監八年五月八日。乃敕亮撰大涅槃義疏。以九月二十日

訖。光表微言。讚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雲除。條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

暇日。將欲覽焉。聊書數行。以為記。□云爾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積。性不蓄金。

皆敬營福業。身歿之後房無留財。以監天八年十月四日卒於靈味寺。春秋六十有

六。葬鐘山之南。立碑墓所。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並為制文。刻於兩面。弟子

法雲等。又立碑寺內。文宣圖其形像於普弘寺焉。時高座寺僧成。曠野寺僧寶亦

並齊代法匠。寶又善三玄。為貴游所重。

釋法通。本姓褚氏。河南陽翟人。晉安東將軍揚州都督^8□之八世孫也。家

世衣冠禮義相襲通幼而岐穎聰悟絕倫。年十一出家。遊學三藏專精方等。大品法

華尤所研審。年未登立便為講匠。學徒雲聚千里必萃。後踐跡京師。初止莊嚴後

憩定林上寺。棲閒隱素履道唯勤。希風影附者復盈山室。齊竟陵文宣王丞相文獻

王。皆紆貴慕德親承頂禮。陳郡謝舉吳國陸果潯陽張孝秀。並策步山門稟其戒

法。白黑弟子七千餘人。晦跡鍾阜三十餘載。坐禪誦念禮懺精苦。至天監十一年

六月十日。便覺不悆語弟子云。我正可至九月二十日間耳。到九月十四日見兩居

士。皆報白拂來向床前。便次第出至十七日忽漫語云。檀越不相識何處來耶。弟

子曇智問意故。答曰。有一人著朱衣戴幘擎木箱底在床前。至二十日見佛像作兩

行來。通合掌良久。侍疾者但聞異香。竟不測其意。通乃密向同意慧彌說之。至

二十一日索香湯洗浴竟。仍作禮還臥。叉手當胸正中時卒。春秋七十。仍葬於寺

南。弟子靜深等立碑墓側。陳郡謝舉蘭陵蕭子云並為制文刻於兩面。時定林上寺

復有沙彌聖進。本閹人。清信篤至遂出家苦節。嘗頭陀至東山。宿於樹下。有虎

來摩其頭。見進端坐無擾。跪之而去。後每獨行獨坐。常見青馬一匹衛其。左

右。

釋慧集。本姓錢。吳興於潛人。年十八於會稽樂林山出家。仍隨慧基法師受

業。為性愨實。言無華綺。而學勤昏曉未嘗懈息。後出京止招提寺。復遍歷眾師

融冶異說。三藏方等並皆綜達。廣訪大毗婆沙及雜心揵度等。以相辯校。故於毗

曇一部擅步當時。凡碩難堅疑並為披釋。海內學賓無不必至。每一開講負帙千

人。沙門僧旻法雲併名高一代。亦執卷請益。今上深相賞接。以天監十四年還至

烏程。遘疾而卒。春秋六十。著毗曇大義疏十餘萬言。盛行於世。

釋曇斐。本姓王。會稽剡人。少出家受業于慧基法師。性聰敏素著領牒之

稱。其方等深經皆所綜達。老莊儒墨頗亦披覽。後東西稟訪。備窮經論之旨。居

於鄉邑法華台寺。講說相仍。學徒成列。斐神情爽發志用清玄。故於小品淨名尤

成獨步。加又談吐蘊藉辭辯高華。席上之風見重當代。梁衡陽孝王元簡及隱士廬

江何胤。皆遠揖徽猷招延講說。吳國張融汝南周顒顒子舍等。並結知音之狎焉。

以天監十七年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六。其製作文辭亦頗見於世。初斐有譽江東。

被敕為十城僧主。符旨適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懷戀德。斐同縣南岩寺有沙門法

藏。亦以戒素見稱。歖放救生命興立圖像。時餘姚縣有明慶比丘。與斐同時致

譽。慶本姓鄭氏。戒行嚴潔學業清美。本師事炎公。又弘實弟子。師資三葉並見

重東南焉。

論曰。夫至理無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處斷。無言故言語路絕。言語路

絕。則有言傷其旨。心行處斷。則作意失其真。所以淨名杜口於方丈。釋迦緘默

於雙樹。將知理致淵寂。故聖為無言。但悠悠夢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

啟。是以聖人資靈妙以應物。體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傳真。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獲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獲已而陳之。故始自鹿苑以四諦

為言初。終至鵠林以三點為圓極。其間散說流文數過八億。象馱負而弗窮。龍宮

溢而未盡。將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則廢指。得兔則忘蹄。經雲。依義

莫依語。此之謂也。而滯教者謂至道極於篇章。存形者謂法身定於丈六。故須窮

達幽旨妙得言外。四辯莊嚴為人廣說。示教利歖其在法師乎。故士行尋經于于闐

誓志而滅火。終令般若盛於東川。忘想傳乎季末。爰次竺潛支遁於蘭法開等。並

氣韻高華風道清裕。傳化之美功亦亞焉。中有釋道安者。資學於聖師竺佛圖澄。

安又授業於弟子慧遠。惟此三葉世不乏賢。並戒節嚴明智寶炳盛。使夫慧日餘暉

重光千載之下。香土遺芬再馥閻浮之地。湧泉猶注。寔賴伊人。遠公既限以虎

溪。安師乃更同輦輿。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語默動靜所適唯時。四翁赴

漢。用之則行也。三閭辭楚。舍之則藏也。經雲。若欲建立正法則聽親近國王及

持仗者。安雖一時同輦。乃為百民致諫。故能終感應真開雲顯報。其後荊陜著

名。則以翼遇為言初。廬山清素。則以持永為上首。融恆影肇德重關中。生睿暢

遠領宗建業。曇度僧淵獨擅江西之寶。超進慧基。乃揚浙東之盛。雖復人世迭

隆。而皆道術懸會。故使像運餘興歲將五百。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贊曰。

遺風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釋哲 孰振將頹

潛安比玉 遠睿聯瑰

鐇斧曲戾 彈沐斜埃

素絲既染 承變方來

高僧傳卷第八

高僧傳卷第九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神異上

竺佛圖澄一 單道開二

竺佛調三 耆域四

竺佛圖澄一

竺佛圖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氏。少出家清真務學。誦經數百萬言。善解

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闇若符契。無能屈者。自雲。

再到罽賓受誨名師。西域鹹稱得道。以晉懷帝永嘉四年。來適洛陽。志弘大法。

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以痲油雜胭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亦

能令潔齋者見。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劾驗。欲於洛陽立寺。值劉曜寇斥洛台帝京

擾亂。澄立寺之志遂不果。乃潛澤草野以觀世變。時石勒屯兵葛陂。專以殺戮為

威。沙門遇害者甚眾。澄憫念蒼生欲以道化勒。於是杖策到軍門。勒大將軍郭黑

略素奉法。澄即投止略家。略從受五戒崇弟子之禮。略後從勒征伐。輒預克勝

負。勒疑而問曰。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而每知行軍吉凶何也。略曰。將軍天挺

神武幽靈所助。有一沙門術智非常。雲將軍當略有區夏已應為師。臣前後所白。

皆其言也。勒喜曰。天賜也。召澄問曰。佛道有何靈驗。澄知勒不達深理。正可

以道術為徵。因而言曰。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即取應器盛水燒香咒之。須

臾生青蓮花。光色曜目。勒由此信服。澄因而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

靈表瑞。政弊道消則彗孛見於上。恆象著見休咎隨行。斯乃古今之常徵。天人之

明誡。勒甚悅之。凡應被誅余殘。蒙其益者。十有八九。於是中州胡晉略皆奉

佛。時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為醫療應時瘳損。陰施默益者不可勝記。勒自葛陂

還河北過坊頭。坊頭人夜欲斫營。澄語黑略曰。須臾賊至。可令公知。果如其

言。有備故不敗。勒欲試澄。夜冠胄衣甲執刀而坐。遣人告澄雲。夜來不知大將

軍所在。使人始至未及有言。澄逆問曰。平居無寇何故夜嚴。勒益敬之。勒後因

忿欲害諸道士。並欲苦澄。澄乃避至黑略舍。告弟子曰。若將軍信至問吾所在

者。報雲不知所之。信人尋至覓澄不得。使還報勒。勒驚曰。吾有惡意向聖人。

聖人舍我去矣。通夜不寢思欲見澄。澄知勒意悔。明旦造勒。勒曰昨夜何行。澄

曰。公有怒心咋故權避。公今改意。是以敢來。勒大笑曰。道人謬耳。襄國城塹

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團丸祀下。其水暴竭。勒問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敕龍。

勒字世龍。謂澄嘲己。答曰。正以龍不能致水。故相問耳。澄曰。此誠言非戲

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乃與弟子法首等數人至泉源

上。其源故處久已乾燥。坼如車轍從者心疑。恐水難得。澄坐繩床燒安息香。咒

願數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來出。諸道士見

競往視之。澄曰。龍有毒勿臨其上。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澄閒坐嘆曰。後二日

當有一小人驚動此下。既而襄國人薛合有二子。既小且驕。輕弄鮮卑奴。奴忿抽

刃刺殺其弟。執兄於室以刀擬心。若人入屋便欲加手。謂合曰。送我還國我活汝

兒。不然共死。於此內外驚愕莫不往觀。勒乃自往視之。謂薛合曰。送奴以全卿

子誠為善事。此法一開方為後害卿且寬情。國有常憲命人取奴。奴遂殺兒而死。

鮮卑段波攻勒。其眾甚盛。勒懼問澄。澄曰。昨寺鈴鳴雲。明旦食時當擒段波。

勒登城望波軍不見前後。失色曰。軍行地傾。波豈可獲。是公安我辭耳。更遣夔

安問澄。澄曰。已獲波矣。時城北伏兵出遇波執之。澄勸勒宥波遣還本國。勒從

之。卒獲其用。時劉載已死。載從弟曜篡襲偽位。稱元光初。光初八年曜遣從弟

偽中山王岳。將兵攻勒。勒遣石虎率步騎拒之。大戰洛西。岳敗保石梁塢。虎堅

柵守之。澄與弟子自官寺至中寺。始入寺門。嘆曰。劉岳可憫。弟子法祚問其

故。澄曰。昨日亥時岳已被執。果如所言。至光初十一年曜自率兵攻洛陽。勒欲

自往拒曜。內外僚佐無不必諫。勒以訪澄。澄曰。相輪鈴音雲。秀支替戾岡仆谷

劬禿當此羯語也。秀支軍也。替戾岡出也仆谷劉曜胡位也。劬禿當捉也。此言軍

出捉得曜也。時徐光聞澄此旨。苦勸勒行勒乃留長子石弘。共澄以鎮襄國。自率

中軍步騎。直指洛城。兩陣才交。曜軍大潰。曜馬沒水中。石堪生擒之送勒。澄

時以物塗掌。觀之見有大眾。眾中縛一人。朱絲約項。其時因以告弘。當爾之時

正生擒曜也。曜平之後。勒乃僣稱趙天王行皇帝事。改元建平。是歲東晉成帝鹹

和五年也。勒登位已後。事澄彌篤。時石蔥將叛。其年澄誡勒曰。今年蔥中有蟲

食。必害人。可令百姓無食蔥也。勒班告境內慎無食蔥。到八月石蔥果走。勒益

加尊重。有事必咨而後行。號大和上。石虎有子名斌。後勒愛之甚重。忽暴病而

亡。已涉二日。勒曰。朕聞號太子死扁鵲能生。大和上國之神人。可急往告必能

致福。澄乃取楊枝咒之。須臾能起。有頃平復。由是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

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至建平四年四月。天靜無風而塔上一

鈴獨鳴。澄謂眾曰。鈴音雲。國有大喪不出今年矣。是歲七月勒死。子弘襲位。

少時虎廢弘自立。遷都於鄴。稱元建。虎傾心事澄有重於勒。乃下書曰。和上國

之大寶。榮爵不加高祿不受。榮祿匪及。何以旌德。從此已往宜衣以綾錦乘以雕

輦。朝會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舉輿。太子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上

