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維摩詰所說經要解 弟子品第三  


《維摩詰不思議經》

第三卷【弟子品第三】

經文:【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掛礙,以大悲心,贊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不坏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痴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仁?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弟子品就是說現在有很多人去探望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心想:我生病,佛怎么沒來看我?佛知道維摩詰居士的起心動念,就一個一個一直派去,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阿難、迦旃延、迦葉尊者、羅睺羅,一個一個一直派去,問這些弟子:你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每個人都說:我沒辦法!因為都曾被訓斥過,都講不贏他,沒辦法,他是佛再來,怎么講得贏他?

弟子品就是佛現在要派弟子去探望他的病。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自己這么想。

【寢疾於牀.】

寢就是躺,寢疾;因為他生病,生病,當然這是示現的,示現生病,示現給人看,不是真實的,寢疾於牀;生病躺在牀上。

【世尊大慈]、】世尊您是大慈悲的人,【寧不垂愍。】您怎么不慈悲來探望我一下,寧不垂愍:怎么會不慈悲,來憐愍我維摩詰,佛您應該來探望我一下。

【佛知其意.】

佛是遍三千大千世界的人,大家在想什麼他都馬上知道。像我現在起心動念,佛一定會告訴我:慧律!榴槤不要吃太多,他一定會這樣告訴我,吃了會嗚嗚叫。

佛知其意;佛知道他的意思。

【即告舍利弗。】就告訴舍利弗。【汝】舍利弗,汝就是你,你【行詣維摩詰問疾。】

就是探望病苦有沒有好一點。

高僧大德說:閒心是莫通。至人就是聖人,聖人的心跟心是相通的,所以,不用講大家都知道,維摩詰居士是聖人,佛當然也是聖人,聖人跟聖人而言,起心動念馬上都知道,對不對?若這樣你們最輕鬆,若這樣大家的心念都相通,很輕鬆,不用打電話,不用講這么多話。我若起來,我啪一下,我就下來,因為你們都知道我在想什麼,就不用講,講得苦口婆心。可見,你們沒有通達,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還是有勞我老人家一直講、一直講,一直、一直講,還得講好幾年,生病也得起來講,肚子痛也得起來講,打噴嚏也得起來講,沒辦法!因為你們不通達,我也不通達。

舍利弗是五百位弟子之上,他智慧第一,佛先派一個大智慧去。所以,如來知道其他人可能沒辦法,這是表示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但是,舍利弗是第一大智慧,更加顯示維摩詰居士的智慧才是驚人。所以,先派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佛的命令沒人敢違抗,對不對?所以,佛再三地考慮,不然派舍利弗去。舍利弗第一句話就說沒辦法,維摩詰居士是智慧無量,不是弟子能夠的,而且,過去曾被訓斥過,他不敢隨隨便便去探望他。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憶念我昔】我想起我過去,【曾於林中宴坐樹下。】

注意!把筆拿起來,宴坐就是攝身、心,使它不散亂、不放逸,我曾在林中打坐,攝受身心在那裡坐。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餵!【唯.】就是餵!餵!餵!尊者!尊者!

【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

不必是坐為宴坐,不必是坐就是說不必這么坐才叫宴坐,不必是坐就是不必像你這樣攝身心地坐著,叫做宴坐;所謂宴坐;如如不動叫做宴坐。

下面開始訓斥舍利弗,如何訓斥?你注意聽!

【夫宴坐者.】若真正在宴坐,【不於三界現身意.】就是不會在三界內對色身和意識起心動念,【是為宴坐。】

因為維摩詰居士是證得法身,像虛空那么大的量,所以,他是修無相、空、無願的,究竟清淨的法身之法。舍利弗是二乘人,他是三界內的二乘,當然,境界差很多。

維摩詰居士為了讓舍利弗了解法身才是真正的宴坐,所以就說:不用像你這樣坐,不必是坐叫做宴坐。什麼叫做宴坐?真正的坐就是如如不動,要像無相法的法身才是宴坐。既然是法身,就不是在三界出現的色身,攝這個身、攝這個心在坐,攝這個心,你現在坐著,是用色身、用意識攝心,在那裡,只是暫時得到清淨而已。

舍利弗【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

小乘的修法,有一個叫做入滅盡定,叫作九次第定。入定之後,他的外表像枯木死灰,不能運用,他怕自己散亂,他沒發大心,所以,怕起來度眾生,他會散亂,不能如如不動,他不是證得究竟的法身。

所以,不起滅定就是:不取滅盡定,你不要取,不要執著於有一個滅盡定,同時可以現出威儀,莊嚴的威儀,不要像枯木死灰那種小乘入滅盡定的威儀。意思是不起滅定,你不要執著有一個滅盡定,同時你可以現種種威儀起來度眾生;你不用入滅盡定,同時你可以現出威儀來度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叫做宴坐。

小乘的宴坐跟法身大士的宴坐大不相同,這是完全不同。最起碼你是小乘人,你攝身心宴坐,坐在那裡,閉上眼睛,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小乘、二乘,聲聞跟緣覺在修的。

法身是無相的,動跟靜都無相,動也緣起性空,靜也是緣起性空,一切法是空性,動、靜都是一如,這才是真正我們要追求的法身。

所以,就跟舍利弗講:舍利弗!你不要執著有一個滅盡定,你同時可以現諸威儀,知道嗎?這個叫做我們的宴坐。

【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這是什麼意思?

不捨道法,不捨一切道就是所謂通達,清淨心、智慧心、菩提心叫做道,當下這個心,念頭裡擺脫了生死的束縛,充滿著智慧跟菩提心;但是,外面是現凡夫事。不捨道法,他沒離開他的本性,通達清淨法身的智慧菩提之心,但是,他的外表是現凡夫事。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就算你是菩薩,你的所做所為,也不能離開凡夫的事情,事理圓融,事相跟理體是圓融的,事跟理,理上是無生,事相雖然現智慧,但是以事相來講,是跟眾生一模一樣。

我才向諸位再三勸告,哪一位是菩薩,你根本看不出來,我早就向諸位再三勸告,我們這裡哪一位是菩薩,沒有一個人看得出來,你們誰是菩薩,誰知道?說不定我這裡三、四十個男眾徒弟,不知有幾位菩薩在這裡也說不定,說不定這裡的女眾,哪位是菩薩來示現,來鑑定師父講得對不對也說不定。所以,男的叫做菩薩公,女的叫做菩薩母。我們這裡的男眾、女眾,哪個是菩薩,看不出來。因此,我們儘量看人家的優點,減少自己的煩惱,看到人家的缺點就想,這個人說不定是菩薩,這可能是菩薩、是佛,這是佛示現的,不可以看他的錯誤,這樣天底下就沒我們的事。

所以,這位維摩詰居士雖然現在家身,但是終日,每天都與道相應,因為他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

舍利弗【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太厲害了,從《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所講的話太厲害。

什麼叫做宴坐?因為維摩詰居士證到法身、無相,這都是無相法,你看看!不住內;你不要認為我有一個心在控制,不執著有個心,認為我在修行;也不在外,也沒有一個色身在打坐,這叫做宴坐。

維摩詰居士早就告訴過我們:我們的色身是幻宅,我們的色身是虛妄、幻化出來的,怎么能夠住在內呢?即使是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因緣和合。

所以,小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他為了防止念頭不被跑掉,所以,他就控制念頭,用壓抑的或者是用控制的,繫心在內,觀照、觀照..,維摩詰居士是證悟到能所雙亡、究竟無相,所以,根本不用觀照。

所以,意思是說你細心觀照內心,內心是不實在,色身是幻化的,凡夫是整天在追求外面,法身大士是內、外平等,外面的山河大地也是空性,內在的色身也是緣起性空,所以,不住內、不住外,當下這顆清淨心就是妙用,清淨心不著相就是現一切在任何時間、空間,這就是妙用。

所以說,心不住內也不在外,是為宴坐。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

諸見就是外道的邪見,六十二種妄見就是諸見。法身大士直接觀本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外道沒有正知正見,他沒有正確的智慧,所以,他修錯了,執自己的邪見認為是真實。所以,法身大士見到真性,清淨的本性。

所以,他不離開種種外道的邪見,當下就了解空性。他不捨邪見,也不著邪見,他了解真性沒有這些。所以說,於諸見不動,對六十二種邪見保持如如不動,不動就是不住、不執,用這種心來修三十七道品,這叫做宴坐。

小乘是修觀身不淨,這裡的觀念要注意!小乘是修觀身不淨,不知道我們的法身本來是清淨,所以,他見到一個動,色身不淨舍掉、舍掉..,一直想要拋棄捨掉這個色身,而取另外一個色身,

法身大士可不這樣,觀身當下就是性空,非垢非淨;無垢可舍、無淨可取,名為不動。這句話就是如此,這就是說沒有骯髒的可舍,也沒有清淨的可取,這叫做宴坐。用這種心來修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磐.是為宴坐。】

不斷煩惱,因為煩惱當下就是涅磐,煩惱即菩提,所以不用斷煩惱。

你若悟到,煩惱自性就是空,那就是涅磐、不生不滅,進入不生不滅的階段,你會活得很有意義,你會活得很歡喜心。你的內心從不看輕哪個,你的內心也不曾我慢哪個,你的內心二十四小時都平等法,沒有分別,皇帝來也如此,乞丐來也如此,狗來也如此,雞來也是如此,一切都平等法;除非是菩薩示現要教化眾生,就是說示現生氣或是責備,這是菩薩示現的,不然,煩惱當下就是涅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你若真的如此打坐,這才是佛所讚嘆的,所印可,佛所認同的實相的打坐,那叫做平等法的打坐,

【時我.世尊。】我就是舍利弗,當時的我,舍利弗嚇一跳,噢!這位在家人怎么這么行,世尊,我【聞說是語.】我聽到維摩詰這么說,【默然而止。】我卻默然不語,【不能加報。】這個報是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被問得答不出話來。這個報不是報應的報。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所以,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詰居士的病。因為每次去都被訓斥,講不贏他,沒辦法。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他是出自婆羅門種。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我不夠資格去探他的病苦。

【所以者何。】為什麼?【憶念我昔】我過去【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他說法:人應如何做善事,身口意應如何修行,目犍連就是開示這些十善,我們要布施、要持戒。講一講都是生滅的有為法的善,目犍連就是如此開示。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謂我言;對我講,講什麼?【唯.大目連。】餵!尊者!尊者!大目犍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不當就是這樣不對,你這樣說法不對。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你叫人要修十善、要布施、要持戒,這樣講是不究竟,這樣是不恰當的說法。不當:不恰當;不當如仁者說:你這樣說,一點也不恰當。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你既然要說法,應當如法。注意!如法應當與空、無相、無願相連線,以中道第一義諦、究竟的涅磐,這個叫做如法說。

意思是說你若教人修十善,但是一定要教三輪體空,不應該說我在做善的這種觀念;若教人持戒,要用無相持戒,不可認為說,執著我是一個持戒清淨的人,這樣又不對了。因為他講得不夠徹底,不與空相應、不與究竟相應,所以,維摩詰居士就訓他、責備他。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

什麼才是真正的法?法是無相。

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你對人說法沒關係;但是,你還存有眾生相。所以,法無眾生,真正說法不可以存有眾生相,你若存眾生相,還執著有相,有為的十善、布施、持戒,那是污染清淨的真法。你若悟到法,法當下就是沒有眾生,當下就能離開一切的煩惱,眾生有一個自我觀念,所以,他會習慣性,執著性偏重,所以,要用空性,讓他了解法,法性本來就無眾生,不是二乘人所說的“有眾生相可斷,要斷我相”;大乘佛法不這樣,大乘佛法當下就是空性。

所以說,法當下就是空性,無眾生,當下就能離開眾生的污染跟煩惱。意思是說目犍連講得不究竟。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法當下也無有我,無有我相,當下就能離開我垢。垢就是說因為人會執著我見,因為有我所以煩惱就生,離開這個我;煩惱的主體。

【法無壽命。】

法當下無壽者相。壽就是生死去來的假名,我們從出生一直到生命的結束,這叫做壽命。

但是,生本來就是不生,去也實無所去,因為虛妄執著四大、五陰的假體,所以,我們認為有一個真實的生命來出生,其實是因為我們妄想,業力而來的,實在是空性的,是帶著業力、意識來投胎的,結合物質的世界,而產生虛妄的世界。所以,我們認為有一個生,色身的壽命盡,結束了,我們認為有個死,這叫做生命;壽者相。

但是法本身並不這樣,並沒有壽者相,離開生死垢,離開生死,沒有這種東西,因為生死本性是空,本自無生死叫做離生死,這個離就是空,空掉這個生死,本無生死名【離生死故。】意思是說法性本來就沒有生命的觀念,當下就離開生死的念頭;生死是凡夫迷失的執著,才會產生生死的念頭。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法無有人,人有靈性,草木沒有靈性,所以,我們認為有人,有來有去,所以有時間觀念。

但是,法性,法身,佛的法身無有人相,前後際斷就是沒有所謂的過去,沒有所謂的未來,也沒有所謂的現在,現在心本身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這都是虛妄連續的錯覺,才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前後際斷是指時間,意思就是法性如虛空,無所來去,無所過去、未來,現在又當體即空,當下就無不變,不變的事情,所以,沒有所謂的人相。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我們若有相,我們就有種種形狀不同。

我們今天就是有相,所以,在座諸位!今天,為什麼有這么多是非,為什麼有是非?因為眾生有相。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有我相、我見,你的看法跟我的看法就不同,認知度就不一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鬥爭是很正常的,那個人對你很慈悲,不太正常,我們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有人對你慈悲,這不太正常,這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若走到外面,人家對我們不好,很正常,你就想,他會到娑婆世界,他不是沒原因的,所以,我們若到外面要掛一個牌子,不要打我!這很正常,鬥爭不斷,沒辦法!是非絕對不斷,是非既然生,你如何能清淨呢?

