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何為佛教中的功德圓滿


時間:2017/5/30 作者:理寧

「功德圓滿」是說妥善完滿地做成一件善事,泛指行善積德。在佛教中,「功德圓滿」則是指因修行而得身心清淨、了脫生死、超越輪迴之正果。

「功德」,即功業與德行。《大乘義章·十功德義三門分別》云:「功謂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眾生,名之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勝鬉寶窟》卷上:「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廣喻為海,稱功德海,其貴重如寶而謂功德寶。

《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梁武帝問(菩提達磨)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這則公案里,梁武帝雖然做了許多善業,但由於他是有相布施,亦即希望有所回報而行善業,因此獲得的果報只能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在達摩禪師看來,真正的功德應當是無相布施,修行各種善業應是心中一無所求,只懷慈悲之意。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疑問品第三》中對此公案中的「無有功德」作了詳細的闡釋: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陸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 。即自無功。白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由此可見,諸如鋪路修橋、建寺造塔、念佛誦經、布施、放生,供齋等各種善業所修得的果報是「福德」,而非「功德」。功德與福德有所不同,功德裡面包括福德,但福德裡面不見得有功德。

「圓滿」,謂諸如來萬行具足,種智圓明,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過聲聞、緣覺、菩薩之上,故曰圓滿。「圓滿」的本意是沒有缺陷、漏洞,使人滿意,與「功德」合用則是指佛法廣大,能圓融一切世間法,無漏無礙。佛所說的法完滿周密,因此稱之為「圓音」。《華嚴經·離世間品一》云:「圓音陀羅尼,解了不思議。」

又有融通無礙稱之為「圓通」——「謂通滿一切,融通無礙,即指聖者妙智所證的實相之理,由智慧所悟的真如,其存在的本質圓滿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於一切。」楞嚴會-上有二十五菩薩各證圓通,尤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上,因此觀音又稱之「圓通大士」、「圓通尊」。在禪宗,亦常畫「圓相」,表示真如實相、本體,自性,完備無缺,不偏不倚,稱為「圓滿」。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