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讀一遍金剛經,終身受益


時間:2017/10/8 作者:李鑫森

讀一遍金剛經,終身受益,金剛經指引你正確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身。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釋易讀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第一品說經地點場合

第二品啟請佛祖說經

第三品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第四品菩薩布施沒有任何先入之見

第五品見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六品『佛法』尚應捨棄,無況『非佛法』

第七品無得也無說

第八品最根本的福德

第九品阿羅漢要正確對待已修得的果報

第十品正確看待莊嚴淨土

第十一品奉持本經有大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

第十三品本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十四品離相就是佛

第十五品擔負如來重任

第十六品金剛經能除一切業障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

第十八品心中所想也是空

第十九品福德是空

第二十品不要被萬物顯示的各種形態所迷惑

第二十一品無法可說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

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

第二十五品如來說有我則非有我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

第二十七品佛法還是要的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

第二十九品如來的意義

第三十一品不生法相

第三十二品宣講金剛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釋易讀

第一品說經地點場合

我聽佛說,那時佛與佛弟子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一起,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那時,世尊吃飯時身穿法衣,手持食缽到舍衛大城乞食,挨家化緣後回到住處。吃完飯收拾好法衣食缽,洗足後鋪好座墊打坐。

原文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啟請佛祖說經

這時須菩提菩薩在大眾中離座站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對佛說:「稀有世尊,如來最關心愛護諸菩薩,最善於教導和使用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應如何做(應該站在什麼樣的原則立場和出發點上修行何業)?應如何想(應該怎樣克服不正確的思想和煩惱)?」

佛說:「善哉,善哉。須菩提,如你所說,我確實關心愛護諸位菩薩,也要好好教導諸位菩薩。你們現在仔細聽,我即為你們講說。善男子、善女人慾得無上正等正覺,應按照我說的去做,應按照我說的去想。」

「是啊,世尊,我們正希望聽您的教導。」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註:

『如來』是佛號,有時是佛的自稱,有時是弟子對佛的稱呼,有時泛指一切覺者。

佛有10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經中多有10名號連用,民間常以如來佛2個名號連用。

『如來』的意義,見第十七品、第二十九品。

『住』堅守於一種思想境地,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據及出發點。。

第三品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告須菩提菩薩說:「各位菩薩大菩薩應該這樣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不管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不管是有形、無形;不管是有思想、無思想、非有思想、非無思想;我皆使他們脫離六道輪迴的無邊苦海而救度他們。就這樣救度了無量無數的眾生,實際上沒有眾生得到救度。

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存在著我、人、眾生、長壽者之間的差別,那麼就不是菩薩。」

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註:

相;外觀、容貌、狀態、時刻、位置,察看,判斷。一切事物的顯現形態、表面現象。例如外貌、形狀、顔色;事件發生地點、時間、場合、內容、影響;歷史進程的文字記錄;精神實體的語言、文字、畫圖表達;社會實體人員組成、組織、活動方式、宗旨、範圍。

無我:只有真正通達了無我的道理,才是真菩薩。見第十七品。

無我擴展到一切法,其意義見第二十八品。

第四品菩薩布施沒有任何先入之見

「再有,須菩提,菩薩奉行佛法,應該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施行布施,沒有任何執著的施行布施。也就是不拘泥於眼所看到的形狀、顏色的布施,不拘泥於耳所聽到的聲音、鼻所嗅到的香氣、舌所辨別的味道、手及身碰到的觸覺、意識所感覺到的種種事物的布施。須菩提,菩薩就應該這樣布施,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任何先入之見,不受任何概念、原則的束縛,不受任何條條框框限制。

為什麼是這樣呢?菩薩沒有任何區別的施行布施,沒有任何執著的施行布施,菩薩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你意如何,東方虛空可以思量嗎?」

「不可以,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方上下,虛空可以思量嗎?」

「不可以,世尊。」

「須菩提,菩薩沒有任何區別的施行布施,沒有任何執著的施行布施,菩薩福德也是如此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該照我所說,無所束縛地去做。

原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註:

