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仁清法師:擇正業而活命


時間:2016/9/2 作者:願zuo佛前一朵蓮

古代印度眾生分四類,分為四個等級嘛,但是呢有一種眾生不在這四類眾生之內,也就是說他不在人類。是人但是很多人不拿著當人看,哪一種呢?就是屠夫。這個屠夫是專殺生的,專行刑的,他比奴隸還下賤,就是這個意思。專門在那個官府行刑的。執行槍決,殺犯人的,屠宰的。這一種在古代印度是沒有人權的,也沒有人格尊嚴的。為什麼呢,他做的是一種很重的惡業。雖然社會上需要這種行當。所以釋迦牟尼佛告訴他的弟子,當然出家弟子就不說了,告訴他的在家弟子,要擇正業而活命。

擇正業而活命是什麼意思呢?選擇遠離殺業的事業。遠離殺業,就是不殺生,不搞屠宰,擴展了很多,不搞養殖業,不搞漁獵,打漁啊打獵啊,甚至是不販賣獵槍,不販賣農藥,不販賣漁網漁鉤等等,這都是跟殺業有關的事業,遠離殺業的事業而活命,這是一種。

第二是遠離酒業的事業而活命。遠離酒業啊,古代印度這個酒跟我們現在想像的這個酒啊,範圍要廣。古代印度這個酒啊是說一種痲醉品,一種痲醉品。他這個範圍包括了我們現在的毒品,嗎啡搖頭丸一類的。實際上呢我們一講到酒業就僅僅是想到飲酒。這種酒呢我們可以把它狹義的理解為我們飲用的這一種酒。這種酒不管是白酒紅酒,不管是度數高的低的,他是這樣講的,凡含酒精能使人醉者,一滴悉不得入口。這是一種酒戒。為什麼呢?酒啊能喪失、斷送如來智慧種子。這是佛教經典當中的一個基本的原理,斷送、喪失如來智慧種子。當一個人通過長期的修行證得佛果的時候,他有一種名號,就是成佛了,有一種名號。佛啊是有一千尊名號,其中有一尊名號叫什麼呢?「兩足尊」兩種、具足、尊貴、圓滿。叫兩足尊。你證得兩足尊,就證得佛果了。哪兩足?第一是福德,就是福報我們講的。第二種就是智慧。第二種是智慧。而酒呢飲酒呢,能斷送如來智慧種子,把種子就斷了就滅了。何況是發芽開花結果呢?何況講圓滿呢?也可以這樣說,一個喝酒的人先不要說他墮入糞尿地獄,一個酗酒的人,一個酒後鬧事的人,先不要說他能夠墮落糞尿地獄,就是一個長期飲酒的人可以說他圓滿不了佛果,因為他開顯不了智慧,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讓眾生遠離酒業呢?這個酒是誰喝誰有很大的過失。那麼這個酒業的涵義是什麼呢?不能造酒,不能飲酒,不能販賣,不能販賣。釋迦牟尼佛對他的在家弟子是有這個要求的。你造酒的目的是讓眾生喝它,自己喝酒當然也是了,自己對自己也不利了。那麼你造酒目的是為了賣給別人,讓別人去喝它。你賺了錢了,讓別人斷送如來智慧種子了。你販運酒也是一個道理,你是一種助緣。所以說釋迦牟尼佛要求在家弟子遠離酒業。

剛才講到遠離殺業,第二,一類呢遠離酒業。第三,一類呢是遠離淫業。遠離淫業。頭幾年挺好,這幾年不好了。我們這個社會環境不好了。遠離淫業就是,就是我們現在的紅燈區啊一類的,遠離這種事業,不做這種事業。為什麼呢?根據經的原理來講,「一切眾生皆因淫慾而證性命」沒有淫慾就沒有眾生的生命。所以我們不想輪轉了,不想當凡夫了,想了脫想斷這種纏縛,好了,那麼斷淫慾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對於在家人來他是講不邪淫,就是節制。還是一個節制,還是儘量的少,儘量的淡,儘量的去戒。對出家人嚴禁,絕對是嚴禁的。出家人戒律不淫慾是第一重戒,不淫慾是第一重戒,因為是他是想了脫。所以一切眾生皆因淫慾而證性命。你沒有了淫慾就沒有了社會的很多的弊端。可以說大家都斷淫慾的話,那麼再積累很大的福報,隨著智慧的開顯,你可能就了脫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懂這意思吧?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求弟子們遠離殺業,遠離淫業,遠離酒業而活命。所以說對於殺生,我們一定不去做。至於說獄卒那一類的殺生,因為他有他的因緣,他有他的愛好,他有他的職責,正在行使他的權利。雖然他是一種職責在行使他的權利,他也是一種鏈條的纏縛。懂這意思了嗎?

