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導真,瞻仰聖容,賴華香以薦奉


時間:2018/2/15 作者:心愿

『諸經集要』,應為《諸經要集》,一共二十卷,是唐道世,應該是法師,道世撰,又稱《善惡業報論》,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四冊。《諸經集要》是摘錄經律論中有關善惡業報的要文,並加以分類編輯而成的典籍。與梁朝寶唱法師所編的《經律異相》,這本《經律異相》在台灣佛教界也有流通,同具有佛教百科辭典的性質。這個地方,全書,《諸經集要》分成三十部,也就三寶、敬塔、攝念、入道、唄讚、香燈、受請、受齋、破齋、富貴、貧賤、獎導、報恩、放生、興福、擇交、思慎、六度、業因、欲蓋、四生、受報、十惡、詐偽、墮慢、酒肉、占相、地獄、送終、雜要。此三十部又再細分為一百八十五項,各部或篇首置述意緣,述說該部之大意。這樣看起來,這個《諸經集要》確實這裡面編得非常完整,是確實可以做為世間人修行的一個準則,一共有三十項,幾乎都跟我們生活有關、跟我們修行有關。這一段為什麼提到《諸經集要》?這是在《諸經集要·香燈部第六·述意緣第一》裡面就有這段經文,就『夫因事悟理,必藉相以導真;瞻仰聖容,賴華香以薦奉』,就從這個地方出來的。

我們知道佛陀講經,事理是圓融的。事就是要彰顯佛理、要彰顯真理,事跟理是不能偏廢的。因理成事,因事顯理,這是我們修行上要知道的事情。所以不能夠因事廢理,也不能夠因理廢事,兩個都需要。所以佛門裡面有事修、理觀這兩種修行,譬如說,你常常去參加法會啦、放生啦,做善事啦,鋪橋造路啦、救濟貧困啦,這個就是做善事,最後是要什麼?最後是要達到修到,布施修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修到三輪體空,那就是悟理了,那就跟《金剛經》裡面的境界一樣,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了,那就跟理相契了,這個叫做因事悟理。你不能說,哎呀,你都是專注事修,不好好在這邊讀誦經典,不在這邊確實去領悟佛經的道理,他因緣還沒有到嘛,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他因緣還沒有成熟嘛。老和尚說,不斷的去布施,不斷的去修,去行善,他累積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因緣具足的時候,老和尚說叫什麼?叫「福至心靈」。就福報累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突然間就契入了,「福至心靈」,所以「夫因事悟理」。

「必藉相以導真」,「真」就是性,性相是不二的,性因相而顯。我們講自性,自性是什麼?是無相無不相,真如實相,諸法實相,它是無相無不相,是空有不二,是真空妙有,我們所謂說,真實不虛。所以我們這個自性的本體,我們是見不到,但是我們感受得到,我們用得到。但是雖然自性是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本不生滅,這個真是這樣,但是也要藉能生萬法這個相來顯出這個本自具足,自性的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本無動搖、本不生滅,所以能生萬法那就是相。所以性因相而顯,性,自性因相而顯,所以「必須藉相以導真」。

「瞻仰聖容」就是禮敬佛陀禮敬聖相,都是用什麼?用花跟香來表敬奉,花代表修因證果,香代表戒定真香,這樣來表達供養。《諸經要集·香燈部第六·華香緣第二》,「若以一掬水用灑佛塔」,就是這裡了,這裡面有提到這一段經文,跟我們《感應篇》一樣了。「若以一掬水用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舉足一步詣於塔寺。一稱南無佛,欲使是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我們《感應篇彙編》跟這裡講的有一些不一樣,它是說,「一稱南無佛,欲使是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感應篇》裡面就沒有提到這樣,只是『是人若墮三惡道者,無有是處』。《諸經要集》是講,「終無是處」。都是這一段《感應篇》的經文,就是從《諸經要集》裡面摘錄出來的,可見我剛才講的這部《諸經要集》確實是很重要的一本書。希望有機會我們也把這本,我希望我把《諸經要集》,我也把它摘錄出來,看有沒有機會在網路電視台流通,這個我覺得非常好。

摘自《太上感應篇彙編》(第二四九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