至眾坐皆起以彰其尊。又敕偽司空李農旦夕親問。太子諸公五日一朝表朕敬焉。

澄時止鄴城內中寺。遣弟子法常北至襄國。弟子法佐從襄國還。相遇在梁基城下

共宿。對車夜談。言及和上。比旦各去。法佐至始入覲澄。澄逆笑曰。昨夜爾與

法常交車共說汝師耶。先民有言。不曰敬乎。幽而不改。不曰慎乎。獨而不怠。

幽獨者敬慎之本。爾不識乎。佐愕然愧懺。於是國人每共相語。莫起噁心和上知

汝。及澄之所在無敢向其方面涕唾便利者。時太子石邃有二子在襄國。澄語邃

曰。小阿彌比當得疾。可往迎之。邃即馳信往視。果已得病。大醫殷騰及外國道

士。自言能治。澄告弟子法雅曰。正使聖人復出不愈此病。況此等乎。後三日果

死。石邃荒酒將圖為逆。謂內豎曰。和上神通儻發吾謀。明日來者當先除之。澄

月望將入覲虎。謂弟子僧慧曰。昨夜天神呼我曰。明日若入還勿過人。我儻有所

過汝當止我。澄常入必過邃。邃知澄入。要候甚苦。澄將上南台。僧慧引衣。澄

曰。事不得止。坐未安便起。邃固留不住。所謀遂差。還寺嘆曰。太子作亂其形

將成。欲言難言。欲忍難忍。乃因事從容箴虎。虎終不解。俄而事發。方悟澄

言。後郭黑略將兵征長安北山羌。墮羌伏中。時澄在堂上坐。弟子法常在側。澄

慘然改容曰。郭公今厄。唱雲。眾僧咒願。澄又自咒願。須臾更曰。若東南出者

活。余向則困。復更咒願。有頃曰脫矣。後月余日黑略還。自說墮羌圍中東南走

馬之際正遇帳下人。推馬與之曰。公乘此馬小人乘公馬。濟與不濟任命也。略得

其馬故獲免。推檢日時正是澄咒願時。也偽大司馬燕公石斌。虎以為幽州牧鎮。

薊群凶湊聚。因以肆暴。澄誡虎曰。天神昨夜言。疾收馬還。至秋齊當癰爛。虎

不解此語。即敕諸處收馬送還。其秋有人譖斌於虎。虎召斌鞭之三百。殺其所生

齊氏。虎彎弓捻矢。自視斌行罰輕。虎乃手殺五百。澄諫曰。心不可縱死不可

生。禮不親殺以傷恩也。何有天子手行罰乎。虎乃止。後晉軍出淮泗。隴比凡城

皆被侵逼。三方告急。人情危擾。虎乃瞋曰。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佛無

神矣。澄明旦早入。虎以事問澄。澄因諫虎曰。王過去世經為大商主。至罽賓

寺。嘗供大會。中有六十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時得道人謂吾曰。此主人命

盡當受雞身後王晉地。今王為王豈非福耶。疆場軍寇國之常耳。何為怨謗三寶夜

興毒念乎。虎乃信悟跪而謝焉。虎常問澄。佛法云何。澄曰。佛法不殺。朕為天

下之主。非刑殺無以肅清海內。既違戒殺生。雖復事佛詎獲福耶。澄曰。帝王之

事佛。當在心體恭心順顯暢三寶不為暴虐不害無辜。至於凶愚無賴非化所遷。有

罪不得不殺。有惡不得不刑。但當殺可殺刑可刑耳。若暴虐恣意殺害非罪。雖復

傾財事法無解殃禍。願陛下省欲興慈。廣及一切則佛教永隆福祚方遠。虎雖不能

盡從。而為益不少。虎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各起大塔。澄謂曰。事佛在於清

靖無欲慈矜為心。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吝未已。遊獵無度積聚不窮。方受現世之

罪。何福報之可悕耶。離等後並被戮滅。時又久旱。自正月至六月。虎遣太子詣

臨漳西釜口祈雨。久而不降。虎令澄自行。即有白龍二頭降於祠所。其日大雨。

方數千里。其年大收。戎貊之徒先不識法。聞澄神驗皆遙向禮拜。並不言而化

焉。澄常遣弟子向西域市香。既行澄告余弟子曰。掌中見買香弟子在某處初被劫

垂死。因燒香咒願遙救護之。弟子後還雲。某月某日某處為賊所劫。垂當見殺忽

聞香氣賊無故自驚曰。救兵已至。棄之而走。虎於臨漳修治舊塔少承露盤。澄

曰。臨淄城內有古阿育王塔。地中有承露盤及佛像。其上林木茂盛。可掘取之。

即畫圖與使。依言掘取。果得盤像。虎每欲燕。澄諫曰。燕國運未終。卒難可

克。虎屢伐敗績。方信澄誡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真偽混

淆多生愆過。虎下書問中書曰。佛號世尊國家所奉。里閭小人無爵秩者。為應得

事佛與不。又沙門皆應高潔貞正行能精進。然後可為道士。今沙門甚眾。或有奸

宄避役多非其人。可料簡詳議偽。中書著作郎王度奏曰。夫王者郊祀天地。祭奉

百神。載在祀典。禮有嘗饗。佛出西域。外國之神。功不施民。非天子諸華所應

祠奉。往漢明感夢初傳其道。唯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漢人皆不得出

家。魏承漢制亦修前軌。今大趙受命率由舊章。華戎制異。人神流別。外不同

內。饗祭殊禮。荒夏服祀不宜雜錯。國家可斷趙人悉不聽詣寺燒香禮拜以遵典

禮。其百辟卿士下逮眾隸。例皆禁之。其有犯者與淫祀同罪。其趙人為沙門者。

還從四民之服。偽中書令王波同度所奏。虎下書曰。度議雲。佛是外國之神。非

天子諸華所可宜奉。朕生自邊壤忝當斯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俗。佛是

戎神正所應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則。茍事無虧何拘前代。其夷趙百蠻。有舍其

淫祀樂事佛者。悉聽為道。於是慢戒之徒因之以厲。黃河中舊不生黿。忽得一以

獻虎。澄見而嘆曰。桓溫其入河不久。溫字元子。後果如言也。時魏縣有一流

民。莫識氏族。恆著痲襦布裳。在魏縣市中乞丐。時人謂之痲襦。言語卓越狀如

狂病。乞得米谷不食。輒散置大路雲。飴天馬。超興太守籍拔收送詣虎。先是澄

謂虎曰。國東二百里某月某日。當送一非常人。勿殺之也。如期果至。虎與共語

了無異言。唯言陛下當終一柱殿下。虎不解此語。令送以詣澄。痲襦謂澄曰。昔

在光和中會。奄至今日酉戌受玄命。絕歷終有期。金離消於壤。邊荒不能遵。驅

除靈期跡。莫已已之懿。裔苗葉繁其來方積。休期於何期。永以嘆之。澄曰。天

回運極否將不支九木。水為難無可以術寧。玄哲雖存世莫能。基必頹久游閻浮。

利擾擾多此患。行登陵雲宇會於靈游間。澄與痲襦講語終日。人莫能解。有竊聽

者。唯得此數言。推計似如論數百年事。虎遣驛馬送還本縣。既出城外辭能步

行。雲我當有所過。未便得發。至合口橋可留見待。使如言馳去。未至合口。而

痲襦已在橋上。考其行步有若飛也。澄有弟子道進。學通內外為虎所重。嘗言及

隱士事。虎謂進曰。有楊軻者。朕之民也。徵之十餘年不恭王命。故往省視。傲

然而臥。朕雖不德君臨萬邦。乘輿所向天沸地涌。雖不能令木石屈膝。何匹夫而

長傲耶。昔太公之齊。先誅華士。太公賢哲豈其謬乎。進對曰。昔舜優蒲衣。禹

造伯成。魏軾乾木。漢美周黨。管寧不應曹氏。皇甫不屈晉世。二聖四君共加其

節。將欲激厲貪競以峻清風。願陛下遵舜禹之德。勿效太公用刑。君舉必書。豈

可令趙史遂無隱遁之傳乎。虎悅其言。即遣軻還其所止。差十家供給之。進還具

以白澄。澄睆然笑曰。汝言善也。但軻命有所懸矣。後秦州兵亂。軻弟子以牛負

軻西奔。戎軍追擒並為所害。虎嘗晝寢。夢見群羊負魚從東北來。寤以訪澄。澄

曰。不祥也鮮卑其有中原乎。慕容氏後果都之。澄又嘗與虎共升中堂。澄忽驚

曰。變變幽州當火災。仍取酒灑之。久而笑曰。救已得矣。虎遣驗幽州雲。爾日

火從四門起。西南有黑雲來驟雨滅之。雨亦頗有酒氣。至虎建武十四年七月。石

宣石韜將圖相殺。宣時到寺與澄同坐浮圖。一鈴獨鳴。澄謂宣曰。解鈴音乎。鈴

雲。鬍子落度。宣變色曰。是何言歟。澄謬曰。老胡為道不能山居。無言重茵美

服。豈非落度乎。石韜後至。澄熟視良久。韜懼而問澄。澄曰。怪公血臭。故相

視耳。至八月澄使弟子十人齋於別室。澄時暫入東閤。虎與後杜氏問訊澄。澄

曰。脅下有賊。不出十日。自佛圖以西此殿以東。當有流血。慎勿東行也。杜後

曰。和上耄耶何處有賊。澄即易語云。六情所受皆悉是賊。老自應耄。但使少者

不惛。遂便寓言不復彰的。後二日宣果遣人害韜於佛寺中。欲因虎臨喪仍行大

逆。虎以澄先誡故獲免。及宣事發被收。澄諫虎曰。既是陛下之子。何為重禍

耶。陛下若含怒加慈者。尚有六十餘歲。如必誅之。宣當為彗星下掃鄴宮也。虎

不從以鐵鎖穿宣頷。牽上薪□而焚之。收其官屬三百餘人。皆轘裂支解投之漳

河。澄乃敕弟子罷別室齋也。後月余日有一妖馬。髦尾皆有燒狀。入中陽門出顯

陽門。東首東宮皆不得入。走向東北俄爾不見。澄聞而嘆曰。災其及矣。至十一

月。虎大饗群臣於太武前殿。澄吟曰。殿乎殿乎。棘子成林。將壞人衣。虎令發

殿石下視之。有棘生焉。澄還寺視佛像曰。悵恨不得莊嚴。獨語曰。得三年乎自

答不得不得。又曰。得二年一年百日一月乎。自答不得。乃無復言。還房謂弟子

法祚曰。戊申歲禍亂漸萌。已酉石氏當滅。吾及其未亂先從化矣。即遣人與虎辭

曰。物理必遷身命非保。貧道焰幻之軀化期已及。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聞。虎然

曰。不聞和上有疾。乃忽爾告終。即自出宮詣寺而慰喻焉。澄謂虎曰。出生入死

道之常也。修短分定非人能延。道重行全德貴無怠。茍業操無虧雖亡若在。違而

獲延非其所願。今意未盡者。以國家心存佛理奉法無吝。興起寺廟崇顯壯麗。稱

斯德也。宜享休祉。而布政猛烈淫刑酷濫。顯違聖典幽背法誡。不自懲革終無福

佑。若降心易慮惠此下民。則國祚延長道俗慶賴。畢命就盡沒無遺恨。虎悲慟嗚

咽。知其必逝即為鑿壙營墳。至十二月八日卒於鄴宮寺。是歲晉穆帝永和四年

也。士庶悲哀號赴傾國。春秋一百一十七矣。仍窆於臨漳西柴陌。即虎所創冢

也。俄而梁犢作亂明年虎死。冉閔纂殺石種都盡。閔小字^8□奴澄先所謂棘子成

林者也。澄左乳傍先有一孔。圍四五寸。通徹腹內。有時腸從中出。或以絮塞

孔。夜欲讀書。輒拔絮則一室洞明。又齋日輒至水邊。引腸洗之。還復內中。澄

身長八尺風姿詳雅。妙解深經傍通世論。講說之日止標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

了。加復慈洽蒼生拯救危苦。當二石凶強虐害非道。若不與澄同日。孰可言哉。

但百姓蒙益日用而不知耳。佛調須菩提等數十名僧。皆出自天竺康居。不遠數萬

之路足涉流沙。詣澄受訓。樊巧釋道安。中山竺法雅。並跨越關河聽澄講說。皆

妙達精理研測幽微。澄自說。生處去鄴九萬餘里。棄家入道一百九年。酒不踰齒

過中不食。非戒不履無欲無求。受業追游常有數百。前後門徒幾且一萬。所歷州

郡興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與先矣。初虎殮澄以生時錫杖及缽內棺

中。後冉閔篡位開棺。唯得缽杖不復見屍。或言澄死之月。有人見在流沙。虎疑

不死開棺不見屍。後慕容俊都鄴。處石虎宮中。每夢見虎嚙其臂。意謂石虎為

崇。乃募覓虎屍。於東明館掘得之。屍僵不毀。俊蹋之罵曰。死胡敢怖生天子。

汝作宮殿成。而為汝兒所圖。況復他耶。鞭撻毀辱投之漳河。屍倚橋柱不移。秦

將王猛乃收而葬之。痲襦所謂一柱殿也。後符堅征鄴。俊子暐為堅大鈄郭神虎所

執。實先夢之驗也。田融趙記雲。澄未亡數年自營冢壙。澄既知冢必開。又屍不

在中。何容預作恐融之謬矣。澄或言佛圖磴或言佛圖橙。或言佛圖澄。皆取梵音

之不同耳。

單道開二

單道開。姓孟。燉煌人。少懷棲隱。誦經四十餘萬言。絕谷餌柏實。柏實難

得復服松脂。後服細石子。一吞數枚數日一服。或時多少啖姜椒。如此七年。後

不畏寒暑冬溫夏涼。晝夜不臥。與同學十人共契服食。十年之外或死或退。唯開

全志。阜陵太守遣馬迎開。開辭能步行三百里路。一日早至山樹。神或現異形試

之。初無懼色。以石虎建武十二年從西平來。一日行七百里。至南安度一童子為

沙彌。年十四。稟受教法行能及開。時太史奏虎雲。有仙人星見。當有高士入

境。虎普敕州郡。有異人令啟聞。其年冬十一月。秦州刺史上表送開。初止鄴城

西法綝祠中。後徙臨漳昭德寺。於房內造重閣。高八九尺許。於上編菅為禪室。

如十斛籮大。常坐其中。虎資給甚厚。開皆以惠施。時樂仙者多來咨問。開都不

答。乃為說偈雲。我矜一切苦。出家為利世。利世須學明。學明能斷惡。山遠糧

粒難。作斯斷食計。非是求仙侶。幸勿相傳說。開能救眼疾。時秦公石韜就開治

目。著藥小痛韜甚憚之。而終得其效。佛圖澄曰。此道士觀國興衰。若去者當有

大災。至石虎太寧元年。開與弟子。南度許昌。虎子侄相殺鄴都大亂。至晉昇平

三年。來之建業。俄而至南海。後入羅浮山。獨處茅茨蕭然物外。春秋百餘歲卒

于山舍。敕弟子以屍置石穴中。弟子乃移之石室。有康泓者。昔在北間聞開弟子

敘開昔在山中每有神仙去來。乃遙心敬挹。及後從役南海。親與相見。側席鑽

仰。稟聞備至。乃為之傳贊曰。

蕭哉若人 飄然絕塵

外軌小乘 內暢空身

玄象暉曜 高步是臻

□茹芝英 流浪岩津

晉興寧元年陳郡袁宏為南海太守。與弟穎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

室口。見開形骸。及香火瓦器猶存。宏曰。法師業行殊群正當如蟬蛻耳。乃為贊

曰。

物俊招奇 德不孤立

遼遼幽人 望岩凱入

飄飄靈仙 茲焉游集

遺屣在林 千載一襲

後沙門僧景道漸。並欲登羅浮。竟不至頂。

竺佛調三

竺佛調者。未詳氏族。或雲天竺人。事佛圖澄為師。住常山寺積年。業尚純

朴不表飾言。時鹹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婦疾篤。

載至寺側以近醫藥。兄既奉調為師。朝晝常在寺中諮詢行道。異日調忽往其家。

弟具問嫂所苦。並審兄安否。調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調去後弟亦策馬繼往。

言及調旦來。兄驚曰。和上旦初不出寺。汝何容見。兄弟爭以問調。調笑而不

答。鹹共異焉。調或獨入山。一年半歲齎乾飯數升。還恆有餘。有人嘗隨調山行

數十里。天暮大雪。調入石穴虎窟中宿。虎還共臥窟前。調謂虎曰。我奪汝處有

愧如何。虎乃弭耳下山。從者駭懼。調後自克亡日。遠近皆至。悉與語曰。天地

長久尚有崩壞。豈況人物而求永存。若能盪除三垢專心真淨。形數雖乖而必同。

契眾鹹流涕固請。調曰。死生命也。其可請乎。調乃還房端坐。以衣蒙頭奄然而

卒。後數年調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忽見調在高岩上。衣服鮮明姿儀暢悅。

皆驚喜作禮。和上尚在耶。調曰。吾常在耳。具問知舊可否。良久乃去。八人便

舍事還家。向諸同法者說。眾無以驗之。共發冢開棺不復見屍。唯衣履在焉。有

記雲。此竺佛調譯出法鏡經及十慧等。案釋道安經錄雲。漢靈帝光和中有沙門嚴

佛調。共安玄都尉譯出法鏡經及十慧等。語在譯經傳。而此中佛調乃東晉中代。

時人見名字是同便謂為一謬矣。

耆域四

耆域者。天竺人也。周流華戎靡有常所。而倜儻神奇任性忽俗。跡行不恆。

時人莫之能測。自發天竺至於扶南。經諸海濱爰及交廣。並有靈異。既達襄陽欲

寄載過江。船人見梵沙門衣服弊陋。輕而不載船達北岸域亦已度。前行見兩虎。

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頭。虎下道而去。兩岸見者隨從成群。以晉惠之末至於

洛陽。諸道人悉為作禮。域胡跪晏然不動容色。時或告人以前身所更。謂支法淵

從牛中來。竺法興從人中來。又譏諸眾僧。謂衣服華麗不應素法。見洛陽宮城

雲。仿□似忉利天宮。但自然之與人事不同耳。域謂沙門耆闍蜜曰。匠此宮者從

忉利天來。成便還天上矣。屋脊瓦下應有千五百作器。時鹹雲。昔聞此匠實以作

器著瓦下。又雲。宮成之後尋被害焉。時衡陽太守南陽滕永文在洛寄住滿水寺。

得病經年不差。兩腳攣屈不能起行。域往看之曰。君欲得病疾差不。因取淨水一

杯楊柳一枝。便以楊柳拂水。舉手向永文而咒。如此者三。因以手搦永文兩膝令

起。即起行步如故。此寺中有思惟樹數十株枯死。域問永文此樹死來幾時。永文

曰。積年矣。域即向樹咒如咒永文法。樹尋荑發扶疏榮茂。尚方暑中。有一人病

症將死。域以應器著病者腹上。白布通覆之。咒願數千言。即有臭氣熏徹一屋。

病者曰。我活矣。域令人舉布。應器中有若垽淤泥者數升。臭不可近。病者遂

活。洛陽兵亂辭還天竺。洛中沙門竺法行者。高足僧也。時人方之樂令。因請域

曰。上人既得道之僧。願留一言以為永誡。域曰。可普會眾人也。眾既集。域升

高座曰。守口攝身意。慎莫犯眾惡。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訖便禪默。行

重請曰。願上人當授所未聞。如斯偈義八歲童子亦已諳誦。非所望於得道人也。

域笑曰。八歲雖誦百歲不行。誦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

夫。吾言雖少行者益多也。於是辭去。數百人各請域中食。域皆許往。明旦五百

舍皆有一域。始謂獨過。後相仇問方知分身降焉。既發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

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畫地曰。於斯別矣。其日有從長安來者。見域在彼寺中。

又賈客胡濕登者。即於是日將暮。逢域於流沙。計已行九千餘里。既還西域。不

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九(神異上)

高僧傳卷第十(神異下)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揵陀勒一 訶羅竭二

竺法慧三 安慧則四

涉公五 釋曇霍六

史宗七 杯度八

釋曇始九 釋法朗十

邵碩十一 釋慧安十二

釋法匱十三 釋僧慧十四

釋慧通十五 釋保志十六

揵陀勒者。本西域人。來至洛陽積年。眾雖敬其風操。而終莫能測。後謂眾

僧曰。洛東南有槃鴟山。山有古寺廟處。基^2□猶存。可共修立。眾未之信。試

逐檢視。入山到一處。四面平坦。勒示雲。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得寺下石基。

後示講堂僧房處。如言皆驗。眾鹹驚嘆。因共修立。以勒為寺主。寺去洛城一百

余里。朝朝至洛陽諸寺赴中。暮輒乞油一缽還寺然燈。以此為常。未曾違失。有

人健行欲隨勒觀其遲疾。賓士流汗恆苦不及。勒令執袈裟角。唯聞厲風之響。不

復覺倦。須臾至寺。勒後不知所終。

訶羅竭者。本樊陽人。少出家。誦經二百萬言。性虛玄守戒節。善舉厝美容

色。多行頭陀獨宿山野。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洛陽。時疫疾甚流。死者相繼。竭

為咒治。十差八九。晉至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婁至山石室中坐禪。此室去水

既遠。時人慾為開澗。竭曰。不假相勞。乃自起以左腳蹍室西石壁。壁陷沒指。

既拔足水從中出。清香軟美四時不絕。來飲者皆止饑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從

坐化。弟子依西國法闍維之。焚燎累日而屍猶坐火中水不灰燼。乃移還石室內。

後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晉鹹和中往其國。親自觀視屍儼然平坐已三十餘年。定

後至京傳之道俗。

竺法慧。本闕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浮圖密為師。晉康帝建元元

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不受別請。每乞食輒齎繩床。自隨於閒曠之路則施之而

坐。時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見繩床。不知慧所在。訊問未息慧已在床。每

語弟子法照曰。汝過去時折一雞腳其殃尋至。俄而照為人所擲。腳遂永疾。後語

弟子云。新野有一老公當命過。吾欲度之。仍行於畦畔之間。果見一公將牛耕

田。慧從公乞牛。公不與。慧前自捉牛鼻。公懼其異遂以施之。慧牽牛咒願。七

步而反以牛還公。公少日而亡。後征西庾稚恭鎮襄陽。既素不奉法。聞慧有非常

之跡甚嫉之。慧預告弟子曰。吾宿對尋至。誡勸眷屬令勤修福善。爾後二日果收

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臨死語眾人云。吾死後三日天當暴雨。至期果洪注城門

水深一丈。居民漂沒多有死者。時有范材者。巴西閬中人。初為沙門賣卜於河東

市。徒跣弊衣冬夏一服。言事亦頗時有驗。後遂退道染俗。習張陵之教雲。

安慧則。未詳氏族。少無恆性卓越異人而工正書善談吐。晉永嘉中天下疫

病。則晝夜祈誠。願天神降藥以愈萬民。一日出寺門見兩石形如瓮。則疑是異

物。取看之。果有神水在內。病者飲服莫不皆愈。後止洛陽大市寺。手自細書黃

縑寫大品經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十餘本。以一本與汝南

周仲智妻胡母氏供養。胡母過江齎經自隨。後為災火所延。倉卒不暇取經。悲泣

懊惱。火息後乃於灰中得之。首軸顏色一無虧損。於時同見聞者莫不回邪改信。

此經今在京師簡靖寺首尼處。時洛陽又有康慧持者。亦神異通靈雲。

涉公者。西域人也。虛靖服氣不食五穀。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驗若

指掌。以苻堅建元十二年至長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咒龍。俄而

龍下缽中。天輒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中觀之。鹹嘆其異。堅奉為國神。士庶皆

投身接足。自是無復炎旱之憂。至十六年十二月無疾而化。堅哭之甚慟。卒後七

日堅以其神異。試開棺視之。不見屍骸所在。唯有殮被存焉。至十七年。自正月

不雨至於六月。堅減膳撤懸以迎和氣。至七月降雨。堅謂中書朱肜曰。涉公若在

朕豈燋心於雲漢若是哉。此公其大聖乎。肜曰。斯術幽遠。實亦曠古之奇也。

釋曇霍者。未詳何許人。蔬食苦行。常居冢間樹下。專以神力化物。時河西

鮮卑偷發利鹿孤。愆據西平。自稱為王。號年建和。建和二年十一月。霍從河南

來至自西平。持一錫杖令人跪之雲。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遺其衣物受

而輒投諸地。或放之河中。有頃衣自還本主。一無所污。行疾如風。力者追之。

恆困不及。言人死生貴賤毫釐無爽。人或藏其錫杖。霍閉目少時。立知其處。並

奇其神異終莫能測。然因之事佛者甚眾。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車騎。權傾偽國。

性猜忌多所賊害。霍每謂檀曰。當修善行道為後世橋樑。檀曰。仆先世以來恭事

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違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顏色如常。是為佛道

神明。仆當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無饑渴之色。檀遣沙門智行密持餅遺

霍。霍曰。吾嘗誰欺。欺國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節殺興慈。國人

既蒙其佑。鹹稱曰大師。出入街巷百姓並迎為之禮。檀有女病甚篤。請霍救命。

霍曰。死生有命。聖不能轉。吾豈能延壽。正可知早晚耳。檀固請之。時宮後門

閉。霍曰。急開後門。及開則生。不及則死。檀命開之。不及而卒。至晉義照三

年耨檀為勃勃所破。涼土兵亂不知所之。

史宗者。不知何許人。常著痲衣或重之為納。故世號痲衣道士。身多瘡疥性

調不恆。常在廣陵白。土埭賃埭。謳唱引^3□以自欣暢。得直隨以施人。棲憩無

定所。或隱或顯。時高平檀只為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

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被玄

裘。浮游一世間。泛若不繫舟。方當畢塵累。棲志且山丘。檀只知非常人。遣還

所在。遺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後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齎一杖一箱自隨。嘗逼

暮來。詣海鹽令雲。欲數日行。暫倩一人可見給不。令曰。隨意取之。乃選取守

鵝鴨小兒形服最醜者將去。倏忽之間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見

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中困道人為小兒就主人索食。得一小□食狀如熟艾。食

之飢止。向冥道人辭欲還去。聞屋中人問雲。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謫何當竟。道

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埭上。計其謫亦竟也。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

道人以書付小兒。比曉便至縣與令相見雲。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有何

等。答雲。書疏耳。道人常在廳事上眠。以箱杖著床頭令使持。時人夜偷取欲看

之道人已知。暮輒高懸箱杖。當下而臥。永不可得。後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

恆欲偷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近所經小兒雲。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

或聞足下波浪耳。並說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

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埭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雲。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

後南遊吳會。嘗過漁梁。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魚皆散。其潛拯物類如

此。後憩上虞龍山大寺。善談莊老究明論孝。而韜光隱跡世莫之知。會稽謝邵魏

邁之放之等。並篤論淵博皆師受焉。後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頗說蓬萊上事。

曉便不知宗所之。陶淵明記。白土埭(埭)遇三異法師。此其一也。或雲。有商

人海行於孤洲上見一沙門。求寄書與史宗。置書於船中。同侶欲看書。書著船不

脫。及至白土埭。書飛起就宗。宗接而將去。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為目。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

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嘗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竊而將去。家主覺

而追之。見度徐行走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於水。憑之度河。無假風棹。

輕疾如飛。俄而度岸。達於京師。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襤縷殆不蔽身。言語出

沒喜怒不均。或嚴冰扣凍而灑浴。或著屐上床。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蘆圌子更無

余物。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後欲往延步江。於江側就航人告

度。不肯載之。復累足杯中顧眄吟詠。杯自然流直度北岸。行向廣陵遇村舍有李

家八關齋。先不相識。乃直入廟堂而坐。置蘆圌於中庭。眾以其形陋無恭敬心。

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數人舉不能動。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

家於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見四小兒。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於是追

覓不知所在。後三日乃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李跪拜請還家。月日供養。度不甚

持齋。飲酒啖肉。至於辛鱠與俗不殊。百姓奉上或受不受。沛國劉興伯為兗州刺

史。遣使要之。負圌而來。興伯使人舉視。十餘人不勝。伯自看唯見一敗納及一

木杯。後還李家復得三十餘日。清旦忽雲。欲得一袈裟中時令辦。李即經營至中

未成。度雲暫出至冥不反。合境聞有異香。疑之為怪。處處覓度。乃見在北岩下

鋪敗袈裟於地臥之而死。頭前腳後皆生蓮華。華極鮮香。一夕而萎。邑人共殯葬

之。後數日有人從北來雲。見度負蘆圌行向彭城。乃共開棺唯見靴履。既至彭

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見度禮拜請還家。其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度甘

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語欣雲。可覓蘆圌三十六枚。吾須用之。答雲。此間正可有

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辦。度曰。汝但檢覓宅中應有。欣即窮檢果得三十六

枚。列之庭中。雖有其數亦多破敗。比欣次第熟視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語欣

令開。乃見錢帛皆滿可堪百許萬。識者謂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8□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為功德。經一年許度辭去。欣為辦糧食。明晨見糧食具存。不知度所

