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佛弟子的修行,不該離開身邊每一個人


時間:2018/11/23 作者:君合

去看《尋夢環遊記》之前,我以為這是一部勵志片,看完回來,才發現這是一部貫徹了親情的詩篇。

影片的主人公米格爾是一個典型的年輕人,他心中有著自己的夢想,也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在私下努力著,甚至於會為了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而與家人做著種種鬥爭。

這太像每一個成長中得少年,堅持自己的想法、懷揣叛逆的因子,以為未來終究屬於自己,所以遠離了頑固不化、跟不上時代的家人。

可是,就在米格爾追求音樂夢想的同時,進入了一個虛幻的亡靈的世界,在那裡,他在找尋音樂傳奇的過程中,體驗到了人心的狡詐、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這才發現,原來支持他一路前行的,竟然一直都是自己的家人,包括那些已然遠去的逝者。

就此,影片的主旨方才浮出:人與人的相互牽掛,才是活著的動力,身體的消亡只是行為的消逝,而你生前的行為和貢獻將以被人懷念的方式代替你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

佛教,其實是很認可這種價值觀,《華嚴經》的「念念不忘、無有間斷」,其實就是在解釋這樣一個過程,我們的修行行為其實是有生滅的,拜佛總有停下的時候,布施總有窮盡的一天,生命的指路明燈,譬如釋迦牟尼佛,也譬如遠去的道宣律師、玄奘法師,也曾順因果而舍色身。

「閻浮提眾生,無非是罪、無非是業」,並不是說眾生造罪不止,而是說依止的色身是執著的相續。

回到影片上來,米格爾在追尋夢想的時候過於強調了自己的感受,這種追尋其實是建立在自身樂受的基礎上的,這使得他的行為被家人所不認可,也造成他沒有一個順利的因緣去完成成就自身。但是他到了亡靈的世界以後,很多原先的認知就被顛覆了,他發現亡靈存在是依據於現實社會對其的思念;他發現自己的先祖不僅沒有離開,而且仍然在默默地守護他;他發現要讓一個人長存的方式,不是獲得自己的快樂,而是能讓別人去不斷地學習和懷念。

這就涉及到「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麼了,我們一直懷念的到底是佛陀這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色身,還是他所宣講的法義;我們憑弔的到底是玄奘法師的身份地位,還是他曾踏遍黃沙、西行取經的精神。

說到底,我們被人銘記的絕不是一具軀殼,而是藏在軀殼中給身邊的人、給社會帶來美好的激勵。

那佛教的修行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的朝拜、我們的布施真的只是利於自我的行為,那麼我們自私的內心也不過就是換一種方式繼續自我執著,如同電影的反派德拉科魯茲一樣,利用別人成就自己。

佛教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去做,如同這部全家歡的電影,其實只是告訴我們,我們的每一步修行、每一個想法,不僅是自我的闡發和歸屬,也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回憶,生命的長度在於身體的壽命,可是生命存在的目的卻是為了讓別人可以汲取影響,更好地活下去。

歸根到底,總有人問菩提心是什麼、怎麼修?其實我們回頭看一看身邊的人,是否會因你而學習到更多地東西,是否因你而更加如法,是否因你而更加安隱自在,你便知道,你是否曾修習過菩提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