所以說,怎么樣能夠沒有是非,從自己做起,把你的心情擺平,用空性、用法身、用無生法忍,完成你不生不滅的本性,將來你進入了本體,你的清淨之土就無量無邊,因為你現在度量無量無邊,你將來所住的世界就無量無邊,很簡單的道理,一切都是你的念頭,你的念頭決定你的將來,對不對?有相的世界,你有執著,當然你下輩子出生,就是出生在很複雜、對立的世界。我現在擺平我的內在,別人是是非非沒有關係,我永遠沒有是非,完成了覺悟,心淨則佛土淨。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你不必盼望你將來會投胎到哪裡,你不必恐懼你的將來,你死後所住的地方,你現在的意志、這一念、所有的行為就決定一切,要記得師父跟你們講的話,你現在所有每個念頭,就是決定你將來出生的淨土在哪裡。

所以,法身是常寂滅、寂然,因為它是無相,滅諸相故。所以,在座諸位!諸佛菩薩如何一直對我們開示,如何修正我們的觀念,我們怎么一直無法放下,我們是不是很愚痴?快樂的道理,都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老是要聽師父開示,師父開示會比佛祖開示還行嗎?佛、諸佛菩薩,維摩詰居士都是佛再來的,他對你講得很誠懇,一切法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一切法都是寂滅,是因為你的心起心動念,讓你產生痛苦,讓我們產生痛苦。

【法離於相.無所緣故。】

法離於相,我們有離相嗎?我們有離開一切相嗎?離相不是跑到深山林中才叫做離相,那也是執相,放棄城巿,執著深山林中也叫做執。

法離於相是不管任何時間、空間,都無所住、無所著叫做離於相,眼睛所看的都歡喜心,耳朵所聽的都歡喜心,無所緣故就是說沒有值得我們攀緣之處,叫做無所緣故,這個緣是指執著的對象,無所緣就是法本身就離一切相,意思是一切相不值得我們執著,無所執著;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

因為一切法都產生在語言當中,語言當中就有名相,法的自性是空,實相是無相無不相,當下無一切相,當然也沒有這些文字、名字,【言語斷故。】語言是安插不上去的,所以,人家說我們好、說我們壞,罵我們、讚嘆我們,於我們的空性無礙。我才告訴諸位!悟到空性的人,一切無礙,再怎樣都無礙。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覺觀就是我們粗糙的審察力量,法無有說,語言跟實相當然是不離,是不離,法本來就是無可言說,唯佛與佛乃能親證,諸佛菩薩、等覺菩薩,才能達到這種境界,法本自是無有說,不可以講,不可思議的心境境界。

離覺觀,不是你粗糙的念頭意識去觀照、可以體會到的無所說的實相。這句話意思是說法本自離開一切言說,不是你用粗糙的意識去觀照可以觀照得出來,叫做離覺觀故。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法無戲論.】因為是實相,哪裡有戲論,真實相是離一切言語,所有的言論都是戲論,實相是【畢竟空故。】妙覺圓境也就是不可思議,擺脫了這些語言。所以,法是無戲論,因為,它是畢竟空。

【法無我所.】上面是講無我,現在是講無我所,【離我所故。】

我所表示說他身旁的一切東西以為是自我,有個東西,因為,我們對一切法都認為是我所有的,我擁有一切,我所就是我擁有,法是沒有所謂你擁有的,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這是暫時借我們住、借我們穿、借我們吃的,這世界,這物質的世間,不是我們究竟解脫之處,不是究竟,我們所取之處,是生滅之處,你擁有的一切,也不是真實。

所以,法無我所,意思是說法沒有所謂你擁有什麼東西,因為,法本身不可得,簡單講,你現在所有的東西,所擁有的東西,全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失,你的頭髮,你的美貌,你的金錢,一切你所擁有的,眨個眼,眼睛一睜一眨就變化,眼睛一睜一眨又變化,你的細胞沒有一分一秒停止的,所以,我所擁有的東西,統統是空相,不實在的。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法是無分別心,因為意識能分別,所以,法、意識是不分別,空性你要如何分別?就像虛空是無相,要如何分別?離諸識故,離開一切分別心。

【法無有比.】把筆拿起來,比就是所謂的比較,就是所謂的對待法,對立法叫做比,法無有比,法有長、有短叫做比,有善、有惡叫做比,有大、有小叫做比,有男、有女叫做比,有天、有地叫做比,所以,法無有比,因為一切法當體就是空性,哪裡有大小、長短、善惡、你我呢?法不用經過比較,自性本空,法【無相待故。】相待就是互相襯托出來,大,為什麼他是大,因為我小,為什麼他是長?因為我比較短,為什麼說我是善?因為他比較壞,所以,長短、善惡都是相待而生,比就是這樣子,法沒有經過比較、襯托,當體就是空性。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因為,因當體就是無生,因是對果而言,有因達到果就是生滅。在法的本身來講,每一個動點都是空性,哪裡當作因?哪裡當作緣?哪裡當作果?

所以,小乘法,以《俱舍論》來講,是講因果的生滅,因緣果報;但是,對大乘的法性來講,講到虛空,法性的本體;實相,因緣果當體都是空性。所以說,法不屬因,因是有動態性的前後的推論,可以引發成果叫做因,法如虛空,空、無相、無願,哪一個動點當作因,如果你修因待果,那永遠不能成佛。你要因果當體就是空性就完成了覺悟,不離因果,當下就超越因果,所以,法不屬因,法不屬於因,哪裡要當作因,有因就會引發成果。不在緣故,因為諸法是因緣所生,所以,觀一切法,法不在緣,緣也是空性。

【法同法性.】但是法性是【入諸法故。】

法性是如如不動,都是一種實相,同樣地,法性有深跟淺的認同,小乘對法性認知度不夠,大乘對法性比較徹底的了解,窮盡法的實相叫做法性,所以,法是同法性,入法性就入諸法故,為什麼?因為無一法不空。空來到這個杯子,你也可以說杯子當體就是空;空來到這個桌子,桌子當下就是空;空來到我們這個身體,身體當下就是空,空就完成一切實相。學佛為什麼會快樂?今天,我們才能快快樂樂過日子,能快快樂樂過日子,來完成覺悟,不然,我們所過的日子是什麼,虛妄、錯覺、執著、痛苦、煩惱,累積的煩惱,人是一出連續錯誤的悲劇,一直到他臨命終死亡,人就是如此,連續的悲劇,若聽到佛法,哇!太棒!太棒!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

法隨於如意思是說法,一切時都是不動的真如;無所隨故:它不隨一切生滅的因緣果,也不隨一切所以就是隨如。如果不隨如就會隨一切,因為法自無法,法當下是空性,所以,法是隨著空性的真如,所以,它不隨一切生滅法而轉,這叫做無所隨故。

我們現在都隨著生滅法,隨處可見,男的有男的執著處,女的有女的執著處,他們無法隨於空性的真如,那就是隨於生滅的執著,所以,法無相,應當隨於空性的真如,不應當隨於執著生滅的一切法,所以,法隨於如,隨於如所以無所隨故,隨什麼?

隨【法住實際.】就是法性、就是實際,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也有人說法同如法性實際,【諸邊不動故。】諸邊不是有就是無,眾生執著有,二乘人執著無,有、無都是對立,所以法住實際,法當下就是真如,諸邊不動;空、有都不能影響它,就是不能改變的空性,畢竟空。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因為六塵是剎那間、剎那間變化,你的心隨著它轉是無知。

所以,法,我們的法性,我們的實際、我們的本性,我們的菩提之性,清淨之心,本來就無動搖,是自己虛妄的執著。所以,不依六塵故。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法無所謂的來跟去,來、去是生滅法;常不住,常當體就是空,常不住就是永遠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法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統統沒有。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剛才我已經講過了,法是隨順一切空性,法是隨一切無相法,法當下就不生滅,無所造作。意思是說你做任何事情產生動念都叫做「作」,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隨一切因緣如何轉,智慧常現前,所以無所造作,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沒有一切的造作。

【法離好醜。】

你看看!我們就是離不開好跟醜,我們現在就是有好跟醜,所以,男的眼睛都色瞇瞇,看到美的想多看兩眼,比較美的出來,大家都爭相拍照,每個都要她簽名。我想不通,像前幾天,人家在賣房子,賣房子時,銷售房子,房地產在上漲,我上次不是講過我很有福報,我買的房地產馬上上漲,你看看!去請林青霞來,林青霞就來,結果,十成裡面,她賣六成出去,為了看林青霞,順便去買房子,台中是空屋子最多的地方,為什麼?都是高雄、台北有錢人去買,買下來就空在那裡,富裕是富裕到房子很多,貧窮是貧窮到租間房子都租不到,世間不平等,所以,就看美女林青霞,去就順便買房子,這老闆很聰明,再考慮看看,以後流通處也須要站幾位美女在外面,客人!請坐!客人!請坐!說不定有效,生意會做得比較大,客人!請坐!不然,請佛像、錄音帶,這不錯,但是,這是眾生相,請個美女,賣房子會比較快,法是離開好醜。

【法無增損。】

損就是減,法也沒有所謂的增加,也沒有所謂的減少。

既然如此,你今天賺很多錢,也不用很高興,你今天若賠很多錢,也不用很煩惱,你只要三餐過得去,也是這樣過日子,錢放在別人身上,別人也在用,錢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在用。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無所歸就是沒有一個目的要往哪裡去,法無所歸,歸到哪裡?歸無所得。《楞嚴經》裡面講,歸無所得究竟菩提,歸無所得;《圓覺經》裡面也談,究竟菩提歸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法所歸,法無所歸向。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心就是意。

【法無高下。】就是平等,法無高下,法就是平等。

在座諸位!維摩詰居士講這樣,講到這裡還不開悟,真的,死掉好了。若還活得很痛苦、很煩惱,真的,死掉好了,人家已經對你講得很清楚:法,什麼是法身?真正的法都是離這些不實在的。

【法常住不動。】常住不動,真法常住。

【法離一切觀行。】

法離一切觀行,法本無相,離一切觀行;離一切觀照,能觀、所觀都沒有。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你若說法要如法,這才是法,你所講的法跟我所講的法不同,你的是執著法,真正的法是如如不動、不來不去、不好不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無五根六塵、無五陰,無分別心、無因緣、無一切,無我、無我所、無戲論、無形相、無一切名利、無有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如是才是真法。唯,大目犍連,法相是如此,豈可說也,你在說什麼呢?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說法的人並沒有真正在說法,無示,他並沒有開示,終日說法,終日開示,但是終日無說法、無開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沒聞法也沒得到什麼,自性本來就是空性。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譬如幻士,幻士就是無生而說法,為幻人說法就是不實在的,色身,說法的人也是如此,聽法的人也是虛妄。所以,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建,應當要存在這種觀念而為說法,一切都是不實在的,沒有真正說法的人,也沒有真正聽法者。

【當了眾生根有利鈍。】

眾生的根機有差,有利根跟鈍根,目犍連說法不了解眾生的根機,若不了解眾生的根機,說再多法也沒用,沒有作用。

【善於知見.無所罣礙。】

應該了解諸法,正知正見,要了解正知正見,正法的知見,你就無所罣礙。

【以大悲心贊於大乘。】

所以,我們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完成眾生的佛道,因此,我們必須以大慈悲心來說法,讚嘆大乘法。所以,你若舍離空性而說法,就不是大乘的說法,所以,我們必須以大慈悲心說法,讚嘆大乘的空性法,讚嘆大乘的實相法,以大慈悲心來讚嘆大乘的實相畢竟空法。

【念報佛恩.不斷三寶.】

因為大慈悲心是諸佛菩薩所建立的,我們若要念報佛恩,必須要以大悲心來建立正知正見的法,以大乘法來說法,所以,我們念報佛恩來開示大乘法,才能不斷三寶,因為,你若對眾生開示實相法,三寶就會興隆,眾生的善根就不斷,【然後說法。】

【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太厲害了!

【我無此辯.是故不任】我沒有這種辯才,所以我沒有這能力,【詣彼問疾。】去問候維摩詰居士。

【佛告大迦葉。】迦葉尊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你去向維摩詰居士探病一下,問候一下。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也不夠資格去拜訪他、向他問好,【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為什麼?

【憶念我昔】想起我過去,【於貧里而行乞。】因為,迦葉尊者是修頭陀行,他是婆羅門種,迦葉尊者常常顧慮到窮人,貧民很可憐,所以,若不讓他種點福田,下輩子還會很窮,迦葉尊者是證阿羅漢果的尊者,所以,他乞食都是托缽,都向窮人托缽,所以,曾在貧里,很窮之處托缽。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

你只向窮人托缽,不讓富裕者種福田,你也不慈悲,而不能普,因為你【舍豪富.從貧乞。】窮人有機會種福田,富裕人就沒機會種福田。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意思是說你若是真正大修行人,平等法一定要顧及,你應該次第乞食,次第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為了要利益眾生,貧窮、富裕都一律要平等,都一律要平等。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應次行就是接著,不可以跳過去,叫做應次行乞食,不可以對貧窮才托缽,他很富裕,他已經很富裕了,不要,這樣不可以,這樣沒有平等心,所以,不可以離開富裕而向貧窮乞食,這樣不對。

【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注意聽!不食是指涅磐,涅磐就不必吃東西,為了涅磐,所以我們才乞食,這太重要了!