在這裡講到一點,關於殺生有四種,其中有一個是無意殺生,無意殺生雖然不犯殺戒,但是性戒不滅。性戒不滅是什麼意思呢?我無意殺的生,這個因果也要背,這個因果也要背。比方說秋天一隻蚊子爬到你的臉上了,你自己不知道,在那玩遊戲呢,為什麼講玩遊戲呢,玩遊戲呢精力很集中啊,什麼都不知道。但是那個蚊子啊紮上以後它非常不自覺,秋天的蚊子不太自覺,拿這個它那個針管子,抽啊抽啊抽的很胖,它還不想走。這時候你感覺到癢了,下意識的一抹,奧,一把血,它呢死了,它的肚子破了。這是無意殺生,不是故意拍死的。無意殺生性戒不滅。性戒不滅是什麼意思呢?既然事相上有無意殺生這種事相,那麼在輪轉過程當中我們也可能被人家無意殺了,這種情況很多。現實社會當中也很多,兩個人打仗呢,一片好心我去勸架去吧,別打了別打了有事好商量,一拳打到你頭上,死了。無意殺生。是那個意思吧?正是因為世面上世界上有無意殺生這種事相,無意殺生這種性戒又不滅,所以無意殺生也要受報應。

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佛教史上有一個故事。講到梁武帝。梁武帝啊是一個菩薩皇帝,他非常好佛,非常有慈悲心,建了很多的寺院,供養了很多僧人,翻譯了很多經典。就是他組織的,或者他翻譯的。他用國力出資,組織僧人翻譯了很多經典。平常的時候他經常跟一些高僧大德談經論道,並且是在他的皇宮裡,就是供養了很多的出家人,經常的談經論道。我們看過一個電影,梁武帝跟達摩祖師也談論過啊,那個歷史上是有這一段的。這時有一個大師,有幾個大師就在皇宮裡被供養著。有一天梁武帝跟他一個大臣下棋呢,下棋呀梁武帝下棋的過程當中就想到了,哎呀我們這盤棋下完以後啊,我就跟哪個法師來開始談經論道,這個探討佛法。所以下棋的過程當中就跟他一個侍者吧就說,你去把哪個大師請來。這個侍者:「好。」領了口諭就去請那個大師去了。然後他就繼續下棋。下棋進入一種狀態了,入了迷了。這時候那個大師也到了。大師在底下:吾皇萬歲,哪個法師到。就是他那個侍者就說,法師到。這個梁武帝呢下的入迷了,這句話似聽到還沒有聽到。這個時候這個因緣顯現了。哪一種因緣?這個梁武帝跟對方下棋下的高興的時候,把那個棋子拿起來一拍桌子:「殺!」不是將,不是吃,是殺。底下的人一聽,叫我叫這個大師來推出去斬了啊,這是,口諭啊!得令!大師推出去了,推到午門,斬首。他那個下棋,他兩個就是這個行刑官就推那個大師就出去了。出去以後,要斬的時候,這個大師說了一句話:「你慢,我有一句話留下來你再殺我不遲,為什麼呢?要不然一會你們沒法回話。一會皇帝要問你你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我現在有句話留下來一會你好交差。」「可以,你說吧。」他說:「上一世我是個和尚,在個深山老林里修行。我自種自吃。靜修嘛,自己種地。有一天呢我鋤地一不小心刨出來一個蟲子,刨出來個一蟲子把這個蟲子就刨斷了,就是蚯蚓一類的,刨斷了。我趕緊的懺悔,趕緊的給它念佛,趕緊的給他誦【金剛經】就是用佛教的方法超度它,把它埋了。」行刑官一聽,你跟我說這個幹什麼,什麼意思?這個大師就說了:「記住那個和尚就是我,那個蚯蚓就是現在的咱們的皇帝。他聽不懂啊,你啥意思?上一世我無意殺的他,今生他也無意殺我。剛才他那個殺不叫他殺我。」「皇帝就是這樣說的啊,他的口諭啊。」「那你現在可以殺了。」然後行刑官就殺了,皇帝口諭麼,就把他殺了,殺掉以後完事了回去了。這時候皇帝把棋下完了:「哎,那法師來了沒有啊?」就問了。然後他這個侍者就說了:「皇帝你不是說推出去殺了嗎?」他說:「我沒有讓你殺,我讓他來,一會我們要探討佛法。」這時候在一邊站著的就說:「皇上剛才他說某個法師到了,那個法師到了然後,你舉起那棋子來你說殺。」皇帝一聽:「哎呀,我說的是殺他的棋子!不是說殺這個法師!」皇帝一想,既然我是誤殺的他,難道那個法師不知道嗎?假如說這個法師不知道,殺了也不可惜,因為他不算高僧大德,他不知道我的真實心意。那麼他就沒有資格跟我真正的探討佛法,那就不可惜了。可是應該說平常我跟他探討佛法,感覺到他是個開悟的人,很有神通的個人。為什麼我這個誤殺,他難道不知道嗎?就問這個行刑官:「他說什麼了?」就是他說了:「上一世無意間鋤地的時候鋤死了一個蚯蚓….」就說了這個因緣了。這時侯梁武帝知道,啊呀,我真是錯殺。業力不可思議啊,上一世他錯殺的我,這一生我也是錯殺的他。我無心想殺他,但是這個事已經成了。明白吧?就是誤殺的也會有報,何況是有意的呢?所以我們在家修行的佛弟子,必須注意,不殺戒是非常非常嚴格的,一定不能殺生。

