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沒有得失這個妄想,那你就很自在了


時間:2015/12/24 作者:心源

疏【一代時教,不出因緣。】

『一代』是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一生,他活了八十歲,三十歲示現證道就出來弘法利生,到八十歲入涅盤,整整是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到處奔波教化眾生,足跡走遍五印度,就是整個印度區域,南部佛曾經到過錫蘭島,北面是喜馬拉雅山,這是佛當年教化的區域,相當的廣大。總而言之,『不出因緣』。

疏【如所謂因緣故生滅,因緣故即空,因緣故即假,因緣故即中。】

這幾句話全是從綱領上講的,通於天台、賢首,我們講教都是以這兩家作代表。什麼叫『因緣故生滅』?生滅的相不是真的,是假的;因緣聚會就生,因緣散就滅。諸位細細去體會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這是本書,書怎麼生的?許多紙張把它裝訂起來,這就叫書,書就生了。如果我們現在把它拿去影印,全部把它拆掉,拆成一張一張的紙,書就滅了,書就沒有了,只有一張一張紙。這麼多紙聚集起來它就生,散開來它就滅,你們想想這裡有沒有生滅?實在講沒有生滅,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

世間人執著這個虛妄的相,以為它有生有滅,其實是不生不滅,所謂生滅的相不是真實的。這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沒有一法能超出這個定律。譬如我們這個房子,房子是鋼筋水泥許許多多建築材料排列起來的,這房子生了;那一堆建築材料堆在那個地方,那沒有房子,房子滅了。其實那個材料擺起來跟堆在旁邊一樣多,不增不減。乃至於我們身體也是如此,我們這個身體,佛講四大、五蘊,四大五蘊就是建築這身的材料;聚會了,這個身相現了,分散了,這個身就沒有了,就滅了。

所以「生滅」兩個字,實在是回什麼事情?我們講生死,什麼叫生死?生是緣聚,死是緣散,只有聚散,那是實在的;說生死、說生滅是假的,叫妄相,不是真相,真相是緣聚緣散。這一層徹底了解,在佛門叫「了生死」,生死了了。了什麼?明了,徹底明了了。明了之後才曉得什麼?原來沒有生死。哪來的生死!真正透徹了解,生沒有什麼可惜的,死沒有什麼可怕的,也沒有什麼可悲的,完全是正常的現象。這樣一來就是我們佛門常講:生死自在!因為你明了了,你就自在。了生死是這個講法,真的明了,他真的自在。縱然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他也很自在。我要去投生了,投生就好比什麼?換一件衣服,穿一件新衣服;我捨身,我想走了,衣服脫掉就是,衣服髒了拿去洗,換件新的。在六道里捨身受身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很自在,一切的憂慮統統沒有。這是講「因緣故生滅」。

『因緣故即空』。三止三觀的建立是從《中觀論》的一首偈子上建立。這是當年慧思禪師他發現的,到智者大師手上完成,真正建立了天台宗,完全用這個思想,就是三觀三諦,三觀就是空、假、中。《中觀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這三句是天台理論的來源。

因為是因緣所生法,它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它沒有自體!有自體的,那是真正有;沒有自體,這是空。我們以這本書來說,這本書當體即空,為什麼?你如果一看,它根本就不是書,一百幾十張紙,書就看不見,就空了。再仔細一觀察,這紙是什麼?許許多多纖維在一塊,如果用顯微鏡一看,都是原子、電子,紙也沒有了。你就曉得這個東西沒有自性,所以佛講當體即空。凡是因緣所生法統統是這個性質,都是空無自性,這是講它沒有體性、沒有自體。講空是從性上說、從體上說,體是空的,佛法常說:萬法皆空。

你了解它體相上是空的,有什麼好處?不執著了,貪心斷掉了、得失心斷掉了,為什麼?空的。你得什麼?得到的是一場空;失掉,失掉也是空。沒有得失這個妄想,那你就很自在了。人不曉得多少煩惱都是從得失裡頭產生的,哪裡曉得得失完全是個妄想,不是真實的。你要真正有所得,那佛都佩服你!確實無所得,什麼都得不到。晚上睡覺睡著,連這個身體都不曉得是誰的,你得個什麼?你想想,你睡著了,這個世界哪一樣東西你得到?一樣都得不到,當體即空。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這個要知道,身都不是自己的。

所以西方哲學家就研究了,「我」到底是什麼?他曉得身不是我,所以才體會到「我思故我在」,我能想,能想的大概是「我」。還是錯了,能想的是什麼?受想行識,在佛法講,那還不是「我」,還是個虛妄的。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你在打妄想,妄想還不是「你」,還是當體即空。西方哲學就遇到困難了,找不到宇宙本體。宇宙本體,在佛法裡面講,真如法性。曉得三止三觀,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解決很大的困擾,在一切法裡面不起貪心,一切法裡面不起分別執著,才能得清淨自在,曉得一切法是空寂的。

『因緣故即假』。「假」是什麼?從相上說的。因緣所生法,有沒有這個法?有。我們身體有沒有?有。身體是什麼?假相。體是空的,相是假的。因為有假相,你可以盡情去享受,這就得樂了。享受,曉得相是假的,雖享受而不執著,他沒有苦。凡夫,享受裡頭他執著,執著有苦,他在這裡面生煩惱,生喜怒哀樂愛惡欲。佛菩薩盡情享受,他不生七情五欲。他為什麼不生這些煩惱?因為他知道相假體空,他知道事實真相。因此他的享受在佛法里叫做正受,他那個受是正常的享受。我們的享受不正常,不正常就是享受裡面生煩惱、生貪瞋痴、生七情五欲,生這個東西。佛菩薩一樣的享受,他不生煩惱,不起七情五欲,高明就在這個地方。佛法教學宗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謂迷,就是不曉得事實真相,不知道相是假的、體是空的,所以他在這一切萬相當中分別執著妄想。

『因緣故即中』,「中」就是中道義。什麼叫中?性相不二就是中,體用一如。體是空,這個空是真空,不是頑空;相是假、相是有,叫妙有。所謂「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是中道義。世出世間聖人都教我們要「用中」。體相用,體是空、相是假、用要中。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偏空也不偏假。拿《心經》來講,不偏空也不偏有,兩邊都不偏;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就是中道。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八十四集)1984/12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