一般人不了解到底什麼叫做不食,怎么為了不吃才乞食,既然不吃就不要,不是這個意思,不食就是當你進入涅磐,就是不生不滅,所以,為了涅磐,我們應當行托缽乞食,涅磐就是無生死法,無寒暑,冬天、夏天;寒暑,因為平等法。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

注意聽!為了壞五陰和合的假相,就是為了涅磐,為了破除、滅掉五陰的和合假相,為了求得涅磐用這個心,所以,應以涅磐的心,不生不滅的心而取摶食。

這個摶就是團長的團,一團二團的團,團結的團,這個團,以前的印度,印度吃東西不拿筷子,拿筷子,有的人說拿箸,是中國人才有人拿箸,日本人才有人拿筷子,印度人沒人拿筷子,印度人左手是拉屎用的,右手抓東西吃,有的人用右手拉屎,用左手抓,所以,有的人寫字用右手,有的人寫字用左手,不同。所以,他們吃東西時都捏一團,你若曾見過就了解,捏成一團、一團、..,用拳頭捏成金珠子這么大團,彈起來,彈起來聽得懂嗎?他們彈得很準,台灣人不曾這樣吃過,彈下去,飛出去,彈下去,射中鼻孔不能呼吸,他們很厲害,他們按一按,碰!很準!不會彈錯,按一按,彈下去,很準!都很準,一摶食。

再解釋一遍,為壞和合相故,因為五陰身都是和合相,我們為了壞五陰身的和合相,當然這就是涅磐,也是為了涅磐,以涅磐的心,所以,我們應該取摶食,這是當時印度的風俗,現在若說摶食沒人知道,在中國沒有這樣。

【為不受故.】

不受也是涅磐的意思,為了涅磐,為了涅磐不受一切法,善惡不在、大小不分、空有不別,所有一切全都不受,所以,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我們為了涅磐,所以無受心,不受;一切法不受就是涅磐,所以,我們應該受彼食,為了涅磐,所以,我們應該乞食。

【以空聚想.】

涅磐就是空聚想,也是涅磐。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我們【入於聚落】時會看到很多人,看到你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聚落;落就是所謂的城巿、城鎮叫做聚落,落就是落下來的落,聚落,所以,這個聚落就是集合的地方,涅磐是空聚落,也就是空掉集合的相,就是涅磐相,凡是托缽到人很多的地方,你應該了解一切都不是實在相,都是涅磐相,所以,我們來到聚落,以空聚相,入於聚落,聚落就是人多的地方,像我們現在的鄉、鎮;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要注意聽!千萬不能解釋錯誤,所見色就是說看到一切外境的境界,與盲:跟沒有看到沒什麼兩樣,就是完全不執著,百不見的意思,百不見、百不聞,一切法不可得,他根本連聽都不要聽,看都不要看,就是這個意思,所見色,與盲等,見跟不見統統平等,表示他的心不為所動,任何一個境界全都平等;我們眼睛看了會煩惱,瞎子看不到不會煩惱。

【所聞聲.與響等。】

這個要注意聽!聲音是剛開始講話,響是回過來,最後的尾音,無論你聽到什麼聲音,就是等於跟結束一樣,沒什麼兩樣,因為,你有音聲、音響,所以,你就有喜怒哀樂,聽到好的、聽到壞的,他沒有,沒有這種產物。

【所齅香.與風等.】

風沒有味道,表示你聞到再香的味,永遠不生心,不生貪著的心,表示不生心,風,風無味,你聞到香味跟風一樣,風無味,意思是統統不執著。

【所食味.】所吃的味道,【不分別。】因為法是無等相,因為你有分別相,所以會覺得有味道,味有好跟壞,所以,不分別心。

【受諸觸.】

注意!觸是指實相,進入證悟實相的境界。受諸觸,【如智證。】意思是說我們色身接觸到外境,就像觸到實相一樣的智慧的證明。

再講一遍,受諸處,你接受到外境的觸,外境有如同觸到我們實相的自內證的智慧,受諸觸,又如你內在自己證悟到,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你接觸到外境好壞,你就是真正的實相,如智證就像你自內證的功夫,自內證就是無漏智、無生智。

【知諸法.如幻相。】

知道一切法是虛妄之相,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當然是【無他性.】無自性就是在每一個個體上都沒有自性,當然就不能推出對方有自性,對不對?當然就無他性。

比如說師父這個色身,這個色身無自性,這個我相沒有,對方也是沒有我相,到處都沒有我相,哪裡有他性?他性是指自性開展出來的。所以,無自性當然就是無他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注意聽!本自,把筆拿起來,本自無起,不然就是不生不滅,有然就是有怎么樣,有怎么樣就是有為法,就是生滅法,不然就是不生滅法,本自無起的不生滅法。今則無滅;不生,本自不然;本自不生,今則無滅,太棒了!太棒了!《維摩詰經》實在太棒了!

本來就無生,諸法如幻,從因緣而生,法性常空,本來就無生,所以,不然,這個然就是生,本自不生,現在不必去滅它。所以,師父!我很煩惱,麻煩您幫我滅掉這個煩惱。唉!煩惱本自不生,不必滅,本來無縛,何必求解。

【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

迦葉!你若能不捨八邪,就是八種邪見,這個在佛學大辭典里有講,內有色想、內無色想、不淨想、一切色想等等,總之,我們知道,八邪就知道了,也沒有所謂的八解脫,如果,你不認為有一個八種邪見,而入於八種解脫的話。

【以邪相入正法.】

轉一個念頭而已,邪、正在於心不在於外相。

比如今天我們稱外道,天主教、基督教或是一貫道,回教也好,有一天,他有這因緣,起心動念動一個念頭,馬上了解,悟到他本來的面目,邪馬上就是正,馬上就是佛法,正知正見的三寶弟子。所以,我們四月十二日還要辦皈依,也有很多外道的人要來皈依,同樣,錄音帶、錄像帶的影響力可能很大,每次辦皈依,每次都客滿,所以,現在拜佛的人很多,聽說鳳鳴廣播電台,五點到六點有播我的錄音帶,我不知道,台北也是如此,播我的錄音帶我都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替我廣告,高雄人說有聽到,不知是否是真的,不知會不會騙我,我是沒聽到。

以邪相入正法,當體就是空性,悟到馬上就能入正法,這是我們心的問題。

【以一食施一切.】

注意聽!以一食就是平等,以一食;以平等的絕對來施一切,這個一食,不是一、二、三、四的一,是平等心,

【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如是食者,離開凡夫、離開二乘的意思,非有煩惱,非離煩惱,有煩惱是凡夫,離煩惱是二乘法,若能平等食者,這是法身之食,所以,佛吃飯就是平等法,行住坐臥都是平等法,我們一切造作都不平等法,所以,煩惱很多。如是食者,無有煩惱,不可以說他有煩惱,也不可以離開煩惱的眾生,他是安住實相的食。

【非入定意.】

把筆拿起來,這是二乘人所修的,入定。

【非起定意.】

根本沒有入定,哪裡有什麼出定呢?

起定就是出定,二乘人有入定跟出定,法身大士終日食,終日定,沒有所謂出入的觀念,所以,非入定,沒有所謂的入定,也沒有出定的觀念。

【非住世間.非住涅磐。】

因為他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這世間,因為他大慈悲心,所以不安住在涅磐,因為他常常度眾生,所以,你要加幾個字——因大智故,非住世間;因大悲故,非住涅磐,這樣你就更清楚。

因為他有大智慧,所以他不執著這世間,這世間是生滅法,他要住什麼?一切法不可得,你要住什麼?哪一種東西可以給你快樂,你告訴我?永遠的快樂,非住世間,非住涅磐,因為大悲,所以不住涅磐,住在涅磐就不出來了,二乘人就是住在涅磐裡面。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若真正布施的人,真正布施,平等法布施的人,沒有大福報;也沒有所謂的小福報,既不為益,也不為損,對自己沒有益處,對自己並沒損害,不為益也不為損,並不是為了所謂的利益,也沒有所謂的損失,沒有。

【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因為你是平等乞食,自利利他,所以,這才能入佛道,不依聲聞道才是真正的供養,所以,不空施福,你這樣才是不空,沒有白費了布施。所以,你若平等布施,你就得平等報應果報,你就不是二乘布施。

【迦葉。若如是食.】你若這樣吃、這樣托缽,【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才沒有白費吃人家的信施。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

哇!聽到這樣實在很感動,當時我聽到這些,太感動,得未曾有。

【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

連迦葉尊者都尊重他。

【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斯有家名就是這只是一個在家人,就有這樣的辯才,就有這樣的智慧,還能夠如此大智慧、大辯才,還有誰不發菩提心呢?斯有家名就是他只是一個在家人,有這樣一個在家人,就有這樣的辯才智慧,還能夠如此的智慧辯才,乃能如是,有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太偉大!

【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我不夠資格【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中國話叫做善吉,很善良、很吉祥的吉,弟子當中他是解空第一,了解空理第一,所以《金剛經》就是對須菩提講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想起我過去,【入其舍.從乞食。】入他的房舍,入其舍就是入他的房舍,向他托缽,向維摩詰居士托缽,他不知道他多厲害,若有這種居士,我可能也不敢去托缽,因為,太厲害,他會訓斥,我不敢。

【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

盛滿飯之後你就知道,他就開始說法,先盛一缽飯給你吃,就要開始訓示了,怎么訓呢?

【謂我言。】告訴我,【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

你若能在吃飯當中了解平等法,諸法就平等,意思是說諸法平等,你當下若修平等法,你連吃飯也是平等,解脫的意思,維摩詰居士說【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你吃若平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這樣才夠資格受人家的布施,因為你是平等法。

因為,須菩提出生時很富裕,所以,他能了解,富裕人比較我慢,所以,他專門要救富裕人,須菩提了解富裕人不念及世間無常,所以,他不肯布施,因此,須菩提就專程托缽,托什麼缽,向富裕人托缽,他不向窮人托缽,他想救濟富裕人,我若不救富裕人,接受他們的供養,下輩子會貧窮,所以,須菩提專門向富人托缽。

所以,維摩詰居士告訴他,不可以,你托缽也要給窮人機會,怎么可以專門向富人托缽,乃可取食,平等法才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痴.亦不與俱。】

須菩提,淫怒恚不必斷,注意聽!不必斷的意思是本性本來就沒有這些,講斷是二乘人,講不斷是法身大士。

本來就沒有這些,因為你虛妄、執著,所以淫慾心不斷;因為你虛妄、執著,所以忿怒心不斷;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所以你愚痴心不斷。

雖然不斷淫怒痴,就是本性具足清淨智慧;但是也不以淫怒痴互相,與俱就是也沒有這些。因為,法身大士觀淫,男女的淫、忿怒、愚痴,都跟涅磐相一樣。所以,我才告訴諸位!修行一切法,從外表上是無法判斷的,當下能夠得解脫,我們若會聽法,其實是很簡單的,這就是涅磐。不斷、不俱,若能如是,你才能取食,所以,不斷淫怒恚,但是,也並沒有具足淫怒恚。

【不坏於身.而隨一相。】

一相就是平等,不坏於身就是萬物都平等,是非都洞觀,我們的色身就是一相,不用將色身滅掉,我們還有另外一個色身,色身就是五陰身,所以,你不必壞掉五陰身,你就可以平等進入法身,實相法。

【不滅痴愛.起於解脫。】

聲聞是因為智慧,所以,會障礙,因為愚痴,聲聞因為法執不斷,所以,會障礙智慧,因此,他還有滅叫做痴愛;大乘沒有這樣,大乘佛法不滅痴愛,當下就能解脫,起於解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

意思是說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闍梨,出佛身血、破羯磨轉*輪僧;五逆罪,再講一遍,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出佛身血就是說你只要拿支針插到佛,佛流一滴血出來,你就出佛身血,第五就是破轉法lun僧,破轉法lun僧就是惡性攻擊、傷害、破壞弘法的法師、僧團,叫做破轉法lun僧,因為這會斷眾生的慧命,寧可破塔、壞寺,不可以破羯磨轉法lun僧,轉法lun就是要把佛的法身散布到各地。你若把寺廟打掉,罪比較輕,當然也是非常之重,你若破壞人家在轉法lun,你的罪是不得了,你若破羯磨轉法lun僧,這是無法用一劫、二劫來算,一去就是無量無邊的劫,哪裡在說法,你破壞,不得了!不得了!所以,人家說法,我們隨喜就好,不要去講人家,如果,他講的是邪法,那就沒有話講,就訓誡他,邪法嘛!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也不解不縛,本自不縛也不必求解。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不見四諦法就是不執著四諦法,但是,也並不是他的心不見真諦,他的心清清楚楚,所以,也不能說他沒有真理,他見到了真理,並不能說他不見到真理。不見就是不執著四諦法,也不能說他心中沒有擁有真理,就是這個意思。

不見四諦,非不見諦,並不是他沒有真理,只是他不執著。

【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得果,因為果本身並不是從因而來,本自沒有果跟因,本來就是佛。非不得果,對凡夫俗子來講,講有得果。

【非凡夫.】

因為超越凡夫為非凡夫,因為,凡夫當下就是佛,不二法門,非得果,不能講得到果位,也不能講不得果,不是凡夫,當然也【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非不聖人。】像《金剛經》講的,佛說聖人即非聖人是名聖人。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雖然成就一切法,但是能離開一切法的執著。

【乃可取食。】乃可取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

不見佛、不聞法就是說對你開示,你要以平等法,不可以有法、有佛可求,有法可聽,因為一切法都空、無相,你若有見佛、有聞法,就是落入外道法,所以,要說不見佛、不聞法,才是真正的見佛、聞法。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這些都是外道,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

這意思是說維摩詰居士開示須菩提要以平等心,雖然我們出家,但是,我們不可以執著佛、法、僧,雖然他是外道也要平等,才能接受別人的供養,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可執著我在學佛,不可執著有個外在的佛,所以,不見佛的意思是說不著佛求,自性就是佛,平等就是佛。不聞法不是指不聽經、不聞法,而是指不執著佛所說的法,法是用來解脫的,意思是指平等,對一切法都平等。所以,不見佛、不聞法就是不著佛求,不執著佛求,不執著法而求。