『住』本意為駐紮、停留,也就是站在什麼原則基礎之上施行布施,做事情。

『不住』有不拘於形式、狀態。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即是不住六根、六入處。

『不住相』即沒有任何區別的,不受任何束縛的意思。

『非相』的意思是不見、不能、不需分別。也有不是真相、不要被事物的表象和內在不同所迷惑,不相信形形色色的空話、大話、套話及書紙上的各種宣言、宗旨、外交辭令等等。

『非非』可以解釋為『不是沒有』、『不是不見』、『不是不真』、『不是不能』、『不是無需』的意思。

第五品見相非相則見如來

「須菩提,你意如何,能夠憑佛的身形相貌見到佛嗎?」

「不可以,世尊!不能憑佛的身形相貌見到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所說的身相就是非身相,不可見、不能分別。」

佛告須菩提菩薩:「一切事物所顯現的種種不同而有所分別的形態都是虛妄不真的。如果能認識到事物所顯現的各種形態都是非相,虛妄不真,無可分別,無需分別;這人也就見到了如來(真理、本性),懂得了佛在本經中所講的全部真實的道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註:

『凡所有相』句中的一個『凡』字,把本章節講述的主題從『如來身相』擴展到『一切事物的一切相』。

第六品『佛法』尚應捨棄,無況『非佛法』

須菩提菩薩問佛說:「世尊,如有眾生聽到您上面章節中所講的道理,他們還能信佛嗎?」

佛告訴須菩提菩薩:「不能這樣說,我滅度以後,過五百年後有持戒修行佛法的人,聽到我在本經中所說的道理能產生對佛的堅定信仰,認為佛所說句句真實。要知道,這樣的人不是從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裡培植自己的善根,而是已經從無數的、千萬佛那裡培植和積累了自己的善根和智慧。聽到我說的章句,乃至在一念之間,立刻就產生出對佛的信仰。須菩提,這些我都是知道,都是看見的。這些眾生,都得到了無量福德。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這些眾生,不會再有我、人和眾生之間的任何分別、不會再有壽命長和短之間的任何差別,也沒有了『佛法』和『非佛法』之間的任何差別。

為什麼是這樣呢?如果有眾生心中還有分別,執著於相,也就是執著於我、人、眾生、長壽者。同樣,如果執著地認為有區別於其它諸法的佛法,也就是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同樣地,如果眾生心中執著地認為有區別於佛法的種種法,也就是執著於我、人、眾生、壽者。

所以說,不應執著於佛法。也不應執著於非佛法。正因為這個道理,我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該懂得,我所說的佛法就好象渡河的木筏,渡河上岸,也就是到達覺悟的彼岸之後,就不用再想著那個木筏了。『佛法』尚且應該捨棄,無況是『非佛法』呢!」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無得也無說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菩薩回答說:「按照我對您所說的理解,沒有哪種定法名字叫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哪種佛法,可為如來所說。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如來所說的法,皆不可說、不可取,既不是佛法,也不是『非佛法』。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一切聖賢都是奉行無因緣造作的修持(以無為法),各有不同。」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註:

為,造作,所作所為。『有為』即有因緣的造作。『無為』即無因緣的造作。『無為法』即『無因緣造作的修持』。

第八品最根本的福德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布施,此人所得福德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答;「很多,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人得到了生死輪迴中享用不盡的果報,但是沒有得到最根本的(解脫生死的)果報,所以您才說此人得到了很多福德。」

「如果有人理解、誦讀、為他人解說、修持本經,甚至只是經中一段四句偈語,此人福德勝過前者。

為什麼是這樣呢?須菩提,所有佛和一切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都是從本經中產生出來。當然,須菩提,如我前面所說,所謂佛法者,也就是非佛法」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註:

非福德性,不是最根本的福德。本句中含有解脫生死才是最根本的福德之義。

第九品阿羅漢要正確對待已修得的果報

「須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初果須陀洹果位的修行者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須陀洹果嗎?」

須菩提答:「不能,世尊。這是什麼道理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是所謂入流,卻沒有地方可入,不能進入有形有色的物體,也不能進入聲、香、味、觸、法,只是得了個名字叫須陀洹。(入流的意思是已經進入覺悟者的行列,已經覺悟到一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所謂覺悟也只是一個模糊概念上的虛名,並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