在。經一月許復至京師。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來其家。文殊謂度

雲。弟子脫捨身沒苦。願見救濟。脫在好處願為法侶。度不答。文殊喜曰。佛法

默然已為許矣後東遊入吳郡。路見釣魚師。因就乞魚。魚師施一餧者。度手弄反

覆還投水中。游泳而去。又見魚網師。更從乞魚。網師瞋罵不與。度乃捻取兩石

子擲水中。俄而有兩水牛斗其網中。網既碎敗不復見牛。度亦已隱。行至松江。

乃仰蓋於水中乘而度岸。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數月而反京師。時有外國道人

名僧佉咤。寄都下長乾寺住。有客僧僧悟者。與咤同房宿。於窗隙中見咤取寺剎

捧之入云然後將下。悟不敢言。但深加敬仰。時有一人姓張名奴。不知何許人。

不甚見食而常自肥悅。冬夏常著單布衣。佉咤在路行見張奴。欣然而笑。佉咤

曰。吾東見蔡肫。南訊馬生。北遇王年。今欲就杯度。乃與子相見耶。張奴乃題

槐樹而歌曰。蒙蒙大象內。照曜實顯彰。何事迷昏子。縱惑自招殃。樂所少人

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操。何用擬風霜。閒預紫煙表。長歌出昊蒼。澄靈無

色外。應見有緣鄉。歲曜毗漢後。辰麗輔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跡於九方。亦見流俗

子。觸眼致酸傷。略謠觀有念。寧曰盡矜章。佉咤曰。前見先生禪思幽岫。一坐

百齡。大悲薰心。靖念枯骨。亦題頌曰。悠悠世事。或滋損益。使欲塵神。橫生

悅懌。惟此哲人。淵覺先見。思形浮沫。矚影遄電。累躓聲華。蔑醜章弁。視色

悟空。玩物傷變。舍紛絕有。斷習除戀。青條曲蔭。白茅以薦。依畦啜痲。鄰崖

飲洊。慧定計照。妙真曰眷。慈悲有增。深想無倦。言竟各去。爾後月日不復見

此二人。傳者雲。將僧悟共之南嶽不及。張奴與杯度相見。甚有所敘。人所不

解。度猶停都少時。游止無定。請召或往不往。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度往其

家甚見料理。聞都下復有一杯度。陳家父子五人鹹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

杯度形相一種。陳為設一合蜜姜及刀子熏陸香手巾等。度即食蜜姜都盡。余物宛

在膝前。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即留二弟停都守視。餘三人還家。家中杯度

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啖蜜姜為異。乃語陳雲。刀子鈍可為磨之。二弟

都還雲。彼度已移靈鷲寺。其家度忽求黃紙兩幅作書。書不成字。契約其背。陳

問上人作何券書。度不答。竟莫測其然。時吳郡民朱靈期。使高驪還值風。舶飄

經九日。至一洲邊。洲上有山。山甚高大。入山採薪。見有人路。靈期乃將數人

隨路告乞。行十餘里聞磬聲香菸於是共稱佛禮拜。須臾見一寺甚光麗。多是七寶

莊嚴。見有十餘僧。皆是石人不動不搖。乃共禮拜還反。行步少許聞唱導聲。還

往更看。猶是石人。靈期等相謂。此是聖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見。因共竭誠懺

悔。更往乃見。真人為期待設食。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食竟共叩頭禮拜乞速

還至鄉。有一僧雲。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里。但令至心不憂不速也。因問期雲。

識杯度道人不。答言甚識。因指北壁。有一囊掛錫杖及缽雲。此是杯度許。今因

君以缽與之。並作書著函中。別有一青竹杖。語言。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閉船

靜坐。不假勞力必令速至。於是辭別。令一沙彌送至門上。語言。此道去行七里

便至舫。不須從先路也。如言西轉行七里許至舫。即具如所示。唯聞舫從山頂樹

木上過。都不見水。經三日至石頭淮而住。亦不復見竹杖所在。舫入淮至朱雀

門。乃見杯度騎大船欄以杖捶之曰。馬馬何不行。觀者甚多。靈期等在舫遙禮

之。度乃自下舫取書並缽。開書視之。字無人識者。度大笑曰。使我還那。取缽

擲雲中。還接之雲。我不見此缽四千年矣。度多在延賢寺法意處。時世以此缽異

物競往觀之。一說雲。靈期舫漂至一窮山。遇見一僧來雲。是度上弟子。昔持師

缽而死治城寺。今因君以缽還師。但令一人擎缽舫前一人正拖。自安隱至也。期

如所教果獲全濟。時南州杯度當其騎欄之日。爾日早出至晚不還。陳氏明旦見門

扇上有青書六字雲。福德門靈人降。字劣可識其家杯度遂絕跡矣。都下杯度。猶

去來山邑多行神咒。時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擒。乃問度。度雲已死在金城江

邊空冢中。往看果如所言。孔寧子時為黃門侍郎。在廨患痢。遣信請度。度咒竟

雲。難差。見有四鬼皆被傷截。寧子泣曰。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二親及叔

皆被痛酷。寧子果死。又有齊諧妻胡母氏病。眾治不愈。後請僧設齋。齋坐有僧

聰道人。勸迎杯度。度既至一咒。病者即愈。齊諧伏事為師。因為作傳記其從來

神異大略與上同也。至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京。留一萬錢物寄諧倩為營齋。於是

別去。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諧即為營齋。並接屍還葬建業之覆舟山。至四年有

吳興邵信者。甚奉法。遇傷寒病無人敢看。乃悲泣念觀音。忽見一僧來雲。是杯

度弟子。語云。莫憂家師尋來相看。答雲。度師已死。何容得來。道人云。來復

何難。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與服之。病即差。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岡一。昔

經伏事杯度。兒病甚篤。乃思念恨不得度練神咒。明日忽見度來。言語如常。即

為咒病者便愈。至五年三月八日度復來齊諧家。呂道慧聞人怛之。杜天期水丘熙

等並共見皆大驚。即起禮拜度。語眾人言。年當大凶可勤修福業。法意道人甚有

德。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須臾聞上有一僧喚度。度便辭去雲。貧道當

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齊諧等拜送殷勤。於是絕跡。頃世亦言時有見者。既未的

其事。故無可傳也。

釋曇始。關中人。自出家以後多有異跡。晉孝武大元之末。齎經律數十部往

遼東宣化。顯授三乘立以歸戒。蓋高句驪聞道之始也。義熙初復還關中開導三

輔。始足白於面。雖跣涉泥水未嘗沾涅。天下鹹稱白足和上。時長安人王胡。其

叔死數年忽見形還。將胡遍游地獄。示諸果報。胡辭還。叔謂胡曰。既已知因果

但當奉事白足阿練。胡遍訪眾僧。唯見始足白於面。因而事之。晉末朔方凶奴赫

連勃勃。破擭關中斬戮無數。時始亦遇害。而刀不能傷。勃勃嗟之。普赦沙門悉

皆不殺。始於是潛遁山澤修頭陀之行。後拓跋燾復克長安擅威關洛。時有博陵崔

皓。少習左道猜嫉釋教。既位居偽輔。燾所仗信。乃與天師寇氏說燾以佛教無益

有傷民利。勸令廢之。燾既惑其言。以偽太平七年遂毀滅佛法。分遣軍兵燒掠寺

舍。統內僧尼悉令罷道。其有竄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必梟斬。一境之內無復沙

門。始唯閉絕幽深軍兵所不能至。至太平之末。始知燾化時將及。以元會之日忽

杖錫到宮門。有司奏雲。有一道人足白於面。從門而入。燾令依軍法屢斬不傷。

遽以白燾。燾大怒自以所^3□劍斫之。體無餘異。唯劍所著處有痕如布線焉。時

北園養虎於檻。燾令以始餧之。虎皆潛伏終不敢近。試以天師近檻。虎輒鳴吼。

壽始知佛化尊高黃老所不能及即延始上殿頂禮足下。悔其愆失。始為說法明辯因

果。燾大生愧懼。遂感癘疾。崔寇二人次發惡病。燾以過由於彼。於是誅剪二家

門族都盡。宣下國中興復正教。俄而燾卒。孫浚襲位。方大弘佛法盛迄於今。始

後不知所終。

釋法朗。高昌人。幼而執行精苦多諸徵瑞。韜光蘊德人莫測其所階。朗師釋

法進亦高行沙門。進嘗閉戶獨坐。忽見朗在前問從何處來。答雲。從戶鑰中入

雲。與遠僧俱至。日既將中願為設食。進即為設食唯聞匕缽之聲。竟不見人。昔

廬山慧遠嘗以一袈裟遺進。進即以為^8□。朗雲。眾僧已去。別日當取之。後見

執爨者就進取衣。進即與之。訪常執爨者。皆云不取。方知是先聖人權跡取也。

至魏虜毀滅佛法。朗西適龜茲。龜茲王與彼國大禪師結約。若有得道者至。當為

我說。我當供養。及朗至乃以白王。王待以聖禮。後終於龜茲。焚屍之日。兩眉

湧泉直上於天。眾嘆希有。收骨起塔。後西域人來北土具傳此事。時涼州復有沙

門智整。亦貞苦有異行。為玄主楊難當所事。後入寒峽山石穴中不返。

邵碩者。本姓邵。名碩。始康人。居無常所恍忽如狂。為人大口眉目醜拙。

小兒好追而弄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飲。而性好佛法。每見形像無不禮拜讚嘆悲感

流淚。碩本有三男二女。大男惠生者亦出家。碩以宋初亦出家入道。自稱碩公。

出入行往不擇晝夜。遊歷益部諸縣。及往蠻中。皆因事言謔協以勸善。至人家眠

地者。人家必有死。就人乞細席必有小兒亡。時人鹹以此為讖。至四月八日成都

行像。碩於眾中匍匐作師子形。爾日郡縣亦言見碩作師子形。乃悟其分身也。刺

史蕭惠開及劉孟明等。並挹事之。孟明以男子衣衣二妾。試碩雲。以此二人給公

為左右可乎。碩為人好韻語。乃謂明曰。寧自乞酒以漬咽。不能與阿夫竟殘年。

後一朝忽著布帽詣孟明。少時明卒。先是孟明長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嚴重常

科。碩謂玉曰。天地嗷嗷從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信而除之。及孟明卒仲玉

果行州事。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一日卒岷山通雲寺。臨亡語道人法進雲。可露吾骸

急系履著腳。既而依之。出屍置寺。後經二日不見所在。俄而有人從郫縣來。過

進雲。昨見碩公在市中一腳著履漫語云。小子無宜適失我履一隻。進驚而檢問沙

彌。沙彌答雲。近送屍出時怖懼右腳一履不得好系。遂失之。其跡詭異莫可測

也。後竟不知所終。

釋慧安。未詳何許人。少經被虜。屬荊州人為奴。執役勤緊。主甚愛之。年

十八聽出家。止江陵琵琶寺。風貌庸率頗共輕之。時為沙彌。眾僧列坐。輒使行

水。安恆執空瓶從上至下水常不竭。時鹹以異焉。及受具戒稍顯靈跡。嘗月晦夕

共同學慧濟上堂布薩。堂戶未開安乃綰濟指從壁隙而入。出亦如之。濟甚駭懼不

敢發言。後乃與濟共坐塔下。便語濟雲。吾當遠行。今與君別。頃之便見天人伎

樂香花布滿空中。濟唯驚懼竟不得語。安又謂曰。吾前後事跡慎勿妄說。說必有

咎。唯西南有一白衣。是新發意菩薩。可具為說之。於是辭去。便附商人入湘

川。中路患痢極篤。謂船主曰。貧道命必應盡。但出置岸邊不須器木。氣絕之後

即施蟲鳥。商人依其言出臥岸側。夜見火炎從身而出。商人怪懼就往觀之。已氣

絕矣。商人行至湘東見安。亦已先至。俄又不知所之。濟後至陟屺寺詣隱士南陽

劉虬。具言其事。虬即起遙禮之。謂濟曰。此得道之人。入火光三昧也。時蜀中

又有僧覽法衛。並有異跡。時人亦疑得聖果也。

釋法匱。本姓阮。吳興於潛人。少出家。為京師枳園寺法楷弟子。楷素有學

功特精經史。琅琊王奐王肅並共師焉。匱為性恭默少語言。朴然自守不涉人事。

誦法華經一部。寺有上座塵勝法師老病。匱從為依止營護甚至。及勝亡殯葬如

法。每齋會得直。聚以造栴檀像。像成自設大會。其本家僑居京師大市。是旦還

家。又至定林。復還枳園。後三處考覆皆見匱來中食。實是一時。而三處赴焉。

爾日晚還房臥奄然而卒。屍甚香軟手屈二指。眾鹹悟其得二果。時猶為沙彌。而

靈跡殊異。遂聞於武帝。帝親臨幸為會僧設供。文惠文宣併到房頂禮為營理葬

殮。百姓雲赴^8□施重疊。仍以所得利養起枳園寺塔。是歲齊永明七年也。

釋僧慧。姓劉。不知何許人。在荊州數十年。南陽劉立陟屺年請以居之。時

人見之已五六十年。終亦不老。舉止趨爾無甚威儀。往至病人家。若瞋者必死。

喜者必差。時鹹以此為讖。凡未相識者。並悉其親表存亡。慧嘗至江邊告津吏求

度。吏迫以舟小未及過之。須臾已見慧在彼。兩岸諸人鹹嘆神異。中山甄恬南平

車曇。同日請慧。慧皆赴之。後兩家檢覆方知分身。齊永明中文慧要下京。行過

保志。志撫背曰赤龍子。他無所言。慧後還荊。遇見鎮西長史劉景蕤。忽泣慟而

投之數日。蕤果為刺史所害。後至湘州城南。忽雲。地中有碑。眾人試掘。果得

二枚。慧後不知所終。或雲。永元中卒於江陵。時江陵長沙寺又有釋慧遠者。本

沙門慧印之蒼頭也。印見其有信因為出家。仍行般舟之業數歲勤苦遂有神異。能

分身赴請。及預記興亡等。

釋慧通。不知何許人也。宋元嘉中見在壽春。衣服趨爾寢宿無定。遊歷村里

飲宴食啖。不異恆人。常自稱鄭散騎。言未然之事頗時有驗。江陵邊有僧歸者。

游賈壽春將應反鄉。路值慧通。稱欲寄物。僧歸時自負重擔固以致辭。遂強置擔

上。而了不覺重。行數里便別去。謂僧歸曰。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惠緒。住三

層寺。君可為我相聞。道尋欲往。言訖忽然不見。顧視擔上所寄物亦失。僧歸既

至。尋得慧緒。具說其意。緒既無此弟。亦不知何以而然。乃自往來壽春尋之。

竟不相見通後自往江陵。而慧緒已死。入其房中訊問委悉。因留江陵少時。路由

人家墳墓無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傳以相問。並如其言。或時懸指偷劫道其罪

狀。於是群盜遙見通者。輒間行避走。又於江津路值一人。忽以杖打之。語云。

可駛歸去看汝家若為。此人至家果為延火所及。舍物盪盡。齊永元初忽就相識人

任漾求酒。甚急雲。今應遠行不復相見。為謝諸知識。並宜精勤修善為先。飲酒

畢至牆邊臥地。就看已死。後數十日復有人於市中見之。追及共語。久之乃失。

釋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

習禪業。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執

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日不食亦無飢

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齊武

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明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志語獄吏。門外有

兩輿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並送食餉志。果如其

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後堂。一時屏除內宴。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失所在。問吏啟雲。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塗其身。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雲。昨

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伯雲。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使還以告

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志常盛冬祖行。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言。

志忽來引納而去。又時就人求生魚鱠。人為辦覓。致飽乃去。還視盆中魚游活如

故。志後假武帝神力。見高帝於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齊衛尉

胡諧病請志。志往疏雲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屍還宅。志雲。明屈者

明日屍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江州辭志。志畫紙作一樹。樹上有

烏。語云。急時可登此。後顯達逆。即留齊之鎮州。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

及。又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志所畫。悟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

烏謂無人而反。卒以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志。志遙見而走。大呼

雲。圍台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後未旬事發。偃叛往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

腹。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會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少

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志多去來興皇淨名兩寺。及今上龍

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今上即位下詔曰。志公跡拘塵垢神遊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

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啟雲。志病不差

就官乞治。若不啟百官應得鞭杖。願於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即使沙門法雲講勝

鬘。講竟夜便大雪。志又雲。須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

志雲。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雲。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旨。答雲。旨在書字時節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

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答雲。安樂禁。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後

法雲於華林寺講法華。至假使黑風。志忽問風之有無。答雲。世諦故有。第一義

則無也。志往復三四番。便笑雲。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其辭旨隱沒類

皆如此。有陳御虜者。舉家事志甚篤。志嘗為其現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志知

名顯奇四十餘載。士女恭事者數不可稱。至天監十三年冬。於台後堂謂人曰。菩

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屍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然一燭以付後閣舍人吳

慶。慶即啟聞。上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於

鐘山獨龍之阜。仍於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辭於冢內。王筠勒碑文於寺

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初志顯跡之始。年可五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鹹莫測

其年。有徐捷道者。居於京師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計志亡時

應年九十七矣。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並有神力雲。

論曰。神道之為化也。蓋以抑夸強摧侮慢挫凶銳解塵紛。至若飛輪御寶則善

信歸降。竦石參煙則力士潛伏。當知至治無心剛柔在化。自晉惠失政懷愍播遷。

中州寇盪群羯亂交。淵曜篡虐於前。勒虎潛凶於後。郡國分崩民遭屠炭。澄公憫

鋒鏑之方始。痛刑害之未央。遂彰神化於葛陂。騁懸記於襄鄴。藉秘咒而濟將

盡。擬香氣而拔臨危。瞻鈴映掌坐定吉凶。終令二石稽首荒裔子來。澤潤蒼萌固

無以校也。其後佛調耆域涉公杯度等。或韜光晦影。俯同迷俗。或顯現神奇。遙

記方兆。或死而更生。或窆後空墎。靈跡怪詭莫測其然。但典章不同祛取亦異。

至如劉安李脫。書史則以為謀僣妖盪。仙錄則以為羽化雲翔。夫理之所貴者合道

也。事之所貴者濟物也。故權者反常而合道。利用以成務。然前傳所紀其詳莫

究。或由法身應感。或是遁仙高逸。但使一介兼又便足矣。至如慧則之感香瓮能

致痼疾消療。史宗之過漁梁乃令潛鱗得命。白足臨刃不傷。遺法為之更始。保志

分身圓戶。帝王以之加信。光雖和而弗污其體。塵雖同而弗渝其真。故先代文紀

並見宗錄。若其夸炫方伎左道亂時因神藥而高飛。藉芳芝而壽考。與夫雞鳴雲

中。狗吠天上。蛇鵠不死。龜靈千年。曾是為異乎。

贊曰。土資水澤。金由火煎。強梁扈化。假見威權。澄照襄土。開導蓄川。

惠茲兩葉。綏彼四邊。如不繄賴。民命何全。

高僧傳卷第十

高僧傳卷第十一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習禪(二十一人) 明律(十三人)

竺僧顯一 帛僧光二

竺曇猷三 釋慧嵬四

釋賢護五 釋支曇蘭六

釋法緒七 釋玄高八

釋僧周九 釋慧通十

釋淨度十一 釋僧從十二

釋法成十三 釋慧覽十四

釋法期十五 釋道法十六

釋普恆十七 釋法晤十九

釋僧審十八 釋曇超二十

釋慧明二十一

竺僧顯一

竺僧顯。本姓傅氏。北地人。貞苦善戒節。蔬食誦經業禪為務。常獨處山林

頭陀人外。或時數日入禪亦無飢色。時劉曜寇盪西京朝野崩亂。顯以晉太興之

末。南逗江左。復歷名山修己恆業。後遇疾綿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

壽佛降以真容光照其身。所苦都愈是夕便起澡浴。為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

陳誡因果。辭甚精析。至明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余乃歇。

帛僧光二

帛僧光。或雲曇光。未詳何許人。少習禪業。晉永和初游於江東投剡之石城

山。山民鹹雲。此中舊有猛獸之災及山神縱暴人蹤久絕。光了無懼色。僱人開

剪。負杖而前。行入數里。忽大風雨群虎號鳴。光于山南見一石室。仍止其中安

禪合掌以為棲神之處。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復還中經三日乃夢見山神。

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競來怖光。光一皆不恐。經三日又夢見山神。自言。移往章

安縣寒石山住。推室以相奉。爾後薪采通流道俗宗事。樂禪來學者起茅茨於室

側。漸成寺舍。因名隱岳。光每入定輒七日不起。處山五十三載。春秋一百一十

歲。晉太元之末。以衣蒙頭安坐而卒。眾僧鹹謂依常入定。過七日後怪其不起。

乃共看之顏色如常。唯鼻中無氣。神遷雖久而形骸不朽。至宋孝建二年。郭鴻任

剡入山禮拜。試以如意撥胸。颯然風起衣服銷散。唯白骨在焉。鴻大愧懼收之於

室。以塼疊其外而泥之。畫其形像於今尚存。

竺曇猷三

竺曇猷。或雲法猷。燉煌人。少苦行習禪定。後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

坐禪。嘗行到一行蠱家乞食。猷□願竟。忽有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後

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禪。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

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俄而群虎皆去。有頃壯蛇競出。大十餘圍。循環往復舉

頭向猷。經半日復去。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輒

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為不爾。但部

屬未洽法化。卒難制語。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

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餘年。寒石山

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手贈猷香三奩。於是鳴鞞吹角陵雲

而去赤城山。山有孤岩獨立秀出千雲猷摶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

禪學造者十有餘人。王羲之聞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赤城岩與天台瀑布靈

溪四明。並相連屬。而天台懸崖峻峙峰嶺切天。古老相傳雲。上有佳精舍。得道

者居之。雖有石橋跨□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以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

所。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篤今未得度。卻後十年自當來也。猷心悵然夕留中宿。

聞行道唱薩之聲。旦復欲前。見一人鬚眉皓白。問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

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還。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

雲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明旦見人著單衣袷來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

不在家中。遂致搔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仆家室已移。

請留令住。猷停少時。猷每恨不得度石橋。後潔齋累日復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

橋少許。□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說。因共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