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前面是講不執著佛求、不執著法求,下面是講不能看輕外道,意思是說雖然他是外道,但是本性相同。富蘭那迦葉這個人邪見,意思是說一切法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如虛空般不生滅,一切是斷滅性的空,跟佛教所講的空不同。空,我們是講「有」當體是空性;他的主張不是「空性」,應稱作「否認」、斷滅的空,所以,你在富蘭那迦葉旁邊寫個:勿執著斷滅空,這樣你會比較了解。

他的斷滅空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君臣、沒有父子,也沒有所謂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類的理論全都沒有,他的意思是說這世間什麼都沒有,如虛空般。

末伽梨拘賒梨子,在旁邊寫個:自然外道。什麼叫做自然外道?外道起邪見,認為沒有因、沒有緣,沒因沒緣,眾生的苦跟樂並不是因果關係,自然就如此,出生痛苦是自然痛苦,又沒人讓他痛苦,他出生快樂就自然快樂,否認因果的意思,叫做自然外道,末伽梨拘賒梨子,叫做否認因果,認為一切自然,他富裕、快樂都沒有原因,本來就如此,就是這樣子。

接著,【刪闍夜毘羅胝子.】

刪闍夜毘羅胝子外道,這位是說要經過很久、很久的生死,你的苦自然會停,自然會結束,意思是說你的生死自然會結束,反正你要一直受苦,不必用智慧,反正我這輩子受苦,下輩子再受苦,再下輩子受苦、受苦..,三百世、五百世、一千世,受苦之後自然就會解脫生死,意思是教人不用修行,愚痴的受苦,佛是說,你若沒有智慧,你永遠無法解脫六道輪迴的痛苦,所以,他執著於解脫生死,不用修行,反正自自然然地生死會結束,外道,經過生死的結束,苦自然會盡。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這叫做無益苦行外道,無益;沒有一點益處。

比如說他穿粗衣,衣服;穿粗糙的衣服,他不可以穿好的衣服,就是說我要修苦行,他的苦行沒有意義,無益苦行外道,不然,就是拔髮;拔頭髮,拔髮,每天在..,頭髮長出來時,就在那裡拔頭髮,拔得痛苦,拔得痛苦表示只要這色身受苦,有一天,就會解脫,只要色身受苦,有一天苦就會盡。所以,修這種苦行無意義,不是用智慧修行。

接著,就是煙燻外道,煙燻外道就是說火生得很旺,生得很旺,鼻孔靠在那裡,熏鼻子,冒煙像是在燒樹葉、樹枝,燒起來冒白煙,坐在那裡很痛苦,冒煙嗆鼻,鼻子,讓它痛苦,讓它受苦,一直咳嗽,這種外道說起來很悲哀,但是,沒辦法!這有什麼意義?你看看!有什麼意義,你看,熏煙又嗆..,嗆一嗆,再一直咳嗽,這有什麼意義?這樣叫做受苦會盡,意思是說只受色身的痛苦,他們認為這樣子是消業障,無益的苦行;拔頭髮,接著,還把頭髮吊起來,外道的頭髮都留很長,留到披雙肩,烏溜溜的黑髮披雙肩,現在把它綁起來,這三束,綁得像直升機用的螺旋槳,綁在上面,綁在上面時,用一束似清朝人,清朝的小李子,喳!甩到後面,他將那束綁起來,綁起來,綁起來之後吊在那裡,吃苦承受露水,不吃、不睡,表示這個肉體受苦,靈性就會得解脫。

無益外道毫無意義,所以,我們吃苦要吃得有意義,無益的苦行,對生死毫無助益。

【迦羅鳩馱迦旃延.】

迦羅鳩馱迦旃延,如果人家問他:這有嗎?他就告訴你:有!這杯子有嗎?告訴你:有!待會又有人問:這杯子有嗎?沒有!有跟無都沒有一定的標準,會搞不清楚,叫做有無外道,亦有相亦無相,諸法也有也無,反正他也搞不清楚,這個也有也無,亦有亦無相;外道。

這跟我們所講的不一樣,我們所講的亦有亦無,佛門的意思是說不著於有、不著於無,他不是,他說這個有,一下子又說這個沒有,他自己沒有定論,跟我們透視般若的智慧實相不同。

【尼犍陀若提子等.】

罪福、苦樂都是源自前世,所以要償還,這輩子修行不能中斷,這六師都是起邪見,起邪見。接著是裸形外道,這個也叫做裸形外道。

最後這個尼犍陀外道,是指出家;外道出家的總名,就跟佛教所講的沙門相同。

尼犍陀外道,跟我們現在的宿命差不多一樣的外道,就是說苦跟樂都已成定數,你修行沒用,你一定要受果報,反正,你不能轉,就是宿命外道。所以,他現在修苦行沒有用,享樂也沒有用,反正都一樣,他不拘形式。裸形就是我們以前所講的裸奔,反正他覺得沒什麼,反正都是天注定,宿命外道沒差別,有穿沒穿都沒差別。

所以,六師外道都是邪知邪見,這六師外道都是邪道,不正見,所以,他就說:須菩提!你若是知見不正,若不能達到平等,就跟外道一樣有所著,這六師外道,就變成【是汝之師.】

【因其出家。】知見不正確。

【彼師所墮.】

我們能夠預測,六師外道,彼師所墮,因為,你若不能正邪一如,以平等心來看,因為,六師外道不能平等法界,不能平等一切法,所以,六師外道一定會墮落,彼師所墮,【汝亦隨墮。】所以,你若出家不見佛、不聞法,乃至六師外道平等一如,不受他影響。

【乃可取食。】

你就夠資格接受人家的供養,所以,這段就是這樣,意義不是很明顯,因此,這句話最大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見佛勝於六師外道,你就是真的出家人,與六師外道一如,不壞異相,六師外道是外道,清清楚楚就好,不為動搖,也就是慈悲喜舍平等法,乃可取食;才夠資格受到信施的供養,不要說你出家就表示你很清高,但是,對外道你不能平等,這還不夠資格受人信施。

所以,這段就是說如果你能不見佛,勝於六師,表示佛、外道統統一如,這樣就真的進入真空狀態。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注意聽!這段不容易了解。

入諸邪見就是說我們來到邪見當中而不迷於邪見,不著於邪見當中,而且,我們也沒有所謂的到達彼岸,不到彼岸就是..,彼岸就是實相岸,實相的法,也沒有所謂實相的岸邊。

所以,這句話意思並不很清楚,整句話應該是如此:實相是正法,邪見是惡法,若須菩提,如果你能用平等的心,自性平等,你來到邪見之處,不被邪見所迷惑,不執著於邪見當中,如果你來到悟到實相的道理,而不執著你到實相的彼岸,也就是連實相的執著都沒有,那就邪、正一如,所以,入諸邪見,不著於邪見、不迷於邪見,也沒所謂到實相的彼岸,邪正一如。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

住於八難就是說眾生入邪見,一定會出生在八難,但是,不得:也無所謂的無難,這句話意思是說你來到八難,住於八難,你生長在八難當中,如果,當處了解它是邪見,悟到邪見就是空性,不可得,這是不實在的,錯謬的邪慧,馬上轉成菩提,你安住於八難,你有所悟道,平等性空,轉煩惱為菩提,八難當下解除。

不得無難:就是也沒有所謂的無難,難是對無難講的,無難是對難講的,你還執著於我沒有災難也是執著,安住於八難當中,當下悟道,安住在八難當中,當下悟到實相,心中也不執著我現在無難,沒有災難,沒有在八難當中。

【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注意聽!悟到惱跟非惱,惱就是煩惱,清淨法就是沒有煩惱,所以,這句話意思是說,同於煩惱;跟一切的煩惱眾生,你悟到煩惱就是菩提,但是,你心中也沒有清淨的執著,你也沒有所謂的清淨法可得。同於煩惱:當下悟道即是空性,更沒有在煩惱里悟到,覺得有個清淨法,所以,離於清淨法,不落兩邊。

所以,同於煩惱,離開清淨法的執著,這句話意思是說學佛的人善惡平等、男女平等、大小平等、正邪平等、一切天地平等、煩惱菩提平等,這才是究竟法,這叫做不二法門。

所以,同於煩惱;悟到煩惱當下就是菩提,就是清淨,不用離開(煩惱),另外還有一個清淨法,也不要執著有一個清淨法,所以,離於清淨法,你若想得到清淨法,又會變成污染法。

【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

意思是說你有能力得到無諍三昧,無諍三昧就是隨順法性,不鬥爭,因為達到空法,所以你就沒有鬥爭,我們的本性就是這樣,你得到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也有這種能力,內心既然無諍,外表當然也無諍,所以,一切眾生跟你相同,照理講,他也可以得到無諍三昧之定。言外之意就是說須菩提,你不可以自認為很行。

你若自認為很行,【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如果,你自認為有空性、無諍,而眾生沒有,就是不平等修行,這樣所布施給你的,就不叫做福田,因為你有差別心,你有高下心。

所以,你若自認為有空性、無諍三昧,照理講,這些眾生都有,言外之意就是你若自認為很行,布施給你的就不叫做福田,不能平等法,不能入不二法門;要認為平等、空相、無所著,所以,你若依平等法,這樣布施給你才叫做福田。

所以,你若自認為有空性、無諍,傲視眾生,這就是在隱顯當中,有一點責備、有一點教化,如果你有這種觀念,布施給你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為什麼?還是生滅法,你種到福田,來世不修行,你又墮下來,那跟邪知邪見沒什麼兩樣,你不入、不得平等法,你不入平等法,【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你跟魔,眾魔就是四魔,作諸勞侶,魔都會讓眾生疲勞,侶就是伴,作為他們惱亂眾生的伴侶。

【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你若自己有差別心、分別心,跟眾魔都一樣一手出來的,共一手;共同攜手合作,作諸勞侶,你同樣是魔,因為你的分別心不斷,你不要以為你修空性,就自認為很行,要平等法(才行);你跟眾魔及諸塵勞的眾生,等無有異;沒什麼差別。

【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

對一切眾生而言,跟有怨心而沒有平等心一樣,等於說對一切眾生而言,亦如有怨心,沒有平等心,同理,所以,你要怎么樣?

【謗諸佛.】

這個謗不是誹謗,這個謗就是破除諸佛的執著,你不要想你在修行,不可以,你若執著你在修行、你在求佛道,也不平等,自性不可求、不可得,

【毀於法.】

也是不執著,這個都當作動詞用,毀於法就是說你也不要執著你修清淨法,自命清高,

【不入眾數.】

眾數就是僧,不入眾數就是也不執著有一個僧,你若能不著諸佛之求,毀於法;不執著諸法的馳求,不入眾數就是僧團,也不著於所謂的僧,因為你自性本自具足,你就開悟平等,所以,經典要看正確。

【終不得滅度。】

這樣,你就不能入涅磐,這意思是說你讚嘆佛、誹謗佛,或是讚嘆法、誹謗法,讚嘆僧、誹謗僧,對一個不二的大修行人來講,全都平等,讚嘆不異誹謗,誹謗同時就是讚嘆,為什麼?謗就是自性本空,讚嘆自性也是本空,對於大修行人來說都是如如不動。所以,《維摩詰經》,若沒人開示,說真的,真的沒辦法,絕對會誤解。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你若能修行修到邪正平等、冤親平等、佛魔一如、善惡不著、內外不住、大小不拘,你就是進入平等法,我們就知道要如何修行。

全世界都沒惡人,對誹謗我們的,我們也歡歡喜喜,佛、魔一如,譽、謗等心,譽就是讚嘆,謗就是平等,意思是說我們永遠不要動念頭,就直接進入清淨本性的平等,這才是真的涅磐,不受到影響。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你若有這種平等心的功夫,可以取食,不然,你也只是一個讓人種福田以後,還是墮落而已,相同。

無善可求也無惡可舍。

所以,須菩提遇到這事,【時我.世尊。聞此】我聽到這樣,【茫然。】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好,茫然;不知如何是好,講不贏他。

【不識是何言.】

我不了解他現在在講什麼,怎么教我要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怎么講這樣?他的意思是平等,但是,須菩提是二乘人,所以,不識是何言,根本不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不知以何答.】我不知如何回應,嚇一跳,就將缽【便置缽】缽,把缽放著,連缽都忘記拿,嚇到連缽都忘記拿。【欲出其舍。】

【維摩詰】居士是佛,【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不要怕,講不贏他,不要怕,來就不要怕。

【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這段沒人看得懂,我講一遍你就知道。

你的意思是如何,如來就是佛,所作化人;如來所要做的工作是度化眾生,如果,釋迦牟尼佛用這種方式問對方,難道對方會怕嗎?你怕什麼?

再講一遍,於意云何,如來就是佛,所作化人,如來有善巧方便度化眾生,若以是事詰,這個詰就是問,問對方,如果釋迦牟尼佛也像我這樣問對方,以這樣的方式問對方,寧有懼不;難道對方也會怕嗎?