「須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二果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能認為自己已修得斯陀含果嗎?」

須菩提答:「不能,世尊。這是什麼道理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而實際上沒有往來,只是有一個名字叫斯陀含。(一往來的意思是還需再托生一次天堂,一次人間才能修成正果,因此修行者絕不能滿足於下世成佛,而荒廢了今生今世的修行)」

「須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三果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阿那含果嗎?」

須菩提答:「不能,世尊。 為什麼這樣說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但實在是沒有不來,所以取個名字叫阿那含。(不來的意思是修行者已覺悟到一切皆空,一切皆是非相之外,還斷除了一切貪嗔痴方面的所有煩惱,因此不再轉世人間,不再轉世欲界。但是不來既然是修行者所得的果報,也就是果報所顯現的一種相貌,既然是『相』,也就是『非相』。阿那含只是一個虛名而已)」

「須菩提,你意如何,修得小乘最高果位阿羅漢果的修行者,能認為自己已修得阿羅漢果嗎?」

須菩提答:「不能,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實際上沒有佛法叫阿羅漢。世尊,阿羅漢如果以為自己證得了阿羅漢道,那麼心中就是有了分別心,也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之間的差別,此人也就不是阿羅漢。(阿羅漢的意思是無生,無生的意思是修行者己脫離了生死輪迴,達到無生也無死的境界。修行者心中沒有了任何相狀,也沒有任何分別心)

世尊,你說我證得了無欲無爭正思維禪定境界(無諍三昧),人中修行成就最高的阿羅漢,徹底斷除了各種慾念。可是,我沒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如果我有『我是阿羅漢的想法』,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無欲無爭的清靜修行者(樂阿蘭那行者)。正因為須菩提實際沒有修行什麼,只是一個『須菩提是無欲無爭的清靜修行者』名字。」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正確看待莊嚴淨土

佛對須菩提說:「你意如何,我前世在燃燈佛那裡修道,得到過什麼佛法嗎?」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裡修道時,實在沒有得到過佛法。(不自滿於已經修得的佛果,也不認為已經修得到了什麼佛法)」

「須菩提,你意如何,菩薩果真在莊嚴佛土嗎?」

「沒有,世尊。為什麼這樣說?所謂莊嚴佛土,也就是沒有莊嚴,只是取名莊嚴。(菩薩不能自滿於已經取得的成就)」

「所以,須菩提,各位菩薩大菩薩,應該沒有任何思想束縛地去除心中一切煩惱;也就是不局限於視覺所見的形狀顏色來運行自己的思維,不局限於聽覺所聽到的聲音,嗅覺所嗅到的香氣、味覺所嘗到的味道、觸覺所接觸的感覺、意識所感覺到的存在來運行自己的思維。菩薩大菩薩思維應該是沒有任何束縛和限制。

須菩提,這就好象如果有人的身材和須彌山王一樣高大,你能不能認為這就是高大無比的身材呢?」

須菩提說:「世尊,這只能說是很大的身材。為什麼這樣說?沒有身相,才是真正大身;無法見到、無法分別的身相,才是真正的高大的身材。」

原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奉持本經有大福德

「須菩提,如果恆河中所有沙粒都化成一條條恆河。你意如何,這一條條恆河中所有的沙,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言:「很多,世尊。這些恆河已經是無量無數。何況這些恆河中所有的沙。」

「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裝滿象所有沙粒這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用來布施,這些人得到福報多不多。」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段四言偈語,能為他人解說,因此所得福德勝於前者。」

原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

「再有,須菩提,有人隨緣講說本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段四句偈語,那麼應當知道,說經的地方就成了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奉的地方,就象供養佛塔、寺廟一樣,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應當知道這人成就了最上的第一稀有之法。只要有本經的地方就是有佛,有天、人、眾生所尊重的佛的弟子。」

原文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本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本經叫什麼名字?我們應該如何奉行修持?」

佛告訴須菩提:「本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能斷金剛一樣的智慧達到解脫一切煩惱的彼岸),就是這個名字,你們都應當好好奉持修行。