自當來此。今未得住。於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晉太元中有妖星。帝普下

諸國有德沙門令齋懺悔攘災。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來悔過雲。橫

勞法師是夕星退。別說雲。攘星是帛僧光。未詳。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屍猶

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入山登岩。故見猷屍不朽。其後欲往觀

者。輒雲霧所惑無得窺也。時又有慧開慧真等。亦善禪業。入餘姚靈秘山。各造

方丈禪龕。於今尚在。

釋慧嵬四

釋慧嵬不知何許人。止長安大寺。戒行澄潔。多棲處山谷修禪定之業。有一

無頭鬼來。嵬神色無變。乃謂鬼曰。汝既無頭。便無頭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

隱形。復作無腹鬼來。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無腹。便無五藏之憂。一何樂

哉。須臾復作異形。嵬皆隨言遣之。後又時天甚寒雪。有一女子來求寄宿。形貌

端正。衣服鮮明。姿媚柔雅。自稱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以相慰喻。談說

欲言勸動其意。嵬執志貞確一心無擾。乃謂女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

遂陵雲而逝。顧而嘆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後以晉隆安三

年。與法顯俱游西域。不知所終。

釋賢護五

釋賢護。姓孫。涼州人。來止廣漢閻興寺。常習禪定為業。又善於律行纖毫

無犯。以晉隆安五年卒。臨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滿寺內。遺言使燒身。弟子行之。

既而支節都盡。唯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

支曇蘭六

支曇蘭。青州人。蔬食樂禪。誦經三十萬言。晉太元中游剡。後憩始豐赤城

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經於數日忽見一人。長大數呵蘭令去。又見諸異形

禽獸數以恐蘭。見蘭恬然自得。乃屈膝禮拜雲。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韋卿山就

之。推此處以相奉。爾後三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峰。俄而有人著幘。稱珠欺王

通。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並形貌端整有逾於世。既至蘭所暄涼訖。蘭

問住在何處。答雲。樂安縣韋卿山。久服風問今與家累仰投乞受歸戒。蘭即授

之。受法竟襨錢一萬蜜二器。辭別而去。便聞鳴笳動吹響振山俗。蘭禪眾十餘共

所聞見。晉元熙中卒于山。春秋八十有三矣。

釋法緒七

釋法緒。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謹蔬食修禪。後入蜀於劉師冢間頭陀山谷。

虎兕不傷。誦法華維摩金光明。常處石室中且禪且誦。盛夏於室中捨命。七日不

臭。屍左側有香。經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徹數里。村人即於屍上為起冢塔焉。

釋玄高八

釋玄高。姓魏。本名靈育。馮翊萬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適魏氏首孕

一女。即高之長姊華。生便信佛。乃為母祈願。願門無異見得奉大法。母以偽秦

弘始三年。夢見梵僧散滿室。覺便懷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內忽有異香。

及光明照壁。迄且乃息。母以兒生瑞兆。因名靈育。時人重之。復稱世高。年十

二辭親入山。久之未許。異日有一書生寓高家宿。雲欲入中常山隱。父母即以高

憑之。是夕鹹見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盡來候高。父母雲。昨已相送今復覓

耶。村人云。都不知行。豈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

出家。山僧未許。雲父母不聽法不得度。高於是暫還家啟求入道。經涉兩旬方卒

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聰敏生知學不加思。至年十五已為山僧說法。受

戒已後專精禪律。聞關中有浮馱跋陀禪師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

通禪法。跋陀嘆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於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高乃杖

策西秦隱居麥□山。山學百餘人。崇其義訓蹽其禪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秦

地高僧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友善。時乞佛熾槃跨有隴西西接涼土。有外

國禪師曇無毗。來入其國。領徒立眾訓以禪道。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隴右之僧

蹽承蓋寡。高乃欲以己率眾。即從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啟其志。時河南有二

僧。雖形為沙門而權侔偽相。恣情乖律頗忌學僧。曇無毗既西返舍夷。二僧乃向

河南王世子曼讒構玄高。雲蓄聚徒眾將為國災。曼信讒便欲加害。其父不許。乃

擯高往河北林陽堂山。山古老相傳雲。是群仙所宅。高徒眾三百。往居山舍。神

情自若祥慧彌新。忠誠冥感多有靈異。磬既不擊而鳴。香亦自然有氣。應真仙士

往往來游。猛獸馴伏蝗毒除害。高學徒之中遊刃六門者百有餘人。有玄紹者。秦

州隴西人。學究諸禪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淨倍異於常。每得非

世華香以獻三寶。靈異如紹者又十一人。紹後入堂術山蟬蛻而逝。昔長安曇弘法

師。遷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聞高被擯。誓欲申其清

白。乃不顧棧道之難。冒險從命。既達河南。賓主儀畢。便謂王曰。既深鑒遠識

何以信讒棄賢。貧道所以不遠數千里。正欲獻此一白。王及太子□然愧悔。即遣

使詣高。卑辭遜謝請高還邑。高既廣濟為懷。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

折崩石塞路。高□願曰。吾誓志弘道。豈得滯方。乃風息路開。漸還到國。王及

臣民近道候迎。內外敬奉崇為國師。河南化畢進游涼土。沮渠蒙遜深相敬事集會

英賓發高勝解。時西海有樊僧印。亦從高受學。志狹量褊得少為足。便謂已得羅

漢頓盡禪門。高乃密以神力令印於定中備見十方無極世界諸佛所說法門不同。印

於一夏尋其所見永不能盡。方知定水無底大生愧懼。時魏虜拓跋燾僣據平城。軍

侵涼境。燾舅陽平王社請高同還偽都。既達平城。大流禪化。偽太子拓跋晃。事

高為師。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羅拄苦何由得脫。高令作金光明齋

七日懇懺。燾乃夢見其祖及父。皆執劍烈威。問汝何故信讒言拄疑太子。燾驚覺

大集群臣告以所夢。諸臣鹹言。太子無過。實如皇靈降誥。燾於太子無復疑焉。

蓋高誠感之力也。燾因下書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緒。思闡洪基恢隆萬代。武功雖

昭而文教未暢。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內安逸百姓富昌。宜定製度為萬世

之法。夫陰陽有往復四時有代序。授子任賢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諸功臣勤勞日久。當致仕歸第雍容高爵頤神養壽論道陳謨

而已。不須復親有司苦劇之職。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百揆。更舉良賢以備列

職。擇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於是朝士庶

民皆稱臣於太子。上書如表。以白紙為別。時崔皓寇天師先得寵於燾。恐晃纂承

之日奪其威柄。乃譖雲。太子前事實有謀心。但結高公道術故令先帝降夢。如此

物論事□稍形。若不誅除。必為巨害。燾遂納之。勃然大怒。即□收高。高先時

嘗密語弟子云。佛法應衰。吾與崇公首當其禍乎。於時聞者莫不慨然。時有涼州

沙門釋慧崇。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既德次於高。亦被疑阻。至偽太平五年

九月。高與崇公俱被幽縶。其月十五日就禍卒於平城之東隅。春秋四十有三。是

歲宋元嘉二十一年也。當爾之夕門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見光繞高先所住處塔三匝

還入禪窟中。因聞光中有聲雲。吾已逝矣。諸弟子方知已化。哀號痛絕。既而迎

屍於城南曠野。沐浴遷殯。兼營理崇公別在異處。一都道俗無不嗟駭。弟子玄暢

時在雲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見一人告雲以變。仍給六百里馬。於是揚鞭而

返。晚間至都。見師已亡。悲慟斷絕。因與同學共泣曰。法今既滅頗復興不如脫

更興。請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當照之矣。言畢高兩眼稍開。光色還悅。

體通汗出。其汗香甚。須臾起坐謂弟子曰。大法應化隨緣盛衰。盛衰在□理恆湛

然。但念汝等不久復應如我耳。唯有玄暢當得南度。汝等死後法當更興。善自修

心無令中悔。言已便臥而絕也。明日遷柩欲闍維之。國制不許。於是營墳即窆。

道俗悲哀號泣望斷。有沙門法達。為偽國僧正。欽高日久未獲受業。忽聞怛化。

因而哭曰。聖人去世當復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聖人自在。何能不一現。應

聲見高飛空而至。達頂禮求哀願見救護。高曰。君業重難救。當可如何。自今以

後依方等苦悔當得輕受。達曰。脫得苦報願見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寧獨在君。

達又曰。法師與崇公並生何處。高曰。吾願生惡世救護眾生。即已還生閻浮。崇

公常祈安養。已果心矣。達又問。不審法師已階何地。高曰。我諸弟子自有知

者。言訖奄然不見。達密訪高諸弟子。鹹雲。是得忍菩薩。至偽太平七年拓跋燾

果毀滅佛法。悉如高言。時河西國沮渠茂虔。時有沙門曇曜。亦以禪業見稱。偽

太傅張潭伏膺師禮。

釋僧周九

釋僧周。不知何人。性高烈有奇志操而韜光晦□人莫能知。常在嵩高山頭陀

坐禪。魏虜將滅佛法。周謂門人曰。大難將至。乃與眷屬數十人共入寒山。山在

長安西南四百里。溪俗險阻非軍兵所至。遂卜居焉。俄而魏虜肆暴停者悉斃。其

後尋悔誅滅崔氏更興佛法。偽永昌王鎮長安。奉旨將更修立訪求沙門。時有說寒

山有僧德業非凡。王即遣使徵請。周辭以老疾。令弟子僧亮應命出山。周后將

殂。告弟子曰。吾將去矣。其夕見火從繩床後出燒身。經三日方盡。煙焰漲天而

房不燼。弟子收遺灰架以塼塔。弟子僧亮。姓李。長安人。受業於僧周。初永昌

王請僧無敢應者。鹹以言佛法初興疑有不測之慮。亮曰。像運寄人正在今日。若

被誅剪自身當之。如其獲全則道有更振之期。又僧周加勸。於是隨使至長安。未

至之頃。王及民人掃灑街巷比室候迎。王親自拄道接足致敬。亮為陳誡禍福訓示

因果。言約理詣和而且切。聽者悲□各不自勝。於是修復故寺延請沙門。關中大

法更興。亮之力也。

釋慧通十

釋慧通關中人。少止長安太后寺。蔬食持□。誦增一阿含經。初從涼州禪師

慧詔咨受禪業。法門觀行多所遊刃。常祈心安養而欲棲神彼國。微疾乃於禪中見

一人來。形甚端嚴。語通言。良時至矣。須臾見無量壽佛光相暉然。通因覺禪。

具告同學所見。言訖便化。異香在房三日乃歇。春秋五十九矣。

釋淨度十一

釋淨度。吳興餘杭人。少愛遊獵。嘗射孕鹿墮胎。鹿母鈸痛猶就地舐子。度

乃心悟。因摧弓折矢出家蔬食。誦經三十餘萬言。常獨處山澤坐禪習誦。若邑中

有齋集。輒身然九燈。端然達曙。以為供養。如此者累年。後忽告弟子云。令辦

香湯洗浴。說法數千章。誡以生死因果。言訖奄然而化。簫鼓香菸自空而至。同

時眷屬數十人皆所聞見。

釋僧從十二

釋僧從。未詳何人。蹽性虛靜隱居始豐瀑布山。學兼內外精修五門。不服五

谷唯餌棗栗。年垂百歲而氣力休強。禮誦無輟。與隱士褚伯玉為林下之交。每論

道說義。輒留連信宿。後終於山中。

釋法成十三

釋法成。涼州人。十六出家學通經律。不餌五穀唯食松脂。隱居岩穴習禪為

務。元嘉中東海王懷素出守巴西。聞風遣迎會於涪城。夏坐講律事竟辭反。因停

廣漢復弘禪法。後小疾便告眾雲。成常誦寶積經。於是自力誦之。始得半卷。氣

劣不堪。乃令人讀之一遍。才竟合掌而卒。侍疾十餘人鹹見空中紺馬背負金棺升

空而逝。

釋慧覽十四

釋慧覽。姓成。酒泉人。少與玄高俱以寂觀見稱。覽曾游西域頂戴佛□。仍

於罽賓從達摩比丘咨受禪要。達摩曾入定往兜率天。從彌勒受菩薩戒。後以戒法

授覽。覽還至於填。復以戒法授彼方諸僧。後乃歸。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渾慕延

世子瓊等敬覽德問。遣使並資財令於蜀立左軍寺。覽即居之。後移羅天宮寺。宋

文請下都止鐘山定林寺。孝武起中興寺。復□令移住。京邑禪僧皆隨踵受業。吳

興沈演平昌孟顗。並欽慕道德。為造禪室於寺。東大明中卒。春秋六十餘矣。

釋法期十五

釋法期。姓向。蜀都陴人。早喪二親事兄如父。十四出家。從智猛咨受禪

業。與靈期寺法林同共習觀。猛所諳知皆已證得。後遇玄暢復從進業。及暢下江

陵期亦隨從。十住觀門所得已九。有師子奮迅三昧。唯此未盡。暢嘆曰。吾自西

至流沙。北履幽漠。東探禹穴。南盡衡羅。唯見此一子特有禪分。後卒於長沙

寺。春秋六十有二。神光映屍體更香潔。時屬龍華寺又有釋道果者。亦以禪業顯

焉。

釋道法十六

釋道法。姓曹。燉煌人。起家入道。專精禪業。亦時行神□。後游成都。至

王休之費鏗之請為興樂香積二寺主。訓眾有法。常行分衛不受別請及僧食。乞食

所得。常減其分以施蟲鳥。每夕輒脫衣露坐以飴蚊虻。如此者累年。後入定見彌

勒放齊中光照三途果報。於是深加篤勵。常坐不臥。元徽二年於定中滅度。平坐

繩床貌悅恆日。

釋普恆十七

釋普恆。姓郭。蜀郡成都人也。為兒童時常於日光中見聖僧在空中說法。向

家人敘之。並未之信。後苦求出家。止治下安樂寺。獨處一房不立眷屬。習靖業

禪善入出住。與蜀韜律師為同意。自說入火光三昧。光從眉直下至金剛際。於光

中見諸色像。先身業報頗亦明了。宋升明三年卒。春秋七十有八。未亡月日忽與

親知告別。竟無戚顏。時人謂是戲言。將終之日微有病相。唯俗家一奴看之。明

旦平坐而卒。奴不解強取臥之。屍竟不申。眾僧來見便令坐之。手屈三指其餘皆

申。眾僧試取捋之。亦隨手即申。申已復更屈。生時體黑死更潔白。於是依得道

法闍維之。薪□始然便有五色煙起殊香芬馥。州將王玄載乃為之贊曰。大覺眇無

像。懸應貴忘靖。一念會道場。空過萬劫永。信心虛東想。遇聖藻西影。妙趣澄

三界。傳神四禪境。俗物故參差。真性理恆炳。韜光寄浮世。遺德方化□。

釋法晤十八

釋法晤。齊人。家以田桑為業。有男六人普皆成長。晤年五十喪妻。舉家□

然慕道。父子七人悉共出家。南至武昌履行山水。見樊山之陽可為幽□之處。本

隱士郭長翔所止。於是有意終焉。時武昌太守陳留阮晦。聞而奇之。因為剪逕開

山造立房室晤不食粳米常資麥飯。日一食而已。誦大小品法華。常六時行道。頭

陀山澤不避虎兕。有時在樹下坐禪。或經日不起以齊永明七年卒于山中。春秋七

十有九。後有沙門道濟。踵其高業。今武昌謂其所住為頭陀寺焉。

釋僧審十九

釋僧審。姓王。太原祁人。晉騎驃沈之後也。祖世寓居譙郡。審少出家。止

壽春石□寺。誦法華首楞嚴。常謂非禪不智。於是專志禪那。聞曇摩蜜多道王京

邑。乃拂衣過江止於靈曜寺。精勤咨受曲盡深奧。時群劫入山。審端坐不動。賊

乃說衣以施之。又說法訓勖。劫賊慚愧流汗作禮而去。靈鷲寺慧高從之受禪業。

乃請審還寺。別立禪房。清河張振後又請居棲玄寺。文惠文宣並加敬事。傅琰蕭

赤斧皆咨戒訓。王敬則入房覓審。正見入禪。因彈指而出。曰聖道人。即奉米千

斛請受三歸。永明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有僧謙超志法達慧勝並業禪。亦各有

異□。

釋曇超二十

釋曇超。姓張。清河人。形長八尺容止可觀。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上都

龍華寺。元嘉末南遊始興遍觀山水。獨宿樹下虎兕不傷。大明中還都。至齊太祖

即位。被□往遼東弘贊禪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還京。俄又適錢塘之靈

苑山。每一入禪累日不起。後時忽聞風雷之聲。俄見一人秉笏而進。稱嚴鎮東

通。須臾有一人至。形甚端正。羽衛連翩。下席禮敬自稱弟子居在七里任周此地

承法師至。故來展禮。富陽縣人故冬鑿麓山下為塼侵壤龍室。群龍共忿作三百日

不雨。今已一百餘日井池枯涸田種永罷。法師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

致潤澤蒼生。功有歸也。超曰。興雲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貧道何所能乎。神曰。

弟子部曲止能興雲不能降雨。是故相請耳。遂許之。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經五

日至赤亭山。遙為龍□願說法。至夜群龍悉化作人。來詣超禮拜。超更說法。因

乞三歸。自稱是龍。超請其降雨。乃相看無言。其夜又與超夢雲。本因忿立誓。

法師既導之以善。輒不敢違命明日晡時當降雨。超明旦即往臨泉寺。遣人告縣

令。辦船於江中。轉海龍王經。縣令即請僧浮船石首。轉經裁竟。遂降大雨。高

下皆足。歲以獲收。超以永明十卒年。春秋七十有四。

釋慧明二十一

釋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於東吳。明少出家止章安東寺。齊建元中

與沙門共登赤城山石室。見猷公屍骸不朽而禪室荒蕪高蹤不繼。乃僱人開剪。更

立堂室造臥佛並猷公像。於是棲心禪誦畢命枯槁。後於定中見一女神。自稱呂

姥。雲常加護衛。或時有白□白鹿白蛇白虎遊戲劄前。馴伏宛轉不令人畏。齊竟

陵文宣王聞風只挹。頻遣三使殷勤敦請。乃暫出京師到第。文宣敬以師禮。少時

辭還山。苦留不止。於是資給發遣。以建武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十矣。

論曰。禪也者。妙萬物而為言。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然緣法察境唯寂乃

明。其猶淵池息浪則徹見魚石。心水既澄則凝照無隱。老子云。重為輕根靜為躁

君。故輕必以重為本。躁必以靜為基。大智論雲。譬如服藥將身權息家務。氣力

平健則還修家業。如是以禪定力服智慧藥。得其力已還化眾生。是以四等六通。

由禪而起。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禪定為用大矣哉。自遺教東移禪道亦授。先

是世高法護譯出禪經。僧先曇猷等並依教修心。終成勝業。故能內踰喜樂外折妖

祥。擯鬼魅於重岩。□神僧於絕石。及沙門智嚴躬履西域請罽賓禪師佛馱跋陀更

傳業東土。玄高玄紹等亦並親受儀則。出入盡於數隨。往返窮乎還淨。其後僧周

淨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然禪用為顯。屬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

結為凝穌。過石壁而無壅。擎大眾而弗遺。及夫悠悠世道碌碌仙術。尚能停波止

雨□火燒國。正復玄高逝而更起。道法坐而從化。焉足異哉。若如□頭藍弗竟為

禽獸所惱。獨角仙人終為扇陀所亂皆由心道雖攝而與愛見相應。比夫螢爝之於日

月。曾是為匹乎。

□曰。禪那杳寂。正受淵深。假夫輟慮。方備幽尋。五門棄惡。九次叢林枯

鑠山海。聚散升沈。茲德裕矣。如不勵心。

明律第五(十三人)