在這裡展開一點點,就是有人說你看我學佛了,我是家庭主婦啊要做飯啊。但是呢我是吃素的,我老伴不吃素,我家孩子不吃素,那怎麼辦?還得需要我去買我去做。假如說你這個修學環境,不允許你全家吃素的話啊,你掌握一點,一定是三淨肉,這是權宜之計。三淨肉你上市場上去買,就買這個現成的,回來加工一下。但是呢一定要借著這種因緣生一種慈悲心。這種慈悲心兩個方面,慈心和悲心。悲心是什麼呢?眾生生命是苦,短的。眾生是可憐的。這是悲。慈呢,是我借著這種因緣猛力懺悔,猛力念阿彌陀佛回向功德。明白吧,扛了一片子肉回家了,先不說這片子肉是某某家庭里養的,那就念,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給這片肉它的靈識回向功德,也給這個養這個東西的那個主人回向功德。那意思是啥意思呢,別養了,別養了,大家都不養了我出來買不著了,我這個丈夫也就不讓我來買了。是不是?

會修行的人有正確的佛理的人,他剎那剎那都有修學的因緣。不會修行的人只是認為修學的因緣成熟了才叫修學。比方說哪個地方打佛七,有的人很精進啊。打佛七,淄博有一個老太太,說哪個地方打佛七了,經上講的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念到若七日,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現前了。哎呀老太太也非常勇敢,把家裡一切都安排好了。臨走抱著她的女兒痛哭哇哇大哭。她女兒說媽你這是幹啥?我去打佛七。打佛七值得哭嗎?經上說了念到第七天就該走了,念到第七天就該走了。臨命終時怎麼樣怎麼樣,而不是念完了七天。從一天念到七天,這是一個熏修的過程,就像我們給水爐加火一樣,續柴一樣,就是這個道理。提高自己的這種功夫,鍛鍊自己的這個薰習的種子,是這個含義。而不是念完了七天就該走了。經上講的很清楚「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臨命終時,就是該走的時候才走,不該走的時候,求,他會出現幻境的。懂不懂?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佛教原理。剛才根據這一個小問題我們是聊了這麼多,第一個時段告一段落好不好。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