為什麼應該這樣呢? 須菩提,我所說的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蜜),就不是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你意如何,我說了什麼佛法嗎?」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你沒有說什麼佛法。」

「須菩提,你意如何,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說:「很多,世尊。」

「須菩提,這些微塵。我說不是微塵,只是取名微塵。我所說的世界也不是世界,只是取名世界。

須菩提,你意如何,可以憑佛的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見到我嗎?」

「不能,世尊。不可以憑三十二相見到如來。為什麼呢?你所說的三十二相,都不是如來的真實相貌,只是取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象恆河沙一樣多的身命布施,如果又有人奉行修持金剛經,甚至只是此經中的一段四句偈語,能為他人解說,那麼這個人得福多於前者。」

原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離相就是佛

這時,須菩提聽經聽到這裡,深刻地了解了佛所說的真實含義,流著淚對佛說:「真正是難得稀有,世尊,你所說的如此意義深刻的經典,是我自從得慧眼以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真經。世尊,如果以後再有人聽到這部經,信仰堅定,修行清淨,那麼這人就能理解萬物萬法的真實本相,應當知道,這人也就成就了世上第一難得的功德。世尊,所謂真實本相也就是非相(沒有任何差別、無相、非真實相),也就是你所說的只是取名真實本相。世尊,我現在聽到本經經典,信仰理解受持並不困難。可是,如果來世,過五百年後,有人聽到這部經,能夠信仰理解受持。這樣的人一定很難得了。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此人心中己經沒有了我、人、眾生之間的任何分別、沒有了壽命長和短之間的任何差別。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我相就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非相。

為什麼?脫離一切相束縛,也就是心中沒有了我、人、眾生之間的任何分別、沒有了壽命長和短之間的任何差別,這人就是佛。」

佛告須菩提:「正是,正是這樣!如果以後有人聽到金剛經,不驚奇、不恐怖、不害怕。應當知道,這樣的人是很難得的。

為什麼?須菩提,如來所說的第一智慧到彼岸(波羅蜜),就是非第一智慧到彼岸,只是取名第一智慧到彼岸。須菩提,所說的忍辱波羅蜜,也就是如來所說的非忍辱波羅蜜。

為什麼?須菩提,就象我前世被暴君歌利王割截身體時那樣情形,我在當時己經沒有了我、人、眾生之間的任何分別、沒有了壽命長和短之間的任何差別。

為什麼這樣說?如果我在被節節支解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麼心裡必定產生嗔恨。

須菩提,又想到我在過去前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那時我心中己經沒有了我、人、眾生之間的任何分別、沒有了壽命長和短之間的任何差別。

所以說,須菩提,菩薩應脫離一切相的束縛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該沒有任何思想束縛地去除心中一切煩惱;也就是不局限於視覺所見的形狀顏色來運行自己的思維,不局限於聽覺所聽到的聲音,嗅覺所嗅到的香氣、味覺所嘗到的味道、觸覺所接觸的感覺、意識所感覺到的存在來運行自己的思維。應該沒有任何煩惱、沒有任何束縛地運行自已的思維,

如果心有所執著、有某種先入之見,那就不是菩薩所應有的心態。所以,我說菩薩布施是應該是無相布施,也就是不拘泥於眼所看到的形狀、顏色的布施,不拘泥於耳所聽到的聲音、鼻所嗅到的香氣、舌所辨別的味道、手及身碰到的觸覺、意識所感覺到的種種事物的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就應該這樣布施,不受任何概念、原則的束縛,不受任何條條框框限制。

我在這裡所說的一切諸相,也都是非相。所說一切眾生,也就是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講真話、講實話、按照萬物平等的正法來說明道理、不說謊話、不說怪話的。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執著於某種佛法的相,比方為經文中的語言文字束縛,進行布施,那麼就好象人進入到一片黑暗之中,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心中不執著於任何法相、不執著於佛法的相,不為經文中的語言文字束縛進行布施,那麼就好象人既有一付明亮的眼睛,又進入到日、月所照的光明之中,能看見種種顏色和形體。

須菩提,將來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則被如來以佛具有的智慧所知悉,如來完全知道這些人,完全看見這些人,全部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原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註:

法相:語言、文字、文化藝術等種種表達方式。

功德所強調的是做、修行。福德所強調的是果報、福報。

第十五品擔負如來重任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每天早上用象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進行布施,中午時分又以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進行布施。下午時分亦以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進行布施。在無量無數的百千萬億劫長的時間裡,天天如此以恆河沙那樣多的身體進行布施。如果又有人聽聞此經典後,深信並能正確理解其中道理,那麼後者得福勝過前者,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

須菩提,簡要地說,就是本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這是我為修持大乘佛法的人所說的經,為立志追求最上乘佛法的人所說的經。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本經,並且在人間廣泛宣傳,我完全知道這些人,我完全看見這些人,全部得到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些人,就能承荷如來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擔負為佛的重任。

為什麼是這樣呢?須菩提,對於修持小法的人,因為執著我、人、眾生、壽者分別實有的錯誤見解。這些人就不能聽受、讀誦、眾人解說本經。

須菩提,不管在哪裡,只要是有此經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成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奉的地方。應當知道這個地方就是有塔,都應恭敬作禮圍繞,並用各種花香散在這個地方。」

原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六品金剛經能除一切業障

「再有,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如果被人輕賤,那麼這個人前世所犯下的,照理以後是要墮落到惡道的罪業,因為今世因受持讀誦金剛經而被人輕賤,非但此人前世所犯罪業的全部消滅,並且應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想到我在遇到然燈佛之前,在無窮多的前世之中,遇到了無量無數的佛,我都是恭敬地一一供養承事,從來沒有放棄過一次機遇,從而積累了無盡的功德。可是將來世上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此經,那麼雖然此人在前世所積累的功德,比起我在無數個前世中供養諸佛所積累的功德來,不及我的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渺小得都不能用數字來比喻。可是,須菩提,這個人因能夠受持、讀誦金剛經,這人所得功德是如此巨大,我如果說出來,也許有人聽到後,就會心思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應當知道,本經包含道理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原文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來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

這時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怎樣想?應該怎樣做?」

佛對須菩提說:「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這樣想,我要立志救度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以後,又應懂得,實在是沒有一個眾生得到救度(不能自以為自己是眾生的救星,不能自以為自己救度了什麼人)。

為什麼?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還有我、人、眾生之間的差別、還有壽命長和短之間的差別,那麼就不是菩薩。

為什麼這樣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什麼佛法使人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你意如何,我在燃燈佛那裡,有個佛法讓我得到過無上正等正覺嗎?」

「沒有,世尊。按照我對你所說話的理解,你在燃燈佛那裡,沒有佛法使你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你也不認為自己在燃燈佛那裡修得過佛法。」

佛說:「正是,正是如此。須菩提,實在沒有法,使我在燃燈佛那裡得到過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話,燃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預言,你在來世為佛,號釋迦牟尼。正因為我在燃燈佛那裡實在沒有得到過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所以燃燈佛為我授記預言,你在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為什麼?如來的意思就是萬法平等、無從分別,諸法性空,不變不改。

如果有人說我在燃燈佛那裡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在沒有什麼法,可以讓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我所得到的無上正等正覺,本性無實無虛。所以我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應該注意我所說的一切法,就是非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須菩提,就象我在前面(第十品)所引用過的人身長大的比喻。」

須菩提說:「世尊,你在人身長大比喻中已經說明了,所謂人身長大,就不是真正大身,只是取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如果菩薩認為,我應當救度無量眾生,那麼就不是菩薩。

為什麼?須菩提,從本性上說,沒有稱為菩薩的法。所以佛說一切法都是沒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果菩薩認為,我應當莊嚴佛土,那麼就不是菩薩。

為什麼?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也就是非莊嚴,只是取名莊嚴。

須菩提,只有菩薩真正通達了無我的道理,我才說是真菩薩。」

原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註:

諸法如義:如的意思是無任何差別的平等,無從分別。

第十八品心中所想也是空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有肉眼嗎?」

「正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有天眼嗎?」

「正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有慧眼嗎?」

「正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有法眼嗎?」

「正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來有佛眼嗎?」

「正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意如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嗎?」