釋慧猷一 釋僧業二

釋慧詢三 釋僧璩四

釋道儼五 釋僧隱六

釋道房七 釋道營八

釋志道九 釋法藝十

釋法琳十一 釋智稱十二

釋僧佑十三

釋慧猷一

釋慧猷。江左人。少出家止江陵辛寺。幼而蔬食履操至性方直。及具戒已後

專精律禁。時有西國律師卑摩羅叉。來適江陵大弘律藏。猷從之受業。沉思積

時。乃大明十誦講說相續。陜西律師莫不宗之。後卒於江陵。著十誦義疏八卷。

釋僧業二

釋僧業。姓王。河內人。幼而聰悟。博涉眾典。後游長安從什公受業。見新

出十誦遂專功此部。俊發天然洞盡深奧。什嘆曰。後世之優波離也。值關中多難

避地京師。吳國張邵挹其貞素。乃請還姑蘇。為造閒居寺。地勢清曠環帶長川。

業居宗秉化訓誘無輟。三吳學士輻湊肩聯。又以講導余隙屬意禪門。每一端坐輒

有異香充塞房內。近業坐者鹹所共聞。莫不嗟其神異。昔什公在關。未出十誦。

乃先譯戒本。及流支入秦。方傳大部。故戒心之與大本其意正同。在言或異。業

乃改正一依大本。今之傳誦二本並行。業以元嘉十八年。卒於吳中。春秋七十有

五。業弟子慧光。襲業風軌。亦數當講說。

釋慧詢三

釋慧詢。姓趙。趙郡人。少而蔬食苦行。經游長安受學什公。研精經論尤善

十誦僧只。乃更制條章義貫終古。宋永國中還止廣陵大開律席。元嘉中至京止道

場寺。寺僧慧觀亦精於十誦。以詢德為物范。乃令更振他寺。於是移止長樂寺。

大明二年卒於所住。春秋八十有四矣。

釋僧璩四

釋僧璩。姓來。吳國人。出家為僧業弟子。總銳眾經尤明十誦。兼善史籍頗

制文藻。始住吳虎丘山。宋孝武欽其風聞。□出京師為僧正悅眾。止於中興寺。

時有沙門僧定。自稱得不還果。璩集僧詳斷令現神足。定雲。恐犯戒故不現。璩

案律文有四因緣得現神足。一斷疑網。二破邪見。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既虛

誑事暴即日明擯璩仍著誡眾論以示來業。璩既學兼內外又律行無疵。道俗歸依車

軌相接。少帝準從受五戒。豫章王子尚崇為法友。袁粲張敷並一遇傾蓋。後移止

莊嚴。卒於所住。春秋五十有八。述勝鬘文旨。並撰僧尼要事兩卷。今行於世。

時又有道表律師。率真有高行。宋明帝□晉熙王爽從請戒焉。

釋道儼五

釋道儼。雍丘小黃人。少有戒行善於毗尼。精研四部融會眾家。又以律部東

傳梵漢異音文頗左右。恐後人咨訪無所。乃會其旨歸。名曰決正四部毗尼論。後

游於彭城弘通律藏。遂卒於彼。春秋七十有五。時棲玄寺又有釋慧曜者。亦善十

誦。

釋僧隱六

釋僧隱。姓李。秦州隴西人。家世正信。隱年八歲出家便能長齋。至十二蔬

食。及受具戒執操彌堅。常游心律苑妙通十誦。誦法華維摩。聞西涼州有玄高法

師禪慧兼舉。乃負笈從之。於是學盡禪門深解律要。高公化後。復西遊巴蜀專任

弘通。頃之東下止江陵琵琶寺。咨業于慧徹。徹名重當時。道扇方外。隱研訪少

時。備窮經律。禪慧之風被於荊楚。州將山陽王劉休佑及長史張岱。並咨稟戒

法。後刺史巴陵王休若及建平王景素。皆稅駕禪房屈膝恭禮。後臥疾少時。問侍

者。日中未。答雲。已中。乃索水漱口。顏貌怡然忽爾從化。春秋八十矣。時江

陵上明寺復有成具律師。亦善十誦及雜心毗曇等。

釋道房七

釋道房。姓張。廣漢五城人。道行清貞少善律學。止廣漢長樂寺。每禮佛燒

香。香菸直入佛頂。又勤誨門人改惡行善。其不改者乃為之流泣。後卒於所住。

春秋一百二十歲矣。

釋道營八

釋道營。未詳何人。始住靈曜寺習禪。晚依觀詢二律師咨受毗尼。偏善僧只

一部。誦法華金光明。蔬素守節。莊嚴道慧治城智秀皆師其戒范。張永請還吳

郡。蔡興宗復要住上虞。永後於京師婁胡苑立閒心寺。復請還居。講席頻仍學徒

甚盛。升明二年卒。春秋八十有三矣。時有釋慧佑者。本丹徒人。年三十出家。

厲身苦節精尋律教。齊初入東山講摩訶僧只部。齊竟陵王子良遣迎出都。仍止閒

心寺焉。

釋志道九

釋志道。姓任。河內人。性溫謹。十七出家止靈曜寺。蔬素少欲。六物之外

略無兼畜。學通三藏尤長律品。何尚之欽德致禮。請居所造法輪寺。先時魏虜滅

佛法。後世嗣興而戒授多闕。道既誓志弘通不憚艱苦。乃攜同契十有餘人。往至

虎牢。集洛秦雍淮豫五州道士。會於引水寺。講律明戒更申受法。偽國僧禁獲全

道之力也。後還京邑。王奐出鎮湘州。攜與同游。以永明二年卒於湘土。春秋七

十有三。時京師瓦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誦及四分。著律例七捲雲。

釋法藝十

釋法藝。姓索。燉煌人。十三出家為法香弟子。住涼州公府寺。與同學法力

俱以律藏知名。穎伏膺已後。學無再請記在一聞。研精律部博涉經論。元嘉末下

都止新亭寺。孝武南下改治此寺。以穎學業兼明。□為都邑僧正。後辭任還多寶

寺。常習定閒房。亦時開律席。及齊高即位。復□為僧主。資給事事有倍常科。

藝以從來信施造經像及藥藏。鎮於長乾。齊建元四年卒。春秋六十有七。撰十誦

戒本並羯磨等。時天寶寺又有慧文律師。亦善諸部毗尼。為琅謠王奐所事雲。

釋法琳十一

釋法琳。姓樂。晉原臨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專好戒品研心十誦。常

恨蜀中無好師宗。俄而隱公至蜀。琳乃克己握錐以日兼夜。及隱還陜西。復隨從

數載。諸部毗尼洞盡心曲。後還蜀止靈建寺。益部僧尼無不宗奉。常祈心安養。

每誦無量壽及觀經。輒見一沙門形甚姝大常在琳前。至齊建武二年寢疾不愈。注

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目前。乃向弟子述其所見。令死後焚身。言訖合

掌而卒。即於新繁路口積木燔屍。煙焰沖天三日乃盡。收斂遺骨。即於其處而起

塔焉。

釋智稱十二

釋智稱。姓裴。本河東聞□人。魏冀州刺史徽之後也。祖世避難寓居京口。

稱幼而慷慨頗好弓馬。年十七隨王玄謨申坦北討獫狁。每至交兵血刃。未嘗不心

懷惻怛。痛深諸己。卻乃嘆曰。害人自濟非仁人之志也。事寧解甲。遇讀瑞應經

乃深生感悟。知百年不期國城非重。乃投南□禪房宗公。請受五戒。宋孝武時迎

益州仰禪師下都供養。稱便來意歸依。仰亦厚相將接。及仰反汶江因扈游而上。

於蜀裴寺出家。仰為之師。時年三十有六。乃專精律部大明十誦。又誦小品一

部。後東下江陵。從隱具二師更受禪律。值義嘉遘亂。乃移卜居京師。遇穎公於

興皇講律。稱咨決隱遠發言中詣。一時之席莫不驚嗟。定林法獻於講席相值聞其

往復清玄。仍攜止山寺。於是溫誦小品研構毗尼。後餘杭寶安寺釋僧志。請稱還

鄉。開講十誦。雲棲寺復屈為寺主。稱乃受任。少時舉其綱目示以憲章。頃之反

都。文宣請於普弘講律。僧眾數百。皆執卷承旨。稱辭家入道務遣繁累。常絕慶

吊杜人事。每有凶故秉戒節哀。唯行道加勤以終期功之制。末方沙門慧始請稱還

鄉講說。親里知舊皆來問訊。悉殷勤訓勖示以孝慈。臨別涕泣固留不止。還京憩

安樂寺。法輪常轉。講大本三十餘遍。齊永元二年卒。春秋七十有二。著十誦義

記八卷。盛行於世。弟子僧辯等樹碑於安樂寺。稱弟子聰超二人最善毗尼。為門

徒所挹。

釋僧佑十三

釋僧佑。本姓俞氏。其先彭城下邳人。父世居於建業。佑年數歲入建初寺禮

拜。因踴躍樂道不肯還家。父母憐其志且許入道。師事僧范道人。年十四家人密

為訪婚。佑知而避。至定林投法達法師。達亦戒德精嚴為法門梁棟。佑師奉竭

誠。及年滿具戒執操堅明。初受業於沙門法穎。穎既一時名匠為律學所宗。佑乃

竭思鑽求無懈昏曉。遂大精律部有勵先哲。齊竟陵文宣王每請講律。聽眾常七八

百人。永明中□入吳試簡五眾。並宣講十誦。更申受戒之法。凡獲信施悉以治定

林建初。及修繕諸寺。並建無遮大集捨身齊等及造立經藏搜校捲軸。使夫寺廟開

廣法言無墜。鹹其力也。佑為性巧思能目準心計。及匠人依標尺寸無爽。故光宅

攝山大像剡縣石佛等。並請佑經始準畫儀則。今上深相禮遇。凡僧事碩疑皆□就

審決。年衰腳疾。□聽乘輿入內殿。為六宮受戒。其見重如此。開善智藏法音慧

廓皆崇其德。素請事師禮。梁臨川王宕南平王偉儀同陳郡袁昂永康定公主貴嬪丁

氏。並崇其戒范盡師資之敬。凡白黑門徒一萬一千餘人。以天監十七年五月二十

六日卒於建初寺。春秋七十有四。因窆於開善路西定林之舊墓也。弟子正度立碑

頌德。東莞劉勰制文。初佑集經藏既成。使人抄撰要事。為三藏記。法苑記。世

界記。釋迦譜及弘明集等。皆行於世。

論曰。禮者出乎忠信之薄。律亦起自防非。是故隨有犯緣乃制篇目。迄乎雙

樹在□為周。自金河滅影迦葉嗣興。因命持律尊者優波離比丘使出律藏。波離乃

手執象牙之扇。口誦調御之言。滿八十反其文乃訖。於是題之樹葉號曰八十誦

律。是後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波斯。優波掘多。此五羅漢次第住持。至掘

多之世有阿育王者。王在波咤梨弗多城。因以往昔見佛遂為鐵輪御世。而猜忌不

忍在政苛虐。焚盪經書害諸得道。其後易心歸信追悔前失。遠會應真更集三藏。

於是互執見聞各引師說。依據不同遂成五部。而所制輕重時或不同。開遮廢立不

無小異。皆由如來往昔善應物機。或隨人隨根隨時隨國。或此處應開余方則制。

或此人應制余者則開。五師雖同取佛律而各據一邊。故篇聚或時輕重。罪目不無

優降。依之修學並能得道。故如來在世有夢疊因緣。已懸記經律應為五部。大集

經雲。我滅度後遺法分為五部。顛倒解義隱覆法藏。名曇無□多。即曇無德也。

讀誦外書受有三世。善能問難。說一切姓皆得受戒。名薩婆若帝婆。即薩婆多

也。說無有我轉諸煩惱。名迦葉毗。說有我不說空。名婆蹉富羅。以廣博遍覽五

部。名摩訶僧只。善男子。如是五部雖各別異。而皆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又

文殊師利問經雲。我涅槃後百年當有二部起。二摩訶僧只。二大眾。老少同會共

出律也。從此部流散更生七部。二者體毗履部。純老宿共會出律也。從此部流散

更生十一部。故彼經偈雲。十八及二本。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

起。又執見不同。傳中亦有十八部。而名字小異。故以五部為根本。從薩婆多部

生四部。彌沙塞生一部。迦葉毗生二部。並是佛泥曰後二百年內。僧只生六部。

流傳至四百年中。曇無德所生也。經中或時止道五師者。舉其領袖而言。或時十

八二十。則通列異論也。自大教東傳五部皆度。始弗若多羅誦出十誦梵本。羅什

譯為晉文。未竟多羅化焉。後曇摩流支又誦出所余什譯都竟。曇無德部佛陀耶舍

所翻。即四分律也。摩訶僧只部及彌沙塞部。並法顯得梵本。佛馱什跋陀羅譯出

僧只律。佛馱譯出彌沙塞部。即五分律也。迦葉毗部。或言梵本已度未彼翻譯。

其善見摩得勒伽戒因緣等。亦律之枝屬也。雖復諸部皆傳。而十誦一本最盛東

國。以昔卑摩羅叉律師本西土元匠。來入關中。及往荊陝。皆宣通十誦。盛見宋

錄。曇猷親承音旨。僧業繼踵。弘化其間。璩儼隱榮等。並祖述猷業列奇宋代。

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鑽研。其後智稱律師竭有深思。凡所披釋並開拓門戶。更立科

目。齊梁之間號稱命世學徒。傳記於今尚焉。夫慧資於定。定資於戒。故戒定慧

品義次第。故當知入道即以戒律為本。居俗則以禮義為先。禮記雲。道德仁義非

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經雲。戒為平地。眾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

故律解五法制使先知斬草三相不可不識。然後定慧法門以次修學。而謬執之徒互

生異論。偏於律者。則言戒律為指事數論虛誕。薄知篇聚名目。便言解及波離。

止能漉水翻囊已謂行齊羅漢。唯我曰僧。余皆目想。此則自贊毀他。功不贖過。

我慢矜高蓋斯謂也。偏於數論者。則言律部為偏分。數論為通方。於是扈背毗尼

專重陰入。得意便行曾莫拘礙。謂言地獄不燒智人。鑊湯不煮般若。此皆操之失

柄。還以自傷。相鼠看羊。豈非斯謂。

贊曰。盤杅設戒。几杖施銘。人如不勖。奚用克成。納衣既補。篇聚由生。

緘持口意。枯槁心形。怡戚兩鏡。欣憂二瓶。

高僧傳卷第十一

高僧傳卷第十二(亡身誦經)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亡身第六

釋僧群一 釋曇稱二

釋法進三 釋僧富四

釋法羽五 釋慧紹六

釋僧瑜七 釋慧益八

釋僧慶九 釋法光十

釋曇弘十一

釋僧群。未詳何許人。清貧守節蔬食誦經。後遷居羅江縣之霍山構立茅室。

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逕數丈許。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傳雲。是群

仙所宅。群仙飲水不飢因絕粒。後晉守太守陶夔聞而索之群以水遺夔。出山輒

臭。如此三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霽。及至山風雨晦暝。停數日竟不得至。乃

嘆曰。俗內凡夫遂為賢聖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與盂隔一小澗。常以一木為

梁。由之汲水。後時忽有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就唼群。群欲舉錫杖撥之。恐畏

傷損因此回還。絕水不飲。數日而終。春秋一百四十矣。臨終向人說。年少時經

折一鴨翅驗此以為現報。

釋曇稱。河北人。少而仁愛。惠及昆蟲。晉末至彭城見有老人年八十夫妻窮

悴。乃舍戒為奴。累年執役。而內修道德未嘗有廢。鄉鄰嗟之。及二老卒。傭賃

獲直悉為二老福用。擬以自贖事畢。欲還入道。法物未備。宋初彭城駕山下虎

災。村人遇害日有一兩。稱乃謂村人曰。虎若食我災必當消。村人苦諫不從即於

是夜獨坐草中。□願曰。以我此身充汝饑渴。令汝從今息怨害意。未來當得無上

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還。至四更中聞虎取稱。村人逐至南山。啖身都

盡。唯有頭在。因葬而起塔。爾後虎災遂息。

釋法進。或曰道進。或曰法迎。姓唐。涼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誦。有超邁

之德。為沮渠蒙遜所重。遜卒子景環為胡寇所破。問進曰。今欲轉略高昌為可克

不。進曰必捷。但憂災餓耳。回軍即定。後三年景環卒。弟安周續立。是歲饑荒

死者無限。周既事進。進屢從求乞以賑貧餓。國蓄稍竭。進不復求。乃淨洗浴取

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以三歸便掛衣□著樹。投身餓者前雲。施

汝共食。眾雖飢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內和鹽以啖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

割。因語餓人云。汝取我皮肉猶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但取藏之。餓者悲

悼無能取者。須臾弟子來至。王人復看。舉國奔赴號叫相屬。因輿之還宮。周□

以三百斛麥以施餓者。別發倉廩以賑貧民。至明晨乃絕。出城北闍維之。煙炎沖

天七日乃歇。屍骸都盡唯舌不爛。即於其處起塔三層。樹碑於右。進弟子僧遵。

姓趙。高昌人。善十誦律蔬食節行。誦法華勝鬘金剛波若。又篤厲門人常懺悔為

業。

釋僧富。姓山。高陽人。父霸為藍田令。富少孤居貧而篤學無厭。採薪為燭

以照讀書。及至冠年備盡經史。美姿容善談論。後遇偽秦衛將軍楊邕資其衣糧。

習鑿齒攜共志學。及聽安公講放光經。遂有心樂道。於是剃髮依安受業。安亡後

還魏郡廷尉寺。下帷潛思絕事人間。。時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兒。欲取心肝以解

神。富逍遙路口。遇見劫具問其意。因脫衣以易小兒。群劫不許。富曰。大人五

藏亦可用不。劫謂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軀會有一死。以

死濟人。雖死猶生。即自取劫刀劃胸至臍。群劫更相咎責四散奔走。即送小兒還

家。路口時行路一人見富如此。因問其故。富雖復頓悶口猶能言。乃具答以事。

以此人悲悼傷心還家取針縫其腹皮。塗以驗藥。輿還寺將息。少時而差。後不知

所終。

釋法羽。冀州人。十五出家。為慧始弟子。始立行精苦修頭陀之業。羽操心

勇猛深達其道。常欲仰軌藥王燒身供養。時偽晉王姚緒鎮蒱□。羽以事白緒。緒

曰入道多方何必燒身。不敢固違。幸願三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纏體。

誦捨身品。竟以火目燎。道俗觀視莫不悲慕焉。時年四十有五。

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於是便蔬食。至八歲

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懍勵苦行標節。後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

常僱人斫薪□於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要苦諫不

從。即於焚身之日。於東山設大眾八關。並告別知識。其日闔境□波。車馬人眾

及齎金寶者。不可稱數。至初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

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已恫然誦

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眾鹹見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舗中俄

而上天。時見者鹹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

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紹師

僧要亦清謹有懿德。年一百六十終於寺矣。

釋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十五年。與同學曇

溫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常以為結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

盡矣形亦宜損。藥王之鶼獨何雲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

三日。集薪為龕。並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

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言已雲

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

俗知者奔赴彌山。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鹹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

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梧桐。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壤直聳。遂成連

樹理。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現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

辯為平南長史。親□其事。具為傳贊。贊曰。悠悠玄機。茫茫至道。出生入死。

孰為妙寶(其一)自昔藥王。殊化絕倫。往聞其說。今□斯人(其二)英英沙

門。慧定心固。凝神紫氣。表□雙樹(其三)其德可樂。其操可貴。文之作矣。

式飄仿□(其四)。

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

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贊。至大明四年始就卻粒唯餌痲麥。到六年又絕麥等。

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

殷勤。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

燒。乃於鐘山之南置鑊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

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力入台至雲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啟聞。慧益道人今捨身詣

門奉辭。深以佛法仰累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於

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後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鑊

據一小床以衣具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鑊所請喻

曰。道行多方何必殞命。幸願三思更就思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乃答曰。微

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聖慈罔已者。願度二十人出家。降□即許。益乃手自執燭以

然帽。帽然乃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及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

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淚下。火至明旦乃盡。帝於時聞空中笳管異香芬苾。帝

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為設會度人。令齋主唱白

具序徵祥。燒身之處謂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釋僧慶。姓陳。巴西安漢人。家世事五斗米道。慶生而獨悟。十三出家止義

興寺。淨修梵行願求見佛。先舍三指末誓燒身。漸絕糧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

二月八日。於蜀城武擔寺西對其所造淨名像前焚身供養。剌史張悅躬出臨視。道

俗僑舊觀者傾邑。行云為結苦雨悲零。俄而晴景開明天色澄淨。見一物如龍從□

升天。時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為收灰起塔。

釋法光。秦州隴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出家。苦行頭陀不服綿纊。絕

五穀唯餌松葉。後誓志燒身。乃服松膏及飲油經於半年。至齊永明五年十月二十

日。於隴西記城寺內集薪焚身以滿先志。火來至目誦聲猶記。至鼻乃昧。奄然而

絕。春秋四十有一。時永明末始豐縣有比丘法存。亦燒身供養。郡守蕭緬遣沙門

慧深。為起灰塔。

釋曇弘。黃龍人。少修戒行專精律部。宋永國中南遊番禺止台寺。晚又適交

趾之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經。誓心安養。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中以

火自燒。弟子追及。抱持將還。半身已爛。經月少差。後近村設會舉寺皆赴。弘

於是日復入谷燒身。村人追求命已絕矣。於是益薪進火明日乃盡。爾日村居民鹹

見弘身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涼。道俗方悟其神異。共收灰骨以起塔

焉。

論曰。夫有形之所貴者身也。情識之所珍者命也。是故□脂飲血乘肥衣輕。

欲其怡懌也。餌術含丹防生養性。欲其壽考也。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則□而弗

為。徹一□以續余命。則惜而不與。此其弊過矣。自有宏知達見遺己瞻人。體三

界為長夜之宅。悟四生為夢幻之境。精神逸乎蜚羽。形骸滯於瓶谷。是故摩頂至

足曾不介心。國城妻子舍若草芥。今之所論蓋其人也。僧群心為一鴨而絕水以亡

身。僧富止救一童而劃腹以全命。法進割肉以啖人。曇稱自餧於災虎。斯皆尚乎

兼濟之道。忘我利物者也。昔王子投身功踰九劫。刳肌貿駭鳥震三千。惟夫若人

固以超邁高絕矣。爰次法羽至於曇弘。皆灰燼形骸棄捨珍愛。或以情祈安養。或

以願生知足。故雙梧表於房裡。一館顯自空中。符瑞彪炳與時間出。然聖教不同

開遮亦異。若是大權為物適時而動。利現萬端非教所制。故經雲。能然手足一指

乃勝國城布施。若是出家凡僧本以威儀攝物。而今殘毀形骸壞福田相。考而為談

有得有失。得在忘身。失在違戒。故龍樹雲。新行菩薩不能一時備行諸度。或滿

檀而乖孝。如王子投虎。或滿慧而乖慈。如檢他斷食等。皆由行未全美不無盈

缺。又佛說身有八萬戶蟲與人同氣。人命既盡蟲亦俱逝。是故羅漢死後佛許燒

身。而今未死便燒。或於蟲命有失。說者或言。羅漢尚入火光。夫復何怪。有言

入火光者先已捨命。用神智力後乃自燒。然性地菩薩亦未免報軀。或時投形火

聚。或時裂骸分人。當知殺蟲之論其究竟詳焉。夫三毒四倒乃生死之根栽。七覺

八道實涅槃之要路。豈必燔炙形骸然後離苦。若其位鄰得忍俯□同凡。或時為物

捨身。此非言論所及。至如凡夫之徒。鑑察無廣竟不知盡壽行道。何如棄捨身

命。或欲邀譽一時。或欲流名萬代。及臨火就薪悔怖交切。彰言既廣恥奪其操。

於是僶俯從事空嬰萬苦。若然非所謂也。贊曰。若人挺志。金石非英。鑠茲所

重。祈彼寶城。芬梧蓊蔚。紫館浮輕。騰舗曜彩。吐瑞含禎。千秋尚美。萬代傳

馨。

誦經第七(二十一人)