【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維摩詰居士說一切諸法都是幻化,【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注意!把筆拿起來,是相就是幻化相,一切言說,不離幻化之相,意思是說你所有講的是幻化,聽的也是幻化,有什麼畏懼呢?不實在的。

幻化若記起來,二十四小時生活上都用得著,你若很痛苦時,唉!我怎么可以被幻化的世間所騙,對不對?若人家講很好聽的話,讚嘆你,你就說:言說不實在,這都是幻化的,人家若誹謗你,這都是幻化不實在,寫封信罵一罵你,你也一樣,這是幻化,文字不實在,所以,一切言說,不離是幻相,幻化之相。

【至於智者.不著文字.】

若有智慧的人就不執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

【文字】以本性而言,它是離開文字的執著,文字是【性離.】因為,法不可取,文字相當然就離,因為文字是虛妄的假名,智者不著;有智慧的人不執著文字,【無有文字.是則解脫。】不可束縛在文字里,文字就像我們現在的報章雜誌,流言的報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受到報章雜誌、信件的影響,這都是假相,你不了解真相是什麼,也不容置評,不束縛在文字,所以說解脫也。

【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名相是產生在法,法生是因為名,名既然解脫,諸法就解脫,剛才就講過諸法如幻,當然就沒有文字的執著,了解文字是空性,就了解諸法的真理。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

不得了!法眼淨就是證初果阿羅漢,

【故我不任】不夠資格,【詣】就是拜訪,【彼問疾。】我不夠資格向維摩詰居士問好。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你向他問疾,探病一下,富樓那是辯才第一,弟子當中是辯才第一。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當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注意聽!你應當要先了解,人心就是要了解根器,你要先入定觀照眾生的根器是什麼根器,意思是說大根就說大法,小根就說小法,之後再說法,你亂說法,胡亂講,對不對?大根器說小法,小根器說大法。

【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這個寶器就是大乘,穢食就是指小乘,你不要把佛法,這么寶貴的..,根器這么利的人,講一些不清淨、不究竟的法,無以穢食;骯髒的食物裝在寶器,意思是說可惜,穢食充飢是小乘法,無上的法寶是指大乘的法器。你要先觀察長者的根機,不要拉了就隨便亂講經。

我們度眾生也是這樣,有的人度眾生也是這樣,不管他的根機深、淺,一直講下去,人家接受不接受是其次,一遇到人就要送錄音帶、念珠,念佛,你要念佛,待會人家丟出來,咻!飛出來!自己直搖頭。

所以,度眾生要先了解根器,所以,要有渴望求法的心才度他,人家若無心學佛,你度他做啥?我認為沒什麼意義。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要知道比丘到底在念什麼,他需要的是什麼。

【無以瑠璃同於水精。】

注意聽!瑠璃是很貴重的東西,就是無上的大乘法。瑠同於水精,水精是很賤、很便宜,是小乘人,將瑠璃當作水精,很糟糕!當知是比丘;你要先了解比丘,他到底要求什麼法,你將貴重的瑠璃當作水精來看待,意思是說你要先了解我們念頭的根本是什麼,他是大乘或是小乘。

【汝不能知眾生根源.】你不能了解眾生的根機,【無得發起以小乘法。】你不可以用小乘法,你不了解這幾個人是大乘根機,要說大乘法,而你對他說一些小乘法。

【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彼自無瘡就是說他本來就無瘡,你為什麼要為他開刀?

很厲害!很會講話,他沒有瘡,你偏要為他開刀。

體慧法師很慈悲,我在南普陀,有一次生病,人不舒服,正中午,帶我到順天中藥房看病,我很感謝他,他知道我生病,有時候我又好好的,他有空就問:慧律法師!走,我帶你去看醫生。我說:我沒病,看醫生?我想沒事多少看一下也好,真糟糕!熱心到連別人沒病也要帶他去醫院,真糟糕!

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意思是說他本來就無瘡,你要為他開什麼刀,不要傷害他,意思是說他是大乘人,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傷害他?這用意就是這樣,彼自無瘡,他是大乘法,他是大乘根器的人,你怎么可以用小乘法去傷害他,他不得力。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

小路叫做小徑,你若要走大道,你就不須告訴他小道的方向讓他走,你直接告訴他大道就好。

【無以大海內於牛跡。】

這個內當動詞,是注滿,把它注滿,牛跡就是牛的腳印,這頭牛踩下去,腳印也只是一點範圍而已,你將一大片大海的水,灌入牛腳印,根本行不通,知道意思嗎?無以大海內於牛腳印,你將大海的海水那么多,灌入牛的腳印里,牛的腳印一點點而已,意思是小乘根本一點點就足夠,大乘法是盡虛空遍法界。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螢火就是晚上的螢火蟲,一點點,一點點光,牠呼吸,吸氣有一點亮度;你就說此光亮跟太陽一樣,太陽就是表示無上的菩提之道,大乘,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的法,而小乘人就跟螢火蟲一樣,跟螢火蟲相同。所以,我們不能混在一起。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這些比丘長久都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只是暫時沒有提起正念,可惜!他忘掉了,你只要再對他提示一下,他就又能恢復。所以說,富樓那!這些比丘大家都發大乘心,但是,中間有隔陰之迷,有一點點忘記,【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如何,怎么可以用小乘法教他。

【我觀小乘智慧微淺.】小乘人沒什麼智慧,【猶如盲人.】瞎眼的人,【不能分別】不能了解,分別就是不能了解,【一切眾生根之利鈍。】小乘人就像瞎子,不善於觀察眾生的根器。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入定,【令此比丘自識宿命.】讓他了解自己宿世是修大乘根器,【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大家都回小向大,【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得到本來的面目,就是明心見性,還得本心,本來就是佛。

【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

注意喔!現在看到這些比丘頂禮維摩詰居士,有一些在家居士也讓出家人頂禮,有啊!也有人這樣,也有比丘、比丘尼向在家人頂禮,少數。我是如此勸告諸位,你今天若是維摩詰居士,沒有話講,就一個而已,自古以來,到現在只有一個而已,包括台灣的高僧大德,我們所看到的,他雖然是一位大居士,他也很尊重法師,我有一次,七點多一點,跟廣化老和尚到台中,本來要回南普陀,說:師父!不用!我們李老師正好在講經,我們到慈光圖書館聽他講《華嚴經》,當時,老和尚身體不舒服,但是,他也很久沒見到老居士,走吧!我說:好!我們走。他撐著拐杖,我就扶著他,進去之後,馬上安排另外一張椅子、桌子,我們倆另外坐,老居士講經以前先禮佛三拜之後,馬上向老和尚頂禮,之後再上台,我才發現到,一位這么偉大的在家居士,原來就是很恭敬三寶,今天道業才會成就,論年紀是八、九十歲的人,論德行老居士是一位不得了的人,卻因為他是在家居士。所以,我們在這裡不要以維摩詰居士的例子來涵蓋一切,講經第一天我就跟你們說了,你要記得,你不是維摩詰,回去最好要寫幾個字:我不是維摩詰。掛在這裡。

因此,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這就是尊重他的法,當然若遇到這種在家居士,我們也可以向他頂禮,很驚人!這人就是佛了。

【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

因為維摩詰居士說法,所以,他得不退轉。

【我念聲聞,不觀人根.】就是不觀照眾生的根機,【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所以,我不夠資格。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能勝九十六種外道,所以,摩訶迦旃延是專門降伏外道的。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我不夠資格,【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簡單說法,佛常常說有為法是無常、苦、空、無我,無為法是寂滅不動。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無常義就是無常的道理,苦義就是苦的道理,空義就是空的道理,無我就是無我的道理。寂滅:大乘寂滅的道理。之後,我就按照佛的意思為他們說法,講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這樣不可以,意思是說你對實相法根本不了解,你用生滅心,實相法是不生不滅,你要證得不生不滅的實相,才來講實相法。

所以說,心是什麼?心是迷惑所感應來的,行者就是何也,行者是什麼,造用之名,不可用生滅心的造作,生滅心行,這個行就是造作,你造作生滅法,怎么可以說實相的道?有形就有影子,有相就有生,無形就無影子,無相就無生。但是,心是隨事相而轉;行,他就會造作,見法是生滅,所以你的心有生滅。你若悟到法是不生滅,當然你的心就不生滅。

迦旃延聽到佛的無相,以為法是有生滅之相,所以,影響你的心,你的心也是生滅,實相是很深奧,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你用生滅心來講實相的不生滅法,這樣不行。

所以說,如何以生滅心來說法,這樣不對!

【迦旃延。諸法】;一切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這句話很重要!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無常義。

因為無常義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生不滅,所以,你要了解無常就是不生不滅的涅磐,你一直誤認為有生滅、生滅,這樣不對。

意思是說迦旃延尊者!諸法是畢竟空性的不生不滅,這才是無常義,不是你用生滅心講無常,這樣不對,噢!不了解。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五受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洞達:如同空一樣的清清楚楚了解。

什麼是真正五受陰的色身?空無所起,五陰身當下就是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苦義。意思就是說苦無苦自性,這才能講苦,如果苦有自性,永遠不能成道。你講這個苦不能透徹的顯示實相的道理,你只說世間是苦,但是,你要了解苦無苦性,苦當體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空無所起。你若要對人講苦的道理,你一定要讓他了解,它是空性的五陰身,空性的五陰身當下就是實相,這才能講苦。意思就是苦一定要會歸不生不滅的無所起,才能顯示苦,意思是說苦當下也可以究竟解脫,你若說苦有自性,苦一定是苦,不能洞達五陰本空,不能叫做說法,這不是真的苦義。

意思就是你開示苦,要讓人了解苦是無著性,讓人了解,破除五陰身是無著性,如此,內外畢竟皆空,這才能顯示出佛所講的真正苦的道理。你若對他說世間是苦,增加他的痛苦,本來他還不解世間這么痛苦,你跟他講這世間很痛苦、很痛苦..,你不跟他講實相、解脫的道理,讓他有所了解,他就一味地認為很痛苦、很痛苦,來增加痛苦,說法者何以增加聽法者心理的痛苦跟負擔?不名說法。

善說法藥當令一切眾生解脫,不增其痛苦;不可以增加對方的痛苦,才是真正在說法。一般都是講世間痛苦,怎樣又怎樣,不二法門不是這樣講。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小乘人是觀諸法為緣起法,內沒有一個真主,為空義,雖然能夠觀空,但是這個空都不能滅,所以不究竟。大乘是在有不有、在空是不空,用這種道理才是真正究竟。

所以,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不只是緣起,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空本來是要除掉有,也不是說「非有」去而存「空」,也不是說把「有」除掉,而存在「空」,不是這樣,如果把「有」除掉,而存在「空」,那不是真正的空。

所以,大乘法是不二法門,有、空都是畢竟空。小乘因為是觀緣起法,他內心沒有一個真我,他就當作無我即是空義,雖然能夠觀空,但是還在空,法執的空還沒有徹底究竟,不究竟。大乘不同,他在有不有、在空不空,所以他究竟無有,無所有的道理。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小乘;因為執著有個我在痛苦,所以,他就修無我,無我既然修得不錯,在我中再執著一個我,執著我在修無我。

所以,對我跟無我,全都不二,無二。大乘的我跟無我平等。

【法本不然.】

不然就是沒有生起來,然就是生。

小乘,三界,以三界(三界寫痛苦),所以滅之,以求無為,小乘是如此修。所以,滅已生,以滅為生。

大乘不同,大乘觀一切法當體就是不生,不須要滅,所以,法本不生,不然就是不生。

【今則無滅.】連滅都不要,(因為)不生,沒有任何人束縛你,這才【是】真正【寂滅義。】

法既然是無常、苦、空、無我,你若悟到之後你就進入涅磐,涅磐就不生不滅,所以,當體就是空性,不須滅。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我不夠資格問維摩詰居士。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你去向他探病。

阿那律是天眼第一,阿那律以前修行時很懶惰,被佛罵,阿那律就發個大願修苦行,太過於精進都不睡,卻成了瞎眼,瞎眼之後,佛教他天眼,半頭天眼,整個頭都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是用眼睛看,阿那律是用頭蓋骨看。

所以說,若是菩薩,全身到處都可以看,耳朵也可以看,他沒差別,六根可以互用,在《楞嚴經》有講,若是菩薩,六根可以互用。我們只是眼睛可以看,菩薩連眼睛都可以聽,你若把耳朵堵起來,他用眼睛就可以聽經,他看東西,你把眼睛遮起來,他用耳朵就可以看東西,六根互用才是菩薩,因為同一本性,他已經大徹大悟,見佛的本性,見佛的本性就六根能互用。因為,我們是意識分別,所以,眼睛變成只有眼睛的作用,耳朵變成只有耳朵的作用,佛不同,六根互用,不然,他如何救眾生。只有一對耳朵怎么救眾生,觀世音菩薩整天光是被吵就會被吵死,大家都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所以,他無礙,六根互用無礙。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

經行就是在繞佛,經行就是吃飽飯繞一繞。

【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大梵天王【萬梵俱.】很多梵王來,【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因為天王要頂禮比丘。

【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你到底可以看多遠,

【我即答言。仁者。我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庵摩勒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芭樂,就是番石榴,客家人說芭樂,我對芭樂很有印象,因為,我在雷音寺腹瀉,他們拿出芭樂來治病——客家人對中藥也有一些認識,可是沒效,吃下去愈會拉,一樣,若被蜜蜂叮到就擦口水——那種治療法看了會怕,若感冒,口水的份量可多了,蜜蜂叮到擦口水。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你天眼所見到的,【為作相耶.】你是有相還是【無作相耶。】有作還是無作,【假使】起心動念有【作相.】而見天眼,【則與外道五通等。】

【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意思是三界的報身,被六塵諸根所束縛,眾生都被業卡住,所以,一切都是有為法的造作。法身是超出三界,六根、六塵沒有作用,他不造業,法身是無相,是無作相。

他就問:你是有作的天眼?還是有所不作的天眼?因為法身是無作,無所不作。外道修禪時得到五通,但是,還是不能跳出凡夫的見解,取有相,有作相欲等而乎。你若要修行,你要有相、無相平等,平等。

所以,我們今天講維摩詰居士,簡單講,最重要是講什麼,就是講平等法,不二法,不二法就是眼睛所見都平等,垢淨一如、生滅不動、善惡平等、冤親平等,修到這種境界,你看多好過日子,你看到什麼事都不會生氣,冤親平等、好壞平等、毀譽平等,不得了。所以,我們只有進入平等法門,不二法門才是真正解脫,若修行修到每天吵架、打架,也不須怎么修了,也枉費來出家,說真的,枉費來出家剃度。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這才是真正的天眼,他說阿那律你是色相,為作色相的天眼,不是真的天眼,要像維摩詰居士這樣,才是真正的天眼,意思是這樣。