「正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恆河中所有沙都化成一條條恆河,這許多恆河中所有的沙又化成那麼多的世界,如此多的佛世界,難道不多嗎?」

「甚多,世尊。」

佛對須菩提說:「如此多的佛世界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念(心中所想),我全部都能完全了解。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如來說的各種心(心中思想),都是非心(心中思想),只是取名叫心(心中思想)。

為什麼呢? 須菩提,過去的心念已經過去而不可得,現在的心念正在活動之中而不可得,未來的心念因為還沒有生成而不可得。」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福德是空

「須菩提,你意如何,如果有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種寶物來布施,這個人因為這個因緣的緣故,所得福多不多呢?」

「正是,世尊。此人因為這個因緣的緣故,得到了很多很大的福德。」

「須菩提,如果福德從萬物同一本性上來講,不是為空,而是實有的話,我就不會說,得到很多福德。正因為從萬物同一本性上來講,萬物萬法本性為空,福德本性也是空無的道理,所以我才說,得到的福德多。」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不要被萬物顯示的各種形態所迷惑

「須菩提,你意如何,可以憑佛的完美的肉身見到佛嗎?」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憑佛的完美的肉身見到佛。

為什麼? 如來所說完美的肉身,就不是完美的肉身,只是取名完美的肉身。」

「須菩提,你意如何,可以憑佛的完美無缺的其它的諸相(佛的各種示現)見到佛嗎?」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憑佛的完美無缺的其它的諸相見到佛。

為什麼呢?你所說的完美無缺的相,就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相,只是取名完美無缺的相。」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無法可說

「須菩提,你不要以為我有這樣的想法,我正在為你們說法,我應當有所說法,你千萬不要這樣認為。

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那就是誹謗佛,也就是此人不能理解我所說的一切。

須菩提,所謂說法,其實是無法可說,只是取名說法。」

此時慧命須菩提菩薩對佛說:「世尊,將來如果有眾生聽到你的這種講說,他們能信佛嗎?」

佛說:「須菩提,這些人不是眾生,也不是非眾生。

為什麼?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不是眾生,只是取名眾生。」

原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

須菩提問佛:「世尊,如此說來,你所得到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嗎?」

「正是,正是如此。須菩提,我對於無上正等正覺一無所得,只是一個名字,叫無上正等正覺。」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

「再有,須菩提,萬法平等,沒有高下之分,這就叫無上正等正覺。

只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正確的思想認識來修行一切善法,都能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這裡所說的善法,我說也就是非善法,只是取名善法。」

原文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

「須菩提,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堆積如諸須彌山一樣多的七寶用來布施;如果又有人受持讀誦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一段四句偈語,為他人講說。那麼前者所得福德不及後者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小到都不能用數字來表示。」

原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如來說有我則非有我

「須菩提,你意如何,你們不要以為,我認為我應當救度眾生。須菩提,千萬不要這樣想!

為什麼?實在沒有眾生是如來救度的,如果有眾生是如來救度的,如來就有了我、人、眾生之間的分別,有了壽命長和短的差別。

須菩提,如來所說有我,也就不是有我。但是不懂這個道理的凡夫,總以為有我。

須菩提,所謂不懂這個道理的凡夫,如來說也就是非凡夫。」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

「須菩提,你意如何,可以憑佛的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嗎?」

須菩提答:「正是,正是!憑佛的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

佛說:「須菩提,如果可以憑佛的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的話,那麼轉輪聖王則是如來,轉輪聖王也有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啊!」

須菩提改正說:「世尊,據我對佛所說含義的理解,不應憑佛的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見到如來。」

此時,世尊說了如下偈語:「如果以外貌見我,以音聲求我,這人就是走了邪道,也就不能見到如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佛法還是要的

「可是,須菩提,你如果認為,我是因為不具備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的原因,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那就又錯了。

須菩提,不能這樣想,認為如來不具備完美無缺的三十二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如果這樣想,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者,斷滅了包括佛法在內的一切法的法相,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這又是什麼道理呢?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者,不說、也不執著於佛法及諸法的斷滅相。」