釋曇邃一 釋法相二

竺法純三 釋僧生四

釋法宗五 釋道冏六

釋慧慶七 釋普明八

釋法莊九 釋慧果十

釋法恭十一 釋僧覆十二

釋慧進十三 釋弘明十四

釋慧豫十五 釋道嵩十六

釋超辯十七 釋法慧十八

釋僧侯十九 釋慧彌二十

釋道琳二十一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常一日

一遍。又精達經旨亦為人解說。嘗於夜中忽聞扣戶雲。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

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己身在白馬塢神祠中。並一弟子。自爾日日

密往。余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

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鹹雲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匹牡羊五頭

絹九十匹。□願畢於是各絕。邃後不知所終。

釋法相。姓梁。不測何人。常山居精苦。誦經十餘萬言。鳥獸集其左右皆馴

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貯財寶。相時山行宿於廟側。忽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

開函言絕不見。其函石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起。於是取其財以施貧民。

後度江南止越城寺。忽游縱放蕩優俳滑稽。或時裸袒乾冒朝貴。晉鎮北將軍司馬

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鍾。神氣清夷。淡然無擾。恬大異之。至晉元興

末卒。春秋八十。時有竺曇蓋竺僧法。並苦行通感。蓋能神咒請雨。為楊州刺史

司馬元顯所敬。法亦善神□。晉丞相會稽王司馬道子。為起治城寺焉。

竺法純。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寺。苦行有德。善誦古維摩經。晉

元興中為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風而船小。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

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鹹嘆神感。後不知

所終。

釋僧生。姓袁。蜀郡郫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稱。成都宋豐等請為三賢寺主。

誦法華習禪定常于山中誦經。有虎來蹲其前。誦竟乃去。後每至諷詠輒見左右四

人為侍衛。年雖衰老而翹勤彌厲。後微疾。便語侍者雲。吾將去矣死後可為燒

身。弟子依遺命。

釋法宗。臨海人。少好遊獵。嘗於剡遇射孕鹿母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

子。宗乃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常分衛自資受

一食法。蔬苦六時以悔先罪。誦法華維摩。常升台諷詠。響聞四遠。士庶稟其歸

戒者三千餘人。遂開拓所住以為精舍。因誦為目號曰法華台也。宗後不測所終。

釋道冏。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嘗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

采鍾乳。入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判無濟理。冏素誦法華唯

憑誠此業。又存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於是進修禪

業節行彌新.頻作數過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並未

及暄涼。倏忽不見。後與同學四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艫度河。中道艫破

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乃覺腳下如有一物自蒈。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

達都止南□寺。常以般舟為業。嘗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

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沈橋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

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

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鹹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

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終於彼矣。

釋慧慶。廣陵人。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十地思益維

摩。每夜吟諷。常聞闇中有彈指讚嘆之聲。嘗於小雷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經

不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篤厲彌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

十有二。

釋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

摩二經。及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嘗穢雜。每誦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

前。誦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所救皆愈。有鄉人王道真妻。病請明來□。

明入門婦便悶絕。俄見一物如狸長數尺許從狗竇出。因此而愈。明嘗行水傍祠。

巫覡自雲。神見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釋法莊。姓申。淮南人。十歲出家。為廬山慧遠弟子。少以苦節標名。晚游

關中從睿公稟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誦大涅槃法華淨

名。每後夜諷誦。比房常聞莊戶前有如兵仗羽衛之響。實天神來聽也。宋大明初

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六。

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游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嘗於

圊廁見一鬼。致敬於果雲。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啖糞鬼中。法師德素

高明。又慈悲為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雲。昔有錢三千埋在柿樹根下。願取

以為福。果即告眾掘取。果得三千。為造法華一部並設會。後夢見此鬼雲。已得

改生大勝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釋法恭。姓關。雍州人。初出家止江陵安養寺。後出京師住東安寺。少而苦

行殊倫。服布衣餌菽麥。誦經三十餘萬言。每夜諷詠輒有殊香異氣。入恭房者鹹

共聞之。又以弊納聚蚤虱。常披以飴之。宋武文明三帝及衡陽文王義秀等。並崇

其德素。所獲信施常分給貧病。未嘗私蓄。宋太始中還西卒於彼。春秋八十。時

烏衣復有僧恭者。德業高明綱總寺任。亦不食粳糧唯餌豆麥。

釋僧覆。未詳何人。少孤為下人所養。七歲出家為曇亮弟子。學通諸經蔬食

持□。誦大品法華。宋明帝深加器重。□為彭城寺主。率眾有功。宋太始末卒。

春秋六十有六。

釋慧進。姓姚。吳興人。少而雄勇任性遊俠。年四十忽悟心自啟。遂爾離俗

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病。乃發願。願造法華百

部以悔先障。始聚得錢一千六百。時有劫來問進有物不。答雲。唯有造經錢在佛

處。群劫聞之□然而去。於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經成之後病亦小

差。誦法華一部得過情願既滿。厲操愈堅。常回諸福業願生安養未亡少時忽聞空

中聲曰。汝所願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三年無病而卒。春秋八十有五。

時京師龍華寺復有釋僧念誦法華金光明。蔬食避世。

釋弘明。本姓嬴。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

禪定。精勤禮懺六時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明嘗於雲

門坐禪。虎來入明室內伏於床前。見明端然不動。久久乃去。又時見一小兒來聽

明誦經。明曰。汝是何人。答雲。昔是此寺沙彌。盜帳下食今墮圖中。聞上人道

業故來聽誦經。願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說法勸化。領解方隱。後於永興石姥

岩入定。又有山精來惱明。明捉得以腰繩系之。鬼遜謝求脫雲。後不敢復來。及

解放。於是絕□。元嘉中郡守平昌孟顗重其真素。要出安止道樹精舍。後濟陽江

於永興邑立昭玄寺。復請明往住。大明末陶里董氏。又為明於村立柏林寺。要明

還止。訓勖禪戒門人成列。以齊永明四年卒於柏林寺。春秋八十有四。

釋慧豫。黃龍人。來游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

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不聽。或時以異言間止。瓶衣率素。日以一中自畢。精勤標

節以救苦為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精於五門。嘗寢見有三人來扣戶。

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誰。答雲。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

可申一年不。答雲。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歲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

七。豫同寺有沙門法普。亦素行誦經。

釋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歲出家。少而沈隱有志用。及具戒之後專好律

學。誦經三十萬言。交接上下未嘗有喜慍之色。性好檀舍隨獲利養皆以施人。瓶

衣之外略無兼物。宋元徽中來京師止鐘山定林寺。守靖閒房懺誦無輟。人有造者

輒為其說法訓獎以代饌焉。從之請戒者甚眾。後卒于山中。春秋四十有九。

釋超辯。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孤發履操深沉。誦法華金剛波若。聞京師

盛於佛法。乃越自西河。路由巴楚。達於建業。頃之東適吳越觀矚山水。停山陰

城傍寺少時。後還都止定林上寺。閒居養素畢命山門。誦法華日限一遍。心敏口

從。恆有餘力禮千佛凡一百五十餘萬拜。足不出門三十餘載。以齊永明十年終於

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於寺南。沙門僧佑為造碑墓所。東莧劉勰制文。時有靈

根釋法明。祇洹釋僧志。益州釋法定。並誦經十餘萬言。蔬苦有至德。

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艫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

於天柱山寺。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下三十餘年。王侯稅駕

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德希禮。或因顒介意。

時一見者。以齊建武二年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五。時若耶懸溜山有姓曇游者。

亦蔬食誦經。苦節為業。

釋僧侯。西龔。西涼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禮懺。及具戒之後遊方觀化。宋孝

建初來至京師。誦法華維摩金光明。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餘年。蕭惠開入蜀請

共同游。後惠開協同義嘉負罪歸闕。侯乃還都。於後崗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

所。自息慈以來至於捨命。魚肉葷辛未嘗近齒。腳影小蹉輒虛齋而過。齊永明二

年微覺不愈。至中不能食。乃索水漱口。合掌而卒。春秋八十有九。時普弘有釋

慧溫亦誦法華經維摩首楞嚴。蔬苦並有高節。

釋慧彌。姓楊氏。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之後裔也。年十六出家。及具戒之

後志修遠離。乃入長安終南山。岩谷險絕軌□莫至。彌負錫獨前。猛虎肅兕無

擾。少誦大品。又精修三昧。於是剪茅結宇。以為棲神之宅。時至則持□入村。

食竟則還室禪誦。如此者八年。後聞江東有法之盛。乃觀化京師止於鐘山定林

寺。習業如先。為人溫恭沖讓喜慍無色。戒范精明獎化忘□。咨賢求善恆若未

足。凡黑白造山禮拜者。皆為說法提誘以代肴饌。爰自出家至於衰老。葷醪鮮豢

一皆永絕。足不出戶三十餘年。曉夜習定。常誦波若。六時禮懺。必為眾先。以

梁天監十七年閏八月十五日終於山舍。春秋七十有九。葬於寺南。立碑頌德。時

定林又有沙門法仙。亦誦經有素行。後還吳為僧正。卒於彼。

釋道琳。本會稽山陰人。少出家有戒行。善涅槃法華誦淨名經。呈國張緒禮

事之。後居富陽縣泉林寺。寺常有鬼怪。自琳居之則消。琳弟子慧韶為屋所押。

頭陷入肩。琳為祈請。韶夜見兩梵道人拔出其頭。旦起遂平復。琳於是設聖僧

齋。鋪新帛於床上。齋畢見帛上有人□。皆長三尺余。眾鹹服其徵感。富陽人始

家家立聖僧坐以飯之。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天監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三。

論曰。諷誦之利大矣。而成其功者希焉。良由總持難得惛忘易生。如經所

說。止復一句一偈亦是聖所稱美。是以曇邃通神於石塢。僧生感衛於空中。道冏

臨危而獲濟。慧慶將沒而蒙全。斯皆實德內充。故使徵應外啟。經雲。六牙降室

四王衛座。豈粵虛哉。若乃凝寒靖夜朗月長宵。獨處閒房吟諷經典。音吐遒亮文

字分明。足使幽靈忻踴精神暢悅。所謂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者也。

贊曰。法身既遠。所寄者辭。沉吟反覆。惠利難思。無怠三業。有競六時。

化人乃衛。變眾來比。此焉實德。誰與較之。

高僧傳卷第十二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興福第八(十四人)

釋慧達一 釋慧元二

釋慧力三 釋慧受四

釋僧慧五 釋曇翼六

釋僧洪七 釋僧亮八

釋法意九 釋慧敬十

釋法獻十一 釋法獻十二

釋僧護十三 釋法悅十四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并州西河離石人。少好田獵。年三十一忽如暫

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師。為其說法訓誨令出家

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懺先罪。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

達。精勤福業。唯以禮懺為先。晉寧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於長乾寺造三層

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剎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

夜見剎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

中又有銀函。銀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發。發申長數尺。

卷則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時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嘆

異。乃於舊塔之西更瘦一剎。施安舍利。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為三層。又昔

晉鹹和中丹陽尹高悝。於張侯橋浦里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作甚工。前有

梵書雲。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乾巷口。牛不復行非人力所御。乃任

牛所之。徑趣長乾寺。爾後年許。有臨海漁人張系世。于海口得銅蓮華趺浮在水

上。即取送縣。縣表上上台。□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後有西域五僧詣悝雲。

昔於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得夢雲。像已

出江東為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悝即引至長乾。五人見像歔欷涕

泣。像即放光照於堂內。五人云。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晉鹹安元年交

州合浦縣採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帝□施此像。孔穴

懸同光色一重。凡四十餘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以剎像靈異倍加翹勵。後東遊

吳縣禮拜石像以像於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滬瀆口。漁人疑為

海神。延巫祝以迎之。於是風濤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天師之神。

復共往接飄浪如初。後有奉佛居士吳縣民朱應。聞而嘆曰。將非大覺之垂應乎。

乃潔齋共東雲寺帛尼及信者數人到滬瀆口。稽首盡虔歌唄至德。即風潮調靜。遙

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志一名惟衛。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

寺。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眾矣。達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晝夜虔禮未嘗暫

廢。頃之進適會稽禮拜□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蹠。達翹心束

想乃見神光焰發。因是修立龕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畋漁者必無所獲。道

俗感測莫不移信。後郡守孟顗。復加開拓。達東西覲禮屢表徵驗。精勤篤勵終年

無改。後不知所之。

釋慧元。河北人。為人性善喜慍無色。常習禪誦經。勸化福事以為恆業。晉

太元初於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餘僧。飧蔬幽遁永絕人途。以太元十四年卒。卒

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有廢。自是寺內常聞空中

應時有磬聲。依而集眾未嘗差失。沙門竺慧直居之。直精苦有戒節。後絕粒唯餌

松柏。因登山蟬蛻焉。

釋慧力。未知何人。晉永和中來游京師。常乞食蔬苦頭陀修福。至晉興寧中

啟乞陶處以為瓦官寺。初標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標輒東移十餘步。旦取還已復

隨徙。潛共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標置東方。仍於其處起塔。今之塔處是

也。記者雲。寺立後三十年。當為天火所燒。至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

火起。寺僧數十都無知者。明旦見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國不祥之相也。即□楊

法尚李緒等速令。修復。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顒所治丈六金像。

昔鑄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諸工無如之何。乃迎顒看之。顒曰。非面瘦也。乃臂

胛肥耳。既鑢減臂胛而面相自滿。諸工無不嘆息。又有師子國四尺二寸玉像。並

皆在焉。昔師子國王。聞晉孝武精於奉法。故遣沙門曇摩抑遠獻此佛。在道十餘

年。至義熙中乃達晉。司徒王謐嘗入台見東掖門口有寺。人擲樗戲樗所著處輒有

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長七尺二寸。謐即啟聞宋高祖迎入台供養。宋

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光寺。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寧中來游京師。蔬食苦行常修福業。嘗行過王坦之

園。夜輒夢於園中立寺。如此數過。受欲就王乞立一間屋處。未敢發言。且向守

園客松期說之。期雲。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即詣王

陳之。王大喜。即以許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復夢見一青龍從南方來化為剎柱。

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是吾所見者也。於是

僱人牽上。豎立為剎。架以一層。道俗競集鹹嘆神異。坦之即舍園為寺。以受本

鄉為名號曰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宅。南有豫章太守范

寧宅。並施以成寺。後有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於今崇麗焉。

釋僧慧。未知何人。少來好修福業。晉義熙中共長安人行長生。立寺於京師

破塢村中。始迂域其處起草屋數間。便集僧設齋。至中夜堂內兩燈忽自然行進前

數十步。油纂如故無所傾覆。大眾驚嗟訪諸耆老鹹言。燈所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

起塔之基。於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寺焉。

釋僧翼。本吳興餘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絕塵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

修學。蔬素苦節見重門人。晚適關中。復師羅什。經律數論。並皆參涉。又誦法

華一部。以晉義熙十三年與同志曇學沙門俱游會稽履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岫

駢峰有耆闍之狀。乃結草成庵。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陳載。並傾心挹德

□助成功。翼蔬食□飲三十餘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

其遺德。會稽孔逭制文。翼同游曇學沙門。後移卜秦望之北。號曰樂林精舍。有

韶相灌茜。並東嶽望僧鹹共憩焉。時有釋道敬者。本琅謠胄族。晉右將軍王羲之

曾孫。避世出家。情愛丘壑棲於若耶山。立懸溜精舍。敬後為供養眾僧。乃舍具

足。專精十戒雲。

釋僧洪。豫州人。止於京師瓦官寺。少而修身整潔。後率化有緣造丈六金

像。鎔鑄始畢。未及開模。時晉末銅禁甚嚴。犯者必死。宋武於時為相國。洪坐

罪繫於相府。唯誦觀世音經。一心歸命佛像。夜夢所鑄像來。手摩洪頭問怖不。

洪言。自念必死。像曰無憂。見像胸方尺許銅色燋沸。會當行刑府參軍監殺。而

牛奔車壤。因更克日。續有令。從彭城來雲。未殺僧洪者可原。遂獲免。還開模

見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後以苦行卒矣。

釋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銅不少。非細乞能

辦。聞湘州界銅溪伍子胥廟多有銅器。而廟甚威嚴無人敢近。亮聞而造焉。告刺

史張邵借健人百頭大船十艘。邵曰。廟既靈驗犯者必斃。且有蠻人宋護。詎可得

耶。亮曰。若果福德與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當之。邵即給人船。三日三夜行至

廟所。亮與手力一時俱進。未至廟屋二十許步。有兩銅鑊容百餘斛。中有巨蛇長

十餘丈出遮行路。亮乃正儀執錫。□願數十言。蛇忽然而隱。俄見一人秉竹笏而

出。雲聞法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今特相隨喜。於是令人輦取。廟銅既多十不取

一。而舫已滿。唯神床頭有一唾壺。中有一蝘蜓長二尺許。乍出乍入。議者鹹

雲。神最愛此物。亮遂不取。於是而去。遇風水甚利。比群蠻相報追逐不復能

及。還都鑄像既成。唯焰光未備。宋文帝為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

中。明帝移像湘宮寺。今猶在焉。

釋法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三寺。晉義熙中鐘山祭酒朱應子。先是孫

恩建義之黨竄居此山。分其外地少許。與意為寺號曰延賢寺。後杯度去來此寺

雲。此處尋有諸變。後時當好地對天堂易為福業。俄為野火所燒。後齊諧及張寅

等。藉杯度之旨。語在度傳。乃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無水不可住。意惟杯

度之言。乃竭誠禮懺。乞西方池水。經於三日懇惻彌至。忽聞空中有聲撲然著

地。意恐是金帛。試令人掘。入二尺許泫然清流遂成□不絕。於是立寺。意後不

知所終。

釋慧敬。南海人。少遊學荊楚亦博通經論。而常以福業為務。故義學不得全

功。凡所之造皆興立塔像助成眾業。後還鄉復修理雲峰永安諸寺。敬既精於戒

節。而志操嚴明。故嶺外僧尼鹹附咨蹽。後被□為僧主。訓領有功。敬有一奴子

及沙彌。忽為鬼所打。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愆失雲。部屬不解橫撓法師眷屬。

有頃悉皆平復。凡興造福業。皆回向西方。臨終之日室有奇香。經久乃歇。

釋法獻。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凋衰。獻率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

祥。後入藏薇山創寺。寺成後有兩童子。攜手來歌雲。藏薇有道德。歡樂方未

央。言終忽然不見。舉寺驚嗟。鹹嘆神異。獻後入禪忽見一人來雲。磬繩欲斷何

不治。獻驚起往視垂將委地。由其手接得無折損。獻出家以來常勸化福事。而棲

心禪戒。未嘗虧節。後不知所終。

釋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

師止定林上寺。博通經律志業強捍。善能匡拯眾許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遊備矚

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以宋元徽三年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