「孰」就是誰,意思表示讚嘆,唉!這世間像維摩詰居士這樣,才是真正天眼。

【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

佛世尊是真正得到天眼。

【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意思是說不為色作精粗二相,也不作色也非不作色,就是不二法門。因為如來天眼在佛眼中,離緣與無緣,所以不二相,真正天眼就是如來的法身,無相的眼睛,無論多微細他都清清楚楚,不曾有事情被佛漏掉,所以說無緣色之二相,才是真正的天眼。

二乘人是入定才看得到,出定就看不到,如來未嘗不定,未嘗不見,佛常常在定中,沒有入定跟出定,那伽常在定,無一不定時,所以,佛不在色相里作有為法的天眼,他是法身的天眼,所以無相,隨時都見得清清楚楚。

【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聽到開示之後,【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忽然梵王眷屬都消失,因為他是天人,一剎那之間就消失,所以,遇到維摩詰我沒辦法。【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你去探望一下。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

這二位比丘,第一個,一個是犯淫戒,第二,另外一個是犯殺戒。

【以為恥.不敢問佛。】

因為尊重佛,自己覺得很羞恥、很恐懼,怕被趕出清淨的僧團,永遠斷絕這條路,所以,不敢問。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餵!優波離!【我等犯律.】犯了戒律,【誠以為恥.】很可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能夠放下過失好好修行,不要變成一種負擔。

【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如法,優波離是了解戒律的人,能裁決輕跟重,那兩個人這么說,他說:你們這樣犯重戒。沒救了,悽慘了!麻煩了,沒救了!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他們兩個犯戒已經很難過了,你還跟他講:你犯的罪很重,你會墮阿鼻地獄,你沒救了,這樣不但不能解決他的痛苦,反而更增加他的負擔。戒叫做解脫,戒叫做自在。你要直接除滅他的痛苦,你不要增加他內心的痛苦,不要干擾他的心,他的心跟佛的心相同,對不對?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

他雖然犯戒律,但是這個罪,這個業,你找找看!你說他犯戒,他犯在哪裡,是犯在裡面、犯在外面或是犯在中間,業是由於心迷所造成的。

【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

若有一天他迴光返照,罪就沒了,是不是這樣呢?如佛所說,心若骯髒眾生就煩惱,心若清淨,眾生就淨。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你說他有罪,罪是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罪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心也一樣,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你說他的罪在哪裡?如其心然,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罪垢亦然。意思是說眾生的罪,垢、淨都從心起,求心之根本,不在三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心既然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罪過也是無。這不是斷滅,意思是說心動個念頭,回向菩提馬上解脫,你的罪都是從你的煩惱而起,而自悟之,你若有一天悟道,你就除掉了。

【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一切法都相同,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皆由心所造作。

所以,一切心的垢淨,不離於如,如其本相,本相就是不生不滅,這個如就是本來面目,眾生本來面目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不招果報、業報,雖然他有業報,但他是解脫的人。

所以說,諸法也同樣如此,既然不在內、外、中間,當下就是如,不出於如。就是本來面目,不出就是離不開,離不開不生滅的本來面目。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要注意聽!

以:就是當你有一天心相用大智慧打破無明得到解脫時,你能見到心的污穢嗎?

寧有垢不:你難道還看到不清淨的、骯髒的,所謂罪垢的煩惱嗎?

再講一遍,以心相得解脫時:就是說如果有一天,你的心用大智慧來打破無明,得到解脫時,煩惱轉作菩提、轉作智慧就打破無明;寧有垢不:難道還有煩惱、不清淨的污垢嗎?

沒有!意思是說罪性本空,你污穢的這顆心,到有一天你解脫也是這顆心,同樣是這顆心,不離當處,你今天煩惱,煩惱的是這顆心,以後成佛做祖也是這顆心,無二心,罪性本來就沒有,所以妄想束縛在無明,束縛在智慧之外,產生痛若,智慧一觀照,心相解脫,用心相看,心相就是智慧之心,解脫時,難道還有污垢?

【我言。不也。】

當然是沒有,了解,當然是無相,佛解脫時心哪有什麼相。

【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因為他也有佛性,道理是相同的,只是見跟不見而已。

所以,我才告訴諸位!我們的本心,若自己覺得一切不好或是惡,這都是我們的心。

今天有一些比丘尼來,問很多律學,在家時她是受菩薩戒,,她犯了邪淫,將來是否可以出家?請法師開示。

我就說:看她發什麼心?說不定她這份感情是夙世所結的因緣要了斷,如果說,她這份感情是無可奈何,過去就已經很好,她並無噁心要傷害對方,雖犯戒,但是可以懺。

她又說:在出家前,戒師問:你在家時是不是有犯,若有犯就不能出家;但是大乘菩薩戒不同,它有無相懺;無生懺法,大乘菩薩戒里懺能見佛、見光、見花,同此理。

所以,我跟她講個故事:過去,有一個在家人強暴比丘尼,罪過很重,這是發噁心,是破壞比丘尼的淨行,罪一定是阿鼻地獄,發噁心,之後,他也覺得這樣不對,發個心出家,出家之後又開賭場,開賭場之後,後來看到佛法因果可怕,懺悔,懺到七孔流血,懺到眼睛流出來有血絲,自己覺得很慚愧。

這位比丘尼被強暴之後自殺,自殺之後,他一直念佛回向給她,自己覺得做錯了。這個比丘尼後來示現在虛空對他講,因緣到此了斷,她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他的功德力。後來,他也是往生極樂世界,這要如何解釋?

這種事在我的觀念是說,五逆十惡罪佛都要救了,怎么說你在家犯了五戒就沒救,我認為佛教不是斷滅的,講佛法要給人無窮的希望才叫做佛法,對不對?講佛法,你若跟他講:你慘了!你就等下地獄,你沒救了,等著下地獄。講佛法不可以這樣子,你要給人家無窮的希望,你趕快斷除,趕快迴光返照,若像強暴比丘尼這位,若有人跟他講,一般人不善於說法,你不能出家,你強暴比丘尼,你穩死,你要下地獄,你破根本大戒,他絕望了,絕望就一不作二不休,更嚴重,佛法講一闡提都可以救。所以,戒有分小乘戒跟大乘戒的看法,小乘戒是講你什麼都沒救,非常嚴格,講得讓他很難過,他會受不了,他完全沒有希望,我沒希望、我沒希望..,不可以這樣,佛法給人家沒有希望,這哪裡是法?哪裡是大慈大悲?不然,《無量壽經》五逆十惡還可以救,他才犯淫戒,還沒有十惡,傻瓜蛋!對不對?若一聽之下,認為這下好了,那我繼續造惡,那不同了,那又不同了,那是無知愚痴去犯到,趕快轉過來,怎么認為妥當,變成佛陀包庇壞人,聽得懂意思嗎?噢!法師講這樣,我聽了很舒服,因為我也有犯戒,人是凡夫難免的,對不對?所以,我們要了解律,講經、講戒律都是要讓眾生引起無窮的希望,不要講斷滅法,講斷滅法完全沒有希望,誰敢修行,對不對?

有一次,有一個人要來出家,逢甲大學的,我就拿一本《沙彌律儀》給他看,他看到《沙彌律儀》盜僧物數粒、幾塊餅乾,就下地獄,他說:還是不剃也罷,剃度下去每條戒都犯。所以,我現在對要出家的,不要一開始,要等剃度完後再拿《沙彌律儀》給他看,先度他入門才對。否則他看了就退卻,不敢來,他說:哇!每條戒都犯,沒幾條戒不犯。所以,我告訴他:小乘戒是一定要這樣講,大乘戒是無礙,看你到底發什麼心,我是認為一切法無礙,不須執著這些。所以,小乘,才幾顆水果就墮地獄。所以,以後我就做僧羯磨,很簡單,凡是吃不完的菜,吃不完的水果,在家人來,可以送人,佛有講,淨人可以吃三寶物,淨人就是親近三寶,這不用再做羯磨。我看完戒律之後,佛有一套戒律,我也有一套戒律,佛一套戒律就是說吃水果的錢就不能拿來吃米,造佛像就不能造地藏王菩薩,非常嚴格,大殿的那支拖把,不能拿去拖觀世音菩薩的殿,我們這是整棟,大殿的抹布,戒律講得很嚴格,大殿的抹布在這裡擦,就是不能拿去擦自己的寮房,擦你的寮房,盜佛的法身,很嚴格,非常嚴格。看一看,沒人敢出家。

所以,在家居士:師父!這給您喝豆漿。慘了!供養一萬元,你得喝一萬元的豆漿。你會喝死,我不騙你!我說:你多講那句做啥?供養我就供養我,多講那句:喝豆漿,喝豆漿要喝一萬元嗎?他若講喝豆漿,你就不能買饅頭。上次,莊建文帶隊來,拿十幾萬元說:師父!這讓你們造地藏王菩薩。我說:地藏王菩薩地下室已經有了,要造什麼。他說:我們規定一定要造地藏王菩薩,要造在山上。將來山上一定要造地藏王菩薩,會不會造地藏王菩薩,我也不知道,對不起!退回去,十幾萬元不收,莊建文說:唉!你不要講這樣,現在是在跟在家居士講,讓師父處理就好。又拿來,說:不然,讓師父處理。我就眉開眼笑,太好了!我處理,那有什麼話講,可以買太陽餅,可以買榴槤,這沒關係,我處理嘛!佛制戒律很嚴格,但是我也有一套,沒辦法!戒製得那么嚴格,誰敢出家,大家都暈倒,大家都盜僧物,我這裡徒弟得到我的真傳,他以後不會犯戒了,我師父教我一招不犯戒的,買磚就不可以買瓦,買瓦就不可以買磚,這是非常之嚴格,對不對?難道說你一個在家居士來布施,難道要讓出家比丘墮地獄,為何你要多句:讓你買香蕉。你明知道我有胃腸病,還指定我買香蕉,你為何要講那句?還有一個更奇怪的,師父!這讓您泡茶。一下要泡茶二萬元,很驚人!

所以說,了解戒律要有善巧、要有方便。上次,有一個很可愛,雷音寺下面建一個魚池,準備放生,當時是要準備放生,師父!這一萬讓您放生,我說:這樣啊!每個月還要繳五千。啊!他想不通,啊!一萬元放生,每個月還要繳五千元,要啊!我說:魚要吃嗎?要啊!你拿一萬隻拿魚來,沒有食物牠會餓死,你這樣是放死,不是放生,這樣有理,我若放生一萬元,我每月再繳五千元,不然,不是放生是放死,放在這裡不養牠,牠會死,你難道不繼續養?這倒是真的,再繳五千,很倒霉!沒辦法!

有一位在家居士到雷音寺,他說炒薑片吃了比較不會感冒,他就到那裡,師父!姜給您,我買很多姜來,在常住炒,我說:還要貼補瓦斯費。他說:怎么了!那是常住物,對不對?你說要供養。本來是你在家裡炒好,再拿來供養,現在用常住的鍋子,炒一炒要瓦斯費。常住的瓦斯費。這樣有理,嗯!..他說:常住每樣都要錢,對啊!繁瑣得很,持戒律就是這樣,要持戒清淨就是這樣,一角一分都逃不掉,對不對?所以,我現在不這樣,凡是衛生紙、自來水、洗衣粉或是電話,,你很護法,對講堂很有信心,打完電話之後,你若要供養,當然這是你的福,你若不要,我不要讓你墮地獄,因為這是常住物,免得你盜僧物,由我慧律法師付費,我觀想:六千元統統由我負擔,對不對?不然你會墮地獄,一塊錢你就受不了,一塊錢就盜僧物,一塊就受不了,所以大家來打電話不投錢,大家都墮地獄,這樣行不通,乾脆我觀想:我替你付好了,因為,你供養我的錢,讓我繳銀行打電話,下面就:妥當的,現在打電話都由師父付費,所以,律學的開遮持犯都要懂,法律有定法也能避開,所以,你若要交給師父,你可要記得,安靜!師父!這給您...,安靜!拿來就是了,我幫你種福田,才可以印經或做什麼,才能做事,你一定要做什麼,無法做事,師父!這給您買內衣。二萬元買內衣,穿到死也穿不完,不可以!買內衣還能看,若買..,你就得穿..,看得穿多久。

所以,我們要了解,律學本身是要我們解脫,大乘法是無礙,小乘當然是講得很嚴格,講得很嚴格,難免哪個不犯戒,不犯戒的舉手,不曾犯戒的舉手,你舉手,大戒、小戒都沒關係,不可能,不犯戒是後面那尊,釋迦牟尼佛不犯戒,不然,你們這些法師不曾犯戒的舉手,不可能!你動一念瞋恨心,貪、瞋、痴不除,犯菩薩戒,每天都犯戒,一定犯的,只是大戒、小戒而已,哪個不犯戒?過午吃飯也犯戒,比丘站著拉尿也犯戒,做比丘不得立大、小便應當學,比丘不能站著拉尿,要蹲著拉尿,你想想看!所以,新加坡來的都知道,每天都犯戒,這是說要看情形,在中國,比丘不能蹲著拉尿,我若有一天蹲著拉尿,嗯!慧律法師!您有問題,您怎么蹲著拉尿,實在是他在持戒,照理講人家在持戒,人家照佛陀:不得立大、小便,你持戒,人家把你當作女的,您是不是..,法師!您要檢查一下嗎?不然,你怎么蹲著拉尿,事實上他在持比丘戒,現在行不通,這條戒律在台灣根本行不通,比丘蹲著拉尿能看嗎?你想像:一個男眾蹲著小便,對不對?也沒辦法,泰國比丘就是這樣,泰國比丘都蹲著拉尿,真的,所以,我們大乘佛法有它慈悲的一面,有它開緣的一面,我們不能死執一定要怎么做,但是,根本精神我們一定要持。

維摩詰,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

【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因為罪本性本來就無相,我們連續產生執著、妄想,所以,我們一直自認為罪過很重,那是我們的妄想一直起來、一直起來..產生一種痛苦的執著。

所以,優波離因為有分別,有分別的罪相,想治療骯髒,但是,罪本性是無相,你是妄生罪相,所以,他們來請教戒律,你應當讓他解脫,你不能對他講:你這樣會墮地獄,你犯了根本大戒,他們一個犯淫戒,一個犯殺戒。這兩位比丘就自認為沒救,維摩詰居士就說,這樣開示不應該,罪性本來就是空性,他只要一念迴光返照,菩提照常是本來的面目,他的意思是說垢是沒有實體,它是妄想中執著,你若沒有妄想,垢就清淨,若妄想就有分別心,當然這是污染,因此,告訴諸位!注意!持戒、犯戒都是對立法,真正實相是持犯一如,以個人而言,我們好好持,心能得解脫,對於犯戒的,我們不看,持戒、犯戒都不影響我們,持戒無持戒相,犯戒我們也不要侮辱對方,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戒是持自己、約束自己,不是打別人的皮鞭。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心若顛倒就骯髒,心若不顛倒就清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剎那間、剎那間不住。

【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諸法當下就是不生不滅,沒有對待,對待法,對待法是生滅法、是外道法,我佛法是絕待法,一念不住就是無所住。

把筆拿起來,這是最重要的,【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太棒了!太棒了!一切法都是妄見,都是虛妄執著的,像做夢一樣,你今天做很多功德是在做夢,你犯戒也是在做夢,但是,我們要儘早一念覺觀,一念覺觀,如焰;像火在燒般,剎那不住,如水中月;水中的月是虛妄的,水中撈月永遠撈不到,意思是說罪性本空,功德亦無,善惡也都是虛妄的執著,如鏡中的像,雖然有照到,但是你取不到,以妄想產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你若能了解這道理,這才是真正在持戒。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這才是真正為人解除內心的煩惱,動不動就說人家犯戒,動不動就說人家下地獄,光是聽就會嚇死,還有誰敢出家,對不對?