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

「須菩提,如果有菩薩把象恆河薩那樣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七種寶物拿來布施;如果又有人知道一切法本性都是同一,平等而無個性,真正懂得了不生不滅的道理,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此菩薩功德勝過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我這樣說,是因為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問佛:「世尊,為什麼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不能貪愛執著所作福德,所以說不受福德。」

原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註:

忍:安忍於一切逆境而心不動。

忍:善於使自己、他人處在安隱之中。

忍:始終如一地認為『諸法實相』不動搖。

忍:本文中指無生法忍,簡稱無生忍,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即證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

無我:這裡的無我,從無個人的我,擴展到一切法,即一切法本性都是同一、平等而無個性。

第二十九品如來的意義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的意思是好象來好象去,似坐似臥,這人沒有理解我在本經所說的道理。

為什麼是這樣呢?如來的意思是真實、平等。如來不是從那裡來的,也不會到那裡去,所以叫如來。」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註:

『如』:無任何差別的平等之地,也是空無一物又生成萬物的所在。『如』也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意思。

『如來』的意思是從真如而來,真如的意思是萬法平等、無從分別,諸法性空,不變不改。

園覺經中說,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眾生也是從如中來,所以都具佛性,也終將成佛。

諸法也從是如中來,見第十七品中。

如來也是佛號,見第二品。

第三十品世界是無窮無盡的

「須菩提,如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碾碎成為微塵,你認為怎樣,這麼多的微塵,難道不多嗎?」

「很多,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那麼多微塵實有的話,你就不說微塵多了。

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你說微塵多,就不是微塵多,只是取名微塵多。

世尊,你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實在世界,只是取名世界。

為什麼是這樣呢?如果世界實有的話,世界也就是一個由這樣無數微塵組成的集合體。

如來所說的集合體,也就是非集合體,只是取名集合體。」

「須菩提,這個所謂的由無窮無盡事物組成的集合體,是不可說、不可知的,不管人類科技怎樣進步,人類知識比起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奧秘來,永遠是一個無窮小,一個零。這些都是無法用人類語言、文字充分正確表達的,但是世間的凡夫之人,卻在執著地分析研究它。」

原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註:

一合相:眾多微塵由於某種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集合體。

碎為微塵:把大的複雜的事和物,分解成細微的事和物。

第三十一品不生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認為佛在經中說了破除我執、人執、眾生執、壽者執。須菩提,你有什麼看法,你覺得這個人理解了我所說的道理了嗎?」

「沒有,世尊。這個人沒有理解佛所說的道理。

為什麼是這樣呢?世尊所說的破除我執、人執、眾生執、壽者執,就不是破除我執、人執、眾生執、壽者執,只是取名叫破除我執、人執、眾生執、壽者執。」

「須菩提,立志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對於一切法就應該這樣認識、這樣思想、這樣信仰、這樣理解,對於一切法不起任何分別的妄想(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謂法相,我說就是非法相,只是取名法相。」

原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註:

本品是前文總結,前三十品都是說『破除我相執著』,本品說的是,對於『破除我執』同樣不能執著。無住、無所住才是真佛。

第三十二品宣講金剛經

「須菩提,若有人以無窮無盡世界所有七種珍寶布施。如果又善男子、善女人立志追求菩薩覺悟,領受、修持、誦讀、為他人講說金剛經,甚至只是金剛經中的四句偈語,後者所得福德勝過前者。

應該怎樣演講金剛經呢?宣講金剛經不要拘泥於經文中的文字,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不要有任何思想束縛,也不要對諸法諸說起任何分別的妄想,諸法諸說本性平等無任何差別。

為什麼要這樣?這是因為:「一切在生死輪迴中打轉的教法,就好象那夢幻的泡影;又好象晨露和閃電,這就是應有的正確觀點。」

佛說罷本經,須菩提菩薩及諸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聽佛法,皆大歡喜、信仰領受奉持修行。」

原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真言

那謨婆伽跋帝缽喇壞波羅弭多曳唵伊利底伊室利輸盧馱毗舍耶毗舍耶莎婆訶

李鑫森注釋

第三稿2012-11-23

第四稿2017-04-08

歡迎傳播歡迎指正

電子佛典Rev:1.11(Big5)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No:T0235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