經芮芮。既到于闐欲度發嶺值棧道斷絕。遂于于闐而反。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

並觀世音滅罪□及調達品。又得龜茲國金錘鍱像。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見其別

記。佛牙本在烏纏國。自烏纏來芮芮。自芮芮來梁土。獻齎牙還京。五十有五

載。密自禮事余無知者。至文宣感夢。方傳道俗。獻律行精純德為物范。琅琊王

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等。並投身接足崇其誡訓。獻以永明之中。被

□與長乾玄暢同為僧主。分任南北兩岸。暢本秦州人。亦律禁清白。文惠太子奉

為戒師。獻後被□三吳使妙簡二眾。暢亦東行重申受戒之法。時暢與獻二僧皆少

習律檢不競當世。與武帝共語。每稱名而不坐。後中興僧鍾。於乾和殿見帝。帝

問鍾如宜。鍾答。貧道比苦氣。帝嫌之。乃問尚書王儉。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

何所稱正殿坐不。儉答。漢魏佛法未興。不見其記傳。自偽國稍盛。皆稱貧道亦

預坐。及晉初亦然。中代有庾艫桓玄等。皆欲使沙門盡敬。朝議紛紜事皆休寢。

宋之中朝亦頗令致禮。而尋竟不行。自爾迄今多預坐而稱貧道。帝曰。暢獻二僧

道業如此。尚自稱名。況復余者。挹拜則太甚。稱名亦無嫌。自爾沙門皆稱名於

帝王。自暢獻始也。暢以建武初亡。春秋七十有五。獻以建武末年卒。與暢同窆

於鐘山之陽。獻弟子僧佑為造碑墓側。丹陽尹吳興沈約制文。獻於西域所得佛牙

及像。皆在上定林寺。牙以普通三年正月。忽有數人並執仗。初夜扣門稱。臨川

殿下奴叛。有人告雲。在佛牙閣上。請開閣檢視。寺司即隨語開閣。主師至佛牙

座前開函取牙。作禮三拜。以錦手巾盛牙。繞山東而去。至今竟不測所在。

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克意常苦節戒行嚴淨。後居石城山隱岳

寺。寺北有青壁。直上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乾垂陰。

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弦管歌桝之聲。於是擎爐發誓願。博山鐫造十

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尺之容。使凡厥有緣同□三會。以北齊建武中招結道俗。

初就雕剪疏鑿移年僅成面朴。頃之護遘疾而亡。臨終誓曰。吾之所造本不期一生

成辦。第二身中其願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由未獲成遂。至梁

天監六年。有始豐令吳郡陸鹹。罷邑還國。夜宿剡溪值風雨晦冥。鹹危懼假寐。

忽夢見三道人來告雲。君識信堅正目然安隱。有建安殿下感患未廖。若能治剡縣

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獲平豫冥理非虛宜相開發也。鹹還都經年稍忘前夢。後

出門乃見一僧雲。聽講寄宿。因言。去歲剡溪所囑建安王事猶憶此不。鹹當時懼

然。答雲不憶。道人笑曰。宜更思之。仍即辭去。鹹悟其非凡。乃倒屣咨訪追及

百步。忽然不見。鹹豁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溪所見第三僧也。鹹即馳啟建安

王。王即以上聞。□遣僧佑律師專任像事。王乃深信益加喜踴充遍。抽舍金貝誓

取成畢。初僧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逞夢見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於龕所商略分數。

至明旦而佑律師至。其神應若此。初僧護所創鑿龕過淺。乃鏟入五丈。更施頂

髻。及身相剋成瑩磨將畢。夜中忽當萬字處色赤而隆起。今像胸萬字處猶不施金

鎛而赤色在焉。像以天監十二年春就功。至十五年春竟。坐軀高五丈立形十丈。

龕前架三層台。又造門閣殿堂並立眾基業以充供養。其四遠士庶並提挾香華萬里

來集。供施往還軌□填委。自像成之後。建安王所苦稍瘳。本卒已康復。王后改

封。今之南平王是也。

釋法悅者。戒素沙門也。齊末□為僧主。止京師正覺寺。敦修福業四部所

歸。悅嘗聞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乃宋車騎徐州刺史王仲德所造。光相之工江左

稱最。州境或應有災崇。及僧尼橫延釁戾。像則流汗。汗之多少則禍患之濃淡

也。宋泰始初彭城北屬群虜共欲遷像。引至萬夫竟不能致。齊初兗州數郡欲起義

南附。亦驅逼眾僧助守營塹。時虜帥蘭陵公攻陷此營獲諸沙門。於是盡執二州道

人幽系圍里。違表偽台誣以助亂。像時流汗舉殿皆濕。時偽梁王諒鎮在彭城。亦

多小信向親往像所使人拭之隨出。終莫能止。王乃燒香禮拜至心誓曰。眾僧無

罪。弟子自當營護不使羅禍。若幽誠有感願拭汗即止。於是自手拭之。隨拭即

燥。王具表其事。諸僧皆見原免。悅既欣□靈異誓願膽禮。而關禁阻隔莫由克

遂。又昔宋明皇帝經造丈八金像。四鑄不成。於是改為丈四。悅乃與白馬寺沙門

智靖。率契約緣欲改造丈八無量壽像以申厥志。始鳩集金銅。屬齊末世道陵遲。

復致推斥。至梁初方以事啟聞。降□聽許。並助造光趺。材官工巧隨用資給。以

梁天監八年五月三日於小莊嚴寺營鑄。匠本量佛身四萬斤銅。融瀉已竭尚未至

胸。百姓送銅不可稱計。投諸爐治隨鑄而模內不滿。猶自如先又馳啟聞。□給功

德銅三千斤。台內始就量送。而像處已見。羊車傳詔載銅爐側。於是飛槗消融一

鑄便滿。甫爾之間人車俱失。比台內銅出方知向之所送信實靈感。工匠喜踴道俗

稱桝。及至開模量度乃踴成丈九。而光相不差。又有大錢二枚猶見在衣條。竟不

銷鑠。並莫測其然。尋昔量銅四萬。準用有餘。後益三千。計闕未滿。而祥瑞冥

密出自心圖故知神理幽通殆非人事。初像素既成。比丘道昭常夜中禮懺。忽見素

所晃然洞明。祥視久之。乃知神光之異鑄後三日未及開模。有禪師道度。高潔僧

也。舍其七條袈裟助費。開頂俄而遙見二僧。跪開像髻。逼就觀之。倏然不見。

時悅靖二僧相次遷化。□以像事委定林僧佑。其年九月二十六日移像光宅寺。是

月不雨頗有埃塵。及明將遷像夜有輕雲遍上微雨沾澤。僧佑經行像所繫念天氣。

遙見像邊有光焰上下如燈如燭。並聞槌讖禮拜之聲。入戶詳視揜然俱滅。防寺蔣

孝孫亦所同見。是夜淮中賈客並聞大航舶下催督治橋。有如數百人聲。將知靈器

之重。豈人致焉。其後更鑄光趺。並有風香之瑞。自發河以左。金像之最唯此一

耳。

論曰。昔憂填初刻栴檀。波斯始鑄金質。皆現寫真容工圖妙相。故能流光動

瑞避席施虔。爰至發爪兩塔衣影二台。皆是如來在世已見成軌。自收□河邊闍維

林外。八王請分還國起塔及瓶灰二所。於是十剎興焉。其生處·得道·說法·涅

槃。肉髻頂骨·四牙·雙跡·□杖·唾壺·泥洹僧等。皆樹塔勒銘標揭神異。爾

後百有餘年阿育王遣使浮海。壞撤諸塔分取捨利。還值風潮頗有遺落。故今海族

之中時或遇者。是後八萬四千因之而起。育王諸女亦次發淨心。並鐫石鎔金圖寫

神狀至能浮江泛海影化東川雖復靈□潛通而未彰視聽。及蔡愔秦景自西域還至。

始傅畫□釋迦。於是涼台壽陵。並圖其相。自茲厥後形像塔廟與時競列。洎於大

梁遺光粵盛。夫法身無像因感故形感見有參差故形應有殊別。若乃心路蒼茫則真

儀隔化情志慊切則木石開心。故劉殷至孝誠感。釜庾為之生銘。丁蘭溫清竭誠。

木母以之變色。魯陽回戈而日轉。梠婦下淚而城崩。斯皆隱惻入其性情。故使徵

祥照乎耳目。至如慧達招光於剎抄。慧力感瑞於塔基。慧受申誠於浮木。僧慧顯

證於移燈。洪亮並忘形於鑄像。意獻皆盡命於伽藍。法獻專志於牙骨。竟陵為之

通感。僧護蓄抱於石城。南平以之獲應。近有光宅丈九。顯曜京畿。宋帝四鑠而

不成。梁皇一冶而形備。妙相踴而無虧。瑞銅少而更足。故知道藉人弘。神由物

感。豈曰虛哉。是以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佛像如佛身。則法身應矣。故

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猶鳥備二翼倏舉千尋。車足兩輪一馳

千里。豈不勤哉。豈不勖哉。

桝曰。真儀揜曜。金石傳暉。爰有塔像。懷戀者依。現奇表極。顯瑞旍威。

岩藏地踴。水泛空飛。篤矣心路。必契無違。

經師第九

帛法橋一 支曇籥二

釋法平三 釋僧饒四

釋道慧五 釋智宗六

釋曇遷七 釋曇智八

釋僧辯九 釋曇憑十

釋慧忍十一

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為慨。於是絕粒懺悔七日七

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諫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

雲。吾有應矣。於是作三契經聲徹里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爾後誦經數十萬

言。盡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卒於河北。即石虎

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

□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蹽妙聲善於轉讀。嘗夢天神

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向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喉疊哢。雖復東阿先變康

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唄傳響於今。

後終於所住。年八十一。

釋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業。與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為曇籥弟子。

共傳師業。響韻清雅運轉無方。後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丑而聲踰於兄。宋大將

軍於東府設齋。一往以貌輕之。及聞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嘆曰。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信矣。後東安嚴公發講。等作三契經竟。嚴徐動麈尾曰。如此讀經亦不

減發講遂散席。明更開題。議者以為相成之道也。兄弟並以元嘉末卒。

釋僧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善尺牘及雜技。而偏以音聲著稱。擅名於

宋武文之世。響調優遊和雅哀亮與道綜齊肩。綜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舉。輒

道俗傾心。寺有般若台。饒常繞台梵轉以擬供養。行路聞者莫不息駕踟躕。彈指

稱佛。宋大明二年卒。年八十六。時同寺復有超明明慧。少俱為梵唄長齋。時轉

讀亦有名當世。

釋道慧。姓張。尋陽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廬山寺。素行清貞博涉經典。

特蹽自然之聲。故偏好轉讀。發響含奇制無定準。條章折句綺麗分明。後出都止

安樂寺。轉讀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誦經數萬言。每夕諷詠輒聞闇中

有彈指唱薩之聲。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釋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博學多聞尤長轉讀。聲至清而爽快。

若乃八關長夕中宵之後。四眾低昂睡蛇交至。宗則升座一轉梵響乾雲。莫不開神

暢體豁然醒悟。大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時有慧寶道詮。雖非同時作法相似。甚

豐聲而高調。制用無取焉。宋明忽賞道詮。議者謂逢時也。

釋曇遷。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篤好玄儒。游心佛義。善談莊老。並

注十地。又工正書。常布施題經。巧於轉讀有無窮聲韻。梵制新奇特拔終古。彭

城王義康范曄王曇首。並皆游狎。遷初止祇洹寺。後移烏依寺。及范曄被誅。門

有十二喪。無敢近者。遷抽貨衣物悉營葬送。孝武聞而嘆賞。謂徐爰曰。卿著宋

書勿遺此士。王僧虔為湘洲及三吳。並攜共同游。齊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時

有道場寺釋法暢。瓦官寺釋道琰。並富聲哀婉。雖不競遷等。抑亦次之。

釋曇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性風流善舉止。能談莊老。經論書

史多所綜涉。既有高亮之聲。雅好轉讀。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清徹寫送

有餘。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並深加識重。僧虔臨湘州攜與同行。蕭守吳復招

同入。齊永明五年卒於吳國。年七十九。時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並無餘解。薄

能轉讀。道朗捉調小緩。法忍好存擊切智欣善能側調。慧光喜騁飛聲。

釋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經。受業於遷暢二師。初雖

祖述其風。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獨步齊初。嘗在新亭劉紹宅齋。辯初夜讀經

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卷一時飛去。由是聲振天下遠近知名。後

來學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於佛前詠維摩一契。

同聲發而覺。即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著工

恆日。明旦即集京師善聲沙門龍光普智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勝及僧辯等。集

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

漏失其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中興有釋僧恭。當時與辯齊名。後遂退道。

釋曇憑。姓楊揵。為南安人。少游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旦自

任。時人未之推也。於是專精規矩更加研習。晚遂出群翕然改觀。誦三本起經尤

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巴漢懷音者皆崇其聲范。每梵音一吐輒鳥馬悲鳴行途

住足。因製造銅鐘。願於未來常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鐘始於此也。後終於所

住。時蜀中有僧令道光。亦微善轉讀。

釋慧忍。姓蕢。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寶寺。無餘行解。止是愛好音聲。初

受業於安樂辯公。備得其法。而哀婉細妙特欲過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師。

乃共忍斟酌舊聲詮品新異。制瑞應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長妙。於是令慧滿僧業僧

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曇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餘人皆就忍受學。遂傳法於

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餘。

釋法鄰(平調牒句。殊有宮商) 釋曇辯(一往無奇。彌久彌勝)

釋慧念(少氣調。殊有細美) 釋曇乾(爽快碎磕。傳寫有法)

釋曇進(亦八能流。編善還國品) 釋慧超(善於三契。後不能稱)

釋道首(怯於一往。長道可觀) 釋曇調(寫送清雅。恨功夫未足)

凡此諸人。並齊代知名。其淅左江西荊陜庸蜀亦頗有轉讀。然止是當時詠

歌。乃無高譽。故不足而傳也。

論曰。夫篇章之作。蓋欲申暢懷抱褒述情志。詠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辭韻

相屬。故詩序雲。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也。然東國之歌也。則

結詠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復歌桝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

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設桝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

夫聖人制樂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如聽唄亦其利有五。

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是以般遮弦歌於石室。

請開甘露之初門。淨居舞頌於雙林。奉報一化之恩德。其間隨時桝詠。亦在處成

音。至如億耳細聲於宵夜。提婆揚響於梵宮。或令無相之旨奏於篪笛之上。或使

本行之音宣乎琴瑟之下。並皆抑揚通感佛所稱桝。故鹹池韶武無以匹其工。激楚

梁塵無以較其妙。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

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

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

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

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籥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制。裁變古聲所存

止一十而已。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於安邑廳事。諷詠經音七日乃絕。時有傳者

並皆訛廢。逮宋齊之間有曇遷僧辯太傳文宣等。並殷勤嗟詠曲意音律。撰集異同

斟酌科例。存仿舊法正可三百餘聲。自茲厥後聲多散落。人人致意補綴不同。所

以師師異法家家各制。皆由昧乎聲旨莫以裁正。夫音樂感動自古而然。是以玄師

梵唱赤雁愛而不移。比丘流響青鳥悅而忘翥。曇憑動韻。猶令鳥馬踡局。僧辯折

調。尚使鴻鶴停飛。量人雖復深淺。籌感抑亦次焉。故夔擊石拊石則百獸率舞。

簫韶九成則鳳凰來儀。鳥獻且猶致感。況乃人神者哉。但轉讀之為懿。貴在聲文

兩得。若唯聲而不文。則道心無以得生。若唯文而不聲。則俗情無以得入。故經

言。以微妙音歌嘆佛德。斯之謂也。而頃世學者裁得首尾餘聲。便言。擅名當

世。經文起盡曾不措懷。或破句以合聲。若分文以足韻。豈唯聲之不足。亦乃文

不成詮。聽者唯增恍忽。聞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藏曜。百味淳乳不

澆而自薄。哀哉。若能精達經旨洞曉音律。三位七聲次而無亂。五言四句契而莫

爽。其間起擲盪舉平折放殺。游飛卻轉反疊嬌弄。動韻則流靡弗窮。張喉則變態

無盡。故能炳發八音光揚七善。壯而不猛凝而不滯。弱而不野剛而不銳。清而不

擾濁而不蔽。諒足以起暢微言怡養神性。故聽聲可以娛耳。耹語可以開襟。若然

可謂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者也。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於此土詠經

則稱為轉讀。歌桝則號為梵唄。昔諸天桝唄皆以韻入弦綰。五眾既與俗違。故宜

以聲曲為妙。原夫梵唄之起亦兆自陳思。始著太子頌及睒頌等。因為之制聲。吐

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其後居士支謙。亦傳梵唄三契。

皆湮沒而不存。世有共議一章。恐或謙之餘則也。唯康僧會所造泥洹梵唄於今尚

傳。即敬謁一契文出雙卷泥洹。故曰泥洹唄也。爰至晉世有高座法師。初傳覓

歷。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籥公所造六言。即大慈哀愍一契。於今時有作者。

近有西涼州唄。源出關右。而流於晉陽。今之面如滿月是也。凡此諸曲並制出名

師。後人繼作多所訛漏。或時沙彌小兒互相傳授。疇昔成規殆無遺一。惜哉。此

既同是聲例。故備之論末。

唱導第十

釋道照一 釋曇藝二

釋慧璩三 釋曇宗四

釋曇光五 釋慧芬六

釋道儒七 釋慧重八

釋法願九釋法鏡十

釋道照。姓麴。平西人。少善尺牘兼博經史。十八出家。止京師祇洹寺。披

覽群典以宣唱為業。音吐寥亮洗悟塵心。指事適時言不孤發。獨步於宋代之初。

宋武帝嘗於內殿齋。照初夜略敘。百年迅速遷滅俄頃苦樂參差必由因召。如來慈

應六道。陛下撫矜一切。帝言善。久之齋竟。別襨三萬。臨川王道規從受五戒。

奉為門師。宋元嘉三十年卒。年六十六。照弟子慧明。姓焦。魏郡人。神情俊邁

祖習師風。亦有名當世。

釋曇藝。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行。誦經十餘萬言。止長乾寺。性恭儉唯以

善誘為先。故屬意宣唱天然獨絕。凡要請者皆貴賤均赴貧富一揆。張暢聞而嘆

曰。辭吐流便足騰遠理。藝嘗患癬瘡積治不除。房內恆供養一觀世音像。晨夕禮

拜求差此疾。異時忽見一蛇從像後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脫地。涎鯨沐身

狀如已死。藝候之猶似可活。即取竹刮除涎鯨。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刮取

涎鯨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痍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祈請

所致。於是精勤化導勵節彌堅。宋太宰江夏王義恭最所知。後重卒於所住。年八

十一。

釋慧璩。丹陽人。出家止瓦官寺。讀覽經論涉獵書史。眾技多閒而尤善唱

導。出語成章動辭製作。臨時采博罄無不妙詣。宋太祖文皇帝車騎臧質。並提攜

友善雅相崇愛。譙王鎮荊要與同行。後逆節還朝。於梁山設會。頃之譙王敗。璩

還京。後宋孝武設齋。璩唱導。帝問璩曰。今日之集何如梁山。璩曰。天道助順

況復為逆。帝悅之。明旦別襨一萬後敕為京邑都維那。大明末終於寺。年七十

二。

釋曇宗。姓虢。獇陵人。出家止靈味寺。少而好學博通眾典。唱說之功獨步

當世。辯口適時應變無盡。嘗為孝武唱導行菩薩五法禮竟。帝乃笑謂宗曰。朕有

何罪而為懺悔。宗曰。昔虞舜至聖猶雲予違爾弼。湯武亦云萬姓有罪在予一人。

聖王引咎。蓋以軌世。陛下德邁往代。齊聖虞殷。履道思沖。寧得獨異。帝大

悅。後殷淑儀薨。三七設會悉請宗。宗始嘆世道浮偽恩愛必離。嗟殷氏淑德榮幸

未暢。而滅實當年收芳今日。發言淒至。帝泫愴良久。賞異彌深。後終於所住。

著京師塔寺記二卷。時靈味寺復有釋僧意者。亦善唱說。制睒經新聲。哀亮有

序。

釋曇光。會稽人。隨師止江陵長沙寺。性意嗜五經詩賦。及算數卜筮無不貫

解。年將三十。喟然嘆曰。吾從來所習皆是俗事。佛法深理未染一毫。豈剪落所

宜耶。乃屏舊業聽諸經論。識悟過人一聞便達。宋衡陽文王義季鎮荊州。求覓意

理沙門共談佛法。聲境推光以當鴻任。光固辭。王自詣房敦請。遂從命焉。給車

服人力月供一萬。每設齋會無有導師。王謂光曰。獎導群生唯德之本。上人何得

為辭。願必自力。光乃回心習唱製造懺文。每執爐處眾。輒道俗傾仰。後還都止

靈味寺。義陽王旭出鎮北徐。攜光同行。及景和失德義陽起事。以光預見乃齋七

曜以決光。光杜口無言。故事寧獲免。宋明帝於湘宮設會。聞光唱導帝稱善。即

□賜三衣瓶□。後卒於寺中。年六十五。

釋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谷熟縣常山寺。學業優深苦

行精峻。每赴齋會常為大眾說法。梁楚之間悉奉其化。及魏虜毀滅佛法。乃南歸

京師。至烏江追騎將及。而渚次無航。芬一心念佛。俄見流船忽至。乘之獲免。

至都止白馬寺。時御史中丞袁愍孫。常謂道人偏執未足與議。乃命左右令候覓沙

門試欲語之。會得芬至。袁先問三乘四諦之理。卻辯老莊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經

書。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窮。於是敬以為師。令子弟悉從受戒。芬又善

神□所治必驗。後病篤服丸。人勸之以酒。芬曰。積時持戒寧以將死虧節。乃語

弟子云。吾其去矣。以齊永明三年卒於興福寺。年七十九。臨終有訓誡遺文。雲

雲。

釋道儒姓石。渤海人。寓居廣陵。少懷清信慕樂出家。遇宋臨川王義慶鎮南

兗。儒以事聞之。王□成厥志。為啟度出家。出家之後蔬食讀誦。凡所之造皆勸

人改惡修善。遠近宗奉遂成導師。言無預撰發向成制。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長

沙王請為戒師。廬承相伯仲孫等。共買張敬兒故廟為儒立寺。今齊福寺是也。儒

以齊永明八年卒。年八十一。時閒心寺有釋僧喜。亦善唱說。振譽於宋末齊初。

釋慧重。姓閔。魯國人。僑居金陵早懷信悟。有志從道願言未遂。已長齋菜

食每率眾齋會。常自為唱導。如此累時。乃上聞於宋孝武。大明六年□為新安寺

出家。於是專當唱說。蹽性清敏識悟深沉。言不經營應時若瀉。凡預聞者皆留連

信宿增其懇詣。後移止瓦官禪房。永明五年卒。年七十三。時瓦官復有釋法覺。

又敦慧重之業。亦擅名齊代。

釋法願。本姓鍾。名武厲。先藝川長社人。祖世避難移居吳興長城。願常為

梅根冶監。有施慎民來代之。先時文書未校慎民·遂偏。當其負願乃訴求分罪。

有旨免慎民死。除願為新道令。家本事神身習鼓舞。世間雜技及耆父占相。皆備

盡其妙。嘗以鏡照面雲。我不久當見天子。於是出都住沈橋。以庸相自業。宗殼

沈慶微時經請願相。願曰。宗君應為三州刺史。沈君當位極三公。如是歷相眾

人。記其近事所驗非一。遂有聞於宋太祖。太祖見之。取東冶囚及一奴美顏色

者。飾以衣冠令願相之。願指囚曰。君多危難下階便應著鎖。謂奴曰。君是下賤

人。乃暫得免耶。帝異之。即敕住後堂知陰陽秘術。後少時啟求出家。三啟方

遂。為上定林遠公弟子。及孝武龍飛宗殼出鎮廣州。攜願同往。奉為五戒之師。

會譙王構逆羽檄嶺南。殼以咨願。願曰。隨君來誤殺人。今太白犯南斗。法應殺

大臣。宜速改計必得大勛。果如願言。殼遷豫州刺史。復攜同行。及竟陵王誕舉

事。願陳諫亦然。願後與刺史共欲減眾僧床腳令依八指之制。時沙門僧導獨步江

西。謂願濫匡其士。頗有不平之色。遂致聞孝武。即敕願還都。帝問願。何詐菜

食。願答。菜食已來十餘年。帝敕直閤沈攸之。強逼以肉。遂折前兩齒不回其

操。帝大怒。敕罷道作廣武將軍直華林佛殿。願雖形同俗人。而棲心禪戒未嘗虧

節。有頃帝崩。昭太后令聽還道太始六年佼長生舍宅為寺。名曰正勝。請願居

之。齊高親事幼主。恆有不測之憂。每以咨願。願曰。後七月當定。果如其言。

及高帝即位。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師敬。永明二年願遭兄喪。啟乞還鄉。至鄉

少時敕旨重疊。願後出憩在湘宮。鑾駕自幸降寺省慰。願雲。腳疾未消不堪相

見。帝乃轉蹕而去。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願既不命令坐。文惠作禮而立。乃謂

願曰。葆吹清鐃以為供養。其福云何。願曰。昔菩薩八萬伎樂供養佛。尚不如至

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其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其王侯妃主及四遠