【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太有智慧的人,【是優波離所不能及.】佛弟子持戒第一,遇到維摩詰居士這么行,搖頭自嘆不如,是優波離所不能及,

【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持律之上;持戒律這么了不起的優波離,一樣說不出這個法,還是沒有辦法講出這么偉大的法。

【我答言。】我就回答。【自舍如來.】除了佛以外,自舍如來就是除了佛以外,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沒有一位,沒有一位聲聞跟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喜歡怎么說,他就怎么說,控制,我能夠控制,能制就是說能制伏,維摩詰居士的辯才,沒辦法!自舍如來;除了佛以外,沒有一位聲聞跟菩薩,沒辦法!都無法抵擋維摩詰居士,能夠制其樂說之辯,樂說就是不疲倦、無礙地說,他一說法就不停,樂說;他很喜歡對人說法,所以,這些比丘遇到他,每個都碰釘子。【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他智慧高超到這種程度。

【時二】犯根本大戒,【比丘疑悔即除.】馬上就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希望一切眾生能得這種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你去探望維摩詰居士的病苦。

羅睺羅譯成中文叫做覆障,覆:一個西再一個光復路的復,一個西再一個復興中華的復。障:障礙的障。

羅睺羅前世拿東西堵住老鼠洞,老鼠六天無法出來,所以,在母胎中六年,也就是懷胎六年,書是這么記載,不知是否真實?六年在母胎不知如何活,經典是這么記載。羅睺羅是佛陀的兒子,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在修行只有自己知道,密行第一就是說這個人修行都不會吹噓,都不會講出來讓人知道,只有自己知道,也是持戒第一。所以,在《法華經》中,“羅睺羅密行,唯我能證之”,只有佛知道他的境界。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我不夠資格,我為什麼不夠資格?

【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

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佛若沒有出家,能做大轉lun聖王,大轉lun王,他能夠統領四天下,羅睺羅若沒有出家,也能統治整個閻浮提,所以說,你是佛的兒子,你舍轉lun王位,羅睺羅若沒出家也能做轉lun王位,出家為道。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人家問他:出家有什麼利益?

【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這段是說羅睺羅不了解眾生的根機,他就說法,出家的功德是無量。但是,羅睺羅說法,變成有量的功德;接著,出家本身是實相,但是,羅睺羅用出家的外相說法,出家法本來是實相涅磐,才是真正出家。

所以,羅睺羅講出家的功德之利,講得不恰當,不善知眾生的根機而講功德,所以,被維摩詰居士訓示。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這句話意思是說本來一切法是無所執著,你現在執著出家有利益,這是執著清淨法之利益,變成凡夫法;真正出家是涅磐、是實相的道理,內心解脫才是真正出家。你現在就外相剃度出家而論斷,是失去根本的道理,不了解。

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無利就是一切利,因為出家的本意,是為了證無為法,無為法哪有功德可言,才是大功德,出家就是為了證得無為之果,無為之果一定要有無為的因,果、因是相同,是自然的道理。

【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無為法是不二,無功德可言。

所以,羅睺羅說法,變成說貪樂法,變成出家有功德,不對!

維摩詰居士說出家是無利無功德,當下就是涅磐無為法,不生不滅的實相法,羅睺羅講的是現外相的出家法。

所以,現代人都這樣,就是說他在死之前,一定要現出家相,有的到七、八十歲才要剃度。這就是眾生的觀念,我不能出家,不然,我老了,孩子也長大成人了,快往生了,才現出家相,認為有功德;維摩詰居士的看法不是這樣。所以,你告訴人家出家有功德,這是有為法。

【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才是真正出家,所以,你若告訴人家出家有很大功德,變成一種貪著,也是有為法,沒有實在功德之利。

【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出家,家就是束縛,出家就是脫離束縛叫做出家,家就是不淨,不淨叫做家,像一個蓋子蓋住一隻豬,一個蓋子蓋住一個豕,豕就是豬,豬在裡面,拉屎在裡面,吃也在裡面,出家是離開污染之處。

既然出家是實相法,那什麼叫做最清淨?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無彼無此,因為彼是對此講,此是對彼講,對立性的,所以,當下就是涅磐,不生不滅法才是真正出家。所以說,出家者,無彼無此,不可以有對立法,也不可以有所謂中間。

出家是【離六十二見.】所以是無利,因為認為有利,所以會執著,所以,離一切過失,要離六十二見。

【處於涅磐.】就是說我們離開六十二見,向著涅磐而去,這個處於涅磐,出家本來的位置就是不生不滅,就是趨向於涅磐,出家法名為此,既然無彼無此,離一切邪見就是涅磐,這才是出家真正的意思。

哪裡是自己剃了頭,就說是出家,年紀大了,不現出家相不行,有的人出家很莊嚴,剃髮後,有的人是臭頭,頭扁扁的,剃了不好看,有因緣出家,當然是比較好修行。不過,要知道出家的本意,就是解脫、不生不滅的涅磐。

所以,這部《維摩詰經》非常之好,我覺得這部經實在講得太好了,若有像維摩詰居士這樣,以現在來講,我也會去向他頂禮,在家,以目前而言,不曾見過,自從有歷史到現在,就只有這位而已。

【智者所受.聖所行處.】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他才了解出家的意義,因為,不執、不妄想,沒有所謂的出家,才是真正出家,所以,一切賢聖、一切諸佛菩薩,都讚嘆出家法,為什麼?因為出家當下就是涅磐、就是實相。聖所行處:賢聖、智慧者所通達之處,聖賢所行之處叫做聖所行處,這才是真正出家。

【降伏眾魔.度五道.】

降伏眾魔我們以前曾講過,講四魔,正道若興盛,眾魔就降伏。度五道,五道就是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度五道。

【淨五眼.】淨五眼,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得五力.立五根.】

信、進、念、定、慧,在三十七道品都已講過。

【不惱於彼.】

什麼才是真正出家法?

不惱於彼表示什麼才是真正出家。在座諸位!我們若能修不惱害眾生,不要帶給眾生煩惱,我們所到之處,要帶給眾生歡喜才對,帶給眾生歡喜,不要惱害眾生,這才是真正出家,簡單講,出家就是不惱害眾生。

【離眾雜惡.】

這個雜惡要注意!包括世間的善事都叫做惡,這點要注意!意思是說世間的善雖然是善,不過,離不開六道輪迴的生滅法,所以,到最後借著善的福,他會造業,所以,雖善,但是名為惡,所以離眾雜惡。

簡單講,就是說你只要有妄想,執著世間的善跟惡,你就不是真正在修善,所以,真正離眾雜惡,最重要的意思是說要滅除妄想,才能真正離眾雜惡,這要注意聽!

因為,現在是在講出家法,你現在所講的離眾雜惡是否就是不殺人、不放火,像昨天電視報導的,陳興發,很嚇人!跟警察槍戰,射數千顆子彈,最後引火自焚,不是這樣,包括我們現在在修善,若動個念頭:我在護持三寶、我在做善事,當然這比造惡好,不過,變成有為法,還是無法離眾雜惡,還是不究竟。

【摧諸外道.】

出家不用摧伏外道,你只要一直弘揚正法,諸外道的惡自然會消失,所以,最主要是沒有法師弘揚正法,若有法師弘揚正法,不斷興盛,外道的道理跟佛教不能相比,自自然然會降伏、會歸順,猶如日出,眾冥自滅,而摧諸外道。

【超越假名.】

因為所有的外相名字,外相都是由執著而來,所以,去除執著,一切假名就無礙,所以,假名當下就是實相,因為,因緣生、因緣滅是不實在的,這是假名,我們若能得到真相,在假名中不迷失,當然,我們就能超越。

所以,萬事萬名都以虛假為生,道最主要是讓我們悟,我們若能超越假名,我們才能悟到真實的實相。

【出淤泥.無繫著.】

淤泥最主要是指愛、見,要注意!什麼叫做淤泥?就是說我們的愛,跟我們執著自己的看法,這是最大的..,如果一個出家人執著愛跟見,那不能稱為出家人。

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最主要是說愛跟執著的見;我見跟我愛,這就像爛泥巴,這二件是最難斷的,愛就是執著男女的感情,見就是認為自己的看法一定對,人家的勸告不聽,這二件就無法修行,你想想看!世間是不是這二件讓我們最痛苦,不然,依你之見世間哪件讓我們最痛苦,第一、男女之愛;貪,接著,就是見;我的看法、我的見地,你擁有自己的見地,就無法接受別人,跟掉進爛泥巴里一樣爬不起來,死在自己的知見里,本身又沒有智慧,跳不出來,這就是死在自己的我見裡面。

所以,出淤泥就無束縛,束縛不了我們。

【無我所.】

因為若以無我來講,就是無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擁有的一切,叫做無我所。

【無所受.】

無所受才是真正出家。

因為,我們有四種受,第一個,欲受;欲望的感受。我們真的出家,不要有欲望的享受的感受;

第二個我受,真正出家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在感受任何事情,欲受是世間的一般凡夫,我受是包括一切出家;

第三戒受,自認為持戒清淨,這也是持戒不清淨的人,戒是戒自己,修持戒律是持自己的戒律,每天迴光返照,拿一面鏡子照自己,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不要持了戒,卻一直攻擊別人,認為別人破戒、別人不清淨,自認為自己才是清淨,這就是戒受,持戒的戒受,所以,出家不能有這種戒受;

第四個叫做見受,我見的見;見受,你所有一切看法,你都接受他,這叫做見受。

出家沒有這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見受,因為出家是無我,離開一切執著。所以諸受都沒有才是無受。

【無擾亂.】

無擾亂才是真正出家,心有所住,我們方便不受,停不下來,無法停止動亂,這叫做擾亂。出家是無事,一切遠離,雖然出家人外表很忙,但是內心很平靜,無擾亂,才是真正出家。

【內懷喜.】

我最欣賞這句話,內心充滿歡喜心,不要講起話像抽筋似的,講起話就諷刺人、批評人,講起話像帶針帶刺,刺進人家的骨髓,很沒有口德,很沒有口德的人,我非常不欣賞這種人,我常跟諸位、在家居士講,你要學佛修行,你先持第一條戒律:口業清淨,從我們的口說出來,每句都是鼓勵、讚嘆,你講人家的壞話一定對自己不利,你要記得師父的話。

過去,我跟女眾徒弟勸告,人不要造口業,人一定要造善業,不要造惡口,對不對?你惡口,你今天逞一時之快,你對佛教徒這個也得罪,那個也得罪,包括法師也諷刺,你無中生有攻訐、誹謗,看起來你好像很行,若人家想求證,你就說:沒有,又沒有,還打妄語說沒有,不然,你就要到佛祖面前發誓,你雖然,在你看來,你非常之聰明,前兩天,父親一往生,一往生就沒外緣,因為,得罪太多人,沒有外緣,我所認識的人,都沒有人去(助念),何必這樣呢?我常在內心這么說,為什麼要講人家的壞話?為什麼我們不多講幾句鼓勵的話、讚嘆的話,口業怎么守不緊,你今天看起來,你傷害別人自認為很行,但是,事實上你輸了,因為,你斷一切善因緣,父親一往生沒人去助念,沒人敢靠過去,人家靠過去,不知又要被你講什麼,人家會害怕,人家會慚愧,我不夠資格為你父親加持,我們會自己慚愧,我們不夠資格,因為過去一直攻擊別人,誹謗。

所以,這種事我已告訴過諸位,人一定要老實才有福,內心充滿歡喜心講話,不要講起話像抽筋似的,唉!不要這樣,多講幾句鼓勵的話,多講幾句讓人歡喜的話,對自己又沒損失,也不是虛偽,內懷喜,佛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維摩詰居士也是教我們內心要用歡喜心過日子,才是一位出家。

哪裡說出家是出煩惱家,出家後,整天都是是是非非,這樣不好,我告訴她:因果真的很厲害。她父親往生時,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沒有人去助念,她以前是在佛門裡支持佛教,因為,口業造得太重,得罪非常、非常多的人,不計其數,結果無外緣,你當時自認為很行,但是,以今天來講,誰最行?因果最行,你不要逞一時之快,造地獄的惡因,我們都是逞一時之快,造地獄的惡因不好,你一直罵人、詛咒人,你得到什麼?無中生有、製造事端、挑撥離間,哪有得到什麼,我說我們不聰明,佛祖是最聰明的人,要做佛祖,一定不能造口業。

因此就是說我們內心懷著歡喜心,誠於衷就形於外,一定是如此,至於我,我相信,我百年之後往生,至少有一百位為我助念,至少,說真的,比如有一個,比如說煮雲老和尚,我的上人,他一往生,圍著他,出家徒弟一整群,在家人也..,往生時貌相多莊嚴,真的是菩薩的臉,火化出來有一千多粒舍利子,很驚人!聽說他還沒往生,花蓮就有人看到他坐在蓮花上,他一輩子舉辦精進佛七,看他度多少無量無邊的眾生,我也是他度化的,同此理,對不對?我的上人很偉大,他的嘴不曾講人家壞話,我們的老和尚,上人真的沒有話講,從來不曾講,若有人到他面前講人家壞話會被他罵,口業真的很清淨,結果,他一往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為他助念。

自認為很聰明的人,事實上是最傻的,自認為最傻的人就是最聰明,我最傻,反正我都不懂,都沒事,讓一個團體能夠團結,讓一個團體能夠和好,讓一個團體能夠歡喜,你想想看這功德有多大,你不是,你亂搞,把一個團體搞得東家長西家短,唉!你哪有聰明?我問你,你哪有聰明?你哪裡有聰明?在佛教里要學習三分呆,呆呆的、呆..,所以,你不要學得太聰明,我告訴你!在佛門裡不要學得太聰明,要學智慧,內懷喜就是歡喜,令自己歡喜、令一切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

所以,在《楞嚴經》里,眾生歡喜則諸佛歡喜,確確實實是如此,一位法師,一位比丘所講的法,一定要讓眾生歡喜。有一次,有一個人來,來求懺悔,過去..,師父,我怎么壞,我犯了什麼戒,殺、盜、淫全都犯,我說:沒關係!沒關係,你好好求懺悔就好,大乘佛法可以求懺悔、改過自新,聽完之後他就回去了。隔壁那位聽了說:嗯!師父!您怎么這么說?您自己是講戒律的人,他犯了殺、盜、淫,您說沒關係,那您不是違背了嗎?不然,我要跟他說:你穩死!你下地獄,你不用懺了,你沒救了,你飽食終日,回去就等下地獄,哪有人這樣說法,講這樣,喔!說得也有理,本來就是這樣,他已經做了,不然,你怎么辦?不然,告訴他:你一定下地獄,你沒救了,你不用念佛也不用吃素,反正飽食終日,回去等下地獄就好,有人這樣說法嗎?豈有此理,講經說法要給人家希望,對不對?他做都已經做了,你當然要勉勵他不要再做了,沒關係!我們可以懺悔,再好好修行,對不對?喔!原來如此!本來就是這樣,不然,哪有像你這樣說法,像你這樣說法,大家都會跑光,對不對?要勉勵人才對。

【護彼意.】

護彼意,意思就是隨順眾生,護彼意就是說這個人明明不講理,不要跟他太過於..,不讓他生氣,順他的意思,這也是菩薩。

【隨禪定.離眾過.】

真正出家有三法,能夠降伏我們的煩惱。

第一、一定要持戒,第二、你要學習放下,有禪定的功夫,第三、要多聽經聞法。

持戒、禪定、智慧,你才能離眾過,持戒能制伏我們的煩惱,讓我們對五欲六塵的追求會比較少,因為戒的力量,制戒,戒就像劃一條線,線的那邊是地雷,跳過這個界限就被炸死,所以,持戒,八宗共修,每一宗都要修持戒;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心,禪定你才能伏住煩惱,智慧你才能與佛性相應。

所以,隨著禪定離眾過。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若能這樣才是真正出家法。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就是修清淨法。

【所以者何。佛世難值。】

難值:很難遇到,遇到佛陀還不出家,很可惜。所以,維摩詰居士知道他們不得出家,所以,勸大家發大心出家,走出家這條路。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沒辦法!不可能!我問你,哪個人出家,父母親會允許,除非他父母親學佛,就像法照師,孫先生、孫太太都學佛,沒話講,一下子就讓孩子出家。像我,不可能!我父親一開始不了解,回到台北就大聲罵,現在就了解,因為,我出家之後..,現在稍微有點錢,有孝順有差別,他不知道出家會有這么多錢,他不知道,世間法,一開始,兄弟也不能接受,想不通我為何要出家,不可能,我們這裡三十幾位,到現在三、四十位,哪個同意出家,對不對?有的不是父母親,有的是女朋友不讓他出家,還到這裡談判,談判喔!沒幾個父母親願意讓孩子出家,可以這么說,非常之少,我告訴你!別說我,後面那尊也偷跑出家,一樣,不然,你問他,問他是否用偷跑的?他做模範給我看,我不偷跑,哪有可能在那裡等,等、等、等..,等一輩子,等到何時?上次,我要出家,師媽不同意,我就告訴她:你若不同意,不然,我等你百年之後,我還是要出家,幸好!我沒等她百年之後,我若等百年之後,師媽到今天還活著,我到今天還不能出家,說真的,話說回來就是這樣,等師爺、師媽往生,我才剃度,哇!萬一換我先往生,那怎么辦?這不穩當。

所以,我告訴諸位!若聽佛陀的戒,這條戒律不要聽他的,這條戒律聽我的,無論父母親是否允許,全都要出家,因為..,我告訴你!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律,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律,還沒有一條父母不聽,不得出家,不用煩惱,有因果我替你擔,不用煩惱,說真的,除非很嚴重。像我們這裡有一位,他父親告他,告他出家,拋棄他,現在接到通緝單,變成通緝犯,全世界只遇到這個父親而已,我不曾遇過父親告兒子,告他拋棄,我第一次聽到,還是我的徒弟,實在真是的,他還得出庭,知道嗎?現在在通緝,說起來實在很悽慘!父母不聽,我的意思是說若熬得過就儘量熬,聽得懂嗎?你若真的有心出家,不必管那么多,能賴皮儘量賴皮,賴皮,若等父母親答應出家,我告訴你!你沒希望!穩死的,我不騙你!不可能的事,哪一個..,我們這裡三十幾位哪個是等父母親點頭才來的,沒有,我都教他偷跑,說真的,你調查看看,不可能!所以,法道師姓何,他的女朋友姓許?姓許吧!談一談,我說:你何苦呢?真的啊!何苦談戀愛,怎么那么巧,一個姓何,一個姓許,何苦,真是的,這句我老是記著,上次,我被法道師笑得合不攏嘴,何苦談戀愛?真的,所以這很辛苦,因此,你不用煩惱,父母親不允許,照常要出家,有因果我來擔,不然,你問後面那尊,後面那尊也是偷跑,我們的模範生:釋迦牟尼佛,聽錄音帶的人不知道我後面那尊是誰,所以,要講出名字,我們的模範生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是偷跑,不然,你看經典是否寫得很清楚,半夜離城,對不對?他用偷跑的,自己偷跑,卻教人不要偷跑,哪有那回事,要跑,跑,不要被抓到就好,還是要跑。

【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你若發無上道心,心就超越三界,在形相上雖然有束縛,外相雖然現在家身,但是,這才是真正出家。

【是即具足。】

你若能發大心,雖然是白衣而言,雖然是俗家人,能發無上道心就是出家,具足戒行,出家本來就是要離開惡道,若在家能發大心,你就具足,這就是一切道。

【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是持佛的法藏,所以,他是多聞第一。

在經典里講,講阿難的俊美,在歷史上來講,除了佛,在經典記載,除了佛的莊嚴,沒有一個比阿難還英俊,所以,佛當時在世,這些女眾看到阿難,如痴如醉如狂,一面倒,阿難走到哪裡,人家愛到哪裡,沒有辦法,也是業障深重的人,他又不毀容一半,一半變成黑白郎君,長太美難修行。所以,阿難有梵行難,就是有女色的災難。

【阿難白佛言。】

讀anan還比較好聽,過去有一位法師他說我讀a不對,他說一定要讀o,他說讀a沒有根據,我告訴你!讀a才是有根據,日本翻譯一定翻譯a,沒有人翻譯o,所以,他在講經當中,他一定會讀onan白佛言,不太好聽,讀onan,回到他家:oba,稱他父親為:oba,稱母親為:omu,omu他媽媽聽了說:你現在在喊什麼?他哥哥稱oge,妹妹:omei,omei,弟弟:odi,odi,能聽嗎?onan白佛言,讀起來不太文雅。

【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想起過去,【世尊身小有疾.】佛陀示現生病,【當用牛乳。】佛須喝一點牛奶。【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因為還沒化緣到牛奶,在他家門下站著。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就對我說,【唯.阿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住此就是站著,你為何這么早站在這裡做啥?一定有原因。

【我言。】阿難就說,【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維摩詰言。止止。】不可以這樣,【阿難。莫作是語。】不可這樣講。

【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經典記載,小乘人是金剛骨,全身的骨頭都是舍利,小乘人骨頭是舍利,但是肉不是舍利;大乘,佛內、外全都金剛不壞身,所以,佛陀全身是舍利子。你若到佛陀之處,我要供養佛的舍利,佛只要伸入鼻孔,隨便繞一下,順手就給你。不用講佛,過去有一位密宗的金剛上師,是活佛,他就修到這種境界,唉!活佛!活佛!我要供養舍利,我沒有舍利子,他說:你稍等一下,拿一顆給他。那種修行,修得很驚人,那種功夫,我沒有,我沒辦法!這實在是菩薩示現,所以,凡夫之體沒辦法!如來身者金剛之體,為什麼?

【諸惡已斷.】佛是斷一切惡,【眾善普會.】佛是修一切善,普會就是一切統統集合在佛的身上,眾善普會;普就是一切,會就是集中,一切善都集中在佛的身上,他都做,什麼善都做。

【當有何疾.】哪有說佛會生病?佛生病是示現的,【當有何惱。】佛怎么會煩惱。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

默然而往,阿難,勿謗如來,你說佛陀生病,這是不了解,佛陀是不會生病的人,他是金剛不壞之身,你說佛陀生病,等於是誹謗如來。默往就是安靜,默然而往。

【莫使異人聞此麤言。】

這個麤跟粗惡的粗一樣,不可讓異人——所謂異人就是不信道的人,或者是沒有信心的人,或者是信心不夠強的人,聽到不同的話,這個異人專指沒有信心、沒有信仰的人,唉!不要被沒信仰的人聽到,沒信仰的人說:啊!佛自己也生病,那怎么可以。聞此麤言,麤言就是說佛在生病。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人家會當笑話,阿難,你不了解佛是示現的,而認為他在生病,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聽到佛在生病,會被當笑話。

【阿難。轉lun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這樣他都還不會生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無量福會就是集一切福,【普勝者哉。】普勝就是超過一切,意思是說轉lun聖王一點點福,就感應不生病,哪裡說佛陀修無量善還會生病?無量善,超過一切最殊勝的人。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你應該了解,你應該回去,你不要一直執著不離開,這樣會增加對佛的誹謗,不可使我等受到恥辱。

【外道梵志】外道的梵志,凡是修行的同伴叫做梵志,外道統統稱為梵志,不要被外道梵志聽到,【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若被外道聽到,嗯!連自己的病苦都救不了,【而能救諸疾人。】哪有可能..,【可密速去.】你要靜靜地趕快離開,你不要再說,不要被人聽到,【勿使人聞。】不要被人聽到。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

因為法身是無相,是金剛不壞之身,如虛空般,它是實相法,本自不生,本自不滅,如來身就是法身,阿難,你難道不了解嗎?

【非思欲身。】

思欲身就是說人有欲望,動到念頭的欲望,佛沒有欲望的煩惱,他是無漏身,他是超出六道輪迴,他不是眾生的肉身,非三界有形相,他是不生不滅的涅磐,他不是凡夫的思欲身,眾生都會動念頭,有欲望,佛不是這樣。

【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因為法身是微妙的,妙覺上境,世間的欲望不能污染他,心也猜測不到佛的境界如何,超出三界,所以,三界之內都是有漏,佛是無漏,漏就是煩惱,所以,佛身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沒有起心動念,當下如虛空般,法身清淨,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因為法身是無為,而無不為,他示現病苦也是無為。不墮諸數,諸數就是眾生相,他不落入眾生的數量觀,佛身是等如虛空,怎能如同數量去衡量他,有了數量,你才會衡量他,沒有數量猶如虛空,所以,不墮諸數。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像這種身體有什麼好生病的。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自覺得很慚愧。

【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意思是說我親近佛還聽錯法,實在很慚愧!意思是說,得無近佛,難道我親近佛還有可能聽錯?得無是很誠懇地,實在是太慚愧,可能是我聽錯了,難道是自己聽錯了嗎?難道我自己親近佛還聽錯話嗎?這是得無近佛。

【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維摩詰居士如此說法。

【但為佛出五濁惡世.】

這只是佛示現出五濁惡世,在《彌陀經》中有五濁,劫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等等,五濁惡世。

【現行斯法.度脫眾生。】

意思是說佛示現生病,阿難要化緣牛奶給世尊喝,這是一種示現,為了度脫眾生。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去吧!你取牛奶不用覺得慚愧,不用覺得慚愧。

【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這么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P>【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

五百位弟子都被他訓示過,沒人有辦法,這不只是聲聞、緣覺沒辦法而已,下一篇那些菩薩照樣沒人有辦法,後面叫做菩薩品,現在這裡是弟子品,這些聲聞..,後面那些菩薩都沒辦法,更何況這些證阿羅漢果的哪有辦法,待會兒會講到菩薩,照樣沒辦法,所以,維摩詰居士就是佛再來的,各各向佛說其本緣。

【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大家都說不夠資格,這是一位很難纏的居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