士庶。並從受戒悉遵師禮。願往必直前無有通白。感致隨喜日盈萬計。願隨以修

福未嘗蓄聚。或僱人禮佛。或借人持齋。或收糴米谷散飴魚鳥。或貿易飲食帳給

囚徒。興功立德數不可紀。願又善唱導。及依經說法率自心抱。無事宮商。言語

訛雜。唯以適機為要。可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後入定三日不食。忽語弟子

雲。汝等失飯籮矣。俄而寢疾。時寺側遭燒寺在下風。煙焰必及。弟子欲輿願出

寺。願曰。佛若被燒我何用活。即苦心歸命。於是三面皆焚。唯寺不燼。齊永元

二年年八十七卒。

釋法鏡。姓張。吳興烏程人。幼而樂道事未獲從。值慧益燒身啟帝度二十

人。鏡即預其一也。事法願為師。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為懷曠拔成務。於是

研習唱導有邁終古。齊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鏡誓心弘道不拘貴賤。有請必行。

無避寒暑。財不蓄私常興福業。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齊隆寺以居之。鏡為性敦美賞

接為務。故道俗交知莫不愛悅。雖義學功淺而領悟自然。造次嘲難必有酬酢。齊

永元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後瓦官道親彭城寶興耆闍道登。並皆祖述宣唱。高韻

華言。非忝前例。傾眾動物。論者後之。今上為長沙宣武王治鏡所住寺。因改曰

宣武也。

論曰。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昔佛法初傳。於時齊集止宣唱佛

名依文致禮。至中宵疲極。事資啟悟。乃別請宿德升座說法。或雜序因緣。或傍

引譬喻。其後廬山釋慧遠。道業貞華風才秀髮。每至齋集輒自升高座躬為導首。

先明三世因果。卻辯一齋大意。後代傳受遂成永則。故道照曇藝等十有餘人。並

駢次相師各擅名當世。夫唱導所貴其事四焉。謂聲辯才博。非聲則無以警眾。非

辯則無以適時。非才則言無可采。非博則語無依據。至若響韻鐘鼓則四眾驚心。

聲之為用也。辭吐後發適會無差。辯之為用也。綺制雕華文藻橫逸。才之為用

也。商搉經論采撮書史。博之為用也。若能善茲四事。而適以人時。如為出家五

眾則須切語無常苦陳懺悔。若為君王長者。則須兼引俗典綺綜成辭。若為悠悠凡

庶則須指事造形直談聞見。若為山民野處則須近局言辭陳斥罪目凡此變態與事而

興。可謂知時知眾。又能善說。雖然故以懇切感人傾誠動物。此其上也。昔草創

高僧本以八科成傳。卻尋經導二技。雖於道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條足成

十數。何者至如八關初夕。旋繞行周煙蓋停氛。燈惟靖耀。四眾專心。叉指緘

默。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談無常則令心形戰慄。

語地獄則使怖淚交零。徵昔因則如見往業。核當果則已示來報。談怡樂則情抱暢

悅。敘哀戚則灑淚含酸。於是闔眾傾心舉堂惻愴。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彈指

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後夜鐘漏將罷。則言星河易轉勝集難留。又使人迫懷抱載盈

戀慕。當爾之時導師之為用也。其間經師轉讀事見前章。皆以賞悟適時。拔邪立

信。其有一分可稱。故編高僧之末。若夫綜習未廣諳究不長。既無臨時捷辯必應

遵用舊本。然才非已出制自他成。吐納宮商動見紕謬。其中傳寫訛誤亦皆依而唱

習。致使魚魯淆亂鼠璞相疑。或時禮拜中間懺疏忽至。既無宿蓄恥欲屈頭。臨時

抽造謇棘難辯。意慮荒忙心口乖越。前言既久後語未就。抽衣謦咳示延時節。列

席寒心觀途啟齒。施主失應時之福。眾僧乖古佛之教。既絕生善之萌。秖增戲論

之惑。始獲濫吹之譏。終致代匠之咎。若然豈高僧之謂耶。

高僧傳卷第十三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四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原夫至道沖漠。假蹄筌而後彰。玄致幽凝。藉師保以成用。是由聖□迭興賢

能異托。辯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詩書禮樂。以成風俗之訓。或忘功遺

事。尚彼虛沖。或體任榮枯。重茲達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蓋漸染之方

未奧盡其神性。至若能仁之為訓也。考業果幽微。則循復三世。言至理高妙。則

貫絕百靈。若夫啟十地以辯慧宗。顯二諦以詮智府。窮神盡性之旨。管一樞極之

致。余教方之猶群流之歸巨壑。眾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難得以言尚至。乃

教滿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為大利益。而以淨穢異聞升墜殊見。故秋

方先音形之本。東國後見聞之益。雲龍表於夜明。風虎彰乎宵夢。鴻風既扇。大

化斯融。自爾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傳度經法。或教授禪道。或以異□化人。或

以神力救物。自漢之梁。紀曆彌遠。世涉六代。年將五百。此土桑門含章秀起。

群英間出迭有其人。眾家記錄敘載各異。沙門法濟偏敘高逸一□。沙門法安但列

志節一行。沙門僧寶止命遊方一科。沙門法進乃通撰傳論。而辭事闕略。並皆互

有繁簡出沒成異。考之行事未見其歸宋。臨川康王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大原王

琰冥祥記。彭城劉俊益部寺記。沙門曇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台

徵應傳。陶淵明搜神錄。並傍出諸僧敘其風素。而皆是附見。亟多□闕齊竟陵文

宣王三寶記傳。或稱佛史。或號僧錄。既三寶共敘。辭旨相關。混濫難求。更為

蕪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該綜。而文體未足。沙門僧佑撰三藏記。止有三十

余僧。所無甚眾。中書郎釻景興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廬山僧傳。中書陸明霞沙

門傳。各競舉一方不通今古。務存一善不及余行。逮乎即時。亦繼有作者。然或

褒讚之下。過相揄揚。或敘事之中。空列辭費。求之實理無的可稱。或復嫌以繁

廣刪減其事。而抗□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

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輒

搜撿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

片記。並博咨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終

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

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

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

勛。或踰越沙險。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

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強暴以綏。靖

念安禪則功德森茂。弘贊毗尼。則禁行清潔。忘形遺體。則矜吝革心。歌誦法

言。則幽顯含慶。樹興福善。則遺像可傳。凡此八科。並以軌□不同。化洽殊

異。而皆德□四依。功在三業。故為群經之所稱美。眾聖之所褒述。及夫討核源

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而論所著辭微異恆體。始標大意類猶前

序。未辯時人事同後議。若間施前後。如謂煩雜。故總布一科之末。通稱為論。

其轉讀宣唱。雖源出非遠。然而應機悟俗。實有偏功。故齊宋雜記。鹹條列秀

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絕。及有一分通感。乃編之傳末。如或異者非所存

焉。凡十科所敘。皆散在眾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於一本之

內可兼諸要。其有繁辭虛贊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為十三

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

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

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一十四卷。備贊論者意

以為定。如未隱括覽者詳焉。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漢雒陽支樓迦讖(竺佛朔安玄嚴佛調支曜康巨康孟詳)

魏雒陽曇柯迦羅(康僧鎧曇帝帛延)

魏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

魏吳武昌維只難(法立法巨)

晉長安竺曇摩羅剎(聶承遠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帛法祚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尸梨蜜

晉長安僧伽跋澄(佛圖羅剎)

晉長安曇摩難提(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

晉江陵辛寺曇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傳第二卷(譯經中七人)

晉長安鳩摩羅什

晉長安弗若多羅

晉長安曇摩流支

晉壽春石□寺卑摩羅叉

晉長安佛陀耶舍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晉河西曇無讖(安陽鱃道普法盛法維僧表)

高僧傳第三卷(譯經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曇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

宋京兆釋智猛

宋京師道林寺鍄良耶舍(僧伽達多僧伽羅多哆)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羅)

高僧傳第四卷(義解一十四人)

晉洛陽朱士行(竺叔蘭無羅叉)

晉淮陽支孝龍

晉豫章山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毗浮曇相曇習)

晉中山康法朗(令韶)

晉燉煌竺法乘(竺法行竺法存)

晉剡東仰山竺法潛(竺法友竺法蘊竺法濟康法讖)

晉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竺法仰)

晉剡山於法蘭(竺法興支法淵於法道)

晉剡白山於法開(於法威)

晉燉煌於道邃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道寶)

晉始寧山竺法義

晉東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傳第五卷(義解二十五人)

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王嘉)

晉蒱□釋法和

晉泰山崑崙岩竺僧朗(支僧敦)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曇壹曇貳)

晉飛龍山釋僧先(道護)

晉荊州上明竺僧輔

晉京師瓦官寺竺僧敷

晉荊州長沙寺釋曇翼(僧衛)

晉荊州長沙寺釋法遇

晉荊州上明釋曇徽

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僧常法浚)

晉長沙寺釋曇誡

晉於替青山竺法曠

晉吳虎丘東寺竺道壹(帛道猷道寶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釋慧虔(曇誡智明)

高僧傳第六卷(義解三十三人)

晉廬山釋慧遠

晉蜀龍淵寺釋慧持(慧岩僧恭道泓曇蘭)

晉廬山釋慧永(僧融)

晉廬山釋僧濟

晉新陽釋法安

晉廬山釋曇邕

晉吳台寺釋道祖(慧要曇順曇說法幽道恆道授)

晉長安大寺釋僧閊(弘覺)

晉彭城郡釋道融

晉長安釋曇影

晉長安釋僧睿(僧揩)

晉長安釋道恆(道標)

晉長安釋僧肇

高僧傳第七卷(義解四三十二人)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寶林法寶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釋慧睿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釋慧觀(僧馥法業)

宋京師祇洹寺釋慧義(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釋道淵(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弼

宋東阿釋慧靜

宋京師祇洹寺釋僧苞(法和)

宋餘杭方顯寺釋僧詮

宋江陵辛寺釋曇鑒(道海慧龕慧恭曇泓道廣)

宋廬山凌雲寺釋慧安

宋淮南中寺釋曇無成(曇冏)

宋京師靈味寺釋僧含(道含)

宋江陵瑟琶寺釋僧徹(僧莊)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宋壽春石□寺釋僧導(僧因僧音僧成)

宋蜀武擔寺釋道汪(普明道誾)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

宋長沙麓山釋法愍(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釋道亮(靜林慧隆)

宋丹陽釋梵敏(僧籥)

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僧慶慧定慧嵩)

宋京師中興寺釋曇斌(曇濟曇宗)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曇隆)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曇度玄運)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道堅慧鸞慧敷慧訓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釋超進(曇機道憑)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曇瑤)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道慈慧整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釋慧通

高僧傳第八卷(義解五二十七人)

齊偽魏濟州釋僧淵(慧記道登)

齊偽魏釋曇度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玄趣僧達)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鍾(曇纖曇遷僧表僧最敏達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釋僧盛

齊京師湘官寺釋弘充(法鮮)

齊高昌郡釋智林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法愛法常智興)

齊蜀齊後山釋玄暢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道憑法令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曇慎慧敞僧岫)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弘稱僧拔慧熙)

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曾行慧恢道旭慧求慧深法洪)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僧寶僧智法珍僧向僧猛法寶慧調)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智誕僧辯僧賢通慧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曇準法身法真慧令僧賢法仙法最僧敬道文)

齊京師中興寺釋法安(慧光敬遺光贊慧福道宗)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印(慧龍)

齊琅琊□山釋法度(法紹僧朗慧開法開僧紹)

梁京師治城寺釋智秀(法整僧若僧璇道乘)

梁荊州釋慧琳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法欣智敞法冏僧護僧韶)

梁山陰雲門山寺釋智順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道明僧成僧寶)

樑上定林寺釋法通(聖進)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

梁剡法華台釋曇斐(法藏明度)

高僧傳第九卷(神異上四人)

晉鄴中竺佛圖澄(道進)

晉羅浮山單道開

晉常山竺佛調

晉洛陽耆域

高僧傳第十卷(神異下十六人)

晉洛陽盤□山揵陀勒

晉洛陽婁至山呵羅竭

晉襄陽竺法慧(范材)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慧持)

晉長安涉公

晉西平釋曇霍

晉上虞龍山史宗

宋京師杯度

宋偽魏長安釋曇始

宋高昌釋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雲寺邵碩

宋江陵琵琶寺釋慧安(僧覽法衛)

齊京師枳園寺沙彌釋法匱(法揩)

齊荊州釋僧慧(慧遠)

齊壽春釋慧通

梁京師釋保志(道香僧朗)

高僧傳第十一卷(習禪明律)

習禪(二十一人)

晉江左竺僧顯

晉剡隱岳山帛僧光

晉始豐赤城山竺曇猷(慧開慧真)

晉長安釋慧嵬

晉廣漢閻興寺釋賢護

晉始豐赤城山支曇蘭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

晉偽魏平城釋玄高(慧崇)

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宋長安太后寺釋慧通

宋餘杭釋淨度

宋始豐瀑布山釋僧從

宋廣漢釋法成

宋京師中興寺釋慧覽

宋荊州長沙寺釋法期(道果)

宋成都釋道法

宋蜀安樂寺釋普恆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僧謙法隱超志法達慧勝)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道濟)

齊錢塘靈苑山釋曇超

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釋慧猷

宋吳閒居寺釋僧業(慧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道遠)

宋彭城郡釋道儼(慧曜)

宋江陵釋僧隱(成具)

宋廣漢釋道房

宋京師閒心寺釋道營(慧佑)

齊鐘山靈曜寺釋志道(超度)

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慧文)

齊蜀靈建寺釋法琳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聰超)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佑

高僧傳第十二卷(亡身誦經)

亡身(十一人)

晉霍山釋僧群

宋彭城駕山釋曇稱

宋高昌釋法進(僧導)

宋魏郡廷尉寺釋僧富

宋偽秦蒱□釋法羽(慧始)

宋臨川招提寺釋慧紹(僧要)

宋廬山招隱寺釋僧瑜

宋京師竹林寺釋慧益

宋蜀武擔寺釋僧慶

齊隴西釋法光

齊交阯仙山釋曇弘

誦經(二十一人)

晉河陰白馬寺釋曇邃

晉越城寺釋法相(曇蓋僧法)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

晉蜀三寶賢寺釋僧生

宋剡法華台釋法宗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宋廬山釋慧慶

宋臨渭釋普明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瓦官寺釋慧果

宋京師東安寺釋法恭(僧恭)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慧琳)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僧念)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法音)

齊上定林寺釋道崇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法明僧志法定)

齊山陰天柱山釋法慧(曇游)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慧溫)

樑上定林寺釋慧彌(法仙)

梁富陽齊堅寺釋道琳

高僧傳第十三卷(興福經師導師)

興福(十四人)

晉并州竺慧達

晉武陵平山釋慧元(竺慧直)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

宋京師崇明寺釋僧慧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

宋豫州釋僧洪

宋京師釋僧亮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

齊南海雲峰寺釋慧敬

齊南海藏薇山釋法獻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玄暢)

梁剡石城山釋僧護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

宋京師祇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曇遷

齊東安寺釋曇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曇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祇洹寺釋道照

宋長乾寺釋曇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曇宗

宋中寺釋曇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曼穎。頓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並使其掎摭力尋始竟。但

見偉才。紙弊墨渝迄未能罷。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興。年幾五百時經六代。自摩

騰法蘭發軫西域。安侯支讖荷錫東都。雖跡標出沒行實深淺。鹹作舟梁大為利

益。固宜緇素傳美鉛槧定辭照示後昆揄揚往秀。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佛澄道進

雜聞趙刪。晉史見舍恨局當時。宋典所存頗因其會。兼且攙出君台之記。糅在元

亮之說。感應或所商搉。幽明不無梗概泛顯傍文未足光闡。間有諸傳又非隱括。

景興偶采居山之人。僧寶偏綴遊方之士。法濟唯張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節之

科。康泓專紀單開。王秀但稱高座。僧瑜卓爾獨載。玄暢超然孤錄。唯釋法進所

造。王巾有著意。存該綜可擅一家。然進名博而未廣。巾體立而不就。梁來作者

亦有病諸。僧佑成蘭既同法濟之責。孝秀染毫復獲景興之誚。其唱公纂集最實近

之。求其鄙意更恨煩冗。法師此制始所謂不刊之鴻筆也。綿亙古今包括內外。屬

辭比事不文不質。謂繁難省雲約豈加。以高為名既使弗逮者恥。開例成廣足使有

善者勸。向之二三諸子前後撰述。豈得挈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信門徒竟無

一言可豫。市肆空設千金之賞。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出內瓊笈卷舒王笥弟子雖

實不敏少嘗好學。頃日尪余觸途多昧。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鑽仰弗暇討論何

所。誠非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謝安慕竺曠風流殷浩憚支

遁才俊耳。不見旬日窮情已勞。扶力此白以伐訴盡。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意存箴艾。而來告累紙。更加拂拭。顧惟道藉

人弘理由教顯。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故漸染以來昭明遺法。殊功異行列代而

興。敦厲後生理宜綜綴。貧道少乏懷書抱筴自課之勤長慕鉛墨塗青揚善之美。故

於聽覽餘閒厝心傳錄。每見一分可稱。輒有懷三省。但歷尋眾記繁約。或編不同

列參差。或行事出沒。已詳別序兼具來告。所以不量寸管。輒樹十科。商搉條

流。意言略舉而筆路蒼茫。辭語陋拙。本以自備□遺。豈宜濫入高聽檀越既學兼

孔釋解貫玄儒。抽入綴藻內外淹劭。披覽餘暇脫助詳閱。故忘鄙俚用簡龍門。然

事高辭野久懷多愧。來告吹噓更增鑙鱲。今以所著贊論十科。重以相簡。如有紕

謬請備斟酌。釋君白。

此傳是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所撰。法師學通內外善講經律。著涅槃疏十卷梵

網戒等義疏。並為世軌。又著此高僧傳十三卷。梁末承聖二年太歲癸酉避侯景難

來至湓城。少時講說。甲戌年二月舍化。時年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經始葬廬山

禪閣寺墓。龍光寺僧果同避難在山。遇見時事聊記之云爾。

高僧傳序錄卷第十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